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人工合成生命的时代要来了?非生命物质创造出生命的神话(生命为什么会诞生?)

佚名 2024-06-07 10:06:43

人工合成生命的时代要来了?非生命物质创造出生命的神话

2016年08月19日讯 在我们生存的自然界里,除了单细胞生物、少数低等生物,绝大多数的生物从小到大都遵循着一个相同的规律--由一个受精卵发育形成。

就像是父母的精卵结合,产生了受精卵,受精卵开始快速的生长分裂,经历四细胞期、八细胞期后形成桑椹胚,直到胚胎干细胞有了明显的分化进而发育成囊胚,原肠胚,最后发育成一个各器官组织完全的胎儿。等到胎儿出生长大性成熟之后,成熟的个体雌雄交配,又会产生新的受精卵,生命就这样在周而复始的循环中得到延续。

而至于人类到底是怎么来的,在几千年前之间有很多种说法,大致分为四类,神创论、天外科学创造论、自然发生论、生物进化论。

其中达尔文在1859年提出的进化论(地球物种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自然条件的变化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不断进化而来)是目前科学界公认的物种起源的学说。

但是为什么同一个物种又可以存在很长的时间甚至多达几亿年,是什么能够让我们如此像我们的父辈先祖呢?

是基因的缘故吗?

在1865年,孟德尔在豌豆杂交实验中发现,杂交豌豆子一代后代的高茎矮茎性状遵循3:1的规律,其他几种区别明显的性状也遵循相同的规律。

于是孟德尔提出了分离定律,即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具有显隐性关系;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后来他研究豌豆种子颜色及表皮光滑程度这两对性状时又发现了自由组合定律,即当具有两对(或更多对)相对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在子一代产生配子时,在一对遗传因子分离的同时,控制另一对性状的遗传因子表现为自由组合。

1909年,丹麦遗传学家约翰逊提出用“基因”代替“遗传因子”一词,这之后人们一直在探索基因到底在哪里。

从1909年到1928年,美国科学家摩尔根利用果蝇作为实验材料研究基因在哪里,果蝇只有四对染色体,是研究遗传很好的实验材料。

偶然的机会,他得到一只白眼雄性突变果蝇,与红眼雌性果蝇交配后,子一代都是红眼果蝇,按照孟德尔的学说,红眼基因相对白眼基因是显性,他用第一代杂交果蝇互相交配,产生第二代杂交果蝇。其中有3470个红眼的,782个白眼的,基本符合3:1的比例。

按照孟德尔的自由组合规律,那些长着白眼的果蝇,它们的性别应当是有雄性的,也有雌性的。但是,这些白眼果蝇居然全部是雄性,没有一只是雌性的。也就是说,突变出来的白眼基因伴随着性别遗传。

果蝇的4对染色体中,有一对是决定性别的。其中雌性果蝇中的两条性染色体完全一样,记为XX染色体;雄性果蝇中的性染色体一大一小,记为XY染色体。摩尔根判断,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也就证明了基因是在染色体上的。

基因的本质是什么?

有三个经典实验证明了基因的本质是DNA。

格里菲斯以R型和S型菌株作为实验材料进行遗传物质的实验,他将活的、无毒的RⅡ型(无荚膜,菌落粗糙型)肺炎双球菌或加热杀死的有毒的SⅢ型肺炎双球菌注入小白鼠体内,结果小白鼠安然无恙;将活的、有毒的SⅢ型(有荚膜,菌落光滑型)肺炎双球菌或大量经加热杀死的有毒的SⅢ型肺炎双球菌和少量无毒、活的RⅡ型肺炎双球菌混合后分别注射到小白鼠体内,结果小白鼠患病死亡,并从小白鼠体内分离出活的SⅢ型菌。

格里菲斯称这一现象为转化作用,实验表明,SⅢ型死菌体内有一种物质能引起RⅡ型活菌转化产生SⅢ型菌,这种转化的物质格里菲斯称为转化因子。

在1945年,加拿大生物化学家艾弗里和他的合作者在纽约进行细菌转化的研究,实验材料是肺炎链球菌,他们从SⅢ型活菌体内提取DNA、RNA、蛋白质和荚膜多糖,将它们分别和 RⅡ型活菌混合均匀后注射入小白鼠体内,结果只有注射SⅢ型菌DNA和RⅡ型活菌的混合液的小白鼠才死亡,结果说明,使细菌性状发生转化的因子是DNA(即脱氧核糖核酸),而不是蛋白质或RNA(即核糖核酸)。

