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中医健康

针灸穴位

中医世家 2023-06-24 09:41:17

针灸美容,就是运用针刺、艾灸的方法,补益脏腑,消肿散结,调理气血,从而减轻或消除影响容貌的某些生理或病理性疾患,进而达到强身健体、延缓衰老、美容养颜的目的。

针灸美容的原则

针灸美容可分为针刺和艾灸两大类。针刺常用毫针、耳针和梅花针,而艾灸则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直接灸是用艾条在离皮肤有一定距离(约1—3cm)处灸,间接灸则多用隔姜灸法。

(1)取穴配穴由于针刺美容的最大特点是在于全身调整,因此,必须局部与全身取穴相结合,方有较好疗效。局部取穴可以通过活络,改善循环,促进表皮细胞新陈代谢以消除斑点、斑疵,并能增强肌肉弹性,而全身取穴则着重于平衡脏腑,调节各系统的功能以达到美容的目的。单穴与组穴:临床证实可选用单穴,亦可用几个穴位为一组进行,若增强某一方面机能者,可用单穴,以突出其效用;与调理整体机能者,可选用一组穴位,以增强效果。

近穴与远穴:近穴,即进端取穴,是指选用带改善皮肤的局部来美容的取穴方法。远端取穴是指选取远离颜面部位的穴位方法,不仅能防治局部病症,而且能防治本经循环所涉及的距离较远的部位的组织器官和脏腑的病症,有的甚至有影响全身的作用。

(2)用针要领美容保健,施针宜和缓,刺激强度宜适中,不宜过力。一般来说,留针不宜过久,得气后即可出针,针刺深度也应因人而宜,对年老体衰者,进针不宜过深;形体肥胖者则可适当深刺。

美容穴位禁忌:

禁忌凡遇过饥、过饱、醉酒、大怒、大惊、劳累过度等情况,不宜针刺,孕妇产妇不宜针刺。

除皱防皱的穴位主穴:丝竹空、攒竹、太阳、巨、迎香、颊车、翳风。

配穴:中脘、合谷、曲池、足三里。

针法:主穴每次3个,配穴每次1-2个,前者用泻法,后者用补法。

说明:本组穴位配伍特点是近端取穴与远端取穴相结合。即从局部角度出发,在易出现皱纹处就近取穴,又从脏腑气穴整体调理着眼,选取阳明经穴,两者配合,相得益彰。

1、涌泉穴

在脚掌的黄金分割点上。它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处,是肾经的首穴。涌泉穴意为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源于足下,涌出灌溉周身各处,尤其对神经衰弱、精力减退、失眠乏力效果显著。按摩涌泉时,注意稍稍用力推搓,以局部出现微热感为宜,也可用艾灸的方法。

2、气海穴

也就是常说的下丹田,位于脚底到头顶的黄金分割点,具体在肚脐正下方1.5寸(将食指与中指并拢,其宽度即为1.5寸)。气海是针灸保健的要穴,自古就有“气海一穴暖全身”的说法,有温养益气、强壮全身的作用,可双手搓热按摩此穴。阳气不足、虚证患者,则可用艾灸气海,效果更佳。

3、百会穴

位于头顶至后脑的黄金分割点。百会意为“百脉于此交会”,百脉之会,百病所主。百会穴很好找,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可用手掌按摩头顶中央的百会穴,每次按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各按摩50圈,每日2—3次,对心悸、头晕、失眠、健忘等均有效果。

4、膻中穴

在人体躯干的黄金分割点上。膻中穴的具体位置为人体前正中线与两乳头连线的中点,是脏腑之气汇聚的地方,按摩膻中穴可以扩张血管,调整心脏功能,还可治疗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咳嗽、呃逆等症。按摩时一般用拇指或中指的指腹,力度以稍有疼痛感为宜。每次按摩10来秒即可,6次为1遍,一般每天按摩3—5遍。

5、劳宫穴

在手掌上的黄金分割点上。握拳,中指尖所指处即是劳宫穴。劳宫具有清心火,安心神的作用,用于治疗失眠、神经衰弱等症,还有强壮心脏的作用。按摩可左右手拇指交叉进行,也可将两手顶于桌角上按劳宫穴,时间自由掌握,每天2—3次。

