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满心胸痞胀,肠鸣泄泻脱肛,食难下膈酒来伤,积块坚横胁抢。妇女胁疼心痛,结胸里急难当,伤寒不解结胸膛,疟疾内关独当。”“九种心疼延闷,结胸番胃难停,酒食积聚胃肠鸣,水食气疾膈病。脐痛腹痛胁胀,肠风疟疾心疼,胎衣不下血迷心,泄泻公孙立应。”这两首诗歌就告诉了我们内关穴和公孙穴的治疗作用。
我听说过这么个故事,两个医生朋友一起喝茶,在聊天的时候,一个医生给他朋友说了一个病例。他遇到一个五十多岁的病人,经常会出现腹痛、腹泻的情况。于是就跑到医院检查一下自己的胃肠道到底出了什么毛病,可是,医生在做出检查以后,却没能从胃肠道当中找出什么异常。这就让这个病人感到非常无奈了,花了很多钱却没有得到一个让人安心的结果。最后,这个医生只能给那个病人开了一点常见的止泻药,可是,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病人的病症。
他朋友听到他这么说之后就觉得,这种西医当中无法确定病因的疾病很适合使用中医的方法来治疗,于是就和这个医生朋友说:“你可以尝试一下穴位按摩疗法。”医生听了之后并没有放在心上:“这个病人的腹泻症已经很多年了,而且怎么看他的胃肠道都没有问题,怎么可能简单的穴位按摩就能够治愈呢?”他的朋友也不和他争辩,只是把方法写在了一张纸上,然后让医生朋友在病人复诊的时候交给病人,让病人试试看。医生想了一下觉得这样也没有什么问题,而且这个病症也让他十分困惑,于是就答应了。
过了半个多月之后,医生打电话告诉他朋友说:“病人已经按照你说的做了一段时间了,可是并没有什么效果。”他朋友告诉他说:“他的病已经很长时间了,而且只是采用穴位按摩,并没有配上什么药物。要知道,中医重调理,见效是比较慢的,你让他不要停止按摩,继续这么做。”又过了两个月,医生又一次给他朋友电话了,这一次,他高兴地说:“这个病人的腹泻全好了,你的方法真神奇啊!”他朋友告诉他:“从《易经》当中推断出的治疗方法是根据自然规律来得,所以几乎都是很有效果的,当然,这也需要长时间的坚持,这不,那位病人是坚持了两个多月才有效果的吧。”
他朋友告诉的他的穴位按摩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点按腹部的天枢、水分两穴,按揉腿部的足三里二百下左右。背部的膀胱经,也就是在我们的脊柱旁一寸半的地方,还有就是在我们的腰部到骶骨的这段膀胱经上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和膀胱俞等穴,我们可以在这些穴位上按揉。说到这里,有的朋友就会问了:“那我找不到这些穴位怎么办呢?”如果找不到这些穴位,那么就在这段膀胱经上轻按,不需要找具体的穴位,也是有很好地效果的。另外,根据我前面提到的飞腾八法,我们可以加按内关穴和公孙穴,轻按这两个穴位能够有效地改善腹泻的情况。
前面说了,公孙和内关两穴,在治疗胃、心、胸方面的疾病,有着很好地疗效,因此,对于胃炎、气管炎等症来说,公孙和内关两穴,往往能够起到我们意想不到的效果。
内关穴归属手厥阴心包经,有抒压、解除疲劳改善胸痛、心悸、盗汗,舒缓腹胀感,缓解治疗头晕、心痛、晕车等作用。
内关穴的位置:在手掌面关节横纹的中央,往上约三指宽的中央凹陷处。详见本文图解内关穴的准确位置图及穴位疗法。
【取穴位置】
位于手掌面关节横纹的中央,往上约三指宽的中央凹陷处。
【解剖位置】
在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深部为旋前方肌。有前臂正中静脉、正中动脉和骨间前动、静脉分布;布有前臂内、外侧皮神经,深层有正中神经干及骨间前神经分布。
【作用功效】
宁心安神、理气止痛。
【主治病症】
主治疾病:心痛,心悸,胸痛,胃痛,呕吐,孕吐、晕车、手臂疼痛;呃逆,健忘,失眠,癫狂,痫证,郁证,眩晕,中风,偏瘫,哮喘,偏头痛,热病,产后血晕,肘臂挛痛。心绞痛,心律不齐,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癔病,无脉症等。
帮助入眠,可调节自律神经,抒压、解除疲劳,改善胸痛、心悸、盗汗,舒缓腹胀感,缓解治疗头晕、心痛、晕车等。
