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关于艾滋病病毒的起源和传播问题仍然有不少争议,特别是关于艾滋病是如何传播开来的尚没有权威性解释。通过最新遗传学研究发现,西方殖民者是将艾滋病病毒从非洲黑猩猩传染给全世界人类的罪魁祸首。
新结论基于两点认识
曾任常驻非洲记者的提姆别克和曾经担任美国政府全球艾滋病项目顾问的豪普林,基于以下两点认识得出刚刚发表的研究结论。
其一是美英科学家经过长达7年的共同研究,于2006年发现艾滋病病毒起源于非洲的黑猩猩。以美国阿拉巴马大学比阿特丽斯?哈恩和英国爱丁堡大学保罗?夏普为首的研究人员,为寻找灵长类动物身上携带的与人类艾滋病病毒的相似致死因子,在非洲中部地区设立了10个观测站,以寻找携带那些携带病毒的类人猿粪便。其中有两个观测站位于喀麦隆东南部的最顶端,正是这两个观测站发现了黑猩猩粪便里的样本,这些样本携带的病毒与造成人类死亡率最高的hiv-1的m组病毒匹配性最大。
其二即早期发现的艾滋病病毒皆来源于同一个祖先。科学家发现,刚果首都金沙萨一个1959年的血液样本中含有艾滋病病毒,因此,在艾滋病于上世纪80年代初得到国际关注之前,应该早已流行于该地区。2008年,亚利桑那大学的进化生物学家迈克尔伍罗贝教授又在一个保存于1960年的淋巴结活组织切片中发现了第二例艾滋病病毒,并通过对两者基因结构进行比对后发现,hiv-1的m组病毒是最早生成的艾滋病病毒,而且它们皆出自同一个祖先,产生的时期约在1884年至1924年之间,最可能是在1908年。
中非最大城市金沙萨最早暴发艾滋病
科学研究发现,许多灵长类动物,如大猩猩和猴子等,可以携带类似hiv的病毒而不发病,而hiv-1的m组病毒正是来源于生长于喀麦隆东南部的黑猩猩群。由于当地人有狩猎灵长类动物的习俗,所以艾滋病病毒从黑猩猩身上传染到人身上有多种途径,如一个猎人因屠宰和食用染病的黑猩猩时被感染,这很好理解。而提姆别克和豪普林认为,正是由于殖民者的到来,此病毒才从当地土著人那里得以迅速传播。
由于喀麦隆人口稠密、地势延绵起伏,并拥有热闹的大西洋海港,其南部开发较早,目前居住人口较少,曾经是黑猩猩繁衍的地区。发现携带艾滋病病毒样本的喀麦隆东南部地区是一片面积不大的密林,距此处不远是一条流向中非的大河,这条名为桑加河的流域覆盖着沙洲和密林,顺着桑加河可以进入刚果河,而刚果河则流向金沙萨,其南部还紧邻中非高速公路。由此可见,一旦艾滋病从黑猩猩传给人,首先从这里传到金沙萨。
目前,科学家已经从世界各地发现许多有关联的艾滋病病毒,尽管这些病毒的基因结构略有不同,但这些病毒都是从金沙萨传播出去的,如一路向东流向非洲最大湖泊――维多利亚湖;一路向南进入赞比亚、博茨瓦纳和南非;一路则越过大洋进入海地、美国和欧洲;更多的是仍然呆在家里――刚果盆地。
20世纪初,金沙萨是中非最大的城市,与世界各地的贸易往来非常大。当时的金沙萨实际已经处于艾滋病暴发的前夜。
殖民贸易成为艾滋病病毒扩散之路
现在来看象牙只是精美的艺术品,但在非洲象牙交易的全盛期,它被看作是美丽、全能和可以置换任何产品的商品。用象牙可以做成台球、珠宝和餐具等。但当成千上万的大象被屠杀,象牙生意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殖民统治者又用橡胶生意替代象牙贸易的作用,作为殖民地的经济发动机。19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自行车和汽车的相继诞生,非洲的橡胶生意又达到了顶峰。
当时,对于欧洲殖民者来说,唯一影响其赚钱的是捕猎大象和种植橡胶需要大量的劳力。他们使用枪炮,强迫当地人为奴,实施奴隶制。同时,还招募大量的工人修路、开船、建港口等,以便将这些商品运送出去。造成许多当地土著居民不得不离乡背井,走向世界各地。由此,掠夺性的殖民贸易之路随之成为艾滋病病毒扩散之路。
世界上还有比艾滋病毒更可怕的病毒吗?首先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了解艾滋病毒是多么恐怕得存在,现在我给大家讲一下艾滋病毒的可怕:艾滋病病毒并不会直接致命,致命的是因感染病毒而造成的免疫系统功能低下。因此艾滋病毒相对于许多病毒的直接致死能力来说并不算太可怕,但说它可怕也就是在于它破坏了免疫系统这个与其他病毒非常不同的机制。下面列出世界上仍然存在的一些可能被认为是比艾滋病毒更可怕的致命病毒。
第一种:疱疹B病毒(死亡率80%) 疱疹B病毒是高度有害的,病死率为80%。猕猴疱疹病毒B病毒是一种感染猕猴的单纯性病毒,通过外周神经感染从一个宿主传播到另一个宿主。病毒会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如果不治疗会导致神经衰弱或死亡。病毒感染的一些重要症状包括呼吸短促,肌肉协调和发烧,这是一种很可怕的病毒
第二种:狂犬病毒(死亡率100%)狂犬病病毒是一种导致人类狂犬病的神经病毒。病毒通过动物的唾液或人的体液传播。 每年有近55,000人死于狂犬病。人畜共患病毒病通过猫,蝙蝠,狗,猴子和猫鼬等动物传播。100%致死,该病毒是致命的,因为它直接影响人类和动物的大脑和神经系统。病毒感染的症状可能从恐水症到无法移动。如果症状出现,死亡率几乎是100%。(小时候被狗咬过,打了一个周疫苗,现在都还在瑟瑟发抖)
第三种:天花病毒,已经灭绝了,至于多可怕就不用我说了
要说比艾滋病更可怕的病毒,那还真的不少,要是做一个最可怕病毒排行榜,艾滋病病毒连前三名的进不了。我们来看看那些令人恐怖的病毒。(当然是我主观排名,接受反驳)
第一、流感病毒
流感病毒,虽然年年都有爆发,但是似乎并不严重。但是流感病毒每年都有不同的变异,让我们很难通过预防针等方式预防。而且流感病毒的传播方式是通过空气传播,非常容易在人群中传播。而且有的变异,杀伤力极大。比如当年的西班牙大流感,总计造成了1900万人在短期内死亡,这种破坏力,是艾滋病病毒无法比的。
第二、埃博拉病毒
前几年,埃博拉病毒在西非爆发了一次,一次性造成8000人死亡。我的好几个老师都参加援非医疗队去过疫区。
这种病毒我觉得也是比艾滋病病毒恐怖
传染性强,致死率高,感染者的死亡率甚至可以达到百分之九十。患者感染该病毒后会全身多器官衰竭,最后死亡。
生物安全等级四级,比艾滋病病毒还要高一级,级别越高,说明这个病毒越恐怖。
第三、马尔堡病毒
和埃博拉病毒同样致命的病毒,目前无有效预防和治疗手段,感染后死亡率可以达到百分之百。又叫绿猴病病毒,人和灵长类动物,比如猴子、猩猩都会得。
