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体检时,有时会查出各种“结节”“息肉”“囊肿”“增生”等,于是看到自己身体内长了一些多余的东西都会惴惴不安,甚至担心这些会发展成癌。
“怎么办好啊,我的体检报告提示大肠里长了息肉,老公查出了甲状腺结节...…听说“息肉”和“结节”可能会变成癌症?!不痛不痒的,我可以不管它吗?
那么,结节、息肉、囊肿、增生.......这些到底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区别?
哪种发展成癌症的概率最大呢?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好好讲一讲——
结节,大部分都是良性的在影像检查中(如CT、胸片),发现类圆形的直径小于3厘米的病灶通常描述为结节灶,直径小于1厘米时被称为小结节,直径小于0.5厘米时就称为微小或细小结节。
随着近年来多排螺旋CT的出现,小结节或微小结节发现得越来越多,但大部分是良性的。
甲状腺结节:大多数是良性,体积大的要当心
调查显示,甲状腺结节的患病率高达18.6%,其中有5%~15%为恶性,即甲状腺癌。一般结节直径>1厘米时就能用手摸到,这也是初步检查甲状腺最简单的方法。
如果结节大小在 1~4 厘米,一定要定期做检查。
如果结节的活动性很差,且检查中显示血流量比较大就一定要当心,要按照医生的建议做穿刺活检。
此外,如果良性的结节,但结节比较大,且对气管周围器官造成压迫症状,也需要考虑手术。
温馨提示
如果甲状腺的体检报告上有这样的字眼,应该引起警觉,尽快到医院就诊:
1、甲状腺结节4级以上;
2、边界不清;
3、微小钙化灶;
4、高度怀疑甲状腺癌。
肺结节:选对检查方式很关键
一般年龄大、肺部有基础疾病的人,做检查易发现肺部结节。即使发现肺部结节也不必恐慌,因为其中只有极少部分人最后被证实是肺癌。
但对于以下情况必须找专业医生鉴别判断:
● 对于小于5毫米的微小结节,仅做随访观察,3个月到半年重新做一次CT检查;
● 如结节没有变化、没有异常增大,一般被认为是没有风险的,有的甚至会随着时间变化慢慢消失;
● 1厘米以上的大结节,建议要尽早诊治。
温馨提示
每年做肺部结节三维重建CT,或做一次低剂量螺旋CT,是肺癌早诊早治的关键。
值得注意的是,这几类结节最危险:
1、不断增长且增长速度较快;
2、结节边缘不规则,呈棉花状;
3、开始侵犯胸膜的结节。
乳腺结节:不痛的结节最危险
乳腺结节是对乳腺占位的一种描述,常见于乳腺增生及乳腺肿瘤性疾病。乳腺小叶增生、乳腺纤维腺瘤、乳腺炎及乳腺癌等都可以表现为乳腺结节。
温馨提示
虽然乳腺结节90%以上都是良性的,恶性情况比例非常低。
但是,发现乳腺结节,最好到医院就诊,通过彩超、钼靶照相等检查明确是良性还是恶性。
息肉:一部分会恶化息肉是人体某个正常结构上赘生的一块“肉”。大多数息肉属良性,但有一部分会恶变。
? 直径小于2厘米:体积较小、带蒂的炎性息肉,不会发生癌变。没有症状,定期复查,及时了解病情变化并处理即可;有症状、复查期间长得较快,要及时手术。
? 直径大于2厘米:及时切除,是防止其癌变的最有效措施。
1肠息肉:越早切除越好大肠息肉是息肉家族里面最阴险的,经常多发分布,平时隐蔽生长,到时“摇身一变”就可成为结肠癌。
(直肠息肉到癌症的发展过程)
温馨提示
45岁以上、经常无缘无故拉肚子的最好每年做个肠镜,怀疑有息肉癌变者应3~6个月复查一次肠镜。
一旦发现有肠息肉,应尽早切除,以免恶化成大肠癌。
2胃息肉:发现了就得切除发现胃息肉的最有效方式就是胃肠镜检查。胃息肉有恶变的“潜能”,要积极地进行治疗,减少胃癌的发生。
