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推拿艾灸 >> 健康综合

中医敷贴有哪些贴剂配方(中医敷贴的穴位疗法你知道吗)

苹果养生 2023-06-02 16:14:38

中医敷贴有哪些贴剂配方

穴位贴敷疗法是中医学中一种外治的疗法,就是在中医的基本理论,特别是经络学的指导之下,用外用药物对人体穴位进行刺激的一种治病方法,古时称为“外敷”,“外贴”。本篇,我们就来介绍几个中医中药的贴剂配方。

石菖蒲膏:

【原料】:鲜石菖蒲(老叶用根)、生姜、生葱、鲜艾叶各1握,香油、米醋各适量。

【做法】:将上述药材(包括葱、姜)一起搅拌成泥,然后加入香油、米醋一起放入锅中炒,用布包好,趁热将药包敷贴在患者的头顶、胸背等部位。连敷数次,以醒为度。

【功效】:温阳开窍。适用于阳虚阴盛所致的眩晕中风、言语不利等病症。

利肝胆化瘀液:

【原料】:黄柏、金钱草、白芍、槟榔各60克,木香、枳实、厚朴、郁金、延胡索、鸡内金、没药、当归、香附、乳香、丹参各45克。

【做法】:将上述药材用水煎浓缩到150毫升,装瓶备用。先将患者所选择的肝、胆囊体表投影区的皮肤洗净擦干,阴阳极铝板药垫蘸适量药液,通过离子导入机体,把药液准确导入到病处。每次30分钟,每日1次,2次为1个疗程。

【功效】:梳理肝阳,活血化瘀,清利用肝胆。适用于肝阳不足、肝郁气滞的患者,主要表现为右胁疼痛牵引右肩背,会阵发性疼痛加剧,舌苦黄薄,脉弦滑,恶心呕吐,尿黄,大便干结。

白芥子泥:

【原料】:白芥子5克。

【做法】:将白芥子浸泡在30°的温水中,搅拌成泥状,,涂在一块20厘米长、15厘米宽的布上,贴上肺区和肩胛骨斜内方,两处要交替敷贴5一10分钟即可。每日敷3次。

【功效】:温阳补肺。适用于肺阳气不足所致的咳嗽、哮喘、两胁胀痛、胸闷气短等病症。

中医敷贴的穴位疗法你知道吗

  穴位贴敷疗法主要是利用药物贴傲穴位,对穴位产生刺激,起到药效、穴效的双重作用,从而达到滋养身体、防病治病的作用,因此被称为穴位贴敷疗法。从其实施治疗的部位和部分治疗原理上来看,应该属于针灸学的范畴。实际上,它是一种独特的穴药结合的治疗方法。

   白芎通络膏:

  【原料】:葱白15克,白附子、川芎各3克。

  【做法】: 先将葱白捣成泥状,再把川芎、白附子研成细末,与葱白泥一起搅拌调匀,备用。将上面的药材泥摊在牛皮纸上,贴敷在两太阳穴上,用胶布固定。一般l次即可。痛未止次日再贴。

  【功效】:温阳散寒,通络止痛。适用于卫阳不固、风寒外袭所致的头痛。

   生草乌扶阳祛风散:

  【原料】:生草乌、生白附子、天南星各30克,生姜40克,葱白7根。

  【做法】:将上述药材一起研末调匀,用一层纱布包好,放入锅中蒸热,敷在痛处,包扎固定好。

  【功效】:祛风散寒,温阳通络。适用于下气不足、、风寒外袭所致的血管性头痛(头痛、偏头痛)。

   川芎白芷散:

  【原料】:吴茱萸、川芎、白芷各30克。

  【做法】:将上述药材一起研成细末,备用(装瓶密封)。用时将药末取出与医用脱脂棉球裹成小球状,填入脐窝中,用胶布固定。如果患者觉得脐处发痒,可以将药物揭出,等到痒止后再贴敷。一般每日贴敷1一2次,每次1一2小时,3一10次为1个疗程。或取药末30克,用醋或白酒调敷在两足涌泉穴上,外用纱布盖上,用胶布固定好,每日换药2次。

  【功效】:助阳通络,疏风止痛。适用于肝阳虚所致的头晕头痛以及血压升高等病症。

中医三伏贴防治哪些病

中医三伏贴防治哪些病

  冬病夏治是中医推荐的一种特色疗法,使用三伏贴冬病夏治是其中一种有效的手段。那么三伏贴管用吗?三伏贴能治哪些病呢?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三伏贴防治哪些病的知识,欢迎阅读。