生物安全等级也是四级。
感染后一周内发病,患者会全身各处流血、高烧、呕吐,一般一周内就死亡。
2004年在非洲爆发了一次,杀死了300人
比较小众,传播没有艾滋病广,但是发病非常猛烈。
除此之外,还有汉坦病毒、sars、禽流感、乙肝病毒,各个都是曾经的大魔王。
不过艾滋病,现在是有不断发展壮大的趋势。大家还是要洁身自好,警惕这种病毒
有。
艾滋病毒(HIV)并不算很可怕的病毒,因为HIV的感染力不强,只能通过血液、性交和母婴途径感染,感染力强大必须通过空气或者接触传播,像流感病毒的感染力就比HIV强多了。其次,HIV的死亡率不高,患病后经过十年甚至几十年才能死亡,不少病毒感染后立即死亡。
最可怕的病毒要达到 历史 上的天花病毒那样,几乎每个儿童都被感染,感染之后1/3死亡,这种病毒能高效感染和杀死儿童,使得儿童没有机会成人并繁衍后代,控制人口非常有效。消灭了天花是人口爆发的原因之一。
人类 历史 上能达到天花病毒的水平是流感病毒,1918-1919年大流感杀死了5000万到1亿人,使得美国的人均寿命一下子下降了12年。这就使得流感病毒成为人类目前面临的最大威胁,由于流感病毒变异性高,目前的流感疫苗只能管一年,而且一旦出现全球性流感大流行,年度流感疫苗肯定不管用, 历史 上每次全球流感大流行死亡人数都已百万计,而类似1918年大流感那样的大流行,死者会达到几亿,而且是短短的几个月期间。
凶狠的病毒必是来自动物的病毒,因为变异而能够感染人类,又因为不熟悉人类的身体环境而毒性极大,像禽流感那样,虽然死亡率很高,但无法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如果能够人与人之间传播之后,其死亡率又没有那么高了。
目前潜在的凶狠病毒的第一位是埃博拉病毒,埃博拉病毒的传染力有逐渐增高的趋势,其死亡率还是极高,只是目前还没有出非洲。
第二位是尼帕病毒,死亡率39%,存活者中超过50%留下严重的脑部损伤,和埃博拉病毒一样也是通过蝙蝠传播的。此外还有马尔堡病毒等。
更多的病毒在野生动物身上,只要人类继续侵入动物领地,动物病毒就会像HIV那样不断地发生突变然后进入人类,形成新的瘟疫。
艾滋病病毒并不会直接致命,致命的是因感染病毒而造成的免疫系统功能低下。因此艾滋病毒相对于许多病毒的直接致死能力来说并不算太可怕,但说它可怕也就是在于它破坏了免疫系统这个与其他病毒非常不同的机制。下面列出世界上仍然存在的一些可能被认为是比艾滋病毒更可怕的致命病毒(可能也没有搜集完整,而诸如天花这类算是灭绝的病毒不在此列)。此外请注意这里只搜集了病毒,不包含致命细菌(诸如炭疽、霍乱、鼠疫等等,其实这些致命病菌也挺可怕的)。
禽流感病毒(死亡率 - 60%)
甲型流感病毒亚型H5N1也称为“禽流感”病毒。致命的H5N1病毒在1997年首次感染人类,因为它已经杀死了60%的感染病人。病毒通过鸟类传播给人类。一些研究人员进行的一项研究证实了为什么这种病毒对人类如此致命。该研究表明,该病毒可以引发比H1N1病毒多10倍的炎症蛋白。这些病毒炎性蛋白可以引起严重危及生命的肺炎和人类急性呼吸窘迫。禽流感实际上是一种对鸟类致命的病毒。除呼吸系统并发症外,其他症状如呕吐、腹泻和常见的流感样症状也很普遍,该病毒也可导致严重的多器官功能衰竭。
Lujo病毒(死亡率 - 80%)
Lujo病毒在2008年赞比亚卢萨卡和南非约翰内斯堡爆发后得名。这两个城市的前两个字母构成了Lujo病毒的名称。 Lujo病毒是一种残忍的病毒,病死率为80%。 2008年爆发致使5人感染,4人死亡。科学家称这种病毒与埃博拉病毒一样致命。据了解,第一次爆发是由于居住在卢萨卡郊区的一名女性造成的。她患严重的发烧,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恶化。已知致命的Lujo病毒会在人类引起病毒性出血热(VHF)。众所周知,这种病毒会引起类似埃博拉病毒的症状,如牙龈和鼻出血。
疱疹B病毒(死亡率 - 80%)
疱疹B病毒是高度有害的,病死率为80%。猕猴疱疹病毒B病毒是一种感染猕猴的单纯性病毒,通过外周神经感染从一个宿主传播到另一个宿主。病毒会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如果不治疗会导致神经衰弱或死亡。自1932年发现疱疹B病毒以来,有31例感染病例,其中21例死亡。这种疾病在人类中很罕见,但很容易通过猴子或动物咬伤传播。已经发现(某些地区)约80%至90%的野生恒河猴携带疱疹B病毒。病毒感染的一些重要症状包括呼吸短促,肌肉协调和发烧。
埃博拉病毒(死亡率 - 高达90%)
埃博拉病毒是一种相当致命的病毒,它引起的病症曾被称为“扎伊尔埃博拉病毒病”。 该病毒于1976年首次在扎伊尔的埃博拉河附近被发现。埃博拉病毒病以前被称为埃博拉出血热,是人类的一种严重的致命疾病。该病毒的人类死亡率高达90%,一些苏丹变种的死亡率为53%。该病毒的初始症状类似于常见的病毒性流感,伴有喉咙痛,发烧,肌肉疼痛和头痛。下一阶段的症状可能是呕吐,腹泻,便血,皮疹,肾脏和肝脏损伤。 如果患者不及早接受治疗,可能会致命且危及生命。
马尔堡病毒(死亡率 - 23-90%)
马尔堡病毒是一种致命的传染性病毒,导致马尔堡病毒病,也称为马尔堡出血热。 未经治疗的患者,该病毒的致死率非常高,为23%至90%。在大多数情况下,出血或失血不是死亡的原因,而是由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该病毒首次发现于1967年,当时德国法兰克福和马尔堡实验室同时爆发。31名患者出现出血热症状,导致7人死亡。该疾病的幸存者经历了长时间的眼部问题、听力丧失、肌肉无力,肝炎和许多其他问题。
狂犬病病毒(死亡率 - 100%)
狂犬病病毒是一种导致人类狂犬病的神经病毒。病毒通过动物的唾液或人的体液传播。 2009年,严重的狂犬病在安哥拉爆发造成93名儿童死亡。每年有近55,000人死于狂犬病。人畜共患病毒病通过猫,蝙蝠,狗,猴子和猫鼬等动物传播。 2010年,狂犬病病毒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上造成78人死亡。若患者未接种疫苗,狂犬病毒是非常危险的,症状发展,100%致死。该病毒是致命的,因为它直接影响人类和动物的大脑和神经系统。病毒感染的症状可能从恐水症到无法移动。如果症状出现,死亡率几乎是100%。
首先,愿世界上全人类都身体 健康 ,远离疾病。艾滋病就是感染人类比较多,并且很难治疗的疾病,还有比它更可怕的病毒吗?令人感到害怕的是,还真的有,有的病毒比艾滋病病毒更可怕,还有的病毒和艾滋病病毒的危害差不多,下面就简要介绍一下。
