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刺禁忌:
1、部位禁忌:重要脏器部位不可针。大血管所过之处应禁刺。重要关节部位不宜针刺。
2、腧穴禁忌:孕妇禁针合谷、三阴交、缺盆以及腹部、腰骶部腧穴。小儿禁针囟会。女子禁针石门。3、病情危重预后不良的禁针。《内经》提出五夺、五逆禁针既是此意。
4、大怒、大惊、过劳、过饥、过渴、房事、醉酒等禁针。
二、灸法禁忌:
1、穴位禁灸,如哑门、风府、天柱、承光、头临泣、头维、丝竹空、攒竹、睛明素蓼、禾蓼、颧蓼、迎香、下关、人迎、天牖、天府、周荣、渊液、乳中、鸠尾、腹哀、肩贞、阳池、中冲、少商、鱼际、经渠、地五会、阳关、脊中、漏谷、阴陵泉、条口、犊鼻、阴市、伏兔、髀关、申脉、委中、殷门、承扶、白环俞、心俞等。
2、病证禁灸:病在三阳不宜灸,阴虚内热者不宜灸,表证不宜灸,温热病不宜灸,湿热病不宜灸等。三、根据现代医学研究及临床实践看,过去古代的禁针、禁灸有时代的局限性,现代临床实践中,许多禁忌已经不存在。因此,这些论述仅供临床参考。
1.滞针:针刺进皮后,有时遇到捻转、提插发生困难,甚至不能将针退出者,称为“滞针”。大多因受术者紧张而引起肌肉痉挛,或捻转幅度太大以致肌纤维缠绕针身所致。对精神紧张者应解除其顾虑,放松肌肉,或在附近按摩。若因肌纤维缠绕针身,可反向捻转,待针松动后出针。
2.晕针:初次接受针刺者往往由于精神过于紧张,或体质虚弱,疲劳、空腹,或针刺手法过强等原因,均易引起晕针。其表现为头晕眼花、面色苍白,心慌气短、多汗肢冷等。出现晕针现象时,应立即全部出针,平卧,放低头部,喝少量凉开水,休息片刻即可恢复。
3.刺伤重要脏器:针刺过程中或留针时出现心跳增快、气闷、紫绀等症状,大多是由于刺伤心、肺,肾、髓等重要脏器而引起,应立即送医院抢救。
4.断针:多因针身锈损剥蚀,或捻转手法太强,或滞针、弯针后处理不当,致使针身折断,残断留在体内。此时要沉着、冷静,用左手固定穴位周围皮肤,不要移动体位,如断端露于皮外的,可用手或镊子拔出,如断针深不可见,应手术取出。
5.弯针:进针时指力不匀,用力过猛,或进针后因强烈针感使针刺部位的肌肉急剧收缩,或留针时变动体位,均可使针身弯曲。遇到弯针,宜将针顺势拔出。如因体位变动所造成,应先恢复原来体位,然后出针。
灸时轻度晕针,表现为精神疲倦,头晕目眩,恶心欲吐;重度晕针、表现为心慌气短,面色苍白,出冷汗,脉象细弱,甚则神志昏迷,唇甲青紫,血压下降,二便失禁,脉微欲绝等症状。
晕针发生的常见原因
1、体质原因为最主要的诱因之一。临床多见的是体质虚弱,饥饿,疲劳者易发生晕针。另外,酒后针刺也容易导致晕针;其次是过敏体质、血管神经机能不稳定者。不少无明显原因的晕针者,往往可从体质中找到原因。
