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调理一般有中药,穴位,还有针灸这些方法可以让自己的五脏六腑达到一个很好的状态,减少或者是治疗疾病。中医穴位养生是现在比较关注的话题,可以放松心情缓解压力。中医穴位的养生方法其实很简单,小编就教给大家一些常见的穴位。
气海
位于脐下两指处,是任脉的穴位,为诸气之海,有大补元气的作用。用补法,可大补元气,类似人参、黄芪等药的功效;用泻法则有行气、理气的作用,类似于香附、荔枝核、沉香、郁金等药的功效。这样的穴位可以有补气的作用,对于气不顺的人不妨选择用这样的方式来缓解,效果很不错。
三阴交
在内踝向上量4指处,为足太阴脾经的腧穴,由于是肝、脾、肾三阴经交会处的穴而得名。肝藏血,脾统血,肾藏精,精血相生,因此是治疗与血有关病证的要穴。这个穴位有健脾补血的作用,而且和当归啊,阿胶薏米等药物有相同的作用和功效。而且还可以有活血化瘀的效果。
足三里
在外膝眼向下量4横指处,因能治疗腹部上中下三部诸证而得名,为回阳九针穴之一,是胃腑疾病和人体强壮要穴。按摩足三里有补中气的作用,用补法,能健脾养胃、补中益气,可以和很多的中药材一个功效,比如说类似党参、白术、山药、红枣等药的功效。如果你想健胃健脾,方法每天按摩足三里这样的穴位,会更加有效。
关于中医穴位的养生方法,上面小编已经给大家介绍了相关的内容,人体的穴位有很多,而且每个穴位的作用都是不一样的,比如说上面的这些穴位比较容易找,而且还可以有补血健脾养胃的作用哦,大家不妨试试这样的方式。
脾是重要的淋巴器官,具有造血、滤血、清除衰老血细胞及参与免疫反应等功能,因其含血量丰富,能够紧急向其他器官补充血液,所以有“人体血库”之称。
中医认为:主运化、统血,输布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人体脏腑百骸皆赖脾以濡养,故有后天之本之称,在五行属土,为阴中之至阴,脾与四时之长夏相应。
脾不好具有以下几种症状:
第一种:消化不良
脾具有有把水谷(饮食物)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将其转化为气血津液,另外,脾对水液有吸收、转输和布散的作用。
脾虚会导致消化不良,脾气虚弱是指脾气不足,运化失职,以食少,腹胀,便溏及气虚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虚弱症候。
第二种:流口水
睡觉流口水在中医理论里面属于脾虚的范畴,因为口水为脾之液,所以当脾虚时患者就会出现流口水的临床表现。
另外,宝宝若经常流口水应该是脾虚的问题,但还要结合身体其它方面的情况来判断的,有可能是口腔、咽喉疾病的表现。
也有可能是生理性的流涎的问题,是大脑还发育好的表现,也可考虑看一下医生。
第三种:出现眼袋
脾虚有可能会引起眼袋大,如果脾虚会造成体内水湿之邪,无法正常的排出体外,因为脾脏是人体储存血液的器官,一旦出现脾脏的出血功能障碍,那么就会导致血液在周围静脉毛细血管内瘀滞,这样就容易在脸部表现突出比较严重的眼袋。
第四种:鼻子发青
鼻梁发青也就是所谓的山根青,小儿如果出生后一直有山根青,就不用太担心,但是如果山根青是突然出现的,就要警惕胃肠道的疾病。