宿主菌细胞分别放在含35S或含32P的培养基中。宿主细胞在生长过程中就被35S或32P标记上了。然后用分别被35S或32P标记的细菌,并在这些细菌中复制增殖,使子代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和DNA分别被标记上35S和32P。用分别被35S和32P标记的噬菌体去感染没有被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宿主菌,然后测定宿主菌细胞带有的同位素。

被35S标记的噬菌体所感染的宿主菌细胞内很少有35S,而大多数35S出现在宿主菌细胞的外面。

也就是说,35S标记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在感染宿主菌细胞后,并未进入宿主菌细胞内部而是留在细胞外面。

被32P标记的噬菌体感染宿主菌细胞后,测定宿主菌的同位素,发现32P主要集中在宿主菌细胞内。所以噬菌体感染宿主菌细胞时进入细胞内的主要是DNA,即DNA是遗传物质。

1952年,奥地利裔美国生物化学家查伽夫测定了DNA中4种碱基的含量,发现其中腺嘌呤与胸腺嘧啶的数量相等,鸟嘌呤与胞嘧啶的数量相等。4种碱基之间存在着两两对应的关系,腺嘌呤与胸腺嘧啶配对、鸟嘌呤与胞嘧啶配对。

1953年2月,沃森、克里克通过维尔金斯看到了富兰克林在1951年11月拍摄的一张十分漂亮的DNA晶体X射线衍射照片,这激发了他们的灵感。

他们不仅确认了DNA一定是螺旋结构,而且分析得出了螺旋参数。

他们采用了富兰克琳和威尔金斯的判断,并加以补充:磷酸根在螺旋的外侧构成两条多核苷酸链的骨架,方向相反;碱基在螺旋内侧,两两对应,从而建立了DNA双螺旋结构的模型。

由DNA转录出的RNA上具有翻译成蛋白质氨基酸链的密码。

遗传密码子是三联体密码:一个密码子由信使核糖核酸(mRNA)上相邻的三个碱基组成。密码子具有通用性:不同的生物密码子基本相同,共用一套密码子。

当知道DNA上的信息能够编码出蛋白质,行使生命的功能,美国病毒学家杜尔贝科提出了人类基因组计划,测定人类的全部基因序列就可以知道许多疾病的发病机理,对于人类自身的了解也能更进一步。

治疗疾病的福音?

也正是因为发现了能够剪切和连接DNA双螺旋结构的限制性内切酶及DNA连接酶,基因工程技术出现了。

基因工程能够让科学家自由的编辑基因,表达基因,在生物体上实现基因的重组,从而也就出现了许许多多性状改良的转基因动植物,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并且我们还可以在基因水平上控制某些疾病基因的表达,从而治愈疾病。

遗传病的基因治疗是指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将正常基因引入患者细胞内,以纠正致病基因的缺陷而根治遗传病。

纠正的途径既可以是原位修复有缺陷的基因,也可以是用有功能的正常基因转入细胞基因组的某一部位,以替代缺陷基因来发挥作用,它是将人的正常基因或有治疗作用的基因,通过一定方式导入人体靶细胞以纠正基因的缺陷或者发挥治疗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生物医学高技术。

由于基因是携带生物遗传信息的基本功能单位,是位于染色体上的一段特定序列,想要将外源的基因导入生物细胞内必须借助一定的技术方法或载体,基因转移的方法也就分为生物学方法、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

与常规治疗方法不同:一般意义上疾病的治疗针对的是因基因异常而导致的各种症状,而基因治疗针对的是疾病的根源--异常的基因本身。基因治疗主要是治疗那些对人类健康威胁严重的疾病,包括:遗传病(如血友病、囊性纤维病、家庭性高胆固醇血症等)、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如艾滋病、类风湿等)。

基因治疗有两种形式:

1.生殖细胞基因治疗:理想的方法是生殖细胞基因治疗(germ cell gene therapy),即将正常基因转移到患者的生殖细胞(精细胞、卵细胞中早期胚胎)使其发育成正常个体。实际上,这种靶细胞的遗传修饰至今尚无实质性进展。基因的这种转移一般只能用显微注射,而且效率不高,并且只适用排卵周期短而次数多的动物,这难适用于人类。而在人类实行基因转移到生殖细胞,并世代遗传,又涉及伦理学问题。因此,就人类而言,多不考虑生殖细胞的基因治疗途径。