  贴敷加针灸治鼻炎

  过敏性鼻炎和支气管哮喘同属肺系疾病,发病机理相同。鼻炎急性期以控制症状为主,缓解期则需要长期、综合性的治疗。

  从中医角度来看,过敏性鼻炎的发病原因在于人体自身正气不足,外邪侵犯所致,儿童尤以肺卫气虚为主。针灸主要选取印堂、迎香、肺俞、脾俞、肾俞等穴,以温补肺、脾、肾之脏气,乃治本之法,可常年治疗。三伏天是自然界里阳气最为充足的时机,此时敷贴辛温利水、宣通鼻窍的中药,以温肺利气、补益阳气、鼓舞正气,从而进一步加强治疗。

  不过,并非所有的过敏性鼻炎都适宜贴敷,只有经医生辨证属于虚寒体质者才适合,发热、流黄色脓鼻涕或鼻炎合并感染的患者不宜贴敷。

  止哮喘

  三伏之日,阳气旺盛,此时皮肤气血充盈,是治疗和调整肺脏疾病的最好时机。主要选取天突穴、膻中穴、大椎穴、肺俞穴进行贴敷,有助于根除体内宿痰、增强抗病能力、改善体质。

  这里要提醒的一点是,对于中老年人比较常见的慢性支气管炎,如果存在咳脓痰等热证的表现,是不宜在三伏天贴敷温热性质药材的,否则会使体内热邪更加旺盛,导致入冬后病情加重。

  化痰平喘

  肺系疾病可谓冬病夏治的首要对症病。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中医辨证属阳虚为主,或寒热错杂以寒为主的患者,多以咳、喘反复发作,鼻涕、痰液清稀色白,背部怕寒,冬季及受寒后症状明显加重,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为主要症状。

  在三伏天时期,选取人体阳气最旺盛的“巨阳经”———足太阳膀胱经上的肺俞、心俞和膈俞这三组穴位进行伏贴治疗,通过激发经气,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平衡阴阳而达到治病目的`。其中肺俞穴是治疗肺脏疾病的要穴,对咳喘等肺系疾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心俞穴可调补人体阳气,起到春夏养阳的作用;膈俞穴具有祛除痰浊的作用,从而去除引发咳喘病的“病根”。

  通脉护心

  冠心病、心绞痛属于中医“胸痹”范畴,《金匮要略》指出,其病机为“阳微阴弦”,认为阳气亏虚是发病之本,而阴寒、痰饮、血瘀等是发病之标。因此,冠心病常常在秋冬或冬春季节发作以及病情加重。

  主要选取膻中穴(两乳头连线中点)、心俞穴(背部第五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两横指)进行贴敷。三伏贴作为冠心病治疗的手段之一,不能完全替代其他治疗,因此在敷贴期间不可盲目减药、停药。

  贴、服、洗,拔走关节“寒痰”

  慢性颈肩腰腿痛属于中医“痹证”范畴,其起病缓慢,迁延不愈,主要症状为各关节疼痛、活动受限。中医理论认为“痹证”顽固性疼痛的根源在于关节肌腠内有“寒痰”。

  夏季贴敷三位一体疗法,即贴敷、内服与外洗三者相结合,治疗颈肩腰腿痛等顽固性疼痛,主要适用于颈椎病、颈椎管狭窄症、颈椎间盘突出症、背肌筋膜炎、肩周炎、腰肌劳损、慢性下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坐骨神经痛、膝关节骨性关节病、膝关节髌骨软化症、强直性脊柱炎、退行性脊柱炎。

  贴敷时最好别进空调房。贴敷期间,慎食辛辣、海鲜、羊肉、蘑菇等发物,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一贴一补调脾胃

  明代医家张景岳认为,“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变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脾胃与一年中气温最高、雨水最足的长夏相应。因此,脾胃虚弱、慢性肠炎、虚寒性腹痛腹泻、消化不良、厌食的患者尤其不能错过利用炎夏调养脾胃的好时机。

  在三伏天进行贴敷,是把内病外治与冬病夏治相结合。温中暖胃贴选取中脘、天枢、气海、胃俞、脾俞、足三里等穴进行贴敷。三伏时节是机体阳气最旺,体内凝寒之气易解之时,内服温补汤药,易治寒性病症。配合“三伏补”中的“化湿温胃合剂”,可温中散寒、补气健脾、化湿和胃。


;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1805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