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中医学校”众所周知,传统医学主要依靠师承、家传的方式代代相传,这也是中医教育的基本传统之一。家传自不待言,即便是师徒之间关系亦极为密切,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并非虚言。
实践证明,师承与家传的确可以有效地传承医技,但其缺陷也很明显,便是受众面很小,甚至由于种种原因,不少是一线单传。这对于医学的发展而言显然不利,历史上诸多医技的失传,都与此有一定关系。
在古代,还有一种由官方主导的医学教育形式,由国家出面建立医学校,招收学生,培养医生。与师承、家传相比,其受众面与传播能力显然扩大了很多,故此历代沿袭,成为古代官方医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在行政体制中,早在周代就已经有固定的医官为皇室、贵族提供特需服务,但是相关的医学校教育却起步很晚,至于形成相对固定的制度就更晚了。
目前来看,学校式的医学教育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最早的明文记载是《唐六典》中对于“医博士”的注文,说在南朝刘宋元嘉二十年(443年),当时的太医令秦承祖曾上奏章,建议兴办医学教育,广为传授医学知识。
这是创办医学教育最早的明确记载,但具体情形不详。大约同时期的北朝,北魏太和元年(公元477年),北魏孝文帝也曾诏令群臣定制律令,设立太医博士、太医助教之职。
虽然此时期的医学教育还很粗糙,但毕竟是由政府出面举办医学教育的开始,为隋唐时代医学教育的成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隋朝虽然时间很短,但是在若干制度的设定上都有创新之举,而被后世沿用,医学教育也是如此。
隋代在前代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了太医署,这是政府最高的医药兼教育机构,其组成人员包括两部分,即行政人员与教学人员,行政人员按照职位高低,包括太医令、丞、医监、医正,而教学人员则分为医博士、助教、咒禁博士、主药、医师、药园师。隋朝太医署规模已然不小,师生数量最多时达五百余人,已经有明确的分科。
有趣的是,隋代似乎格外重视按摩医生的培养,按照其规定,按摩博士一职有20人,按摩师120人,学生100人,如此重视按摩,在历史上的确少有,如到了唐代,按摩科人数就大为缩编。所以有观点分析认为,隋代之所以重视按摩一科,或为隋炀帝生活奢靡,贪图享受,也未可知。
唐代沿袭隋制,于公元624年亦设立太医署,并进一步健全制度,这也堪称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完备的具有医学校性质的机构。
唐代太医署设有医学部和药学部。医学部下设有四科:医科、针科、按摩科、咒禁科。医科、针科、按摩科都较好理解,咒禁对于今人而言,则较为陌生与神秘。顾名思义,所谓咒禁,即通过祷告、符咒等方法和手段来驱邪治病。这在今人看来自然是荒诞不经的,但是其中方法包括了一些心理治疗方面的经验,自有其独特的价值,也不宜全然否定。
四科之中,以医科规模为最大,设有医师、医工、医生、典药、医博士、助教等岗位。教材主要是《神农本草经》、《针灸甲乙经》和《脉经》。
医科的学生先学习上述3门课,然后分别学习其他科目,如“体疗”科(内科)、“疮肿”科(外科)、“少小”科(小儿科)、“耳目口齿”科(相当于五官科)、“角法”(外治法)等。
唐代的太医署在医学教育上制度趋于健全,有明确的培养目标,有具体的行政设置、学科设置、课程设置、学制和考试、升级、毕业、奖罚等管理制度。其学制十分严格,其中体疗科修业期为七年,疮肿、少小科修业期为五年,耳目口齿科修业期为四年,角法修业期为三年。
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严格的要求,定期有考核,如博士每月一次考试,大医令丞每个季度一试,太常丞每年年终总试。如果成绩格外优异,则可破格拔擢,如果经过多年的医学教育,仍然成绩不合格,则取消入学资格。
需要指出的是,隋唐时期的太医署虽然有教育功能,但还具有医政的职能,需负责皇室与朝廷大臣的医疗保健。直至宋代设立的太医局,方才算真正的专门医学教育机构。
无疑,通过医学校的教育,医学知识的传授范围得以更广,培养了相当多的中医药人才,更从制度层面,促进了医学的发展。但官办医学校式的教育也有其不足之处。一方面,招生对象有一定限制,并非面向所有人。古代对于官学的入学资格有严格限制,医学学校也是如此,一般只招收士大夫子弟入学,只有药学部招收少数平民子弟。
而到了明清时期,则一般是从世医子弟中选拔。其次,临床实践较少,医学学校教育自然也有实践性的课程,但与民间师承每日里与不同的患者打交道相比,自然要少得多。再次,缺乏个性化的医学经验,医生本人个性化的医疗经验或者绝活是非常宝贵的财富,在这方面,医学学校教育应该说有所欠缺。
从毕业医师的出路来看,经过太医署培养的学生,主要在太医院当太医或医官,从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上而言都比民间医生要优越和有保障得多。但事物总有两面,由于太医服务的对象主要是上层人士,相对而言,接触的患者、病种都较为单调。
