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颅面三叉神经血管瘤有哪些症状
1.颜面皮肤毛细血管瘤 Sturge-Weber综合征在面部皮肤呈现的血管瘤为毛细血管瘤,多位于真皮及皮下组织内大小不等,由薄壁疏松排列的扩张毛细血管所组成。位于三叉神经第1或第2支分布的区域常为单侧性,约10%为双侧性。单侧时,以面部中线为分界。个别病例的血管瘤跨越面部中线,面部受累区增生肥大。血管瘤呈红葡萄酒色状(port-wine stain),出生时即出现,初起时色浅而不明显,而后随年龄增长而变黑和明显,且终身残留。有时因深黑色素的存在可使部分患者的皮肤颜色改变模糊而使医生难于识别。眶上区域几乎经常受累少数患者的舌、腭、唇、齿龈、面颊或鼻腔内也有血管瘤侵及,偶有个别病例,血管瘤仅侵犯眼睑和结膜。
2.中枢神经系统的血管瘤 在颜面部血管瘤的同侧,常伴有脑膜葡萄状血管瘤,由位于蛛网膜下扩张的静脉组成,常累及大脑的枕叶及颞叶。头颅平片的X线检查(CT或磁共振成像则更佳)显示出在血管下的脑皮质常有进行性钙化改变,呈珊瑚状,此钙化征多在1岁以后患儿才出现,提示中枢神经系统已受累。脑的损害常表现为癫痫大发作(占80%病例)、皮质性癫痫发作或对侧轻度偏瘫甚至半身不遂和同侧偏盲。多于60%的病例由于邻近大脑皮质的萎缩而有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
Klippel-Trcnaunary-Weber综合征与本综合征相似或许就是其中的一种类型尚有受累侧躯干及肢体有血管瘤和静脉曲张,有骨骼和软组织的增生肥大。
3.眼部表现 眼部受血管瘤侵犯的情况常见,如视网膜、结膜、浅层巩膜、睫状体及眼睑等均可受累虹膜有异色及增生改变。
(1)脉络膜血管瘤:约半数患者有此征为孤立、橘黄色、中度隆起的块状物,位于眼底后极部。如受累范围较广,则眼底呈弥漫红色,称为“蕃茄酱”眼底(“tomato cat-sup”fundus),脉络膜血管瘤上可见视网膜囊样变性视网膜水肿或继发渗出性视网膜脱离。荧光血管造影显示脉络膜呈大量屈曲扩张小血管形成的异常强荧光。
(2)青光眼:30%的病例伴有青光眼当血管瘤累及眼睑或结膜尤其是上睑时,通常同侧眼有青光眼。当颜面血管瘤为单侧时青光眼多为同侧眼发生但也有例外。皮肤血管瘤为双侧面部者,青光眼可为单侧或双侧眼。颜面血管瘤伴有脉络膜血管瘤者,大都并发青光眼。但不伴有Sturge-Weber综合征的脉络膜血管瘤患者,则很少发生青光眼。
多数青光眼在婴儿期已发生,但到儿童及青少年期才发展如早期即发展则眼球会增大,表现与其他先天性青光眼相似,后期才发展者则角膜直径保持正常。多数学者认为Sturge-Weber综合征合并的青光眼其眼前段与典型的婴幼儿青光眼无明显差异,通常房角结构的外观是正常的。纵使在高眼压状态下,如压迫颈静脉或用房角镜间歇加压眼球也可使血液在Schlemm管内反流,房角检查见虹膜根部有较多的血管视盘甚至在长期中度眼压升高的情况下也可保持正常色泽。当然,如果眼压不控制,最终视盘也会变苍白。在眼压测量及眼压描记时可见到眼压计的指针出现与心率相应的搏动,这种搏动是由于扩张的血管网被间歇通行的血液充盈所引起的。
二、颅面三叉神经血管瘤的治疗
对于疑有sturge-Weber综合征的患者,应作详细检查。对患者家属的检查可帮助诊断。在全麻下检查此种婴儿的眼睛时麻醉师应高度警惕,因为这种患者常常会发生癫痫神经科小儿科、头颅X线检查均是必要的。若这类青光眼患者发生于婴幼儿时期,则可先行房角切开术,如眼压仍不能控制,再考虑小梁切除术。发生于儿童期以后的患者可先用药物治疗如果眼压不能控制再考虑行小梁切开术或小梁切除术。房角切开术的成功率较低,但多作为首选的手术;滤过性手术的成功性虽然较高,但往往会发生较严重的并发症。所以对本综合征拟施行滤过性手术时,要高度警惕手术并发症的问题。如切开前房后眼压突然下降可发生脉络膜血管扩张渗出、出血及视网膜脱离,而且术后常会发生浅前房或无前房如果发生这种情况,则药物治疗及再次手术均较难使前房恢复,所以术前要用高渗剂尽量降低眼压,术中可先作后巩膜切开,放出少量玻璃体以便减少或减轻这些并发症。
滤过性手术及药物治疗均不能控制眼压时,可试行睫状体冷凝术,总的来说,这类青光眼对药物或手术治疗的效果往往都比较差。
三、颅面三叉神经血管瘤的发病机制
