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在艾灸的过程中,一直放屁不断,还有的人往往会大汗淋漓,湿透床单。这样会不会对身体有害?
其实,这种现象是艾灸改善体质、扶正祛邪、祛病疗疾的效果反应,无需顾虑继续施灸。
随着施灸的药力不断增强,排出的浊水、浊气、废血越来越多,脏腑逐渐恢复功能,许多顾客伴随疲劳、头晕、失眠、旧病复发、疼痛、上火、长痘、起泡、全身长红疹、肌肤瘙痒、发烧、长时间类似感冒症状、怕冷、全身浮肿、脾气越来越急躁,等许多不舒服的难受症状。
这是艾灸之火力、药力使隐藏在脏腑深处疾患,功拔到体表,但还没有完全排出体外的表现症状,是非常好的效果体现。
正所谓《扁鹊新书》所说:“温养阳气,禁戒寒凉。以灼艾为第一。”用艾之火力艾灸,能透入到肝脏、脾脏、肾脏、心脏、肺脏,能温通人体十二经络,经络通畅,气血运行,病邪自然退去,身体康复如同反手掌一样简单。
艾灸疗法使人体大量出汗,排出的是脏腑、血液和细胞里的浊水,与汗蒸、桑拿、烤电、泡浴、运动…等发热出汗完全不同,排出的汗水深度位置完全不同。
而汗蒸、桑拿、烤电、泡浴、运动…等发热出的汗表层肌肤的汗水,这种汗出的太多会耗损人体的精、津、液和元气,人体会虚脱。
艾灸疗法作用是,恢复并强大脏腑功能,此时占据脏腑的病邪(浊水消耗人体血液,是上火、炎症的主因;浊气消耗人体元气,阻塞经脉,是肿瘤、肌瘤、结块的主因)被强大的正气赶出脏腑,排出体外,这就是顾客施灸时大汗淋漓的表现。
另外,艾灸疗法是先补充脏腑正气艾灸到一定时间和数量后,脏腑元气充足,功能恢复,人体元气和艾的纯阳之火联合作用,使体内病邪(浊水、浊气)通过经络、血管、关节、皮肤毛孔,使体内的病邪之气以汗液和放屁、打嗝的形式不断地排出。
这就是施灸时许多顾客,特别是风湿,心脑血管,肝胆病,糖尿病、胃肠病、哮喘、肺病、肾病、妇科、男科、三高、肿瘤、贫血、虚寒体质、长期吃药、激素药…等慢性病的好转反应。
体质虚弱、气血双亏、正气不足,你需要艾灸这三个穴位
1.大椎穴:保健要穴、主宰全身《甲乙经》说过“大椎,三阳,督脉之会”,大椎穴又称“督阳之海”,能主宰全身,更是保健要穴。
所以按摩、艾灸等可以起到提高人体免疫力,改善肺功能的作用。
取穴:人体的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若突起骨不太明显,让患者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为第一胸椎,约与肩平齐。
2.太白穴:补充气血、美容养颜太白是脾经的原穴,健脾补脾效果比其他穴位都强。
脾经为少气多血之经,气不足、血有余,所以脾经常出现脾气虚的症状,我们常说的黄脸婆就是脾虚的象,每天按摩这个穴位能较好地充补脾经经气的不足,为脾经经气的供养之源。
取穴: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3.关元穴:理气和血、补虚益损关元是小肠的募穴。意味着它是小肠的气积聚在腹部的穴位。
《扁鹊心书》里面的,“每夏秋之交,即灼关元千柱,久久不畏寒暑”,艾灸关元,不但可以疏通脉络、强壮腰脊,还可以很好地理气和血,补虚益损。
不方便艾灸的可以每日围绕关元穴顺时针方向按摩。
取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是元气出入的关卡。
推荐艾灸工具煴煴灸
煴煴灸
优点:悬灸微烟、渗透性强、易操作、随时随地灸、多穴位同时灸
燃烧时间:30分钟左右
方便指数:★★★★★
效果指数:★★★★★
推荐指数:★★★★★
点击查看
火爆招商中煴煴灸
健康中国 传煴百年
【每日灸一灸】 风寒感冒视频学习
转载仅作观点分享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五味古法中医}
民间中医网
华夏中医网
原始点论坛
中华传统文化论坛
(撰稿支持)
| 上古传承 经典中医 |
已入驻腾讯新闻、凤凰新闻、今日头条、搜狐新闻、网易新闻、新浪悦读、ZAKER、鲜果阅读等客户端
原始点公益联盟成员
投稿、商务合作,联系微信
『 五味古法中医 』
传统中医,专家团队
健康养生之术、膳食调理之法