并且由于患者身份的特殊,诊治起来总是战战兢兢,诊治皆以谨慎为要,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所以历代由学府传授培养出来的医生,按说应该是人才济济,但成就突出者却寥寥无几。
推荐艾灸工具煴煴灸
煴煴灸
优点:悬灸微烟、渗透性强、易操作、随时随地灸、多穴位同时灸
燃烧时间:30分钟左右
方便指数:★★★★★
效果指数:★★★★★
推荐指数:★★★★★
点击查看
火爆招商中煴煴灸
健康中国 传煴百年
【每日灸一灸】腰间盘突出艾灸视频学习
本文摘自《东方早报》,作者:章原。转载请注明来源。
转载仅作观点分享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五味古法中医}
民间中医网
华夏中医网
原始点论坛
中华传统文化论坛
(撰稿支持)
| 上古传承 经典中医 |
已入驻腾讯新闻、凤凰新闻、今日头条、搜狐新闻、网易新闻、新浪悦读、ZAKER、鲜果阅读等客户端
原始点公益联盟成员
投稿、商务合作,联系微信
『 五味古法中医 』
传统中医,专家团队
健康养生之术、膳食调理之法
高质量健康生活养成计划请长按此QR码:
品牌传播 | 企业专访 | 投稿合作
请添加QQ:40304452
刻板教育与实践教育。
古代教育学习,以男子为主。都以从政辅助皇上为主要目标。考取功名,当官发财。
现代教育,就是实践为主,讲究有一个爱好学习的心即可。以以后找到好的职业赚钱为主。发家致富,走向人生巅峰。
古代读书,那都是统治者发明出来寻找人才给自己打天下或者稳定天下的一种手段。在那种普遍都没有文化的时代,某个村子里出来一个书生秀才那就是不得了了。
然后这个秀才就不会干别的事,就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了。考功名考官职考一辈子的都大有人在。
这既是古代这种教育制度的优点又是缺点。
优点在于,总会有人前仆后继的考秀才考状元考功名。缺点就是,这种考试又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很多人才的出现。
因为都是在往一方面发展,其它方面的人才就自然很难被挖掘。
而现代教育相对于古代教育来说就改良了很多。现在培养的都是全面发展的年轻人。
而且还有针对性的教育,能够让人的能力尽可能得到最大的发展。
还有一方面就是古代教育讲究的是品德,孝道。古代在很多方面都是要讲究一个谦让,一个礼让。
曾子避席、孔融让梨、六尺巷这些故事都是在教人谦虚礼让。
而现代教育很多方面都讲究一个竞争问题。小时候和同学竞争争三好学生,争老师喜欢。长大后又和别人家的孩子竞争,争谁工作好,争谁能力强。这又是古代现代教育的一个大不同。
中国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学校。那时学校的名字叫“痒”。高一级的大学叫“上痒”,低一级的小学叫“下痒”。到了夏朝(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把学校又分成了四个等级,按级别叫做:“学”、“东序”、“西序”、“校”。
到商朝(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066年)时,又把这四种学校的名字给为:“学”、“右学”、“左学”、“序”。
后来的朝代还有在王府里设立的学校,叫“辟雍”、“成均”等。
到汉代(公元206年——公元23年),最高一级的学校称做“太学”,下面分别称做“东学”“西学”“南学”“北学”。再后来把“太学”改为“国子学”,“国子寺”,“国子监”。汉代,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一个比较昌盛的时期。汉代的学校分为官学与私学两种。其中私学的书馆,亦称蒙学,系私塾性质,相当于小学程度。
到离现在最近的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清朝(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国子监”已经不是学校的性质了,成为国家专门管理教育的机构。而这时候一般的学校称为“书院”、“书堂”、“私塾”等。
光绪二十九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不但明确了整个学校教育制度,还规定了各级学校的课程。《奏定学堂章程》里公布的小学课程是我国第一套正式的小学课程。3.现代学校的特点有哪些?
答:①学校教育普及制度化,教育形式多样化。②学校教育重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③学校教育逐步民主化。④学校教育中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开始携手并进。⑤终身教育思潮开始发端。⑥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各国教育的共同追求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9749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