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治疗口渴,《金匮》竟然总结了12法?!

佩兰 2023-07-24 03:06:53

导读:“口渴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在《金匮要略》中论及口渴的条文达50余条,它不仅是后世治疗渴证之典范,而且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本文将《金匮要略》中治渴分为十二种方法,希望大家在治渴中有着更多的思路。试论《金匮要略》治渴12法口渴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在《金匮要略》中论及口渴的条文达50余条,它不仅是后世治疗渴证之典范,而且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笔者拟将其治疗大法概括为12个方面,试述如下。

一、益气生津,清热止渴法此法适用于肺胃热盛,津气两伤之口渴证。方用白虎加人参汤。

《痉湿暍病》篇第26条指出:“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暍是伤暑病,所谓“太阳中热”,是指感受暑热而引起的太阳证。盖暑为阳邪其性升散,感受暑邪暑热熏蒸多致腠理开而汗出;汗出多而腠理空疏故其人恶寒;暑必发热、故其人发热暑热伤津故见口渴之证。

暑热内盛,气津两伤,故用白虎汤以清肺胃之热,加人参以益气生津,热解津回则渴止。正如《伤寒溯源集》中云:“暍乃暑热之邪,其气本热、不待入里,故中人即渴也……所以即用石膏以治时令暑热之邪,又加人参补汗出之表虚,添津液而治燥渴也。”

二、温补肾阳,化气止渴法此法适用于肾阳虚衰,气化失司之口渴证。方用肾气丸。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篇第3条曰:“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肾主水,肾阳的蒸腾气化作用,主宰着整个水液代谢过程。今肾阳虚衰,既不能蒸腾津液以上润,又不能气化以摄水,故见消渴而小便反多,治当温补肾阳为法。

肾气丸中以六味地黄丸补益肾阴,阴盛则阳长,阳有依附,不使外浮:用桂枝、附子温阳暖肾,补水中之火,鼓舞肾气,使其上可以蒸津以止渴,下可以气化以摄水。《医宗金鉴》认为:这种组方“是以阴中温养其阳,使肾阴摄水而不直趋下源,肾气上蒸,则能化生津液”而止渴。

三、咸寒润下,生津止渴法此法适用于阴虚燥热,渴欲饮水不止之证。方用文蛤散。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篇第6条云:“渴欲饮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肾阴衰弱,不能制约盛火之炎,心移热于肺,则肺燥阴伤,故渴欲饮水,但水入不能消其热、制其燥,而反为燥热所消,故致饮水不止。

文蛤散中用文蛤一味,其性味咸寒,可养阴润燥而导心热下行,则津生而渴止。正如《金匮玉函经》所云“其味咸冷,咸冷本于水,则可益水,其性润下,润下则可行水。合咸冷润下则可退火,治热证之渴饮不止,由肾水衰少,不能制盛火之炎燥而渴,今益水治火,一味而两得之。”

四、调和营卫,祛湿止渴法此法适用于水湿侵犯经脉,阻碍营卫的运行,气不化津之口渴证。方用芪芍桂酒汤。

《水气病》篇第28条云:“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宜芪芍桂酒汤主之。”此渴因湿热互郁,营卫俱病所致。

故以芪芍桂酒汤调和营卫,实卫祛湿,兼泄郁热。俾卫阳得实,营阴得益,湿热得清,其气得行,则水津得布而渴除。

五、行气活血,通阳止渴法此法适用于肝郁气滞血瘀之口渴证。方用旋覆花汤。

《五脏风寒积聚病》篇第7条云:“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热饮,旋覆花汤主之。”肝着之病,因气郁血滞,阳气痞结所致。热饮可使气机通利,胸阳暂得宣达,故发病前但见渴喜热饮。然而瘀结不去,病终不除,故用旋覆花汤行气活血,通阳散结使肝经气行血畅,阳气通而瘀血化则肝着可愈,其渴可止。

正如《金匮发微》所云:“肝着之病……胸中阳气不舒,故未病时引热以自救。旋覆花汤方,用葱十四茎以通阳而和肝,旋覆花三两以助肺,新绛以通络,而肝着愈矣。”

