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推拿艾灸 >> 健康综合

至阳穴的穴位配伍和取穴方法

苹果养生 2023-06-01 03:33:54

至阳穴的穴位配伍和取穴方法

至阳穴这个穴位是我们许多的朋友们都比较熟悉的一个穴位,当然,至阳穴这个穴位的保健功效也是非常多的,并且至阳穴还能够和其他的一些穴位配伍,那么至阳穴可以和哪些穴位配伍使用?相信我们大家对于这个问题是非常的关注的,下面我们就来一起详细的看看至阳穴的穴位配伍和取穴方法。

【至阳穴位配伍】

至阳穴配曲池穴、阳陵泉穴、脾俞穴治黄疸;至阳穴配天枢穴、大肠俞穴治腹胀、肠鸣、泄泻;至阳穴配内关穴、神门穴治心悸、心痛;至阳穴配阳陵泉、日月主治胁肋痛、黄疸、呕吐,其实至阳穴也是可以和心俞穴搭配的,这两个穴位搭配起来,可以帮助我们有效的缓解和预防心律不齐、胸闷等这些症状,对于我们人体的健康来说也是非常的有帮助的。

【取位方法】

其实至阳穴的位置也是非常好找的,对于至阳穴的取穴方法,我们就大家只要认真的了解一下,那么是可以迅速的找到至阳穴这个穴位的。我们取穴的时候,低头,颈后隆起的骨突即为第七颈椎,由此往下数到第七个骨突即第七胸椎,其下方凹陷处就是至阳穴。或者两手自由下垂,用手摸肩胛骨,在肩胛骨下角的下方即为第七肋间,第七肋间水平线与正中线相交处即为第七胸椎下方,就是至阳穴所在)

上面我们详细的了解了至阳穴的配伍应用和取穴方法,我们可以知道,至阳穴的穴位配伍也是非常多的,至阳穴和不同的穴位搭配,保健功效和作用也是有着很大的差别的,另外,我们也了解了至阳穴的一些取穴方法,只要我们记住至阳穴的取穴方法,那么我们就可以轻松的定位至阳穴。

这7个中医急救要穴,掌握按压方法可救急

对于一些常见的急性病变,除了采用西医治疗之外,还可以通过中医的方法进行急救,主要是对穴位进行按压。人体中的穴位有很多,必须要掌握常用的急救穴位,在发生急性病变时合理恰当的选择穴位能够缓解病情,起到治疗的效果。

1、内关穴

内关穴是常见的急救穴位,位于手腕部,按压内关穴能够有效地治疗患者恶心和腹痛症状,可以用右手轻轻按压左手腕处穴位持续五到十分钟就能够缓解患者的症状。另外在出现晕车现象时,也可通过按揉内关节缓解。

2、至阳穴

至阳穴在临床上的应用十分广泛,当患者急性心绞痛发作,病情十分危急时,可以通过按揉至阳穴缓解患者症状。

3、三阴交穴

三阴交是女性常用的穴位,同时也是常见的急救穴位,当患者发生肾绞痛时疼痛异常明显,可以通过按压三阴交穴位10分钟左右即可缓解疼痛症状。

4、神庭穴

神庭穴位于头顶部,对机体神智方面的疾病十分有帮助,当患者发生头痛、癫狂以及痫证时,可以每天按摩神庭穴50~100次能够缓症状。

5、足三里穴

足三里是常见的保健穴位,也是中医急救常用的穴位。当患者发生胃肠部疾病时,可以用双手的拇指或鱼际处按揉足三里穴位,持续3~5分钟,当穴位处出现酸麻胀感后可以停止按摩,能够缓解患者胃肠道的疼痛,减轻患者症状,还可以改善胃肠的功能。

6、合谷穴

合谷穴位于虎口处,当机体由于劳累过度或饥饿等原因发生突然昏倒症状时可以用拇指按压合谷处,持续3~5分钟,患者就会逐渐苏醒。

7、人中穴

按掐人中在日常生活和临床上都比较常见,人中穴是督脉的穴位,当发生休克症状时可以手掐人中穴持续2~3分钟患者就能够苏醒,但是在按掐过程中不能够长时间刺激人中穴,以免影响患者呼吸。另外对于有高血压或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不能够按掐人中穴。

掌握常见穴位所治疗的疾病,当发生相应症状时,可通过按揉穴位缓解患者的病情,但是在对穴位进行按压和按摩时必须要遵循医嘱,掌握正确的按压原则,以免操作不到对患者身体造成影响。

六个“气穴”你掌握了吗?

