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推拿艾灸 >> 健康综合

上星穴位位置图

苹果养生 2023-06-02 22:03:32

上星穴位位置图

目录上星穴位位置图上星穴的名词解释上星穴的功效与作用上星穴配伍功效上星穴疗法及注意事项上星穴的按摩手法上星穴位位置图

上星穴的位置,位于人体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

上星穴的名词解释

上星穴,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督脉。穴义为,督脉气血在此吸热后缓慢蒸升。

别名:鬼堂穴,明堂穴,神堂穴。

1、上星:上,上行也。星,指穴内的上行气血如星点般细小也。该穴名意指督脉气血在此吸热后缓慢上蒸升。本穴物质为神庭穴传来的温热水气,在本穴为缓慢蒸升之状,上行气血如星点般细小,故名。

2、鬼堂:鬼,与天相对,此指穴内气血为阴性水湿。堂,聚散之所也。鬼堂名意指穴内气血为天部的阴湿水气。本穴物质为神庭穴传来的温热水气,至本穴后,因散热冷缩而化为阴性水湿,故名鬼堂。明堂、神堂穴名意与鬼堂近同,明指穴内气血为天部的明处,神指穴内气血为天部之气。

上星穴的功效与作用

1、缓解治疗头痛、目眩、目赤痛、角膜炎、近视、前额神经痛、鼻炎、鼻塞、鼻出血、癫狂、小儿惊风等。

2、按摩上星穴的功效:降浊升清;熄风清热、宁神通鼻。

上星穴配伍功效

1、上星穴配丘墟穴、陷谷穴:缓解治疗疟疾;

2、上星穴配印堂穴、素髎穴、百会穴、迎香穴、合谷穴、曲池穴、列缺穴、支沟穴:缓解治疗酒渣鼻;

3、上星穴配大椎穴:缓解治疗鼻中息肉、面赤肿、口鼻出血不止;

4、上星穴配合谷穴、太冲穴:缓解治疗头目痛;

5、上星穴配水沟穴:缓解治疗癫狂。

上星穴疗法及注意事项

1、【上星穴的疗法原则】: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2、【上星穴的针刺方法】:上星穴,沿皮刺0.5—0.8寸

3、【上星穴的艾灸方法】:上星穴,艾条灸5—10分钟。

上星穴的按摩手法

1、患者取坐姿,分开正中头发,以右手拇指按压住上星穴,右手四指自然弯曲或分开,左手扶住头部,顺时针方向按揉,频率为每分钟按120—160次。

2、一般按揉2—6分钟即可见效。若出鼻血较重者,经处理仍流血不止,应及时到医院诊治。

3、若给婴幼儿治疗,应注意其囟门是否关闭,故取穴时应准确。

谁给人体致命穴位图

免责申明:

?

请注意,提供图片文字后,我方不承担任何关于该图片及文字包含的信息及实验后果。

?

?以下内容来自少林点穴法

?

致命三十六穴部位

。。。。。。。。。。。。。。。。禁止提供以下内容。。。。。。。。。。。。。。。。。



致晕十一穴歌诀

  致晕十一穴位详 脑颅囟门上星当 前后两顶风府位
  头维耳后哑门纲 通天玉枕谱册注 点中应辰入梦乡
  轻易莫把晕穴点 因小伤人是呆郎


致晕十一穴部位

  1.脑户穴:位于百会穴后四寸五分。
  2.囟门穴(又名囟会):位于百会穴前三寸正中。
  3.上星穴(又名神堂):入发际上一寸陷中。
  4.前顶穴:百会穴前一寸五分。
  5.后顶穴(又名顶门穴):位于百会穴后一寸五分。
  6.风府穴(又名天星):项后枕骨下两筋中间。
  7.头维穴:位于额角,入发际角尖处。
  8.耳后穴:位于耳后静脉中。
  9.哑门穴:位于风府穴下一寸正中。
  10.通天穴:位于前顶穴后五分,再外开一寸处。
  11.玉枕穴:位于脑户穴旁一寸三分。

致残一百零三穴歌诀

  人体俞穴三百眼 点中致残百零三 残穴亦有残身意
  莫可轻纠胡乱点 少室祖师有铭训 点艺不传败徒般
  贤徒德技贯双峰 仅为健体守门院 有德无艺非英杰
  亦须百倍破武坛 饱咽三旬黄连苦 定闯八方擂台关


致残102穴部位

  1.心井穴(又名鸠尾):胸剑突骨下缘。
  3.扇门穴:即男者女者右左对门穴。
  4.京门穴(又名气俞):第十二肋游离间处。
  5.五定穴(又名天枢):平脐中旁开三寸。
  6.伯劳穴(又名陶道):第一胸椎棘突下。
  10.风门穴:第二胸椎棘突下。
  11.环跳穴:股骨大转子后上方,当大转子与胝骨裂孔连线的内三分之二处。
  12.盖膝穴:即膝盖骨。
  13.膝眼穴:膑骨尖两旁凹陷处。
  14.竹柳穴(又名交信穴):胫骨内侧缘内侧。
  15.脚住穴:脚面上的高骨如豆者是也。
  17.乔空穴:即两耳后根部。
  18.左耳尖穴:即左耳尖峰。
  19.右耳尖穴:即右耳尖峰。
  20.眼角穴:即眼梢。
  21.大中穴:即鼻中。
  22.人中穴:即鼻沟正中。
  23.驾梁穴:即鼻梁。
  24.咽空穴:即两个鼻孔。
  25.牙关穴:即唇口。
  26.咽喉穴:即喉管。
  27.将台穴:即咽喉左右。
  28.舌咽穴:舌上咽腔。
  29.童骨穴:位于风膊下处。
  30.精灵穴:即两手虎口。
  31.曲池穴:屈肘时肘桡侧横纹尽头处。
  32.中脘穴:脐上一寸。
?

