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冲穴
很多人会忽略关冲穴,但如果在冬季出现上火导致眼屎变多的情况,那么就可以通过按摩关冲穴来降火清毒。中医认为,关冲穴能清理头目,有一定的泻热开窍功效,火气大的人日常也可以多按摩此穴。
劳宫穴
把手部握拳,指尖点到的地方就 是劳宫穴了。如果你属于情绪比较急躁,而且工作压力大、夜间感觉浑身燥热无法好好入睡的人群,那么就可以多按摩劳宫穴来缓解身体上不舒服。
天枢穴
肚脐周边的穴位有很多,天枢穴就是其中之一,天枢穴位等于肚脐两边三个指头宽的位置,那么按摩天枢穴有何作用呢?中医认为,天枢穴可以帮助我们促进肠道蠕动,当肠胃堆积了太多的毒素而出现便秘时,按摩天枢穴也可以缓解便秘,帮助人体排毒。
合谷穴
合谷穴就是我们常说的“虎口”了,当人们出现扁桃体发炎、红肿时,可以按一按合谷穴,反复按压几次之后你会发现扁桃体不适的症状减轻许多。此外,这个穴位还能治疗面部、咽喉肿痛等。
解腰背酸痛穴:委中
委中穴位于膝内窝腘窝处中点。中医讲,“腰背委中求”,长期久坐、姿势不当造成腰背和肩膀不舒服的上班族或常感腰酸背痛的老年人,常按委中穴可以通畅腰背气血。按揉委中穴时,力度以稍感酸痛为宜,一压一松为1次,一般可连续按压20次左右。值得提醒的是,肾虚引起的腰痛还是要以补肾为本。
清热止痛穴:合谷
合谷穴又称虎口,位于拇指和食指合拢后,隆起肌肉最高处。合谷穴有清热解表、镇静止痛的作用,对头面部疾病,有很好的缓解和治疗作用。由于风热感冒引起的头痛发烧、上火牙疼,吃了药不能马上见效,均可通过指压合谷穴来缓解,力道以感到酸、麻、胀为宜。如果伴有发烧,可用瓷汤勺刮颈后部皮肤或用手指揪拉周围皮肤,直到发红发紫,有助于排出热毒,较快退烧。
养胃穴:中脘
中脘穴在腹部正中线上,胸骨下端与肚脐连接线中点处,按压时会有酸痛感。胃不好的人可以常按中脘穴。急性胃刺痛患者可点按中脘穴,用手指按压10秒,松开,再压,如此反复,三五分钟就可缓解症状;慢性胃不适患者可按揉中脘穴,用手掌轻揉,可促进消化;急性胃肠炎患者在按揉中脘穴的同时,还可以按揉天枢穴(位于肚脐旁2寸处)、大巨穴(位于脐下2寸旁开2寸)配合治疗。
补肾固元穴:关元
肚脐以下3寸(约为除拇指外四根手指并拢的宽度)处就是关元穴。按揉关元穴可补充肾气,延缓衰老。对男性来说,按揉关元穴可以缓解肾虚、腰酸、掉发等问题。对女性来说,按揉关元穴可以治疗和缓解很多妇科病。按揉关元穴前,要先搓热手掌,将掌心对准腹部的关元穴做搓揉的动作,由轻到重,直到感觉发热。
养护心脏穴:内关
伸开手臂,掌心向上,握拳并抬起手腕,可以看到手臂中间有两条筋,内关穴就在离手腕距离两个手指宽的两条筋之间。按揉内关穴有助于血气畅通,用大拇指垂直往下按,每次按揉3分钟左右,直至局部感到酸麻。除了保护心脏,内关穴还是个救急的穴位,在病人突发心脏病时,先让病人平躺,在等待急救期间,配合按揉内关穴可起到缓解疼痛的效果。此外,按揉内关穴还能缓解头疼、口干、嗓子疼、颈椎病、肩周炎、腰部疼痛等病症。
艾灸是中医中的灸法,它一般是用艾叶制成的艾炷或艾条在人体的各穴位处熏烤,达到一种自然的治疗方法。现在很多人都会通过艾灸治疗疾病,艾灸还有很多其他的功效,它还有减肥和治疗失眠的作用,那么,艾灸治疗失眠艾灸哪些穴位?。
1、涌泉穴
涌泉穴是人体少阴肾经上的要穴。它位于足底中线前、中三分之一交点处,当足趾屈时,足底前凹陷处。艾灸涌泉穴的作用主要是治疗失眠,对高血压患者也有一定疗效。
2、悬钟穴
失眠常常与落枕有关,悬钟穴是治疗落枕最好的穴位。因为它主髓,而髓与骨相连,因此对气血虚弱和失调导致的落枕有很好的调节作用。落枕后只要用滚、揉、捏、推等手法给悬钟穴强有力的刺激,只需十来分钟,就能感到颈部变轻松了,如释重负。
神门穴
方法:取神门穴时应让患者采用正坐,仰掌的取穴姿势,神门穴位于手腕部位,手腕关节手掌侧,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功效:神门穴的主治病症为胸痛、便秘、焦躁、心悸、失眠、食欲不振等疾病。该穴为人体手少阴心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
3、心俞穴
方法:取穴时一般可以采用正坐或俯卧姿势,心俞穴位于人体背部,当第五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二指宽处(或左右约1.5寸)。
功效:心俞穴的主治病征为:心经及循环系统疾病,胸痛、心悸亢进、晕车、头痛、恶心想吐、神经官能症等。
4、安眠穴
方法:安眠穴在翳风穴和风池穴连线的中间点,取穴时,先在耳后找到头骨的突出部分,在该骨下方可触摸到头骨与肌肉间的凹陷处就是安眠穴,左右各有一穴。
功效:镇惊安神、助眠。
5、快速治疗失眠的两种艾灸法
