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是一种以前发病率比较高,现在发病率逐渐降低的肠道疾病,一般痢疾都是病菌传播导致的,传播途径是直接通过空气就可以传播的,但是现在无论什么地方的卫生条件都相对于从前进步很多,所以患病率降低。那么,痢疾为什么会反复发作呢?
1、什么是痢疾
痢疾是由痢疾杆菌所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临床主要以腹痛、里急后重、泻下脓血便,便次频为主要特征。
2、反复发作吗
痢疾属于传染性疾病,如果在治疗期间没有有效的控制好传播途径,是有可能反复发作的。另外,如果对于痢疾杆菌的治疗没有达到彻底杀灭的效果,也是可能反复发作的。
3、避免复发作
要想避免好痢疾反复发作的现象,必须控制好再次受到痢疾杆菌的传染,其避免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避免接触带有痢疾杆菌的人群或生活用品以及避免使用被痢疾杆菌污染的食品。
2、避免使用被痢疾杆菌污染的水质,甚至避免使用被痢疾杆菌污染的水洗脸、漱口。
3、苍蝇也是传播痢疾杆菌的途径之一,尽量避免被苍蝇吸食过的食物。
4、要预防痢疾
1.搞好环境卫生,加强厕所及粪便管理,消灭苍蝇滋生地,发动群众消灭苍蝇。
2.加强饮食卫生及水源管理,尤其对个体及饮食摊贩做好卫生监督检查工作。
3.对集体单位及托幼机构的炊事员、保育员应定期检查大便,做细菌培养。
4.加强卫生教育,人人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饮生水,不吃变质和腐烂食物,不吃被苍蝇沾过的食物。
5.不要暴饮暴食,以免胃肠道抵抗力降低。
5、秋季防疾病
1、防肠胃疾病
入秋以后,昼夜温差大,受此影响,我们的胃酸分泌也会增加,胃肠很容易发生痉挛。天气变凉后,人的食欲旺盛,胃肠负担变重,易引起胃病。秋天如何养胃?专家建议:胃病患者,秋季要特别注意胃部保暖;饮食上应定时定量、少食多餐,禁食冷、硬、烫、辣、粘食物,还要戒烟禁酒;减少紧张、焦虑和恼怒等不良情绪。
2、防感冒
秋天,人们最容易患感冒。初秋时节,天气乍寒还暖,人的机体根本不适应这变化。所以,当天气一天比一天冷时,应注意保温和增添衣物;室内应开窗透气,做到空气清新;当流感出现时,要使用食醋熏蒸室内;养成用冷水洗脸、洗鼻的习惯。秋天晚上睡觉时,要注意保暖。上述措施对于感冒的预防,均有很好的作用。
3、预防“老寒腿”
老寒腿是膝关节骨性炎症的俗称,发病原因与气候变化有密切关系。到了秋季,天气渐凉,对膝关节的保养就显得十分重要。关键是要做好保暖防寒工作;同时加强运动锻炼,适量喝一些活血驱寒的药酒。上述措施并用,对防治“老寒腿”会有大的作用。
4、防肺燥
秋天如何养肺呢?中医告诉我们,入秋后燥气增强,湿气并没有完全消退,湿邪和燥邪并存,容易损伤人的肺气,导致上呼吸道感染和急性支气管炎等病症。中医常用的清热润肺方法是:取麦冬30克,菊花15克,煎水代替茶水饮用。此水有清心除烦、养阴润肺、益胃生津的效果,是秋季防治肺燥的良方。
5、防胸痹
专家告诉我们,胸痹类似于医学上常见的心肌梗死。秋季来临后,天气转凉,人的血管也会出现收缩现象,血压也会随之上升,这是导致胸痹病症出现的诱因。秋天怎样养生才能预防胸痹呢?除加强身体锻炼外,每天早晨喝一杯白开水,可起到稀释血液的作用。此外,可主动接受耐寒方面的训练,也能有一定的预防效果。中医介绍说,常饮活血的开痹饮,效果也会不错的。方法是:山楂20克,枸杞15克,先将山楂煎熬5分钟左右,然后用山楂水冲泡枸杞当作茶饮用。
6、防中风
进入深秋之后,早晚寒气日益加重,再与燥邪结合,致使人的血管收缩,脑血管疾病也因此多起来。轻者出现口眼歪斜症状,重者从此生活不能自理。营养专家建议:秋季应多吃蛋白质、镁、钙含量高的食物,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同时,还要防止暴饮暴食,晚餐最好吃八分饱。另外,平时多饮淡茶,也能保护心脏。
7、防止食物中毒
秋季和夏季一样,同样容易发生菌痢、肠炎和冰箱性肠炎等胃肠道疾病,还易发生食物中毒。秋季防食物中毒,必须防食物污染;对生的、变质的和没熟透的食物,千万不能吃;吃生冷食物如水果等,要清洗干净;饭前便后一定要洗手;吃饭时可适量吃一些大蒜、葱头等。
8、预防抑郁症
