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种药物都具有性和味,药性和药味从不同角度说明药物作用,两者合参才能全面地认识药物的作用和性质。性和味都属于性能范畴,只反映药物作用的共性和基本特点,因此不仅要性味合参,还必须与药物的具体功效结合起来,方能得到比较全面、准确的认识,便于指导实际应用。
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主要对某经(脏腑及其经络)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他经则作用较小,或没有作用。如同属寒性的药物,虽然都具有清热作用,但其作用范围或偏于清肺热,或偏于清肝热,各有所长。再如同一补药,也有补肺、补脾、补肾等不同功效。因此,将各种药物对机体各部分的治疗作用作进一步归纳,使之系统化,便形成了归经理论。
归经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具体病症为依据。经络能沟通人体内外表里,在病变时,体表的疾病可以影响到内脏,内脏的病变也可以反映到体表。因此人体各部分发生病变时所出现的证候,可以通过经络而获得系统的认识。如肺经病变,每见喘、咳等证;肝经病变,每见胁痛、抽搐等证;心经病变,每见神昏、心悸等证。将药物的疗效与病机和脏腑、经络密切结合起来,可以说明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的病变起着主要治疗作用。如桔梗、杏仁能治胸闷、喘咳,归肺经;全蝎能定抽搐,归肝经;朱砂能安神.归心经等。这说明归经的理论指出了具体的药效,是通过观察疗效总结出来的。
在应用药物时,如果只掌握药物的归经,而忽略了四性、五味、升降浮沉等性能是不够全面的。因为某一脏腑、经络发生病变,可能有的属寒,有的属热,有的属虚,有的属实,所以不可只注意归经,而将能归该经的药物不加区别地应用。
同归一经的药物可能具有温、清、补、泻等不同的作用。如黄芩、干姜、百合、葶苈子都归肺经,可是在应用时并不一样,黄芩主要清肺热,干姜则能温寒,百合补肺虚,而葶苈子则泻肺实。归其他脏腑、经络的药物也是如此。可见,将中药的多种性能综合考虑,以指导中药的饮用,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
另外,由于脏腑经络的病变可以相互影响,因此在临床用药时,并不单纯地使用某一经的药物。如肺病而见脾虚者,每兼用补脾的药物,使肺有所养而逐渐痊愈;肝阳上亢由于肾阴不足者,每加用滋补肾阴的药物,使肝有所养而虚阳自潜。总之,既要了解每一药物的归经,又要掌握脏腑、经络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更好地指导实际用药。
《中药学》考试大纲
Ⅰ.考试性质
为挑选专科生中优秀的学生进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插班学习,特举行此考试。该考试着重考察考生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及基础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所包含内容将大致稳定,试题形式多种,具有对学生把握本课程程度的较强识别、区分度,以及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及要求
总论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掌握:
中药学的概念以及六本主要本草著作---《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的成书年代、作者、载药数及主要贡献。
了解: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第二章中药的产地与采集
了解:
1、中药的产地与药效的关系,以及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如何发展道地药材生产以适应临床用药的需要。
2、植物药采集季节与药效的关系,以及不同药用部分的一般采收原则。
第三章中药的炮制
掌握:
炮制的含义和目的。
熟悉:
火制等常用的炮制方法,
了解:
其余炮制方法。
第四章中药的性能
掌握:
1、中药药性理论的概念及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
2、四气的概念,所表示的药物作用,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3、五味的概念,所表示的药物作用,及气与味的综合效应。
4、升降浮沉的概念,升降与浮沉的不同作用,升降浮沉与药物性味的关系,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5、归经的概念,理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6、为什么必须把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结合起来全面分析,才能准确地掌握药性。
