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蓟刺是属于中药材的一种,而且小蓟刺的药用价值也是非常强的,在平时服用中药材来治病的时候,我们是会经常用到小蓟刺的,是可以帮助治病的,但是服用小蓟刺也要小心,是会有副作用存在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要小心哪些情况。
引起心率不齐
小蓟刺的药效有一部分是要进入心脏的,因此在平时服用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注意药量,不能随意增加,如果服用小蓟刺的量比较多了,就容易对心脏健康造成比较大负担了。这是因为小蓟刺的药性一旦对心脏的刺激作用过大,服用者会明显感觉到自己的心跳速度加大,这会引起心率不齐,很多心脏病患者可能会因此而危及生命,因此一定要注意小蓟刺的药量。特别是对心脏病患者来说更要小心,这一点是我们尤其要注意的。
导致昏迷
小蓟刺不仅对心脏的刺激作用非常明显,其实它对于人神经的刺激同样明显,我们如果服用小蓟刺过多,这时候就会导致精神出现问题,首先一般会使人神智异常清醒,进而使得我们精疲力尽,待到药效过后,服用者往往会处于虚脱状态,昏迷、神智不清醒这是最常有的事情了。所以说服用小蓟刺要注意的一点。
呕吐
小蓟刺的副作用除了上述两种表现,也会表现为呕吐,小蓟刺不仅对心脏以及神经健康造成影响,而且由于小蓟刺并不是对谁都适用的药材,有些人天生对其过敏,这种情况下,如果是服用了小蓟刺,会引起肠胃的不舒服,进而会出现呕吐的情况,而且如果服用量太多,危害还会更大,所以小蓟刺一定要控制好量。
服用小蓟刺是不错的,作为优质中药材的一种,服用起来对健康很有好处,可以帮助我们起到治病作用,但是服用小蓟刺也会有一定问题存在,必须要小心服用的副作用,我们一定要控制好服用小蓟刺的量,才可以更健康的利用小蓟刺。
你说的是小蓟草吗?别名:刺儿菜。
来源: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刺儿菜或刻叶刺儿菜的干燥全草,野生于路旁及田间。
产地:全国各地均有生产。
植物形态:1、刺儿菜:多年生草本,主根单一,侧生、根须状,茎直立,高约30~50厘米,紫棕色或绿色,无毛或有蛛丝状毛,上部有少数分枝,基生叶在花期枯萎。茎叶互生,长椭圆形,长7~厘米,宽1.5~2.5厘米,边缘有不规则的小刺。头状花序顶生,单性;雄花序较小,总苞长约23毫米,卵状,苞长多层,边缘膜质,先端具刺,花冠淡紫红色。瘦果椭圆形,略扁;冠毛羽状,白色,先端膨大而弯曲。
2、刻叶刺儿菜:较前中全株高大,高可大1米,茎较粗有条棱,色绿。叶长圆形,边缘有缺刻至羽状浅裂。花托有托毛。瘦果倒卵形,冠毛白色。
性状鉴别:1、刺儿菜:茎呈圆柱形,常已折断,直径2~3毫米,微带紫棕色,表面无毛或有柔毛及纵棱。质脆,折断面纤维状,中空。叶片大多破碎不全,皱缩而卷曲,黄绿色,边缘微波状,有金黄色针刺,茎端有头状花序,总苞钟形,苞片黄绿色,5~6裂,花冠多脱落,冠毛羽壮状常外露。气微,味微苦涩。
2、刻叶刺儿菜:茎比刺儿菜粗而长,直径3~5毫米。叶的边缘有缺刻,具有多数刺毛,气味同上。
以上两种,均以色灰绿,质嫩,叶多,无根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生物硷,挥发油,苦味质量等。
功效与作用:1、凉血而破瘀,炒炭后确能缩短出血时间;
2、消炎、利尿而散痈肿。
炮制:切咀,生用或炒炭。
性味:甘、凉。
