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ct可以排除上颌窦癌吗,检查的方法有几种

中医世家 2024-06-02 14:54:38

ct可以排除上颌窦癌吗,检查的方法有几种

一、ct可以排除上颌窦癌吗

上颌窦癌的检查项目包括CT、MRI、超声,单纯靠CT是不能准确的排除上颌窦癌的,应做进一步的详细检查。

1、高分辨率CT可见上颌窦腔内实性肿物影,伴有周围骨质破坏及吸收,晚期时可见肿瘤侵出窦腔累及周围组织,肿瘤轻度增强。

2、MRI影像检查上颌窦的实性肿物,T1加权像呈中等信号,T2加权像呈低信号,可有轻度增强。病理检查是诊断上颌窦癌最可靠的方法。

3、临床上凡遇原因不明下述症状:慢慢加重的单侧鼻腔充阻塞,眼球下方疼痛,鼻涕带血,嗅觉减退,面部麻木,眼球上颌磨牙不适或疼痛,面部肿胀,皮肤知觉减退或张口困难等症状, 经对症治疗无效时, 尤其年龄在40岁以上的患者, 均应行上颌窦的临床及CT检查, 必要时行上颌窦探查术以排除本病。

二、上颌窦癌的症状有哪些

上颌窦癌初期症状无特异性,病变局限于窦腔时可无明显阳性体征,鼻塞及异常分泌物常为先驱症状。继则出现牙痛、脱落等口腔症状及眼、耳等头面部症状和向其他脏器转移。

1)鼻部症状:鼻塞、流涕、鼻出血、嗅觉减退。早期鼻塞不影响通气,随着肿瘤不断向内侧扩展,鼻塞呈进行性加重,常有少量多次的涕中带血,或擤鼻时出血。若肿瘤伴有坏死,可出现鼻血涕,甚至影响患侧嗅觉。

2)面颊部症状:肿胀、疼痛、麻木、充血。当肿瘤向前壁扩展,破坏骨质时,患侧颊部肿胀、疼痛;若病变波及眶下神经、三叉神经,则局部疼痛转剧,或有麻本感。后期皮肤常呈充血、潮红,并与肿块粘连。

3)口腔症状:牙痒、疼痛、松动、脱落、出血及牙龈肿块。当肿瘤侵及翼板、翼时,张口宽度缩小,直至完全不能张曰。故上齿龈牙痛、牙松动等症状不可忽视,极有可能为窦内肿瘤的警报。

4)眼部症状:突眼、流泪,结合膜充血,视力障碍及复视。当窦内肿瘤向上扩展至眼眶时,可出现突眼、眼向上向前移位、结合膜充血、流泪。甚则眼球运动受限,继而出现视力障碍,眼球上视时有复视。

5)耳部症状:少数患者可出现耳痛,系神经反射性疼痛、一般不十分严重。

6)头部症状:头痛。一般表现为隐痛,一旦癌肿浸润颅底,侵入颅内则疼痛剧烈。

7)颈部症状:淋巴结转移。颈部常为上颔窦肿瘤转移的第一站,以同侧颔下区,上颈深部淋巴结与耳前淋巴结为多见。早期可活动,随着肿瘤的漫润发展,其粘连后则活动受限,直至固定。

8)远处转移:常有肝、肺、骨等组织的转移。可见咳嗽、痰血、肝肿大伴疼痛及受累骨局部疼痛等症状。

详细检查前后鼻腔,大多数病例有鼻腔异常,鼻腔外侧壁内移致鼻总道狭窄。当胂瘤侵入鼻腔时可通过前鼻孔或后鼻腔检查直接窥见。瘤体位于鼻腔侧壁或顶壁,呈灰红色,表面粗糙;或呈烂肉状,触之易出血;有时表面覆有污秽灰膜,伴组织坏死。鼻中道或鼻下道可见血性分泌物或血痂,或见鼻息肉样肿块,实为恶性肿瘤。因息肉样变与鼻息肉可与上颌窦肿瘤并存。因此,体格检查往往可早期发现异常表现,若鼻腔检查无特殊,也不能完全除外上颌窦恶性肿瘤,只要有临床症状,则宜作进一步检查。

三、上颌窦癌的病因

由于恶性肿瘤的预后和肿瘤的早晚密切相关,晚期肿瘤的治疗方案也不一样。所以根据肿瘤的大小进行分期,以指导临床量体裁衣的治疗。肿瘤分期通过三个指标联合评估的。上颌窦的病因尚未明确,与以下因素有关,常为多种致癌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

1)工作环境:接触粉尘者,如家具制造厂、锯木厂、纺织品粉尘(纺织厂)、皮革粉尘(制鞋)、面粉(烘烤及制粉)、镍和铬粉尘、芥子气;接触镭等放射性元素;接触甲醛及机溶剂。

2)吸烟:烟草燃烧后产生苯并芘可使粘膜充血、水肿、上皮增生、鳞状上皮化生,纤毛运动停止或迟滞,有致癌性。

3)病毒感染:如人乳头状瘤病毒。这种病毒有100多个亚型,其命名来源于其导致的肿瘤呈乳头状增长。这种病毒引起的肿瘤预后比其它原因引起的肿瘤要好。

4)视网膜母细胞瘤:部分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经放射治疗,鼻腔鼻窦恶性肿瘤发病风险提高。

5)遗传因素:尚未证实上颌窦癌是否具有遗传倾向,研究表明鼻腔鼻窦恶性肿瘤与p53肿瘤抑制基因突变相关。因此,戒烟,避免接触各种致病因素是预防上颌窦癌发生的主要措施。

四、上颌窦癌的预防

上颌窦癌发生于口腔,要预防上颌窦癌,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1.减少外来刺激。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对于食物的追求也从饱腹转移到美味上来,尤其是很多人都偏爱四川美食,又辣又咸吃得过瘾,还会常常呼朋唤友吃火锅、麻辣烫等,以便增进感情。过于辛辣热烫的食物,很容易刺激口腔粘膜,对正常组织造成破坏,久而久之形成病变。

2.正确的进食方式。

都市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很多人为了节省时间往往狼吞虎咽,这样不仅对于口腔不好,还会造成胃肠的过重负担。进食一定要细嚼慢咽,小口进食,不要大口吞咽,这样不仅能保护口腔,还能保护食道。

