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给中医临床诊断提供依据,在介绍儿科常见疾病之前,先简略介绍一下小儿特点和小儿四诊。
小儿特点不一般,形体幼稚脏未全。娇嫩易受外邪侵,机能虽旺形气弱。阳气偏盛易化热,热症居多易生风。御外力弱发病急,邪易入肺陷心肝。风痰火热易出现,高热惊厥更须知。
注:以上是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简要情况。在中医理论上,对小儿有“稚阴稚阳”和“纯阳”之体之说。这说明小儿正处在幼稚阶段,另一方面又说明小儿阳气偏盛。小儿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一方面形体比较娇嫩,另一方面脏腑虽然生成但功能未全,处于幼稚娇嫩状态,因而卫外功能薄弱,易受外邪侵袭,容易感受疾病。但小儿日生夜长,机能旺盛,所谓“纯阳”之体,正是指此。
由于小儿形气不足,脏腑未全,抗御外邪能力薄弱,易受外邪侵袭,所以发病急,传变快。由于小儿阳气相对偏盛,所以热症居多。热易生风,所以惊风易为出现。由于脏腑娇嫩,六淫之邪易伤肺犯胃,易陷入心肝。所以,风痰火热之症容易出现,高热惊厥等症也易发生
掌握小儿以上生理、病理特点,从宏观方面讲,对小儿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摘自《生命保健:中医治病妙诀要方》
小儿的特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新生儿易患革兰氏阳性细菌感染
(一)小儿生理特点
1、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脏腑即五脏六腑,“形”是指形体结构,即四肢百骸,筋肉骨骼,精血津液等。“气”指的是生理功能活动,如肺气、脾气等。脏腑娇嫩是指小儿机体各系统、器官的形态发育不完善和脆弱。形气未充是指小儿形体结构和功能活动未臻健全。
2、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生机蓬勃是指小儿生命力旺盛,充满生机。发育迅速是指小儿生长和发育的速度很快。这是小儿时期的另一个重要生理特点。由于小儿出生时机体诸多方面功能尚未成熟,因此,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从体格、智力以及各种生理功能,均不断向完善、成熟方面发展,年龄越小,生长发育的速度越快。
(二)小儿病理特点
1、发病容易,传变迅速: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体质和功能均较脆弱,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差,寒暖不能自调,乳食不知自节,一旦调护失宜,则外易为六淫所侵,内易为饮食所伤,因此容易患病,并以外感时邪和肺脾二脏的病证为多见,而且患病之后变化迅速。
2、脏气清灵,易趋康复:小儿疾病在病情发展转归过程中,虽有传变迅速,病情易转恶化的一面,又有脏气清灵,活力充沛,反应敏捷的一面。患病以后,经过合理的治疗,病情好转快,康复快,而且后遗症少。因此,小儿患病以后,及时正确地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
(1)生理病理基础。 小儿“稚阴稚阳”,五脏均无例外。小儿生长发育过程,是“阴气长而阳气充”,提示阳不充自有阴之亏,阴不足也表现阳气损,可见小儿每多阴亏为本,阳损为标,“小儿脾常不足”常常首先不足于阴,其次不足于阳。小儿厌食是小儿生理性脾常不足在病理方面的突出表现,脾阴不足在小儿厌食因此尤为多见。
(2)病因病机演变。
小儿厌食脾阴不足有所增多的机理何在:
①食品结构的改变:在现代社会,不少家长的育儿保健知识相对落后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人出于溺爱和无知,片面追求高蛋白、高热量、高营养。这些固为小儿所需,但若配合不当,不仅难被吸收,而且化热化燥,灼伤脾阴,导致脾失濡运,生化乏源。有人对食品结构改变程度不同地区的调查显示:目前生活水平的提高,与脾阴不足小儿厌食的上升几乎成正比,因此,厌食表现以城市儿童为多。 ②社会因素的影响:这些年来,我国独生子女在人口中的比例扶摇直上,他们在卫生、照顾等方面条件相对优越,罹患传染病、地方病者为数较少。但是,由于“笼中鸟”式的生活和锻炼相对缺乏,以及不具备与小伙伴一道进食这种促进食欲的心理条件,产生消化分泌功能不足者,显著多于非独生子女。