温馨提示
对于直径<0.5厘米的胃息肉,少于两个可直接活检钳摘除;
对于0.5厘米<直径<2厘米的胃息肉,需要切下来送病理科鉴别病理分型;
对于直径>2厘米的息肉,由于手术创面较大,常需要住院治疗。
3胆囊息肉:大于1厘米,要切掉胆囊胆囊息肉差不多16个人里面就有一个,通常没啥症状,大多通过B超发现。如果胆囊息肉直径超过1厘米,那就有高度癌变的风险。
温馨提示
一般来说,胆囊息肉直径在0.1厘米或0.2厘米以下,患者不必恐慌,每一两年内做一次B超检查即可。
胆囊息肉直径>1厘米,尤其是年龄50岁以上的,必须快速进行手术切除胆囊,以防癌变。
4宫颈息肉:45岁以上女性要警惕宫颈息肉多在妇科检查时发现,绝大多数宫颈息肉都是良性病变,但也有可能癌变。温馨提示:
年龄超过45岁,尤其更年期前后患有宫颈息肉的女性,应及时摘除息肉,将息肉送病理检查,如有恶变征象,尽早采取治疗措施。
5鼻息肉:手术是首选方案鼻腔的息肉长到豌豆大小时会出现鼻塞、鼻出血等症状,比较容易被医生发现。
温馨提示
一旦出现鼻塞感加重症状,建议到医院做鼻窥镜检查。
如果确诊是鼻息肉,手术是首选方案,以缓解鼻塞,恢复鼻呼吸。并在术后做活检明确诊断。
囊肿,基本不需要特殊治疗囊肿是一种良性包块。
囊肿有的是单独一个,也有多个的,一般来说对健康没有多大影响,体检查出也不必过于紧张。只要囊肿没有对周围器官存在压迫症状或发炎感染,基本不需特殊治疗。
如肝囊肿过大,可能压迫邻近器官,引发不适症状,则需积极治疗。如出现并发症,像囊肿破裂、囊内出血等,需进行外科手术。
一个长在手指上的囊肿
1乳腺囊肿乳腺囊肿严格意义上不能算是乳房疾病。95%的乳腺囊肿无需做特殊处理,只要定期观察,每半年做一次B超,40岁以上患者每年加做一次钼靶检查。
2肝囊肿绝大多数肝囊肿不会癌变,且不会影响肝功能,所以只要肝囊肿没有导致身体不适都可以不作处理,但建议每6个月做B超复查一次,观察囊肿大小变化。
3肾囊肿囊肿以单纯性肾囊肿较为多见,绝大多数单纯性肾囊肿为良性,恶变几率微乎其微,有一半以上的患者在发现前,几乎没任何症状。
如果肾囊肿小于5厘米,且没有给患者带来不适,大可不必治疗,一般3-6个月复查B超观察其变化即可。
增生:不一定会发展成癌增生分为生理性增生和病理性增生。
生理性增生有时会对人体有益,病理性增生往往是有害的,但也不意味着增生就一定会发展成癌症。
1、骨质增生
做X光检查,经常会看见关节处有增生现象,也就是“骨刺”,尤其是颈椎、腰椎和膝关节。
有些老人认为,骨刺就是病,发现一定要将其取出,甚至轻信虚假广告,想要买药来溶骨。其实骨刺通常被认为是人体代偿性的增生,即通过增生来帮助支撑身体、稳定关节。
如果没有给身体带来不适,不需要做特殊处理。
2、乳腺增生
一个体检下来,10 个女生 8 个有“乳腺增生”问题。这时很多女性往往会跑去医院问医生“乳腺增生会不会癌变成乳腺癌?”、“吃点什么药才能‘消灭’增生”。其实,大部分乳腺增生的患者根本不用治疗。
在医学上,有些乳腺增生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最典型的莫过于经期引起的乳腺增生,女性月经前乳房会特别不舒服,感觉胀胀的,还有点痛,但姨妈过了胀痛就渐渐消失。
另外,一些女性为了凸显“好身材”,内衣经常会穿得过紧;亦或时最近发生了不开心的事情心情比较郁闷,精神压力比较大,同样也会引起短期的乳腺增生。
看完这些,是不是觉得多年的疑惑终于解开了?面对体检报告中的结节、息肉、囊肿、增生等字眼,你也可以对自己的身体情况有更深刻、清晰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