入秋以后,花草枯萎,满街落叶,秋风飒飒……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啊。人们触景生情,自然就会产生伤感情绪。假如再遇到不顺心的事儿,心情就会郁闷。秋季来临后,要让自己的情绪乐观起来,理智地看待自然界的变化,或走亲访友,或登高赏景,都会使人心旷神怡。还可以静心修炼气功,使内心保持宁静状态。
9、防秋乏
金秋时节,秋高气爽,本是收获的季节,也应该是人们开心的季节。但是,由于人体的自然反应,人们此时会感到身体疲劳。因此,秋乏来了怎么办显得很重要。
10、防肥胖
夏天气温高,人体出汗增加,再加上睡眠质量不高和食欲下降,导致体内热量减少,肥胖程度因此得以改善。而秋天之后的情况正好相反。同时,为满足冬季御寒的需要,人们也会有计划地储存脂肪。秋季稍不注意,人体就会发胖。这对身体肥胖的病人来说,更是有害的。秋季养生小常识:专家建议,秋季要多吃海带、萝卜、蘑菇、红小豆、竹笋、薏米等热量低的食品。加强身体锻炼,适当增加运动量。秋季景色好,应多外出旅游,既愉悦心情又健身减肥,可谓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11、防皮肤受损
秋季风大,人的皮肤水分流失快,皮肤因此会变得粗糙,甚至还会出现皲裂。所以,洗浴时不要使用碱性大的洗浴用品,平时应加强皮肤的养护。在饮食上,多吃以下食物:梨、花生、红枣、甘蔗、莲子、核桃、葡萄、芝麻、蜂蜜、银耳、梨、白鸭肉、泥鳅、鲥鱼等。这些食物,对滋润肌肤、美化容貌有很好的作用。
其它注意事项
防水雾
深秋时节,寒气和地表的水汽会凝结成悬浮的小水滴,这便是雾。飘移的雾会吸附尘埃、病原体等多种有害物质。它对人们的生活、出行和健康影响很大。遇到雾天时,最好不要进行户外活动,即使你有晨练的习惯,也要停止运动。如果你一定要外出,就要戴上帽子和口罩,回家以后最好马上洗澡。另外,雾天能见度低,外出时要注意交通安全。
不要乱补
秋季虽然是阴虚患者进补和治疗的最佳时期,但切忌不论寒热虚实胡吃乱补。如果不是虚症,无论是什么季节,都绝不能采用补法,使用补药。如果在秋季,有阴虚阳亢、津液不足的症状,可以吃一些滋阴润燥的食物。常用的食物有:梨、藕、银耳、猪肺、燕窝、蜂蜜、龟肉、芝麻、豆浆、核桃、花生、鸭蛋、菠菜、薏苡仁、乌骨鸡等。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注解4关于冷痢5关于痢疾6参考资料附:1治疗寒痢的穴位2治疗寒痢的方剂3治疗寒痢的中成药4寒痢相关药物5古籍中的寒痢 1拼音 hán lì
2英文参考 cold dysentery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注解
寒痢为病证名[1]。指痢疾因于寒客肠胃者[1]。《时病论》卷三:“寒痢之证,实因炎热贪凉,过食生冷,冷则凝滞,中州之阳,不能运化,清气不升,脾气下陷,以致腹痛后重,痢下白色,稀而清腥,脉迟苔白者,当去其寒,兼扶脾土……然而寒痢亦有赤色者,不可不别,总之以脉迟苔白为据。”治宜理中汤加诃子、肉豆蔻、木香、砂仁等[1]。《医学入门》治寒痢色白稀溏,肠鸣下坠不甚,用不换金正气散加乌梅、陈皮;肢冷便清,用姜附汤、理中汤,日久用黄连补肠汤[1]。
4关于冷痢 冷痢指痢疾之由肠虚寒客所致者[2]。《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冷痢者,由肠胃虚弱,受于寒气,肠虚则泄,故为冷痢也。凡痢,色青色白色黑,并皆为冷痢。”《证治要诀》治冷痢下如胨胶,或如鼻涕,先服除湿汤加木香,吞感应丸,继进理中汤[2]。《张氏医通》卷七治积久冷痢,少腹酸痛,结滞不爽,用千金温脾汤去甘草加桂心倍香附、人参[2]。
5关于痢疾 痢疾(dysentery[3][4])为病名[5]。见《严氏济生方》。《内经》作“肠澼”,《伤寒论》称“下利”、“热利”,《肘后备急方》称“下痢”,《诸病源候论》称为痢病,《备急千金要方》称作“滞下”,后世多称痢疾[5]。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证[6]。发病骤急,可伴有恶寒发热;慢性痢疾则反复发作,迁延不愈[7]。多发于夏秋季节[8]。痢疾的治疗宜分辨虚实[5]。实证用清热化湿,凉血解毒,消积导滞等法[5]。虚证用补中益气,温阳固涩等法[5]。邪盛正虚者,宜扶正与祛邪法[5]。亦可兼用行血调气,前人有“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之说[5]。
针灸治疗痢疾效果较好,不但能迅速控制症状,而且能消灭痢疾的病原体[7]。但中毒性痢疾,病情险恶,需采取综合治疗措施[7]。