一、艾滋病毒 是一种使人类免疫系统出现缺陷的病毒,1981年首次在美国发现源自黑猩猩及大猩猩。
感染艾滋病毒后病患免疫功能严重受损,病人常受细菌、病毒等严重感染,主要造成间质性肺炎和急性脑炎。
艾滋病可怕的是在经过治疗后,停止治疗的艾滋病携带者经常重新出现艾滋病毒,病毒比较顽固,不能根除。艾滋病发病后的平均寿命在5.8-8.8年。
艾滋病的潜伏期长,死亡率较高,已经有3000万人感染艾滋病毒,近1200万人死亡。
因为潜伏期长,艾滋病感染者一般不知道自己已经感染,或得知感染后隐瞒病情,造成艾滋病隐形蔓延,这点不好控制。
疫苗情况:2009在泰国进行的医疗试验表明,实验性疫苗可以使感染艾滋病的风险降低,具有一定免疫效果的疫苗。
二、埃博拉病毒 属于纤维病毒科,是一种烈性传染病毒,致死率较高,最快的24小时内致死。埃博拉病毒的生物安全等级为四级高于艾滋病和SARS的三级,是需要比艾滋病和SARS防护等级更高的病毒。人类感染源于野外死亡的猩猩。
埃博拉病毒的潜伏期是2到21天,通常是5到10天发病。
埃博拉病毒主要攻击各器官,使器官变形坏死并慢性分解,产生内出血、脑损伤并死亡。致死率很高,在百分之50%到90%之间,致死原因是中风、心肌梗塞、出血休克、器官衰竭等。
埃博拉最可怕的是传染性高。传染途径:患者的体液直接接触皮肤粘膜等接触传染,密切接触者甚至在同一个房间内睡觉者都可能感染,感染率为大概23%。
疫苗情况:2014年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首个埃博拉疫苗通过临床试验、2016年底加拿大公共卫生局研发疫苗可实现高效防护埃博拉病毒、2017年中国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批准“重组埃博拉病毒疫苗”。
埃博拉病毒主要在非洲国家间歇性流行,虽然传染性大,致死率高,但只在局部流行。
三、SARS病毒 ,2003年曾经在中国流行,很多人还有很深的记忆。传染性较高、感染后发病急,有致死性。
SARS是重症急性呼吸性综合症,由冠状病毒引起。经由呼吸道、或者接触患者呼吸道分泌物进行传播。
症状是发热,头疼,肌肉酸痛,呼吸衰竭
潜伏期1到16天,常见是3到5天。
隔离预防非常重要,流行时医院有专门的发热门诊,出行在机场、火车站等测试体温。
疫苗情况:目前没有疫苗。
四、鼠疫也叫黑死病 ,是一种烈性传染病,经由鼠蚤传播, 历史 上曾经多次大规模流行,欧洲十四世纪流行时大概死亡2500万人、中国解放前也曾流行;病死率比较高,不好控制。
症状主要是寒战、高热、头疼、皮肤淤斑出血、造成淋巴结肿大,肺炎出血等。
分为肺型和腺型。
传染途径是经呼吸道飞沫传染、鼠蚤叮咬、皮肤感染(皮肤有损伤)、消化道感染(吃感染病毒的肉),肺型主要是空气传染。
潜伏期2到8天,发病较快。
疫苗情况:有鼠疫疫苗,需要每年接种一次,如果有必要,六个月再接种一次。但疫苗不能100%预防,也有发病可能,发病比未接种者延迟,大概9-12天发病。
这几种病毒都对人类威胁比较大,有的病毒隐形蔓延,有的病毒快速传播,希望医学研究人员能研究出治疗的药物、有效预防的疫苗,让这些病毒不再对人类形成致命的威胁。
幽门螺杆菌啊,那天看见朋友圈有人发说中国人的感染率是百分之八十四,这个病菌感染上以后人说话都是臭的,严重的出气都是臭的,你想一想你是个正常人,别人说话这么臭你不得吐啊。而且更可怕的是会唾液传染,你想一想你知道自己有这个毛病然后你使劲的喝药,治好了出去和周围人一接触又被传染上了,永远治不好,不敢和人说话,怕臭着别人,又担心孩子在学校里因为说话臭没小伙伴,给买益生菌,要早早起来给刷牙漱口想各种办法,真的挺烦人的,只希望你们没有感染上的,不要外面乱吃饭,不和人共用餐具,吃饭最好用公筷,碗洗干净了放消毒柜里!
感谢相邀,世界上比艾滋病病毒厉害可怕的病毒有的是,实际上艾滋病病毒并不算厉害,因为它只是破坏人的免疫系统,使人的免疫能力降低,在其他病毒或细菌感染的时候,由于患者免疫力较差,他的免疫系统杀死这些入侵的细菌病毒就比较难,患者就比较得相应细菌或病毒引起的疾病。比如李三是艾滋病患者,如果有肺结核杆菌侵入他体内,他就比较容易得肺结核,并且极难治愈,最后可能因肺结核咯血死亡。现在虽没治疗艾滋病的特效药,但是经过治疗,很多艾滋病患者的病情得到有限遏制。据报道艾滋病疫苗也已研制出来,不久的将来将会疫苗大批量生产。所以艾滋病病毒并不可怕,只要患者积极配合医生治疗,生存下来还是大有希望的。
其实在我们人类 历史 上,曾经发现的有很多致病病毒比艾滋病病毒厉害可怕,它们传染性极强,致患者死亡率极高,几乎到了让人谈之色变的地步。比如天花病毒、非典SARS病毒、炭疽病毒、鼠疫病毒等,如果这些病毒大面积流行起来,就可能使一个城市或一个国家死掉将近一半的人口。如公元1347年,蒙古帝国的钦察大汗率领他的军队围攻黑海的重要港口——卡法,当时部队中流行黑死病,钦察大汗用抛石机把死于黑死病的尸体抛进城内,卡法城内因此瘟疫盛行,城市不攻自破,城市被攻破时,里面已几乎没人生存。稍后,前往卡法贸易的热那亚商船,又把病菌带回欧洲,又开启了欧洲的黑死病时代。这次欧洲爆发黑死病,死亡率大约是40%——50%,个别欧洲国家死亡率更是高达80%。所以说艾滋病病毒相对咱们前面提到的病毒而言,虽然它传染性较强,其本身致死率并不高,不能算最厉害的病毒,也并不令人十分可怕。
说到什么疾病比艾滋病更加恐怖,那应该是这种疾病对于人类的危害超过艾滋病,而不能简单的说疾病带来单个个体患者病情的惨状。我认为在人类 历史 上鼠疫,又名黑死病,这种疾病对于人类的危害应该远超艾滋病。
人类 历史 上有3次鼠疫大流行,第一次导致一个帝国的没落,第二次对欧洲各国造成重创,第三次导致世界范围大流行。下面咱们就来简单说一说。
历史 上关于第一次鼠疫流行的认定是公元6 世纪那一次,这次鼠疫爆发夺去了大致1 亿人左右的生命。这次鼠疫起源于中东,随后流行传染至近东和地中海区域,而且持续时间长达60 年。这次鼠疫夺去大量人类生命,直接导致了东罗马帝国的没落。
第二次鼠疫世界大流行主要是在欧洲,是在1347年到1351年期间,当时鼠疫被称作黑死病,大约2500万人死于这场灾难,占整人口数的三分之一。可以说这是给人类带来巨大恐怖的一次鼠疫大流行。
第三次流行特别广,从19世纪到20世纪四五十年代,是世界范围内的一次鼠疫大流行。我国云南也不幸成为重灾区。
了解完这些,你是不是也觉得鼠疫比艾滋病更加可怕,危害更大呢?