有哪些针灸保健穴位

(1)手太阴肺经上的保健穴。

中府;在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本穴功能宣肺理气、清泄心肺之热、平喘止咳,对增强肺脏功能有一定保健作用。针刺时向外斜刺或平刺、深0.5~0.8寸,不可深刺,以免伤及肺脏。

列缺:在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处。本穴能宣肺理气、利咽宽胸、通经活络,可防治咽喉肿痛、口眼喎邪、半身不遂、牙痛、咳嗽、气喘。针刺时向上斜刺0.3~0.5寸。

少商:在拇指桡侧指甲角旁0.1寸。本穴能清热、利咽、开窍,是急救穴之一,对发热、昏迷、休克、咽喉肿痛、癫狂、鼻衄有较好防治作用。针刺时应浅刺0.1寸,或浅刺出血。

太渊:在掌后腕横纹桡侧端,桡动脉桡侧凹陷中。本穴能清肺利咽、通畅经络,故可防治肺部、咽喉疾病,又能防治无脉症。针刺时要避开动脉,直刺0.3~0.5寸。

(2)手阳明大肠经上的保健穴。

合谷:在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本穴是重要的保健穴之一,时常按摩或针刺,可长寿。其功能醒脑开窍、疏风清热、镇痛通络。可防治头面五官疾患。热疖、无汗、自汗、盗汗、经闭、滞产、昏迷、癫痫、痹症。直刺0.5~1寸。

曲池:位于肘外辅骨,曲肘,肘横纹尽头便是此穴。本穴功能清热利湿、裕风解表、调和营卫,对上肢不遂、高血压、咽喉肿痛有较好疗效。实验表明,此穴具有调整血压。固齿、防止老人视力衰退的功效。可直刺1~1.5寸。

迎香: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当鼻唇沟中。本穴功能清热散风、通鼻窍。对鼻塞、鼻衄、口喎、胆道蛔虫有较好防治作用。可斜刺或平刺0.3~0.5寸。

(3)足阳明胃经上的保健穴。

足三里:位于膝眼下三寸,胫骨外大筋内。本穴为全身性强壮要穴,可健脾胃、助消化、益气增力、提高人体免疫机能和抗病机能。在国外,对足三里的作用也很强调,特别在日本,有人提出:“每月有十日灸足三里,寿可至200余岁。”日本满平先生一家5口人,均活百岁以上,自认为其原因系祖传“三里灸”所致。针刺本穴对胃痛、腹胀、呕吐、泻泄、便秘、高血压、神经衰弱,以及下肢痿痹症均有较好防治作用,可直刺1~2寸。

地仓:在口角外侧旁开0.4寸。本穴能疏风通络,可防治口咽、流涎、眼睑瞤动,能斜刺或平刺0.5~0.8寸。

(4)足太阴脾经上的保健穴。

三阴交:位于足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此穴对增强腹腔诸脏器,特别是生殖系统的健康,有重要作用。能防治肠鸣腹胀、泄泻、月经不调、带下、阳痿遗精、遗尿、失眠、疝气、不孕等。可直刺1~1.5寸,针刺得气时,即出针;体弱者,可留针5~10分钟。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血海:在髌骨内上缘上2寸。本穴调和气血、祛风胜湿,可防治月经不调、崩漏、经闭、湿疹、膝失节痛。能直刺0.5~1寸。

(5)手少阴心经上的保健穴。

神门:在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中。本穴能养心安神,可防治心痛、心烦、健忘、失眠、惊悸怔忡、癫狂。能直刺0.3~0.4寸。

通里:在神门穴上一寸处。本穴安神宁心、通窍活络,对心痛、心悸怔仲、咽喉肿痛、暴暗、舌强不语、失眠、腕臂痛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可直刺0.5~0.8寸。

(6)手太阳小肠经上的保健穴。

后溪:握拳,第五掌指关节后尺侧,横纹头赤白肉际。本穴宁心安神、舒筋活络、散风清热,能防治急性腰扭伤、落枕、头项强痛、耳痛、咽喉肿痛、牙痛、癫狂等症。可直刺0.5~1寸。

听宫:在耳屏前、下颌髁状突的后缘、张口呈凹陷处。此穴宁神志、宣通耳窍,故对耳聋、耳鸣、中耳炎、牙痛、癫狂等有较好的防治作用。针刺时宜张口,直刺1~1.5寸。

(7)足太阳膀胱经上的保健穴。

至阴:在足小趾外侧趾甲角旁约0.1寸。能清头目、通血脉、理气机,对头痛目眩、鼻塞、胎位不正有防治作用。能浅刺0.1 寸,但孕妇禁针。 三焦俞:在第一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能健脾利湿。通利三焦,可防治水肿、腰背湿痛、水谷不化、泻泄、肠胀。针刺可直刺0.5~1寸。