如果山根浮现青筋,就提醒消化系统出了问题,解剖学上讲,山根处有几条表浅静脉,当受到刺激,比如寒冷、惊吓时,血管挛缩,影响静脉回流,局部充盈,就会表现出暗青色,因此有一句俗语叫山根青不是脾虚就是惊。
第一:按摩
健脾养胃可以按揉三阴交穴位,三阴交是脾经上的穴位,位于小腿的内侧,用左手指尖轻轻按摩,反复50次,每天坚持一次,可以起到健脾的作用。
第二:爬山
爬山属于很好的有氧运动,不仅能欣赏美景,而且能让筋骨得到锻炼,排出体内湿气和寒气,平时可以拉筋,肝经、脾经和肾经都经过大腿,拉筋时能调理脾部位。
另外,倒立、靠墙站等运动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加速血液循环,促进食物消化吸收,促使脾胃相合,从而达到强脾健胃的效果。
第三:踮脚尖
平时多做踮脚尖的动作,对人体是有好处的,首先可以锻炼小腿以及脚踝的支撑力量,提高裸关节的稳定性,有效的预防下肢静脉曲张。
另外,足底的穴位比较多,例如足三阴经,具有“健脾胃”的功效,适当垫脚尖,可以改善腹胀、恶心、食欲不振等症状。
文∕龚善美
「脾胃是后天之本」,养生,应植根于「养胃」。胃部疾病和情绪及日常饮食息息相关,若有胃痛困扰,要预防胃病上身,平日要多养胃,可依症状以药膳或茶饮来调养,胃痛自然不来扰。
中医强调「脾胃是后天之本」,人生下来,从有呼吸开始,「脾胃之气」就十分重要。义守大学学士后中医学系教授、义大医院中医部兼任主治医师陈旺全指出,脾胃是后天建立根本之所在。胃这个器官本身不会吸收,具有磨碎食物作用的消化功能,是消化道的前置作业,会有胃酸分泌,而胃酸往往和胃部疾病有关。
补中益气,养好脾胃
胃部疾病,在中医是以「胃脘痛」为主,不似西医范围较为广泛,但都不脱慢性、急性胃炎与消化道相关疾病。中医来看,「脾胃」是一起的,脾胃为土之气,「土为中」,「补中益气」在中医调理胃疾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后天养生更应根植于脾胃的养护。
十大胃疾中医对症调理妙招
针对现代人十大常见胃部疾病,陈旺全从中医观点逐一分析,并提出对症调理养胃妙方。
胃下垂
〈症状〉
胃位于上腹,形状有大小弯曲,当脂肪不足,腹壁肌肉松弛、腹腔压降低而往下垂降到不正常的位置,会造成胃下垂,并会影响其他器官,常见于减肥过度的女性患者。胃下垂的人,原本每秒 3 下的蠕动速度会受到影响,磨碎食物、消化速度减缓。患者看起来消瘦,没体力、吃不下,会有胸胁胀、呕吐、嗳气等症状,检查会发现有胃下垂,需要补中益气,提升营养,增加肌肉,使能慢慢恢复位置。
〈调理方法〉
◆可用具有消胀助消化作用的中药枳实来改善。
◆针对关元、气海、足三里穴按压外,也可针灸、温灸,或可于头顶百会穴,用吹风机吹温或以红外线照射。
胃痉挛(胃脘痛)
〈症状〉
胃突然剧痛、抽搐,上腹软的部位,按压之后会觉得舒服。会有呕吐、拉肚子的暂时现象。主要是寒气在胃,气滞血瘀、凝滞于胃,因气血循环不顺,压迫神经引起疼痛,给予热敷会舒缓。
〈调理方法〉
◆可按压胃上脘、中脘、下脘等穴位,及时温敷处理。
◆可服用「安中散」,慢慢缓解。
◆拉肚子时,可 *** 足三里、承山穴,或用温灸、照红外线,并局部按压 *** 。
胃肠型荨麻疹
〈症状〉
胃肠型荨麻疹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胃发炎而有湿热郁滞在内,另一种则是血虚、贫血引起。会胃痛、肚子痛、上吐下泻,腹痛严重,皮肤马上会起风疹块(荨麻疹),奇痒难忍,大多于半夜或凌晨时发作严重。
