古代的观点认为,这是妇女所特有的疾病,系子宫在体内游走所引起。但随着认识的深入,这种观念渐被抛弃,因为男人也有癔症的发作。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在《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Ⅲ)中首先废除了癔症的诊断名称,将它分解成若干个“独立”疾病,如转换性障碍、分离性障碍等,但在我国,目前仍然采用癔症的概念,而且依然将其放在神经症里加以讨论。
癔症表现可类似多种疾病
1、脑器质性疾病:疾病的动态观察,详细的躯体和神经系统检查及脑电图、头颅CT等辅助检查结果可资鉴别。
2、癫痫大发作:发作时,突然意识丧失,发出痫叫,随处倒地,先强直、后阵挛,分期明确。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失,并有锥体束征,持续时间仅1~数分钟,发作后入睡,清醒后完全遗忘。癔症性发作时,意识不完全丧失,发作后可部分回忆,缓慢倒地,抽搐不规律,持续时间长,无瞳孔散大及锥体束征等可鉴别。
3、反应性精神病:即往无类似发作史,致病的精神因素强烈,症状常反应与精神因素有关的情感体验,没有像癔症患者那样易受暗示、也缺乏鲜明的戏剧性、幻想性和情感性,躯体症状少。反复发作者少。
4、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的附体妄想内容荒谬,持续时间长。癔症的附体妄想为阵发性,且表情生动、情感外露,而精神分裂症则倾向于隐蔽不谈。
诊断依据:
1、明显的精神因素及由此引起的强烈情感体验。
2、症状的产生和消失与暗示,自我暗示密切联系。
3、急性起病,症状多样。检查未发现与躯体症状相应的阳性体征和器质性病变的证据。精神症状常有表演和夸张的特点,带有鲜明的情感色彩。
4、患病前性格特点,即往类似发作史,阳性家族史及年龄与性别均可作参考。
5、排除脑及躯体器质性疾病,反应性精神病,情感性障碍和精神分裂症。
你好!首先祝你妹妹早日恢复健康!根据你的陈述,考虑是否为“癔症”的问题。
癔症,又称歇斯底里症。这是一类由精神因素,如重大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情绪激动、暗示或自我暗示,作用于易病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躯体症状,意识范围缩小,选择性遗忘或情感爆发等精神症状;但不能查出相应的器质性损害作为其病理基础。
1)发病原因
1. 精神因素,特别是精神紧张、恐惧是引发癔症的重要因素。这在战斗中发生的急性癔症性反应特别明显。
2. 童年期的创伤性经历,如遭受精神虐待,躯体或性的摧残,则是成年后发生转换性和分离性癔症的重要原田之一。精神因素是否引起病症,或引发何种类型癔症与患者的生理心理素质有关。情绪不稳定、易接受暗示、常自我催眠、文化水平低、迷信观念重、青春期或更年期的女性,较一般人更易发生癔症。
3. 具有情感反应强烈、表情夸张,寻求别人经常注意和自我中心等表演怪人格特征的人在受到挫折、出现心理冲突或接受暗示后容易产生癔症。但这类人格特征并非发生癔症的必要条件。有一些不属于这类人格的人在强烈的精神因素影响下,同样可以发生癔症反应。
4. 癔症的遗传学研究结果颇不一致,有的研究认为癔症存在遗传因素影响,而有的研究结果又认为遗传的影响甚小,有人认为是一种多因素遗传形式。
2)临床症状
临床表现:癔症的临床表现甚为复杂、多样,一般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1. 癔症性精神障碍
又称分离性障碍。主要表现为发作性意识范围狭窄、具有发泄特点的急剧情感爆发,选择性遗忘或自我身份识别障碍。癔症的这一类型起病时精神因素通常很明显。尽管患者本人否认,但旁人看来疾病的发作常有利于患者摆脱困境、发泄被压抑的情绪、获取别人同情,或得到支持和补偿。反复发作者,往往通过回忆和联想与既往创伤经历有关的事件或情境即可发病。按照临床特点,这一类型又可区分为以下类别。
① 癔症性朦胧状态。
② 情感爆发。
③ 癔症性神游症。
④ 癔症性假性痴呆。
⑤ 恍惚状态和附体状态。
⑥ 癔症性木僵。
⑦ 癔症性遗忘症。
⑧ 多重人格。
⑨ 癔症性精神病。
2. 癔症性躯体障碍
包括运动障碍、感觉障碍等转换性症状和躯体、内脏障碍等躯体化症状。体格检查、神经系统检查和实验室检查,都不能发现内脏器官和神经系统有相应的器质性损害;其神经症状也不符合神经解剖生理特点。
① 运动障碍:可表现为动作增多、减少或异常。
② 感觉障碍:可表现为躯体感觉过敏、缺失或异常,或特殊感觉障碍。
③ 躯体化障碍:患者长期存在反复出现的、经常变化的多种躯体症状,可涉及身体任何部位和系统,但以胃肠道症状(如腹痛、恶心、呕吐、胀气)、皮肤感觉异常(如痒、烧灼感、府木感、蚁走感)、泌尿生殖系统症状最常见。虽经过医生多次检查,未见器质性病变,但患者仍到处求医,不接受医生劝告。病程呈慢性波动,患者以女性为多。
3. 癔病的特殊表现形式:
① 癔症的集体发病。
② 赔偿神经症。
③ 职业神经症。
3)症状检查
癔症性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可见于多种神经精神疾病和躯体疾病。大量随访观察结果表明,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如癫痫、多发性硬化、肝豆状核变性、颅内占位病变等;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人格障碍等;躯体疾病,如血卟啉病、肝昏迷前期、破伤风等,均有误诊为癔症者。其原因在于癔症的症状缺乏足够的特异性。