?


  33.六宫穴(又名脐中.神阙):即肚脐。
  34.气关穴(又名气门):左乳下二横指处。
  35.血瘦穴(又名血关):右乳下二横指处。
  36.挂膀穴:血瘦穴下一分处。
  37.肚角穴:位于小腹盆弦之外。
  38.命宫穴:位于血关穴之下,气海穴之右。
  39.背心穴:即背部的中心点。
  40.腰眼穴: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八分。
  41.粪门穴:即肛门口。
  42.冲阳穴:足背的最高点,动脉旁。
  43.血囊穴:右侧十二肋骨下缘。
  44.气囊穴:即小腹左边。
  45.净瓶穴:即脐左肚角血腕下。
  46.脊中穴:即第十一胸椎棘突下。脊骨的中点。
  47.山根穴:即鼻梁之上。
  48.对口穴:项后的风府与哑门之间。
  49.气隔穴:脐下三分稍偏左。
  50.血海门穴:右侧十二肋下三横指。
  51.膈门穴:左侧十二肋骨下缘。
  52.气舍穴:锁骨内侧端上缘。
  53.开气穴:即气舍穴偏右。
  55.血仓期门穴:右侧锁骨下八分处。
  56.气血囊合穴:左傍肋骨下。
  58.正额穴:头额前正中。
  59.后海底穴:肾俞穴下一寸八分。
  60.攒竹穴:眉内端陷中。
  65.藿肺穴:中脘与建里之中点向下一寸三分。
  66.翻肚穴:藿肺穴向左一寸三分处。
  67.泰山穴:离梭子骨四寸处。
  68.天突穴:胸骨柄的上缘凹陷中。
  69.劳宫穴:第二.三掌骨之间。
  71.手三里穴:曲池穴下二寸。
  72.颊车穴:下颔骨前咬肌中。
  73.支正穴:尺侧腕上五寸。
  74.下关穴:颧弓下与下颔关节切迹间凹陷处。
  75.足三里穴:犊鼻穴下三寸,胫骨粗隆外侧陷中。
  76.犊鼻穴:屈膝,膑韧带外侧陷中。
  77.肩井穴:肩头高处,当大椎与肩峰之间。
  78.日月穴:第九肋端下缘。
  79.风市穴:大腿外侧膝上七寸。
  80.阳陵泉穴:腓骨小头前下方。
  81.委中穴(又名血郄):膝腘窝中动脉外。
  83.昆仑穴:外踝与跟腱连线的中点。
  84.血海穴:屈膝,膑骨内上缘上二寸。
  85.大陵穴(又名腕心穴):掌后骨下,两筋间陷中。
  86.尾宫上穴:即尾宫上一分许。
  87.鹤顶穴:位于膝盖骨上缘上一寸正中。
  88.外踝尖穴:即足外踝最高点。
  89.内踝尖穴:即足内踝最高点。
  90.膀胱穴:即膀胱。
  91.泪孔穴:(又名睛明):目内眦头外一分。
  92.所闻穴(又名听宫):即耳珠,大如赤小豆。
  93.中府:第一肋间隙外侧近噱突处。
  95.膈俞: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96.大杼: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97.太渊:腕关节横纹上,桡动脉外侧。
  98.然谷穴:舟骨粗隆下方凹陷处。
  99.曲骨穴:脐下五寸处。
  100.大都穴:足拇趾内侧本节后。
  101.魄户穴: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
  102.天窗穴:颈侧.胸销乳突肌后缘。 

?

