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9月09日讯 近日,刊登于国际杂志Oncotarget上的一项研究报告中,来自Bellvitge生物医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揭示了肿瘤微环境在结直肠癌对疗法产生耐受性过程中的关键作用,结直肠癌是全球第四大常见的癌症,也是引发癌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文章中,研究者揭示了肿瘤微环境中特定分子如何保护肿瘤细胞免于常规化疗方法的杀灭,对疗法产生耐受性是如今很多癌症患者面临的巨大治疗障碍,因此阐明癌细胞对疗法产生耐受性的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癌相关的成纤维细胞(CAFs)是和原发性肿瘤细胞非常相近的一类正常细胞,研究者David G. Molleví表示,由CAFs分泌的特定细胞因子、炎症趋化因子及其它可溶性因子能够诱导减缓细胞循环的过程,从而影响肿瘤细胞的增殖;当在常规化疗存在的情况下,诸如上述因子就会稳定并且激活分泌的下游蛋白,从而尽可能地减少疗法的效用,然而目前有报道表明,对许多细胞因子有偏好的JAK/STAT信号通路的抑制或许就可以逆转上述过程。
肿瘤微环境作为促进癌症进展以及在耐药性产生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其重要性如今被越来越多的科学家们所认识到,研究者认为,尽管当前癌症研究主要针对开发靶向作用特殊靶点的新型疗法,但很多肿瘤依然能够利用常规的细胞毒性疗法所治疗,因此药物耐受性依然是癌症治疗是否能够成功的关键。
从临床角度来讲,鉴别出能够介导肿瘤微环境相关的药物耐受性的可溶性因子,或许就为科学家们有效克服癌细胞的耐受性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信息,而阻断合成上述可溶性因子的关键细胞的功能或许就可以避免这些分子对癌细胞产生的保护性效应,这或许就可以更好地促进肿瘤细胞对化疗方法更加敏感。
结直肠癌简介
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生率仅次于胃癌和食道癌。在我国常见恶性肿瘤死亡中,结直肠癌患者在男性占第五位,女性占第六位。近二十年来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在逐渐增加,同时,其发病年龄趋向老龄化。在西方发达国家,结直肠癌是仅次于肺癌的第二位恶性肿瘤。不同国家的发病率相差60倍。好发部位为直肠及直肠与乙状结肠交界处,占60%。发病多在60——70岁,50岁以下不到20%。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29940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