〈调理方法〉
◆若是肥胖、舌暗红、腹胀的人,属于湿热郁滞产生的胃肠型荨麻疹,可服用「平胃散」,使腹胀消、缓解胃疼痛,减少过敏发生。
◆若是血虚、有贫血现象的人,遇冷会头晕、指甲苍白,则可服用「香砂六君汤」缓解,使胃肠不痛,进而不会发作荨麻疹。
◆若血虚的人,在天冷、吹冷气时症状更为严重,且有拉肚子、长荨麻疹的情况,宜用「附子理中汤」,使胃肠功能恢复,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荨麻疹。
◆荨麻疹正在发作时,可按压曲池、合谷两穴,诱发体内干扰素,抑制过敏,发挥如同吃抗组织胺般的止痒效果。
多发 *** 肉
〈症状〉
如果胃镜检查发现胃长息肉,可区分为假性与真 *** 肉,所谓假 *** 肉,是指看似息肉但只是黏膜增生;真 *** 肉,则是胃黏膜上长出腺瘤样。中医说法为疣或瘤,需要「扶正固本,正本清源」,运用药物软坚化瘀,使黏膜或腺瘤不增生。大多是因吃多了冰冷、喝酒或烧烤、炸辣食物,时间一久,胃黏膜会受伤,易长息肉、腺瘤。
〈调理方法〉
◆在中医来看,身体状况不好,胃酸过多,可用「六君子散」加上具滋阴效用的中药北沙参调理。
◆若息肉多,西医运用胃内视镜处理,三个月后,持续胃镜检查追踪;以药物调理,可增强身体免疫机能,避免不良细胞聚集产生息肉。
急性胃炎
〈症状〉
没有夹杂其他疾病的单纯性急性胃炎,可能是化学性因素所致,例如经常喝酒、咖啡、浓茶、吃辛辣物如麻辣锅;或是物理性因素引起,像是吃入过于粗糙、太硬、过烫、冷冻的食物;也或许是吃生机饮食生菌数过高、曾接受放射线治疗引发;或因慢性疾病吃多了抗生素、含水杨酸的药物,引起急性胃发炎。会有腹痛、恶心、想吐,偶有发烧,痛到体力不支晕倒休克、失水、排尿多、电解质不够等现象。
〈调理方法〉
◆中医急性处理,可用「厚朴温中汤」来改善调整脾胃。
◆若有拉肚子的症状,可用「半夏泻心汤」。
◆若有腹胀情况,可用「五积散」加生姜,可缓解疼痛。
◆若患者所处地方偏离都会区,看医生不便。建议可用姜放在肚脐中央,再用吹风机吹,急性胃痛可获缓解,再行就医。
◆可按压内关穴,或按压属于肝经的太冲穴,也可缓解急性胃痛。
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
〈症状〉
胃、上腹部隐隐作痛,食欲差,脸色苍白,有贫血现象,易拉肚子且常胃部闷痛,吃偏冷的食物就不舒服,整天觉得疲倦,胃酸分泌减少,吃到辣物会明显不适。
〈调理方法〉
◆吃不下、腹胀时,饮乌梅汁即可改善。
◆「四君子散」加乌梅,或「四君子散」加山楂,可 *** 胃酸分泌。
表浅性胃炎
〈症状〉
通常没有明显症状,胃镜检查才会发现。有些人可能觉得肚子胀,或偶尔呕酸水、嗳气,觉得胃胀满,或恶心、想吐、胸闷。
〈调理方法〉
◆若觉得隐隐作痛,可按压内关穴,也可经常用手指按压 *** 手掌上生命线旁的消化胃肠区,并每三个月照胃镜,以了解改善的效果。
◆不可吃 *** 的食物,可运用中药元胡加霍山石斛,对改善表浅性胃炎有帮助。
胃食道逆流
〈症状〉
明显胃酸过多,迷走神经失调,会觉得不舒服,胸口有火烧心的感觉,会有灼热感,有时会痛到背部。可能出现打嗝、嗳气、胀气,或有声音沙哑、有痰、咳嗽、呼吸不顺,晚上睡觉容易咳嗽,咳嗽药吃久无效,吞咽变差、不舒服,胃、食道黏膜发炎。