2、心理原因亦为主要原因。多见于初次针灸者,由于缺乏体验,而产生恐惧、畏痛、心情紧张等情绪。其中以忧郁质人格患者发生晕针者最多。可能是由于忧郁质人格性格内向,情感压抑,遇刺激既易兴奋,又易抑制,易发生植物神经调节功能紊乱。
多见于初次接受针刺治疗的患者,其他可因精神紧张、体质虚弱、劳累过度、饥饿空腹、大汗后、大泻后、大出血后等。也有因患者体位不当,施术者手法过重以及治疗室内空气闷热或寒冷等。
如果晕针应该立即停止针刺,起出全部留针,扶持患者平卧;头部放低,松解衣带,注意保暖。轻者静卧片刻,给饮温茶,即可恢复。如未能缓解者,用指掐或针刺急救穴,如人中、素髎、合谷、内关、足三里、涌泉、中冲等,也可灸百会、气海、关元、神阙等,必要时可配用现代急救措施。晕针缓解后,仍需适当休息。
江西一医生针灸扎错人致患者半昏迷,你如何看待这场闹剧?最近的这一则新闻,引起了许多网友的强烈关注。医生针灸作为我国比较重要的传统中医项目。经常在许多中医治疗的疗程当中可以看见它的存在,但这次这位江西医生的失误似乎有些严重,当然具体的情况还要看关注官方发布的报道,具体的情况如何我们先静待其变,但是可以确定的是,这样的事情发生,需要我们的警惕。
一,中医针灸针灸项目是我国传统中医文化里面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现在许多疾病的治疗过程当中,都有中医针灸参与的身影,中医针灸加上一些现代科技的辅助治疗,将会取得非常好的成果例。如面瘫这类疾病通过针灸,加上一些电疗可以有效的治疗面瘫这种疾病,也成为了许多遭受此类疾病患者的福音,所以现在社会上一些质疑中医到底有没有用的声音,可以很明确的再次说明,中医是非常有用的。
二,医生的行医资格当然关于江西的这一个事件,我们也需要理性看待。相关的调查也在进行当中,我们首先肯定是要先去了解了解这位医生是否是具有行医资格,是否有相关的执照,如果有的话那么就可能只是这位医生的失误导致患者昏迷,医生失误在医生给患者的治疗过程当中也不算是少见,依法依规处理就可以了。
三,依法依规进行处理我国的行医准则还有民法典体系当中都有医生操作失误,导致患者的人身身体健康受到损伤,受到伤害时都可以通过这些法律条款,进行处理。如果这次医生导致了患者产生严重后果,那么这位医生肯定是要面临着一些民事赔偿责任的,如果患者导致患者有严重的伤亡发生,那么这位医生可能还要面临着一些刑事处罚。
以上,欢迎大家评论补充,写作不易,欢迎各位点赞关注。
针灸是中医中比较传统的治疗疾病的方法,针灸是利用特殊的器具在身体的一些穴位进行扎针,但是有些人在针灸的时候,会有晕针的现象,特别的害怕针灸,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那么针灸时晕针怎么办?针灸时晕针的原因是什么呢?