青光眼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白。多数学者认为青光眼的发生是由于虹膜角膜角异常,如巩膜突发育不良葡萄膜小梁网变厚、周边虹膜向前止于小梁网上等引起。有人认为Sturge-Weber综合征是因为房水分泌过多及葡萄膜血管的渗透性增加所致。一些病理标本提示有虹膜角膜角结构的异常,与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相似,阻碍了房水的外流和排出。近期的研究认为,多数病例的眼压升高是由于浅层巩膜静脉压的升高致使房水流畅系数降低所致。而浅层巩膜静脉压的升高则是由于Schlemm管附近的集合管道(collector channels)呈高压状态所致。婴幼儿期眼压升高合并眼球扩张率约占70%。亦有到青年甚至晚年才发生类似原发开角型青光眼的表现。
多数临床资料表明血管压迫三叉神经根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主要病因。血管压迫学说认为血管压迫与三叉神经痛之间有肯定的关系有或无三叉神经痛的同龄人血管接触有质和量的区别所谓压迫指血管在神经根上形成压迹或引起神经根扭曲变形。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和舌咽神经痛是由于相应的脑神经在根部受到血管搏动性压迫所致,该区对搏动性和跨过性压迫特别敏感,而该区以外的周围神经轴突因有施万细胞包裹不会发生微血管压迫,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延长会加重这个过程。血管对神经根的压迫,使神经纤维挤压在一起继而使之发生脱髓鞘变,从而引起相邻神经纤维之间伪突触形成,即发生“短路”。轻微的触觉刺激即可形成一系列的冲动通过“短路”传入中枢,而中枢的传出冲动也可通过“短路”而成为传入冲动,如此很快达到一定的“总和”,而引起一阵剧烈的疼痛,直至参与此过程的神经元疲惫为止经过长短不一的间歇期后,又重复上述过程。
四、颅面三叉神经血管瘤预后
虽然微血管减压可使95%~98%的三叉神经痛得到缓解,但是仍有一些病人术后无效或复发,经再次手术探查常可见下列原因:①微血管减压不完全或有遗漏;②衬垫物如吸收性明胶海绵、肌肉等吸收或移位;③衬垫物压迫或引起瘢痕压迫;④新的血管压迫,如动脉(特别是粥样硬化者)或静脉再通或侧支形成;⑤无明确原因。一般讲,术后早期复发或新开展这项手术缺乏经验者,以第一种原因多见。如在术后1年以上复发,则其他几种原因均有可能。
对复发三叉神经痛的处理,迄今无统一意见。有主张积极再手术探查,有主张改用药物或半月节毁损治疗等。应根据分析不同的可能原因、复发发生的时间、病人的年龄和全身状态等综合考虑。下列情况,应再次手术探查:①术后近期(3个月)发生;②不能排除手术技术因素;③病人全身情况良好,能耐受手术。再次手术探查时,除根据不同原因给予相应处理外对无明确原因者,可作三叉神经感觉根切断术。
去除血管瘤的方法,可以采用药物治疗,也可以采用手术治疗,主要看血管瘤的大小和分型。如果是草莓状血管瘤,可以先口服药物治疗,比如心得安,按照公斤体重,1-1.5mg/kg/天的量给予患者口服,对血管瘤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将血管瘤完全的消失。如果药物不管用,可以采用手术治疗的方法,比如硬化剂注射、冷冻、激光,对于草莓状血管瘤也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方法。如果内脏出现血管瘤,可以采用栓塞或者血管成形的技术将血管瘤完全去除,使血管瘤待微创的条件下得到很好的救治。
脑血管瘤是个定时炸弹 一旦出现血管瘤破裂 会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
手术切除可以治愈 但有时会因为瘤体位置及大小问题 不能完全切除
在这种情况下还需要做放化疗
最好做血管造影看是否为多发 及确定位置
有条件的话 最好选择一线城市的专科医院就诊
下面给你简单说下脑血管瘤
脑血管瘤是海绵状血管瘤 血管母细胞瘤 毛细血管血管瘤等的统称
多发生在小脑 偶见于脑干和脊髓
本病有遗传倾向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青壮年为多 高峰年龄为30-40岁 男性稍多于女性
一般发生脑血管瘤破裂 与蜘蛛膜下腔出血时
病患会有突发性头痛 颈部僵硬 呕吐 甚至昏迷
所以脑血管瘤还是非常危险的 患者应该尽早就医并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不可拖延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29953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动静脉瘘的表现,怎样治疗这个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