3.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要多参加体育锻炼,例如慢跑等有氧运动,既能强身健体,又能减肥瘦身,何乐不为。除了整体的锻炼外,还可做一些口腔局部的运动,面部按摩之类,环境疲劳,放松紧张肌肉,增加皮肤弹性。

除了做好以上几点预防上颌窦癌外,还要防止口腔其他组织的病变诱发癌症。癌症的发生总是防不胜防,所以即使已经确诊,也不要惊慌。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癌症的治疗手段也在日益提高,只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上颌窦癌也是完全可以治愈的。

口腔癌的预防在于减少外来刺激因素,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上颌窦癌的早期治疗是取得好的治疗效果的关键,但由于其较晚才有明显的骨质破坏,单凭临床表现有时诊断较难,所以病员一旦有上颌窦病变的症状时,应积极采用各种手段进行检查以尽早明确诊断,必要时可行上颌窦探查手术,以便早期发现,及时治疗。

我有鼻窦炎8年了,想用鼻内窥镜手术治疗,不知能不能治疗鼻甲肥大

甲肥大是指鼻甲长期受到炎症的刺激引起鼻甲黏膜水肿,导致鼻腔阻思.鼻甲肥大的治疗方法有手术、微波,以及射频消融术。在低温下进行射频消融是近年来比较新的技术,消融过程只需10~20分钟,该手术操作简单、无需住院。但无论何种治疗都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暖,尽量减少感冒,因为长期的感冒会导致慢性鼻炎,而鼻甲肥大往往都是由于慢性鼻炎引发的。
射频是治疗鼻甲肥大的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方法!下鼻甲肥大会引起鼻塞,常规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目前缩小下鼻甲体积的方法很多,如:下鼻甲全切或部分切除术,电烧术,冷冻治疗术,激光治疗术等.这些方法虽然有效,但由于鼻甲表面粘膜损伤较多,常出现鼻腔粘连,干燥,出血等.射频在粘膜下形成热损伤,不会破坏表面粘膜,所以能克服上述其他疗法的不足.术后发现,鼻塞明显改善,下鼻甲体积缩小,纤毛摆动频率与基础值无明显差异,术后纤毛细胞仍然是鼻腔粘膜最多的细胞。

慢性鼻炎是以鼻塞为主的鼻粘膜慢性炎症,它包括慢性单纯性鼻炎和慢性肥厚性鼻炎两种。
凡是持续刺激鼻粘膜,影响鼻腔粘液纤毛清除功能,增加鼻呼吸阻力的各种因素均可引发慢性鼻炎。如长期在污染环境下工作,接触有害气体、粉尘等;或因急性鼻炎反复发作,治疗不彻底;或长期不恰当地使用鼻眼净等皆可引起慢性鼻炎。
慢性鼻炎诊断不难,治疗方面应注意避免引起本病的有害因素,注意增强体质,选用适合的滴鼻剂。慢性肥厚性鼻炎可在肥大的下鼻甲粘膜下注射硬化剂,或用激光、冷冻疗法,使下鼻甲收缩,以利鼻腔通气和引流。
【处方】
1.加强劳动防护,避免或减少接触有害气体、粉尘。
2.患急性鼻炎时,应注意休息,积极治疗。平时注意加强体质锻炼。
3.慢性单纯性鼻炎可使用1%麻黄素滴鼻,注意掌握滴鼻方法。
4.勿长期使用鼻眼净。
5.下鼻甲的手术应慎重,因过度切除可诱发萎缩性鼻炎。
慢性鼻炎是因全身、局部或职业环境等因素引起的鼻腔粘膜和粘膜下层的慢性炎症。通常包括慢性单纯性鼻炎和慢性肥厚性鼻炎两种。慢性单纯性鼻炎的临床特点为鼻塞呈交替性和间歇性,多涕,常为粘液性涕。慢性肥厚性鼻炎的临床特点为鼻塞严重,多为持续性,鼻涕不多,较粘稠,不易擤出等。慢性鼻炎严重时,可影响嗅觉功能。
养生指南:
一.增加体育锻炼,选择医疗保健操、太极拳、五禽戏、打乒乓球、舞剑等项目,持之以恒,能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从夏季开始,坚持用冷水洗面擦鼻,增耐寒能力。寒冷或气候剧变时应避免受凉,防止感冒,外出时要戴好口罩。尽量找出致病因素,及时预防与治疗。
二.鼻塞时不可强行擤鼻,以免引起鼻腔毛细血管破裂而发生鼻出血,亦可防止带菌粘液逆入鼻咽部并发中耳炎。
三.采用自我鼻按摩手法,用两手食指和中指同时按摩眼内角鼻梁处,由上到下为1次,共80次;用中指揉按在鼻翼两旁约1厘米处,作旋转状按摩,共70次;两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同时按摩眉心中央,然后沿眉毛向外按摩到两侧太阳穴,共60次。可反复按摩,早、中、晚各一次。能有效地防止鼻炎的发生与改善已患慢性鼻炎的病情。
四.用温开水将鼻腔结痂洗净,再以棉签蘸生蜂蜜涂鼻腔患处,每日1次,至鼻腔无痛痒,无分泌物结痂,嗅觉恢复为止。
五.饮食宜易消化吸收食物。忌食生冷、烟、酒、辛燥刺激之品。
六.积极彻底地治疗急性鼻炎。

