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推拿艾灸 >> 健康综合

头临泣穴位位置图(人体360个穴位分别在哪12个经络里)

苹果养生 2023-06-02 21:24:35

头临泣穴位位置图

目录头临泣穴位位置图头临泣穴的名词解释头临泣穴的功效与作用头临泣穴的配伍功效头临泣穴的临床应用头临泣穴的疗法及注意事项头临泣穴的按摩手法头临泣穴位位置图

头临泣穴的位置:位于人体头部,当瞳孔直上入前发际0.5寸,神庭穴与头维穴连线的中点处。(按身体对称轴对称,左右各一个)

头临泣穴的名词解释

1、头临泣穴:经穴名。《针灸甲乙经》名临泣;《圣济总录》名目临泣;《针灸资生经》:“临泣二穴,在目上直入发际五分陷中。”名头临泣。属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足少阳、阳维之会。别名:临池。

2、穴义:胆经经气在此冷降为寒湿水气并由天部降落地部。

3、名解:头临泣。头,指本穴在头部,有别于足临泣之穴;临,居高位而朝向低位也,此指穴内气血的运行变化为由上而下;泣,泪水也。

4、该穴名意指胆经经气在此冷降为寒湿水气并由天部降落地部。穴内水湿从天部滴落于地部。

5、本穴物质为阳白穴上传的阳热风气,至本穴后散热吸湿而化为寒湿的降水云气,雨滴由天部降于地部,如泪滴从上落下,故名。临池名意与头临泣同,池指本穴气血为天部的降水云气,富含水液。

头临泣穴的功效与作用

1、缓解治疗头痛、目眩、流泪、鼻塞、耳聋等头面五官病症;治疗小儿惊痫、癫痫。

2、按摩头临泣穴的功效:降浊升清、安神定志、聪耳明目。

头临泣穴的配伍功效

1、头临泣穴配水沟穴、大椎穴、十宣穴、腰奇穴:缓解治疗癫痫、中风昏迷;

2、头临泣穴配间使穴、大椎穴、肝俞穴、胆俞穴:缓解治疗疟疾;

3、头临泣穴配印堂穴、百会穴、头维穴:缓解治疗头痛;

4、头临泣穴配腕骨穴、阳谷穴、申脉穴:缓解治疗风眩。

头临泣穴的临床应用

鼻渊

1、主穴:列缺 合谷 迎香 印堂 上星

2、配穴:肺经风热者,配少商、鱼际;肝胆郁热者,配侠溪、行间;脾经湿热者,配三阴交、阴陵泉。

3、方义:鼻为肺之外窍,取手太阴络穴列缺以宣肺气,祛风邪;迎香为治疗鼻部疾病要穴,为手阳明之经穴,循行上挟鼻孔,针之可疏调经气,通利鼻窍,配手阳明经合谷穴可宣通肺气以清热;印堂位于督脉,近鼻根部,可宣通鼻窍,清泄邪热;上星疏调头部经气,以止头痛。

头临泣穴的疗法及注意事项

1、【头临泣穴的治法原则】:寒则点刺出血或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2、【头临泣穴的针刺方法】:平刺头临泣穴0.5—0.8寸,局部酸胀。

3、【头临泣穴的艾灸方法】:艾条灸头临泣穴5—10分钟。

头临泣穴的按摩手法

用大拇指指腹,由下往上揉按穴位,有酸、胀、痛的感觉、重按时鼻腔有酸胀感。每天早晚各揉按一次。

人体360个穴位分别在哪12个经络里

手太阴肺经: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

手阳明大肠经:商阳 二间 三间 合谷 阳溪 偏历 温溜 下廉 上廉 手三里 曲池 肘髎 手五里 臂臑 肩髃 巨骨 天鼎 扶突 口禾髎 迎香

足阳明胃经:承泣四白 巨髎 地仓大迎颊车下关头维人迎水突气舍缺盆气户库房 屋翳 膺窗乳中 乳根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 髀关伏兔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 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丰隆解溪冲阳陷谷内庭 历兑

足太阴脾经: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

手少阴心经:极泉、青灵、少海、灵道、通里、阴郄、神门、少府、少冲

手太阳小肠经:少泽 、前谷、后溪、腕骨、阳谷、养老、支正、小海、肩贞、臑俞、天宗、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颧?、听宫

足太阳膀胱经:睛明、攒竹、眉冲、曲差、五处、承光、通天、络郄、玉枕、天柱、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 膀胱俞 、中膂俞、 白环俞、上?、次?、中?、下?、会阳、承扶、殷门、浮郄、委阳、委中、附分、魄户、膏肓俞、神堂、譩譆、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 、秩边 、合阳、 承筋、承山、飞扬、跗阳、昆仑、仆参、申脉、金门、京骨、束骨、足通谷、至阴