解点休克?
  受伤者可躺、靠在椅子上或仰卧在床上。取人中、合谷、百会、十宣、目窗、涌泉等穴位,以人中穴、十宣穴、百会穴、目窗穴为主。解穴者气运手掌拇指、中指指尖,然后分别点按上述穴位5~10分钟,将自己的内气由穴位传导给伤者,从而使伤者体内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复醒还阳。?
  2.解点晕厥?
  受伤者可仰卧在床上或地上。取人中、内关、足三里、合谷、百会、大敦等穴位。解穴者气运拇指、中指指尖,利用点、按结合之手法在上述穴位上点按约10分钟可恢复正常。?
  3.解点眩晕?
  受伤者坐在木凳上或平躺均可。取太阳、风池、合谷、足三里等穴位。解穴者气运拇指和中指尖,利用点按结合之手法,点按上述穴位约10分钟可恢复正常。?
  4.解点不能言语?
  受伤者直坐或仰卧。取少商、前顶、膻中、人中、哑门、合谷等穴位。解穴者气运中指尖,用中指肚按压伤者上述穴位约5~10分钟可恢复正常。?
  5.解点气急欲绝?
  受伤者仰卧。取伤者膻中、肺俞、神门等穴位,解穴者气运中指尖,以指代针按压上述穴位约10分钟可恢复正常。?
  6.解点口吐白沫?
  受伤者仰卧。取伤者巨厥、足三里、中魁等穴位,解穴者气运中指指尖,以指代针按压上述穴位,将自己的内气由穴位传导给伤者,约10分钟可恢复正常。?
  7.解点全身瘫痪?
  受伤者仰卧。取伤者百会、风府、足三里、阳陵、风市、环跳等穴位。解穴者气运拇指和中指尖,在上述穴位上点按约10~20分钟可以恢复。?
  8.解点上肢瘫痪、肩臂疼痛?
  受伤者侧躺,受伤一侧在上。取伤者肩鹀、肩井、天宗、肩?等穴位。解穴者气运中指尖,在上述穴位上点按约10~20分钟可恢复正常。?
  9.解点脑脉疼痛?
  受伤者坐直。取伤者上星、百会、风池、头维等穴位。解穴者气运中指指尖,用中指肚按压上述穴位。?
  10.解点闭气耳鸣?
  受伤者直坐或仰卧。取伤者合谷、膻中、听宫、翳风等穴位。解穴手法同9。?
  11.解点下肢瘫痪?
  受伤者俯卧。取伤者肾俞、腰奇、承山、昆仑等穴位,解穴手法同9。?
  12.解点全身僵硬?
  受伤者仰卧。取伤者合谷、曲池、阳陵泉、涌泉、承山等穴位。解穴手法同9。?
  13.解点内脏损伤或吐血?
受伤者仰卧。取鱼际、尺泽、太渊、劳宫、曲泉、然谷、太溪、肺气、肝俞、脾俞等穴位。解穴手法同9。?
  14.解点鼻衄不止?
  受伤者仰面直坐。取伤者合谷、上星、风门、百会、涌泉等穴位。解穴手法同9。?
  15.解点足部红肿、疼痛、麻木?
  受伤者坐在椅子上。解穴者蹲在伤者前面,取伤者膝眼、足三里等穴位。解穴手法同9。?
  16.解点手部红肿、手指麻木?
  受伤者坐站均可。取伤者八邪、落枕、中渚、后溪等穴位。解穴手法同9。?
  17.解点腰部扭伤?
  受伤者俯卧。取阿是、委中、肾俞、大肠俞等穴位。解穴手法同9。?
  18.解点胸肋疼痛?
  受伤者仰卧。取支沟、阳陵泉、期门等穴位。解穴手法同9。?
  19.解点伤风哮喘?
  受伤者仰卧。取定喘、天突、内关、肺俞等穴位。解穴手法同9。?
  20.解点面部神经麻痹?
  受伤者坐好。取四白、迎香、太阳、下关、地仓、颊车、人中、合谷等穴位。解穴手法同9。?
  按点穴术中“闭穴过火”之说,被闭塞之穴道经解开之后,人体虽然脱离了生命危险,但由于穴位经络塞闭时间长久之缘故,气血离它本来应该到达的部位(经络)太远,势必会影响其每天固定的时辰运行。这样,难免对身体各个部位有所损害。所以,在用一系列手法解开被闭之穴道后,还必须取用一些药物,调和人体气血及时到达某部,不致有损伤之患

?头部正反面的穴位

头部的可以缓解头部的症状或者治疗头部症,那么,头部的是怎样的呢?下面是对于头部正反面的叙述,以及与穴位的相关症,希望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学习下。

正面:

头维穴

一般采用正坐或仰靠、仰卧姿势,此穴在头侧部发际里,位于发际点向上一指宽,嘴动时肌肉也会动之处(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

主治病征:头维穴的主治病征为:指压头维可以治疗脸部痉挛、疼痛等面部。

阳白穴

取穴时患者一般采用正坐或仰靠、仰卧的姿势,阳白穴位于面部,瞳孔直上方,离眉毛上缘约二厘米处。

主治病征:阳白穴的主治病征为:对于、等病征的治疗都有显著的效果。

印堂穴

取穴时,可以采用正坐或仰靠、仰卧姿势,于面部,两眉头连线中点即是。

主治:印堂穴的主治疾病为:头痛、前头痛、失眠、高血压、鼻塞、流鼻水、鼻炎、鼻部疾病、目眩、眼部疾病等。

攒竹穴

取穴时应要求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攒竹穴在面部,眉毛内侧边缘凹陷处(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即是。

主治疾病:迎风流泪(俗称漏风眼)、眼睛充血眼部常见疾病、等。在学生的中,其中有一节就是指压 *** 此穴,可见其效果非同一般。

睛明穴

找寻此穴道时患者应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睛明穴位于眼部内侧,内眼角稍上方凹陷处。

主治疾病:睛明穴的主治疾病为:迎风流泪、偏头痛、结膜炎、睑缘炎眼部疾病近视等。此穴同样是治疗眼部疾病常用的穴道之一,尤其对于经常用眼的人士来讲,更应该熟练准确的掌握此穴的取穴方法,只要简单的 *** 一两分钟,就可以明显的缓解眼部疲劳,对于学生而言,更是不可多得的的穴道之一,此外,还有攒竹穴、四白穴、太阳穴、承泣穴、鱼腰穴等眼部重要穴道一起配合来做,效果会更佳。

瞳子髎

取穴时可以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瞳子髎穴位于面部,眼睛外侧一厘米处(目外眦旁,当眶外侧缘处)。

主治病征:瞳子髎穴的主治病征为:指压此穴,可以促进眼部血液循环,治疗常见的眼部疾病,并可以去除眼角。

承泣穴

定位此穴时通常采用正坐或仰靠、仰卧的姿势,承泣穴位于面部,瞳孔直下方,眼球与下眼眶边缘之间。参看:图.

主治疾病:承泣穴的主治疾病为:近视、夜盲、眼颤动、眼睑痉挛、角膜炎、视神经萎缩、眼睛疲劳、迎风流泪、老花眼、白内障等常见的多种眼部疾病,当然需要采用其他相关穴道一同治疗才能取得显著效果。此穴是穴道疗法中治疗眼疾非常重要的穴道之一。

四白穴

取穴时通常采用正坐或仰靠、仰卧姿势,四白穴位于面部,双眼平视时,瞳孔正中央下约二厘米处(或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主治病症:四白穴的主治病症为:指压该穴道,能提高眼睛机能,对于近视、色盲等眼部疾病很有疗效。

迎香穴

取穴时一般采用正坐或仰卧姿势,迎香穴位于面部,在鼻翼旁开约一厘米中(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

