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聚泉穴的位置及图片聚泉穴的名词解释聚泉穴的功效与作用聚泉穴的主治病症聚泉穴的配伍功效聚泉穴的按摩手法聚泉穴与玉液穴一样,都在我们口腔的内部。聚泉穴也叫语门穴,其具有驱邪、清热、消渴的作用。并且,聚泉穴可以治疗哮喘和舌肌麻痹。本篇,我们就来大概的说一说聚泉穴的位置、功效以及主治病症和配伍都有哪些。
聚泉穴的位置及图片
聚泉穴位于口腔内,当舌背正中缝的中点处。
聚泉穴的名词解释
聚泉穴,别名——语门穴。
泉,泉水,此处指口腔内之津液。此穴位在舌背正中,唾液在此处会聚,故名聚泉。穴位名出自《针灸大成》。
聚泉穴的功效与作用
聚泉穴的的作用可以清散风热,祛邪开窍,治疗哮喘,消渴,舌肌麻痹,吐舌,中风舌强不语。
聚泉穴的主治病症
舌肌麻痹,味觉减退、支气管哮喘。
聚泉穴的配伍功效
尿崩症:配海泉穴、涌泉穴、水泉穴。
中枢性失语:聚泉(向舌根方向深刺)配天柱穴、风池穴。
舌强难言及生白苔:配外关穴、关冲穴、中冲穴、承浆穴。
聚泉穴的按摩手法
【聚泉穴的刺灸法】:用刺灸法向舌根方向斜刺0.2—0.5寸,捻转行针;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经外奇穴名·耳尖 4.1拼音4.2代号4.3耳尖的别名4.4出处4.5耳尖穴的定位4.6耳尖穴取穴方法4.7耳尖穴穴位解剖4.8耳尖穴的功效与作用4.9耳尖穴主治病证4.10刺灸法4.11耳尖穴的配伍4.12特效 *** 4.13文献摘要4.14耳尖穴研究进展 4.14.1治疗眼病4.14.2对青光眼眼压的影响4.14.3对膈神经放电的影响4.14.4耳尖放血对高血压肝阳上亢证大鼠血清NO的影响5耳穴名·耳尖6经穴别名·耳尖 6.1率谷穴的别名6.2出处6.3穴名解6.4特异性6.5所属部位6.6率谷穴的定位6.7率谷穴的取法6.8率谷穴穴位解剖 6.8.1层次解剖6.8.2穴区神经、血管 6.9率谷穴的功效与作用6.10率谷穴主治病证6.11刺灸法 6.11.1刺法6.11.2灸法 6.12率谷穴的配伍6.13文献摘要6.14率谷穴研究进展 6.14.1治疗偏头痛6.14.2治疗中风偏瘫6.14.3治疗眩晕7参考资料附:1古籍中的耳尖 1拼音 ěr jiān
2英文参考 EXHN6 [中国针灸学词典]
Shuàigǔ GB8 [中国针灸学词典]
ěrjiā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EXHN6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HX6、7i(耳穴)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ear apex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概述 耳尖:1.经外奇穴名;2.经穴别名;3.耳穴名。
4经外奇穴名·耳尖 耳尖为经外奇穴名(ěrjiān?EXHN6)[1][2][3]。出《针灸大成》[1]、《奇效良方》[2]。在耳郭的上方,当折耳向前,耳郭上方的尖端处[3]。有清热祛风,解痉止痛的作用。主治目赤肿痛,目翳,偏正头痛,颜面疗疮,高热,急性结膜炎,目翳,角膜炎,沙眼,麦粒肿,咽喉肿痛等。
在耳区,在外耳轮的最高点[4]。
耳尖穴位于耳廓上端,卷耳取之,尖上是穴(《奇效良方》)[1]。
耳尖穴位于耳区,在外耳轮的最高点[2]。
经外奇穴——耳尖穴的位置
经外奇穴——耳尖穴的位置
正坐或侧伏位,折耳向前时,于耳郭上方的尖端处取穴[4]。
快速取穴:坐位,将耳郭折向前方,耳郭上方尖端处即是耳尖穴[5]。
耳尖穴位于耳郭最高点处,常采用放血疗法,多用于治疗实热性头面五官病[6]。
耳尖穴主治目赤肿痛,目翳,偏正头痛等[1]。
耳尖穴主治目赤肿痛、目翳、偏正头痛、颜面疗疮、高热、急性结膜炎、沙眼、麦粒肿等[2]。
耳尖穴主治头面五官病:偏正头痛,目赤肿痛,目翳,麦粒肿,咽喉肿痛[4]。