温和灸
取穴:心俞、内关、神门、安眠。
操作方法:患者取合适的体位。施术者立于患者身侧,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距离皮肤2~3厘米,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每穴灸15~20分钟,灸至患者感觉舒适、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日灸1~2次。
隔姜灸
取穴:心俞、脾俞、膈腧、神门、足三里。
操作方法:将鲜生姜切成厚约0.3厘米的生姜片、用针扎孔数个,置施灸穴位上,用大、中艾柱点燃放在姜片中心施灸。若患者有灼痛感,可将姜片“提起、使之离开皮肤片刻,旋即放下,再行灸治。一般各穴每次施灸5~7壮,每日灸1~2次。
6、注意事项
1.要专心致志,耐心坚持,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再穴位上,徒伤皮肉,浪费时间。对于养生保健灸,则要长期坚持,偶尔灸是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的。
2.要注意体位、穴位的准确性,体位一方面要适合艾灸的需要,同时要注意体位舒适、自然、要根据处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证艾灸的效果。
3.防火,现代人的衣着不少是化纤、羽绒等质地的,很容易燃着,因此,施灸时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滚脱落。用艾条灸后,可将艾条点燃的一头塞入直径比艾条略大的容器内,以便于熄灭。
4.要注意保暖和防暑,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在冬季要保暖,在夏天高温时要防中暑,同时还要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和开换气扇,及时换取新鲜空气。
5.要避免烫伤和防止感染。化脓灸或因施灸不当,局部烫伤可能起疮,产生灸疮,一定不要把疮搞破,如果已经破溃感染,要及时使用炎药。
6.要掌握施灸的程序,如果灸的穴位多而分散,应按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进行。
7.注意施灸的时间,有些病症必须注意施灸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在饭前空腹时和在饭后立即施灸。
8.要循序渐进,初次使用灸法,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少量,小剂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时间短一些,壮数少一些。以后再加大剂量。不要一开始就大剂量进行。
9.防止晕灸,晕灸虽不多见,但是一旦晕灸则会出现头晕、眼花、恶心、面色苍白、心慌、汗出等,甚至发生晕倒。出现晕灸后,要立即停灸,并躺下静卧服用温水。
10.注意施灸温度的调节,对于皮肤感觉迟钝者或小儿,用食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温度,做到既不致烫伤皮肤,又能收到好的效果。
11.施灸时需在家人陪同或监护下进行,避免发生意外。
单穴主治范围
(1)公孙:为足太阴脾经络穴,联络足阳明胃经,通冲脉。具有理气健脾、和胃降逆、调畅气机的作用。其主治范围应与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络脉、冲脉的循行和病候以及这些经脉相联系的其他经络、脏腑、组织、器官有联系。可以治疗如脾胃肠及肝胆病、神志病、心肺系病、妇女病、五官病,四肢体表病等。
(2)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络穴,联系手少阳三焦经,通阴维脉,具有和血行气,通经止痛,安神定志的作用。其主治范围与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厥阴络脉、阴维脉的循行和病候及这些经脉相联系的其他经络、脏腑、组织、器官有关,是治疗心胸病的要穴。可以治疗如心系病、神志病、脾胃肠、肝胆病、肺系病、妇女病、五官病等。
(3)列缺:手太阴肺经络穴,联络手阳明大肠经,通任脉,具有宣通肺气,通调经脉的作用,其主治范围与手太阴肺经、手太阴络脉、手阳明大肠经、任脉循行和病候及与这些经脉相联系的其他经络、脏腑、组织、器官有关。可以治疗如肺系病、神志病、脾胃肠及肝胆病、膀胱肾病证、妇女病、五官病等。