慢性鼻炎是一种常见病,有鼻塞、流涕等症。鼻子不通就用嘴呼吸,呼吸道大门敞开,很容易感染疾病。所以,对于慢性鼻炎也应认真对待,积极治疗。
慢性鼻炎,是由于急性鼻炎屡次发作并治疗不当,逐步演变而来。
鼻中隔偏曲、鼻甲肥大、鼻息肉等局部病变,以及邻近器官有慢性病灶,如患有慢性扁桃体炎、鼻窦炎的人容易发生慢性鼻炎。此外,长期在布满灰尘、高温、干燥的环境下工作,或长期接触有害气体的人,以及平时缺乏锻炼,对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差,易患伤风感冒的人,都容易发生慢性鼻炎。
还有患某些慢性疾病,如心脏病、肝病、结核病、肾病、重度贫血、维生素缺乏症等病人,由于鼻粘膜经常处在充血或营养不良的状态下,也容易合并慢性鼻炎。
慢性鼻炎通常包括慢性单纯性鼻炎和慢性肥厚性鼻炎两种。慢性单纯性鼻炎的症状,以鼻塞和鼻涕增多最为显著,并常伴有嗅觉障碍及头痛等。鼻塞多为间歇性和两侧交替性的。慢性肥厚性鼻炎的症状较单纯性鼻炎重,鼻塞多为持续性,嗅觉显著减退,下鼻甲后端肥厚可压迫咽鼓管的咽口,引起耳鸣及听力减退。由于经常张口呼吸及分泌物的刺激,极易发生咽喉部炎症,有干燥、咳嗽等症状。此外,头痛、失眠、记忆力减退、精神萎靡等,也是常见的症状。
治疗慢性鼻炎,首先应找出全身、局部及环境中的有关致病因素,及时予以治疗或消除。局部可用血管收缩剂,如0.5~1%麻黄素生理盐水滴鼻,也可以短期使用鼻眼净等滴鼻。针刺疗法可取迎香、合谷等穴位。封闭疗法可用0.25~0.5%普鲁卡因做上述穴位封闭,也可作鼻丘或下鼻甲前端粘膜内封闭。分泌物过于粘稠而难以排除时,可用温盐水冲洗鼻腔。对下鼻甲肥厚,局部用药不能奏效者,可作冷冻或二氧化碳激光气化治疗。仍无效者,可考虑作中、下鼻甲部分切除术。
预防慢性鼻炎,需锻炼身体,增强机体防御能力。同时,应注意饮食和环境卫生,戒烟禁酒,治疗全身性疾病、矫正鼻腔畸形,清除鼻腔附近的病变。有些药物如利血平、含雌性激素的避孕药等可引起鼻粘膜充血,宜用其他药物代替。
治疗时,不可滥用鼻血管收缩剂,一般每日滴药2~3次,以尽量少用为原则,对幼儿尤应慎用。若长期大量使用,可引起药物性鼻炎,一旦发生应立即停药,改用生理盐水滴鼻,或用25%醋酸氢化可的松滴鼻液,病情可望逐渐减轻。

慢性鼻炎的概念及形成原因是什么?
慢性鼻炎是指鼻腔粘膜下的炎症持续数月以上,或炎症反复发作,在间歇内亦未恢复正常,并且没有明显的致病微生物感染者。临床上慢性鼻炎分为慢性单纯性鼻炎和慢性肥厚性鼻炎两种类型,但二者在组织学上并不能截然分开,多有过渡类型,并且慢性肥厚性鼻炎多由慢性单纯性鼻炎发展而来。
慢性鼻炎的确切病因不明,但与下列因素有关:
1、局部因素
(1)急性鼻炎反复发作或未获彻底治疗;
(2)慢性鼻腔及鼻窦疾患的长期影响:如慢性化脓性鼻窦炎患者其鼻粘膜因久受脓液的刺激;严重鼻中隔偏曲妨碍鼻腔通气引流,以致鼻粘膜易反复发生感染而不易彻底恢复;
(3)邻近病灶的影响:主要是炎症病灶,如慢性扁桃体炎、腺样体肥大等;
(4)鼻腔用药不当或用药过久:如长期应用滴鼻净或麻黄素,致血管扩张,粘膜肿胀,引起药物性鼻炎;利多卡因、地卡因则可损害鼻粘膜粘液纤毛输送功能。
2、全身因素
(1)全身慢性疾患:如贫血、糖尿病、风湿病、结核、心、肝、肾病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及慢性便秘等,均可引起鼻粘膜血管长期瘀血或反射性充血;
(2)营养不良:如维生素A、维生素C的缺乏;
(3)内分泌失调:如甲状腺功能减退可引起鼻粘膜水肿;妊娠和哺乳期鼻粘膜则常出现生理性充血和肿胀;
(4)如烟酒嗜好
3、职业及环境因素:长期或反复吸入粉尘(如水泥、煤尘、面粉等)或为有害的化学气体(如SO2、甲醛等),生活或生产环境中温湿度的急剧变化(如炼钢、烘熔、冷冻作业)均可导致本病发生。
4、本病的发生还与个体免疫功能障碍和变态反应有一定的关系。

慢性单纯型鼻炎的主要症状和体征有哪些?
慢性单纯性鼻炎的症状以鼻塞和鼻涕增多为最显著,亦常有嗅觉障碍及头痛等。鼻塞多为间歇性和交替性,有时为持续性,侧卧时其下侧较重。常在运动后或在新鲜空气中鼻塞减轻,而在静坐阅读、演算或手工操作时鼻塞加重。鼻塞重者可导致闭塞性鼻音,嗅觉减退及头痛,有时引起注意力不能持久集中和失眠。分泌物增多,一般呈稠厚半透明粘液状,间或伴有少许脓液。鼻涕长期刺激鼻前庭和上唇皮肤则引起鼻前庭炎、湿疹或毛囊炎,以小儿为多见。鼻涕向后流入咽喉,可引起鼻咽炎及中耳炎,患者有抽吸性咯痰及听力减退现象。
检查可见双侧下鼻甲肿胀,表面光滑湿润,呈暗红色。年老体弱及贫血、甲状腺功能减退者,则只见肿胀而无充血现象。下鼻甲粘膜柔软而富弹性,用探针触之呈现凹陷,移开探针后可立即恢复原状。鼻腔因粘膜肿胀不易看清全貌,只能看到粘稠的分泌物附于下鼻甲与鼻中隔及鼻底之间。鼻粘膜对血管收缩剂反应良好。
慢性单纯性鼻炎为双侧性,无溃疡、肉芽、坏死、恶臭,无阵发性喷嚏及水样分泌物,可与其他鼻炎相鉴别。预后一般良好,经过适当治疗后可以痊愈,鼻粘膜可恢复正常。但若致病因素未除或治疗不当,本病亦可演变成肥厚性鼻炎。

