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3日讯 来自麦克马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近日通过研究发现,发生食物中毒后肠道中保留特殊细菌的人群或许在后期生活中患克罗恩病的风险会增加,相关研究刊登于国际杂志PLoS Pathogens上。
利用克罗恩病小鼠模型进行研究,研究者发现,由常见食物中毒的细菌引发的急性感染性胃肠炎会加速黏附侵袭性大肠杆菌(AIEC)的生长,黏附侵袭性大肠杆菌常和克罗恩病相关。甚至在小鼠机体完全消除了食物中毒的细菌后,研究者仍然能够在其倡导中发现较高水平的AIEC,而AIEC的存在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加剧小鼠的病情。
克罗恩病是一种影响机体健康的肠道疾病,其主要特点就是肠道组织发炎,如今150个加拿大人中就有一人患有克罗恩病或结肠炎,而且加拿大人群的发病率在全球处于较高水平。研究者Brian Coombes说道,这是一种终生的疾病,其通常会在早些年开始影响患者,随后导致患者多年发病,同时还会增加患者患结直肠癌的风险。
研究者指出,这项研究或许就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型的诊断工具来帮助开发鉴别哪些患者机体肠道中存留有黏附侵袭性大肠杆菌,这样就能够帮助发现那些患克罗恩病风险较高的患者;研究者认为,他们需要深入理解克罗恩病发病的分子机制,并基于相关的研究结果来开发新型的治疗手段或预防措施;未来研究或许任重而道远。
克罗恩病简介
克罗恩病于1932年由Crohn、Ginzterg和Oppenheime最早描述,故得此名。本病又曾被称为“局限性肠炎”、“节段性肠炎”、“慢性肠壁全层炎”等。1973年,世界卫生组织医学科学国际组织委员会将本病定名为Crohn病。其特点为病因未明,多见于青年人,表现为肉芽肿性炎症病变,合并纤维化与溃疡。可侵及全胃肠道的任何部位,包括口腔、肛门,病变呈节段性或跳跃性分布,并可侵及肠道以外,特别是皮肤。临床表现因病变部位、范围及程度不同而多样化,病程缓慢,易复发。
便血是怎么引起的?
tag.120ask.com 2009-08-23
(一)发病原因
引起便血的疾病很多,现根据出血病变的性质,将便血的病因分为5类。
1.炎症、溃疡性因素 如下消化道的黏膜发生炎症或溃疡时,因黏膜充血、水肿与溃疡形成,当炎症或溃疡侵蚀血管或血管通透性增加、小血管破裂均可发生便血。常见的疾病有:
(1)肠道感染性疾病:常见的有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真菌性肠炎、假膜性肠炎、小肠结核、结肠结核、小肠钩虫感染、结肠血吸虫病、出血坏死性小肠炎等。
(2)炎症性肠病:如克罗恩病(Crohn病)或溃疡性结肠炎。
(3)放射性结肠、直肠炎:多系盆腔恶性病变接受放射治疗后,局部肠黏膜受到损伤后导致出血,常表现为反复、小量的便血。
(4)缺血性结肠炎:多见于患有动脉硬化的老年患者,系因肠系膜的血运发生障碍而使肠黏膜发生缺血、溃疡形成所致。病变以结肠多见,临床表现为在剧烈腹痛后解出暗红或鲜红色血便。
(5)白塞病(Behcet's disease):本病病因未明,多认为是免疫性血管炎引起血管闭塞,导致肠血供障碍而引起溃疡性病变;也有学者认为本病与感染或遗传有关。溃疡发生在回盲部者最为多见,且易发生出血。
(6)直肠或孤立性溃疡:引起此种溃疡的原因不甚明确,但溃疡侵蚀血管即可引起出血。
(7)结肠应激性溃疡:近年来发现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NSAID)后,可导致便血,甚至表现为大出血,且多见于中老年患者。
炎症、溃疡性病变是便血的常见病因。多数直肠和乙状结肠的炎症与溃疡可引起黏液脓血便;重型溃疡性结肠炎、血吸虫性肉芽肿可引起鲜血便;阿米巴痢疾常引起果酱色或暗红色血便;少数肠结核或克罗恩病可发生大出血;出血坏死性小肠炎常排出暗红、鲜红或洗肉水样便。总之,便血量及色泽常与病变大小、部位与出血速度有关。