肾俞: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此穴有补肾益精、壮腰利湿作用,对阳痿、遗精、月经不调、耳鸣耳聋、水肿、腰痛有较好防治作用。可直刺0.5~1寸。

胃俞: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本穴和胃理气、化湿消滞、是增强后天之本--胃气的保健穴,对胃痛纳少、腹胀肠呜、呕吐、脾胃虚弱疗效较好。可斜刺0.5~0.8寸。

脾俞: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是人体气血化生之源--脾的保健穴,功能健脾利湿和胃降逆,能防治肢体乏力、背痛、腹胀腹泻等症。宜斜刺0.5~0.8寸。

肝俞:在第九胸椎棘下旁开1.5寸处。是肝的保健穴,能舒肝利胆、养血明目。可斜刺0.5~0.8寸。

心俞: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本穴宁心安神、宽胸止痛,是心的常用保健穴,对心痛、心烦、惊悸、健忘、胸闷、梦遗、盗汗、癫狂有较好防治作用。不宜深刺,可斜刺,直刺0.5~0.8寸。

肺俞: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是肺的保健穴。可宣肺、平喘、理气,对肺功能失调引起的病症有防治作用。斜刺0.5~0.8寸,不宜深刺。

(8)足少阴肾经上的保健穴。

涌泉:在足底前1/3与后2/3交界处,蜷足时凹陷中。本穴能宁神、开窍、清热,亦是常用的保健穴之一。对头痛、头昏、中风昏迷、休克、小儿惊风、小便不利、大便难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可直刺0.5~1寸。

针灸穴位的操作方法

一、毫针刺法:是利用毫针刺耳穴,治疗疾病的一种常用方法。
(1)定穴和消毒以选定耳穴作为针刺点,针刺前耳穴必须严格消毒,先用2.5%碘酒消毒,再用75%的酒精脱碘,待酒精干后施术。
(2)体位和进针 一般采用坐位,如年老体弱、病重或精神紧张者宜采用卧位,针具选用26-30号粗细的0.3-0.5寸长的不锈钢针。进针时,左手拇食二指固定耳穴,中指托着针刺部的耳背,既可以掌握针刺的深度,又可以减轻针刺的疼痛。然后用右手拇食二指持针,用快速插入的刺法或慢慢捻入的慢刺法进针均可。
(3)留针和出针 留针时间一般约15-30分钟,慢性病、疼痛性疾病留针时间适当延长。留针期间,每隔10分钟运针1次。出针是一次治疗的结束动作,左手托住耳廓,右手迅速将毫针垂直拔出,再用消毒干棉球压迫针眼,以免出血。
(4)单手进针法:多用于较短的毫针,用右手拇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针体中部,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时,中指也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至所需的深度。
(5)双手进针法: 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俞穴位置上,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俞穴。

脾胃病针灸取穴一览表

中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水谷精微化生之所,人体的五脏六腑都靠它提供营养物质。但凡脾胃功能不佳的人,常常表现为面黄肌瘦、五脏不安、食欲不振、睡眠不佳,这些令人头疼的症状,都可能出现。若脾胃出现病变,身体 健康 便会受到影响。治疗脾胃病,针灸其实也是不错的选择,可是很多人却不知道针灸哪些穴位呀!别着急,我这就分享一篇针灸治疗脾胃病选穴的文章!


针灸治疗脾胃疾病,疗效确切,特别是脾胃为主的慢性病,如慢性腹泻、消化不良等,多可取得好的效果。现在把常见的适应证,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胀满、泄泻、便秘、呕吐等方面,辨证归纳于下:

一、食欲不振


食欲不振古称“不嗜食”,多由脾胃虚弱、火不生土、肝气犯胃等引起,辩证取穴于下:

1.脾胃虚弱

胃经: 梁门、关门、天枢、不容、承满、气户、乳根、足三里、丰隆、下巨虚、冲阳、内庭。

脾经: 隐白、太白、公孙、周荣。

大肠经: 二间、下廉、天鼎。

2.火不生土

心经: 神门。


肾经: 灵墟。

膀胱经: 脾俞、胃俞、胆俞、魂门、三焦俞、阳纲、意舍、膈俞、胃仓、承山。

心包络: 劳宫、内关。

督脉: 脊中。

3.肝木克脾、肝气犯脾

肝经: 曲泉、章门、期门。

任脉: 中庭、紫宫、上脘、中脘、下脘。


二、消化不良,伤食


由于饮食不节或脾虚不运,发生胸脘痞闷、嗳气腐臭、厌食、恶心、泄泻等。兹从脾胃虚弱、肝郁角度分别归纳于下:

1.脾胃虚弱

大肠经: 手三里。

胃经: 天枢、足三里、冲阳、上巨虚。

脾经: 太白、商丘。

膀胱经: 脾俞、膀胱俞、三焦俞、魂门、胃俞、胃仓、承山。

2.肝郁

肝经: 章门。

任脉: 中脘、下脘、上脘、璇玑。

督脉: 脊中。


三、腹胀满


腹部胀满,有虚实之分。《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说:“病者腹满,按之不痛者为虚,痛者为实。”现辨证归纳如下:

1.脾胃虚弱

胃经: 不容、承满、关门、大巨、水道、气冲、天枢、厉兑、内庭、陷谷、冲阳、解溪、上巨虚、足三里。

脾经: 隐白、大都、太白、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

任脉: 水分。

膀胱经: 脾俞、胃俞、大肠俞。

肾经: 大钟、太溪。

2.肝郁

肝经: 曲泉、行间。

胆经: 悬钟、外丘。

膀胱经: 胆俞。


四、腹泻


腹泻是常见胃肠疾病,有的是脾胃虚弱,有的由肾阳不振或肝郁所致。

1.脾胃虚弱

胃经: 内庭、足三里、承满、梁门、天枢、关门。

脾经: 隐白、大都、太白、三阴交、阴陵泉、大横。

任脉: 关元、石门、水分、神阙、中脘、气海。

2.肾阳不振

肾经: 涌泉、然谷、交信。

膀胱经: 大肠俞、三焦俞。

督脉: 悬枢、脊中。

3.肝郁

肝经: 曲泉、章门。


五、便秘


便秘是临床常见病。实证多因脾胃实热、少阳相火所引起;虚证则常见于脾肾阴虚,归纳如下:

1.脾胃实热

胃经: 足三里、丰隆。

脾经: 太白、大都。

2.少阳相火

心包络:大陵。

三焦经: 中渚、支沟、外关。

胆经: 光明、阳陵泉。

肝经: 章门、大敦、太冲。

督脉: 长强。

3.脾肾阴虚

肾经: 涌泉、肓俞、照海、太溪、大钟、交信、石关、阴都。

膀胱经:承筋、承山、大肠俞、膀胱俞、小肠俞、秩边、中髎、下髎、肓门。

任脉: 石门。


六、呕吐


呕吐有因外邪引起的,有湿邪痰浊引起的,有肝气犯胃引起的等。现从外邪犯胃、食滞痰浊、肝气犯胃、脾胃虚实等,归纳于下:

1.外邪犯胃

肺经: 少商、鱼际、经渠、尺泽、中府。

大肠经: 阳溪。

脾经: 公孙、大都、商丘。

膀胱经: 肺俞、心俞、膈俞、胆俞、胃俞、肾俞、脾俞、魄户、魂门、承光、玉枕、厥阴俞、三焦俞、委中、意舍。

2.食滞,痰湿

胃经: 足三里、人迎、不容、天枢、滑肉门、头维。

脾经: 隐白、大都、商丘、公孙。

心包络: 劳宫、大陵、间使、曲泽。

三焦经: 支沟、颅息。

3.肝气犯胃

肝经: 行间、太冲、章门、期门、大敦。

胆经: 阳陵泉、悬钟、辄筋、本神、率谷。

4.脾胃虚寒

心经: 少海、极泉、神门。

小肠经: 天容、支正。

肾经: 太溪、大钟、阴都、通谷、幽门、步廊、神封、灵墟、神藏、彧中、俞府、石关。

任脉: 下脘、中脘、上脘、巨阙、中庭、玉堂、紫宫、石门。

督脉: 大椎。


七、流涎


涎为脾液,脾胃虚寒,则冷涎上涌,不能收摄。本病又与脑病有关。

1.脾胃虚寒

胃经: 地仓、颊车。

大肠经: 下廉、温溜。

三焦经: 丝竹空。

任脉: 廉泉。

2.脑病

肾经: 然谷、太溪、阴谷、幽门、彧中。

膀胱经: 膈关、心俞。

督脉: 水沟、神庭。


八、痰


痰病主在肺脾,临床上由于病因不同,有风痰、痰火、寒痰、顽痰等区分。现归纳于下:

1.风痰、寒痰

肿经: 中府、天府、尺泽、列缺。

胃经: 屋翳、丰隆。

2.痰火

胆经: 风池、浮白。

督脉: 上星。

3.顽痰

肾经: 然谷、复溜、阴谷。

膀胱经: 脾俞、膏肓俞、膈关、膈俞。

任脉: 上脘、巨阙。


九、脾胃其他疾病


1.溏泻

大肠经: 偏历。

肺经: 太渊。

脾经: 地机、三阴交、阴陵泉。

肝经: 太冲。

任脉: 神阙。

2.餐泻、食泻

大肠经: 下廉、上廉。

胃经: 上巨虚。

脾经: 阴陵泉、三阴交。

膀胱经: 肝俞、会阳。

肝经: 太冲。

3.暴泻、洞泻

大肠经: 三间。

脾经: 大都、太白、隐白、阴陵泉。

膀胱经: 肾俞。

肾经: 然谷。

肝经: 章门。

督脉: 长强。

4.噎膈

肺经: 中府。

胃经: 乳根。

膀胱经: 神堂、意舍。

任脉: 膻中、阴交。

5.脱肛

胃经: 气街。

膀胱经: 大肠俞。

肾经: 横骨。

任脉: 神阙、鸠尾。

督脉: 百会、长强、脊中。

带状疱疹乃西医病名,中医称为缠腰火丹,是一种在皮肤上出现成簇水疱,痛如火燎,每多缠腰而发的皮肤病,民间称为“串腰龙”。此病可发生于全身任何部位,多出现在肋间神经,以老年人多见,任何季节都可发病,多无明显诱因,一次发病后即可获得终身免疫。带状疱疹最痛苦的症状是疼痛,常因疱疹的疼痛使病人坐卧不安,精神烦躁,不思饮食,夜间很难入寐,甚至彻夜失眠,影响正常的工作与学习,其中老年患者的疼痛更为严重。


笔者继承先师王乐亭教授的临床经验,采用龙眼穴配合“截法”,将放血、拔罐、针刺相结合治疗134例带状疱疹后,不留任何后遗症,且安全简便易行,并能在短期内收到满意疗效。现将其病因、病机、一般资料、操作方法分别介绍如下:


(一)治疗方法


1.“龙眼”穴位放血

“龙眼”穴位于小指近端指关节尺侧面上,握拳取之。局部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然后进行挤压,即有黄色黏液或恶血溢出,挤出1-2滴即可。




2.“龙头”“龙尾”点刺出血

疱疹最先出现处称为“龙尾”,疱疹延伸方向之端称为“龙头”。其放血部位应在“龙头”之前,“龙尾”之后。经常规消毒后,以三棱针点刺出血,在针刺部位拔火罐,以求恶血尽祛。起罐后,用酒精棉球擦净该处,不必包扎。


3. 大椎放血


4.配穴

如疱疹的发病部位在胸或胸以上部位者,加曲池、合谷;疱疹在腰部者,加足三里、三阴交、太冲。选穴多少,根据病情之轻重而定,一般选1~2个穴。刺激手法取泻法,每穴留针30分钟,每日治疗1次。


5.辅助治疗

(1)病情严重者,可配合服用中药。

(2)疱疹破溃后,可用龙胆紫涂擦局部,以防感染。

(3)疱疹分泌物较多时,可按外科常规清洗局部皮肤。



(二)注意事项


1.针具及放血部位必须消毒,以防感染。刺络时,下手宜轻,刺入宜浅,出血如珠如点为宜,切忌用力过猛。

2.放血后24小时之内,勿洗澡以防感染。治疗期间,忌食刺激性食物。

3.凡贫血、体质虚弱者,低血糖者,低血压者,血液病者及孕妇等不宜放血。

4.在治疗过程中,病人必须忌口,如辛辣、鱼虾等物。


(三)疗效


带状疱疹除了皮损以外,疼痛是主要症状。本组134例病人疼痛普遍较重,而通过针刺治疗后,能较快地控制疼痛。一般是在针刺后24-48小时内,疼痛可以明显减轻,有的可以基本控制。疼痛控制以后,疱疹很快枯萎,逐渐结痂,1周左右脱落。134例均未发现遗留后遗症。