归经:入肝经。
功能:凉血、止血。功同大蓟而力弱,且不如大蓟之善消痈肿。
主治:吐血、尿血、外伤出血、传染性肝炎、肝肿大。
临床应用:主治热证出血。鼻衄、牙龈出血、咯血、便血,均可应用,有凉血破瘀作用,常与小蓟及其他止血药同,方如十灰散。
用量:7~15g,鲜品30~60g,小蓟15g、荷叶1张、侧柏叶15g、茜草根15g、棕皮15g、丹皮9g、栀子9g、生大黄9g、茅根15g,以上十味药烧黑存性,研极细末,每服9~15g,用鲜萝卜汁或鲜藕汁调服。
附:小蓟,为菊科植物刺儿菜的干燥全草(广东习惯上用其根)。味甘,性凉。含生物硷。有止血作用,能收缩血管,并能使凝血时间和凝血酶时间缩短。用鲜品较好,炒炭止血作用反比生品差。此外,又能降低麻醉动物的血压。临床常用于热证出血,尤其血淋和月经过多,但咳血、吐血、鼻衄、便血亦可用,常配生地、蒲黄等,方如小蓟饮子。处方:小蓟根、生地、炒蒲黄、藕节、淡竹叶、木通、滑石、黑山栀、当归、甘草等各等分,研成粗末,每次12g,水煎温服,治血淋。小蓟常用量9~18g(鲜品30~60g),入煎剂不宜久煎。
大小蓟功用大同小异。小蓟专于止血,大蓟兼疮肿。在广东一般用大蓟较多,或大小蓟混杂同用。
注:1、小蓟的全国药用情况,与大蓟同样复杂,广大地区所用的小蓟为菊科植物刺儿菜的全草,而北京、山西等地称之为“大小蓟”;内蒙古呼市、包头以本种花后的全草称大蓟,嫩时称小蓟;东北个别地区,则以菊科植物苣卖菜的全草作小蓟。
小蓟,民间俗称刺角芽,为菊科蓟属的植物。为了让对小蓟有更多的了解,下面我就和大家分享下,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小蓟,批量货源走销不快,关注药商甚少,市价如前,现荷市饮片售价6元。 小蓟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g;鲜品可用30-60g,或捣汁。外用:适量,捣敷。
小蓟锅巴茶
功效:凉血止血,适用于功能性子宫出血。 材料:小蓟炭30克,糯米锅巴50克。
做法:将以上2味共加水煎汤,取汁。代茶饮用,每天1剂。 来源:经验方。
小蓟根酒
功效:主治妇人暴崩中,去血不止。 处方:大蓟根1斤切,小蓟根1斤切。 制法:上以酒1斗,浸5宿。 用法:服之,随意多少。 摘录:《千金翼》卷八 小蓟速溶饮 功效:凉血止血。
主治:血热型无排卵型功能性子宫出血;症见 *** 出血毫无规律,时出时止,或良久方来,或淋漓难止,量多,血色深红或紫红,质地黏稠有块,口干便秘,心烦易怒。脾不统血者不宜用。
材料:鲜大蓟或小蓟2500克,白砂糖500克。
做法:将鲜大蓟洗净后切碎,加水3000毫升,中火煮1小时,去渣,再用文火浓缩,停火待温,入白砂糖吸净药液,冷却晾乾,轧粉装瓶备用。10克/次,滚开水冲服,3——4次/日。
小蓟用药禁忌:
1、脾胃虚寒而无瘀滞者忌服小蓟。
2、小蓟忌犯铁器。《品汇精要》
3、小蓟不利于胃弱泄泻及血虚极、脾胃弱不思饮食之证。《本草经疏》
4、小蓟不利于气虚。《本草汇言》
小蓟的食疗价值 菊科草本植物小蓟、刻叶刺儿茶的根或幼嫩全草。又称猫蓟、青刺蓟、刺蓟菜、刺儿茶、枪刀菜、 小恶鸡婆。根,又称刺萝卜。古方多用根。中国大部分地区均有野生。秋季采根,除去茎叶,洗净鲜用或晒干切段用;春、夏采幼嫩的全株,洗净鲜用。
[效能]叶甘,性凉。能凉血止血,解毒消痈,清热除烦。
[参考]小蓟全株含胆碱、儿茶酚胺类物质、皁甙、生物碱等成分。刻叶刺儿菜全草含挥发油、菊糖、生物碱、黄酮类、香豆精衍生物等成分。