(4)照海:足少阴肾经腧穴,通阴跷脉,具有补肾益精,调畅阴跷的作用,其主治范围应与足少阴肾经、阴跷脉的循行和病候以及这些经脉相联系的其他脏腑、经络、组织、器官有关。可以治疗如肾膀胱病、神志病、五官病、心肺系病证、脾胃肝胆病、妇女病等。
(5)外关:手少阳三焦经络穴,联络手厥阴心包经,通阳维脉。阳维脉系诸阳而主表,其主治范围与三焦经、心包经、手少阳络脉、阳维脉的循行和病候及与这些经脉相联系的其他经络、脏腑、组织、器官有关,可以治疗如四肢体表病、神志病、五官病、脾胃肠病等。
(6)足临泣:足少阳胆经输穴,通带脉,其主治范围与胆经、带脉的循行和病候及这些经脉相联系的其他经络、脏腑、组织、器官有关,可以治疗如四肢体表病、五官病、妇女病、神志病、肾膀胱病、肝胆病等。
(7)后溪:手太阳小肠经输穴,通督脉。其主治范围与手太阳小肠经和督脉的循行和病候及与之联系的其他经络、脏腑、组织、器官有关,可以治疗如神志病、四肢体表病、五官病等。
(8)申脉:足太阳膀胱经穴,通阳跷。其主治范围与此二经的循行和病候及与二经相联系的其他经络、脏腑、组织、器官有关,可以治疗如神志病、筋肉病等。
4、穴位组合主治范围
临床配穴时多将八穴上下相配,分成四组使用,能够改变单穴使用之偏,发挥协同作用,使临床疗效更加显著,更能体现出整体作用的特点。其组成及治疗范围如下:
(1)公孙-内关
合用有理气降逆、通肠和胃、宣通上下的功效。常用于心、胸隔、脾胃、肝的疾患,如心悸胸痹、胸腹胀满、呕吐呃逆、胃脘痛、痢疾等消化系统病证。
(2)足临泣-外关
合用有清头目、利胸胁、理气通络、疏表之功。常用于目外眦病、耳后、颊、颈、肩、侧身部病证、外感风邪所致病证,如目肿、眼疼、耳鸣、耳聋、偏头痛、肋间神经痛,寒热表证等。
(3)申脉-后溪
合用有安神志、清头目、通经活络之功。常用于目内眦、颈、项、耳、肩部病证,太阳经病证,心、肝、脑病证,如中风半身不遂、腰膝酸痛、风寒湿邪引起的痹证、抽搐、头痛、头晕、失眠、癫痫、癔病等。
(4)照海-列缺
合用有理肺气、益肾气、宁神志、清虚热之功。常用于肺系、咽喉、胸膈、肝、心、肾的病证,如咽痛、咽喉不利、失音、语言不利、咳嗽、胸满、阴虚内热、失眠、癫痫、癔病、小便不利等症。
明代刘纯《医经小学》卷三载有八穴的歌诀: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
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
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八会穴是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分别所会聚之处的八个腧穴
歌诀:血会膈俞气膻中,脉会太渊筋阳陵,骨会大杼髓绝骨,脏会章门中脘腑
八脉交会穴是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经气相通的八个特定穴。即公孙、内关、后溪、申脉、足临泣、外关、列缺、照海。
八脉交会
八脉交会歌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
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
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通的八个腧穴,称为八脉交会穴。均分布在肘膝以下。由于奇经与正经的经气以八穴相会通,所以此八穴既能治奇经病,又能治正经病。如公孙通冲脉,故公孙既能治足太阴脾经病,又能治冲脉病关通阴维脉,故内关既能治手厥阴心包经病,又能治阴维脉病。八脉交会八穴,临床上常采用上下相应的配穴法,如公孙配内关治疗胃、心、胸部病症和疟疾,后溪配申脉治内眼角、耳、项、肩胛部位病及发热恶寒等表证。八脏交会穴在临床上应用甚为广泛,它是特定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里有一个派别叫“八法流注派”,把疾病和其产生的时间对照,选取相应穴位来治病,也可以把这种医学称之为“时间医学”。在中医的历史上,早在《黄帝内经》诞生的年代,古代的智者就发现了时间是疾病的根源之一,并且把针对时间导致疾病的五运六气学说写入了《黄帝内经》中。在《黄帝内经》之后,历代针灸大师更是密切观察时间与人体穴位开阖的影响,而一步步创造并发展了针灸选穴的时间医学流派。
