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推拿艾灸 >> 健康综合

聚泉穴的位置和主要功能(玉液穴位置 玉液穴作用 玉液穴配伍)

苹果养生 2023-06-01 10:02:43

聚泉穴的位置和主要功能

大家都知道不同的穴位养生保健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应该选择正确的方式和方法去保健养生,穴位养生很重要,可以通过按摩针灸的方法达到保健的效果。你知道聚泉穴吗,你知道它的位置吗,它有清热开窍的作用,来看看关于聚泉穴的主要功能吧。

聚泉穴位位置

取穴方法:患者正坐位,张口伸舌,聚泉穴在口腔内,当舌背正中缝的中点处。

穴位解剖:在舌肌中;有舌动、静脉的动、静脉网;布有舌神经、舌下神经和面神经鼓索的神经纤维。

聚泉穴的功效

聚泉穴位的作用可以清散风热,祛邪开窍,治疗哮喘,消渴,舌肌麻痹,吐舌,中风舌强不语。

聚泉穴的作用还是比较强大的哦,可以有清热散热的作用,对于缓解咳嗽哮喘有好处,而且还可以有缓解和治疗中风的作用哦,可以和其他的穴位配伍,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和作用。

主治病症:

1、舌肌麻痹,味觉减退、

2、支气管哮喘。

用刺灸法直刺0.1~0.2寸;或用三棱针点刺血。

穴位配伍

尿崩症:配海泉穴、涌泉穴、水泉穴。

中枢性失语:聚泉穴(向舌根方向深刺)配天柱穴、风池穴。

舌强难言及生白苔:配外关穴、关冲穴、中冲穴、承浆穴。

用刺灸法向舌根方向斜刺0.2~0.5寸,捻转行针;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聚泉穴的位置以及主要的功能,你都了解了吧,聚泉穴的好处有很多,可以有治疗慢性哮喘的作用,对于缓解中风导致的舌肌麻痹啊还有味觉减退有一定的好处,大家可以利用起来,了解了以后以备不时之需哦。

玉液穴位置 玉液穴作用 玉液穴配伍

  中医针灸穴位有很多,在口腔中也是有穴位的,其中玉液穴就是之一,舌系带两侧静脉上,右为玉液,这个穴位具体的作用、准确位置、按摩手法、配伍您都了解吗,如果还不了解,那就赶紧跟随来了解下吧。

  玉液穴的准确位置:玉液穴在口腔内,当舌系带两侧静脉上,左为金津,右就是我们要介绍的玉液。解剖看就更加的清晰,深层有舌神经、舌下神经和舌动脉分布,浅层有舌神经和舌深静脉干经过。

  玉液穴的作用:玉液穴主要治疗口腔溃疡、急性扁挑体炎、舌炎、咽炎、消渴。对人体有治疗的功效,比如清泻热邪、治重舌肿胀、黄疸、喉咽诸热、急腹痛、中风后遗症、口舌生疮、呕吐、生津止渴、难言、顽固性呕吐等等。

  玉液穴的配伍:玉液穴配伍风池穴、曲池穴、足三里穴、太冲穴、内关穴、聚泉穴能够治疗中风语蹇。金津玉液穴、中脘穴、气海穴、身柱穴、背俞穴、命门穴、内关穴、少府穴、鱼际穴、足三里穴能够治疗糖尿病所致的口渴。金津玉液穴、三阴交穴、足三里穴可以治疗慢性口腔溃疡,还可以对溃疡周围有所疗效。金津穴、玉液穴配伍可以治疗急腹痛。少商穴、金津玉液穴、十宣穴配伍可以治疗双蛾风,喉闭不通。迎香穴、金津玉液穴、地仓穴、关冲穴、外关穴、人中穴配伍可以治疗三焦热极,口舌生疮。

  玉液穴介绍了这么多,它的具体位置和作用以及配伍的一些穴位治疗情况大家都看到了,说想要达到好的治疗效果,一定要找到专业的医院,玉液穴在中医里面针刺还是比较难的。所以要找到好的医院,这样效果才能够达到理想。

脚底穴位

脚底穴位包括隐白穴,大都穴,太白,公孙,然谷,照海,水泉,大钟,太溪穴,商丘,中封穴,涌泉,足窍阴,至阴穴,侠溪穴,足通谷,束骨穴,京骨穴,金门穴,申脉穴,仆参穴,昆仑穴,解溪穴,丘墟穴,足临泣穴,地五会穴,冲阳穴,陷谷穴,内庭穴,太冲穴,行间穴,大敦穴,厉兑穴等。

