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胆俞穴位置及图片胆俞穴的名词解释胆俞穴的功效与作用胆俞穴可治疗的病症胆俞穴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胆俞穴的按摩手法胆俞穴在我们的背部位置,也就是当第十胸椎棘突下方的左右二指的宽处。按摩胆俞穴这个穴位,可以治疗肝炎、口苦、呕吐、失眠以及胆囊炎和风湿性关节炎。本篇我们就为网友们说一说,胆俞穴的具体位置,以及胆俞穴的功效和作用以及按摩手法。
胆俞穴位置及图片
胆俞穴在背部,当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也就是位于背部,当第十胸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宽处。
胆俞穴的名词解释
穴位含义:胆腑的阳热风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胆俞穴,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胆之背俞穴。“胆俞穴”,“胆”,胆腑也。“俞”,输也。胆俞名意指胆腑的阳热风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胆俞穴的功效与作用
缓解治疗胆囊炎、肝炎等
缓解治疗坐骨神经痛、肋痛、风湿性关节炎等
缓解治疗黄疸、口苦、呕吐、失眠等
临床应用:现代又多用以治疗肝炎、胆囊炎、胆道蛔虫症、胃炎、食道狭窄、胸膜炎、淋巴结结核、肋间神经痛等。
胆俞穴可治疗的病症
消化系统疾病:黄疸,口苦,胆囊炎,肝炎,胃炎,溃疡病,呕吐,食道狭窄;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胁痛,肋间神经痛,失眠,癔病;
外科系统疾病:胆石症,胆道蛔虫症,胸膜炎;
其它:肺痨,潮热,高血压等。
胆俞穴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疗法原则】: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针刺方法】:胆俞穴,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针感可扩散至肋间。 不可深刺,以防造成气胸。
【艾灸方法】: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胆俞穴的按摩手法
胆俞穴的穴道指压时,由上而下,一面吐气一面强压6秒钟,每回压5次,每天压5回。如果指压肚脐正上方5厘米处的“中脘”也很有效,中脘指压法是由左右向中压即可。
按摩肝俞穴治疗慢性肝炎的手法:按压肝俞穴时,一面吐气一面用力按压6秒钟,每回按压5次,每天5回。
1 头临泣位置图头临泣穴的位置:位于人体头部,当瞳孔直上入前发际0.5寸,神庭穴与头维穴连线的中点处。(按身体对称轴对称,左右各一个)
2 头临泣作用和功效1、缓解治疗头痛、目眩、流泪、鼻塞、耳聋等头面五官病症;治疗小儿惊痫、癫痫。
2、按摩头临泣穴的功效:降浊升清、安神定志、聪耳明目。
3 头临泣的配伍疗法1、头临泣穴配水沟穴、大椎穴、十宣穴、腰奇穴:缓解治疗癫痫、中风昏迷;
2、头临泣穴配间使穴、大椎穴、肝俞穴、胆俞穴:缓解治疗疟疾;
3、头临泣穴配印堂穴、百会穴、头维穴:缓解治疗头痛;
4、头临泣穴配腕骨穴、阳谷穴、申脉穴:缓解治疗风眩。
4 头临泣的按摩手法用大拇指指腹,由下往上揉按穴位,有酸、胀、痛的感觉、重按时鼻腔有酸胀感。每天早晚各揉按一次。
中文名称:阳陵泉
定义:足少阳胆经穴。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足少阳胆经的合穴,胆的下合穴,八会穴之筋会
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本穴取法,历代文献其说不一。《灵枢·本输篇》:“伸而得之。”是让患者将下肢伸直,然后取穴;《针灸大成》:“蹲而取之。”是嘱病人取下蹲姿势再定穴;《中国针灸学》:“坐,屈膝重足……取之。”本人从多年临床实践观察体会,以上方法对于老年人、儿童、体质虚弱者均不适宜。基原因是易发生晕针及弯针。我则采用仰卧位或侧卧位取穴,仰卧时对下肢微屈,在腓骨小头前下凹陷中取之。这种方法取穴病人感到舒适耐久,不易发生晕针、弯针,并容易引起经气,得气快,感传好。
1 腕骨的准确位置图定位:在手掌尺侧,当第5掌骨基底与钩骨之间的凹陷中,赤白肉际处。
简易取穴:伸直手掌,位于手掌小指侧,沿第5掌骨向上摸,至第5掌指骨末端,与另一小骨交界处即是。
2 腕骨穴穴位解剖有小指外展肌和小指对掌肌;有腕背侧动脉,手背静脉网;布有尺神经手背支。
3 腕骨穴的功效作用腕骨穴属小肠经,为小肠经原穴,是小肠元气输注留止之处,其经脉循行上头项,且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通,膀胱经亦循头项,故具有疏风清热,通经活络,滋阴增液的作用,可治疗头痛项强;太阳经主表,本穴对外感表证,热病汗不出,疟疾发热等有效;太阳经上头抵面达五官,本穴可治五官郁热之实证;小肠经属火,本穴又为原穴,可泻脏腑之热而又不伤正气,故可用于内热消渴,黄疸等疾患;本经循行所过之处病症,可取本穴治之。
4 腕骨穴常用配伍方法头痛项强可配天柱,后溪;各种热病可配风池,大椎;五官疾患可配合谷,风池,太阳等;消渴,黄疸可配胆俞,肝俞,脾俞,胰俞,足三里,三阴交等;肩臂疾患可配天宗,肩贞,养老。
1、本经脉腧穴有:睛明、攒竹、眉冲、曲差、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天柱、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
2、上_、次_、中_、下_、会阳、承扶、殷门、浮郄、委阳、委中、附分、魄户、膏肓、神堂、__、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合阳、承筋、承山、飞扬、跗阳、昆仑、仆参、申脉、金门、京骨、束骨、足通谷、至阴,共67穴,左右合134穴。
扩展资料:
穴位介绍:
睛明
1、【定位】在面部,目内眦角上方凹陷处。
2、【作用】疏风清热,通络明目。
3、【主治】①视物不明,近视,夜盲,色盲。②胬肉攀睛,目翳,目赤肿痛,迎风流泪。③急性腰痛。
4、【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5、【类别】手、足太阳、足阳明、阴_、阳_五脉之会穴。
参考资料:-足太阳膀胱经
参考资料:-足太阳膀胱经经络示意图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1966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穿破石的治病附方具体讲解
下一篇: 山豆根的配伍应用方法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