主治疾病:迎香穴的主治疾病为:鼻炎、鼻塞、鼻窦炎、流鼻水、鼻病、牙痛、感冒等。尤其是当您上齿牙痛时,指压迎香穴,可以快速止痛

发际穴、鱼腰穴、外明穴、丝竹空、球 *** 、人中穴、地仓穴、承浆穴。

补充:前顶、通天、上星、神庭、承光、当阳、五处、曲差、眉冲、素髎、兑端、龈交、上迎香。

背面:

百会穴

位置:头顶正中,两耳尖直上与头正中线交叉点处。

主治:升阳固脱,振奋阳气,清热开窍,健脑通络。适用于健忘失眠、精神不振、头昏脑胀、目眩耳鸣、中气下陷、内脏垂脱、头痛、高血压、中风、久泄等病症,为人体阳气聚会之气。

感觉:局部按压有微胀感。

风池穴

位置:颈项后枕骨下,与乳突下缘相平,项肌外侧凹陷处。

主治:祛风解表,清头明目,通脑活络。适用于颈项强痛,头痛眩晕、失眠健忘、高血压、风湿病等病症。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微痛感。

风府穴

位置:位于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处。

解剖:在项韧带和项肌中,深部为环枕后膜和小脑延髓池;有枕动、静脉分支及棘间静脉丛;布有第三颈神经和枕大神经支。

主治:癫狂,痫证,癔病,中风不语,悲恐惊悸,半身不遂,眩晕,颈项强痛,咽喉肿痛,目痛,鼻衄。 *** 此穴道对于治疗多种颈部疾病、头部疾病都很有疗效,是人体督脉上重要的穴道之一。

配伍:配腰俞穴治足不仁;配昆仑穴治癫狂、多言;配二间穴、迎香穴治鼽衄;配金津穴、玉液穴、廉泉穴治舌强难言。

别名:舌本穴,鬼穴。

名解:风府穴。风,指穴内气血为风气也。府,府宅也。风府穴名意指督脉之气在此吸湿化风。本穴物质为哑门穴传来的天部阳气,至本穴后,此气散热吸湿并化为天部横行的风气,本穴为天部风气的重要生发之源,故名风府穴。