常采用放血疗法,多用于治疗实热性头面五官病[4]。
直刺0.1~0.2寸,局部疼痛;或用三棱针点刺挤压出血[4]。
注意:针前要严格消毒耳部,以防感染[4]。
耳尖配百会、四神聪、头临泣、听会、风池、光明,治眼病[4]。
耳尖配太阳、合谷,治偏头痛[4]。
耳尖配后溪、肝俞,治麦粒肿[4]。
《银海精微》:患眼偏正头痛,灸百会一穴,神聪四穴,临泣二穴,听会二穴,耳尖二穴,风池二穴,光明二穴,太阳二穴……
《针灸经外奇穴治疗诀》:耳尖……主治沙眼、眼有翳膜。灸五壮。目疾久不愈,眼红肿者可刺血,宜灸七壮,不可多灸。
《针灸学简编》:眼生翳膜,总性结膜炎,喉痹,麦粒肿,高热。
4.14.2对青光眼眼压的影响 实验显示,耳尖放血对青光眼患者房水流畅系数的改善有明显作用,能降低眼压,缓解症状,保护视力[4]。
4.14.3对膈神经放电的影响 电针家兔“耳尖”有显著增加膈神经放电频率和振幅的作用,但随窒息加重或延长,这种作用维持时间有依次减弱和缩短的现象。提示电针耳尖改善呼吸状况宜尽早 *** 为好。[4]
4.14.4耳尖放血对高血压肝阳上亢证大鼠血清NO的影响 耳尖放血疗法可以通过影响血中NO的浓度,进而调节血压,达到治疗高血压肝阳上亢证的目的。耳尖放血合氨氯地平组疗效显著高于耳尖放血组,说明耳尖放血与西药有协同作用。[4]
5耳穴名·耳尖 耳尖(ěrjiān HX6,7iear apex)为耳穴名[3]。在耳郭向前对折的上部尖端处[3]。主治发热,高血压,急性结膜炎,麦粒肿,痛症,风疹,失眠等[7]。
6经穴别名·耳尖 耳尖为经穴别名[1][2]。即率谷穴[1][2]。《银海精微》:“耳尖穴,即率谷穴。”
穴位 率谷 汉语拼音 Shuaigu 罗马拼音 Shuaiku 美国英译名 Chains of Valleys 各
国
代
号 中国 GB8 日本 8 法
国 莫兰特氏 VB8 富耶氏 德国 G8 英国 G8 美国 GB8
率谷为经穴名(Shuàigǔ GB8)[8]。出《针灸甲乙经》。《银海精微》作率骨。《外台秘要》作蟀谷。别名耳尖[9]。属足少阳胆经[8]。率谷是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8][9]。率即统率,谷即山谷,此穴在耳上,为以“谷”命名诸穴的最高者,如诸谷之统率,故名率谷[8]。率谷穴主治头目疾患:如偏正头痛,眩晕,耳鸣,耳聋,呕吐,小儿急慢惊风,偏头痛,目眩,惊痫,现代又多用率谷穴治疗血管性头痛,神经性耳聋,腮腺炎,面瘫,顶骨结节部疼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胃炎,小儿高热惊厥等。
蟀谷(《外台秘要》)。
耳尖(《银海精微》)
率,有循、行之义。谷,泉出通川曰谷。穴在头侧骨与颞颥骨之合缝处,本经循此缝运行,其缝犬牙交错、曲如蛇行。《孙子》:“夫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出之蛇也。”谷即缝也,因名此缝合处为率谷,故曰“率谷”。全身以“谷”命名的各穴均在肢体,仅有率谷高居头上,有如诸谷穴之表率。[10]
率谷穴位于头部,当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正坐或侧伏取穴[8]。
率谷穴位于头颞部,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处[9]。
一说:在耳直上入发际一寸,高于曲鬓,相距八分。
率谷穴在足少阳胆经的位置
率谷穴在侧头的位置
率谷穴在侧头的位置
率谷穴在侧头的位置
率谷穴在侧头的位置(骨骼)
率谷穴位于头部,当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正坐或侧伏取穴[8]。
6.8.1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耳上肌→颞筋膜→颞肌[8]。
皮肤→皮下组织→颞肌[12]。