仔细盘点了一下,人体十四条经脉上共有合谷、足三里、膏肓、膻中、关元及气海六个气穴。之所以把它们叫气穴,是因为这些穴位都有较强补气的作用。归纳一下,这些穴位都位于手足阳明经和任脉上。


(1)合谷

合谷是临床上使用频率最高的穴位,在手阳明经上,是大肠经的原穴,也就是肾中原气通过三焦到达手阳明经的输入口,所以它有较强补气的作用。一般的讲,肌肉丰厚隆起的地方气都旺,而浅薄凹陷的地方气都虚。临床上我们针灸时先要看下病人的基本情况,最简单的就是看下合谷,如果是凹陷下去的,那么说明气虚明显,针刺效果就不好。这种现象在中风偏瘫、长期卧床的病人就比较多见。

针刺合谷时最好用左手拇指或是食指按压在穴位上,顺着指甲进针,一来减轻针刺带来的疼痛,二来可以避免刺破血管。合谷穴脉气较强,所以针刺感强烈,不要进行大幅度的行针,尤其是对体质虚弱的病人一定要注意,避免晕针。针刺合谷徐缓针感可传到食指。

合谷的用法较多,能够治疗的疾病也比较广泛,但都离不开补气的功能,除此之外,还兼有较强的温阳、行气的作用。所以合谷对外感病、经络脉有较好的作用,尤其是在治疗外感病方面作用尤为显著。

五输穴中井穴脉气最浅,一般也就针刺1 2分,没有得气的感觉,只有痛感,它的用法更多的是点刺放血,从荥、输、经脉气逐渐走深,到合穴经气就已经很深了,向内联系脏腑,所以合穴深刺才能引到脉气。


合谷是原穴,所以针刺可深可浅。合谷穴总的来说有温阳益气的功效,但深刺和浅刺的作用就有所不同。浅刺有解表、宣发、开窍升阳之功,深刺有利湿气、降逆、下气、固脱之功。

取穴方法:伸展拇指、食指,从第一骨间背侧肌的远端1/2处往其近端循摸,摸到一个凹陷。合谷缝隙位于第一骨间背侧肌的近端。

(2)足三里

足三里应该是除合谷之外临床上使用频率最高的穴位了,在足阳明经上,是胃经的合穴,它的脉气较深,再往里走联系脏腑。阳明经本身就是多气多血的经脉,足三里肌肉丰厚,又是合穴,所以有较强补气血的作用。

足三里只是单纯补气,并没有升气的作用,相反它却能让气机下行。《圣惠方》就说, “凡人三十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气上眼暗,所以三里下气也”。 这句话很是浅显,人三十岁以上眼睛开始昏花,是不灸足三里导致气机上行造成的。临床上遇到很多病人长期艾灸上火了,就是灸关元、膏肓的时候没有灸足三里造成的。


足三里,一般可以直刺1 2寸,由于此处肌肉较为丰厚,所以进针后几乎都不需要怎么行针,就会很快得气,且气感强烈,病人脚踝、足背都困胀,更有一些病人可以直接到达第二、三趾间,如果到了第四、五趾间,则说明针刺过深已经穿过胃经到胆经去了。

足三里的主治作用较多,概括起来主要是三种,一是消化系统的慢性疾病,急性病效果不好,像急性胃痛,针刺足三里就不如按压至阳穴止痛来的快。二是慢性虚损性疾病,常年累月的咳喘、头晕气短等;三是神志病,失眠、癫狂;四是下肢无力、疼痛等。

取穴方法:沿着胫骨从下往上摸,触及胫骨粗隆的下端,从此处滑过胫骨前肌到其外侧缘第第一个凹陷处,在胫骨前肌和趾长伸肌的缝隙中。

(3)膏肓

膏肓是足太阳膀胱经的腧穴,其实并不是特别好找,大多数情况下它都被肩胛骨所遮挡,所以我们找的时候就必须让病人双手抱肩,把肩胛骨充分打开,让它彻底暴露出来。如此重要的穴位也难怪它要隐藏的如此之好,这样也就能避免这个地方受到外来的伤害。