慢性单纯型鼻炎应如何治疗?
慢性单纯型鼻炎的治疗原则为根除病因,恢复鼻腔通气功能,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治疗措施。
(1)针对病因进行治疗:认真找出全身或局部的病因,及时给予治疗,同时还须注意保护环境、改善劳动条件,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2)局部治疗:
① 鼻腔分泌物粘稠者,可用9%的生理盐水冲洗鼻腔,以免分泌物久积而发生感染。
② 应用血管收缩剂滴鼻:通常可用0.5%~1%的麻黄素生理盐水,也可用滴鼻净,但可引起药物性鼻炎而加重鼻塞,故须斟酌。
③ 封闭疗法:可用0.25%~0.5%普鲁卡因作迎香、鼻通穴位封闭,亦可做鼻堤或下鼻甲前端粘膜下注射,每次1~1.5ml,隔日1次,5次为一疗程。
(3)中医药辨证论治:中医学称本病为“鼻窒”,认为其病情属肺经蕴热和肺脾气虚。其证治如下:①肺经蕴热证:鼻塞时轻时重,或呈交替性堵塞,涕黄粘,量少,鼻气炽热,鼻甲肿胀,收缩反应好,鼻道内有黄粘涕;舌红苔黄脉数。治宜清宣肺热,活血通窍。方用黄芩汤合苍耳子散加味:黄芩30g,白术10g,桑白皮15g,栀子15g,连翘12g,淡豆豉10g,赤芍15g,桔梗10g,薄荷10g,荆芥12g,辛夷15g,白芷15g,地骨皮15g,甘草3g。水煎内服。②肺脾气虚证:鼻塞时轻时重或交替性发作,流涕白粘,或清稀,遇风冷加重。检查可见鼻腔粘膜淡白或淡红肿胀,鼻甲肥大,嗅觉减退,可伴见头晕、恶风,易感冒;舌淡苔白脉细。治宜补益肺脾,散寒通窍。方用补中益气汤合苍耳子散加减:黄芪30g,党参15g,白术12g,当归12g,柴胡10g,升麻10g,陈皮12g,茯苓20g,桂枝10g,苍耳子10g,辛夷10 g,白芷20g,薄荷12g,桔梗10g,甘草6g。水煎内服。外用鼻炎灵滴鼻剂(见问题108中)滴鼻,每次2滴,每日3次。还可用鹅不食草50g,樟脑6g,共研细面,瓶装密封,用时用药棉裹之塞鼻,每日换药1次。
(4)针刺:取迎香、合谷、上星穴;头痛配风池、太阳、印堂,中等刺激,留针15分,每日或隔日1次。

慢性肥厚型鼻炎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有哪些?
慢性肥厚型鼻炎是以粘膜、粘膜下层甚至骨质的局限性或弥漫性肥厚为特点的鼻腔慢性炎症。其鼻粘膜长期充血水肿,继而发生纤维组织增生,粘膜肥厚,有时骨膜增殖,鼻甲骨呈实质性增生。一般下甲最重,下鼻甲前、后端和下缘,以及中鼻甲前端,可呈结节状或桑椹状肥厚或息肉样变。
慢性肥厚型鼻炎的临床表现为:鼻塞较重,多为持续性,有闭塞性鼻音,嗅觉减退。鼻涕不多,呈粘液性和粘脓性,若肥大的下鼻甲后端压迫咽鼓管咽口,可出现耳鸣,听力下降。由于张口呼吸以及分泌物长期刺激,易发生慢性咽喉炎、头痛头昏、失眠多梦,精神萎靡。检查见粘膜及鼻甲骨肥大,鼻粘膜表面不平,呈结节状或桑椹状,色苍白,淡红或紫红。触诊有硬实感,按压不出现凹陷。或虽凹陷但不易立即恢复。使用麻黄素,粘膜不收缩或收缩很小。
对慢性肥厚性鼻炎的治疗,除病因治疗外,应用以下方法,使鼻甲缩小,解除鼻塞等症状。
(1)下鼻甲粘膜下硬化剂注射。
适用于早期肥厚性鼻炎,常用的药物有80%的甘油或20%的磺胺噻唑纳、或50%葡萄糖液、或5%鱼肝油酸钠等。表面麻醉后,将注射针自下鼻甲前端向后刺入粘膜下,至接近下鼻甲后端处,然后将针头缓缓退出,边退针边注射硬化剂,注射量为1ml左右。根据下鼻甲收缩情况2~10天后可重复注射,一般3次为一疗程。
注射硬化剂应注意:①注射针头粗细适宜,过粗者易引起出血,过细者油剂药物不易注入。注射时如回抽有血,应改换注射部位。②一次注射量不易过多,以使粘膜发白为度,以免引起粘膜坏死。③注射时如出现全身反应,应立即停止注射,并使病人平卧,头稍低。④为预防视网膜动脉痉挛所致的失明或视力障碍,应准备快速血管扩张剂如亚硝酸异戊脂。
(2)下鼻甲粘膜下电凝术:利用高频电流凝固肥厚组织,使之产生疤痕收缩。表面麻醉后,用细针在下鼻甲前端先后数次刺入粘膜内,自前向后直达下鼻甲后端,不触及骨部,然后边退针边凝固。
(3)冷冻疗法:将高压氧冷冻器头端,(-50℃~-60℃)置于下鼻甲肥厚部2分钟左右;如用液氮冷冻器,因温度可降得更低,时间应相应缩短。冷冻时注意并发症如疼痛,肿胀、粘连等。
(4)单纯下鼻甲粘膜切除:病人取坐位或半卧位,用1%地卡因做鼻腔表面麻醉,并在下鼻甲粘膜下注射含少量1‰肾上腺素的1%利多卡因1~2ml,用鼻甲剪刀按预订范围切除下鼻甲病变粘膜。取出切除的增生组织,用肾上腺素棉片止血,再以凡士林纱条填塞鼻腔。
(5)肥厚性粘膜连同骨质一并切除:其方法与单纯粘膜病变切除大致相同,所不同的是将鼻甲骨质切除一部分。
切除范围原则上不超过下鼻甲的1/3,如切除过多,有发生继发性萎缩性鼻炎之可能。在行下鼻甲部分切除术时应注意其禁忌症:① 上呼吸道急性炎症时; ② 素有出血性疾病或出血性素质;③ 月经期;④ 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硬化、慢性肾炎等全身严重疾病者。
中医认为本病属“鼻窒”范畴。其病机多与邪毒久留,气滞血瘀有关。症见鼻甲肿胀肥大,硬实色暗,或呈桑椹样,或呈结节状,鼻塞持续加重,涕多黄稠或白粘,嗅觉减退,语言不畅,咳嗽多痰,耳鸣不聪;舌质红有瘀斑,脉弦细。治宜调和气血,行滞化瘀。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12g,赤芍15g,生地黄15g,川芎15g,桃仁10g,红花10g,柴胡10g,桔梗10g,枳壳10g,辛夷10g,莪术15g,鳖甲15g,藿香12g。水煎内服。外用鼻炎灵滴鼻剂长期滴鼻。亦可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或当归注射液进行下鼻甲粘膜下注射,按常规表面麻醉后,取当归注射液2ml,进行下鼻甲注射,每2天1次,3次为一疗程。