2.血管性因素 出血系下消化道各种血管性病变,导致血管破裂或导致肠系膜血管缺血、肠黏膜的血供障碍所致。常见的病因有:
(1)动静脉畸形与血管发育不良:下消化道肠壁血管发育不良、畸形等血管性病变引起的出血,近10年来已引起重视,已成为便血的重要病因之一。可分为:
①海绵状血管瘤。
②肠黏膜下血管发育不良。
③血管畸形。病变约70%发生于结肠,其中又以右半结肠或盲肠多见。少数血管畸形发生在小肠。
(2)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Ronda-Osier-Weber综合征):此综合征可发生于全消化道,如发生在小肠时易发生出血。本病罕见,属家族性遗传性疾病。
(3)Dieulafoy病:病变发生在胃内者最多见,如发生在小肠或结肠时可引起便血。此病以中、老年患者多见,出血多因黏膜下血管受到炎症、溃疡的刺激而发生破裂所致。
(4)直肠、结肠及小肠黏膜下静脉曲张:门脉高压症患者,当侧支循环建立后,极少数患者回、结肠黏膜下静脉可发生曲张,如发生破裂时可引起血便。在行脾切除及胃底血管横断手术后,回肠黏膜下的静脉更容易发生曲张。
(5)长跑或耐力运动员便血:近年来发现以长跑或耐力运动员为诱因的疾病日渐增多,如马拉松等长跑运动员,除少数可引起骨骼、肌肉及心脏病变外,发生消化道病变也有报道,可表现为便血,便血的原因除与痔核破裂外,还与腹腔内脏器撞击、振动及血液发生重新分布导致肠缺血有关(对发现便血的运动员立即进行肠镜检查,可发现肠黏膜充血,伴糜烂出血灶形成等改变)。
(6)Wegener肉芽肿病:系原因不明的全身性血管炎性疾病,常具有鼻咽部、肺部病变及坏死性肾小球肾炎。该病有时可累及胃肠道,使小肠或结肠发生缺血、出血,重者可发生肠穿孔。
(7)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病变,可见于:
①肠系膜血管痉挛。
②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
③肠系膜动脉栓塞。
④缺血性结肠炎。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病变可因休克、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膜炎或继发于伴有心房纤维颤动的心脏疾患(缺血性结肠炎在炎症、溃疡性因素中已有述及)。
(8)腹主动脉瘤:如果腹主动脉瘤破裂穿破小肠或大肠时,可导致下消化道大出血。
(9)内、外痔核形成:内、外痔核发生出血时,多为粪便表面带血,或便后滴血。但少数情况下,内痔出血后,血液可积聚于直肠壶腹部,当血液一次排出时可表现为解暗红或鲜红色血便。痔核出血亦是常见的病因之一。
3.机械性因素
(1)空肠憩室:发生出血是憩室内炎症所致。
(2)结肠憩室或结肠憩室病:结肠多发性憩室在欧美国家已成为便血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在我国结肠多发性憩室较少见。
(3)美克耳(Meckel)憩室:多发生于回肠远端,70%~85%的患者可无症状,但有症状者其最常见的表现是出血。
(4)肠套叠或肠扭转:肠套叠好发于10岁以内的婴幼儿,60%以上的成人肠套叠是继发于肠多发性息肉或肠道肿瘤。肠扭转时间过长时,可因肠管的血运障碍而致出血。
(5)回盲瓣脱出:少数情况下,如回盲瓣脱出、发生嵌顿时可引起出血。
(6)结肠内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组织异位于结肠黏膜时,当女性患者月经来潮时可发生血便,月经周期结束时便血也随之停止。
(7)肛瘘与肛裂:少数情况下肛瘘与肛裂可导致出血,但一般出血量不大。
(8)结肠镜下行息肉切除术后、小肠或大肠手术后:息肉切除时如电凝不够充分,则可导致电凝面出血。肠道手术时止血不充分亦可发生出血。
4.肿瘤性因素 下消化道的良、恶性肿瘤较多,是引起出血的重要病因之一。
(1)良性肿瘤:
①结肠息肉:包括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Gardner综合征、Turcot综合征、幼年性息肉病、黑色素斑-胃肠道多发性息肉病(P-J综合征)、增生性息肉病、炎性息肉等。是便血的重要病因之一。
②小肠平滑肌瘤、神经纤维瘤等,较少见。
(2)恶性肿瘤:
①小肠恶性淋巴瘤:有时可表现为大出血。
②小肠腺癌:较少见。
③小肠、大肠类癌:引起出血较少见。
④结肠、直肠癌:是导致便血的常见原因之一,但出血量一般较小。
5.全身性疾病
(1)传染病:伤寒、副伤寒、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重症肝炎或暴发性肝衰竭等。
(2)血液病:血友病、腹型过敏性紫癜(Henoch型紫癜)、胃肠型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3)结缔组织病:结节性多动脉炎(结肠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累及肠道。
(4)其他:如严重败血症、食物中毒、汞中毒、尿毒症等均可引起便血。
一般而言,幼儿、青少年便血以结肠息肉、肠套叠、美克耳憩室及炎症性疾病为常见病因;中、老年患者则以肠道炎症性病变、结肠、直肠癌、肠道血管性病变为多见病因;肛周病变如痔核、肛裂或瘘管在成人亦不应忽视。
(二)发病机制
1.下消化道疾病
(1)肛管疾病:痔出血是由于排便时腹内压增高,导致痔内静脉丛血压增高,加上硬粪块的直接擦损使痔破裂所致。肛裂在儿童可见蛲虫感染引起肛周瘙痒,抓破感染而形成,排便时剧烈疼痛伴有便血,量少而鲜红。肛瘘最常继发于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少数继发于肠结核。肛门附近,会阴部或骶尾部可见肛瘘外口,挤压周围可见脓液自瘘口流出。
(2)肠道炎症性疾病:如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肠结核、溃疡性结肠炎等,均由不同病因所引起的不同部位肠黏膜的充血、水肿、糜烂、溃疡出血甚至坏死。表现为脓血便、血水便甚至鲜血便。
(3)肠道肿瘤:结肠癌、直肠癌、小肠恶性淋巴瘤等主要因癌组织破溃或淋巴瘤组织破溃,而表现鲜红色血便或伴有黏液与脓液的血便。小肠良性肿瘤,如小肠神经纤维瘤、平滑肌瘤、腺瘤等出血较少,但瘤体较大可引起肠梗阻。小肠血管瘤感染、破裂可引起急性大出血。
2.下消化道血管病变 肠系膜动脉栓塞或肠系膜动静脉血栓形成,肠扭转、肠套叠等,因肠黏膜缺血、坏死、脱落,肠管发绀、水肿和大量浆液渗出,全层肠壁坏死,大量血性液体渗出,可出现腹泻排出暗红色血便。
3.全身性疾病 发病机制参见上消化道出血(呕血与黑便)。
排便出粘液带脓血可能是以下几种原因: 1、痔疮便血:其便血发生在排便过程中或便后,血色鲜红,血与粪便不混合。 2、肛裂便血:其血色鲜红,滴出或手纸擦拭可见,新鲜肛裂便后有肛门剧烈疼痛。 3、消化道疾病便血:大便呈柏油状或呈黑红色,出血部位多在上消化道;如果血色纯红,则多是下消化道疾病出血。 4、直肠癌便血:其便血呈鲜红色,滴状附于大便表面;晚期伴有肛门直肠下坠和全身消瘦,大便次数增加,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 5、直肠便血、结肠息肉:其血色鲜红,无痛,血与大便不混合。溃疡性结肠炎、痢疾多半混有黏液或呈脓血便,并伴有下腹痛、发热、便频等症状。 6、全身性疾病便血:如白血病、血友病、尿毒症以及某些少见的传染病,便血的同时,会有全身其他部位的出血现象。
可能是因为结直肠炎等原因,所以才会出现粘液便以及有出血等情况。
结肠炎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主要临床表现腹泻、腹痛、粘液便及脓血便、里急后重、甚则大便秘结、数日内不能通大便;时而腹泻时而便秘,常伴有消瘦乏力等,多反复发作。
结肠炎的主要临床症状:
结肠炎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主要临床表现腹泻、腹痛、粘液便及脓血便、里急后重、甚则大便秘结、数日内不能通大便;时而腹泻时而便秘,常伴有消瘦乏力等,多反复发作。
本病起病多数缓慢,少数可急性起病.病程呈慢性,迁延数年至十余年,常有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或持续性逐渐加重,偶呈急性暴发,临床表现:
(1)腹泻:粘液便及脓血便,轻者每天3—4次,重者数十次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
(2)腹痛:轻度病人无腹痛或仅有腹部不适。一般有轻度至中度腹痛,系左下腹或下腹阵痛,可涉及全腹有痛一便意一便后缓解的规律;
(3)便秘,大便秘结4—5日排便一次,粪便如羊屎样,甚则不吃泻药不能通便;
(4)其他症状:腹胀、消瘦、乏力、肠鸣、失眠、多梦、怕冷等症。
结肠炎诊断:
在日常生活中结肠炎是比较好确认,如有腹泻大便不成形、腹痛、肠鸣、便秘、粘液便及脓血便,此病刚开始服用磺胺类及抗生素药物可控制病情,多次复发后,用此药疗效甚微,应到当地医院请专科医生帮助诊断.1993年,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结合我国情况拟定3试行诊断标淮:
(1)溃疡性结肠炎需先排除细菌性痢疾、阿迷巴性结肠炎等病因明确的结肠炎;
(2)具有反复发作的腹泻、腹痛、粘液、脓液等典型的临床表现,至少有结肠镜"X光线"的特征性改变中的一项;
(3)临床表现不典型,但有典型结肠镜或X光表现或粘膜活检组织学表现。
结肠炎的临床分型:
结肠炎的临床分型有利于治疗和判断预后,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和临床过程,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轻度型:最多见、起病慢、症状轻、轻度腹泻,每天少于4次,并与便秘交替,便中不含或仅有少量血液粘液无全身症状,病变多局限在直肠和乙状结肠,血况正常。
(2)中度型:介于轻度与重度之间,腹泻每天多于4次,并有轻度全身症状。
(3)重度型:有发热、倦怠、消瘦、贫血等全身表现腹泻每天多于6次,血便或粘液脓血便。
(4)暴发型:少见。
慢性肠炎的中医分型:
中医认识:认为结肠炎大多为湿热壅结、脾肾阳虚、气血两虚、气滞血瘀、饮食失调、劳累过度、精神因素而诱发。本人经过20余年临床经验和众多专家共同努力总结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独特中医分型论治,因此在临床中取得奇特疗效,从而对治愈结肠炎及预防结肠癌有一定作用。
(1)腹泻型:泄泻、大便不成型、腹痛、便血、粘液便、脓血便、肠鸣及排便不畅、不尽、里急后重,伴有消瘦、全身乏力、恶寒、头昏等症。(此型最易治疗,一般20-60天可根治)
(2)便秘型:大便秘结,如羊屎样,排便不畅、不尽,甚则数日内不能通大便,有一部分患者原有长期腹泻史,伴有腹痛、消瘦、口干、腹胀贫血等症,易恶变。(治疗一般30-60天)
(3)腹泻便秘交替型:大便时干时稀、时有粘液、便血,伴有腹痛、腹胀等症。(治疗一般20-60天) 。
结肠炎的治疗:
慢性结肠炎属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与某些病原体感染、遗传基因及精神因素有关,大多病程长,病情缠绵难愈,尤其是溃疡性结肠炎,大便带粘液和脓血,患者十分痛苦,这些症状不是通过调理脾胃、健脾益肠就能解决的,而应寒热通补、健脾和中、燮理阴阳,就能从根本上治疗肠炎。
结肠炎的治疗用药,关健是在组方,大便次数多不一定就用补药,要辨证和辨病相结合,健脾和中和通补通用相结合,既要扶正,又要祛邪,扶正就是治本,祛邪就是要消除炎症,这样效果才能更好。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29383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