六、益气补脾,温肺止渴法此法适用于虚寒性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之证。方用《千金》生姜甘草汤。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云:“《千金》生姜甘草汤: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脾胃气虚水寒不运,不能化津上承,则肺叶枯痿,咽燥而渴,治当补脾温肺。方中参、草、枣补脾气,生津液;生姜辛散温通暖中宫以布津液。俾胃中津液灌溉于肺,则泽槁回枯不致肺热叶焦,而口渴自止。

七、化气利水,润燥止渴法此法适用于下寒上燥之口渴证。方用瓜蒌瞿麦丸。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篇》第10条曰:“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苦渴,瓜蒌瞿麦丸主之。”盖肾阳不足,不能化气于膀胱,所以小便不利;下焦真阳虚衰,不能蒸腾津液上潮于口,以致上焦燥热而渴,治当使肾阳振奋,气化有权。

如此既可使水道通利,又可蒸津上承,津蒸水降,则诸证自愈。

《医宗金鉴》云:其方“以薯蓣、花粉之润燥生津而苦渴自止;以茯苓、瞿麦之渗泄利水,而小便自利,更加炮附子宣通阳气,上蒸津液,下行水气……”

八、利尿发汗止渴法此法适用于气不化津,膀胱蓄水之口渴证。方用五苓散。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篇第4条:“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第5条:“渴欲饮水,水入即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两条虽均由停水引起,但证候略有不同。前者是表邪未解热不得泄,膀胱气化受阻,水停于下,津不输布以致口渴饮水;后者是先因膀胱气化失职水不下输,不仅下焦蓄水进而胃中也停水,津不上布而口渴饮水则拒而不纳故水入即吐。

由于二者在病机上是一致的,故用五苓散化气行水,表里分解,水去津布则渴止。正如《金匮要略心典》中云:“五苓散利其与热俱结之水………热除水去,渴当自止。”

九.利水化饮止渴法此法适用于胃有停饮,中阳受阻,津不上承之口渴证。方用茯苓泽泻汤。

《呕吐哕下利病》篇第18条云:“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此为胃有停饮,胃失和降则呕,饮阻气机,津不上承则口渴,渴饮水多,更助饮邪,如此则愈吐愈渴,愈饮愈吐,而成呕吐不止的胃反现象。

故用茯苓泽泻汤通阳化气,利水除饮。俾气化水行,则呕渴自止。正如《金匮要略浅注》所云:“今有挟水饮而病胃反,若吐已而渴,则水饮从吐而俱出矣;若吐未已而渴欲饮者,是旧饮不因其得吐而尽,而新水反因其渴饮而增,愈吐愈渴,愈饮愈吐,非从脾而求转输之法,其吐与渴,将何以宁,以茯苓泽泻汤主之。”

十、育阴利水止渴法此法适用于水热互结,郁热伤阴之口渴证。方用猪苓汤。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第13条云:“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本证病变在肺,肺热伤津,则渴欲饮水。肺伤则上源不清,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因而小便不利,水邪内停必与热邪互结,郁热则进而伤阴,故用猪苓汤利水除热,滋阴润燥而止渴。如《金匮要略浅注补》云:“此节猪苓汤证,是证发于肺经,肺主皮毛,而先病发热,是肺有热也。肺热不布,故渴欲饮水也。”

十一、内外兼治止渴法此法适用于百合病日久,阴虚内热较甚之口渴证。内服百合地黄汤,外用百合洗方。

《百合病》篇第6条云:“百合病一月不解,变成渴者,百合洗方主之。”百合病出现口渴,说明阴虚内热较甚,邪热留连肺胃,津液已伤。

此时仅服百合地黄汤则恐药力不够,难以收到满意的效果,故采用内服、外洗并用之法。

在内服百合地黄汤的基础上,再配合百合洗方渍水洗身。因肺合皮毛,洗其外,亦可通其内,共奏清热养阴润燥之效,渴止矣。正如《张氏医通》所言:“其一月不解,百脉壅塞,津液不化而成渴者,故用百合洗之,则一身之脉皆得通畅而津液行,渴自止。”