埃博拉病毒,病毒在体内迅速扩散、大量繁殖,袭击各个器官,使之发生变性、坏死,并慢慢被分解。由于体内器官坏死、分解,病人不断地把坏死组织从口中呕出,最后多因广泛内出血、脑部受损等原因而死亡。
你有可能把你的肛肠结构从嘴里吐出来。你会在意识清醒的情况下感觉到自己的器官慢慢变成浆糊。这种病无药可医。一般病人在病发后24小时内死亡。
破伤风,实际上破伤风是破伤风梭菌的效果,不是病毒效果。但是真的很坑。作为一个厌氧菌,你要在奇怪的地方不小心弄伤自己,就有可能感染上它,东北人奉行一点小伤不打紧。大部分都死于疏忽大意。突然人就没了。
这种大概只能归结为运气了,毕竟如果你生活在大兴安岭这种地方,医疗保健制度在你看来完全就是空话了。就算他一直死不了,也要经历很多折磨。针对每个人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病毒对他们来说可怕的程度是不同的。
在我们的物种进化到现代形态之前,人类就一直在与病毒作斗争。对于一些病毒性疾病,疫苗和抗病毒药物使我们能够阻止感染的广泛传播,并帮助病人康复。
但是随着埃博拉疫情对西非的破坏,我们离战胜病毒的斗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当前流行的病毒埃博拉病毒杀死了高达90%的感染者,使其成为埃博拉病毒家族中最致命的成员。埃博拉病毒专家,波士顿大学微生物学副教授艾尔克·穆伯格说:“情况不会更糟。”
但是,还有其他一些病毒同样致命,甚至更致命。以下是九种最严重的病毒杀手:
马尔堡病毒
科学家在1967年发现了马尔堡病毒,当时德国的实验室工作人员发生了小规模的暴发,这些工作人员接触了从乌干达进口的受感染的猴子。马尔堡病毒类似于埃博拉病毒,两者都可引起出血热,这意味着被感染的人在全身发高烧和出血,可导致休克,器官衰竭和死亡。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首次爆发的死亡率为25%,但在1998-2000年的刚果爆发以及2005年的安哥拉爆发中,死亡率均超过80%。
伊波拉病毒
1976年,苏丹和刚果同时爆发了人类的第一起已知的埃博拉疫情。埃博拉病毒是通过接触血液或其他体液或感染的人或动物的组织传播的。
埃博拉病毒雷斯顿是一种毒株,甚至没有使人生病。但是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对于本迪布吉毒株而言,死亡率高达50%,而苏丹毒株则高达71%。
据世卫组织称,西非疫情始于2014年初,是迄今为止该病最大,最复杂的疫情。
狂犬病
尽管1920年代开始使用的狂犬病宠物疫苗已使这种疾病在发达国家极为罕见,但这种情况在印度和非洲部分地区仍然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专家说:“它破坏了大脑,这是一种非常非常糟糕的疾病。我们有抗狂犬病的疫苗,而且有抗狂犬病的抗体,因此,如果有人被狂犬病咬伤,我们可以治疗这个人。”
但是,如果不接受治疗,狂犬病的死亡率则是100%。
艾滋病
在现代世界,最致命的病毒可能是艾滋病毒。”它仍然是最大的杀手,”阿米什阿达尔加博士说,他是美国传染病学会的传染病医师和发言人。
自从20世纪80年代初该疾病首次被确诊以来,估计有3600万人死于艾滋病毒。“阿达尔说,目前传染病对人类的影响最大。
强大的抗病毒药物使人们有可能与艾滋病病毒共存数年。但这种疾病继续破坏许多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其中95%的新的HIV感染发生。据世卫组织统计,撒哈拉以南非洲每20名成年人中就有近1名艾滋病毒呈阳性。
天花
1980,世界卫生大会宣布世界没有天花。但在此之前,人类与天花抗争了几千年,这种疾病杀死了大约三分之一的天花感染者。它给幸存者留下了深深的、永久性的伤疤,而且常常失明。
在欧洲以外的人群中死亡率高得多,在人们把病毒带到他们的地区之前,人们很少接触这种病毒。例如, 历史 学家估计90%的美洲土著人死于欧洲探险家引入的天花。仅在20世纪,天花就造成3亿人死亡。
阿达尔贾说:“这对地球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负担,不仅是死亡,还有失明,这就是促使从地球上铲除的原因。”
汉坦病毒
流感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在典型的流感季节,全世界将有多达500,000 人死于这种疾病。但是有时,当出现新的流感病毒株时,会导致大流行,疾病传播更快,死亡率通常更高。
最致命的流感大流行(有时也称为西班牙流感)始于1918年,使世界上多达40%的人口患病,估计造成5000万人死亡。
登革热
登革热病毒最早于1950年代出现在菲律宾和泰国,此后已传播到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现在,全球多达40%的人口居住在登革热流行的地区,随着全球变暖,这种疾病以及携带这种疾病的蚊子可能会传播得更远。
据世界卫生组织称,登革热每年使50至1亿人患病。尽管登革热的死亡率低于其他一些病毒,为2.5%,但该病毒可引起埃博拉样疾病,称为登革出血热,如果不加以治疗,该病的死亡率为20%。
轮状病毒
现在有两种疫苗可以保护儿童免受轮状病毒感染,轮状病毒是轮状病毒引起的婴幼儿严重腹泻病的主要原因。该病毒可以通过研究人员所说的粪-口途径迅速传播。
世界卫生组织估计,2008年,全球有453,000名5岁以下儿童死于轮状病毒感染。但是,已接种该疫苗的国家报告轮状病毒住院和死亡人数急剧下降。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又译:后天性免疫缺陷症候群),英语缩写AIDS(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的音译。1981年在美国首次注射和被确认。曾译为“爱滋病”、“爱死病”。分为两型:HIV-1型和HIV-2型,是人体注射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又称艾滋病病毒)所导致的传染病。艾滋病被称为“史后世纪的瘟疫”,也被称为“超级癌症”和“世纪杀手”。
基本概述
艾滋病,是种人畜共患疾病,由感染"HIV"病毒引起。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T4淋巴组织作为攻击目标,大量破坏T4淋巴组织,产生高致命性的内衰竭。这种病毒在地域内终生传染,破坏人的免疫平衡,使人体成为各种疾病的载体。HIV本身并不会引发任何疾病,而是当免疫系统被HIV破坏后,人体由于抵抗能力过低,丧失复制免疫细胞的机会,并感染其它的疾病导致各种复合感染而死亡。艾滋病病毒在人体内的潜伏期平均为9年至10年,在发展成艾滋病病人以前,病人外表看上去正常,他们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地生活和工作很多年。 艾滋病初期感染症状
起源发展
科学研究发现,艾滋病最初是在西非传播的,是某慈善组织做了一批针对某流行病疫苗捐给非洲某国,但他们不知道做疫苗用的黑猩猩携带有艾滋病毒。 由美国、欧洲和喀麦隆科学家组成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说,他们通过野外调查和基因分析证实,人类艾滋病病毒HIV-1起源于野生黑猩猩,病毒很可能是从猿类免疫缺陷病毒SIV进化而来。其实,艾滋病的起源应该是在非洲。1959年的刚果,还是法属殖民地。一个自森林中走出的土人,被邀请参与一项和血液传染病有关的研究。他的血液样本经化验后,便被予以冷藏,就此尘封数十年。万没想到的是,数十年后,这血液样本竟然成为解开艾滋病来源的重要线索。 艾滋病起源于非洲,后由移民带入美国。1981年6月5日,美国亚特兰大疾病控制中心在《发病率与死亡率周刊》上简要介绍了5例艾滋病病人的病史,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有关艾滋病的正式记载。1982年,这种疾病被命名为"艾滋病"。不久以后,艾滋病迅速蔓延到各大洲。1985年,一位到中国旅游的外籍青年患病入住北京协和医院后很快死亡,后被证实死于艾滋病。这是我国第一次发现艾滋病(见曾毅:艾滋病的流行趋势、研究进展及遏制策略)。 [1] 艾滋病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已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及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艾滋病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越来越迅猛,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社会的发展,已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第四大杀手。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2006年5月30日宣布自1981年6月首次确认艾滋病以来,25年间全球累计有6500万人感染艾滋病毒,其中250万人死亡。