上期讲到,八脉交会穴就是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与十二正经相交的穴位,这些穴位也属于时间医学取穴的方法,医生针灸时,是要经过专门的时间推算的。然而,不推算时间,就是平时取用,也会有一定的效果。所以,大家平时使用时,只管对照要解决的疾病,然后到上述穴位中去找,看看属于哪个穴位的主治范围就可以了。为了方便大家使用,我们把上述歌诀的内容用现代白话翻译列了一张表格,大家可以对照表格来找就行了。
参照上期的穴位歌诀,再对照以上表格的症状,找到要用的穴位后,处理穴位的方法如下:
1、用手指揉按,自己掌握力度。
2、用小保健锤轻敲。
3、在适当穴位针灸。
4、准备质量稍好的参片,直接把参片贴于这些穴位,然后用医用胶布固定。
值得注意的是,如出现紧急问题个人无法处理的,应当尽快去诊所或医院,请医生诊断。
八、《八脉交会穴主治歌》
1.冲脉—公孙
公孙乾六冲脉:九种心痛涎闷,结胸翻胃难停,酒食积聚胃肠鸣,水食气痰膈病;脐痛腹疼胁胀,肠风风虐疾心疼,胎衣不下血迷心,泄泻公孙立应。
2.阴维脉—内关
内关艮八阴维:中满心胸痞胀,肠鸣泄泻脱肛,食能下膈酒来伤,积块坚横胁撑;妇女胁疼心痛,结胸里急难当,伤寒不解结胸堂,虐疾内关独当。
3.督脉—后溪
后溪兑七督脉:手足拘攀战掉,中风不语癫间,头痛眼肿泪涟涟,腿膝腰背痛遍;项强伤寒不解,牙疼腮肿喉咽,手麻足麻破伤牵,盗汗后溪先砭。
4.阳跷脉—申脉
申脉坎一阳跷:腰背屈强腿痛,恶风自汗头疼,雷头赤目痛眉棱,手足麻攀臂冷;吹乳耳聋鼻衄,间癫肢节烦憎,遍身肿满汗头淋,申脉先针有应。
5.带脉—临泣
临泣巽四带脉:手足中风不举,痛麻发热拘攀,头风痛肿项腮连,眼肿赤疼头旋;齿痛耳聋咽肿,浮风搔痒筋牵,腿疼胁胀肢偏,临泣针时有验。
6.阳维脉—外关
外关震三阳维:肢节肿疼膝冷,四肢不遂头风,背胯内外骨筋攻,头项眉棱皆痛;手足热麻盗汗,破伤眼肿睛红,伤寒自汗表烘烘,独会外关为重。
7.任脉—列缺
列缺离九任脉:痔虐便肿泄利,唾红溺血咳痰,牙疼,喉肿小便难,心胸腹疼噎咽;产后发强不语,腰痛血疾脐寒,死胎不下膈中寒,列缺乳痈多散。
8.阴跷脉—照海
照海阴跷坤二五:喉塞小便淋涩膀胱气痛肠鸣,食黄酒积腹脐并,呕泻翻胃便紧;产难昏迷极块,肠风下血常频,膈中快气气核侵,照海有功必定。
奇经八脉都是药
(内关、外关、列缺、后溪、公孙、临泣、申脉、照海)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别道奇行”,故称“奇经”。奇经八脉是我们的生命线,只要你每天去按摩八脉上的大穴,以穴通经,以经通脉,就会感觉人体仿佛有了一股清阳之气。十二正经以外,人体还有一套更重要的平衡系统,就是奇经八脉。奇经八脉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八脉里有八个代表性的穴位,公孙、内关、临泣、外关、申脉、后溪、列缺、照海。每个穴位的功效,打个比方来说,相当于“核反应堆”,一治就治一大片。
1、内关穴:养颜养心
很多女性朋友在40岁至50岁之间,经常容易产生心慌、气短、出虚汗等不适症状。医院也查不出是什么病,只能笼统说是更年期综合症,或者亚健康。实际上按照古人的说法,女人一到这个年龄段,基本上身体就到了衰退的阶段,女子的衰老首先从阳明经开始,慢慢地导致三条阳经气血逐渐衰退。头为诸阳之会,气血不能上达于面部,皱纹和斑点就产生了。人的美实际上与气血息息相关。心主神,其华在面。心之神主要靠气血来充盈,气血充足,自然反映到脸上,所以女人养颜首先要养心。
内关穴所属的这条经络叫心包经,通于任脉,会于阴维,是八脉交会穴之一。内关穴的真正妙用,在于能打开人体内在机关,有补益气血、安神养颜之功。内关穴也很好找,在手臂内侧,腕横纹上两寸,取穴时手握虚拳向上平放,另一手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以腕横纹为准并齐,食指点按的地方就是内关穴。这个穴位在养生上的好处是:随时随地都可以点揉,以略感酸痛为宜。
2、外关穴:“聪耳神穴”
传统的道家医学认为,出现暂时性听力问题,是人体阳气不足的表现。那么外关在此刻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
按摩外关穴具有充实三焦的元阳之气,并引导元气出纳运化于一身的效果。这个穴位淤阻的时候,会引起耳膜弛缓不收,塌陷的耳膜无力恢复常态。
外关穴在临床上还可用于治疗急性腰扭伤。有一位40岁左右的病人,他一次弯腰捡东西,起得比较急,一下子腰就不能动了,稍微一动就疼痛难忍。采用针刺和推拿来治疗,在双外关穴针刺,同时让他做腰部前后左右扭转活动,十几分钟后腰痛完全消失,活动如常。外关为三焦经之络穴,它在腕背横纹上2寸,尺桡骨中间,与内关相对的地方。外关通于阳维穴,具有解表祛风、活络止痛的作用,不仅对急性腰扭伤有奇效,还对关节炎、颈椎病等有很好的效果。
3、列缺穴:专治落枕、偏头痛