十二、饮食调养止渴法此法适用于胃中津液受伤之口渴证。可用大麦粥或煮饼等。

《妇人妊娠病篇》第10条白术散方后注云:“若呕已后渴者,大麦粥服之。”妊娠呕吐,吐而损伤津,故见口渴,因此需食大麦粥以生津液。李时珍谓大麦具有”消渴除热、益气调中之功,意即此也。

另百合洗方方后注云:“洗已,食煮饼……”即当百合病日久出现口渴时,不但要服百合地黄汤,同时要配合百合洗方外洗。洗后还可食煮饼,只有内外兼治加食养,方可使余热得清津液得复,百合病愈而口渴止。这里的煮饼为小麦粉制成,能益气养阴可帮助其除热止渴。

推荐艾灸工具煴煴灸

煴煴灸

优点:悬灸微烟、渗透性强、易操作、随时随地灸、多穴位同时灸

燃烧时间:30分钟左右

方便指数:★★★★★

效果指数:★★★★★

推荐指数:★★★★★

点击查看

火爆招商中煴煴灸

健康中国 传煴百年

煴煴灸温度测试视频

本文摘自《河南中医》2000年03期,作者/刘玉三、赵玲。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载仅作观点分享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五味古法中医}

民间中医网

华夏中医网

原始点论坛

中华传统文化论坛

(撰稿支持)

| 上古传承 经典中医 |

已入驻腾讯新闻、凤凰新闻、今日头条、搜狐新闻、网易新闻、新浪悦读、ZAKER、鲜果阅读等客户端

原始点公益联盟成员

投稿、商务合作,联系微信

『 五味古法中医 』

传统中医,专家团队

健康养生之术、膳食调理之法

高质量健康生活养成计划请长按此QR码:

品牌传播 | 企业专访 | 投稿合作

请添加QQ:40304452

《金匮要略》笔记38|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宿食

人生病是因为肚子里有食物的糟粕无法排出, 如何区分? 条辨中讲了很多症状,其实不用这么复杂。大承气汤证出现时是纯阳明腑热证,阳明证分经热和腑热。经热症出现时病人燥渴,高热,用白虎汤,如果燥渴很厉害,肠胃津液不够时,用白虎人参汤。

阳明腑热代表肠胃堵到了,大承气汤证的病人便秘,无屁,小便黄,舌苔黄又干,午后一定会潮热,心情烦燥,有时会有高烧,不用摸脉都可以知道。阳明无死症。

剂量: 厚朴2钱,枳实2钱,大黄3钱,芒硝2钱(分两包冲服),前三味三碗水煮一碗,每次半碗放入芒硝服。如果兼有肚子痛,加重厚朴和枳实的剂量。

“ 下利不欲食者 ”也是大承气汤证。有的病人肚子一直在下利,问他:“你想不想吃东西?”为什么要问这个?因为病人下利时,会同时把营养都排掉,照理说他是想吃东西的,但是病人不想吃,为什么会如此?就是肠胃有宿食堵到了。原因是大便非常的硬,一块一块的阻塞在大肠里,由于塞满大肠,于是食物的残渣无法通过,只有食物里面的水顺着旁边的缝隙渗透出来,所以会有下利的现象出现,这种下利,是因为宿食引起的,还有一种情况:大便如鞭,也是大承气汤证。

以上症状,只要多一个恶心,就不是大承气汤,而是大柴胡汤。

如果宿食不是堵在大肠里,而是堵在食道里,病在上取吐法。瓜蒂不好找又很苦, 采吐法用浓盐汤最方便 ,多点盐放温水中化开,一喝就吐。吃东西梗到、小孩子被铜板梗到,均釆吐法。瓜蒂散中加赤小豆是因为上焦有痰饮时会有很多湿在里面,用赤小豆来除湿。

这是用脉诊来判断有无宿食。便秘的头痛是前额痛,针灸下中腕,腑会中腕,宿食在腑中。

宿食糟粕的浊气会跑到血里面去,就会反映在脉上:“ 脉紧如转索无常者 ”,会转索是因为宿食在肠子里面,会让肠胃的津液干掉。血脉的滋养靠肠胃里面吸收的营养,当肠胃充血时又同时遇到里面有宿食堵到,这时脉气来的就不正常,脉形会如转索而无常态。