7、毒性的概念,引起中毒的原因及解救方法,应用有毒药物的注意事项。
第五章中药的应用
掌握:
1、配伍的含义及目的。
2、药物“七情”及各种配伍关系的含义,配伍用药原则。
3、配伍禁忌的内容。
4、妊娠用药禁忌和服药时的饮食禁忌等内容。
熟悉:
1、用药剂量与药效的关系及确定剂量大小的依据。
2、中药的煎煮时间与方法(包括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等不同要求)。
各论
第一章解表药
掌握:
1、解表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发散风寒药与发散风热药的性能特点、配伍原则和使用注意。
2、药物8味(麻黄、桂枝、紫苏叶、荆芥、薄荷、菊花、葛根、柴胡)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配伍运用和使用注意。
熟悉:
1、药物9味(防风、羌活、白芷、细辛、生姜、牛蒡子、桑叶、升麻、蝉蜕)的功效主治和使用注意。
2、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了解:
1、了解药物1味(香薷)的功效主治。
2、使用解表药时发汗不宜太过,煎煮时间不宜过长,以及禁忌等注意事项。
第二章清热药
掌握:
1、清热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各节药物的性能特点
2、药物13味(石膏、知母、栀子、黄芩、黄连、黄柏、金银花、连翘、板蓝根、鱼腥草、生地黄、牡丹皮、青蒿)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配伍运用和使用注意。
熟悉:
1、药物10味(芦根、夏枯草、龙胆草、蒲公英、大青叶、青黛、白头翁、玄参、赤芍、地骨皮)的功效主治和使用注意。
2、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了解:
药物13味(天花粉、射干、山豆根、决明子、苦参、紫花地丁、马勃、马齿苋、败酱草、红藤、水牛角、紫草、银柴胡)的功效主治。
第三章泻下药
掌握:
1、泻下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攻下药、润下药、峻下药的性能特点和使用注意。
2、药物2味(大黄、芒硝)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配伍运用和使用注意。
3、攻下药、峻下药大多作用峻猛,有的有毒,要求掌握用法(包括炮制)、剂量及禁忌,以保证用药安全。
熟悉:
1、药物1味(甘遂)的功效主治、配伍运用和使用注意。
2、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了解:
药物6味(番泻叶、火麻仁、郁李仁、京大戟、芫花、牵牛子)的功效主治。
第四章祛风湿药
掌握:
1、祛风湿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各节药物的性能特点和使用注意。
2、药物4味(独活、川乌、秦艽、桑寄生)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配伍运用和使用注意。
熟悉:
1、药物4味(威灵仙、蕲蛇、木瓜、豨签草)的功效主治、配伍运用和使用注意。
2、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了解:
1、药物4味(防己、五加皮、络石藤、雷公藤)的功效主治和使用注意。
2、防已有木防己、汉防己;五加皮有南五加皮、北五加皮;白花蛇有蕲蛇、金钱白花蛇不同品种。
第五章化湿药
掌握:
1、化湿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使用注意。
2、药物2味(苍术、广藿香)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配伍运用和使用注意。
熟悉:
1、药物2味(厚朴、砂仁)的功效主治、配伍运用和使用注意。
2、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了解:
药物2味(白豆蔻、佩兰)的功效主治。
第六章利水渗湿药
掌握:
1、利水渗湿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使用注意事项及各节药物的功用特点。
2、药物5味(茯苓、泽泻、车前子、茵陈、金钱草)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配伍运用和使用注意。
熟悉:
1、药物3味(虎杖、滑石、薏苡仁)的功效主治和使用注意。
2、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了解:
药物4味(猪苓、萆薢、瞿麦、关木通)的功效主治。
第七章温里药
掌握:
1、温里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及配伍方法、功用特点、用法、用量和禁忌。
2、药物3味(附子、干姜、肉桂)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配伍运用和使用注意。
熟悉:
1、药物1味(吴茱萸)的功效主治、配伍运用和使用注意。
2、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了解:
药物4味(花椒、高良姜、丁香、小茴香)的功效主治。
第八章理气药
掌握:
1、理气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使用注意。
2、药物4味(橘皮、枳实、木香、香附)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配伍运用和使用注意。
熟悉:
1、药物2味(青皮、薤白)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和使用注意。
2、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了解:
药物4味(乌药、佛手、川楝子、沉香)的功效主治。
第九章消食药
掌握:
1、消食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及配伍方法。
2、药物2味(山楂、神曲)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配伍运用和使用注意。
熟悉:
1、药物3味(麦芽、莱菔子、鸡内金)的功效主治和使用注意。
2、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了解:
药物1味(谷芽)的功效主治。
第十章驱虫药
掌握:
1、驱虫药的含义,各种驱虫药的不同作用(如苦楝皮驱蛔虫、槟榔驱绦虫等)及配伍方法和使用注意。
2、药物3味(使君子、槟榔)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配伍运用和使用注意。
熟悉:
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了解:
药物4味(苦楝皮、南瓜子、鹤草芽、雷丸)的功效主治。
第十一章止血药
掌握:
1、止血药的含义,各节止血药的功用特点、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使用注意。
2、药物6味(地榆、小蓟、三七、茜草、白及、艾叶)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配伍运用和使用注意。
熟悉:
1、药物3味(白茅根、蒲黄、仙鹤草)的功效主治、配伍运用和使用注意。
2、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了解:
1、药物3味(大蓟、侧柏叶、炮姜)的功效主治。
2、白及、三七、蒲黄等药用法。
第十二章活血化瘀药
掌握:
1、活血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着重理解配伍理气药的道理)及各节药物的功用特点、使用注意。
2、药物8味(川芎、郁金、延胡索、益母草、红花、丹参、牛膝、桃仁)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配伍运用和使用注意。
熟悉:
1、药物4味(莪术、鸡血藤、水蛭、地鳖虫)的功效主治和使用注意。
2、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了解:
1、药物11味(乳香、没药、五灵脂、姜黄、泽兰、王不留行、血竭、自然铜、骨碎补、三棱、穿山甲)的功效主治。
2、郁金、姜黄、莪术的来源,牛膝的品种。
第十三章化痰止咳平喘药
掌握:
1、化痰止咳平喘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各节药物的功用特点、使用注意。
2、药物8味(半夏、桔梗、川贝母、瓜蒌、苦杏仁、百部、桑白皮、枇杷叶)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配伍运用和使用注意。
熟悉:
1、药物7味(天南星、竹茹、浙贝母、苏子、款冬花、紫菀、葶苈子)的功效主治和使用注意。
2、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了解:
药物7味(禹白附、白前、旋覆花、白芥子、前胡、天竹黄、竹沥)的功效主治。
第十四章安神药
掌握:
1、安神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重镇安神药与养心安神药的功用特点;
2、药物3味(朱砂、龙骨、酸枣仁)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配伍运用和使用注意。
熟悉:
1、药物2味(磁石、远志)的功效主治和使用注意。