到2005年底,全球共有3860万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当年新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410万人,另有280万人死于艾滋病。2008年7月29日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星期二发布了《2008艾滋病流行状况报告》。报告指出,2007年,全球防治艾滋病的努力取得了显著进展,艾滋病流行首次呈现缓和局势,新增艾滋病毒感染者的数量以及因艾滋病死亡的人数都出现下降;不过,各国的情况并不均衡,全球艾滋病患者的总数也仍然居高不下。2007年全球新增艾滋病毒感染者270万,比2001年下降了30万;因艾滋病死亡的人数为200万,比2001年下降20万。 据专家介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从感染初期算起,要经过数年、甚至长达10年或更长的潜伏期后才会发展成艾滋病病人。艾滋病病人因抵抗能力极度下降会出现多种感染,如带状疱疹、口腔霉菌感染、肺结核,特殊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肠炎、肺炎、脑炎等,后期常常发生恶性肿瘤,直至因长期消耗,全身衰竭而死亡。 虽然全世界众多医学研究人员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至今尚未研制出根治艾滋病的特效药物,也没有可用于预防的有效疫苗。目前,这种病死率几乎高达100%的"超级癌症"已被我国列入乙类法定传染病,并被列为国境卫生监测传染病之一。故此我们把其称为"超级绝症"。 艾滋病病毒显微图片
艾滋病病毒和艾滋病的区别
艾滋病病毒代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一个人感染了HIV 以后,此病毒就开始攻击人体免疫系统。人体免疫系统的一个功能是 艾滋病病毒及人体细胞
击退疾病。经过几年, HIV 削弱了免疫系统,这个时候,人体就会感染上机会性感染病,如,肺炎,脑膜炎,肺结核等。一旦有机会性感染发生,这个人就被认为是患了艾滋病。 艾滋病代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本身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种无法抵抗其它疾病的状态或综合症状。人不会死于艾滋病,而是会死于与艾滋病相关的疾病。
编辑本段症状
临床表现
艾滋病的临床症状多种多样,一般初期的开始症状像伤风、流感、全身疲劳无力、食欲减退、发热、体重减少、随着病情的加重,症状日见增多,如皮肤、粘肤出现白色念球菌感染,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紫斑、血肿、血疱、滞血斑、皮肤容易损伤,伤后出血不止等;以后渐渐侵犯内脏器官,不断出现原因不明的持续性发热,可长达3-4个月;还可出现咳嗽、气短、持续性腹泻便血、肝脾肿大、并发恶性肿瘤、呼吸困难等。由于症状复杂多变,每个患者并非上述所有症状全都出现。一般常见一、二种以上的症状。按受损器官来说,侵犯肺部时常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咳嗽等;如侵犯胃肠可引起持续性腹泻、腹痛、消瘦无力等;如侵犯血管而引起血管性血栓性心内膜炎,血小板减少性脑出血等 1. 一般性症状 持续发烧、虚弱、盗汗、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体重下降在三个月之内可达 10%以上,最多可降低40%,病人消瘦特别明显。 艾滋病常见症状
2. 呼吸道症状 长期咳嗽、胸痛、呼吸困难、严重时痰中带血。 3. 消化道症状 食欲下降、厌食、恶心、呕吐、腹泻、严重时可便血。通常用于治疗消化道感染的药物对这种腹泻无效。 4. 神经系统症状 头晕、头痛、反应迟钝、智力减退、精神异常、抽风、偏瘫、痴呆等。 5. 皮肤和粘膜损害 弥漫性丘疹、带状疱疹、口腔和咽部粘膜炎症及溃烂。 6. 肿瘤 可出现多种恶性肿瘤,位于体表的卡波希氏肉瘤可见红色或紫红色的斑疹、丘疹和浸润性肿块。
临床症状的特点
1.发病以青壮年较多,发病年龄80%在18-45岁,即性生活较活跃的年龄段。 2.在感染艾滋病后往往患有一些罕见的疾病如肺孢子虫肺炎、弓形体病、非典型性分枝杆菌与真菌感染等。 3.持续广泛性全身淋巴结肿大。特别是颈部、腋窝和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更明显。淋巴结直径在1厘米以上,质地坚实,可活动,无疼痛。 4.并发恶性肿瘤。卡波西氏肉瘤、淋巴瘤等恶性肿瘤等。 5.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约30%艾滋病例出现此症状,出现头痛、意识障碍、痴呆、抽搐等,常导致严重后果。
四期症状
从感染艾滋病病毒到发病有一个完整的自然过程,临床上将这个过程分为四期:急性感染期、潜伏期、艾滋病前期、典型艾滋病期。不是每个感染者都会完整的出现四期表现,但每个疾病阶段的患者在临床上都可以见到。四个时期不同的临床表现是一个渐进的和连贯的病程发展过程。 1. 急性感染期 窗口期也在这个时间。HIV侵袭人体后对机体的刺激所引起的反应。病人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还会发生乏力、出汗、恶心、呕吐、腹泻、咽炎等。有的还出现急性无菌性脑膜炎,表现为头痛、神经性症状和脑膜刺激症。末梢血检查,白细胞总数正常,或淋巴细胞减少,单核细胞增加。急性感染期时,症状常较轻微,容易被忽略。当这种发热等周身不适症状出现后5周左右,血清HIV抗体可呈现阳性反应。此后,临床上出现一个长短不等的、相对健康的、无症状的潜伏期。 急性感染期症状
2. 潜伏期 感染者可以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但潜伏期不是静止期,更不是安期,病毒在持续繁殖,具有强烈的破坏作用。潜伏期指的是从感染HIV开始,到出现艾滋病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时间。艾滋病的平均潜伏期,现在认为是2-10年。这对早期发现病人及预防都造成很大困难。 3. 艾滋病前期 潜伏期后开始出现与艾滋病有关的症状和体征,直至发展成典型的艾滋病的一段时间。这个时期,有很多命名,包括"艾滋病相关综合征"、"淋巴结病相关综合征"、"持续性泛发性淋巴结病"、"艾滋病前综合征"等。这时,病人已具备了艾滋病的最基本特点,即细胞免疫缺陷,只是症状较轻而已。主要的临床表现有: A.淋巴结肿大 此期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之一。主要是浅表淋巴结肿大。发生的部位多见于头颈部、腋窝、腹股沟、颈后、耳前、耳后、股淋巴结、颌下淋巴结等。一般至少有两处以上的部位,有的多达十几处。肿大的淋巴结对一般治疗无反应,常持续肿大超过半年以上。约30%的病人临床上只有浅表淋巴结肿大,而无其他全身症状。 B.全身症状 病人常有病毒性疾病的全身不适,肌肉疼痛等症状。约50%的病有疲倦无力及周期性低热,常持续数月。夜间盗汗,1月内多于5次。约1/3的病人体重减轻10%以上,这种体重减轻不能单纯用发热解释,补充足够的热量也不能控制这种体重减轻。有的病人头痛、抑郁或焦虑,有的出现感觉神经末梢病变,可能与病毒侵犯神经系统有关,有的可出现反应性精神紊乱。3/4的病人可出现脾肿大。 C、各种感染 此期除了上述的浅表淋巴结肿大和全身症状外,患者经常出现各种特殊性或复发性的非致命性感染。反复感染会加速病情的发展,使疾病进入典型的艾滋病期。约有半数病人有比较严重的脚癣,通常是单侧的,对局部治疗缺乏有效的反应,病人的腋窝和腹股沟部位常发生葡萄球菌感染大疱性脓庖疮,病人的肛周、生殖器、负重部位和口腔黏膜常发生尖锐湿疣和寻常疣病毒感染。口唇单纯疱疹和胸部带状疱疹的发生率也较正常人群明显增加。口腔白色念珠菌也相当常见,主要表现为口腔黏膜糜烂、充血、有乳酪状覆盖物。 其他常见的感染有非链球菌性咽炎,急性和慢性鼻窦炎和肠道寄生虫感染。许多病人排便次数增多,变稀、带有黏液。可能与直肠炎及多种病原微生物对肠道的侵袭有关。此外,口腔可出现毛状白斑,毛状白斑的存在是早期诊断艾滋病的重要线索。 4. 典型的艾滋病期 有的学者称其为致死性艾滋病,是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最终阶段。此期具有三个基本特点: 严重的细胞免疫缺陷。 发生各种致命性机会性感染。 艾滋病病情严重的图片
发生各种恶性肿瘤。 艾滋病的终期,免疫功能全面崩溃,病人出现各种严重的综合病症,直至死亡。 确诊艾滋病不能光靠临床表现,最重要的根据是检查者的血液检测是否为阳性结果,所以怀疑自身感染HIV后应当及时到当地的卫生检疫部门做检查,千万不要自己乱下诊断。
编辑本段病理
特性