最后再提醒一句,如果体检报告上写有“建议门诊检查或随访”,一定要到正规医院进一步检查。
毕竟生命只有一次,就算查出的“病”很平常,只有万分之一癌变的可能性,我们也赌不起。
一、体检查出这3种结节别紧张,或许不需要处理
结节是指体积小于3厘米,因为炎症或非炎症性的各种损害所遗留下来的圆形、椭圆形或是不规则形状的硬结,可发生在身体任何部位,常见的有肝结节、肺结节、乳腺结节,其中,大部分结节都是良性的,也有少数结节会自行消退的,但如果结节持续增大,就会有发生恶变的可能性。良性结节,观察就可以了,并不需要手术。
1、边界清晰、形状规则
结节直径在10mm以内的大部分都是良性的,并且结节的边界清晰,形状也规则的话,属于良性结节的概率会更高。相反,如果出现边界不清晰、形状不规则的结节,一定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1]。
2、发展速度慢的结节
相对于恶性结节来说,良性结节的发展速度都是比较缓慢的,一般不会有过于明显的改变,如果短时间内结节发生增长或变大,都要注意可能出现了恶性结节[1]。
3、血流信号不丰富
良性结节生长速度慢,不需要过于丰富的血液供应,因此血流信号不丰富,如果出现血流的信号,就要引起重视了[1]。
那么,有哪些检查可以判断结节是良性还是恶性?
二、判断结节的良恶性,有3大检查方法
在众多的检查项目中,有3种方法可以判断出结节是属于良性还是恶性的。
CT检查:目前,PET-CT在肿瘤诊断中是被应用最广、最成熟的,PET-CT除了能够较为准确评估结节的类型以外,还可以判断淋巴结肿大、肺间质病变的程度等情况[2]。
细针穿刺:简单来说,细针穿刺就是用细针来抽取结节内的液体,通过检查液体里面含有的细胞是属于良性还是恶性的,以此来判断结节是属于良性还是恶性的,这种检查方法常被用于甲状腺结节的检查。
基因检测:通过血液、体液来检测细胞中的DNA分子信息,就是基因检测。这种检测方法能够判断所患的结节是良性还是恶性,也可以用于疾病风险的预测,在临床上应用最广的是新生儿遗传性疾病的检测以及遗传疾病的诊断。
那么,检查发现身体出现了结节,应该怎么办?
三、检查出结节,应该怎么办?
曹广主任医师来自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普外科,他提到,一旦检查出结节,首先要判断结节的良恶性,如果是恶性结节,需要进行手术切除,如果是良性结节,也需要定期到医院进行检查。
简单来说,良性结节就是在人体长了一个质地较软的肿物。一般来说,大多数的良性结节对身体并不会产生危害,但要留意的是,有些良性结节也会发生恶变,最终发展成恶性结节。因此良性结节也要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如果发现有其他变化,也要及时切除。
所以检查出结节不要慌,最紧要的是,先判断出结节的良恶性,然后听取医生的专业建议,如果是良性结节,也不要大意,定期到医院做好复查工作,一旦发现问题,及时治疗才是最重要的。
“息肉”,经常出现在很多人的体检报告上,一些人看到这个结果,便开始担心息肉会不会变成癌,想着要赶紧切除。但所有的息肉都会癌变吗?其实这件事情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起来看。
息肉
息肉是黏膜表面突出的异常生长的组织,在确定其病理性质之前统称为息肉。人体内凡是有黏膜的地方,都有可能出现息肉。
遇到“息肉”请不要过度恐慌,因为不是所有息肉都一定会变成癌。
息肉的癌变风险高低与什么有关?