落枕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苦不堪言。落枕还是颈椎发生病变的一个前期信号,经常落枕的人,如果不及时调理预防,多半会导致颈椎病。列缺穴对于预防颈椎病有独到的效果。在人体上,列缺穴就是我们修复头部疾病的工具。
《黄帝内经》里记载,列缺穴主要治疗偏头疼、头疼、落枕等疾病。《针灸大成》中有一首脍炙人口的四总穴歌,其中一句为:“头项寻列缺。”就是说脖子往上的病都可以用这穴位来治疗和调节。列缺穴很好找,在桡骨芭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取穴时两手虎口交叉,当食指尖所到凹陷处,便是该穴。用列缺穴的手法主要是弹拨。
4、后溪穴:治疗颈椎腰椎病
后溪穴怎么找呢?把手握成拳,在第5指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即是(即把手握拳,掌指关节后横纹的尽头就是该穴)。如果你坐在电脑面前,可以把双手后溪穴的这个部位放在桌子沿上,用腕关节带动双手,轻松地来回滚动,即可达到刺激效果。在滚动当中,它会有一种轻微的酸痛。每天只用抽出三五分钟的时间来,随手动一下,坚持下来则对颈椎、腰椎确实有着非常好的疗效。
5、照海穴:治疗咽痛
嗓子痛点揉照海穴就会有很好的效果,因为照海穴在奇经八脉中属阴跷,与足少阴肾经交会,为八脉交会要穴之一,有滋肾清热、通调三焦之功,既补益又清热。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里称此穴为“lou阴”,就是说这个穴位出了问题,人的肾水减少了,会造成肾阴亏虚,引起虚火上升。因此,只要我们感到胸口闷得不舒服、嗓子干痛、声音嘶哑,甚至得了慢性咽炎,都可以按一按这个穴,既有滋肾清热的功效,还能让身体的三焦功能顺畅起来。
取穴时把两只脚心对齐,在内踝下有一个小坑,就是穴位所在(见上图)。在按摩这个穴位的时候,要闭口不能说话,感觉到嘴里有津液出现,一定要咽到肚子里去。一般来说,点揉3到5分钟后就会感觉到喉咙里有津液出现,疼痛也会马上随之缓解。闭口不说话,是为了使升发的津液易于滋润喉咙,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吞津法。揉按照海穴会激发肾中精气,引水液上行,滋润喉咙,虚火得到肾水的滋润则下行,嗓子疼痛自然就“水到病除”了。
6、申脉穴:身寒者的纯阳大药
“腰背屈强腿痛”,是明显的膀胱经感受寒邪之气后的受凉之象。因为阳跷通膀胱经,而申脉本身就是膀胱经的一个重要穴位。所以申脉穴是阳中至阳,用这个穴位既能散除体内寒邪,又能使阳气通达巅顶,对人体不仅起到平衡的作用,还可以使人步履轻健矫捷。配上小青龙汤服用,表里互解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使患者体内的寒邪在短时间内排出体外,又能恢复自身的阳气,是一个祛寒回阳的妙穴。
申脉穴是阳跷与太阳膀胱经交会的重要穴位,它的取穴法也很简单,在外踝骨正下的凹陷处。人体受到寒邪之后会缩成一团,瑟瑟发抖,这在中医里叫做“拘急收引”,而申脉穴有伸展脉络之意,可以快速调动人体阳气,阳气足则寒邪自散。
7、公孙穴:摆平痛经及脾胃疾患
公孙是脾经的络穴,入属脾脏,联络胃腑,又和位于胸腹部的冲脉直接相通,所以它有兼治脾胃和胸腹部各种疾患的作用。医学认为,治疗一切妇科疾病首先从脾胃入手,尤其是月经不调,更应该首先调胃。脾统血,主运化。脾胃虚寒,不能运化水湿,脾胃的运化不良就会产生痛经,有时还会伴随呕吐、恶心、头痛等症状。有痛经的女性朋友,可以多点揉公孙穴。公孙穴在人的足内侧缘,我一般把公孙穴看做一个区域,在脚拇指跟后,有一块很大的脚掌骨,在脚内侧沿着这个骨头按压,压到最有酸胀或酸痛感觉的那一点,就是属于你自己的公孙穴了。
8、临泣穴:升发身体少阳之气
临泣穴是胆经上的主穴之一,连通带脉,也是一个调一穴而梳理两经脉的妙穴。带脉是沿人体肚脐一圈,像是人体正中系了一条玉带,能约束纵行之脉,增强经脉之间气血运行的联系,是关乎人体健康非常重要的一条保健经脉。在使用这个穴时,可采用蜷腿坐的姿势,它在足背外侧,第四趾、小趾跖骨夹缝中。足临泣主升发人体少阳之气,解散肝胆郁结之气,经常点按会比专业的足疗效果还好。
八脉交会穴指十二经脉有8个腧穴与奇经八脉相能。相配方法是:外关配足临泣,是手足少阳同各经相配,主治耳鸣、耳聋、目疾、偏头痛、高血压;后溪配申脉,也是手足太阳同名经相配,主治头项痛、肩周炎等,同各经相配有上下一气、同气相求的作用;公孙配内关,是足太阴和手厥阴相配,在五行中有土火互生关系,主治心胸腹疾患:列缺配照海,是手太阴和足少阴经相配,在五行中有金水关系。
八脉八穴治症
公孙
九种心疼延闷,结胸番胃难停,酒食积聚胃肠鸣,水食气疾膈病。