宿食是最好治的一种病, 中医为什么一遇到宿食就开始治疗? 因为身体里空虚为健康状态,不可以有宿食停留24小时不出来,一有便秘就要开始动手了,不要等到以后出问题才去治,那时就太慢了,西医不认为便秘是病。

相关链接:

《金匮要略》笔记37|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寒疝

《金匮要略》笔记36|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腹满(肠套叠/便秘/胃痛/全身性水肿)

《金匮要略》笔记35|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腹满(腹满发热/厚朴七物汤)

注:文中涉及到的处方仅供学习交流,不作他用。

《金匮要略》笔记55|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气分/血分/阴实的处方思路

本段在历史上始终是个谜团,很多经方家在解释,这段整个讲的是气分病。

“ 寸口脉 ”即阳脉,“ 迟而涩 ”表示心脏力量比较衰弱了。“ 迟则为寒,涩为血不足 ”,代表进入少阴证,阴寒比较盛,血也不够。

《内经》讲,不知阴阳不能当医生,阴阳怎么看?腹为阴,胸为阳,肚脐是阴阳交会点,以肚脐为始点写个“8”字,写的方向便是阳气和阴气运行的方向,即腹部阴气运转的方向是顺时针的,顺着大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的方向(亦是大便行走的方向);胸部阳气运转的方向是逆时针的,从阴到阳,便是阴阳的“ 大气一转 ”。

正常人阴阳气按照这了“8”字转的时候,阳中就会有阴,阴中就会有阳?,阴阳非常协调,故头面是阳,但摸到是冷的,下面是阴,但摸到是热的,所以正常人上面冷下面热。若上热下寒就不正常了,这时就该动手调理了,千万不要等到肿很大了还不自知,还觉得没什么,那是因为年轻气盛,等到哪天阳衰了就知道了。阴阳气在转时分两症:气分和血分,这里讲的是气分。

当胃、胸腔都是寒的时候,上下皆寒,饮水、食物入胃,胃无法消化,肠胃就是气分,气分的力量不够,喝进去的水无法气化,小肠亦如此。当水无法化为气进入五脏时,冷水就梗在胃的周围,胸腔肋骨到腹腔形成一个大圆盘(以肚脐为中心),寒造成水无法气化,肚子变得很大,“ 名曰气分 ”,是因为阳不足才造成的,阳不足造成阴积。

“ 手足逆冷 ”,手脚的温度跟胃有关,手脚热代表肠胃热,手脚冷肠胃冷,尤其是脚,因为胃经循行至脚。

上焦定义为气,下焦定义为血,“ 营卫不利 ”时,“ 腹满胁鸣 ”,肋骨处有水声,中膈堵到,“8”字无法转动起来,变成阴在下面转,阳在上面转,各自转各自的。“ 阳前通则恶寒 ”,上焦寒故感觉身冷,“ 阴前通则痹不仁 ”,脾主少腹,下焦也是寒的,脾又主肌肉,故腹寒时肌肉会麻痹。阴阳一定要“ 相得 ”,才能“8”字循环,寒气才能散掉。“ 实则矢气 ”,实症放屁多,因为小肠阴气很盛无法化升为阳,食物堵在里面,堵久后产生沼气。“ 虚则遗溺 ”,因为寒,小便无法气化出来,而是漏出来的。

“气分”讲的是气走的方向,原因是阳不足造成的阴实,故处方开升阳的药。

气分,寒湿梗在心下,肠胃里的津液营养无法送到五脏,统统梗在这里,故“ 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 ”。

桂枝汤拿掉白芍,因为白芍是阴药,气分病是阴太盛,桂枝硬把心火导入小肠。内脏寒太盛时就是麻黄附子细辛汤证,这是少阴证,专门去下焦的寒实,吃下后一剂知,肚子里的水就去掉了,“8”字就转起来了,阴阳大气一转,阴阳会协调,皮肤肌肉都有阴阳,故感觉“ 虫行皮中 ”,身体内到处有阴阳。