以上是对于头部穴位正反面的叙述,更多有关头部,或者的相关功效与作用等方面的内容,请关注频道,或者在站内搜索可以知道更多。

【头部穴位】、【】、【】

赵氏雷火灸的常用穴位

1、神阙穴
主治:滋阴补肾、强身健体。调理阴阳。改善面色苍白、消除色斑、黑眼圈等。
2、大椎
定位:第七颈椎棘突下。
主治:清热解毒、行气消斑。可用于治疗颈椎、暗疮、湿疹、感冒、消除头皮屑、 单纯疱疹等多种皮肤疾患。
3、命门
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
主治:补肾强身,调理阴阳。可治疗腰膝酸懒,夜尿频多等。
4、中脘
定位:脐上4寸
主治:强健脾胃,补益气血。可消除面色萎黄,皮肤粗糙,皱纹增多等,并可荣泽毛发及治疗上眼睑下垂等症。
5、气海
定位:脐下1.5寸
主治:平衡阴阳,调理气血,可消除面上黄气及眼袋,治疗上睑下垂,消除面部皱纹,改善粗糙皮肤,对于单纯性肥胖有效。
6、关元
定位:脐下3寸
主治:补虚强身,调理气血。可消除面上皱纹,改善皮肤粗糙,消除面上黄气和色斑,可消除肥胖,眼睑下垂,眼袋等。
雷火灸灸法秘传应灸七十证
中风 中风者:卒然中倒,人事无知,口眼?斜是也。方书有中经、中络、中脏、中腑之分。医之乏效者,必须用灸。或未经疗治者,急灸无妨。当其初中之时,先灸百会,或灸尺泽。如口噤者,灸风池。左瘫右痪者,灸风市。如两额暴痛,口眼歪斜,牙关紧闭,失音不语,灸客主人。如因痰而中者,灸环跳穴可也。百会穴(从鼻直上入发际五令,旋毛陷中,可容指处。《医宗金鉴》云:直上耳尖顶陷中是也。)尺泽穴(肘中动脉处,即肘弯内横纹当中,屈肘纹见,《金鉴》云:屈肘横纹筋骨罅中。)风市穴(端立,垂手于股外,中指尖到处。)客主人(两耳前骨工宛中间,开口即穴处。)环跳穴(在髀枢中,侧卧,屈上足、伸下足取之。大腿曰股,股上曰髀,楗骨之下、大腿之上、两骨合缝之所曰髀枢,当环跳穴处。)风池穴(在耳后陷中,按之引耳内。)
尸厥《金鉴》云:尸厥者:类中风之称也。谓其形厥而气不厥,口鼻无气,状类死尸,而脉自动也。延医不及,急宜灸大敦穴。倘有四肢厥冷,宜灸内庭,又灸行间,不可误也。大敦穴(足大指端,去爪韭菜许毛中《金鉴》云:外侧聚毛中。)内庭穴(足大指内,次指本节前歧骨外间陷中。)行间(足大指次指歧骨缝间动脉应手陷中。)
偏风偏风者:或左肢不遂,或右肢不遂。在左者为瘫,血虚也。右者为痪,气虚也。左瘫右痪者,气血两虚也。总宜先灸百会,次灸合谷。如一偏疼痛,手臂不仁,拘挛难伸,灸手之里,兼灸腕骨。倘痛甚不能提物,灸肩髃。两手挛痛,臂细无力,灸曲池。半身不遂,灸环跳。按穴灸之,自然却病。百会穴(见中风。)合谷(大指次指歧骨间陷中,即虎口,两叉骨缝中。)手三里(曲池下二寸锐骨端,按之肉起。)腕骨(手外侧腕前起骨下陷中,即小指直上处。)肩髃(肩端两骨间。)曲池(屈手按胸,肘弯横纹尖尽处)环跳(见中风。)
眩晕 眩,目花也。晕,头昏也。其病之因有五:一曰无痰不眩,一曰无火不晕,一曰木动生风,一曰水不涵木,一曰土虚木摇是也。医者莫分,药多罔效,灸神庭穴,自获安全。若未中机,再灸肝俞必验。神庭(从鼻上直入发际五分,即眉心上三寸五分。)肝俞(八节下,各开二寸。)
痿症经曰:肺热叶焦发为痿躄,痿躄者,足软而不能步也。其症有五,不可不明。盖痿躄属肺,脉痿属心,筋痿属肝,肉痿属脾,骨痿属肾也。总当先灸足三里,甚则灸三阴。灸法得宜,较汤散为胜也。足三里(膝下三寸,?外廉,以手掌按膝头中指到处,股外旁也。膝盖骨下三寸,在?骨外廉两筋肉分宛宛中,平坐垂足,取之在背,《金鉴》作大筋肉。)三阴(足内踝上三寸,大骨下陷中。)
痹症痹者,即俗称为风气也,症由风寒湿之气杂合为病。益风胜为行痹,寒胜为痛痹,湿胜为着痹,往往蔓延不愈。倘三气痹痛,灸环跳,兼灸脾俞、肾俞。足痹不仁,灸腰俞。如手臂作痛,不能提举,灸尺泽。两腿麻木,不能步履,灸风市。按图而灸,庶乎肢体自若耳。 环跳(见中风。)脾俞(十脊骨下,各开二寸。)肾俞(十三脊下,各开二寸,亦有一寸半。《金鉴》云:与脐平。)腰俞(尾尻骨节上窔间。)尺泽、风市(皆见中风。)
劳伤 五劳者,烦冗劳心,谋虑劳肝,过思劳脾,过忧劳肺,色欲劳损。七伤者,久视伤血,久行伤筋,久坐伤肉,久卧伤气,久立伤骨,房劳思虑伤心肾也。至于骨蒸劳热,药石乏效者,先灸大椎,并灸胆俞。久嗽劳热者,灸肺俞。久虚不食者,灸上脘。真气虚弱者,灸气海。男子血损者,灸天枢。女子阴虚,灸足三里。凡有一切虚损劳瘵,及至形神大惫,惟灸膏肓穴,可冀挽回,否则无救矣。大椎(三节颈项下,第一脊骨上间。)胆俞(第九脊下,各开二寸。《金鉴》云:各俞皆去脊中二寸,故不从寸半之说。)肺俞(三椎骨下,两旁各开一寸五分。《金鉴》云:以手搭肩,左取右,右取左,当中指末处。)上脘(脐上五寸。)气海(脐下一寸五分。) 天枢(脐两旁,各开二寸许陷中。) 足三里(见痿症。)膏肓(四椎骨下,两旁各开三寸五分,《金鉴》云:正坐曲脊,从髀骨上角,摸索至髀骨下头,其间当有四肋三间。按其中一间空处,是其穴也。)