2.体细胞基因治疗:体细胞基因治疗(somatic cell gene therapy)是指将正常基因转移到体细胞,使之表达基因产物,以达到治疗目的。这种方法的理想措施是将外源正常基因导入靶体细胞内染色体特定基因座位,用健康的基因确切地替换异常的基因,使其发挥治疗作用,同时还须减少随机插入引起新的基因突变的可能性。目前对特定座位基因转移,还有很大困难,所以体细胞基因治疗采用将基因转移到基因组上非特定座位,即随机整合,只要该基因能有效地表达出其产物,便可达到治疗的目的。这不是修复基因结构异常而是补偿异常基因的功能缺陷,这种策略易于获得成功。基因治疗中作为受体细胞的体细胞,多采取离体的体细胞,先在体外接受导入的外源基因,在有效表达后,再输回到体内,这也就是间接基因治疗法。

基因与克隆技术

DNA是遗传物质,能够指导新生命的产生。

将含有遗传物质的供体细胞的核移植到去除了细胞核的卵细胞中,利用微电流刺激等使两者融合为一体,然后促使这一新细胞分裂繁殖发育成胚胎,当胚胎发育到一定程度后,再被植入动物子宫中使动物怀孕,便可产下与提供细胞核者基因相同的动物,这也就是克隆技术。

克隆技术不需要雌雄交配,不需要精子和卵子的结合,只需从动物身上提取一个单细胞,用人工的方法将其培养成胚胎,再将胚胎植入雌性动物体内,就可孕育出新的个体。这种以单细胞培养出来的克隆动物,具有与单细胞供体完全相同的特征,是单细胞供体的“复制品”。

目前,生产哺乳动物克隆的方法主要有胚胎分割和细胞核移植两种。

1996年7月5日英国英格兰科学家首先培养出了克隆羊“多利”。 它是世界上第一例经体细胞核移植出生的动物,是克隆技术领域研究的巨大突破,其后各国科学家培育的各种克隆动物,采用的都是细胞核移植技术。

所谓细胞核移植,是指将不同发育时期的胚胎或成体动物的细胞核,经显微手术和细胞融合方法移植到去核卵母细胞中,重新组成胚胎并使之发育成熟的过程。

与胚胎分割技术不同,细胞核移植技术,特别是细胞核连续移植技术可以产生无限个遗传相同的个体。由于细胞核移植是产生克隆动物的有效方法,故人们往往把它称为动物克隆技术。

这一巨大进展意味着:在理论上证明了,同植物细胞一样,分化了的动物细胞核也具有全能性,在分化过程中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没有不可逆变化;在实践上证明了,利用体细胞进行动物克隆的技术是可行的,将有无数相同的细胞可用来作为供体进行核移植,并且在与卵细胞相融合前可对这些供体细胞进行一系列复杂的遗传操作,从而为大规模复制动物优良品种和生产转基因动物提供了有效方法。

什么是干细胞?

在细胞水平上对于疾病的治疗,如今主要利用的是干细胞。

干细胞是一类未分化的生物细胞,它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分化成各种特异类型的细胞,比如神经细胞、肝脏细胞、肌细胞等,并且它也可以自我复制产生更多的干细胞。

干细胞就像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可以七十二变,它对于我们生命的修复具有非常高的利用价值。

最早期的干细胞叫胚胎干细胞,是从早期胚胎中分离出来的一类细胞,它具有分化为机体任何一种组织器官的潜能,在一定条件下,这些细胞可以在体外无限的增殖传代,同时还保持其全能性。

1981年,英国的Evans和Kaufman首次从小鼠的囊胚(未成形的胚胎)中分离出能够在体外培养的胚胎干细胞,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

胚胎干细胞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用于细胞治疗,如今比较成功的应用是视网膜的重建,比如将胚胎干细胞定向分化成视网膜细胞,把它接种到视网膜上之后可以使视网膜受损的病人重见光明。

第二,用于组织器官的移植,比如构建人工心脏,人工肾脏等。

第三,用于生产转基因的动物等。

胚胎干细胞虽然拥有巨大应用前景,但同时有许多因素制约着胚胎干细胞的应用。

首先是伦理问题,胚胎干细胞的细胞系建立的过程中需要破坏受精卵或囊胚,在许多国家和民族的信仰中,受精卵或囊胚就是生命。这种治疗方式让世界上许多人无法接受。

其次是免疫排斥问题,从胚胎细胞诱导分化而来的功能性细胞对于患者来说属于异体细胞,当这种细胞移植入病人体内容易引发免疫排斥反应,而想要获得免疫源性相匹配的胚胎细胞又非常困难。

此外干细胞无限增殖的特性也使它在应用过程中有成瘤的风险。

自2006年,日本的科学家Takahasi 和Yamanaka 使用转基因技术将人和小鼠的皮肤细胞转变成多能性的干细胞(ipsCs),因而除正常发育、分化获得某种特定细胞外,我们还可以用个体自身的体细胞,诱导为多能性干细胞再分化得到特定细胞。

由于ipsCs的诱人的应用前景,很快在2012年这两位科学家就获得了诺贝尔奖。干细胞的定向分化已经是科研领域的一大热点,如今在实验室中已经有许多种类的细胞在体外被分化出来,比如神经细胞,胰岛素细胞,心肌细胞等。

人工合成生命的实现?