2、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了解:
1、药物2味(琥珀、柏子仁)的功效主治。
2、重镇安神药的用量、用法特点及注意事项。
第十五章平肝息风药
掌握:
1、平肝息风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及配伍方法。
2、药物7味(石决明、钩藤、牡蛎、代赭石、羚羊角、牛黄、天麻)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配伍运用和使用注意。
3、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熟悉:
药物3味(地龙、全蝎、蜈蚣)的功效主治和使用注意。
了解:
药物2味(僵蚕、珍珠母)的功效主治。
第十六章开窍药
掌握:
1、开窍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及配伍方法;
2、药物1味(麝香)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配伍运用和使用注意。
熟悉:
1、药物2味(石菖蒲、冰片)的功效主治和使用注意。
2、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了解:
1、药物1味(苏合香)的功效主治。
2、开窍药的用法及注意事项。
第十七章补虚药
掌握:
1、补虚药的含义,补气、补血、补阳、补阴四类药物性味、功效、适应范围的要点及配伍方法。
2、药物15味(人参、党参、黄芪、白术、甘草、鹿茸、淫羊藿、杜仲、当归、熟地黄、白芍、北沙参、麦门冬、龟甲、鳖甲)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配伍运用和使用注意。
熟悉:
1、药物12味(西洋参、山药、巴戟天、续断、补骨脂、菟丝子、何首乌、阿胶、天门冬、玉竹、石斛、枸杞子)的功效主治和使用注意。
2、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了解:
药物10味(太子参、肉苁蓉、沙苑子、蛤蚧、益智仁、南沙参、黄精、百合、墨旱莲、女贞子)的功效主治。
第十八章收涩药
掌握:
1、收涩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常与补虚药配伍的意义及各节药物的功用特点、注意事项。
2、药物3味(五味子、乌梅、山茱萸)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配伍运用和使用注意。
3、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熟悉:、
药物3味(诃子、莲子、肉豆蔻)的功效主治和使用注意。
了解:
药物4味(麻黄根、浮小麦、五倍子、桑螵蛸)的功效主治。
第十九章 涌吐药、二十章 解毒杀虫燥湿止痒药
掌握:
1、涌吐药的含义、功效与适应范围,
2、药物2味(硫黄、雄黄)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配伍运用和使用注意。
熟悉:
1、杀虫燥湿止痒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与注意事项
了解:
1、药物3味(常山、瓜蒂、蛇床子)的功效主治。
2、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第二十一章拔毒化腐生肌药
掌握:
1、拔毒化腐生肌药的含义、功效与适应范围。
2、药物1味(升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配伍运用和使用注意。
熟悉:
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了解:
药物2味(砒石、硼砂)的功效主治。
Ⅲ.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1.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试卷满分为100分。
2.试卷内容比例:掌握部分占70%,熟悉占25%,了解及超纲5%。
3.试卷题型比例:选择题40%,名词解释题10%,填空题10%,简答题10%,问答题30%。
4.试题难易比例:易、中、难分别为50%、30%、20%。
Ⅳ.参考书目
《中药学.中药基础与应用》第一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赵越主编
今天突然想到了关于中药归经,又顺便复习一下。
“归”指药物作用的归属,即药物作用的部位;“经”指经络及其所属脏腑,“归经”就是药物作用选择性地归属于一定的经络脏腑,是药物功效与药理作用部位的综合。中药归经理论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的。