咳嗽先贤论咳嗽,以有声为咳,有痰为嗽,有声有痰为咳嗽。其初起多因于风寒,延久多成于虚损。若咳甚欲吐,灸身柱。因痰而嗽,灸足三里。气促咳逆,觉从左升,易于动怒者,灸肝俞。咳嗽见血者,灸肺俞,或灸行间。吐脓者,灸期门。日久成劳者,灸膏肓弗误。 身柱(大椎穴下三节骨下间,按其窔中。) 足三里(见痿症。)肝俞(见眩晕。)肺俞(见劳伤。)行间(见尸厥。)期门(两乳下,第二肋骨端。)膏肓(见劳伤。)
喘症喘病之因有四:有因寒邪入肺而喘者,有因病阻肺气而喘者,有因水停心下而喘者,有因肾不纳气而喘者。统宜先灸天突,次灸中脘,甚则兼灸肺俞。所有哮喘不得卧者,须灸灵台。行动遂喘急者,须灸气海。得能按穴灸之,去沉疴犹拔刺耳。天突(结喉下二寸陷中。)中脘(脐上四寸。) 肺俞(见劳伤。) 灵台(六节骨下窔中。)气海(见劳伤。)
血症 书谓:吐血成升斗者属胃血也,其余咯血属心,呕血属肝,咳血属肺,唾血属肾。凡有一概血症,总当先灸胆俞。血痰灸其上脘。咯血喉中有声,灸其天突。如五劳七伤,诸虚百损而患血者,灸其膏肓,弗可缓也。据(管见),暴患之血症,实火为多,不宜辄灸;灸患之血症,虚火不少,用灸无妨,切须辨之。胆俞、上脘(并见劳伤。)天突(见喘症。) 膏肓(见劳伤。)
汗症汗有自盗之分,不可以不知也。盖自汗为阳虚,不因劳动而自出也。盗汗为阴虚,睡而汗出,醒而收也。灸其尺泽,可以奏勋。设未效者,膈俞灸之,必然全愈。 尺泽(见中风。)膈俞(七脊下,各开二寸,正坐取之。)
肺痿久嗽肺虚,而成肺痿。痿者萎也,犹枝叶之萎落也。时吐涎沫,声音不扬,或嗽血丝,形容枯槁。斯症属虚者多,非肺痈属实之可比。当先灸其肺俞,兼灸膏肓可也。肺俞、膏肓(皆见劳伤。)
肺痈久咳不已,胸中隐隐而疼,吐痰腥臭,或吐血脓,是为肺痈。痈者,壅也。良由风寒内郁,郁久成火,火刑金脏而成。法当灸其天突,兼服清肺之方,庶几有效。 天突(见喘症。)
惊悸怔忡 《正传》曰:惊悸者,忽然若有惊,惕惕然心中不宁,其动也有时;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动摇不静,其作也无时。医家虽有辨别,总灸上脘穴为宜。 上脘(见劳伤。)
健忘 忘前失后,曰健忘也。良由精神短少、神志不交所致,亦有因思虑过度者,或因所愿不遂者,或因痰溷心者包。病因虽异,皆当灸百会一穴而记忆自强矣。 百会(见中风。)
阳痿 阳痿者,阳物痿软而不举也。年老之人,则常有之。若少壮之人,是为真火衰惫,法当灸其气海。 气海(见劳伤。)
阴痿阳物收缩,卵阴入腹,皆为阴症也。法宜先灸气海,再灸大椎。 气海(见劳伤。)大椎(见尸厥。)
臌胀倪氏论臌,有气、血、虫、水、单是也,论胀,有寒、热、虚、实、湿、食、瘀、积、肝、肾是也。方家必分五臌若何?十胀若何?余谓:臌胀在上,灸于上脘,在中;灸于中脘;在下,灸于下脘,或灸气海。至若胀及两胁者,灸于期门。胀及背腰者,灸于胃俞。胀至两腿者,灸足三里。胀至两足者,灸行间可也。 上脘(见劳伤。)中脘(见喘症。)下脘(脐上二寸。) 气海(见劳伤。)期门(见喘症。)胃俞(十一节下,各开二寸。) 足三里(见痿症。) 行间(见尸厥。)
肿满先圣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盖脾主水谷,虚而失运,水谷停留,故成肿满也。后贤分而为四:一曰水肿,皮薄色嫩,按之成凹也,一曰气肿,皮厚色苍,按之即起也;一曰风肿,走注肿疼,皮肤麻木也;一曰瘀肿,肿而红亮,有血缕痕也。以上诸肿,宜灸内庭。如罔验者,行间、大敦皆可灸之。 内庭、行间、大敦(三穴皆见尸厥。)
症瘕症有七,蚊、蛇、鳖、虱、肉、米,发也。瘕有八,青、黄、燥、血、脂、狐、蛇、鳖也。其实症者,征也,有块可征。瘕者,假也,假物成形。总之不外乎气血交滞。倘因气滞而成者,灸气海。因血凝而致者,灸天枢可耳。气海、天枢(并见劳伤。)
痃癖痃者,弦也,有若弓弦,腹有一条扛起,现于肌肉之外。癖者,僻也,隐僻于膂脊肠胃之后。皆宜灸下脘,或灸足三里。下脘(见臌胀。) 足三里(见痿症。)
疝气疝有七,寒、水、气、血、筋、狐、?是也。时俗统称为小肠气。张子和谓疝气虽有七种,总不离乎肝病也。七疝之症,先宜灸气海,继宜灸中极,或灸三阴。若阴囊偏肿者,灸大敦有效。 气海(见劳伤。)中极(脐下四寸。)三阴(见痿症。)大敦(见尸厥。)
伏梁伏梁者,心积也,起于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则令人烦心。当灸上脘,或灸中脘可安。 上脘(见劳伤。) 中脘(见喘症。)
奔豚奔豚者,肾积也,发于少腹,上至于心,如豚奔走状,上下无时,久则喘逆,骨痿少气。先灸气海,兼灸中极为是。 气海(见劳伤。)中极(见疝气。)
脚气脚气者,两脚浮肿而重,湿脚气也。不红不肿而痛,干脚气也。不拘干湿,皆宜灸风市灸。倘或红肿,行步艰难,灸大敦穴可愈。 风市(见中风。) 大敦(见尸厥。)
腹鸣 腹鸣者,腹中鸣响也。其因痰饮者,灸上脘。因胃寒而肠鸣者,灸胃俞穴,或灸足三里。 上脘(见劳伤。)胃俞(见臌胀。) 足三里(见痿症。)
噎膈噎膈之因有五:有气滞者,有血瘀者,有火炎者,有痰凝者,有食积者。虽分五种,总属七情之变。凡药不能效者,上宜灸天突,中宜灸中脘,下灸足三里为要。 天突、中脘(见喘症。) 足三里(见痿症。)