科学家的脚步不会只停留在对于生命的改造,科学家们也在思考是否可以利用非生命的物质创造出生命。

2010年美国科学家向世界宣布的、首例人工合成生命--完全由人造基因控制的单细胞细菌诞生。它向人工合成生命形式迈出了关键一步。同时美国也开始了人工合成染色体计划,继而是人工合成细胞计划,人工合成生命体。

这是人工创造生命的一个大胆的情景。如今随着生命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解决许多问题,但是同样在未来可能会带来许多的灾难。比如人类基因组计划引发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克隆人和人兽杂交克隆造成伦理观念的冲击;人造生命可能造成危险的物种及致命病毒的大流行等。

生命为什么会诞生?

生命起源 生命是种最为奇妙,最富魅力的自然现象.在现在的地球上,生活着150多万种动物,40多万种植物和20多万种微生物,构成了一个蜂飞蝶舞,鸟语花香,山清水秀,绚凡多彩的生命世界,繁衍进化,生生不息.从高山到平原,从沙漠到草原,从空中到江河湖海,从地表到地下,到处都有生命的踪迹. 然 而,在46亿年前,当地球在宇宙中形成之初,地球不仅受到亿万颗慧和陨石撞击,而且用了大约1亿年的时间,才把高达数千摄氏度的温度降了下来.那时的地球是一个无生命的荒凉沉寂的世界.过了大约10亿年,地球上似乎才有了简单的蓝藻类微生物.那么,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何时,何地又是如何诞生的呢?这就是人们普遍关心的地球生命起源的问题. 生命起源是当代的重大科学课题,然而却又是至今依旧了解甚少的最基本的生物学问题.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将介绍有关生命起源的几种学说. 关于生命的起源,历史上曾经有过种种假说,如"神创说"(认为生命是由上帝或神创造的),"自然发生说"(认为生命,尤其是简单生命是由无生命物质自然发生的)等.这些假说多出于臆测,已被 人们所否定.从近年召开的国际生命起源学术会议提出的研究论文看,当代关于生命起源的假说可归结为两大类:一是"化学进化说",一是"宇宙胚种说". 化学进化说主张,生命起源于原始 地球 条件下从无机到有机,由简单到复杂的一系列化学进化过程.宇宙胚种说则认为,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来自地球以外的宇宙空间,只是后来才在地球让发展了起来. 化学进化说 核酸和蛋白质等生物分子是生命的物质基础,生命的起源关键就在于这些生命物质的起源,即在没有生命的原始地球上,由于自然的原因,非生命物质通过化学作用,产生出多种有机物和生物分子.因此,生命起源问题首先是原始有机物的起源与早期演化.化学进化的作用是造就一类化学材料,这些化学材料构成氨基酸,糖等通用的"结构单元",核酸和蛋白质等生命物质就来自这结"结构单元"的组合. 1922年,生物化学家奥巴林第一个提出了一种可以验证的假说,认为原始地球上的某些无机物,在来自闪电,太阳国徽的能量的作用下,变成了第一批有机分子.时隔31年之后的1953年,美国化学家米勒首次实验证了奥巴林的这一假说.他模似原始地球上的大气成分,用氢,甲烷,氨和水蒸气等,通过加热和火花放电,合成了有机分子氨基酸.继米勒之后,许多通过模拟原始地球条件的实验,又合成出了其他组成生命体的重要的生物分子,如嘌呤,嘧定,核糖,脱氧核糖,核苷,核苷酸,脂肪酸,卟啉和脂质等.1965年和1981年,我国又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胰岛素和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蛋白质和核酸的形成是由无生命到有生命的转折点,上述两种生物分子的人工合成成功,开始了通过人工合成生命物质去研究生命起源的新时代. 一般说来,生命的化学进化过程包括四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从有机小分子形成有机大分子;从有机大分子组成能自我维持稳定和发展的多分子体系;从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 宇宙胚种说 过去和现在,已经提出了许多属于宇宙胚种说的假说,如在1993年7月的第十次生命起源国际会议上,有人提出,"造成化学反应并导致生命产生的有机物,毫无颖问是与地球碰撞的彗星带来的";还有人推断,是同地球碰撞在其中一颗彗星带着一个"生命的胚胎",穿过宇宙,将其留在了刚刚诞生的地球之上,从而有了地球生命.几年前一位空间物理学家和一位天体物理学家也把地球生命的起源解释为:地球生命之源可能来自40亿年前坠入海洋的一颗或数颗彗星,他们也认为是彗星提供了地球生命诞生需要的原材料(他们将之谓"类生命生物"). 