6.8.2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耳颞神经、枕大神经和颞浅动脉分布;深层有下颌神经肌支分布[12]。
布有耳颞神经和枕大神经吻合支;并有颞浅动、静脉顶支通过[9]。
率谷穴具有平肝熄风,通经活络的功效。
率谷穴位于侧头部,具有平肝熄风、宁神止吐之功效[13]。
率谷穴系胆经和膀胱经之会穴,有清热散风之功,主治偏头痛、烦满、呕逆、胃寒等症[10]。
率谷穴主治头目疾患:如偏正头痛、眩晕、耳鸣、耳聋、呕吐、小儿急慢惊风等[8]。
率谷穴主治偏头痛、眩晕、小儿急慢性惊风[12]。
率谷穴主治偏头痛、目眩、耳鸣、呕吐、惊痫等[9]。
率谷穴主治偏正头痛,眩晕,耳鸣,耳聋;小儿惊风[14]。
现代又多用率谷穴治疗血管性头痛、神经性耳聋、腮腺炎、面瘫等[8]。
现代常用率谷穴治疗偏头痛、顶骨结节部疼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眩晕、胃炎、小儿高热惊厥等。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偏头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眩晕;
2.其它:顶骨部疼痛,胃炎,小儿高热惊厥。
平刺0.5~0.8寸,局部有胀重感,并可向上方扩散[14]。
平刺0.5~1寸[12]。
6.11.2灸法 可灸[8][14][12]。
艾条灸5~10分钟[9]。
间接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率谷配风池、太阳、中渚、足临泣,治偏头痛[14]。
率谷配人中、曲池、太冲,有祛风清热镇惊的作用,主治小儿惊风。
率谷配水沟、曲池、太冲,治小儿惊风[14]。
率谷配足三里、中脘,有和胃止呕的作用,主治呕吐。
率谷配足三里、中脘、内关,治呕吐[14]。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膈胃寒痰,伤酒风,发脑两角强痛,不能饮食,烦满,呕吐不止。
《类经图翼》:主治脑病,两头角痛,胃膈寒痰,烦闷呕吐,酒后皮风肤肿。
《针灸大成》:主痰气膈痛,脑两角强痛,头重,醉后酒风,皮肤肿,胃寒,饮食烦满,呕吐不止。
《医宗金鉴》:伤酒呕吐,痰眩。
《玉龙歌》:偏正头风痛难医,丝竹金针亦可施,沿皮向后透率谷,一针两穴世间稀。
②令患者侧卧位,灸患侧率谷,距皮肤2~3 cm,令患者感到稍有温烫感为度,每次20 min。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共治疗43例患者,临床治愈33例,显效8例,有效2例,总有效率为100%。[13]
③患者卧位,取率谷、天冲。率谷常规消毒后,以15°角向后平刺透天冲,以每分钟150~200次频率捻转行针1~3 min,使酸胀感向头颞周围放散,留针30~60 min,每间隔10 min行针一次。上法左右交替,每日1次,6次为一疗程。隔日继续第2个疗程治疗。共治疗93例患者,经治1~5个疗程,治愈76例,显效1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8%。[13]
6.14.2治疗中风偏瘫 取双侧率谷。常规消毒后,用1.5寸毫针平刺1寸深,一般留针30 min,每隔10 min随患者呼吸行针20~30次,每日1次,20次为一疗程,每疗程间休息2~3d。吸气进针,先针健侧,后针患侧,或双手同时进针。腧穴加减:肝阳上亢者,加百会、曲泉、太冲透涌泉;头痛者,加风池、太阳、上星;舌强语涩者,加神门、廉泉、聚泉;头晕者,加当阳(目瞳子直上入发际1寸处)、太冲;上肢痉挛者,加肩髃透极泉、外关透内关;下肢痉挛者,加阳陵泉透阴陵泉、公孙透涌泉;痰多者,加丰隆、太溪;大小便失禁者,加三阴交、关元;烦躁者,加神门、足临泣。53例中风偏瘫患者中,痊愈25例,显效15例,好转10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4.3%。23例脑出血患者中,痊愈9例,显效6例,好转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2.6%。[13]