脐痛腹痛胁胀,肠风疟疾心疼,胎衣不下血迷心,泄泻公孙立应。
内关
中满心胸痞胀,肠鸣泄泻脱肛,食难下膈酒来伤,积块坚横胁抢。
妇女胁疼心痛,结胸里急难当,伤寒不解结胸膛,疟疾内关独当。
后溪
手足拘挛战掉,中风不语痫癫,头疼眼肿泪涟涟,腿膝背腰痛遍。
项强伤寒不解,牙齿腮肿喉咽,手麻足麻破伤牵,盗汗后溪先砭。
申脉
腰背屈强腿肿,恶风自汗头疼,雷头赤目痛眉棱,手足麻挛臂冷。
吹乳耳聋鼻衄,痫癫肢节烦憎,遍身肿满汗头淋,申脉先针有应。
临泣
手足中风不举,痛麻发热拘挛,头风痛肿项腮连,眼肿赤疼头旋。
齿痛耳聋咽肿,浮风瘙痒筋牵,腿疼胁胀肋肢偏,临泣针时有验。
外关
肢节肿疼膝冷,四肢不遂头风,背胯内外骨筋攻,头项眉棱皆痛。
手足热麻盗汗,破伤眼肿睛红,伤寒自汗表烘烘,独会外关为重。
列缺
痔疟变肿泄痢,唾红溺血咳痰,牙疼喉肿小便难,心胸腹疼噎咽。
产后发强不语,腰痛血疾脐寒,死胎不下膈中寒,列缺乳痈多散。
照海
喉塞小便淋涩,膀胱气痛肠鸣,食黄酒积腹脐并,呕泻胃番便紧。
难产昏迷积块,肠风下血常频,膈中快气气核侵,照海有功必定。
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309个双穴、50个经外奇穴,共720个穴位。下面,我为大家分享最详细的人体穴位大全,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头颈部穴百会穴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
经属:为督脉,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被击中脑晕倒地不省人事。
推拿手法
百会穴按摩方法有四种:1,按摩法:睡前端坐,用掌指来回摩擦百会至发热为度,每次108下。2,叩击法:用右空心掌轻轻叩击百会穴,每次108下。3,意守法:两眼微闭,全身放松,心意注于百会穴并守住,意守时以此穴出现跳动和温热度为有效,时间约10分钟。4,采气法:站坐均可,全身放松,意想自己的百会穴打开,宇宙的真气能量和阳光清气源源不断地通过百会进入体内,时间约10分钟。
神庭穴
位置:头前部入发际五分处。
经属:为督脉、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会穴。被击中后头晕、脑胀。
太阳穴
位置: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一寸凹处。
经属:奇穴,被点中后头昏、眼黑耳鸣。
耳门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迹前、张口呈现凹陷处。
经属:为手少阳三焦经。被点中后,耳鸣头晕倒地。
睛明穴
位置:在眼内眦角上方0、1寸处。
经属:为足太阳膀胱经。为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跷、阴跷五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昏眼花倒地。
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沟偏上(沟下沿上量2/3处)
经属:属督脉,为手、足阳明,督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晕眼昏。
哑门穴
位置:在顶部后正中线上,第一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的凹陷处,(后发际凹陷处)
经属:为督脉、系督脉与阳维脉之会穴,被点中后,冲击延髓中枢,失哑、头晕、倒地不省人事。
风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处与乳突之间,在当斜方肌和胸锁乳突之间取穴。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足少阳阴维之会。被击中后,冲击延髓中枢,晕迷不醒。
人迎穴
位置:喉结旁开1、5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被点中后气滞血淤、头晕。
胸腹部穴 膻中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两乳头中间。
经属:任脉,是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气会膻中心包募穴。被击中后,内气漫散,心慌意乱,神志不清。
鸠尾穴
位置:位于脐上七寸,剑突下半寸。