归经理论论述最早见于《黄帝内经》,提出药物的五味对机体脏腑有选择性。如《素问·宣明五气》中载:“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素问·至真要大论》载:“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还说明五色合五味对机体部位有选择性,如《素问·金匮真言论》载:“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其味酸;南方赤色,入通于辛,其味苦;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其味甘;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其味辛;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其味咸”。
《伤寒论》创立了六经辨证系统,出现了六经分经用药方法,如麻黄、桂枝为太阳经用药,石膏、知母为阳明经用药等。把归经概念正式作为药性记载而提出的是金元时期的医学家张元素,在其著作中有“藁本乃太阳经风药”,“石膏乃阳明经大寒之药”的记载。明代李时珍撰写的《本草纲目》,对中药归经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由于经络能够沟通人体的内外表里,一旦人体发生病变,体表的病变可以通过经络而影响内在的脏腑,脏腑的病变也可以通过经络反映到体表。临床上各脏腑经络发生病变产生的症状是不相同的,针对不同脏腑经络病变所应用的治疗药物也是不同的。中医学认为每种病症都是脏腑、经络病变的表现,因而某种药物如果能治疗某些脏腑经络的病症,就意味着该药应该归入某经。中药的药理作用与归经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中医理论认为“肝主筋”,“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刘河间释曰:“掉,摇也。眩,昏乱、眩晕也,风主动故也”。即因风(指内风)所致出现肢体动摇不定、目眩、头晕等表现的疾病,皆与肝脏有关。故凡具有抗惊厥,治疗肢体麻木、震颤、抽搐等病症的药物多归于肝经。如天麻、钩藤、全蝎、蜈蚣、牛黄、石决明等均归肝经。“肺主气司呼吸”,“诸气膹郁,皆属于肺”。张景岳注曰“膹,喘急也。郁,痞闷也”。即因多种气机失调所致的呼吸喘促、胸部满闷等表现的疾病,皆于肺有关。故凡具有化痰、宣肺、平喘等作用的药物多归于肺经。如桔梗、贝母、紫苑、款冬花、半夏、前胡等均归肺经。
药物的性能,就是指药物的性味和功能。药物所以能够治病,是因为各种药物都有它的特性和作用,即药物所含的各种成分所起的药理作用。前人称为“药物的偏性”,如清代唐容川说:“设吾身之气,偏胜偏衰则生疾病。又借药物一气之偏,以调人身之盛衰,而使归于和平,则无病矣。”意思是说: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用中医的基础理论来归纳,药物性能概括为:性、味、归经、升降、浮沉、补泻及有毒、无毒等。
(一)四气
四气即四性,是指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用阴阳学说来归纳,寒凉性药物属阴,温热性药物属阳。寒与凉、温与热,又有程度上的不同,温次于热,凉次于寒,所以有些药物常标有大热、热、温、微温等词,予以区别。药性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映概括出来的,是同疾病的寒性、热性相对而言的。如中医临床实践,应用栀子、黄芩、石膏等寒凉性药物来治疗温热性的病症,用附子、干姜、良姜等温热性药物来治疗寒凉性病症。《神农本草经》表述:“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就是根据药性与病情归纳的治病基本原则,如违犯这个原则,会导致不同的后果。
此外,还有平性药,是指药性不甚显著,作用比较和缓的药物。其中也有微寒、微温的偏向,但仍未越出“四气”的范围,所以习惯上仍称“四气”。
(二)五味
五味是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有些药物具有淡味或涩味,所以实际上不止“五味”,但由于历代应用习惯,仍称“五味”。不同的药味有不同的作用。同样用阴阳学说来归纳,则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综合历代的用药经验,其作用如下:
辛味有发散和行气血的作用。如生姜、薄荷能发散表邪,陈皮、砂仁能行气止痛,当归、川芎又能活血化瘀。
酸味有收敛固涩的作用。如诃子、乌梅涩肠止泻。
甘味有补养及和缓的作用。如人参、黄芪能补气;熟地、麦冬能养阴;甘草调和药性,缓解毒性。
苦有燥湿和泻、降的作用。如大黄泻下通便,苍术能燥湿,杏仁降气平喘。
咸味有软坚润下的作用。如牡蛎能软坚散结,芒硝通便润燥。
淡味有渗湿利湿的作用。如获苓、通草能渗湿而利小便。
药物的气味,既有共性又有特性,既有气同味异的又有气异味同的,还有一气数味的。