高质量健康生活养成计划请长按此QR码:
品牌传播 | 企业专访 | 投稿合作
请添加QQ:40304452
5、发烧
现象说明
1、发烧是体内正气和邪气做斗争的重要表现。 一般孩子施灸后容易发烧,因为孩子是稚阳之体,施灸后潜伏于体内的病邪容易从阳化热,表现出发烧症状。
2、艾灸促使人体阳气升发,寒邪被驱赶到膀胱经,体温就会升高。
解决方案
1、针对孩子发烧,让他们多喝温开水,同时继续艾灸。 如果体温达到38.5 以上,建议去医院就诊,同时搓痧或吮痧,帮助泄热, 一般会选择大椎穴、肺俞穴、身柱穴。
2、针对成人发烧,建议在膀胱经、督脉刮痧或拔罐,帮助泻热,刮痧一般以出痧为度, 拔罐一般在内侧膀胱经定罐10-15分钟, 同时用艾叶煮水泡脚,帮助发汗。
注意事项
灸后发烧,不建议使用含有布洛芬等副作用强的退烧药,一来给身体带来毒副作用,二来不利于潜藏的病邪排出。
6、排汗
现象说明
1、排汗是正常反应,排出的是脏腑、血液和细胞里的浊水,在帮助人体代谢。 正气足了,排汗功能得到增强,浊水才能通过汗液排出,这是体内阳气不断提升的表现。
2、不同部位排汗,说明身体存在不同问题,一般而言,汗会从身体最虚弱的地方大量排出。 比如,额头排汗多,说明肝阳上亢;鼻子排汗多,说明肺气不足;胸口排汗多,说明脾胃失和;手心、脚心排汗多,说明血虚……
3、如果排汗过多,以致于人很虚弱,说明灸量过多。
解决方案
1、对于正常排汗,继续施灸。
2、如果排汗过多,建议控制灸量。 一般而言,艾灸时皮肤潮红伴有水气,摸起来非常湿润,就说明灸量足够了。
3、如果排汗过多,建议加灸足三里穴、三阴交穴、太溪穴、照海穴等滋阴穴位。 同时配合一些补气养血的食物,如山药、小米、红枣等,防止身体太过虚弱。
7、腹泻
现象说明
1、灸后腹泻,说明在排出毒素和寒湿。 人体排出毒素的方式有很多,比如排汗、放屁、大小便等,而大部分毒素和寒湿由肠道排出。
2、艾灸培补人体阳气,帮助身体驱逐阴邪,阴邪好比大雪,阳气好比太阳,大雪融化后成为雪水流到下水道, 同理,阴邪化开后,部分就会下注到肠道,通过腹泻的方式排出。
3、腹泻越厉害、味道越臭、持续时间越长,说明肠胃功能越弱。 艾灸促进肠胃功能恢复,大肠蠕动随之加强,滞留体内的宿便随之排出,一般腹泻越频繁、味道越臭、持续时间越长,说明体内瘀积的毒素越多,正邪相争的过程越长,也就说明肠胃问题越严重。
4、灸后腹泻与病理性腹泻有差别,灸后腹泻表现为腹部突然疼痛,腹泻之后,疼痛症状就会消失;病理性腹泻会让人虚脱、疲劳。
解决方案
1、继续艾灸,多喝温开水。
2、若灸后腹泻过于剧烈、频繁,或伴有呕吐症状,可喝点儿糖盐水(往温水中适量加入白糖、精盐) ,同时加灸神阙穴、关元穴、足三里穴,培补元气,促使毒素及寒湿邪尽快排出。
注意事项
有些人艾灸后,肚子会咕咕叫,说明肠胃功能有问题,以胃、肠寒为主。有些人的症状甚至能持续1年乃至更久,说明胃、肠过寒。 建议坚持艾灸,把体内寒邪及浊气悉数排出,咕咕叫的现象就会消失。
未续待完..........
序号 艾灸后反应 反应所代表的含义 应对措施
1 、水泡
体内的湿寒比较重 小水泡继续灸,大水泡针消毒后刺破挤出,避免感染,控制好灸量和火力,可以继续灸
2 、红疹
体内的风、湿、寒比较重 改为悬灸会减弱,加灸曲池、大陵,期间可以刺血或者拔罐
3 、口渴
上实下虚 继续施灸,灸前喝杯热水,多灸腿部
4 、病症加重
身体虚弱,正气弱 继续施灸,局部刮痧,点刺放血
5 、返病
正邪相争 加强营养,继续施灸,扶正祛邪
6 、上火
表明体质热或灸量大,配穴不合理 加灸足三里、三阴交、涌泉等下焦穴位,引火归元,控制好灸量和频率
7 、口干舌燥
上焦有虚火 加灸曲池、合谷、太溪、照海,清虚降火
8 、烦躁
体内有虚火 继续施灸,多灸腿部,少灸上焦部位,适当刮痧、拔罐
9 、烫
经络有瘀堵现象,热无法渗透下去,烫的部位大多是有问题的部位:按下去有疼痛或结节的部位,或是平时不舒服、平时疼痛的部位。 艾灸前可先按摩,疏通经络,打开穴位后再灸
10 、痒
体内有风邪 改为悬灸可减弱,用手揉,加灸曲池、百虫窝
11 、不热
表明体内寒气较重,体内寒气与热抵消,因此感觉不到热;也可能因最近太疲劳,气血虚弱或经络不通 适当加大艾灸量,控制好火力
12 、灸后皮肤红白相间点
经络不通 继续施灸,红白点会自动消失