慢性肥厚型鼻炎为什么会引起听力减退?
从解剖位置看,鼻和耳之间通过咽鼓管相连。咽鼓管咽口位于鼻咽侧壁,距下鼻甲后端约 1~1.5cm。故下鼻甲肿胀或肥厚时常引起鼻塞,进而影响咽鼓管通气和引流而出现耳鸣和听力减退等耳部症状。
在正常情况下,咽鼓管通过其软骨段管腔的开闭具有调节中耳气压,使之与外界大气压基本保持平衡的功能。同时通过咽鼓管粘膜的纤毛运动,可使分泌物自中耳向鼻咽部排出,从而对中耳起到引流作用。
慢性肥厚性鼻炎引起鼻甲肥厚时,咽鼓管咽口被阻塞,外界空气不能进入中耳,中耳内原有的气体逐渐被粘膜吸收,腔内形成负压,中耳粘膜肿胀,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中耳粘膜发生一系列病理变化,杯状细胞增多,分泌增加,形成鼓室积液,妨碍了声波的传导从而引起听力逐渐减退。
所以说,慢性肥厚性鼻炎会引起听力减退。

慢性鼻炎
慢性鼻炎是鼻腔粘膜和粘膜下层的慢性炎症。表现为鼻粘膜的慢性充血肿胀,称慢性单纯性鼻炎,若发展为鼻粘膜和鼻甲骨的增生肥厚,称慢性肥厚性鼻炎。主要病因包括急性鼻炎反复发作或治疗不彻底而演变成慢性鼻炎、邻近的慢性炎症如鼻窦炎、扁桃体炎等长期刺激或畸形、鼻腔用药不当引起药物性鼻炎(常见于久用滴鼻净之后)等,另外全身病因如长期慢性疾病,维生素A或C缺乏,烟酒过度及长期服用利血平等降压药物及环境污染等均可引起本病。主要表现为鼻塞、鼻涕多等症状,肥厚性鼻炎可表现为持续性鼻塞,单纯性鼻炎为间歇性鼻塞。
就诊指南:
1、要注意针对自己的发病原因进行自我治疗保健。
2、解决鼻塞问题,可用1%麻黄素或呋喃西林麻黄素液、氯霉素麻黄素液滴鼻,每日3次。
3、可用0.25~0.5%普鲁卡因作鼻丘封闭或下鼻甲粘膜下封闭,每次1~1.5ml,隔日1次,或每周2次,5次为一疗程。
4、鼻塞重时可选用硬化剂作下鼻甲注射治疗,或者采用激光微波凝固治疗。其中微波及激光治疗临床上常用。
5、手术疗法,主要对骨性肥大性鼻炎,可做下鼻甲部分切除术。
6、鼻腔内滴药方法:患者躺在床上。头放在床沿向下垂,与身体呈90度角,滴入鼻内,每侧可2-3滴等,待3分钟左右后起身,这样可以防止鼻腔内药水进入咽部。老年人不宜采且该方法。

求恶性肿瘤的基因治疗的具体信息!

恶性肿瘤治疗的最有效手段之一———放射治疗

近年来,由于环境等自然及各种人为因素的影响,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加,并成为严重危害我国人民身心健康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而其治疗,到目前为止,在医学上仍是一大难题。但是,随着近年医学科学及相关学科的飞速发展,恶性肿瘤的治疗模式、治疗理念,以及由此而导致的治疗效果均较以往有了长足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恶性肿瘤的治疗模式已从过去“单一的手术治疗”向“以手术、放疗、化疗及免疫治疗等多种治疗手段相互配合的综合治疗”模式转变,且已逐渐被广大临床肿瘤工作者和患者接受并推广,较大地提高了疗效,并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其次,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以及疗效提高导致患者生存期延长,肿瘤患者治疗后的生存质量已愈来愈得到广泛的重视。这样就促使了当今恶性肿瘤的治疗理念由以往“单一的治愈肿瘤”向“既要治愈肿瘤,同时要保留患者完整的肢体、脏器功能”的方向转变,以求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治疗后的生存质量,如:喉癌、肛门癌、乳腺癌的患者,过去单一手术有时虽也可达到根治的目的,但治疗后患者丧失了发声功能、排便功能及固有的生理特征?全喉、肛门、全乳切除术所致 ,给患者治疗后的生理及心理均会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如单用放疗或配合放疗则可达到既治愈肿瘤又可保留发声、排便功能及完整的乳房?因不需手术或仅行小范围手术 ,这对患者、家属及社会而言,无疑均有巨大的裨益。

再者,近年来,对于局部复发的肿瘤患者;或原发灶控制较好,单一远处转移的肿瘤患者,均主张进行积极的放疗或化疗等,仍有使患者达到长期生存的可能,过去那种“肿瘤复发或转移就等于宣布死亡”的观念已基本被抛弃。例如:唇癌、肾癌术后原发灶控制较好,单一肺转移的患者,如进行积极的放疗,有可能使患者长期生存;鼻咽癌病人放疗后复发,如再进行积极的放疗,也有可能再次治愈。

基于以上几点,我们可以看出,现代恶性肿瘤的治疗概念较过去已有根本的改变,而在此转变过程中,“放射治疗”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不可或缺的角色。

放射治疗作为当今恶性肿瘤治疗最重要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具有极广泛的适应症和治疗优势。据统计,目前大约70%以上的肿瘤患者需要行放射治疗。而在本地区,由于受到临床医务工作者和患者的治疗观念的限制?因对放射治疗不了解 ,大约只有不到10%—15%的患者进行过放射治疗,这与70%有颇大的差距,大大影响了临床疗效,有时造成患者不必要的肢体、脏器功能的丧失,甚至不必要的死亡。

