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市民王女士在武昌司门口一家饮料店买了一杯温奶茶,刚一进口便觉得味道不对:怎么会有塑料味呢?于是她把吸管扔掉,直接饮用塑料味就消失了。
昨天记者走访了多家饮品店和早餐店发现,提供给市民喝饮料、豆浆、汽水等的吸管多没有产品信息,在南湖一家早餐店,吸管放在透明的塑料袋里供食客取用,对于吸管的来源老板都坚称是好的,合格的。
2010年5月1日起,我国正式实行《聚丙烯饮用吸管国家标准》,规定一次性塑料吸管属于食品相关产品,生产企业必须获得质监部门颁发的食品相关产品生产许可证书,在产品外包装上必须有“qs”标识,“按照规定,在产品的外包装上必须有详细的产品信息说明,包括产品名称、厂名厂址、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规格以及生产批号等,同时必须加印食品质量安全认证(qs标识),任何不具备上述条件的吸管都涉嫌违规。
记者在武商量贩珞喻店看到一种产自日本的塑料吸管。除了外包装外,每一根吸管都用白色的塑料纸包好。商场贴的标签上显示吸管的材料为pp(聚丙烯),也标明了经销商、地址、电话、品质表示等信息,该吸管每包一百支,售价为每包10元。
省疾控中心专家介绍,我国规定吸管要使用聚丙烯材料生产,因这种材料不含有塑化剂,基本是安全的。如果塑化剂超标,或者使用由废旧塑料制成的吸管,塑化剂等有害物质会从吸管中迁移出来和饮料混合在一起。如果长期饮用,将对人的消化系统、肝脏等造成危害,还可导致性早熟、不育症,甚至癌症。市民在使用吸管时,要注意看其外包装上是否有qs标识。
湖北省中医院内科主任熊家平教授介绍,很多饮料,包括果汁、碳酸饮料都含有酸,而彩色吸管中的颜料会溶解于酸,如果里面有重金属就会被人体吸食,长期下来会对内脏造成损害,特别是儿童,最好不要使用吸管,彩色吸管更危险。
首先先找到吸管盒,然后按突出的吸管托(如下图标注的地方,选择其中一个按一下),吸管就会掉出来(前提是吸管盒内要保证有吸管)。
一般放吸管的盒子都是棕红色的大约30*20*15的,就在每个点餐与点餐之间的地方,前面有个突出的金属的大约能放个吸管大小的长宽度,如果上面没有放的吸管,那你往下轻轻一按就可以出来吸管,要几个就按几下。
如果你按了它没出来那就代表里面的吸管用完了,这时你可以换另外一个盒子按,同时也可以通知肯德基的工作人员,叫他们及时补货。
扩展资料:
一次性吸管是一种很不起眼的东西,人们平时喝豆浆、牛奶、饮料、奶茶时都使用它。随着人们对食品卫生的状况越来越关注,作为一次性餐饮用品的吸管也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一些早餐摊点、冷饮店免费提供的一次性吸管,绝大多数都是“三无”产品。一般的塑料产品都含有聚乙烯和聚丙烯,在高温情况下会产生有害物质。
“三无”吸管有可能是用回收的废旧塑料加工而成,一旦接触高温,就会产生有毒物质,危害身体健康。“三无”塑料吸管质量肯定有问题,由于采用的是劣质或者再生塑料生产的,可能会使用颜料来遮盖杂质。一旦使用它喝果汁或热饮,有害物质会随之溶解,从而对人体造成危害。
“三无”塑料吸管的生产原料可能是工业级聚乙烯或废弃塑料,消费者如长期使用,将有损人体肝脏,导致血液疾病或神经系统疾病;且吸管颜色越艳,其安全隐患越大,如用这类吸管喝热饮,吸管内的有害物质就会释放出来,危及人体健康。
早在2009年,我国已实行饮用吸管的国家标准,该标准对吸管原料有明确规定,还要求在吸管外包装上印有厂名、卫生许可证号等,在耐温性方面也有具体要求,只有加印了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标志“QS”的吸管才可以在市场上销售。
吸管材质主要是聚丙烯,俗称PP。正规厂家生产的吸管需要很多工序,用聚丙烯生产的合格吸管,可承受80℃左右的高温,并且遇热也不会散发塑料味;而另外一些不法商贩则使用回收塑料制品制成混合塑料,其产品质量很难保证。
正规厂家生产的吸管对人体无毒副作用,但那种使用回收再利用的废旧塑料的吸管,接触高温后,塑料中的有毒有害物质会随之溶解,同时不排除里面还有重金属杂质,长期使用劣质吸管将会影响人的肝脏,导致血液疾病或神经系统疾病,重者还会致癌。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吸管
你好,艾滋病毒可以通过吸毒感染,如果双方有口腔破碎,你和别人用一根吸管吸毒,有可能感染艾滋病毒,需要到疾控中心检测艾滋病抗体进行排查。你身上发痒起红疙瘩考虑可能是过敏、毛囊炎等引起的,需要到医院皮肤科检查治疗。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29692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睡觉流口水了,要警惕五种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