当水无法气化时有一种特殊的情形:身体其他都没问题,就是胃的下方有水,也会造成“ 坚大如盘 ”,原因是脾湿太盛造成阴阳气不通。

白术去脾湿,枳实去胃里的浊水。大柴胡汤、四逆散、小承气、大承气、调胃承气汤里都有枳实,当胃冷消化不好时会产生很多浊水,这个浊水是食物坏死后留下的,枳实能够专门清除这个浊水。

同样“ 心下坚大如盘 ”,枳术汤证胃很不舒服,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证则没有胃不舒服。

现在重新来看下面这段,这段讲的是血分,应该接在这里。

如前所述,阴阳气的旋转以肚脐为中心,脐下是阴,脐上是阳。前面讲的气分,简单讲就是肠胃,那内脏呢?是血分。气分是寒实,血分是阴实,如何治疗阴实?阴实为什么会造成严重的腹水?这一条辨就是要告诉这些,前面只是简单讲一下,有个初步印象,因为还未涉及到汤方,这里详解。

1、心水者: 一个人不管什么病,只要情绪很烦躁,都是心脏的问题 ,因为心藏神,神不守,人就焦虑、烦躁。如何知道心脏有积水?心脏造成阴阳气(“8”字)不通时,水会停在心脏下方,心脏下方是脾脏,水慢慢渗透进脾脏,脾管全身肌肉,故“ 身重 ”。中膈有水时,吸入的气只能到两肋,无法下去到肾,气会回逆,故“ 少气 ”,心与小肠相表里,中膈有水时,心火无法下到小肠,小肠火不够,下焦的水无法气化,水是最重的,积累在阴囊,故“ 其人阴肿 ”,阴囊肿大。我们从外症“ 不得卧,烦而躁 ”便知心脏有水。

处方思路 : 茯苓(利三焦心包的水),桂枝(强心阳,把心火导入小肠),防己(通利三焦,对症阴肿),杏仁(补足肺里津液,因为心火下不去反逆,会把肺里津液烧光,肺里变得干燥),白术(去湿,对症身重),黄耆(补气,对症少气)。

2、肝水者:腹大的人如何知道他是肝脏积水?有几个症状: 躺在床上不能自己翻身;胁下痛,常常有口水出来,小便滴滴答答排不尽。

当遇到血分病,肝家有阴实,可能是肝硬化,也可能是肝癌,营养被实堵到无法进入肝脏,当肝实越来越严重时会顶到脾脏(木克土)。小肠消化食物后,要将营养交给脾(脾主少腹),但脾受肝的影响,变成阴实,不受纳小肠交来的营养,这些水只好回头累积在腹腔里,这就是 腹水的原因 。肝脾刚好在胁下,故“ 胁下腹痛 ”。肝只影响到脾,还影响不了肾,肾的津液还会上来到嘴里,还有点口水,小便也还有点。

处方思路 : 救脾。若脾脏能受纳营养,便立于不败之地。什么是脾?甘(甜)味入脾,用甘淡渗利的方式来强脾,治肝先实脾,小健中汤能实脾,但实的是虚寒的,而非阴实的。用甘淡渗利的药去通利脾脏就可以把水排出来。分消汤、补气建中汤便是此思路,但记得不用甘草,甘草蓄水。已经是阴(脏)实了,若再去做切片、栓塞会更实,加重问题。

3、肺水者: 如何知道肺有水? 也是不得卧, 如何与心水区分? 肺家有阴实(长东西),大肠的水上升到肺里时被堵到,无法上去,便慢慢累积在肺的下方,肺主皮毛,肺主气,水无法气化,会“ 身肿 ”。正常人大肠的水气化后上升到肺(金生水),肺水滋润皮肤,新水代替旧水(肺主皮毛),肺里的水再进入肾(金生水),再经输尿管入膀胱,膀胱再做第二次气化,气化后小便才有喷射的力量,而好的水则进入肝脏(水生木),再入胆成胆汁,胆汁再进入小肠(木生火)大肠循环,帮助消化(火生土)。现在大肠的水不断上去停在肺下方下不来,故“ 小便难 ”。肺跟大肺相表里,大肠的水不断上去的压力会回来,小肠的火无法把大肠里的水完全气化掉,故“ 鸭溏 ”。