在室温下,液体环境中的HIV可以存活15天,被大量HIV污染的物品在湿润的情况下在3天内有传染性。近年来,一些研究机构证明 ,离体血液中HIV病毒的存活时间决定于离体血液中病毒的含量,病毒含量高的血液,在未干的情况下,即使在室温中放置96小时,仍然具有活力。即使是针尖大小一滴血,如果遇到新鲜的淋巴细胞,艾滋病毒仍可在其中不断复制,仍可以传播。病毒含量低的血液,经过自然干涸2小时后,活力才丧失;而病毒含量高的血液,即使干涸2-4小时,一旦放入培养液中(培养液现实生活中不存在),遇到淋巴细胞,仍然可以进入其中,继续复制。所以,含有HIV的离体血液可以造成感染。但是HIV非常脆弱,液体中的HIV加热到56度10分钟即可灭活。如果煮沸,可以迅速灭活;37度时,用70%的酒精、10%漂白粉、2%戊二醛、4%福尔马林、35%异丙醇、0.5%来苏水和0.3%过氧化氢等消毒剂处理10分钟,即可灭活HIV。 尽管艾滋病毒见缝就钻,这些病毒也有弱点,它们只能在血液和体液中活的细胞中生存,不能在空气中、水中和食物中存活,离开了这些血液和体液,这些病毒会很快死亡。只有带病毒的血液或体液从一个人体内直接进入到另一个人体内时才能传播。它也和乙肝病毒一样,进入消化道后就会被消化道内的蛋白酶所破坏。因此,日常生活中的接触,如:握手,接吻,共餐,生活在同一房间或办公室,接触电话、门把、便具,接触汗液或泪液等都不会感染艾滋病。
病毒的感染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是指已经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但是还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没有被确诊为艾滋病的人;艾滋病病人指的是已经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并且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临床症状,被确诊为艾滋病的人。 二者之间的相同之处在于都携带艾滋病病毒,都具有传染性。不同之处在于艾滋病病人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临床症状,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还没有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外表看起来跟健康人一样。这一时期叫做潜伏期,潜伏期为无症状感染期,本期除HIV抗体阳性外,无自觉症状和阳性体征。潜伏期长短不一,半年到12年不等,少数可达20年以上。艾滋病病毒在人体内的潜伏期平均为6年。 机会感染:所谓机会感染,即条件致病因素,是指一些侵袭力较低、致病力较弱的微生物,在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不能致病,但当人体免疫功能减低时则为这类微生物造成一种感染的条件,乘机侵袭人体致病,故称作机会性感染。尸检结果表明,90%的艾滋病人死于机会感染。能引起艾滋病机会感染的病原多达几十种,而且常多种病原混合感染。主要包括原虫、病毒、真菌及细菌等的感染。 1. 原虫类 (1)卡氏肺囊虫肺炎:卡氏肺囊虫是一种专在人的肺内造穴打洞的小原虫。人的肉眼看不见,而且用一般的生物培养方法也找不到。卡氏肺囊虫肺炎主要通过空气与飞沫经呼吸道传播。健康人在感染艾滋病毒后,免疫功能受到破坏,这时卡氏肺囊虫便乘虚而入,在病人体内大量繁殖,使肺泡中充满渗出液和各种形态的肺囊虫,造成肺部的严重破坏。 卡氏肺 红丝带是国际上用来表示对抗艾滋病的标志
囊虫肺炎在艾滋病流行前是一种不常见的感染,过去仅发现于战争、饥饿时期的婴幼儿,或者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白血病患儿。卡氏肺囊虫肺炎是艾滋病患者的一个常见死因,在60%以上的艾滋病患者中属于最严重的机会感染,约有80%的艾滋病患者至少要发生一次卡氏肺囊虫肺炎。 艾滋病患者合并卡氏肺囊虫肺炎时,首先有进行性营养不良、发热、全身不适、体重减轻、淋巴结肿大等症状。以后出现咳嗽、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病程4~6周。发热(89%)和呼吸急促(66%)为肺部最常见的体征。某些人肺部还可听到罗音。卡氏肺囊虫肺炎常复发,病情严重,是艾滋病患者常见的致死原因。卡氏肺囊虫肺炎病人胸片显示两肺广泛性浸润。但少部分患者(约占23%)其胸片可示正常或极少异常。据对180例卡氏肺囊虫肺炎X线胸片检查所见,表现为两侧间质性肺炎的77例,间质及肺泡炎症45例,肺门周围的间质炎症26例,单侧肺泡及间质炎症24例,未见异常者8例。 肺功能测定示肺总量及肺活量下降,随着病程的进展而进一步加剧。 气管镜或肺穿刺所取之标本可以查到卡氏肺囊虫,有时还可以查到其它病原体,此时为混合性机会感染。本病病程急剧;亦可缓慢,终因进行性呼吸困难、缺氧、发展为呼吸衰竭而死亡,其病死率可达90%~100%。 (2)弓形体感染:艾滋病人得弓形体感染主要引起神经系统弓形体病,其发生率为26%。临床表现为偏瘫,局灶性神经异常,抽搐、意识障碍及发热等。CT检查可见单个或多个局灶性病变。依据组织病理切片或脑脊液检查可见弓形体。极少数弓形体累及肺部(1%)。该病是由寄生性原虫动物鼠弓浆虫所致的一种动物传染病。人的感染途径,先天性感染是由母亲经胎盘传给胎儿。后天性感染是因吃了含有组织囊虫的生肉或未煮熟的肉而感染。 (3)隐孢子虫病:孢子虫是寄生于家畜和野生动物的小原虫,人感染后,附于小肠和大肠上皮,主要引起吸收不良性腹泻,病人表现为难以控制的大量水样便,每日5~10次以上,每天失水3~10升,病死率可高达50%以上。诊断靠肠镜活检或粪便中查到原虫的卵囊。 2.病毒类 (1)巨细胞病毒感染:根据血清学调查表明,巨细胞病毒广泛存在,多数巨细胞病毒感染者无症状,但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病人可在尿、唾液、粪便、眼泪、乳汁和精液中迁延排出病毒。并可经输血、母亲胎盘、器官移植、性交、吮哺母乳等方式传播。艾滋病伴巨细胞病毒感染时,常表现为肝炎、巨细胞病毒肺炎、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血小板和白细胞减少 艾滋病病毒显微图片
、皮疹等。确诊巨细胞病毒感染必需在活检或尸解标本中找到包涵体或分离出病毒。根据Guarda等对13例艾滋病人尸解的研究,最常见的诊断是巨细胞病毒感染(12例),其次是卡波济氏肉瘤(l0例)。所有12例巨细胞病毒感染均为播散性,并且经常影响两个或多个器官。 (2)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其传播途径主要是直接接触和性接触,也可经飞沫传染,病毒可由呼吸道、口、眼、生殖器粘膜或破报皮肤侵入人体。孕妇在分娩时亦可传给婴儿。感染病毒后可引起艾滋病患者皮肤粘膜损害、累及口周、外阴、肛周、手背或食道以至支气管及肠道粘膜等,以唇缘、口角的单纯疱疹最常见,其损害呈高密集成群的小水疱,基底稍红,水疱被擦破后可形成溃疡,其溃疡特点为大而深且有疼痛,常伴继发感染,症状多较严重,病程持续时间长,病损部位可培养出单纯疱疹病毒,活检可查到典型的包涵体。 (3)EB病毒:该病毒在艾滋病人中感染率很高,有96%的艾滋病人血清中可检测到EB病毒抗体,EB病毒可致原发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伴溶血性贫血、淋巴结肿大、全身斑疹,T细胞减少等。 3.真菌类 (1)念珠菌感染:白色念珠菌是一种条件致病真菌,常存在于正常人的皮肤、口腔、上呼吸道、肠道和阴道粘膜上,可从皮肤和粘膜分泌物、大小便、痰液中培养出来。当人体抵抗力降低或机体菌群失调时,可使白色念珠菌变为致病菌导致念珠菌感染。可分为皮肤念珠菌病和粘膜念珠菌病,后者多见为鹅口疮--口腔粘膜、舌及咽喉、齿龈或唇粘膜上的乳白色薄膜,易剥离,露出鲜湿红润基底。多见于严重疾病的晚期,或艾滋病毒感染者。如果同性恋者持续有鹅口疮无其他原因解释时,往往表明患者已感染了艾滋病毒或将发展为艾滋病的指征。念珠菌性食道炎可造成吞咽困难及疼痛或胸骨后疼痛,食道镜检查可见食道粘膜有不规则溃疡和白色伪膜。其它尚有念球菌性口角炎、念珠菌性阴道炎、念珠菌性龟头包皮炎、内脏念珠菌病等。 皮肤、粘膜念珠菌病的诊断有赖于临床表现和求助于真菌检查。 (2)隐球菌病:是由新型隐球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或慢性深部真菌病。当机体抵抗力减弱时,容易经呼吸道,偶可经肠道或皮肤入侵致病。隐球菌脑膜炎是艾滋病常见的并发症。有很高的病死率,表现为发热、头痛、精神错乱及脑膜刺激症状。肺部隐球菌,以亚急性或慢性发病,伴咳嗽、粘痰、低热、胸痛、乏力、X线检查为非特异性改变。对隐球菌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真菌检查确诊。 4. 细菌类 (1)结核杆菌:结核病常发生于有艾滋病感染但尚无艾滋病的病人,这可能因为结核杆菌的毒力强于其它与艾滋病相关的病原体,如卡氏肺囊虫等,所以结核病更易发生于免疫缺陷早期。 74%~100%的艾滋病感染伴结核病人有肺结核,其症状和体征常很难鉴别于其他艾滋病相关的肺部疾病。 艾滋病患者常表现为扩散性的感染。艾滋病感染病人并发结核最突出临床特征是高发肺外结核,艾滋病伴结核病人或发现结核而诊断艾滋病人中70%以上有肺外结核。艾滋病伴肺外结核最常见的形式为淋巴结炎和粟粒性病变,还常波及骨髓、泌尿生殖道和中枢神经系统。 (2)非典型分枝杆菌感染:为艾滋病的重要并发症之一,常波及肝、肺、脾、肾、血液、骨髓、胃肠道、淋巴结等,其表现为发热、消瘦、吸收不良、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实验室检查为非特异性,确诊靠病原分离培养及活检。 (3)其他常见的致病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淋球菌等均可引起机会感染。
瘟疫就是传染病的大流行!
