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有哪些

佚名 2023-06-06 17:47:54

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有哪些

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急性传染病,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患儿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等临床表现,具体介绍如下!

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有哪些?

手足口病的主要传染源是患者和隐性感染者,隐性感染者是感染病毒之后没有临床发病,没有任何临床症状和体征,但是粪便和呼吸道分泌物可以排出病毒,具有传染性,所以也是非常重要的传染源,而且因为没有症状很容易被忽略。

手足口病的患者发病之后一周内传染性是最强的,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可以通过呼吸道飞沫来传播。此外,手足口病的患者疱疹液里面含有很多病毒,疱疹液可以污染儿童的玩具、衣物、床单、被罩等,而接触的人手如果被这些衣物所沾染的病毒污染之后,不注意洗手也容易通过手的接触而传播。因为患者排出的粪便中因为含有病毒,也可以通过苍蝇、蟑螂等来传播。

手足口病的症状有哪些?

1、大多数患儿是突然发病,首先表现为发高烧,体温多在38度以上,同时伴有头痛、咳嗽、流涕等症状,体温持续不退。

2、患儿在发热1-2天后,可在他们的口腔粘膜、唇内见到疱疹,疱疹破溃后会形成溃疡,疼痛感较重,患儿常出现烦燥、哭闹、流口水,不吃饭等表现。

3、口腔疱疹后1-2天可在患儿的手心、足心及屁股上看到皮肤斑丘疹,以脚心最多,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小至米粒,大至豌豆大,较硬并内有混浊液体疹子,周围绕以红晕。

4、患儿手足口病的疹子较少出现在躯干及面部,一般7天左右就能消退,不会造成瘢痕,更不会留下印迹。

手足口病好转标志是什么?

手足口病的病症大约在一周左右,通常在发病后的第5天会出现逐渐好转的标志,此时可见患儿从水泡有所消退,能开始喝水吃饭,而且也没有新的皮疹出现,也不伴有高烧等症状表现,同时孩子的睡眠、精神状态也较好。 但若是5天之后患者的症状并没有减轻,还出现了高烧不退、嗜睡、不思饮食、水泡增多等现象的,则说明症状开始加重,要时刻观察并尽快就医,提防病情随时恶化,危害患者生命安全。

手足口病不吃药能治愈吗?

如果手足口病的症状较轻,没有出现并发症,那么即便不吃药,在1-2周后患者也是能够自愈的。但是小孩在患有手足口病之后,身体部位以及口腔往往会有皮疹、疱疹等,非常难受,要注意对症进行护理,比如说避免刺激,疱疹破裂后应用龙胆紫或者是抗菌素软膏,选择柔软的纯棉衣物等等。 另外,手足口病比较严重,出现了并发症,那么则需要对症用药治疗了。

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1、让孩子养成要吃熟食的习惯,不吃生食。因为生食里有许多细菌,容易感染疾病。

2、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澡,勤洗手,特别是饭前、便后、外出玩后更应多洗手。勤剪指甲,以防细菌进入口中。

3、保持居住环境的卫生干净,勤通风,勤晒被子、床单和衣服。

4、让孩子多运动,多晒太阳。增强抵抗力,少得病。

5、少带孩子去人多的地方,这些地方病毒多,传染疾病的几率大。

6、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多喝水,饮食清淡。

7、密切关注孩子在幼儿园的状况,一旦发现幼儿园孩子有问题,要及早远离或送去医院。

总结:小儿手足口病是一种病情较轻的自愈性疾病,绝大部分患儿愈后较好,少数重症患儿可能会并发心肌炎、脑炎,但这种可能很小。

手足口病有哪些传染途径?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9、10型,B组的2、5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 000该病的潜伏期为2~7天,传染源包括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流行期间,患者为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急性期可自咽部排出病毒;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溢出;病后数周,患者仍可自从粪便中排出病毒。 该病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感染;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亦是造成传播的原因之一。

人群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由于不同病原型别感染后抗体缺乏交叉保护力,因此,人群可反复感染发病。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据国外文献报道,每隔2~3年在人群中可流行一次。 手足口病分布广泛,无明显的地区性;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高发。本病常呈暴发流行后散在发生;流行期间,幼儿园和托儿所易发生集体感染,家庭也亦可发生聚集发病现象。该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在短时间内可造成较大规模流行。来源:快速问医生

手足口病是如何产生的?它的传播途径是什么?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造成的传染性疾病,关键产生在5岁以内的少年儿童,替伏期:多见2~10天,大概3~5天。密切接触(排泄物、血液、木马病毒的玩具、纯棉毛巾)和气体飞沫传播是手足口病关键的传播效果,许多父母察觉孩子来到趟幼稚园、深海池或是就玩了次滑梯就被传染了。大人的人体免疫系统比较强,一般是不容易被传染的,大人很有可能带上了病毒感染但并没病发,因此除开防护患上手足口病的小孩之外,还需要防护他们的父母。从另一方面讲,不要让小孩轻易给他人亲,很有可能大人是携带者,亲一口小孩就被传染了。

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是密切接触散播、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手足口病是由一组肠道病毒感染造成的,造成手足口病的常见病毒包含肠道病毒感染71型,柯萨奇病毒A组6型、10型、16型等。密切接触散播:是手足口病关键的传播途径,可根据触碰被病菌环境污染的手、纯棉毛巾、手帕、牙杯、玩具、餐具、奶具及其床品套件、内衣文胸等导致感柒。呼吸道传播:关键为飞沫传播,病人或携带者打喷涕或咳嗽时,病原体会根据飞沫传染开展散播,正常人吸进含有病原体的飞沫传染就会有很有可能生病。

消化道传播:如果不注意卫生,喝或吃入被病菌环境污染的水和食材也可以生病。一般来说,5岁以内的儿童是手足口病的高发人群。因而会对上幼儿园的宝宝多加照护,防止感柒手足口。不要让小孩跟患手足口病的孩子触碰、不要吃凉性食物、讲究卫生洁面、立即拆换衣服。幼稚园也需要多对幼儿园中的玩具用品高温消毒,当看到有小宝宝疑是感柒手足口后,要劝诫在家里休养,防止在园里造成互相污染。

手足口病是一种感染性比较强的病症,目的是为了根据群体的亲近开展散播。尽管父母们了解这一点,可是有许多的孩子也是在日常玩乐中不经意间沾染该病,父母们都是特别的惶恐不安,因此临床上,许多父母在问手足口的传染途径。手足口病是5岁之下,小孩常见传染病,可是,要是没有有没有中招过此病的父母,也许对这些病症并不了解,因而小孩各种各样传染性疾病都要造成父母高度重视和掌握,才可以下手防止。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5309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