经属:任脉,系任脉之络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及肝、胆,震动心脏,血滞而亡。
巨阙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脐上六寸处。
经属:任脉、系心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胆、震动心脏而亡。
神阙穴
位置:位于脐窝正中。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震动肠管,膀胱,伤气,身体失灵。
气海穴
位置:位于体前正中线,脐下1寸半。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肋间,破气血淤,身体失灵。
关元穴
位置:位于脐下三寸处。
经属:任脉、系三阴、任脉之会,小肠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下动、静脉及肋间神经震动肠管,气滞血淤。
中极穴
位置:体前正中线,脐下4寸。
经属:任脉、系足三阴、任脉之会,膀胱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乙结肠,伤气机。
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耻骨联合上缘上方凹陷处。
经属:任脉,系足厥阴肝经与任脉之余。击中后,伤周天气机,气滞血淤。
膺窗穴
位置:在胸骨中线第三肋间玉堂穴旁开四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胸前神经及动、静脉,震动心脏停止供血、休克。
乳中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动脉充血破气。
乳根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直下一肋间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左侧内为心脏。击中后,冲击心脏,休克易亡。
期门穴
位置:位于乳下两肋间当第六肋间。
经属:属肝经,肝之募穴。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击中后,冲击肝、脾,震动膈肌、气滞血淤。
章门穴
位置:在腋中线,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时正当肘尖尽处。
经属:足厥阴肝经,系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肝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脏或脾脏,破坏膈肌膜,阻血伤气。
商曲穴
位置:位于腹中部当任脉、下脘穴的外侧五分处。
背腰骶穴 肺俞穴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第三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心肺、破气机。
厥阴俞穴
位置: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经属: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肺,破气机、易死亡。
心俞穴
位置:位于第五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脏,破血伤气。
肾俞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伤气机,易截瘫。
命门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
经属:督脉。击中后,冲击脊椎破气机,易截瘫。
志室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三寸处(命门旁开三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腰动、静脉和神经,震动肾脏,伤内气。
气海俞
位置:在第三腰椎棘、旁开1、5寸处。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阻血破气。
尾闾穴
位置:位于尾骨端与肛门之间
经属:督脉、督脉之络穴,别走任脉。击中后,阻碍周天气机,丹田气机不升。
上下肢穴 肩井穴
