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推拿艾灸 >> 健康综合

冬病夏至常出现的两点误区(冬病夏治正当时,这份养生秘笈请您收好!)

苹果养生 2023-06-01 04:09:45

冬病夏至常出现的两点误区

随着大家对养生方面的认知不断提升,进入到夏季以后,大家越来越重视养生问题,特别是对于一些冬季常复发的常见病,如常见的手脚冰凉,畏寒喜暖.怕风怕冷,神倦易困等都属于冬病范畴,但是冬病真的一定是需要在夏季才可以看吗?下面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些关于冬病夏治的误区。

夏天能治好所有的疾病吗?冬天的病非要等到夏天才治吗?我们来看看专家的解读:

误区一:“冬病”非要夏天治

吴老先生一直有老慢支问题,去年夏天的时候他采取了冬病夏治的治疗方法,后期复发的刺激很少。他的邻居也有老慢支的问题,看到吴老的病情治好了,也打算今天常识一下冬病夏治,然后他拖着一直不治,直到冬病夏治的门诊开诊后再治疗,希望“夏治”能帮他拔除病根。但实际上,因为他病情拖的太久,并且已经相比之前加重了不少。

有病的时候就要及时治疗,不一定非要等都三伏天的时候再治疗,这样只会延误病情,适得其反。冬病夏至的方法确实有效,但还是需要有问题及时治疗的,盲目冬病非要夏治,只会得不偿失。

误区二:“夏治”一有疗效见好就收

华女士的儿子之前一直有感冒、咳嗽的情况,她一直担心孩子长期生病会对生长发育造成影响,因此听到有冬病夏治的方法,就去带孩子进行治疗,当治疗了几个疗程以后,孩子的症状确实出现了好转,抵抗力也增加了不少,因此后期就没有再继续治疗。

像华女士这样“见好就收”的市民还不少,冬病夏至对于小儿哮喘、白领反复呼吸道感染、老人冬天老慢支发作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往往一些患者见到效果后就不再治疗,这样的做法也是不科学的,因为冬病夏治是一个综合性的治疗,一般顽疾需要坚持几个夏天才能测试治疗好。

上文中小编为大家介绍的两种情况都是在冬病夏至上特别常见的的现象,往往这样做了以后,会出现疾病并没有完全康复的情况。除此之外,生活中常见的仅靠“夏治”平时可不治、发泡越多疗效越好等等冬病夏至的问题都是不可取的,建议大家生活中要多多注意。

冬病夏治正当时,这份养生秘笈请您收好!



长养功已极,大运忽云迁。

人间漫未知,微阴生九原。

杀生忽更柄,寒暑将成年。

崔巍干云树,安得保芳鲜。

几微物所忽,渐进理必然。

韪哉观化子,默坐付忘言。

——《夏至》

宋 · 张耒

夏至

已至

黄帝内经曰:“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入夏之后,天气渐趋炎热。从中医理论上说,夏季属火,心也属火,夏气通于心,故夏季养心,最当其时。


中医认为“心为一身之主,脏腑百骸皆听令于心,故为君主。中医所说的“心”,除了心脏外,还包括心理因素。

因此,养心也就是养性,保持淡泊宁静的心境,避免心火内生,对夏季 养生 极为重要,所谓“心静自然凉”。


夏季的炎热气氛最易于扰乱心神,易使心火上炎,心火旺自然易出现烦躁不安、心神不宁并影响到睡眠。有些人平时温文尔雅,不急不怒,可到了夏天却变得性情急躁,常为小事大发脾气。这是因为气温升高加剧了人们的紧张心理,心火过旺所致。


夏季养心,养心安神要静心


在现实生活中,悲伤、愤怒、恐惧等原因容易诱发心脏病,因此,夏季养心调神,必须节制情志,保持心境平和,以保护心脏。

《医钞类编》:“养心在凝神,神凝则气聚,气聚则形全。”养心首先要做到心静,心静自然凉。善于静而养心的人可以体会到静则生阴,只有阴阳协调,才能保养心脏。

如何才能做到心静呢?


第一, 心静必须清心少欲,要善于调节心情,尤其不能大喜大悲,中医有过喜伤心之说;

第二, 多闭目养神,有空就经常闭目养神,可帮助我们排除杂念;

第三, 多静坐,因为静则神安,每次可在阴凉处或屋内静坐15~30分钟即可。也可采取听音乐、看书、钓鱼、打太极拳等入静。

心在液为汗,养心需调汗


由于血是心所主,汗又是津液血所化,夏天出汗多,汗为心之液,血汗同源,汗多易伤心之阴阳。

心气不足的人在高热夏季应适当限制活动量,不宜进行过于激烈的运动,以防大量出汗造成进一步的气阴耗伤。加之夏天温度高、出汗过多,不仅易导致心脑缺血,还易引起血液浓缩及血液黏稠度增高而加重心脏负担,所以夏天养心要减少活动强度、避免高温环境。