脚部内侧的穴位:

隐白穴,大都穴,太白,公孙,然谷,照海,水泉,大钟,太溪穴,商丘,中封穴。

脚部外侧的穴位:

足窍阴,至阴穴,侠溪穴,足通谷,束骨穴,京骨穴,金门穴,申脉穴,仆参穴,昆仑穴,解溪穴,丘墟穴,足临泣穴,地五会穴,冲阳穴,陷谷穴,内庭穴,太冲穴,行间穴,大敦穴,厉兑穴。

从经络学的观点看,人的五脏六腑的功能在脚上都有相应的穴位。脚不仅是足三阴经的起始点,还是足三阳经的终止处,而涌泉穴位于脚底,是人体最重要的穴位之一。

涌泉穴的简介:

涌泉穴:为足少阴肾经的穴位,位置在足底,可以让患者屈足卷趾,足心最凹陷处即是本穴。涌泉穴可以滋肾清热、降上逆之气、通络、开窍回厥。主要用于治疗目眩、头晕、足心热、失眠、咯血、昏厥等病证。

脚掌前部1/3处(不算脚趾)、脚缘两侧连线处就是此穴。《黄帝内经》中提到“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就是说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处。这个穴位对于滋阴降火很有意义,可以缓解上火引起的口干、眩晕、焦躁等。方法是将拇指放在穴位上,用较强的力气揉20~30次,晨起和睡前按摩有助于滋阴降火。

就中医的经络穴位来说,脚底有很多穴位,像涌泉,至阴,太白,大都,公孙,然股,京骨,金门等穴位。而就足底反射区来说,其反射区就更多,代表身体不同的部位和脏腑器官。两者是不同的概念。脚底下主要是足少阴肾经的涌泉穴。

双脚并拢一起,就像个从后上方向下看到的一个屈膝盘坐并向前俯伏的投影人形,脚的拇趾,形似人的头部;脚底的前半部,形似人的胸部(有 肺及心脏);脚底的外侧,自上而下是肩、肘、膝等部位;脚底的中部,形似人的腹部,有胃、肠、胰、肝、胆(右侧)、脾(左侧)、肾等器官;脚跟部位,有生 殖器官(子宫、卵巢、前列腺等)、膀胱、尿道及阴道、肛门等;脚的内侧,构成足弓的一条线,形似人的脊椎(颈椎-胸椎-腰椎-骶椎)。

通过按摩推拿的手法可以达到舒筋活络的功效,刺激足部的穴位,激发人体的经气,从而达到调理身体,治疗疾病的目的。

例如:在足拇指下四指,脚心和靠足内侧边缘大约一寸是胃的反射区;脚心下缘到足根处是肠道的反射区;脚底第一趾骨和第二趾骨间,呈带状名叫甲状腺,经常按揉有治疗失眠、情绪不安、肥胖的效果。

足底按摩带来的好处:

磁疗的好处:

磁场能改善血液循环和组织营养,降低末梢神经的兴奋性,促使致痛物质的分解和转化,从而具有镇痛作用;磁场可以加强局部的血液循环,改善组织的通透性,有利于炎症的消散和渗出物的吸收。同时,磁场还能提高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似改变病人的全身状态,提高对疾病的抵抗能力,抑制和防止疾病的复发;磁场可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加速炎症渗出物的吸收和消散,具有消肿作用。

热水泡脚的好处:

1、促进血液循环:

从养生理论看,脚离人体的心脏最远,而负担最重,自古就有人体的第二心脏之说,也最容易导致血液循环不好。医学典籍有记载“人之有脚,犹似树之有根,树枯根先竭,人老脚先衰”。对于手脚冰凉的人,泡脚是一个促进血液循环的最好的办法。

2、刺激足部的穴位、反射区和经络:

按压脚步还能反射出相对应的肝脏是否有问题,做足疗时,按摩师点压我们的脚时,会感觉痛疼、酸胀,而按完之后,会感觉浑身轻松。脚底有6条主要的经络,泡脚能刺激这六条经络,有利于活血。

3、辅助治疗疾病:

早在几千年前,中医就很重视对双足的锻炼和保养,并运用足部泡脚按摩(足疗)来防病治病。民间有俗语称“富人吃补药,穷人泡泡脚”,由此可见泡脚的作用之大。现代人长期待在空调房内,并且喜爱吃凉的食物,所以部分人会体内多寒湿,而通过泡脚能加速体内排寒。