处方思路:十枣汤

4、脾水者:如何跟肝水、肾水区分?脾主少腹,中医的脾包括胰,脾主四肢肌肉,故“ 腹大,四肢苦重 ”,气被脾实堵到也无法下降,也会“ 少气 ”,呼吸短,脾主湿,少腹湿盛,“ 小便难 ”。

处方思路 : 白术(去湿),茯苓(利尿),白芍(对症少腹问题)

5、肾水者:也是肚子大, 肚脐突出肿大 ,肾在腰部,故“ 腰痛 ”,肾本来是水,肾有问题时小便就排不出去,无便意。肾经到脚,脚会“ 逆冷 ”。头面的水来自肾脏,从两个地方进入:A、命门火把肾水气化上冲脑部,经过脖子冷却后入脑,脖子是冷却系统,风池风府风门都在此,天冷的时候人会缩脖子,一缩脖子冷却系统变短,热气会多上去一点,夏天伸长脖子就会凉快些,这些都是人的正常反应。B、肾经顺冲脉入舌头喉咙下方。当肾脏功能不行时,水停在下面无法上去,上面的水下来,新水无法上去,水源没有,上面的水会不够,故“ 面反瘦 ”,脸会瘦。

处方思路: 用石硫磺,非毒药,而是热毒,色黄入三焦,补肾,道家修炼用的“金液丹”所提炼的就是硫磺,是道家的长生不老药。硫磺与命门火很有关系,当遇到病人水肿时,处方里均可加石硫磺3钱(棉裹),硫磺可以利水。

经方对于阴实证,除了开去实的药外,如茜草、炙鳖甲(在泥土里无孔不入,治肝病)、瓦楞子(去痰积)、牡蛎,还要同时开去阴的药,否则病不会好。去阴的药就是阳药,从《伤寒论》最初的桂枝到生附子到硫磺,均升阳去阴。 去阴的药加上去实的药便是治疗阴实的处方思路 。

处方举例:肝家阴实

生附子石硫磺桂枝去阴,炙鳖甲茜草去实,茜草又名鹿衔草,能深入内脏,活血化瘀,通经,用于女人月经不通或子宫里有瘀血。川芎活血化瘀。配合泻南补北,泻南用黄连黄芩,栀子茵陈去黄,栀子去虚热(短暂、间歇性的热),茵阵去实热(燥热、不停的热)。

用这个处方前,病人已经有腹水时,先用甘淡渗利的药把小便导出来。

如何知道处方有效? 当肝有阴实堵到时,不要去管肿瘤硬块生在哪个部位,脐上阳气运行时被阴实堵到就入不了阴,阳便回头产生热。初症,即在西医查出的前两年,病人每晚1-3点醒来,3点以后才睡,是因为热醒过来,里面已经有一点堵到了,1-3点丑时是肝经气血流注的时间,3点以后走肺经,肺里没有东西又睡过去了。初症就动手,处方也不需要那么强。

柴胡,少阳药,入肝胆,黄芩消炎去热,玉今为苦寒药,能去血中热,亦用于女人逆经(流鼻血,可用单味药)。川芎丹皮活血化瘀,白芍入阴,活血化瘀。茵陈去黄,泽泻让黄从小便走。治肝必治大肠,肝病的人要通大便,绝对不可便秘,加枳实,这就是大柴胡汤加枳实白芍的原因,让大便通出来,大黄去实。初症时阴实尚未结得很实,也没有腹水,当然可以用炙甘草、大枣、生姜增强胃气。

病在初症时,攻养同用,处方里攻坚的药和滋养的药开在一起,一定要固好胃气,这是治症的原则,同时攻。吃下后一觉到天亮,无燥热,代表阴实去掉了。病在初症统统有治,但这一阶段西医还查不到。此方肝炎B肝C肝均可用,再在此方上做加减:比如上热下寒口苦咽干,脚冰凉,再加石膏、知母、炮附子等等。恶心,确定是水引起的呕加半夏, 如何确定? 摸关脉为弦脉即是,弦脉都是有水,再看舌头,津液多不干燥。吴茱萸也能止呕,用于胃寒(口不渴,喜热饮)的呕,常于生姜并用,吴茱萸去寒,生姜去水,并用去胃家寒水。