1、如何预防针灸时晕针
随着针灸疗法在治疗疾病和日常保健中所起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尝试针灸的人也越来越多,可晕针却成为很多人针灸时的最大困扰。有些人还没等医生进针,就头冒冷汗、面色苍白、站立不稳,严重的则丧失意识、昏倒在地。还有的晕针现象发生在医生进针几分钟之后,病人出现血压下降,瞬间晕厥。
早在《黄帝内经》中,曾用不少篇幅提及晕针的防范:“无刺大醉,令人气乱;无刺大怒,令有气逆;无刺大劳人,无刺新饱人,无刺大饥人,无刺大渴人,无刺大惊人”(《素问·刺禁论》)。如何防范针灸时晕针?下面为大家介绍如何从心理和生理上防范晕针。
1、心理预防
主要针对有猜疑、恐惧心理者,或针灸时哭笑、惊叫、战抖、躲避、肌肉痉挛。伴有瞳孔、血压、呼吸、心跳、皮温、面色、出汗等植物神经系统和内分泌功能改变者。均可作预先心理预防,以避免出现晕针等不良反应。共分三法:
(1)语言诱导:施灸前,先耐心给患者讲解针灸的具体方法,说明可能出现的针灸的感觉、程度和传导途径,以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
(2)松弛训练:对好静、压抑、注意力易于集中、性格内向的患者,令其凝视某物体,待其完全进入自我冥想(入静)状态后,始行灸刺。
(3)转移注意力:对急躁、好动、注意力涣散、性格外向的患者,可令患者作一些简单的快速心算,或向其提出一些小问题,利用其视、听觉功能和思维活动等,转移其注意力,促进局部组织放松。
2、生理预防
饥饿患者,灸前宜适当进食;过度疲劳者,应令其休息至体力基本恢复。特别对有晕针或晕灸史者,最好采取侧卧位,简化穴位,减轻刺激量。
在施灸过程中,一旦患者有先兆晕灸症状,应立即处理。灸疗结束后,最好能嘱患者在诊室休息5~10min后始可离开,以防延迟晕灸。
那么针灸时为什么会晕针?针灸时晕针的原因,一起来看看。
2、针灸时晕针的原因
1、心理因素
主要见于首次接受针灸治疗或有过晕针史的患者。针灸常给患者带来一定强度的痛觉刺激,引起患者的痛觉反应,从而使肌肉收缩,精神高度紧张,进而出现呼吸加快、出汗、晕厥等症状。
2、生理因素
疼痛由身体表面或深部的感觉神经末梢受到刺激所引起,它是身体对有害物刺激所发出的警告反应。当一个人极度疲劳或虚弱,身体的抵抗反应和控制反应降低,于是对很小的刺激也会产生与刺激强度不成比例的夸大反应,就比较容易发生晕针。
3、体位因素
大量临床观察显示,取平卧位进行针灸时,晕针发生率较低;而取坐姿接受针灸时,晕针发生几率则大大增加。其原因是坐位时血流蓄积于下肢,回心血量少,心输出血量少,收缩压下降,因而影响了脑部供血,使晕针发生率大于平卧位。
4、环境原因
环境和气候因素也可促使晕针,如气压低之闷热季节,诊室中空气混浊,声浪喧杂等。
如果之前有晕针的经历,一定要在进针之前告知医生,医生会在治疗过程中有针对性地简化穴位,减轻刺激量,预防晕针的发生。
3、针灸减肥注意事项
1、不是“饿瘦”的
针灸减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主张各位为了达到迅速减肥的目的,而过度节食。因为针灸施针本身就有抑制食欲的效果,如果减肥者再过度节食的话,摄入的能量不足以支持人体的基础代谢,基础代谢太弱会引发一系列器官功能障碍。况且,如果一旦停针,减肥者恢复食欲后,会迅速反弹。所以在针灸减肥过程中建议各位适当控制食欲即可。
2、针灸减肥应均衡饮食
减肥期间的营养搭配是很重要的,一方面要控制食物热量摄入,另外一方面要保证身体得到足够丰富的营养。尽量多摄入蛋白质丰富的但热量较低的蛋类、鸡肉、鱼肉和维生素丰富的水果蔬菜,不吃肥肉、甜食。
3、并非“一针见效”
正如前面提到的,针灸减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并非每次扎几针,就能马上看到身体减重1斤或几斤,即便有的肥胖过度的人接受针灸减肥的初期会看到明显的减重,但是因为针灸主要的通过调节新陈代谢帮减肥者建立一个新的平衡,只有新的平衡建立以后,这些减重才是有意义的,才不会反弹。
4、针灸减肥适宜人群
针灸减肥只适用于身体各方面都已经发育成熟的成年肥胖症患者,因为成年人的内分泌、脂质代谢已经比较成熟了,针灸可以进行调理。如果是处于生长发育期的未成年人进行针灸减肥,容易造成内分泌紊乱。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_11/8353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宝贝护理在冬季 同样不可怠慢
下一篇: 针灸的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