如大黄、黄连性味同是苦寒,都有清热泻火解毒作用,但大黄还泻下通便,黄连又有燥湿止呕止痢的特性。气同味异的,如麻黄辛温,大枣甘温。气异味同的,如薄荷辛凉,附子辛热。一气数味的,如当归甘辛苦温,丹皮苦辛寒等。所以,只有掌握药物的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全部性能,才能准确无误地使用药物。
(三)升降浮沉
各种疾病在病机和证候上常常表现出向上(如呕吐、咳喘)、向下(如泻痢、崩漏)、向外(如自汗、盗汗)、向内(如表邪不解、疹毒内攻)等病势趋向,选用适宜的药物进行治疗,可以消除或改善这些疾病状态。所以,就药物的作用同疾病表现的趋向相对来说,也具有作用的趋向。升和降,浮和沉也是相对的。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是发散,沉是泄利的意思。凡是升浮药,都主上行而向外,有升阳、发表、散寒等作用,沉降药都主下行而向内,有潜阳、降逆、收敛、清热、燥湿、泻火等作用。
升降浮沉与性味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凡味属辛甘,性属温热的一类药物,大多能升浮;味属苦酸咸,性属寒凉的一类药物,大多是沉降。用阴阳属性来归纳,升浮属阳,沉降属阴。
药物质地的轻重,是归纳升降浮沉的另一依据。一般花叶及质轻的药物,大都能升浮,如菊花、辛夷、升麻等;籽实及质重的药物,大都能沉降,如苏子、枳实、磁石等。但物质应用规律并不是绝对的,例如“诸花皆升,旋复花独降”;苏子性味辛温,应该属升,但由于质重功能降气,故属降,这说明在药物的共性中又有不同的个性。再则,升浮药在大队沉降药中也能随之下降,而沉降药在大队升浮药中也能随之上升,这也说明药性的升降浮沉,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不是一成不变的。据现代药理分析,药物气味的不同与它所含化学成分有关,不同成分常常表现不同的药效。由于中药成分复杂,它的气味是多种成分综合形成。
现在新医药书籍在药理和有效成分上已有论述,所以不能单纯停留在“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的认识上。要继续开展生理、病理、药理学研究,逐步打开人们尚未认识的领域,对中药实质作进一步探讨。
(四)归经
就是指中医通过长期临床实践,认识到某些药物对某脏腑经络的疾病具有特殊的选择性。如同属寒性药物,虽然都具有清热作用,但其作用范围或偏于清肺热,或偏于清肝热,各有所专;同属补药,也有补肺、补脾、补肾的不同。归经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的。经络能沟通人体内外表里,在病变时,体表的疾病可以影响到内脏,内脏的病变也可以反映到体表,因此人体各部分发生病变时所出现的症候,可以通过经络而获得系统的认识。如同一头痛,痛在前额,属阳明胃经病变,宜用石膏、白芷之类的药物;痛在后脑连及颈部,是太阳膀胱经病变,宜用藁本、防风之类药物;若痛在两侧或一侧,是少阳胆经病变,宜用川芎、柴胡之类药物。故同一头痛,因部位不同,选用药物也不同,所以不掌握分经用药,势必影响治疗效果。另如肺经病变每见咳喘等症,经用桔梗、杏仁治愈,故将两药归纳入肺经。心经病变多见神昏心悸,经用朱砂治愈,则将朱砂纳入心经。诸如此类,说明归经用药理论是从疗效观察中总结出来的。
但归经理论并不是绝对的、机械不变的公式。同归一经的药物,其作用又有温、清、补、泻的不同。如黄芩、百合、葶苈子都能入肺经,可是在作用上,黄芩清肺热,百合补肺虚,而葶苈子泻肺实。脏腑经络的病变也是互相影响的,如肺病兼见脾虚者,必须肺脾兼治。因此,在用药时,既要熟悉药物归经,又要掌握脏腑经络之间的关系,做到辨证用药,方能收到预期效果。
(五)毒性与不良反应
所谓毒性一般是指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损害性,包括有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慢性毒性和特殊毒性如致癌、致突变、致畸胎、成瘾等。中药也不例外,历代本草书籍中,常在药物的性味之下,标明其“有毒”、“无毒”。有毒、无毒也是药物性能的重要标志之一,它是掌握药性必须注意的问题。中药的副作用是指在常用剂量时出现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一般比较轻微,对机体危害不大,停药后可自行消失,但在临床应用中也应尽量减少副作用的发生。
作为医生,除了从中药典籍中了解中药的毒性与不良反应之外,还应关注有关的临床报道,必须了解并正确对待中药的毒性,才能保证安全用药。
目前已知具有严重毒性的中药有:砒霜、水银、生马钱子、生川乌、生草乌、生白附子、生附子、生半夏、生南星、细辛、生巴豆、生甘遂、蟾酥、全蝎、洋金花、朱砂、雄黄、关木通、槟榔、巴豆、牵牛子、苍耳子、苦楝子、白果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1792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葛根的营养价值,能帮助解渴丰胸
下一篇: 孕妇春季护肤的一些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