瘟疫史话
是非典型肺炎把全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到一个人类久已荒疏的词——流行疾病——一个多少年来震慑人心、动荡历史而生死攸关的词语。
无论是18世纪全球流行的鼠疫、还是1918年的流行感冒,无论是多少年来困惑世人的天花、还是伴随着战争而肆虐无忌的霍乱……
关注历史不难发现,人类与流行疾病的斗争总是以人类的胜利而告终。这毫无疑问是历史,但是在这些胜利的背后,也许积累的汗水、泪水甚至是血水才是历史的真谛。历史一次又一次地告诉我们,当人类的汗水流淌在一起,当人类的目光交织在一起,当人类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这一服药,将治愈世界上所有可怕的死亡病毒。毕竟,书写历史的是智慧、是生命,而从来就不是病毒。
当世界各地的一流科学家夜以继日地工作在防非典第一线的时候,我们相信,这一次与病毒的较量将同样以胜利而告终。
千百年来,各种致病的微生物一刻也没有离开过人类的世界,相反,它们随着人类的演进而不断的变化,在我们的体内寻求适合的存在方式。当这些微生物变异而足以突破我们的免疫防线时,疾病出现了,蔓延了……
病毒凶残触目惊心,人类因顽强奋力前行。人们就这样在一次又一次的劫难之后,重新找回生的力量。
雅典瘟疫——梦魇造就医德规范
■主要经过
直到今天,没有人知道这场发生在2400多年以前的瘟疫从何而来,但可以确定的是,疾病几乎摧毁了整个雅典。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雅典的市民们生活在噩梦之中,身边强壮健康的年轻人会突然发高烧,咽喉和舌头充血并发出异常恶臭的气息。不幸的患者打喷嚏,声音嘶哑,因强烈的咳嗽而胸部疼痛。
疾病像恶魔一样席卷整个城市,任何口服、外敷的药物都无济于事。最后,医生也被感染而生病。
恐慌面前,人们开始选择放纵的生活,没有什么比现时的享乐更能使他们逃避现实的恐惧。于是,雅典城因为人们的绝望而土崩瓦解。
■人类抗争
对这种致命的疾病,人们避之惟恐不及。但此时希腊北边马其顿王国的一位御医,却冒着生命危险前往雅典救治。他一面调查疫情,一面探寻病因及解救方法。不久,他发现全城只有一种人没有染上瘟疫,那就是每天和火打交道的铁匠。他由此设想,或许火可以防疫,于是在全城各处燃起火堆来扑灭瘟疫。这位御医就是被西方尊为“医学之父”的古希腊著名医生、欧洲医学奠基人希波克拉底(约公元前460—前377年)。
■人类收获
古代西方医生在开业时都要宣读一份有关医务道德的誓词:“我要遵守誓约,矢忠不渝。对传授我医术的老师,我要像父母一样敬重。对我的儿子、老师的儿子以及我的门徒,我要悉心传授医学知识。我要竭尽全力,采取我认为有利于病人的医疗措施,不能给病人带来痛苦与危害。我不把毒药给任何人,也决不授意别人使用它。我要清清白白地行医和生活。无论进入谁家,只是为了治病,不为所欲为,不接受贿赂,不勾引异性。对看到或听到不应外传的私生活,我决不泄露。”这个医道规范的制定者就是希波克拉底。20世纪中叶,世界医协大会又据此制定了国际医务人员道德规范。
鼠疫恐怖——催生卫生革命
■病毒
鼠疫杆菌
■主要经过
历史上首次鼠疫大流行发生于公元6世纪,起源于中东,流行中心在近东地中海沿岸。这次流行持续了五六十年,极流行期每天死亡万人,死亡总数近1亿人。
第二次大流行发生于公元14世纪,持续近300年,遍及欧亚大陆和非洲北海岸,尤以欧洲为甚。欧洲死亡2500万人,占当时欧洲人口的1/4。
第三次大流行始于19世纪末(1894年),它是突然暴发的,至20世纪30年代达最高峰,总共波及亚洲、欧洲、美洲和非洲的60多个国家,死亡达千万人以上。
■人类抗争
当鼠疫在欧洲各地蔓延时,依文化不同人们想出了各种方法企图治愈或缓和这种令人恐惧的症状,使用通便剂、催吐剂、放血疗法、烟熏房间、烧灼淋巴肿块甚至把干蛤蟆放在上面,或者用尿洗澡。
面对瘟疫,米兰大主教无意中找到了一种阻挡瘟疫蔓延的有效办法:隔离。当瘟疫快要蔓延到米兰时,大主教下令,对最先发现瘟疫的三所房屋进行隔离,在它们周围建起围墙,所有人不许迈出半步,结果瘟疫没有蔓延到米兰。在随后的几百年中,地中海沿岸,隔离已经成为了人们司空见惯的事情。
■人类收获
国际上把对鼠疫等传染病的防治称为“第一次卫生革命”。在18世纪前后,欧洲各国积极加强基础卫生设施的建设,如上下水道的改进,并且重视对垃圾的处理,加上普遍进行杀虫和消毒,使鼠疫等一度严重危害人类生命的传染疾病得到了有效控制。现在,鼠疫等传染疾病在发达国家已基本消失,只是在非洲贫困地区还时有发生,可以说第一次卫生革命已经取得了胜利。
痘灭天花——划时代的医学试验
■主要经过
公元846年,在入侵法国的诺曼人中间,突然暴发了天花,天花病的流行使诺曼人的首领只好下令,将所有的病人和看护病人的人统统杀掉。1519年,当西班牙军队入侵墨西哥时,他们将天花这种致命的疾病带到美洲大陆,而他们自己并没有察觉。天花当时在墨西哥是没有先例的,当地居民也没有机会增强对天花的抵抗力。在以后的3年里,天花传遍了全国各地,致使两三百万墨西哥印第安人死亡。西班牙人在攻打印加帝国时又把天花传入了南美……
16—18世纪,欧洲每年死于天花病的人数为50万,亚洲达80万人。有人估计,18世纪内有1.5亿人死于天花。
■人类抗争
1796年5月17日,是人类医学史上一个非常值得纪念的日子,一位著名的医生成功地进行了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医学试验———天花接种。这项试验的成功,标志着困扰人类一千余年、曾夺走无数人生命的病魔,被医学史家们称为“死神的帮凶”的天花,从此被人类制服了。主持这项试验的人是英国著名医生爱德华·琴纳。
■人类收获:
医学史表明,在工业化早期,对于传染病的防御方法基本上来自技术先进国家。那时候在欧洲等地,城市密集,人口密度非常大而且又没有公共卫生系统,容易造成大规模的传染病,扩散得非常快。17~18世纪,伦敦、爱尔兰等地都发生过严重的瘟疫,然后他们政府花大力气逐步发展公共卫生系统。“预防胜过医治”就是从天花疫苗开始的,当时变成了欧洲很多国家的一种政策。这种政策为他们的经济发展和军事扩张贡献极大,是欧洲实力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拿破仑军队最早推广天花疫苗预防,这对其军队的长期征战也至关重要。
结核杀手——全球紧急阻击
■病毒
分支杆菌
■主要经过
自1882年柯霍发现结核菌以来,迄今因结核病死亡人数已达2亿。而今日重提防治结核病,是因为最新资料表明,全世界结核病人的年死亡人数已由1990年的250万增至2000年的350万。75%的结核病死亡发生在最具生产力的年龄组(15—45岁),全球已有20亿人受到结核病感染,每年感染率为1%。
■人类抗争
结核原是不治之症,但是自链霉素、雷米封、利福平、乙胺丁醇等相继问世后,它已成为可治之症,美国在1980年代初甚至认为世纪末可以消灭结核,但是,近20年世界许多地区政策的疏忽,使结核防治系统遭到破坏;结核病和艾滋病的恶性联系从而使结核病暴涨;近十年在人口出生率高的地区,儿童已达结核高死亡率的年龄段;多种抗药性菌株的产生,以上原因使结核在1984年开始以每年10%的速度增加,成为公共卫生严重的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1993年4月22~23日在伦敦提出“全球结核病紧急状态宣言”。我国结核病600万,每年死亡23万。
■人类收获
世界卫生组织1995年提出结核控制战略,内容包括:①控制传染源;②直接监督治疗;③短程化学治疗。
一例肺结核若未被检查出,一年可能感染10人。因此一旦发现一个病例,必须对与此人有接触的人进行跟踪检查。治疗的关键目标是在病菌产生抗药性之前彻底杀灭它们。
霍乱恐惧——首开疾病理论研究
■病毒
霍乱弧菌
■主要经过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发病急,传播快,属国际检疫传染病,也是我国法定管理的甲类传染病之一。自古以来,印度恒河三角洲是古典生物型霍乱的地方性流行区,有“人类霍乱的故乡”之称。从1817年至1923年的百余年间,共发生6次世界性大流行,每次大流行都曾波及我国。