尽管有科学家对此类假说持强烈的反对意见(他们认为:"彗星是带来了某些物质,但它们不是决定性的,生命所必需的物质在地球上已经存在 "),尽管诸如此类的观点仍是一些尚需进一步证明的问题,但通过对陨石,彗星,星际尘云以及其他行星上的有机分子的探索与研究,了解那些有机分子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并将其与地球上的有机分子进行比较,都将为地球上生命起源的研究提供更多的资料. 细胞起源 具有原始的新陈代谢和自我繁殖能力的原始生命的诞生,标志着生命起源化学进化阶段的结束,生物进化阶段的开始. 生命活动的基础是一系列化学变化,而这些化学变化都是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完成的,生命体的遗传依赖于DNA(脱氧核糖核酸)的复制过程.原始生命是自催化的,要发展成栈催化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也需要一定的形态结构.细胞就是生命体具备包括酶催化和DNA复制在内的完整功能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原始生命先是非细胞形态,而后不断演化和发展成为细胞形态,这又是一次质的飞跃,这一过程就是生命起源中的细胞起源.细胞起源是生命起源的重要一环. 研究生命起源的意义 研究生命起源是要弄清几十亿年生命诞生的历史,然而其意义远不止追根溯源,还在于可以了解生命与环境,整体与部分,结构与功能,微观与宏观,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以主物质和能量与信息之间的辩让关系,可以进一步阐明遗传变异,生长分化,复制繁殖,新陈代谢,运动感应和调节控制等生命活动的机制,从而认识和阐明生命的本质,以实现人类控制和改造生命的目标. 虽然,生命起源和细胞起源问题的研究是在试图重建一个遥远的历史过程,有别于大多数其他研究领域,完整地起源过程不可能在实验室里得以重复.但是,它是可以分阶段,一步一步地实验室去模拟,去检验的.因此,研究起源问题,一方面要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答案,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在实验室进行各个演化阶段的模拟研究,开展人工合成生命物质,人工合成细胞的研究.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生命起源和细胞起源问题的阐明,反过来,其研究成果又可以指导人们根据需要去人工合成生命物质,人工合成细胞甚至人工合成生命,实现生命科学的最终目标——控制生命和改造生命. 参考: http://post.baidu.com/f?kz=4389455 生命起源是一个亘古未解之谜,地球上的生命产生于何时何地?是怎样产生的?千百年来,人们在破解这一谜底之时,遇到了不少陷井,同时也见到了前所未有的光明。生命起源之说,第一个谜是生命起源的时间问题。第二个是生命起源的方式问题,生命是怎样起源的?它在什么地方起源的? 从古至今,有很多说法来解释生命起源的问题。如西方的创世说,中国的盘古开天地说等。但直到十九世纪,伴随着达尔文《物种起源》一书的问世,生物科学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同时也为人类揭示生命起源这一千古之谜带来了一丝曙光,这就是现代的化学进化论。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论首先在1953年首先得到了一位美国的学者米勒的证实,米勒描述的生命起源的事件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那就是在早期,地球上因为它含有大量的还原性的原始大气圈,比如说甲烷、氨气、水、氢气,还有原始的海洋,当早期地球上闪电作用把这些气体聚合成多种氨基酸,而这多种氨基酸,在常温常压下,它可能在局部浓缩,再进一步演化成蛋白质和其他的多糖类、以及高分子脂类,在一定的时候有可能孕发成生命,这就是米勒描述的生命进化的过程。 地球上的生命也许就产生在距今38亿年到40亿年之间,但是我们应该清醒的明白,我们距离揭开生命起源这一亘古之谜,还有一段遥远的科学历程。从无机物到有机物,到有机化合物到有机生命体的演化,同时还具有很多的偶然性,并不是有这种环境,有这种形成条件,它就能产生生命。有人曾经比喻说,这些无机物好像一个垃圾堆里面什么都有,塑料、塑料瓶子、铁,废弃金属、油,而生命,一个单细胞,就像一辆精美的奔驰车,在一阵台风过后,这些垃圾组装成了一个奔驰车。因此我们可以想像,这个生命起源的过程是非常非常地艰难。因此,也许我们在这个蓝色的星球,是生命的惟一的乐园,因此请保护我们的地球,珍惜地球上的生命,我们不能奢望地球上第二次的生命起源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30442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