放射治疗的好处在于:①适应症广,基本涵盖了全身各部位和各脏器的肿瘤,如头颈部?鼻咽癌、喉癌、上颌窦癌、舌癌等 ;胸部?食道癌、肺癌、乳腺癌、纵隔肿瘤等 ;腹部?胰腺癌、大肠癌、肝癌、前列腺癌、宫颈癌等 ;神经系统?脑瘤、脊髓肿瘤等 以及四肢皮肤、软组织肿瘤?如皮肤癌、骨肉瘤等 。②耐受性好,患者基本不受年龄及某些脏器疾病的限制。如本院治疗的患者年龄13—80岁不等,有的合并冠心病、高血压、肺气肿,均顺利完成放疗计划,未有明显不可耐受的毒副作用。③可保留完整的肢体、脏器功能。如上述喉癌、肛门癌、乳腺癌经放疗或配合放疗治愈,可保留其固有的发声、排便功能及完整的乳房。喉癌经放疗治愈,可保留发声功能,肛门癌经放疗治愈可保留自主排便功能;乳腺癌配合放疗可保留乳房等。④可与手术配合行术前、术中、术后放疗;与化疗配合行同步、穿插及增敏化疗等,还可与免疫、中医中药等治疗手段配合,因而可明显提高疗效。⑤治疗方式多样,既可行根治性放疗?如鼻咽癌、肺癌、食道癌等 ,也可行术后预防性放疗,以控制肿瘤的复发?如食道癌、乳腺癌、大肠癌等术后大部分均需行预防性放疗 ,还可对极晚期的肿瘤患者行姑息治疗,达到止痛、止血或减轻痛苦的目的?如:晚期大肠癌局部出血,便频,各种肿瘤所致骨转移引起的疼痛等均可行姑息放疗 。⑥放疗方案可根据肿瘤退缩及患者反应情况随时进行调整,以求达到最佳疗效,同时可减少正常组织或器官的损伤。⑦费用合理,与省级医院相比费用仅为其50%左右,大部分患者均基本能够承受?包括农村患者 。

永安市立医院于1999年10月在三明地区首家引进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钴60肿瘤放射治疗机,同时与省肿瘤医院建立了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成为省肿瘤医院在三明地区的唯一一家协作医院,省肿瘤医院派专家常驻永安市立医院,以方便广大患者诊治及随访。?●殷小健 
癌症的基因治疗

自20世纪中期起,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飞速发展,Watson等(1953年)发现DNA双螺旋结构,60年代遗传密码被破译;70年代建立DNA重组和测序技术以及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研究的突破;80年代对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基因治疗的研究和逆转录病毒载体的开发,为基因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技术方法。

基因治疗是指运用DNA转移来治疗甚至预防人类疾患。确切地说,它指的是遗传信息相关的特异性DNA序列的转移,是一项高度集成、综合性高难度的生物技术。基因治疗是最初是以治疗单基因遗传病为主,而现已广泛应用于肿瘤等疾病的治疗研究。

一、基因治疗的原理和方法

肿瘤基因治疗的原理是将目的基因用基因转移技术导入靶细胞,使期表达此基因而获得 得特定的功能,继而执行或介导对肿瘤的杀伤和抑制作用,从而达到治疗之目的。基因治疗涉及目的基因、载体及受体细胞三方面。有效的基因治疗依赖于外源基因高效而稳定的表达。利用病毒载体介导基因转移,以其高转染率和良好的靶向性而成为肿瘤基因治疗中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其中包括逆转录病毒、腺病毒(AV)、腺相关病毒(AAV)、单纯疱疹病毒(HSV)、痘苗病毒(VV)等载体。受体细胞分为生殖细胞细胞两类,目前仅限于体细胞、成纤维细胞、肝细胞及内皮细胞等。目前常用的基因治疗方法,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种(图19-1):一种方法是体细胞基因治疗或称“二步基因治疗”,即将受体细胞在体外培养转移入外源基因,经过适当的选择系统,把重组的受体细胞回输患者体内,让外源基因表达以改善患者症状。这种方法是目前基因治疗普遍采用的方法,又称为体外法(ex vivo)。另一种方法称为“直接法基因治疗”,提指不需要细胞移植而直接将外源DNA注射至机体内,DNA可以单纯注射,也可以与辅助物如脂质体一起注射,使其在体内转录、表达而发挥治疗作用,故又称为体内法(in vivo)。体内法的基因治疗方式比体外法简单、直接、经济,疗效也比较确切,常邮的体内基因直接转移手段有病毒介导、寡核苷酸直接注射、受体介导、脂质体介导和体内基因直接注射等。此外尚有原位法(in situ)。

图19-1 基因治疗策略

左:体外法基因治疗需要从患者体内取出细胞,并以治疗基因修饰,回输表达治疗基国的修饰细胞于患者;右:体内法基因治疗是直接注射含治疗基因的载体于患者

二、基因治疗的基因策略

从理论上讲,基因治疗应有两个基本目的:一是恢复异常表达或缺失的体细胞基因的功能;另一个是引入有治疗价值的其他来源的基因。第一个目的包含的内容较广泛,如恢复肿瘤局部的抗肿瘤免疫功能,阻止异常表达的癌基因,恢复肿瘤抑制基因功能,恢复细胞周期调节基因和恢复机体对肿瘤转移的抑制等。第二个目的包括引入前药转换基因,却除或转移多药耐药基因等。因此,肿瘤的基因治疗除了干扰肿瘤细胞的生长规律,纠正其恶性表型外,尚恢复和加强肿瘤局部微环境和全身濒痪的抗肿瘤系统的功能。针对以上目的,基因治疗目前主要集中在免疫基因治疗、肿瘤抑制基因治疗和药物敏感基因治疗等方面。

图19-2 研究中的主要基因治疗途径

包括转导编码前药活化酶基因进入肿瘤细胞(HSV-TK),将野生型p53基因引入肿瘤细胞,使正常造血干细胞表达药物抵抗蛋白(MDR),转导细胞因子基因进入宿主细胞(IL-X),制备表达免疫制激分子(GM-CSF)的肿瘤细胞疫苗

免疫基因治疗

将抗癌免疫增强细胞因子或MHC基因导入肿瘤组织,以增强肿瘤微环境中的抗癌免疫。

基因修饰肿瘤细胞“疫苗”疗法

将某些细胞因子基因如IL-2、IL-4、TNF-α、INF-γ、GM-CSF等转染肿瘤细胞,可使肿瘤细胞表达活性细胞因子。转染细胞因子基因的肿瘤细胞基体内致瘤性丧失,耐动物预接肿这种转基因肿瘤细胞后,该动物对再接种的同种肿瘤有抵抗作用。能分泌细胞因子的转基因肿瘤细胞具有肿瘤疫苗作用,成为新型的肿瘤“疫苗”。这种肿瘤疫苗的作用机制是由于细胞因子表达后,一方面促进肿瘤表达特异抗原并诱发宿 主抗肿瘤细胞毒性淋巴细胞(CTL)反应;另一方面分泌的细胞因子增强CTL和其他抗癌效应细胞的作用。

