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广东职业病发病人数年增30%,市民应当关注(国家对职业病人最新政策2023年)

佚名 2024-06-04 05:32:35

广东职业病发病人数年增30%,市民应当关注

自2008年以来,广东省每年报告的新发职业病例数逐年攀升,发病人数年增30%,与全国其他地区以尘肺为主不同,我省职业病发病数呈现尘肺、中毒和其他职业病“三足鼎立”的态势。

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职业中毒与职业性肺病的诊断与治疗技术研究”开题报告会25日在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举行,与会专家对我省职业病防治形势和现状进行了讨论。

我省共出现68种职业病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职业病多是白领因久坐而形成的颈椎病。实际上,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据省职业病防治院院长黄汉林介绍,我国的法定职业病共有10大类、131种,广东省出现的就有68种。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广东职业病发病人数居高不下且逐年上升。“广东省大约有2000万人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从报告的数据来看,近几年病例数量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黄汉林说。

“不过,由于我国现行职业病名单范围较窄,也存在漏诊漏报现象,因此,如果按照国际劳工组织提出的职业病名单以及发达国家患病数量估算,广东省职业病实际发病人数可能是报告人数的40倍。”黄汉林告诉笔者。

尘肺约占职业病例38%

与全国其他地区以尘肺为主不同,黄汉林透露,广东职业病发病数呈现尘肺、中毒和其他职业病三足鼎立的态势,其中尘肺大约占38%。“电子、五金、箱包制造行业存在的职业病主要是有机溶剂中毒,而宝石加工、集装箱制造、陶瓷等行业主要是尘肺病。”黄汉林介绍,近几年被诊断为职业性肿瘤的人数也在逐年上升,目前最多的是白血病。在工作中长期接触苯的人,患白血病的几率是普通人的26倍。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每年明确诊断出因职业因素患白血病的患者就有二三十例。

“应用苯的行业很多,制鞋、箱包中的粘合剂、家具行业中的油漆都含苯,还有生产苯的石油化工业等都有苯,连在加油站工作的人也可能接触低剂量的苯。”黄汉林表示。

课题重点研究7种典型

据了解,本次开题的“职业中毒与职业性肺病的诊断与治疗技术研究”课题,将重点研究7种职业病的诊断、治疗、康复等关键技术,包括正己烷中毒、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苯中毒、铅中毒、镉中毒、汞中毒以及尘肺病等,这些都是有代表性的职业病。

杜自立是一名有机溶剂中毒患者。38岁的他曾在东莞某电子公司从事手机屏刷洗工作,工作一年半后,他发现自己四肢乏力、麻木,行走困难,妻子也慢慢出现了类似症状,辗转治疗中,他们才得知患了职业病。

2012年9月,杜自立被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诊断为职业性慢性重度正己烷中毒,妻子被诊断为职业性慢性中度正己烷中毒。雪上加霜的是,由于中毒后行动不便、长期卧床,杜自立又罹患“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需长期治疗。

经过医院的精心治疗,杜自立的妻子在今年5月治愈出院,但杜自立却因中毒导致肌肉萎缩,更令他迷茫的是,公司仍拖欠着他的医疗费。

黄汉林坦言,像杜自立这样困难的职业病患者不在少数。他呼吁社会和政府关注职业病人这个群体,并给予他们应有的待遇,让他们有途径获得医疗和康复保障,恢复健康,重返社会。