13 、头晕、头胀
下焦部位经络堵塞,艾灸补进的气血全拥到脑部,加上原本脑部经络不通,而导致头晕、头痛现象 头部和手臂进行适当刮痧、按摩;要序渐进施灸,可加灸大椎、合谷、太冲
14 、全身无力感或增加酸痛
痛风、月内风、体内有风湿 继续施灸,慢慢该症状就会消失
15 、全身乏力
体虚或其他病症 掌握好灸量和火力,注意饮食,加强运动
16 、身体沉重
气血循环不畅、经络不通 继续施灸
17 、呼吸急促或不顺畅,情绪不稳定、头重
心脏功能弱、心肌供血不足、血偏稠 适量施灸、配合医师治疗
18 、想睡觉
经络疏通后需要更多的气血滋养,气血不足,则脑部缺氧,导致发困 食疗补气血,继续施灸
19 、酸痛、疲劳、嗜睡 气血於堵或气血不足
食疗补气血,继续施灸,不要熬夜,适当运动
20 、鼻流清涕 肺部有寒气,正气弱、免疫力差
加灸肺俞、迎香
21 、面色红润有光泽,皮肤饱满滋润
经络开始畅通,皮肤得到气血的滋养 继续施灸
22 、色斑变淡、痘痘消失 体内毒素排出,身体机能恢复
继续施灸
23 、左热右凉
血瘀或血虚 右侧疏通时多加强
24 、右热左凉
虚或气瘀 左侧疏通时多加强
25 、忽冷忽热
阴阳不平衡(晚上不睡觉,白天想睡觉) 继续施灸,加灸然谷
26 、上半身热或只是下半身热
不热的那半边经络不通 不通的半身,加大灸量
27 、局部皮肤凉 相应经络不通,阳气到达不了,相应的脏腑功能就会下降。
继续施灸,加强运动
28 、越来越凉,感觉冷
体内的经气充足,开始将寒气驱除体外 加大灸量
29 、粘汗 湿气重、脾虚
继续施灸,加灸脾虚、阴陵泉
30 、冷汗
寒气重,阳虚 继续施灸,加灸命门
31 、腹部或后腰出油
血液粘稠、血脂高、血液毒素过多 继续施灸,期间也可以拔罐等
32 、疼痛
体内的经气被激发,与病灶的邪气相搏斗时的反应 继续施灸,疏通相关经络
33 、腹泻
体内有寒湿,艾灸之后,阳气提升,体内运行时,肠胃功能开始恢复,肠蠕动增强,病邪化开,排出体外 继续施灸,脏腑中浊气排出体外,症状就会消失
34 、肾脏有酸痛感(腰酸腰凉),尿量增
肾功能不佳,肾气不足 继续施灸,多喝水,注意饮食
35 、脐部出黄水
有妇科或者肠胃炎症
继续施灸,多喝水,不要吃辛辣食物,常注意饮食卫生、加强运动
36 、脐下出水泡
有妇科或者肠道湿寒,严重的人会在脐周起一圈硬皮 继续施灸,多喝水,不要吃辛辣食物,常注意饮食卫生、加强运动
37 、肚脐出水泡,且还有红点 有妇科或者肠胃炎症
继续施灸,多喝水,不要吃辛辣食物,日常注意饮食卫生、保证该部位的清洁与干爽,加强运动
38 、排尿变多
身体毒素、寒邪从身体排出 继续施灸,可加灸肾俞、膀胱俞促进排毒
39、 染病
本身的慢性病,正气足了以后的正邪相争 在专业艾灸师指导配穴、施灸
40 、月经异常
调理过程中,也会消耗一部分人体津液,若吸收功能差,补液不足,此时气血虚弱,出现的假象 适当减少灸量,艾灸前后补充温水,适当吃一些山药等补益脾胃的食物,增加气血的转化这种症状就会得到缓解。
41 、月经提前或推后
气虚、血热、精神紧张、压力大 继续施灸,慢慢就会正常
42 、白带异常
寒邪循经而走,经脉绕于阴气,阳气增强之后,阴邪驱逐,正邪相争中,细菌暂时滋生,出现白带异常 继续施灸,保持外阴清洁、干爽,多喝水,尽量吃清淡的食物
43 、百会、鱼际穴,手心,涌泉冒凉风
体内瘀,有寒气 继续施灸
44 、百会冒热风
虚火旺 上焦少灸,灸滋阴的穴位及下焦为主
45 、鱼际冒热风
肺部有热 疏通手太阴肺经,经下焦为主灸或艾灸涌泉穴
46 、手心冒热风
心肺火旺 上焦部位少灸或不灸,好转反应后正常灸
47 、三阴交冒凉风
可能有妇科 加灸妇科穴位
48 、关节冒凉风
关节内有寒气,容易患关节炎 继续施灸,循序渐进加大灸量
49 、膝盖冒热风
胃火旺 加灸内庭泄胃火,少吃辛辣食物
50 、涌泉冒热风
肾阴虚 继续施灸,加灸太溪、照海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9757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名医师薛伯寿教授治疗小儿发热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