吃饭时先喝汤还是先吃饭? 因人而异。胃家寒症者先喝热汤暖胃再吃饭,正常人先吃饭再喝汤帮助消化。

相关链接:

《金匮要略》笔记54|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处方(气水/皮水/黄汗)

《金匮要略》笔记53|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处方(风水/皮水/里水)

《金匮要略》笔记52|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水病四大症状/五脏积水的外症/治水原则/妇科病的来源及脉诊

《金匮要略》笔记51|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风水/皮水/里水/脉诊

《金匮要略》笔记50|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水病的基本概念

注:文中涉及到的处方仅供学习交流,不作他用。

初探张仲景《金匮要略》核心思想

“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张仲景是中医大家,其《金匮要略》对后世中医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金匮要略》的学习,笔者认为“ 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是其基础及核心思想。


人体唯有五脏元真通畅,才能阴阳和调以及生理活动正常。若五脏元真痞塞不通,则机体阴阳失和,气滞、水停、血瘀相继致病,则疾病丛生。故疾病的治疗关键就在于 “五脏元真通畅”。具体地说,就是调和阴阳,行气、利水、化瘀,使郁遏之气、血、津液复其流通畅达,以维持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


元真可理解为真气或者元气,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言: “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之精气,非胃气不能滋之。”张景岳也谓: “真气,即元气也。”元真被认为是一身之根本,通行于人体全身。因其所发挥的功能和分布的不同,所依赖的物质基础也有所不同。概而言之,其包含气、血、津液等多种成分,在不同脏腑、经络发挥着不同的生理功能。所以,可以认为元真是由气、血、津液作为物质基础而遍布全身的。

其精髓可大体概括为:人体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气、血、津液流畅,如环无端,发挥濡养之功。气机郁滞,津液留聚,血液瘀阻,阴阳失和则可以作为疾病的主要病理变化。以一言蔽之,又可统一总结为元真闭塞不通。因此,可以认为气滞、水停、血瘀为五脏元真不通的物质基础。由 此,可以更为简捷地掌握疾病的实质。机体能否保持“安和”,其关键在于元真通畅与否。元真闭塞不通,百病蜂起。张仲景在论述历节病病变时言: “营气不通,卫不独行,营卫俱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身体羸瘦。”强调了元真不通,实为造成身体虚弱而发病的原因。因此,对疾病的辨证要重视一个“闭”字,而治疗的目的就在于使病理的不通转为生理的通畅。说明了气、血、津液等的流通畅达是维持人体阴平阳秘的关键。而气、血、津液等的瘀滞痞塞不通,为百病之始。尽管临床表现各异,但都离不开气滞、水停、血瘀、五脏元真不畅的基本状态。所以,在 养生 和治病时,着眼于保持五脏元真的通畅尤为重要。

从气、水、血的角度对疾病的表述最具代表性当属《金匮要略》的“水气病”篇。水气病除了风水、皮 水、正水、石水的分类外,还有气分、水分和血分的区分。可以看出,张仲景从病机的角度强调了疾病的进展阶段性,也可以说明在水气病的过程中,气、血、水三者异常的程度以及层次变化。水之停由于气,阳气虚衰、气机郁滞、气不能行水而致水停。水饮内停、气滞水停而致血液运行不利,进而造成瘀血停滞。同时,瘀血停滞内阻同样可以影响气和水,所谓“血不利则为水”。气得阴化为水,水得阳化为气,水得阴则进一步化饮、化痰、致瘀,水得阳则可化。据此可以看出,阴阳的失调在病理性质转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以从气滞、水停、血瘀,阴阳失调角度观察和思考其他病证,可以迅速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疾病病机,为临床能较高效的审证处药提供良好途径。

从人体病理上表现,可将阴阳的失调,气滞、水 停、血瘀看作基本病机。因此,行气、利水、化瘀,调和阴阳也就被看作治病处方的基本治则。《金匮要略》中的治法方药皆循此法。故可以从治气、治水、治血,调和阴阳四个方面对其加以归纳和认识。