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鲍汉诺曾调查独生子女 356名,其中食欲不振、消化分泌功能不良、体重不足者 194人,占被调查数的 54.5%。德国小儿临床医学家荣格系统计独生子女 264名,其中厌食兼具肌肉不发达、身体消瘦、体重过轻、大便秘结等症的 77名,占厌食患儿的55.55%。根据盂氏关于“消化分泌功能不足多偏脾胃阴虚”的观察结果,以及前述脾阴不足概念,上述症候均可归属中医“脾阴不足”范畴。 ③自然环境的污染:随着现代科学、工业的发展和一些人为的破坏,农作物上化学药品的滥用,大自然中化学成分不断改变,生态平衡有所失调,共同造对人体的危害,包括戕伤脾脏濡运功能,影响脾脏燥湿之平衡,其偏于湿者损伤脾气,偏于燥者则暗耗脾阴。
④辩证思路的乏新。近年来,小儿厌食虽日引注目,但深入的探讨尚属不足;又因补气健脾或多或少见效,人们常常乐于沿习古治,很难循“有效”途径去寻觅难愈的根源。正如魏玉璜所指出:“热补药谓之劫剂,初劫之而愈,后反至重,世不知此,古今受其害者可胜数哉!” 基于上述,小儿厌食脾阴不足,现代有所增加。充分认识小儿厌食多脾不足,创拟更切本证的治法方药,是当今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小儿五脏特点
明代儿科名医万全,根据钱乙“脏腑虚实辨证”理论,提出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虚”的观点,即所谓小儿五脏“三不足、两有余”的理论,对后世探讨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万全在《万氏育婴秘诀·五脏证治总论》中总括其源时谈到“有余为实,不足为虚”。
1.肝常有余 肝主人体生发之气,肝气生发则五脏俱荣。小儿生机蓬勃,精气未充,肝阳易旺,肝风易动,故有“肝常有余”的生理特点。但此有余为生长之气,是自然之有余,不是指小儿肝阳亢盛;此有余又是相对之有余,是稚弱之有余,是相对于其他脏腑而言的,并非强实成熟之说。“肝常有余”的生理特点,也预示了小儿病理上容易出现肝火上炎,肝阳上亢,肝气横逆,肝风内动的实证与虚证。
2.脾常不足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小儿脾常不足,包括脾胃之体成而未全脾胃之用全而未壮,乳食的受纳、腐熟、传导,与水谷精微的吸收、转输功能均显得和小儿的迅速生长发育所需不相适应。加之小儿饮食不知自调,家长喂养常有不当,就形成了易患脾系疾病的内因外因。加之小儿肝常有余,脾受克抑,故有“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也预示了小儿病理上容易出现饮食停滞,气血两虚的病证。
3.心常有余 小儿阴常不足,木火同气,心肝之火易亢;肾阴之水不足,水不制火,心少克制,心火易炎,因此小儿心气旺盛有余,故有“心常有余”的生理特点。然心之有余又是相对的、稚弱的,并非强实、成熟、完善的。小儿气血尚未成熟,故心血不足,心主血脉、心藏神功能亦稚弱。“心常有余”的生理功能,也预示着小儿病理上容易出现心火亢盛、心火上炎的证候。
4.肺常不足 肺本为娇脏,难调而易伤。小儿肺常不足,包括肺的解剖组织结构未能完善,生理功能活动未能健全,加之小儿寒暖不能自调,家长护养常有失宜,故形成易患肺系疾病的内因外因。肺为华盖,主一身之表,六淫外邪侵人,不管从口鼻而入还是从皮毛而入,均先犯于肺,故有“肺常不足”的生理特点。“肺常不足”的生理特点,也预示着小儿病理容易出现感冒、咳嗽、肺炎喘嗽等肺系疾患。
5.肾常虚 肾为先天之本,元阴元阳之府。小儿肾常虚,是指小儿脏腑虚弱,气血未充,肾中精气尚未旺盛,骨气未成。加之小儿生长发育,以及骨骼、脑髓、发、耳、齿等的形体与功能均与肾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小儿先天禀受之肾精又须赖后天脾胃生化之气血不断充养。才能逐步充盛;小儿未充之肾气又常与其迅速生长发育的需求显得不相适应,故有“肾常虚”的生理特点。“肾常虚”的生理特点,也预示着小儿病理上容易出现诸如解颅、胎怯胎弱、五迟、五软、佝偻等肾精不足之疾患。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_11/8437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肝火旺怎么食疗怎么调理?
下一篇: 中医治腰椎病方法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