心和肺是人体最重要的两个器官,心主血,肺主气,它们和气血运行的关系非常紧密,而膏肓恰好就处在肺的背俞穴魄户和心的背俞穴神堂之间,可见它有沟通气血和补益气血的强大功能,所以古人认为它能治疗百病是有一定依据的,临床使用效果确实很好。


膏肓这个穴位一般很少针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把握不好针刺的角度和深度,容易出现气胸;二是从临床实践看,针刺治疗的效果并不好。膏肓的用法就是艾灸和放血。《千金要方》曾指出: “此灸讫,令人阳气康盛” 。说明灸膏肓可以补充人体的阳气,所以膏肓是一个很好的补益要穴,尤其擅长治疗心肺慢性虚损性疾病。王居易教授就经常使用膏肓来治疗免疫功能低下出现的各种慢性、顽固性疾病。

至于灸膏肓的壮数,各类文献并没有具体的记载,有灸至百壮千壮的,总之以灸透为宜。重灸膏肓时,病人会出现口渴和嘴唇干裂的情况,这是灸膏肓可以迅速补充心肺之气,造成胸腔里的气太旺,这个时候再灸足三里,就可以引胸腔里的热气下行,不仅可以缓解灸的过程中出现的不适,而且治疗效果会更高。

取穴方法:让病人双手抱肩,在第四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3寸的地方。解剖学的语言说,也就是肩胛骨内侧缘,胸髂肋肌的外侧缘。不过中医大家倪海厦老师找这个穴位是定位在第四胸椎下,第五胸椎上1/3旁开3寸的地方。这和《针灸聚英》所描述的定位方法相同。

(4)膻中

膻中有两层含义:一指的就是膻中穴,它在任脉上,是心包的募穴,同时也是气会之穴;二指的是处在心肺隔膜之间的空腔部分。从理论上第二层含义似乎更符合气会之穴的说法,但是我们也没有必要把它们完全割裂开来,理解为内藏和外围就可以了。


《太素·营卫气行》说“ 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肺而行呼吸焉” ,可知胸中的大气指的就是心肺之气,为全身之气所宗,所以又称“宗气” 所在部位称为“气海”。这就是《灵枢·海论》说的“ 膻中者,为气之海”, 可见膻中主要补的是心肺之气。

膻中穴着重于调理上焦心肺之气,有宣肺、宽胸、降逆的作用,既能治疗气喘、咳嗽、呕吐、呃逆、胸闷、心痛的实证,又可治疗气短、乏力或产后血虚、乳汁缺少的虚证。《行针指要歌》说的“或针气,膻中一穴分明记”,主要是就肺气而言。

取穴方法: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5)气海

气海又名丹田,顾名思义,就是元气之海,又是呼吸之根,所以是下焦非常重要的穴位。故凡气化蒸动之机均由此所发,功能为补益真元,温振肾阳,有如釜底添薪,所以能温脾胃助运化,使之水谷腐熟,又能蒸动膀胱气化,使之气化升腾,津液四布,浊阴得出。气海和关元有着本质的不同,气海偏于温补阳气,而关元则重在滋补阴精。


《难经疏》就说,气海为元气之海,是人的元气滋生的地方。名医王执中就因为体弱多病,经常觉的气不够用,有个老师傅就让他灸气海,结果病就好了。罗天益《卫生宝鉴》也常以灸气海“补下焦阳虚”。说明气海有培补元气的功效,历代医家视为益气、健身的要穴。对于脏气虚惫,真气不足,下元不固的气虚下陷、元阳暴脱之证,如内脏下垂、久泄久痢、遗精阳痿、中风脱证等一切气虚诸疾,常与关元穴同用。

取穴方法:气海位于下腹部,在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的地方。肚脐中央向下与关元(在下腹部,正中线上,肚脐中央向下4横指处即是关元穴)之间的中点处即是气海穴。

(6)关元

关元为任脉经的腧穴,是小肠的募穴、足三阴与任脉的会穴,又是三焦之气所生的地方。为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地,是人生之关要,真气之所存,元阴元阳交关之所,处在元气的关口,所以叫关元。人体的元气从这里出发,通过三焦,输送到各条经脉,和营气会合,共同发挥经络气化和濡养脏腑的功能。