调气

初病在气,邪阻经络,病位表浅,治应疏通经络气机,及时采用一切手段来通畅脏腑经络的气机。《金匮要略》在这方面较多用驱邪的汗法。如在治疗风寒、湿病、溢饮、支饮、风水、皮水、黄汗等病证时,鉴于这些病证均和感受风、寒、湿外邪有关,外邪或滞于肌表关节,营卫经络之气不通,或影响肺脏气机,宣肃失司,通调失职,虽临床表现各异,但治则治法根本就是要通畅脏腑经络的气机,故此时治疗以发汗宣散肺卫气机为主。

在用药上,根据元真壅滞的程度与部位,合理组方和用药。《金匮要略》在治疗水气病时,应用甘草麻黄汤、杏子汤、越婢汤、越婢加术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药物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此种病势状态了然于心,方药加减恰到好处的用药方法值得深入研究与发挥。

另外,应用汗法的目的是通畅全身元真,使元真蒸腾气化运行有力。汗出是元真通畅的一种标志而非目的。所以,临床用药应把握好尺度,使元真通畅即可,通常以微微出汗为度。

调水

继病在水,水聚成痰。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治之应温化痰饮,通阳利水。

由于气、血、水三者异常有着程度以及层次变化,水之停由于气,阳气虚衰、气机郁滞、气不能行水而致水停。水湿停滞的病变,是在气机郁滞的基础上产生的。

《金匮要略》中有咳嗽上气、胸痹心痛、呕吐等病,可表现为咳、喘、满、肿、呕、利、眩、悸等症状,其本质皆为气机被阻,升降失司,气不能行水而致水停。故在治法与用药上应兼顾气、水同调。根据痰饮和水气侧重的不同灵活选择治疗方法,如通利既停之水有力量峻猛者,如十枣汤、甘遂半夏汤、己椒苈黄丸、葶苈大枣泻肺汤等; 药力较缓以利水蠲饮为主者,有泽泻汤、五苓散、苓桂术甘汤、木防己汤等。

《金匮要略》中化痰之剂,每以生姜、半夏相配,以小半夏汤作为底方灵活加减,如生姜半夏汤、半夏干姜散、小半夏加茯苓汤、半夏厚朴汤、栝蒌薤白半夏汤、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等,也体现了温阳行气之法为通畅五脏元真的重要方法。同时,对既停之水以开泄的方法因势利导尽快消除之,以缓解急迫。待症状缓解以后,则又当以温助之法治本。《金匮要略》中“温药和之”以及后世严用和所言“顺气为先”都是这个意思。

调血

久病入络,治当活血祛瘀。瘀血在内阻滞不通,气、水不行,则五脏元真通畅的物质基础皆滞而不行,病情较重,所以《金匮要略》用瘀血病名以显示此病的重要地位。

因瘀血为元真不通所表现的最后阶段,故所有病的末期皆有瘀血的存在。故在《金匮要略》中瘀血的治疗方法散在于其他各病中,如疟病、虚劳、肝着、黄疸、妇人病、阴阳毒、肺痈、肠痈等。用药大体为桃仁、大黄、牡丹皮、阿胶等,用方如鳖甲煎丸、大黄虫丸、旋覆花汤、桂枝茯苓丸、当归芍药散、硝石矾石散、千金苇茎汤、大黄牡丹汤、升麻鳖甲汤、枳实芍药散、温经汤等。

《金匮要略》瘀血病篇中不列具体方药,即疾病到了这一层次,实在难以用几张方子来概括,而应将化瘀之法融于各病的治疗中,缓缓图效。如治疗疟病的鳖甲煎丸,在化瘀软坚的同时,又用了行气、化痰、利水、清热及补益气血之品; 治疗虚劳干血的大黄虫丸,在活血化瘀的同时,也用了不少理气、清热、养血补虚及益气和中之品; 治疗妇人病的温经汤,在活血化瘀的同时,又用了补益气血之品。也正合张仲景所谓的“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之意。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9759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