基因修饰TIL的过继免疫疗法

将细胞因子导入TIL细胞中,活化后的TIL具有显著抗自身肿瘤的作用,回输体仙后有聚集于肿瘤部位的倾向,携带的抗癌免疫增强性细胞因子基因在肿瘤局部表达量增加,同时还避免全身大剂量投用IL-2、TNF-α等细胞因子所引起的严重毒副反应。目前已将TNF-α基因导入TIL,并在癌症患者中进行临床试验。

免疫增强基因疗法

是将MHC1类抗原基因经体内导入肿瘤细胞内,增加其免疫原性,有效地激活机体抗癌免疫反应,降低肿瘤细胞的致瘤性。

原位修饰肿瘤免疫原性的基因疗法

直接在体内原位修饰肿瘤免疫原性,诱导肿瘤特异性细胞毒反应,同时肿瘤组织的CTL可产生一种“旁观者效应”(bystander effect),即CTL不仅可以杀伤转导基因阳性肿瘤细胞,还可以杀伤转导基因阴性肿瘤细胞,使受基因治疗的瘤灶消退时,其他未治疗的瘤灶也会消退。

免疫基基治疗是很有前途的一种治疗途径。因为它可以用体外方式,从而避免目前缺乏体内有效导入系统的局限性;同时,由于它可调动机体的免疫反应,因此具有“旁观者效应”。建立瘤苗库和利用原递呈细胞系统等也是有希望的治疗途径。

癌基因拮抗疗法

肿瘤的发生与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有关,可以通地阻断癌基因的表达或恢复抑癌基因的功能来抑制肿瘤的发展或恢复其正常表型。

阻断癌基因的功能

将反义癌基因导入癌细胞中、癌基因缺失突变、引入非等位基因rev等方法阻断癌基因功能。反义癌基因实际上是人工合成的与与癌基因mRNA互补的寡核苷酸,即反义寡核苷酸(ODNs)。反义核酸在转录和翻译水平阻断某些异常的基因的表达,以阻断癌细胞内的异常信号传导,使癌细胞进入正常分化轨道或引起细胞凋亡。从理论上讲,由15个核苷酸构成的反义寡核苷酸导入细胞后,即可通过碱基互补原则,封闭一个特定基因的表达。实验表明,反义的ODNs可以抑制多种癌基因,如c-myb、c-myc、c-H-ras基因等。此外还可以用反义核酸抑制某些肿瘤的自分泌生长因子,以期阻断其恶性生物学行为以达到治疗目的,如在实验研究中已得到证实的TGF-α、IGF-1等反义基因。由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十分复杂,涉及多种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多步骤改变,因而难以通过拮抗某一种癌基因而完全控制肿瘤的恶性行为;其次,现有的基因转移技术尚不可能百分之百地将反义ODNs或抑制基因导入体内的每一个肿瘤细胞。

用基因替代等方法恢复和增中肿瘤抑制基因的功能

如将克隆的抑癌基因Rb、p53、p16等导入肿瘤细胞,可以逆转其恶性行为,诱导细胞“凋亡”。这类研究已从实验研究过液压到临床试验阶段,其中对p53基因的部分临床试验结果显示了其潜力。Roth等直接在瘤体内注射携公平野生型p53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p53)治疗头颈部鳞癌和非小细胞肺癌,结果绝大多数肿瘤组织可表达p53基因,肿瘤体积缩小,瘤体坏死和调亡等。由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组织的国际临床合作小组直接将野生型p53基因表达质粒注射放肝癌瘤体内,未见明显毒副反应,8例患者中有1例完全缓解达19个月,3例肿瘤体明显缩小,此外还有报道称,将细胞周期抑制基因p21wafl导入p53缺失的肿瘤,效果比转导野生型p53更好。

自杀基因疗法

一些来自病毒或细菌的基因具有某些特殊的功有,其表达产物可将原先对哺乳动物经细胞增毒或极低毒性的药物转换成毒性产物,导致这些细胞死亡。将这类基因转入靶细胞,使之对某些药物具有特别的功能,可以利用这些药物使靶细胞“自杀”。因此人们将这些基因称为“自杀基因”。这些“自杀基因”表牵产物多是能将无毒性药物前体代谢为毒性产物的酶,它们又被称为“前药转换酶基因”。

常见的“自杀基因”包括胸苷激酶基因(tk基因)和胞嘧啶脱氨酶基因(CD基因)等。将这些基因导入某一细胞,通过基因重组织这些基本获得内源性表达,生长特定的酶类,这些酶可以使无素毒或低毒性前药转换成毒性产物,阻断核代谢途径,使表达这些基因的细胞对某此传真物具有特别的敏感性,最终导致这些细胞死亡。极有意义的是,此类基因更可以通过“旁观者效应”杀伤未导入基因的邻近分裂细胞,扩大其杀伤效应。如将单线纯疹病毒胞苷激酶基本(HSV-TK)导入肿瘤细胞并同时使用Acyclovir或Ganci-clovir,Acyclovir和Ganciclovir本身没有细胞毒作用,而HSV-TK产物可将Acycovir和Ganciclovir磷酸化,这些磷酸化产物具有明显的细胞毒性,能抑制细胞内DNA聚合酶的作用,从而干扰肿瘤细胞DNA合成,导致肿瘤的细胞内DNA聚合酶的作用,从而干扰肿瘤细胞DNA合成,导致肿瘤细胞死亡,正常细胞则不被伤害。这种疗法主要针对由非增殖细胞构成的肿瘤如脑细胞瘤等。人们已设计出应用HSV-TK基因治疗肿瘤的较成熟的临床试验方案,美国NIH已批准HSV-TK基因转染疗法试用于脑瘤等的临床治疗,但由于对癌旁细胞讹言春他组织(如造血细胞)的另作用以及旁观者效应,自杀基因一类的细胞毒基因如HSV-TK、CK等看来不甚理想,而且民有耐药部题,因而其适用的瘤谱是很局限的,对肝癌和造血系肿瘤必须十分慎重。脑肿瘤“自杀”基因治疗疣是目前七国唯一被正式批准的肿瘤基因治疗试验。