位置: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三中点,肩部最高处。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少阳、足少阳、足阳明与阳维脉之会。击中后,半身麻木。
太渊穴
位置:仰掌、腕横纹之挠侧凹陷处。
经属:手太阴肺经。肺之原穴,百脉之会。击中后,阴止百脉,内伤气机。
足三里穴
位置: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足阳明之脉所入为合。击中后,下肢麻木、不灵。
三阴交穴
位置:在内踝尖直上三寸,胫骨后缘。
经属:足太阳脾经,系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会。击中后,下肢麻木,失灵,伤丹田气。
涌泉穴
位置:在足掌心前三分之一处,当屈足趾时出现凹陷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击中后,伤丹田气,气机不能上升,破轻功。
总之,以上36个要害穴,实际致死案列并未有搜集。其实这些穴位都是按摩师平时按摩经常按摩到的,且辅助治疗效果很好。合格的按摩师按摩这些穴位完全正常没有恐慌的必要。
人体主要有十二经络和奇经八脉。
人体的两个长寿穴 我们每个人都有两个“长寿穴”:一个是“涌泉穴”,另一个是“足三里穴”。
涌泉穴是肾经的一个重要穴位,经常按摩此穴,有增精益髓、补肾壮阳、强盘壮骨之功效。肾是主管生长发育和生殖的重要脏器,肾精充足就能发育正常,耳聪目明,头脑清醒,思维敏捷,头发乌亮,性功能强盛。反之,若肾肾虚精少,则记忆减退,腰膝酸软,行走艰难,性能力低下,未老先衰。涌泉穴位于足底,在足掌的前三分之一处,屈趾时凹陷处便是。每晚睡前盘腿而坐,用双手按摩或屈指点压双侧涌泉穴,以该穴位达到酸胀感觉为度,每次50至100下。
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10厘米,用自己的掌心盖住自己的膝盖骨,五指朝下,中指尽处便是此穴。足三里穴是胃经的要穴。胃是人体的一个“给养仓库”,胃部的食物只有及时地消化、分解、吸收,人体的其他器脏才可以得到充足的养分,才能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所以,胃部消化情况的好坏,对我们来说极为重要。而足三里则能担此重任。每晚以指关节按压足三里,不但能补脾健胃,促使饮食尽快消化吸收,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扶正祛邪,而且还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使人精神焕发,青春常驻。
致晕11穴 脑户穴:位于百会穴后四寸五分。
囟门穴(又名囟会):位于百会穴前三寸正中。
上星穴(又名神堂):入发际上一寸陷中。
前顶穴:百会穴前一寸五分。
后顶穴(又名顶门穴):位于百会穴后一寸五分。
风府穴(又名天星):项后枕骨下两筋中间。
头维穴:位于额角,入发际角尖处。
哑门穴:位于风府穴下一寸正中。
通天穴:位于前顶穴后五分,再外开一寸处。
玉枕穴:位于脑户穴旁一寸三分。
103穴位 1、心井穴(又名鸠尾):胸剑突骨下缘。
2、对门穴(又名不容):巨阙穴旁开六寸。
3、扇门穴:即男者左对门穴,女者右对门穴。
4、京门穴(又名气俞):第十二肋游离间处。
5、五定穴(又名天枢):平脐中旁开一点五寸。
6、伯劳穴(又名陶道):第一胸椎棘突下。
7、肺使穴(又名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8、胆中穴:平第四肋间隙,两乳头之间正中。
9、对心穴(又名至阳):第七胸椎棘突下。
10、风门穴:第二胸椎棘突下。
11、环跳穴:股骨大转子后上方,当大转子与胝骨裂孔连线的内三分之二处。
12、盖膝穴:即膝盖骨。
13、膝眼穴:膑骨尖两旁凹陷处。
14、竹柳穴(又名交信穴):胫骨内侧缘内侧。
15、脚住穴:脚面上的高骨如豆者是也。
16、开腔穴:即两耳。
17、乔空穴:即两耳后根部。
18、左耳尖穴:即左耳尖峰。
19、右耳尖穴:即右耳尖峰。
20、眼角穴:即眼梢。
21、大中穴:即鼻中。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_11/8262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中老年如何提高免疫力呢
下一篇: 男人长寿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