国家对职业病人最新政策2023年

法律主观:
职业病防治工作关系到广大劳动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一、我国现状我国职业病发病形势依然严峻。主要表现为:第一,我国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广泛。从传统工业,到新兴产业以及第三产业,都存在一定的职业病危害,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人群数以亿计,职业病防治工作涉及三十多个行业,法定职业病名单达115种。接触职业危害人数、职业病患者累计数量、死亡数量及新发病人数量,都居世界首位。第二,我国职业病发病形势严峻。近十年职业病发病情况呈现明显的凹形反弹倾向。发病人数从上世纪90年代初逐年下降,1997年降至最低后又呈反弹趋势。其中主要是尘肺病检出率显著回升。第三,我国的职业危害主要以粉尘为主,职业病人以尘肺病为主,占全部职业病的71%,中毒占20%,两者占全部职业病的90%。尘肺病又以煤工尘肺、硅肺最为严重,尘肺病患者中有半数以上为煤工尘肺。第四,职业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根据有关部门的粗略估算,每年我国因职业病、工伤事故产生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亿元,间接经济损失2000亿元。第五,职业性疾患是影响劳动者健康、造成劳动者过早失去劳动能力的主要因素,所波及的后果往往导致恶劣的社会影响。急性职业中毒明显多发,恶性事件有增无减,社会影响大。第六,对职业卫生机构和队伍现状调查表明,我国已经初步形成职业卫生监督与技术服务网络,但依然存在队伍数量少,质量不高;文化素质偏低,现场技术服务人员比例较低以及后备力量不足等问题。第七,对我国职业卫生投入调查表明,各级政府自1999年起职业卫生投入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但由于基数低,人均职业卫生投入明显不足,与经济发展水平极不适应,造成职业卫生监督与技术服务得不到保证。二、问题原因第一,防治检测不到位。近十年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点数每年保持在70万个点次,但检测企业数呈逐年下降趋势,下降了近40%,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达标率则增加到75%。检测企业数的减少和达标率的升高这一相互背离的结果,反映随着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市场化,检测的数据不能真实地反映用人单位工作场所职业危害的实际情况。疾病信息监测系统不健全。第二,企业不重视。一些乡镇企业、个体经济企业生产力低下,设备简陋,无任何防护设施;管理混乱,制度不全;人员整体素质低,法制观念淡漠和愚昧无知等;个别企业无视劳动者健康权益,职业病危害问题突出,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的健康权益得不到保护。特别是农民工从事的职业多为职业危害严重的职业,其社会保障、职业防护等都难以得到保障,职业危害不可预见因素明显增加,健康影响难以估计和控制。第三,在我国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的同时,一些具有风险性的产品由境外向境内转移,从城市和工业区向农村迅速转移,从经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从大中型企业向中小型企业转移。职业病危害因素转移非常严重。第四,职业病防治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第五,职业卫生资源整体效率低,配置不平衡,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水平不高。第六,由于职业病防治法的宣传仍存在盲区,职业卫生标准及其配套能力不能满足执法的要求,地方经济保护等导致职业卫生执法力度不够强。第七,职业卫生涉及多个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尚未充分建立。在一个部门内部,也往往有职能交叉,职业卫生决策、协调、指挥不够充分,部门之间缺乏协同机制,职业病危害前期预防措施得不到有效落实。第八,传统的职业危害尚未得到完全控制,新的职业危害不断产生,对劳动者的健康构成新的威胁。第九,职业卫生标准尚未与国际接轨。三、防治对策针对当前我国职业病危害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这些措施包括:第一,建立完善的职业卫生保障机制。包括:依法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职业卫生管理体制和信息决策机制、完善的职业病工伤保险机制和稳定的、多渠道职业卫生投入机制,以市场机制合理配置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源。第二,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的调整对象,调节我国职业卫生标准体系;按照入世要求,通过等同采用国际标准尽可能使我国的职业卫生标准与国际接轨;进一步提高职业卫生标准的可操作性及其可应用性,建立适于我国职业病防治实际工作需要的职业卫生标准体系。第三,将现有职业病防治信息网络重新整合,整体规划、进一步完善职业病监测体系;统一职业病、工作相关疾病统计口径,并与国际接轨及互认。建立系统的职业卫生信息与职业病防治评估体系,通过科学分析信息,加强职业中毒事故的预测、预警,及时、准确评估职业病防治效果,为职业病防治决策提供准确、科学的依据,全面提升急性职业中毒控制信息水平。建立相关部门分工合作、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第四,有针对性地开展以尘肺病防治、职业中毒检测检验、诊断、救治、控制、用人单位职业卫生科学管理为中心的科学研究工作,力争突破束缚我国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颈口,提高我国的职业病防治水平。第五,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法》要求,建设以国家中毒救治为中心,辐射各级地方的重大职业中毒救治体系,做好各种重大职业中毒的预防和应急救治工作。第六,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工作场所健康促进体系。通过工作场所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活动,提高用人单位遵法、守法的法律意识,切实履行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法律责任;创造安全、舒适、健康的作业环境;发挥用人单位的积极性,推动用人单位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切实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普及职业卫生知识,加强劳动者的自我防范意识。第七,进一步充分认识依靠职业卫生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对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领导,继续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制定和落实职业卫生政策措施,建立完善职业卫生发展的大环境。第八、依据《职业病防治法》,尽快制定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将职业病防治工作纳入社会经济防治计划,制定方案并组织实施,促进经济发展与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协调发展。第九,大力实施职业卫生管理人才培养计划,建立一支既精通业务,又熟谙法律的高素质的职业卫生管理队伍。我国职业病发病形势严峻,许多人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长时间工作会患上职业病,大家都会关心患上职业病之后,有没有什么补偿的措施,又或者是有什么保障的措施。上文为大家介绍了我国的职业病防治政策,不管是职业病防治监督部门,还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都应该履行相应的义务,承担相应的责任,其中特别事监督部门要落实防治工作和监督工作,用人单位要切实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坚守住道德的底线。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30068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