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推拿艾灸 >> 健康综合

肺阳虚该如何补养(太子参药草功效及食疗建议是什么?)

苹果养生 2023-06-03 07:27:15

肺阳虚该如何补养

麻黄干姜粥

材料:麻黄、干姜各6克,甘草3克,粳米100克,葱白适量。

做法:

把粳米淘洗干净;葱白洗净,切段,备用。

把麻黄,干姜和甘草放到沙锅中,加适量清水,煎煮,滤汁,去渣。

在锅内加粳米和适量水,先用大火烧开,再用小火共煮成粥,粥将成时撒入葱白即可。

功效:麻黄止咳平喘且性温,干姜有比较好的温肺作用。甘草有止咳的作用,并且可缓解两药的峻猛的药性。三药相配,有比较好的温肺止咳的作用,可作为寒哮的辅助治疗方法。

猪肺止咳汤

材料:猪肺100克,生麻黄、生姜各适量。

调料:盐适量。

做法:

将猪肺洗净切片,然后放入沸水中汆烫一下;麻黄洗净,用纱布包好。生姜洗净,切片,备用。

将猪肺、麻黄和生姜一起放到锅中,先用大火烧开,再用小火煮30分钟后加入盐,温热时服食。

功效:猪肺有补肺润燥、止咳的作用。麻黄性温,能散寒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生姜性温,能化疚止咳。三物相配,有补肺温中,发表散邪的功效。可用于肺阳不足导致的咳嗽、疚喘、水肿脚气以及风寒感冒等。

太子参药草功效及食疗建议是什么?

药草成分太子参为石竹科植物太子参的根。太子参含有皂苷、果糖、淀粉、多种维生素等成分。

药草功效太子参味甘性平,有补气、益血、神经衰弱、健脾、养胃、生津功效,对消化不良、体质虚弱、神经衰弱、肺虚咳嗽、自汗、脾虚、腹泻、心悸、气血两亏等症均有较好疗效。太子参药力平和,其补气作用比人参、党参弱,但生津液功效却比党参强,所以对于体虚、年长、年幼之人,太子参更宜用于补养。

治疗建议太子参15克,水煎服,可连续服用,用于补气血、健脾胃。

太子参、乌梅各15克,水煎代茶饮,可加适量白糖,既补虚损,又生津解渴。

太子参15克,沙参、麦冬各12克,川贝6克,水煎服,可治疗肺阳虚所致咳嗽痰少、津液不足等症。

太子参25克、浮小麦15克,水煎服,可治自汗。

推荐药膳银耳参羹银耳15克泡发,与太子参5克放人沙锅中,先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炖至银耳熟烂,加冰糖即可。此款取其养阴润肺、抗癌、润肤、补脾之功效。

?观汗辨疾病,你出的汗健康吗?

受访专家

中医学教材编委、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 凌江红教授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内科主任医师 姜良铎教授

中国中医科学院培训中心主任主任医师 张雪亮教授

浙江省中医院中医内科主任中医师 金涛教授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 张艳教授

吉林省长春市德惠人民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 邢卫光教授等

生活当中,并非所有的出汗现象都是正常的生理反应,一些疾病或者亚健康状态也会导致出汗,这样的汗就是病态汗。

01

盗汗:

晚上做恶梦醒来全身汗,相信很多人都有经历过,但是这不算是盗汗。如果长期出现晚上无缘无故出汗,醒来又不出的情况,可得注意了。一般来说,这是因为体内阴虚火旺、气阴两虚,可以食用中药六味地黄丸或大补阴丸,或者通过饮食来调整,例如日常膳食中加入枸杞、红枣、黑芝麻等等。

02

手足汗:

顾名思义,便是手和足经常出汗。这种情况从中医上解释是脾胃湿蒸,得注意补脾祛湿。例如早餐喝点小麦粥,煲点山药汤,这些都有助于养脾补气。

03

胸口出汗:

这种情况出汗多,在中医上通常认为是脾胃失和,也有可能是体内胃肠道缺乏维生素。注意不要过度焦虑,少熬夜,同时少吃油腻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或吃点莲子桂圆,这些也是可以帮助益气的。

需要注意的是,出汗太多也可能是疾病的征兆。我们可以从汗的颜色、气味、部位以及有否伴随症状等方面来捕捉、分析和判断其与疾病的关系:

1

黄汗: 汗液呈现黄色,多是由于血液中一种称为胆红素的物质浓度过高所引起,主要见于肝胆疾病,如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肝硬化等。此外,过多进食胡萝卜、橘子、柑橙等蔬果,也可出现暂时性的黄汗。

白汗: 从中医看,白色属肺,肺色外露则现白汗,多为心肺阳虚所致,常与心肺功能虚弱有关。有时,疼痛剧烈(如肚子痛)也可引起白汗淋漓。

血汗: 又名红汗,肌衄。汗液淡红,如洗肉水样。中医认为,凡气血、阴阳偏盛或偏衰,肝火旺盛和阳衰不能固表者,每致汗液变红。现代医学认为和内分泌功能紊乱有一定关系。也可能是身体某部位在出血。不过,服用碘化钾等化学制剂,也可有红汗出现。