小蓟能收缩血管、缩短凝血时间。对肺炎双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伤寒村菌、绿脓杆菌、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煎剂或酊剂对兔子宫有兴奋作用。此外,尚有利胆、降低血中胆固醇的作用。
[用途]用于血热所致的血衄、咯血、吐血、便血、尿血,或崩漏出血;热毒疮肿;烦热口渴。
[用法]煎汤,绞汁服,或煮食。
[附方]
1,小蓟根汁:鲜小蓟根150g,捣烂绞取汁液服,或沸水冲服。
源于《食疗本草》、《衷中参西录》。鲜根凉血止血作用较强。用于血热所致的衄血、吐血、便血,或血热所致的月经先期、月经过多。
2,凉血五汁饮:鲜藕、鲜地黄、鲜小蓟根、鲜牛蒡根各等分。绞汁,每次1杯,加蜂蜜1匙,搅和均匀,不拘时少少饮之。
源于《圣惠方》。鲜藕、地黄和牛蒡根能清热生津止渴,而除牛蒡外,余药又均能凉血止血。适用于血热吐血,口干而渴。
3,小蓟饮:小蓟全草、益母草各60g。加水煎汤,去渣再煎至浓稠服。
源于《圣济总录》。该品与祛瘀止血要药益母草配伍,共奏祛瘀止血之效。用于胎堕后或产生瘀血不尽,出血不止。
4,刺儿菜汁:鲜小蓟幼嫩全草小蓟苗150g,切段捣汁服。亦可煮汤作菜食。
源于《食疗本草》、《日华诸家本草》。该品偏于清热除烦。用于夏月烦热口乾,小便不利。
小蓟别名:小鸡角刺、六月霜。
其它应用方法:
1、血热咳血、鼻出血、尿血;鲜根或全草2~4两捣烂绞汁,调蜜或冰糖炖热服。
2、慢性肝炎午后潮热、失眠:鲜根1两水煎,调白糖服。
3、乳痈:鲜全草和蜂蜜捣烂外敷。
4、疔疮:鲜全草1~2两,水煎服;另用鲜根和冷饭、食盐少许,捣烂外敷。
小蓟营养知识:
小蓟知识介绍:
小蓟为菊科植物刺儿菜的全草或根茎。多年生草本,生于山坡、荒地、路旁或田间,分布于除广东、广西、云南、 *** 以外的全国各地区。夏、秋季花开放时采割,除去杂质,晒乾,或鲜用。
小蓟根茎白色,肉质。茎圆柱形,长30至45厘米,直径2至5毫米,有的上部分枝,表面灰绿色或微带紫色,有纵棱和柔毛;质脆,易折断,断面中空。叶互生,多皱缩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长椭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3于12厘米,宽0.5至3厘米;全缘或微齿裂至羽状深裂,齿间有细密的针刺,上表面绿褐色,下表面灰绿色,两面均有白色蛛丝状毛。头状花序顶生,总苞钟状,苞片黄绿色,5至6层,线形或披针形,花紫红色。气微,味微苦。以色绿、叶多者为佳。
小蓟补充资讯
小蓟适合人群:
脾胃虚寒者忌服。
小蓟食疗作用:
小蓟味甘、微苦,性凉;归心、肝经;入血敛涩,降而微升;
具有凉血止血,清热消肿;
主治咯血,吐血,衄血,尿血,血淋,便血。血痢,崩中漏下,外伤出血,痈肿疮毒。
小蓟做法指导:
1. 小蓟忌犯铁器。
2. 凡上而吐咯衄血,下而便血崩漏皆可应用,临床常与大蓟、山栀、侧柏叶、茜草等配伍,以增凉血止血之功。
3. 临床单用鲜品捣敷即可收效,若与其他清热解毒,活血破瘀药相配,则疗效更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1881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颅息穴位位置图
下一篇: 吃什么排毒,养肤排毒看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