关元虽然具有培肾固本、补益元气、回阳固脱、固精止带、分别清浊、调元散邪、强身保健等诸多作用,但是调补肾阴肾精的作用尤为突出。用于治疗遗精、阳痿、小便频数、遗尿、尿闭、月经不调、经闭、带下、崩漏、阴挺、产后出血、前阴瘙痒、疝气、腹痛、泻泄、痢疾、脱肛、眩晕、失眠、中风。

取穴方法: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3寸的地方。取穴时让病人仰卧位,在肚脐和耻骨联合上缘中点连线的下2/5与上3/5的交点处。


人体背部经络图及功用解析

人体背部经络图及功用解析

人体背部经络图及功用解析, 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人都会感觉背部酸痛、经络不通,想要告别这些症状最好的方法就是进行经络按摩。以下分享人体背部经络图及功用解析,快来看看吧。

人体背部经络图及功用解析1 1、身体十二条经脉功效

十二经脉的名字各自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小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光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2、、联络五脏六腑、沟通交流内外

身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和肉骨筋等组织人体 器官,往往能维持相对性的融洽与统一,进行一切正常的生理学活动,是借助经脉系统的联系沟通交流而完成的。表皮体会病邪和各种各样刺激性,可传输于五脏六腑;五脏六腑的生理作用紊乱,也可以体现于表皮。

3、运作血气、营养成分全身

经脉是身体血气运作的安全通道,能将营养元素输布到全身各组织内脏器官,使五脏六腑组织足以营养成分,骨筋足以濡润,骨节足以通利。

4、抵抗病邪、护卫机体

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卫气丰富于络脉,络脉散播于全身而满布于皮部,当风邪侵害机体时,卫气当仁不让充分发挥其抵抗风邪、护卫机体的天然屏障功效。

人体背部经络图及功用解析2人体背部穴位图及作用功效

定喘穴的作用:治疗哮喘

肩中俞穴的作用:治疗肩背痛、咳嗽、视物不清

肩外俞穴的作用:治疗肩胛痛、上背部痛、颈项强痛、上臂痛

肩井穴的作用:治疗头项痛、肩背痛、乳腺炎、肩凝

秉风穴的作用:治疗肩胛痛、肩凝

天宗穴的作用:治疗肩胛痛、手麻、耳鸣、耳聋、上肢痛

臑俞穴的作用:治疗肩臂酸痛

膈俞穴的`作用:治疗咳嗽、吐血、盗汗、肋痛、呕吐、膈肌痉挛

魂门穴的作用:治疗肠鸣、呕吐、胸背痛

脾俞穴的作用:治疗腹胀痛、胸背痛、腹泄、消化不良

京门穴的作用:治疗腰肋痛、肠鸣、腹泄

三焦俞穴的作用:治疗腹胀、呕吐、腹泄、腰脊强痛

气海俞穴的作用:治疗腰痛、痔疮

关元俞穴的作用:治疗腰痛、便秘、腹泄、腹胀

膀胱俞穴的作用:治疗膀胱诸症、腹痛、腹泄、便秘、腰脊强痛

秩边穴的作用:治疗腰痛、坐骨神经痛、前列腺炎

白环俞穴的作用:治疗遗 精、白带、二便不利、腰胯痛、下肢瘫痪

会阳穴的作用:治疗痛经、性机能减退、便血、腹泄、痔疮

人体背部经络图及功用解析3 一、八髎穴

位置:骶椎。又称上髎、次髎、中髎和下髎,左右共八个穴位,分别在第一、二、三、四骶后孔中,合称“八穴”。

主治:腰骶部疾病、下腰痛、坐骨神经痛、下肢痿痹、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小腹胀痛、盆腔炎等病症。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感,用推擦法可使局部发热并向小腹放散。

二、风门穴

定位: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常用于伤风咳嗽、发热头痛、颈项强痛、腰背痛等病症的治疗与保健。

三、膏肓穴

定位: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处,肩胛骨内缘,抱肘取穴。

主治:常用于咳嗽、气短、健忘、遗 精、阳痿、盗汗及诸虚百损的治疗。

四、至阳穴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五 、灵台穴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6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六、肾俞穴

位置: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补益脑髓,强壮腰肾,止咳定喘,聪耳明目。适用于肾虚腰痛、腰膝酸软、耳鸣目眩、健忘失眠、阳痿遗 精、月经不调、神经衰弱、男子不育、女子不孕、肺心病气喘、肾不纳气、小儿发育不良、诸虚百损等病症。有全身强壮作用,对肾虚、肾炎有一定的作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1362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