4、改善睡眠,消除失眠症:

坚持泡脚对改善睡眠也有不错的作用。用43摄氏度的水浸泡双足30分钟,能使血液中的乳酸降低。而且,足部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和毛细血管,用热水泡脚对神经和毛细血管有温和良好的刺激作用。这种温热刺激反射到大脑皮层,对大脑皮层起到抑制作用,从而改善睡眠,消除失眠症。泡脚能使足部的血液流速和流量增加,从而改善心脏功能,降低心脏负荷,促进新陈代谢,还可调节经络和气血。

脾经的穴位及功效 脾经上的重要穴位以及其保健作用

1、三阴交。

妇科首选在脚内踝尖上量四指,胫骨后缘凹陷处,一按有点胀痛的感觉。三阴交是肝、脾、肾三经的交会穴。只要是妇科有疾,刺激此穴皆有效。它具有双向调节的作用,既能通利又能收摄,能活血又能止血,能滋阴又能利湿。

2、地机。

糖尿病关键按地机位于阴陵泉下3寸,胫骨后缘。本穴为脾经的郄穴,主深聚和顽固性问题。糖尿病人一按地机一定痛不可忍,穴位里会有结节出现。

3、血海。

皮肤瘙痒找血海在大腿内侧,髌骨底内侧端两寸。血海,顾名思义,是治血的要穴,对妇科病,皮肤瘙痒效果很好。经常按揉血海不但可以对付妇科病,还能抗过敏。

4、大包。

身尽痛揉大包位于腋窝中点垂直线上,与第六七肋间。大包:意为总管,阴阳诸经之络,是人身十五大络穴之一。大包穴能治疗一身尽痛和全身说不出来的不舒服,本穴有通经止痛之功效,是人身四大止痛穴之一。

5、太白穴。

此穴可作为保健要穴使用,因为它补脾的效果是最好的。对于脾虚引起的任何不适,如夜里睡觉流口水、舌边有齿痕、腹胀及消化不良等,刺激此穴都有效果。我们知道脾主肌肉,当人体做大量运动时,很容易致脾气亏损,肌肉失养就会导致酸疼。刺激此穴补脾效果明显。

找太白穴时要先将鞋袜脱去,在足部内侧边缘,足大趾后面有一个凹陷,太白穴就躲在此处。这个穴位不太好按摩,所以最好用艾灸。将艾条点燃后,置于离皮肤3厘米高的地方,灸大药15分钟,直至皮肤微红发热为止,每天一次。

中泉穴位置 中泉穴作用

1 中泉穴位位置

中泉穴在腕背侧横纹中,当指总伸肌腱桡侧的凹陷处。在前臂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指总伸肌肌腱桡侧凹陷中。

中泉穴位于手背腕横纹上当阳池穴与阳溪穴连线的中点处。

中泉穴位于前臂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指总伸肌腱桡侧凹陷中。左右计2穴。

中泉穴怎么找

取穴方法:中泉穴在腕背侧横纹上,当指总伸肌腱桡侧的凹陷处。

【生理解剖】(1)针刺层次:皮肤皮下组织腕背侧韧带(伸肌支韧带)指伸肌腱。(2)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手背支分布;深层有桡神经肌支和桡动脉腕背支分布。

中泉穴的作用

作用:理气宽胸,调和气血。

中泉穴主治病证:

中泉穴主治胸闷,胃痛,吐血,心胸疼痛,胸中气满不得卧,肺胀满膨膨然,目中白翳,掌中热,胃气上逆,腹中诸气痛,腹中气痛,癔病,中风,咳嗽,气喘,唾血,腹痛,腹胀,腰痛,头痛,急慢惊风,泄泻等症,并能发汗祛风热,现代又用中泉穴治疗脑充血,角膜白翳,胃痉挛,肠疝痛,腕关节炎,前臂诸肌痉挛,前臂诸肌麻痹等。

中泉穴主治胸闷、胃痛、吐血。

中泉穴主治心痛,胸中气满不得卧,肺胀满膨膨然,目中白翳,掌中热,胃气上逆,唾血及腹中诸气痛。

中泉穴主治心痛、腹中气痛、癔病、中风。

现代多用中泉穴治疗脑充血、角膜白翳、胃痉挛、肠疝痛、腕关节炎、前臂诸肌痉挛或麻痹等。

中泉穴主治胸中气满不得卧,咳嗽,气喘,心痛;胃气上逆,胃痛,唾血,腹痛,腹胀;中风,目中白翳,掌中热,腰痛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1535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