反胃 反胃者,饮食能入,入而反出,故曰反胃。良由脾胃阳虚,运行失职,不能熟腐水谷,变化精微,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即王太仆云:食入反出,是无火也。法当灸中脘、下脘,兼灸膈俞。若未效者,再灸脾俞、胃俞,甚则灸足三里。 中脘(见喘症。) 下脘(见臌胀。)膈俞(见汗症。)脾俞(见痹症。) 胃俞(见臌胀。) 足三里(见痿症。)
霍乱霍乱症,猝然心腹作痛,上吐下泻,谓之湿霍乱也。欲吐不吐,欲泻不泻,谓之干霍乱也。急灸期门可愈。期门(见臌胀。)
头痛 头痛者,有外感、内伤之分。如痛无休息者为外感,时痛时止者属内伤。若因头风而痛,宜灸百会,并灸神庭,合谷、胆俞皆可灸之。若头痛如破,或因内伤,宜灸命门自痊。 百会(见中风。)神庭(见眩晕。) 合谷(大指次指歧骨间陷中,即虎口两骨缝中。)胆俞(见劳伤。)命门(十四节骨下窔中。)
心腹痛真心痛者不可治。今云心痛者,皆胸中胃脘痛也。若胸腹痛者灸上脘,痛而不已灸行间,并灸膈俞。脐下冷痛,灸气海、关元。少腹寒痛,灸中极。夹脐而痛,上冲心痛,灸天枢。 上脘(见劳伤。) 行间(见尸厥。) 膈俞(见汗症。) 气海(见劳伤。) 中极(见疝气。) 天枢(见劳伤。) 关元(脐下三寸。)
背痛太阳之脉行身之背,忽被风湿所侵,则背膂强痛,宜灸身柱则瘳。身柱(见咳嗽。)
胁痛胁痛在左,肝经受邪;在右,肝邪入肺。宜灸临泣可愈。 临泣(从两目中直上,入发际五分陷中。)
腰痛腰痛有四,当分灸之。如因房劳过度,则肾虚,灸肾俞穴。偶然欲跌则闪挫,灸气海穴。负重损伤,不能转侧,灸环跳穴。湿气下注,不能俯仰,灸腰俞穴。倘连腹而引痛者,灸命门穴则安。肾俞(见痹症。) 气海(见劳伤。) 环跳(见中风。)腰俞(见痹症。)命门(见头痛。)
耳聋耳鸣 《绳墨》曰:肾气充盛则耳聪,肾气虚败则耳聋,肾气不足则耳鸣,肾气结热则耳聋。经谓耳为肾窍,肾虚耳聋宜灸肾俞,耳鸣宜灸风池。初患者先灸百会为是。肾俞(见痹症。) 风池、百会(并见中风。)
目疾眼科治目有五轮之分:两眦属心,曰血轮;乌珠属肝,曰风轮;两胞属脾,曰肉轮;白精属肺,曰气轮;瞳神属肾,曰水轮。其实肝开窍于目,总病实在乎肝。目初病者,先灸百会、上星、神庭三穴。日久内障起翳者,当灸临注。目KT?KT?而不了者,必须灸肾俞也。 百会(见中风。)上星(从发际直上一寸,或眉心上四寸。)神庭(见头痛。) 临泣(见胁痛。) 肾俞(见痹症。)
咽喉咽乃饮食之道,喉乃呼吸之区,不容纤邪所容,否则遂成喉症矣。咽喉疼痛者,当灸内庭。喉疮、喉风者,当灸天突为亟。内庭(见尸厥。) 天突(见喘症。)
齿痛齿乃骨之余,肾主病也。然则因阳明火炽而痛者,有因风、因虫而痛者,亦有因虚而痛者,方药莫能奏捷,必当用灸。倘颊肿牙痛灸风池,红肿牙痛灸手三里,齿龋须灸内庭也。风池(见中风。)手三里(见偏风。) 内庭(见尸厥。)
鼻血 鼻血者,因于肺肝有火也。肺窍在鼻,肝脏藏血,二经有火内炽则血沸腾,乘肺窍而出者也。急宜灸合谷穴一壮。合谷穴(见偏风。)
脑漏胆移热于脑,脑漏黄浊之水,由鼻而出,甚则腥秽。亦有鼻塞不闻香臭者。均宜灸上星穴可也。上星(见目病。)
脱颏颏者,口之下唇至末之处,俗名下巴也。有因气虚而脱者,有因呵欠而脱者,皆可灸风池穴。 风池(见中风。)
遗精书谓有梦精出为梦遗,无梦自遗为精滑。大凡梦遗者,由于相火之强。精滑者,由于心肾之损。拟方当分虚实,灸法统宜于关元、中极及之阴交。设未瘥者,再灸肾俞可耳。 关元(见心腹痛。) 中极(见疝气。)三阴交(见痿症。) 肾俞(见痹症。)
浊症丹溪曰:浊症之因有二,肥人多湿热,瘦人多肾虚。总之肾虚之质,下焦空豁则湿热阻于精窍,而成赤白浊也。当灸关元,兼灸行间自痊。 关元(见心腹痛。) 行间(见尸厥。)
淋痛滴沥涩痛谓之淋,急满不通谓之闭。五淋之别,虽有气、砂、血、膏、劳之异,然皆肾虚而膀胱生热也。若小便赤涩,灸其下脘。小便痛沥,灸其关元。五淋之症,皆宜灸其中极。 下脘(见臌胀。) 关元(见心腹痛。) 中极(见疝气。)
溺血经谓胞移热于膀胱则溺血,是症未有不本于热者。当灸关元数忙。 关元(见心腹痛。)
遗溺遗溺者,由于中气虚衰,不能摄固所致。老年下元不足,孩提脬气未固多有之。总当灸其三阴。若小便频数者灸大敦,小儿遗尿者灸气海。 三阴(见痿症。) 大敦(见尸厥。) 气海(见劳伤。)
便血便血之症,有肠风,有脏毒。如下鲜血,大便燥结,名曰肠风。血色黯浊,大便溏泻,名曰脏毒。脏毒者灸肾俞,肠风者灸会阳。 肾俞(见痹症。)会阳(尾尻骨两旁,各开二寸,尻骨节上两旁,各开寸半亦可。)
脱肛肺与大肠相为表里,故肺热则肛藏,肺虚则肛脱。或因肠风痔漏,或因久痢久泻,或因产妇用力太早,或因小儿叫啼伤气。总须上灸百会,下灸会阳。 百会(见中风。)会阳(见便血。)
痔疮古人论痔,有牝、牡、虫、血之分。其实皆大肠积热所致。当灸会阳几壮,庶冀而安。 会阳(见便血。)
泄泻泄泻有五,乃脾虚、肾虚、湿寒、湿热、食积也。脾虚则食少便频,肾虚则五更作泻,湿寒则便溏溺白,湿热则下利肠垢,食泻则吞酸嗳腐。在医家当分而治,在灸家先取天枢,其次会阳之穴。 天枢(见劳伤。) 会阳(见便血。)