临床医生仅凭患者的症状
1. 由心因诱发。
2. 找不到器质性病征。
3. 可接受语言暗示影响。
使作出癔症的诊断,并不十分可靠。正确的临床诊断应建立在充分排除能出现癔症症状的各种神经精神疾病和躯体疾病的基础之上。这不仅要求临床医生要认真了解患有无有关这类器质性疾病的病史,还要仔细观察有无器质性疾病的体征或可疑线索,然后进一步采取较可靠的现代检查方法,如电子计算机脑断层扫描、核磁共振等技术加以证实。在某些器质性疾病早期,器质性损害的证据不易发现,则需进行足够长时间的临床随访,才能最后确定诊断。在随访过程中,治疗取得显著效果,使症状完全消除,有助于肯定诊断。
4)鉴别诊断
癔症表现可类似多种疾病,不逐一鉴别,仅举几例介绍如下:
1. 癫痫大发作
发作时,突然意识丧失,发出痫叫,随处倒地,先强直、后阵挛,分期明确。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失,并有锥体束征,持续时间仅1--数分钟,发作后入睡,清醒后完全遗忘。癔症性发作时,意识不完全丧失,发作后可部分回忆,缓慢倒地,抽搐不规律,持续时间长,无瞳孔散大及锥体束征等可鉴别。
2. 反应性精神病
即往无类似发作史,致病的精神因素强烈,症状常反应与精神因素有关的情感体验,没有像癔症患者那样易受暗示、也缺乏鲜明的戏剧性、幻想性和情感性,躯体症状少。反复发作者少。
3. 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的附体妄想内容荒谬,持续时间长。癔症的附体妄想为阵发性,且表情生动、情感外露,而精神分裂症则倾向于隐蔽不谈。
4. 脑器质性疾病
疾病的动态观察,详细的躯体和神经系统检查及脑电图、头颅CT等辅助检查结果可资鉴别。
5)常规治疗
1. 心理治疗:
是治疗癔症的基本子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 暗示疗法
是消除癔症性躯体障碍的有效措施,特别适用于急性起病的患者。可分为觉醒时暗示和催眠暗示两种。患者迫切要求治疗者,在觉醒状态下,通过语言暗示,或配合适当理疗、针刺或按摩,即可取得良好效果。病程较长,病因不甚明确的病例,往往需要借助药物或语言催眠疗法,消除患者的心理阻力,才能取得较好效果。
② 催眠疗法
除用于增强暗示感受性,消除癔症的躯体症状外,尚可用以治疗癔症的遗忘症、多重人格、缄默症、木僵状态、以及情绪受到伤害或压抑的患者。在催眠状态下,可使被遗忘的创伤性体验重现,受到压抑的情绪获得释放,从而达到消除症状的目的。
在催眠或觉醒状态下,引导患者倾诉其内心苦闷,使受到伤害或压抑的情结向外宣泄的治疗方法,称为疏泄疗法。对情绪障碍突出的癔症患者可收到良好效果。
③ 解释性心理疗法
主要目的在于:引导患者正确认识和对待致病的精神因素,认识疾病的性质,帮助患者分析个性存在的缺陷,以及克服个性缺陷的途径和方浊。适用于除癔症性情神病发病期之外的各型癔症。
④ 分析性心理疗法
着重探寻患者的无意识动机,引导患者认识无意识动机对健康的影响,并加以消除。主要运用于癔症性遗忘,多重人格和各种躯体障碍。可采取精神分析技术或领悟疗法。
⑤ 行为疗法。
⑥ 家庭疗法。
2. 药物和物理疗法:
① 药物治疗
癔症发作时,若病人意识障碍较深,不易接受暗示治疗,可用氯丙嗪或合用盐酸异丙嗪各25--50毫克,或安定10--20毫克,肌肉注射,使病人深睡,不少病人醒后症状即消失。
② 物理治疗
中药、电针或针刺等治疗可收到较好的疗效,在治疗时如能加以言语暗示,则效果更佳。痉挛发作、朦胧状态、昏睡状态、木僵状态的病人,可针刺人中、合谷、内关穴位,均用较强刺激或通电加强刺激。对瘫痪、挛缩、呃逆、呕吐等症状,以直流感应电兴奋治疗或针刺治疗。对失音、耳聋症等,也可用电刺激、电兴奋治疗。对癔症性瘫痪、耳聋、失明、失音或肢体抽动等功能障碍,都可有良好效果。
以上回答如果满意,请不要辜负我的一片好意,及时采纳为答案。
1.抑郁性人格障碍与抑郁性神经症的鉴别
抑郁性神经症的临床表现虽主要也表现为情绪低落,但并不终身占优势,且起病前多有心理社会应激诱因,在患病期间有明显的神经症症状和躯体症状。抑郁性人格障碍不具有这些特点。当然更与抑郁症不同。
2.情绪高涨性人格障碍与躁狂症的鉴别
躁狂症的临床表现在“情绪高涨”上与情绪高涨性人格障碍相似,但躁狂症有自我夸大观念甚至自我夸大妄想,有时也会产生与自我夸大观念或妄想相关的幻觉。情绪高涨性人格障碍不会出现妄想和幻觉。
3.环性情绪人格障碍与癔症型人格障碍的鉴别
癔症型人格障碍在临床表现上情绪变化虽也极不稳定,但这种不稳定的情绪变化极其迅速,一会儿发怒,一会儿绝望,一会儿乐观,一会儿悲观,情绪变化完全可在极短的时间里发生,使人无所适从,不得安宁。而环性情绪人格障碍,其情绪变化则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不是在短时间内发生的,情绪高涨或低落抑郁期都可各持续一段较长的时期。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8734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癔症怎么治疗
下一篇: 该怎样鉴别诊断癔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