绿汗:汗液变为青绿色,提示有胆汁外泄,如急性化脓性胆管炎。

2

腋臭汗: 汗臭如狐骚气味,夏天出汗多时味更浓烈,这是因为分布于腋窝、腿腋等处的大汗腺分泌异常所致。多见于中、青年,女性多于男性,尤以青春期姑娘更多见。

尿臭味: 汗液散发出尿味,汗干后也会在皮肤上留下结晶物,常见于尿毒症病人。腥臭味 汗液带有特殊的腥味,多见于肝硬化。

香味: 汗液飘出香味来,常是糖尿病人的体征。

焦味汗: 汗出津津,绵绵不断,散发出一股糊焦或燃煤味。重者焦味甚浓,可刺激周围人打喷嚏、流清涕。此症局限于青年人男性,系因手淫频繁,或经常梦遗滑精,又不注意清洗会阴部者。

3

偏汗: 分两种,一种是 半边头汗 :整个头部以鼻中分成两半,一半头出汗另一半头无汗。此系因大病后夫妻同房,阴阳双亏而寒阻经络所致。一种是 半边身汗 :指半边身体多汗,而另半身无汗或出汗甚徼。多因气血不足内阻经络所致,每常见于青年人高血压脑病、肾性高血压症、中风、半身不遂、截瘫等患者。

额汗: 出汗仅限于额头,若出汗量少,且无其他症状,属正常现象。若发生在病人身上,则可能是病情加重的征兆。

鼻汗: 鼻翼两侧出汗,多是肺虚的表现。

乳间汗: 出汗局限于两乳之间,可能是精神疲乏、体力劳累而伤及心脾所致。

生殖器出汗: 出汗限于生殖器周围,常与肾病有关。

手足汗: 中医认为“脾主四肢”,凡脾胃湿热、内蒸不宣、血虚、阳亏、中阳不是,均可导致手足多汗。严重的无论寒暑,手足汗均多。若因精神紧张而导致手足出汗则属正常。

会阴汗: 汗出局限于会阴和外生殖器部位,凡湿热下注、肾阳虚衰,均可导致会阴郁有异味汗出。女青年如患有外阴瘙痒症、阴道炎等妇科病,亦可出现异味的会阴汗。?

劳心汗: 系指心窝部和两乳房中间部位多汗,而其他部位无汗或汗出甚微,多因忧、思、惊、恐过分而伤及心脾所致,以致心不主血,脾不统血而胸汗涔涔。常见于劳心过度的知识分子。

4

多汗伴有怕热、食量增加、心跳加快、肢体颤抖等症状者,可能患上了甲亢。出 冷汗 ,且有面色苍白、晕厥者,可能是低血糖症。多汗呈阵发性,同时有血压升高者,可能是嗜铬细胞瘤在作祟。

黏汗(粘汗) :汗出黏腻,发稠发热,系重感冒或其他病症高烧,服用解热退烧药后的一种病症汗。此种汗表明身有湿热不清,需去湿去热,方可痊愈。

此外,高烧病人的 “战汗” ,手术或女性分娩后的 “虚汗” ,生命垂危、弥留之际的“脱汗 ” ,以及“自汗”、“盗汗”,都是不同病变或不正常的“汗”。

对待上述种种“汗”,既不要背上思想包袱,又不可掉以轻心,需及时到当地医院,请医生辨症施治,以使疾病早日康复和恢复正常的排汗功能。

对于气虚自汗的人来说,可多吃山药调节。推荐用山药煎水喝,这样既能补充体内缺少的水分,又能补脾气、补肺气。注意萝卜、山楂、柿子、空心菜都不适宜气虚体质的人吃;而对于阴虚盗汗的人来说,要少熬夜,少吃辛辣燥热食物,如羊肉、辣椒、韭菜、红小豆等。可多吃百合、雪梨等滋阴之品,也可用沙参、麦冬、五味子或西洋参等泡水饮用。

对于无汗,常以麻黄汤治之(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对于盗汗,若有肾虚者宜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治之。若见肺虚可用沙参麦冬汤(沙参、玉竹、麦冬、桑叶、扁豆、花粉)养阴生津。 对于大量出汗。宜用清热解渴之白虎汤(石膏、知母、粳米、甘草)治之。若大汗淋漓,伴呼吸喘促、神疲气弱、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症,当应迅速回阳救逆,用四逆汤(附子、干姜、甘草)急救。对于胸汗。宜补养心脾,以归脾丸、补心丹等治之。

炎炎夏日,人们在大汗淋漓后有一些禁忌需要注意,以免图一时爽快而伤了身体。

1.出汗后进空调房避免直吹。出汗后如果立刻进空调房,环境温度变化巨大,会导致体温骤降,此时立刻把汗擦掉,避开冷风直吹,以免汗腺闭塞。

2.用干毛巾、温热毛巾擦汗。如果直接用冷毛巾擦,皮肤易受到冷刺激,导致毛孔紧闭,毛细血管收缩,体内积热散发不出来,使人产生烦热感觉。

3.休息一会儿后再洗澡。人们大汗后会想着立刻冲个冷水澡,但皮肤接触冷水后,毛细血管会突然收缩变细,大量血液回流心脏,增加心脏负担。最好等体温恢复、汗液干了后再洗澡。