〈调理方法〉
◆饮食上可藉吴茱萸汤,缓和胃酸,或运用干姜、高良姜来止胃酸,抑制迷走神经过度兴奋。
◆若是气滞型,需舒肝理气,和胃健脾,若是湿热型,则宜清湿热,理气和胃,可服用「香砂平胃散」。
◆若是胃寒者,可服用「附子理中汤」。
若是吃不下,食滞,或因工作情绪造成打嗝、呕酸厉害,排便不顺且恶臭,则可服用「加味五积散」加入消胀的药来调理。
胃溃疡
〈症状〉
胃溃疡严重会呕血、出血,排便呈柏油色、黑色,会有头晕、目眩、手足冰冷、流冷汗、心跳快、心悸、心律不整、睡不着或排便不顺、便秘,胃黏膜受伤更严重,变溃疡,引起相关病症。
〈调理方法〉
◆中医要看体质调整,已胃出血,止血可用仙鹤草,加三七、白芨等药材来调整。
◆中药「乌贝散」,即乌贼骨、浙贝母等量磨粉,含碳酸钙,可抑制胃酸分泌,再加上具黏稠性的白芨,可保护胃黏膜,使溃疡伤口逐渐愈合。
◆可经常按压合谷穴、曲池穴、足三里与三阴交这 4 个穴位,可使胃溃疡症状较快获得缓解。
胃癌
〈症状〉
胃中有多发 *** 肉是真性腺瘤型息肉,可能是正常细胞突变,或因长期饮食习惯不好,烧、烤、炸、辣吃多,或本身有遗传基因等诸多因素影响而罹患胃癌。早期胃癌不易发现,可经胃镜检查,若胃有不规则的息肉,应进一步切片诊断确认。胃癌初期可能会有嗳气、打嗝厉害现象。中医望闻问切,大多可见下列症状:会隐隐作痛;腹胀;有时便软、有时便硬;偶尔会呕吐;头晕目眩;排便如溃疡般有出血情形;更严重则胃疼痛厉害。
〈调理方法〉
◆中医视不规则的细胞组织、肿瘤情况,采散肿溃坚方式进行治疗,以消除肿瘤。
◆可服用「旋覆代赭石汤」,可抑制胃的痉挛,改善打嗝、呕吐症状。
◆临近取穴,即胃上脘、中脘、下脘,还有胃俞、足三里穴,进行按压 *** 。
养胃 4 食疗茶饮
◆姜桂鸡汤
材料:鸡腿 2 支、生姜 15 克、肉桂 3 克。
作法:将材料洗净,以 500c.c. 水熬煮 20 分钟后,取汁,用来炖煮鸡腿。
功效:可温脾胃、散寒气,达到健脾养胃的作用。
◆洋参香菇饮
材料:西洋参 20 克、香菇 30 克、石斛 15 克、白木耳 30 克。
作法:洗净的西洋参、石斛,先用 300c.c. 水熬煮 20 分钟,取汁。再加 700c.c. 水,放入洗净泡好的白木耳、香菇,炖至白木耳熟软即可。
功效:可益气养阴、健脾养胃,改善食欲不振与相关胃病。
◆ 莲子百合汤材料:新鲜莲子(去心) 25 克、新鲜百合 25 克。
作法:以 500c.c. 水,将洗净的莲子、百合煮 25 分钟,即可食用。
功效:可养胃、补心安神,具镇静效果,能缓解胃痛,有人喜加糖调味,但有胃酸者不宜。
◆黄耆建中汤材料:黄耆(或晋耆) 20 克、桂枝 6 克、白芨 3 克、甘草 5 克
作法:将各药材洗净,以 500c.c. 水熬煮 20 分钟后饮用。
功效:可多方面缓解胃部不适。当天气变化引起胃痉挛疼痛,或食欲不振、消瘦、胃下垂,可借此汤来调整体力,增强抗氧化作用,减少胃病发生。
【本文摘自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1833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介绍一些青黛的治病疗方
下一篇: 能够增加受孕成功率的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