痢疾古人以赤痢为湿热,伤于血分;白痢为湿寒,伤于气分。凡初患赤白痢积者,法当灸其天枢,兼之中脘。如日久不愈,脾肾两伤者,当灸脾俞,兼之会阳也。 天枢(见劳伤。) 中脘(见喘症。) 脾俞(见痹症。) 会阳(见便血。)
伤寒伤寒者,由冬令伤于寒邪,法当辛散。其误治也,变为结胸,宜灸期门。若妇人经水适来,邪热入于血室,昼则明了,夜则谵语,亦灸期门之穴。若饮水过多腹胀者,灸其中脘。余热解不尽者,当灸曲池可也。期门(见咳嗽。) 中脘(见喘症。)曲池(见偏风。)
热病经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至夏为热病。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当用辛凉之剂。设未效者,当灸上脘。若烦闷者,须灸行间。 上脘(见劳伤。) 行间(见尸厥。)
疟疾疟疾之病,由夏令先受暑邪,至秋时发为疟疾。秋风欲入,伏暑欲出,表里交争,寒热成矣。连日发者则浅,隔日发者则深,隔两日发者则更深矣。诸般疟疾,法当先灸大椎。痰盛之体,灸其尺泽。日久不已,灸其内庭。按穴灸之,则疟自遁。 大椎(见劳伤。) 尺泽(见中风。) 内庭(见尸厥。)
黄疸黄疸有五,曰阳黄、阴黄、酒疸、谷疸及女劳疸。其病本皆不离乎湿也。应灸之穴有四,即上脘、肝俞、胆俞、脾俞是也。 上脘(见劳伤。) 肝俞(见眩晕。) 胆俞(见劳伤。) 脾俞(见痹症。)
癫病经谓重阴者癫,癫则多喜,若痴若呆,或笑或泣,缘于所谋不遂而致也。当灸身柱一穴。 身柱(见咳嗽。)
痫症 痫症者,忽倒无知,神昏牙闭,角弓反张,抽搐流涎。古人分为五痫,有马鸣、羊嘶、牛吼、犬吠、猪啼等语,究属痰涎蓄于经络也。灸家不须细别,当其初发之时,先灸百会,兼灸上脘。每发每灸,日渐自瘥。 百会(见中风。) 上脘(见劳伤。)
癞病癞病,疠风也,俗称为大麻风。良由湿胜则生风,风胜则生虫,所以皮肤脱落,肌肉浮紫,满躯作痒,状若虫行。宜灸曲池可愈。 曲池(见偏风。
疹病肌发红点,有若蚊咬者为热疹,细粒透显者为风疹,不透出者为隐疹。隐疹宜灸曲池,风疹、热疹宜乎合谷、环跳。 曲池(见偏风。)合谷(见偏风。) 环跳(见中风。)
痰疾痰属湿,津液所化也。流则为津,行则为液,聚则为痰,上则为涎。其实百病兼痰为多也,灸其上脘,痰自化矣。 上脘(见劳伤。)
饮食胃司纳受,脾主消导,一纳一消,运行不息。设脾胃衰弱,则失消纳之权。若饮食不思,灸其上脘。饮食少减,灸其中脘。饮食不化,灸其下脘,或灸天枢。食不下、欲干呕者,宜灸胆俞穴也。 上脘(见劳伤。) 中脘(见喘症。) 下脘(见臌胀。) 天枢(见劳伤。) 胆俞(见劳伤。)
调经 月经者,一月一至也。超前退后,谓云不调。女子经水不调者,当灸气海,兼灸中极。妇人月水枯闭者,当灸腰俞可愈。 气海(见劳伤。) 中极(见疝气。) 腰俞(见痹症。)
血崩血崩之症,良由肝脾两伤。盖肝不能藏,脾不能统,所以经血忽崩。宜灸气海、大敦二穴。 气海(见劳伤。) 大敦(见尸厥。)
带下古人治带,有五色之论,而分五脏之疗。又以赤属血、白属气之说。其实带下之病,本在乎带脉,以带脉横于腰间,如束带然,故名也。法当灸关元数壮。 关元(见心腹痛。)
种子女子不孕之故,由伤其冲任也。若三因之邪伤其冲任之脉,则有月经不调、漏崩带下。或因宿血积于胞中,或因胞寒、胞热,或因体盛痰多,脂膜壅塞胞中,皆不能成孕也。当灸中极为要。 中极(见疝气。)
胎漏怀胎数月,而经水偶下者,谓之胎漏也。由于劳力损伤,或由冲脉有热,或由气怒伤肝,皆能致之也。宜灸关元自止。 关元(见心腹痛。)
产后 产后之疴,莫能尽述,应灸之症,姑略详之。恶露不行,宜灸中极。恶露不止,宜灸气海,或灸关元。关元、中极只离一寸,一欲其行,一欲其止,分寸不准,灾害并至矣。 中极(见疝气。) 气海(见劳伤。) 关元(见心腹痛。)
胞衣不下胞衣停滞者,或因气力疲败,或因恶露所阻,皆令不下也。服诸药罔效者,当灸中极立下。 中极(见疝气。)
惊风惊风者,有急慢之分焉。急惊者,忽然搐搦,身体壮热,面红唇赤,牙闭痰迷,兼之二便不通,宜灸身柱、曲池。慢惊者,缓缓搐搦,身体温和,面色淡黄,或睡露睛,兼之大便青色,宜灸腕骨、尺泽。若闭目、摇头、额汗、昏睡、面青、肢厥、频吐清水,此慢脾风,不可救也。 身柱(见咳嗽。) 曲池(见偏风。) 腕骨(手外侧腕前起骨下陷中,即小指直上处。) 尺泽(见中风。)
疳劳小儿疳劳之症,面黄形瘦,肚大露筋,尿如米泔,午后潮热。皆因肥甘无节,停滞中州,传化迟滞,肠胃内伤,则生积热,热盛生疳。宜灸下脘、胃俞,自然告痊。下脘、胃俞(并见臌胀。) 以上七十症,按穴灸之,自无差忒。若遇跌打损伤、瘀血疼痛、痰核疬串、无名肿毒,皆于患处灸之,使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即愈。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1867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