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9月18日讯 国际知名学术期刊Cell Research在线发表了厦门大学生科院韩家淮教授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成果“Pyroptosis is driven by non-selective gasdermin-D pore and its morphology is different from MLKL channel-mediated necroptosis”,揭示了Gasdermin-D (GSDMD)的N-端功能区域在激活后富集到细胞膜并进一步形成孔洞从而促进细胞发生炎性死亡-细胞焦亡(Pyroptosis);通过与细胞坏死比较,发现焦亡的细胞具有截然不同的形态特征,会产生类似凋亡小体的囊泡状结构,将其命名为焦亡小体(Pyroptotic body)。
程序性细胞坏死(Necroptosis)和细胞焦亡(Pyroptosis)是最近几年在细胞死亡领域的研究热点,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据表明这两种细胞死亡方式与机体先天免疫反应、炎症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等关系密切。但是,与我们熟知的细胞凋亡相比,这两种细胞死亡在形态特征界定、分子效应机制等方面还存在很多未知的关键科学问题。韩家淮教授课题组在细胞死亡领域做出了许多重要的原创性研究发现,包括关键开关分子RIP3介导细胞程序性坏死和效应分子MLKL作用机制等。
去年,韩家淮教授课题组同国际上另外两家实验室都报道了细胞焦亡的重要介导因子GSDMD的发现。但是对于其具体的分子机制还不清楚,迫切需要进一步阐明。
在这项新的研究中,韩家淮教授课题组的研究人员发现在细胞焦亡过程中,GSDMD的N端功能区域能够形成多聚体形式并富集到细胞膜上。进一步的研究揭示了该功能区域具有明显的亲脂性,并且其N端的第一个alpha螺旋结构对于其形成多聚体和细胞膜结合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
这些结论与同时期的其他几个实验室的研究工作类似。MLKL介导的细胞坏死和GSDMD介导的细胞焦亡在诸多方面具有一定相似性,如亲脂性效应分子都形成多聚体并定位到细胞膜,细胞膜都发生破裂并伴随内容物的释放等。
在揭示GSDMD分子机制的基础上,韩家淮教授课题组的研究人员进一步对关系相近的程序性细胞坏死和细胞焦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比较研究:GSDMD在细胞膜上的打孔行为直接导致细胞内外离子梯度的丧失并伴随着焦亡小体的产生,而MLKL在细胞膜上的定位则更可能促使细胞内离子浓度的提高,胞内渗透压的增大,并最终迫使细胞胀破死亡。上述研究成果揭示了GSDMD介导细胞焦亡的形态特征和分子机制,将会促进细胞死亡尤其是细胞焦亡在天然免疫等生理过程的深入研究以及后续针对GSDMD的药物开发。
陈鑫博士和何婉婷博士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科技部和自然科学基金委等的经费支持,数据收集得到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分析测试中心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平台的支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29786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南京医科大学胃癌研究刊登国际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