手厥阴心包经:天池、天泉 、曲泽 、郄门 、间使 、内关、大陵、劳宫、中冲

手少阳三焦经:关冲 液门 中渚 阳池 外关 支沟 会宗 三阳络 四渎 天井 清冷渊 消砾 臑会 肩髎 天髎 天牖 翳风 瘈脉 颅息 角孙 耳门 耳和髎丝竹空

足少阳胆经:瞳子?、听会、上关、颌厌、悬颅、悬厘、曲鬓、率谷、天冲、浮白、头窍阴、完骨、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肩井、渊液、辄筋、日月、京门、带脉、五枢、维道、居?、环跳、风市、中渎、膝阳关、阳陵泉、阳交、外丘、光明、阳辅、悬钟、丘墟、足临泣、地五会、侠溪、足窍阴

足厥阴肝经:大敦、行间、太冲、中封、蠡沟、中都、膝关、曲泉、阴包、五里、阴廉、急脉、章门、期门

穴位简介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头部穴位5腹部胸部穴位6腰背部穴位7上肢穴位8下肢穴位9足部穴位10参考资料附:1古籍中的穴位 1拼音 xué wèi

2英文参考 acupuncture point

3概述 穴位俗称穴道[1]。《内经》名腧(俞、输)、气穴[1]。《针灸甲乙经》又名孔穴[1]。即腧穴[1]。俞有输注的含义,穴有空隙的意思[1]。为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处所[1]。它通过经络与脏腑密切相关,可反应各脏腑生理或病理的变化,也可接受各种 *** (如针、灸、 *** 、电针、药物注射等)以调整各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的效果[1]。穴位分经穴和经外穴两大类[1]。此外,没有固定位置,随病痛处和压痛点而取的称阿是穴[1]。

穴位为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出入的部位,是疾病在体表的反应点,也是针灸等治疗的 *** 点[2]。古代文献有称作“气穴”“孔穴”“空”“输(通俞、腧)”“节”“会”等,通俗还称作“穴道”[2]。《神灸经纶》始提出“穴位”这个名称[2]。意指这些部位为“脉气所发”和“神气之所游行出入”,内部与经络、脏腑相通[2]。不少穴位就是作为疾病的反应点而被发现[2]。随着针灸等医疗实践的发展,穴位从少到多,对它的认识也不断丰富和深化[2]。

目前将穴位分成三大类:归属于一定经络的穴位,称为十四经穴位(经穴);在原有经穴以外增加的穴位,称为经外奇穴(奇穴);解放后新增加的穴位,一般称为新穴(或并入经外奇穴)[2]。此外,按局部压痛点所取之穴,一般称阿是穴[2]。

4头部穴位

头正面穴位图

头背面穴位图

头侧面穴位图

百会穴、印堂穴、四白穴、阳白穴、承泣穴、瞳子髎、发际点、睛明穴、水沟穴(人中穴)、头维穴、攒竹穴、迎香穴、下关穴、耳门穴、颊车穴、大迎穴、听宫穴、太阳穴。

补充:上星穴、神庭穴、五处穴、眉冲穴、曲差穴、头临泣穴、目窗穴、本神穴、颔厌穴、悬颅穴、悬厘穴、曲鬓穴、耳和髎穴、上关穴、鱼腰穴、丝竹空穴、球 *** 、听会穴、颧髎穴、巨髎穴、地仓穴、承浆穴、兑端穴、素髎穴、鼻通、(龈交穴、上迎香穴)。

以上穴位依次分布在督脉、任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等人体经络上。

5腹部胸部穴位

腹胸部穴位图

天突穴、中脘穴、中极穴、期门穴、大巨穴膻中穴、水分穴、气舍穴、日月穴、鸠尾穴、气海穴、俞府穴、天枢穴、巨阙穴、关元穴、或中穴、气穴、大赫穴

6腰背部穴位

腰背部穴位图一

腰背部穴位图二

大椎穴、至阳穴、曲垣穴、腰阳关陶道穴、脊中穴、天宗穴、上仙点身柱穴、治喘穴、命门穴、六华灸穴神道穴、肩井穴、腰俞穴、腰眼穴

7上肢穴位

? ?上肢内侧 ? ?上肢外侧

上肢穴位图 内关穴、治痒穴、神门穴、落枕穴、胃肠点外关穴、孔最穴、合谷穴、指间穴、曲池穴、列缺穴、中渚穴、太渊穴、尺泽穴、阳池穴、少冲穴、口内点、手三里

8下肢穴位

? ?下肢内侧 ? ?下肢外侧

下肢穴位图 膝眼穴、血海穴、足三里、百里穴梁丘穴、承山穴、阳陵泉、复溜穴、解溪穴、阴陵泉、阴谷穴、委中穴、三阴交

9足部穴位

足部穴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1854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