研究表明,除了遗传因素,息肉的出现还和炎症的慢性刺激等相关。饮食不规律、吸烟、酗酒、长期熬夜、喜欢进食辛辣刺激及高脂食物、久坐不动等不良生活习惯,以及胃肠道基础病变的刺激等,都和息肉的发生甚至癌变有关。
另外,息肉是否癌变和息肉的大小、类型、形态、数目、部位等这些因素相关。通常,息肉越大,癌变的几率越高,腺瘤样息肉癌变率高,而增生性息肉癌变率很小。有蒂的息肉、表面光滑的息肉癌变率较低;而无蒂的息肉(基底面广)、表面不平整、中间凹陷、呈菜花状息肉癌变率高。
这类息肉,几乎都会变成癌
结直肠息肉
炎症性:炎症治愈后可自行消失
腺瘤性:一般不会自行消失,有恶变倾向
结直肠癌(CRC)是全球第三大常见的恶性肿瘤,通常经“腺瘤-癌”的发展模式演变而来,对结直肠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的早期检出和及时治疗可以明显减少结直肠癌的发生。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是一组以结直肠多发腺瘤为特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综合征。临床表现有腹痛、腹泻、大便带血、带黏液。如果不积极治疗,几乎所有患者都将发展为结直肠癌。对于家族有消化道癌症病史者,一定要警惕FAP。定期做肠镜检查,可有效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
肠镜检查一旦发现肠道有息肉或者小肿瘤,可以立即切除,可以取活检,确定是不是恶性肿瘤。
FAP患者家属需要做基因检测吗?
目前较为明确的遗传性结直肠癌包括三类:林奇(Lynch)综合征、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黑斑息肉病(P-J综合征)。
其中,FAP由APC基因发生异常突变导致,超过90%的典型FAP患者能检测到基因突变,其所有一级亲属都有可能患病(50%的概率)。因此,临床诊断的FAP患者及所有直系亲属应该进行遗传咨询和基因检测。
不同部位的息肉该如何应对?
体内的息肉是否需要切除,还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鼻息肉
鼻息肉的症状包括鼻塞、多涕、嗅觉功能障碍及头疼等,鼻息肉通常不会癌变。如果症状明显且内科治疗无效或多发大息肉者,可选择鼻内镜下鼻息肉切除手术。
声带息肉
长期发声不当、长期不良刺激或慢性炎症都与声带息肉的出现有关。声带息肉容易导致声音嘶哑甚至出现明显的发声困难。一旦有声音嘶哑、喉部异物感、咽喉干痒疼痛的症状,建议立即到医院做纤维喉镜明确诊断,必要时也可在医生建议下进行手术摘除。
胆囊息肉
一般来说,胆囊息肉多为良性病变。但是,对于胆囊单发息肉要高度警惕,因为它有一定的癌变可能。特别是对于直径大于或者等于1厘米、单发、宽蒂或局部胆囊壁增厚,短期内增大迅速者,或伴有胆囊结石及明显临床症状者,怀疑为恶变或恶性病变者,应及早行胆囊切除手术治疗。
胃息肉
部分胃息肉存在癌变的风险,有可能会发展为胃癌。发现胃息肉的最有效方式就是胃镜检查。怀疑癌变或已有癌变的息肉,以及直径大于2厘米的息肉,一定要切除,减少胃癌的发生,息肉送病理检查。
宫颈息肉
绝大多数宫颈息肉都是良性病变,但也有可能癌变。如果年龄超过45岁,特别是更年期前后有宫颈息肉的女性,应及时摘除息肉并送病理检查。
子宫内膜息肉
子宫内膜息肉可能导致月经经期延长、经量增多、不规则阴道出血甚至是不孕症。是否要手术治疗,与有无症状及是否绝经等有密切关系。如果有妇科炎症,及时治疗。有症状的子宫内膜息肉, 1cm者,建议及时手术摘除及用药,避免复发。
由于绝经后息肉恶变的风险最高,因此建议绝经后女性及时切除息肉,以防癌变。
本文专家:胡忠东,长沙市第三医院 健康 管理中心主检医师,副主任医师,湖南省医学教育 科技 学会青年科普创新专业委员会委员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9576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