6.14.3治疗眩晕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拼音5代号6出处7海泉穴的定位8海泉穴取穴方法9海泉穴穴位解剖10海泉穴的功效与作用11海泉穴主治病证12海泉穴的配伍13刺灸法14特效 *** 15文献摘要16参考资料附:1古籍中的海泉 1拼音 hǎi quán
2英文参考 EXHN11 [中国针灸学词典]
hǎiquá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EXHN1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概述 海泉为经外奇穴名(hǎiquán?EXHN11)[1][2]。出《针灸大全》。在口腔内,当舌下系带中点处[1]。有祛邪开窍,生津止渴的作用。主治舌缓不收,重舌肿胀,舌缓不收,喉闭(喉痹),哮喘,呕吐,呃逆,腹泻,消渴等。
4拼音 hǎiquán
5代号 EXHN11
6出处 《针灸大全》:重舌肿胀,热极难言,十宣十穴,海泉一穴在舌理中……
7海泉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海泉穴在口腔内,当舌下系带中点处[1][3]。
海泉穴位于口腔内,舌下系带中点处[2]。
海泉穴位于舌系带中点处[4]。
经外奇穴——海泉穴的位置
经外奇穴——海泉穴的位置
经外奇穴——海泉穴的位置
8海泉穴取穴方法 正坐位,张口,舌转卷向后方,在舌下系带中点处取穴。
正坐张口,舌卷向上方固定,于舌下中央系带上,金津、玉液穴的之间取穴[3]。
快速取穴:正坐,张口,舌转卷向后方,舌下系带中点处即是海泉穴[5]。
9海泉穴穴位解剖 海泉穴下有舌粘膜、粘膜下组织和舌肌。分布有下颌神经的舌神经,舌下神经和面神经鼓索的神经纤维及舌动脉的分支,舌深动脉和舌静脉的属支舌深静脉。
10海泉穴的功效与作用 海泉穴有祛邪开窍,生津止渴的作用。
11海泉穴主治病证 海泉穴主治舌缓不收,重舌肿胀,舌缓不收,喉闭(喉痹),哮喘,呕吐,呃逆,腹泻,消渴等。
海泉穴主治呕吐,重舌肿胀,呃逆,喉闭,腹泻,消渴等[4]。
海泉穴主治呕吐、呃逆、重舌肿胀、舌缓不收、喉闭、腹泻、消渴等[2]。
海泉穴主治呃逆,呕吐,腹泻;喉痹,哮喘;消渴,重舌肿痛[3]。
12海泉穴的配伍 海泉配少商、合谷,治单乳蛾[3]。
海泉配聚泉、内关,治呃逆[3]。
海泉配脾俞、金津、玉液,治消渴[3]。
13刺灸法 直刺0.1~0.2寸[3][2],局部或整个舌头痛胀[3],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3][4][2]。
注意: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禁用[3]。
14特效 ***常让舌头在口腔内活动, *** 海泉穴,可预防口角炎、口腔溃疡、牙龈炎等口腔疾病[5]。
15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素问·刺禁论》:刺舌下中脉,太过血出不止,为喑。
《类经图翼》:海泉,在舌下中央脉上。主治消渴。针出血。
《针灸大全》:重舌肿胀,热极难言……海泉一穴,在舌理中。
《针灸大成》:治消渴,用三棱针出血。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1944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三个方法改善肤色暗黄美容肌肤
下一篇: 改善肤色暗黄的三个小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