痢疾发病期间,应控制饮食或禁食,并实行床边隔离。平素应注意饮食卫生,以防传染[7]。
本病常见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食物中毒及肠吸收功能障碍性疾病[5]。
详见痢疾条。
6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血痢的病因5血痢分类及治疗6关于痢疾7参考资料附:1治疗血痢的方剂2治疗血痢的穴位3治疗血痢的中成药4血痢相关药物5古籍中的血痢 1拼音 xuè lì
2英文参考 hemntodiarrhoea [朗道汉英字典]
bloody flux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概述 血痢为病证名[1]。亦称赤痢[1]。指痢下多血或下纯血者[1]。《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热乘于血,则流渗入肠,与痢相杂下,故为赤痢。”本病可见于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血吸虫病、细菌性痢疾等疾患[1]。
4血痢的病因 血痢多由热毒乘血所致[1]。《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血痢者,热毒折于血,入大肠故也。”
5血痢分类及治疗 临床上有血鲜、血黯,属热属寒之分[1]。《秘传证治要诀·痢》以血鲜者,此属热痢,宜藿香正气散加黑豆,五苓散加木香、粟米,下黄连丸,或黄连阿胶丸、茶梅丸、白头翁汤;若血色黯如瘀,服冷药所下愈多,次数愈频者,当作冷痢,宜理中汤,或四君子汤加肉豆蔻、木香[1]。
《张氏医通·大小府门》:“血色如猪肝,如紫草,如苋菜汁者,非炮姜不治,理中汤去参,加肉桂、木香、肉果、乌梅。”
《时方妙用·痢》:“下奔鲜血,口渴便短,里急后重,脉盛者,为火证,宜白头翁汤。一日二服。虚人及产后加阿胶、甘草。亦有下鲜血而非火证者。若血带黯而成块者,属热者少,属寒者多,俱宜从脉证细辨之。若口中和,脉细,小便长,手足冷者属虚寒无疑,宜以理中汤加灶心土八钱主之,下血多者,宜间服黄土汤。”
《医门法律·痢疾门》:“下血者,宜凉血活血,当归、黄芩、桃仁之类。风邪下陷者,宜升提之。湿热伤血者,宜行湿清热。下坠异常,积中有紫黑血,而且痛甚者,此为死血,用桃仁、滑石行之。血痢久不愈者,属阳虚阴脱,用八珍汤加升举之药。甚有阵阵自下,手足厥冷,脉渐微缩,此为元气欲绝,急灸气海穴,用附子理中汤。……久痢血,脉沉弱,诸药不效,以十全大补汤。”
《医学传灯》卷下:“血痢者,纯红散血,不与粪杂,故为血痢。……此因饮食伤脾,中州郁结,不能摄血,所以血从大孔而下,亦用芩芍调中汤。若脉来细数,胸中如故者,宜用柴胡四物汤加地榆、乌梅之类。”
6关于痢疾 痢疾(dysentery[2][3])为病名[4]。见《严氏济生方》。《内经》作“肠澼”,《伤寒论》称“下利”、“热利”,《肘后备急方》称“下痢”,《诸病源候论》称为痢病,《备急千金要方》称作“滞下”,后世多称痢疾[4]。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证[5]。发病骤急,可伴有恶寒发热;慢性痢疾则反复发作,迁延不愈[6]。多发于夏秋季节[7]。痢疾的治疗宜分辨虚实[4]。实证用清热化湿,凉血解毒,消积导滞等法[4]。虚证用补中益气,温阳固涩等法[4]。邪盛正虚者,宜扶正与祛邪法[4]。亦可兼用行血调气,前人有“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之说[4]。
针灸治疗痢疾效果较好,不但能迅速控制症状,而且能消灭痢疾的病原体[6]。但中毒性痢疾,病情险恶,需采取综合治疗措施[6]。
痢疾发病期间,应控制饮食或禁食,并实行床边隔离。平素应注意饮食卫生,以防传染[6]。
本病常见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食物中毒及肠吸收功能障碍性疾病[4]。
详见痢疾条。
7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5492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饮酒的误区有哪些
下一篇: 女人补血喝什么汤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