4.运动出汗后保持情绪稳定。人在不断运动和出汗的过程中,心脏负荷比较大。如果此时有较大的情绪波动,容易加重心血管负荷,诱发心脑血管疾病。所以,人们在出汗后要保持好的心情,避免不良情绪出现。

5.大汗之后不要喝凉水和暴饮暴食。人在运动后大汗淋漓,如果大量地吃凉食、喝冷饮,会影响脾胃气血运行,耗伤胃阳和脾阳,久而久之带来胃肠疾病。建议出汗10分钟后分几次喝少量的温淡盐水,半小时后方可饮较多的水。

此外,人们在出汗之后也不要暴饮暴食。因为此时的胃肠功能相对薄弱,吃大量的食物易造成消化不良。最好在休息15分钟后再吃东西,而且要慢慢吃。

身体阴虚又阳虚会出现什么症状?

在《阴阳应象论》一书中,谈到阴阳文化时,称阳气积累为天,阴气积累为地。阳躁阴静,阳生阴长,阳气肃气,而阴气收藏。

古籍中人在论及阴阳五行与人体五脏六腑时,也强调,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这些古书中的“阴阳平衡”的理论,与古人倡导的“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的理论,同为一理。

黄帝内经》中,岐伯告诉黄帝说:春天五行木气生酸,夏天火气生苦,四季土气生甘,秋天金气生辛,冬天水气生咸。

如果五味过极,就会适得其反。春天所食用的味道过于酸,肝气就会过盛,木能克土,脾胃就会气绝受伤;

吃得过苦,火能克金,皮肤就会枯槁,身体上的毛发也会脱落;吃的过咸,水能克火,则会使得血脉流行凝涩不畅;吃得过甜,土能克水,就会导致肾气不平,骨骼和牙齿、头发等掉落;吃得过辛, 金能克木,会使身体上的筋脉劲急,手和指甲会枯槁。

大自然中,如果阳阳失调,就会风不调,雨不顺。人体中,如果阴阳失衡,就会导致身体生病,甚至死亡。

今天,“源易缘”就结合传统文化《易经》和《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等国学医学经典,来谈谈阴阳失衡的三种情况,其中最后一个,许多人都容易忽视。

一是人体阴阳失衡,导致的“阳虚症”人的身体中,如果有阳气过盛或过虚,都会使人体出现不适的现象。

传统《易经》文化中,指出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无论哪一五行过旺或过衰,都会生克其他的五行。

整体而言,人体如果阴气和阴精能够平衡,人体的五脏六腑功能就会协调,否则就会出现所谓的“阳虚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

1、没有力气,不想说话,身体疲倦乏力等;

2、声音低沉气短,容易出汗等;

3、头晕心悸,面色发黄,吃饭没有胃口等;

4、身体怕冷 ,手脚冰冷,喜欢热饮等;

5、肾脏不好,腰酸腿软,性功能减退等;

二是人体阴阳不平衡,导致的“阴虚症”阴阳失衡导致的人体不适,既然有阳虚的一面,就会有阴虚的一面。

如果不是专业的医生,或有医学常识的人,都会感到困惑,自己的身体到底是阴虚,还是阴虚呢?下面,我们再来谈谈人体阴虚的主要症状:

1、脸色苍白发黄,口唇或手指干裂,头晕乏力,眼花心悸等;

2、睡眠质量不好,且容易失眠多梦等;

3、暴燥易怒,怕热,面部发红,咽喉疼痛等;

4、手脚心容易发热出汗、盗汗,腰膝酸软,背部痛疼;

5、梦遗滑精,小便呈现出短赤或黄色等情况;

三是阴阳不和,导致的“阴阳两虚”《易经》和《黄帝内经》等古籍中强调:“阴阳平衡,健康一生”、“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人体内的阴盛阳衰,或阳盛阴衰,偏阴偏阳,都不利于身体的健康。阴阳平衡是生命健康持久的根本。

但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人会出现第三种情况:“阴阳两虚”。

阴阳两虚的情况,许多人都没有听说过,也最容易忽视。其实,在医学中,“阴阳两虚”的情况,主要症状就是既怕冷又怕热。

具体来讲就是,夏天身体特别的怕热,手脚出汗蜕皮等,到了冬天又特别的怕冷,手脚冰凉,这正是阴阳两失调。

如果遇到“阴阳两虚”的情况,就要根据阴阳同补、养阴温阳以及慈阴补阴等方法来调补。最终使得身体燥湿、寒热、阴阳平衡。

开卷有益,原创不易。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用心写成,感谢大家订阅专栏,阅读完整内容。如果喜欢,欢迎转发和评论,留言或私信互动。

参考资料:《黄帝内经》、《易经》、《本草纲目》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2059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