基因修饰配合大剂量化疗

癌症患者的癌细胞中存在着能耐受多种化疗药物的高活性多药耐药基因(MDR1),这些患者往往抵抗多种人疗药的治疗。用反义RNA或DNA灭活MDR1是提高该类患者化疗效果的有效途径。此外,将MDR1基因通过载体转移至骨髓造血干细胞,使造血系统具有抵抗化疗药物的骨髓抑制作用,提高机体对大剂量化疗的耐受力是另一种有效途径。此类研究目前还仅限于实验室。

三、基因治疗存在的关键问题

至1996年5月止,美国FDA已批准基因治疗方案130个,治疗患者900余例。其中恶性肿瘤51个方案,仅M.Bleaser的HSV-1TK/GCV治疗恶性脑瘤和Roth的p53治疗头颈部鳞癌尚有部分效果。和其他基因治疗一样,肿瘤基因治疗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最大的障碍是高效、导向的载体系统和基因导入后的有效调控等。

基因导入的载体系统问题

目前所采用的载体主要分为两大类,即转染性和转导性苦载体。转染性载体是利用化学或物理方法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而将DNA转染入细胞内,这种方法包括脂质体和基因枪等。转导性载体则是利用病毒对细胞的天然亲和力把遗传物质引入宿主细胞。转染的方法相对简易行,抗原性弱但效率较低,而且基因表达的持久性不够。因此它在肿瘤基因治疗中的使用受到限制,也难以取得理想效果。转导法则高效、持久,但抗原性较强,目前大多数基因治疗程序仍以病毒介导。

逆转录病毒是迄今为止最为成熟、运用最广的进行基因转移的载体系统,在美国FDA批准的基因治疗计划中,超过半数是 传信息整合到细胞染色体中的能力,因而能够长期表达,而且载体可以通过建立生产细胞株大量产生。逆转录病毒载体的主要局限在于特异性低、滴度不易过浓缩提高等。近年来,国外学者力求通过新型靶向性载体及包装细胞的设计来克服其缺陷。在靶向型载体方面,包括:(1)采用带有组织特异性内部启动子,如甲胎蛋白启动子、癌胚抗原(CEA)启动子及酪到激酶启动子等构建靶向型逆转录病毒辣载体;(2)利用反式激栈活因子调节LTR启动子;(3)利用双特异分子桥,这种分子桥既可与病毒颗粒相结合,也可与特异性的细胞表面受体结合的,指导病毒粒相结合,也可与特异性的细胞表面受体结合的,指导病毒感染特异笥的靶细胞。新型包装细胞则包括靶向性载体包装细胞的设计和减少RCV的设计等。

腺病毒载体也是目前常用的载体,它具有转寻效率高,容易生产等多项优点,但它的抗原性较强,体内应用高滴度腺病毒重组体会经起对转导细胞免疫排斥及炎症反应等。为了克服腺病毒辣载体的上述缺陷,在“第二代”、“第三代”载体的基础上,“第四代”载体下在在研制中。以腺病毒相关病毒辣(AAV)为基础的载体已引起基因治疗界的重视。AAV载体具有长期稳定整合、低水平表牵 特点,且适用于表达生物活性物质的基因,在高滴度情况下也未发现引起炎症反应的副作用。它有可能弥补逆转录病毒及腺病毒的缺点而在基因治疗中起到特有的作用。AAV的主要局限是难以大量生产和载体容量有限,但新的复制模型有望解决这些问题。

基因治疗的“靶细胞”或“靶组织”

带有目的基因的载体如何到达“靶细胞”是肿瘤基因治疗的关键。只有提高基因转导的靶向性,才能实现治疗的针对性和安全性,目前国际上解决基因的靶向转移及表达有三种策略:第一种方法是以基因工程手段改造基因载体,如改造逆转录病毒包装细胞中的原病毒env序列,使所包装的重组病毒特异地识别位于靶细胞表面的抗原或受体决定簇;第二种方法是在体内基因传递系统中共价连接抗瘤抗体和肿瘤细胞特异受体的配基,使基因在类似“生物导弹”作用下被送到肿瘤细胞表面;第三种方法是应用肿瘤细胞特异蛋白“管家基因”的基因表面调控元件,在转录水平调控目的基因在靶细胞中特异表达。此外,肿瘤新生血管的内皮细胞也是一个很好的“靶”细胞及组织,国外已开始针对VEGF、VEGF-R1、VEGF-R2设计反义基因或调控VEGF的基因作为目的基因,可能是一个有前景的思路。

关于外源基因在体内表达的可控性

外源基因导入后,在体人的表达若能人为调控,将对恶性肿瘤及诸多疾病的基因治疗有所突破。目前已经发现了和第一个可诱导的调控系统---TAXI/UAS系统。该系统应用一个酵母GAL4的顺式元件作为外源基因的上游,另组建一个激素受体(孕酮)及一段GAL4的反调控基因子的嵌何 体,将两个载体共转染靶细胞后,只有当诱导物(孕酮)或其拮抗物(RU486)存在时,目的基因才能表达。这是迄今唯一可诱导的调控系统,值得重视。

四、展望

目前吸瘤基因治疗的研究大多是在观察毒副反应为主的Ⅰ期临一色试验,少数地入Ⅱ/Ⅲ期临床试验,结果有待进一步驼观察。有人认为虽然目前的临床研空进程过慢,但动物实验的结果并不能完全代表人类,而临床试验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基因治疗可能会在手术、放疗和化疗以外,成为一种新的肿瘤治疗手段,特别可能对提高化疗、放疗的敏感性,减少肿瘤复发和转移等方面有一定的、甚至更为重要的作用,成为肿瘤综合治疗中的一个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癌症基因治疗研究网站
http://www.120ca.com/index.0.367.htm
基因治疗有望成为攻克肿瘤的“利器”
http://www.bufotanine.com/html/0624/318c.html
癌症研究进展:癌症的基因疗法
http://www.bufotanine.com/html/0550/2c73.html

反方意见:
基因在癌症中的作用被夸大了
http://www.bufotanine.com/html/0620/30dd.html

参考资料:http://www.bufotanine.com/genedatabase/contents/1031363688.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29877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