第一次在1817—1823年,传到欧洲边境;第二次在1826—1837年,分三路穿过俄罗斯到达德国,又从德国带到英国。1832年被爱尔兰侨民传到加拿大,在同一时候又达到美国;第三次流行时间特别长,1846—1863年,1848年到达北美并波及整个北半球;1865—1875年的第四次世界性大流行是通过一艘从埃及到英国的航船流传开来的;第五次和第六次分别发生在1883—1896年和1910—1926年。
自1961年起,由埃尔托生物型霍乱弧菌引起的霍乱开始从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向毗邻国家和地区蔓延,迄今已波及五大洲140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报告患者350万以上,称为霍乱的第7次世界性大流行。1992年10月,由O139霍乱弧菌引起的新型霍乱席卷印度和孟加拉国的某些地区,至1993年4月已报告十万余病人,现已波及许多国家和地区,包括我国,有取代埃尔托生物型的可能,有人将其称为霍乱的第8次世界性大流行。
■人类收获
对于霍乱的治疗,人们认识到必须严格隔离治疗,治疗关键是补液,包括静脉补液和口服补液。
霍乱让人们知道养成良好饮食卫生习惯的重要性。“不干不净吃了没病”被“饭前便后要洗手”所取代。
预防霍乱的措施:1.控制传染源;2.切断传播途径;3.加强人群免疫力;4.严格进行疫点疫区处理。
流感死神——从来没有停止
■病毒
流行性感冒病毒
■主要经过
翻阅美国年鉴你会惊讶地发现,1917年美国人均寿命大约为51岁,到了1919年,人均寿命仅有39岁,流感病毒在一年中吞噬了50万美国人的生命。
1908年5月,这种流行病在欧洲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士兵中间开始传播。该病很快通过拥挤的战壕和营房扩散开来。到7月份,它又传染给了欧洲大陆的众多平民。
1918年流感,美国有超过25%的人口受到感染。
今天我们不会认为流感是一种致命的疾病,除非是老年人或者已经有病的人得了流感。但是,1918年开始的那次流感却使全世界2100万人丧生。
自20世纪以来已有5次世界性大流行的记载,分别发生于1900、1918、1957、1968和1977年。其中以1918年的那次流感最为严重,死亡人数达2100万之多。我国从1953年至1976年已有12次中等或中等以上的流感流行,每次流行均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进入1980年代以后流感的疫情以散发与小暴发为主,没有明显的世界性流行发生。
最近的一次是2003年1月,在刚果(金)赤道省、班顿杜省和首都金沙萨等地已有50余万人患上流行性感冒,其中2000余人已经死亡。
流行性感冒隔几年在世界上传播一次,但由于药物的发展,它的危险性已减轻。现在应用疫苗可以预防某些类型的流感,而用抗生素治疗可减轻该病的危害。
■人类收获
流感病毒临床上有甲、乙、丙三大类。三大类病毒的抗原结构不同,故无交叉免疫。临床上的症状如发热、衰竭、周身酸痛、无力等中毒症状较重,而呼吸道症状如流鼻涕、咳嗽等较轻。其诱因大多是在淋雨、受凉、过度疲劳或体弱、呼吸系统防御功能低下时,容易被流感病毒侵袭而致病。
祖国医学中虽然无流行性感冒这个病名。但早在两千年前的中医文献中即有详细的记载,如《伤寒论》中对热病的论治对其症状治疗方法均有细致的描述。民间长年日久累积了许多治疗流感的小偏方,近20年中国内地采用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已经确定有一些中草药:如银花、板蓝根、蒲公英、野菊花等有抑制、杀死病毒的作用。在1968年的流感大流行中,通过在军队、工厂、学校及农村煮大锅汤的经验,也充分显示了中草药在防治流感方面具有无比威力。
艾滋病毒——加速蔓延
■艾滋数据
全世界死于艾滋病的人已达2200万人,世界有2700万人不知道自己感染艾滋病病毒;全球感染艾滋病的成人和儿童将超过3300万;全球每天16000人感染艾滋病;每天以感染1000个儿童的速度蔓延;我国1985年发现首例艾滋病,全国已报告的艾滋病感染者11170例,其中包括艾滋病病人338例。
■人类抗争
艾滋病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凡隐瞒病情不申报,逃避查验的;已知是艾滋病人或艾滋病感染者,有传播艾滋病行为的;瞒报携带被艾滋病病毒污染或可能造成艾滋病传播的血液和血液制品,毒株,生物组织,动物及其制品的,将由卫生行政部门给予罚款并强制采取预防、治疗和消毒措施。
对于违反艾滋病管理条例规定,引起艾滋病传播,或者有引起艾滋病传播严重危险的,由司法部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人类收获
倡导科学生活习惯———不要与人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勿与他人共用注射器;医疗时使用经严格消毒的注射器及检查、治疗器械。
艾滋病易感人群———与多个男性有性关系的女性;处于流动状态的无业者、青少年。
埃博拉祸首——神话世界里的魔鬼
■病毒
埃博拉病毒
■主要经过
1967年8月,德国马尔堡小镇一个实验室里的工作人员突然发生高热,腹泻,呕吐,大出血,休克和循环系统衰竭,据查原因是该实验室曾经用来自乌干达的猴子做脊髓灰质炎疫苗等研究。共有37人染上这种疾病,其中有9人死去。3个月后德国专家找到罪魁祸首:一种危险的新病毒,形状如蛇行棒状,是猴类传染给人类的,这就是“马尔堡病毒”。
到1976年,这个病毒的一个近亲“埃博拉病毒”在刚果民主共和国又掀起新的恐怖,杀死了280人。从那时起,“埃博拉、马尔堡”等其他致死性“出血热病毒”几乎成了一个神话世界里的魔鬼。
1995年,在刚果(金)的同一地方又暴发了埃博拉病,315人患病,255人死亡。接着苏丹的马力迪地区在1976年和1979年先后两次暴发了大规模的埃博拉病,造成近200人死亡。2000年,乌干达全国共有428人患病,其中173人死亡,在乌国内及邻近国家引起了巨大的恐慌。
埃博拉病毒是一种罕见的致命病毒,可通过血液、体液迅速传播,潜伏期为两周左右,患者最初的症状是突然发烧、头痛、肌肉痛,随后出现呕吐、腹泻和肾功能障碍,最后是体内外大出血。这种病毒的感染者死亡率高达50%甚至90%。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到目前为止,该病毒已使大约1500人受感染,其中约1000人死亡。
■人类收获
临床治疗中,医生发现恢复期病人血清及免疫血清球蛋白早期应用有效。而其病菌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与病人及其带病毒血液及排泄物接触受感染。
美国2000年8月份的《自然医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指出,90%的埃博拉病毒感染者都会出现内出血症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一种病毒蛋白破坏血管内壁细胞。
这项研究结果意义重大,有助于开发出通过攻击这种蛋白来减小或防治埃博拉传染病的药物和疫苗。科学家已能确认破坏细胞的主要埃博拉基因,并已为研制新的抗病毒药物和疫苗提供了方向。虽然现在还没有能够治愈埃博拉传染病的方法和疫苗,但是科学家们认为这项研究已在研制这类药物与疫苗方面迈出了第一步。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24176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验孕棒两条杠到底是不是怀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