50多岁的刘大伯因感冒而到药店购买中成药银翘片口服。口服银翘片3天后感冒未见好转,故回药店质问药师卖的是不是“假药”;他还说自已以前感冒吃银翘片一、两天就会好了,而这次却连吃三天都不见好。药师经过望、闻、问、切四诊,诊断刘大伯患的是风寒感冒;又询问他的用药方法,发现他并未按照说明书要求用姜葱汤送服。故告知他感冒未好的原因是诊断不准确、用药方法不当。经吩咐他用姜葱煎汤送服后,第二天刘大伯感冒症状明显缓解,第三天症状消失,故他兴高采烈地到药店感谢药师。药师随访一个星期,刘大伯感冒未见复发。


医生分析


银翘片是根据中药名方银翘散制成的纯中药制剂,由连翘、金银花、荆芥、薄荷和竹叶等十味中药组成,具有疏散风热、清热解毒的功效。很多人都知道银翘片能治感冒,但有的人感冒服用银翘片后,一连几天都不见好。其原因有两个,一是诊断不准确。因为中医治感冒是要分型的,中医把感冒分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两大类。风寒感冒临床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头痛无汗,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寒者热之,治疗原则为辛温解表,宣肺散寒,代表方为荆防败毒散。风热感冒临床表现为发热重,畏寒轻,头痛有汗,口渴,舌红苔黄,脉浮数;热者寒之,治疗原则为辛凉解表,宣肺清热,代表方为银翘散。故风寒感冒口服银翘片无效。


二是用药方法不当。风寒感冒如要服用银翘片,则应用姜葱煎汤送服,以发挥驱散风寒、发汗解表的作用,这一点在药品使用说明书中有提示。但大多数患者没有仔细阅读说明书;或虽阅读但没有引起重视,更没有按要求去做,故服药无效。


市面上银翘散的中成药有银翘片和维C银翘片两种,这两种药有什么区别呢?其实,维C银翘片是在银翘片的基础上加入扑尔敏、扑热息痛和维生素C的中西结合制剂。扑尔敏具有抗鼻黏膜过敏作用;扑热息痛具有解热镇痛作用;维生素C具有增强机体抵抗力作用。中西结合,疗效更佳。虽然如此,但它仍仅对风热感冒有效。


值得提醒的是,维C银翘片中的扑尔敏有嗜睡的副作用,故驾驶员、高空作业者和从事精细操作者慎用;扑热息痛易损伤胃黏膜,故急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者慎用,蚕豆病和有出血倾向者禁用;维生素C为酸性药物,故胃酸过多和尿道结石者慎用。

对于一棵参天大树和一片茂密森林来说,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是最风华正茂的黄金季节,这时正好处于树木的生发时节,于是,人们对于绿叶有着无穷无尽的描绘憧憬,思绪万千...

可是,当这片森林慢慢的走进金秋之后,美丽的叶子由嫩绿变成淡淡的橘黄色迎接着飒飒秋风和严酷的寒霜,禁不住的飘摇飞旋而落的时候,您又是如何感想呢?这里暂且不提。

我今天要讲述的是,飘摇落叶具有生物的收敛之性,我们可以在医学上把飘摇落叶变废为宝,为人类的 健康 事业散发应有的余热和灿烂的光辉。

方法一:拾取杨树叶,榆树叶,柳树叶,杏树叶,这些各地都随手可得的落叶各一大把,混合一起,用开水浸泡20分钟后既可以泡脚泡手治疗风湿性疼痛和麻木。用来洗脸,可以治疗面部痤疮(青春痘)。全身擦洗,可以治疗皮肤病,瘙痒。用来洗头,可以预防和治疗脱发。

方法二:用上述几样树叶数量各三把,混匀装入小枕头内,睡觉时枕在后颈部,可以睡眠安稳,颈椎舒服,第二天神清气爽。把这个小枕头放在腹部,可以治疗腹胀消化不良。

落叶来源方便,不需要花一分钱,如此有益 健康 ,我们何不趁此季节稍微动动手,换来自己的 健康 呢?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_11/8367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