但因夏天又属阳,阳气主泄,所以该出汗时不能“闭汗”,开空调的时间也不能过长。出汗过多时,可喝一点淡盐水缓解。

食疗养心,宜食养心安神之品


夏天宜多食用养心安神之品,如:茯苓、莲子、百合、小枣等。

同时,还要多吃养阴生津之品,如:藕粉、银耳、西瓜、鸭肉等。

除此,夏天不妨吃点“苦”。因为苦入心,可养阴清热除烦,如苦瓜、绿豆等。

夏季气候炎热,人体气血趋向体表。人的消化功能较弱,食物调养应着眼于清热消暑,健脾益气。

因此,饮食宜选清淡爽口,少油腻易消化的食物,选择具有酸味的,辛香的食物,以增强食欲。如草莓、葡萄、西瓜、木瓜、香蕉等。



食疗方:绿豆汤,绿豆糕

绿豆具有清热解毒、止渴消暑的功效。绿豆汤煮时间不宜过长,颜色要碧绿清澈,可消暑。绿豆煮烂,色泽浑浊,消暑效果就比较差了,但是清热解毒的作用更强。

其他养心方法



(一)六字诀:呵字功补心气

呵,读(hē)。口型为半张,舌顶下齿,舌面下压。

呼气念呵字,足大趾轻轻点地;两手掌心向里由小腹前抬起,经体前到至胸部两乳中间位置向外翻掌,上托至眼部。呼气尽吸气时,翻转手心向面,经面前、胸腹缓缓下落,垂于体侧,再行第二次吐字。如此动作六次为一遍,作一次调息。

呵气功治心悸、心绞痛、失眠、健忘、盗汗、口舌糜烂、舌强语言塞等心经疾患。


(二)八段锦:摇头摆尾去心火

动作要领: 上体及头向前俯深屈,随即在左前方尽量作弧形环转,头尽量向左后旋转,同时臀部则相应右摆,左膝伸直,右膝弯曲。复原成预备姿势,右侧动作和左侧相同。如此反复6次。


(三)中药代茶饮:莲子清心茶

由莲子心3g、荷叶3g、决明子2g、乌梅2g、红景天3g 、三七花3朵组成。具有清火养阴,降脂活血的功效,是可清火,又可养阴、补气的夏季养心法宝。


(四)诵念道家心诀:【定心心经】

心若冰清,天塌不惊;

万变犹定,神怡气静;

忘我守一,六根大定;

戒点养气,无私无为;

上下相顾,神色相依;

蓄意玄关,降伏思虑;

内外无物,心神净明。


夏至养生注意什么

1、夏至养生应注意有:
(1)勿急躁
进入夏季,心情变得容易急躁,“心静自然凉”,心态调整由为重要。《黄帝内经》说,夏季要使志无怒,即心情要愉快,使气得泄,不要压抑自己。精神内守,病从安来,就是这个道理。心情不好时可以少吃一些甜食缓解一下,或听听歌看看电影放松一下。
(2)要晚睡早起
夏季炎热,“暑易伤气”若汗泄太过,令人头昏胸闷,心悸口渴,恶心甚至昏迷。安排室外工作和体育锻炼时,应避开烈日炽热之时,加强防护。起居调养,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宜晚睡早起。顺应阳气的充盛,利于气血运行。此时天气是昼长夜短,中午午休一会儿,对恢复体力消除疲劳有一定好处。
(3)空腹饮茶
夏至不宜过多饮茶,尤其是空腹时饮茶,极易导致茶水消耗人体的阳气。所以夏季饮茶,应是在饭后喝二到三杯为宜,有饥饿感则需立刻停饮。
(4)恰当补水
夏季气候炽热,挤地铁耗费更大,要注意多喝水,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不要怕费事不喝水。少喝冰水,过凉的饮料会刺激胃肠道,影响消化液的分泌使食欲减退,造成消化不良、厌食、腹部胀痛、腹泻等胃肠道疾病,有一些温热的水反而更解渴。
(5)饮食清淡多吃“苦”
夏至时节气候炎热,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因此,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要多食杂粮以寒其体,不可过食热性食物,以免助热;冷食瓜果当适可而止,不可过食,以免损伤脾胃;厚味肥腻之品宜少勿多,以免化热生风,激发疔疮之疾。
(6)忌冷水洗浴
冷水洗浴是很多人最喜欢的消暑方式,但是夏季天气炎热,人的汗孔肌腠均处于开泄状态,寒气极易侵入人体,冷水澡极易导致阳气暗损。时间久了会出现手足发冷、小腿转筋、双目视物不清等症状。
(7)夏至前后半月最宜节气针灸
夏至的节气针灸也是很有效的“冬病夏治”手段,对于冬季易发的呼吸系统疾病和骨关节病效果不错。根据中医学天人相应理论,夏至是人体阳气最旺的时候,因此夏至的养生要注意保护阳气,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夏天容易因吃寒凉食物导致胃痛、腹痛、腹泻的患者,可以在夏至前后15天适当开展夏至节气针灸治疗。
2、夏至的来历: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7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夏至以后,北半球的白昼日渐缩短。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1378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