【穴位配伍】
内关穴配公孙穴治肚痛;
内关穴配膈俞穴治胸满支肿;
内关穴配中脘穴、足三里穴治胃脘痛、呕吐、呃逆;
内关穴配外关穴、曲池穴治上肢不遂、手振颤。
内关穴配患侧悬厘穴治偏头痛;
内关穴配建里穴除胸闷;
内关穴配大陵穴、神门穴主治失眠;
内关穴配郄门穴主治心痛。
【穴位按摩】
合并食指中指,两指按揉内关穴100~200次,可缓解晕车、呕吐、心痛等。
艾灸方法:用艾条温和灸内关穴,每日一次,可以治疗痛经。
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通的八个腧穴,称为八脉交会穴。均分布在肘膝以下。 八脉交会穴是金元时代窦汉卿得于山人宋子华之手,乃“少室隐者”之所传。因窦氏善用此法而声誉倍增,故又称“窦氏八会”。
八脉交会穴表经 属八 穴通八脉会合部位足太阴公孙冲脉胃、心、胸手厥阴内关阴维 手少阳外关阳维目外眦、颊、颈、耳后、肩足少阳足临泣带脉 手太阳后溪督脉目内眦、项、耳、肩胛足太阳申脉阳跷 手太阴列缺任脉胸、肺、膈、喉咙足少阴照海阴跷 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得八穴相互交会的关系是:公孙通过足太阴脾经入腹会于关元,与冲脉相通;内关通过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与阴维脉相通;外关通过手少阳三焦经上肩循天髎,与阳维脉相通;临泣通过足少阳胆经过季胁,与带脉相通;申脉通过足太阳膀胱经,与阳跷脉相通;后溪通过手太阳小肠经交肩会于大椎,与督脉相通;照海通过足少阴肾经循阴股入腹达胸,与阴跷脉相通;列缺通过手太阴肺经循喉咙,与任脉相通。
由于奇经与正经的经气以八穴相会通,所以此八穴既能治奇经病,又能治正经病。如公孙通冲脉,故公孙既能治足太阴脾经病,又能治冲脉病;内关通阴维脉,故内关既能治手厥阴心包经病,又能治阴维脉病。余同。
八脉交会八穴,临床上常采用上下相应的配穴法,如公孙配内关治疗胃、心、胸部病症和疟疾,后溪配申脉治内眼角、耳、项、肩胛部位病及发热恶寒等表证,外关配足临泣治疗外眼角、耳、颊、颈、肩部病及寒热往来证,列缺配照海治咽喉、胸膈、肺病和阴虚内热等。
八脏交会穴在临床上应用甚为广泛,李梴《医学入门》说:“八法者,奇经八穴为要,乃十二经之大会也”,又说:“周身三百六十穴统于手足六十六穴,六十六穴又统于八穴”,说明八穴之精义所在,它是特定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胃痛,中医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疾病。引起胃痛的原因很多,常见的有胃炎、胃溃疡及胃神经官能症等,我们中医认为引起胃痛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1 受寒:寒邪客于胃脘,寒主收引,之胃气不和而痛。 2 肝气横逆犯胃:忧思恼怒,气郁伤肝,肝脉夹胃,肝失条达,横逆犯胃,气机阻滞,导致胃痛。 3 体质因素:禀赋不足,中阳素虚,内寒滋生,每因饮食不慎,思虑劳累。或触及寒邪而发病。 知道了胃痛的病因,我们就来看看治疗。针灸治疗胃痛很简单,不管什么原因引起的胃痛,只要分清疾病的虚实就可以就行治疗啦。虚实怎么分呢?当然得参考脉相啦。由寒邪引起,脉相一般呈弦紧之相,当属实。如果肝气郁结引起,脉相一般呈沉弦之相,当属实。如果是脾胃虚寒,脉相一般呈虚软之相,当属虚。 实证一般会扎: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行间这几个穴位,以达到温中散寒,缓急止痛的作用。中脘、足三里一般行捻转补法;内关、公孙、行间一般行提插泻法;若寒邪较重,中脘、足三里多加灸法。中脘、足三里分别为胃之募穴及下合穴,功专温中健胃,散寒止痛;内关、公孙为八脉交会配穴法,擅长宽胸理气,行郁止痛。肝郁较重者,选肝之荥穴行间,疏泄肝气,抑木扶土。 虚证一般会选:脾俞、胃俞、中脘、关元、内关、足三里,以温阳益气,健脾养胃。以上穴位一般都要行捻转补法,并可加用各种炙法。脾俞、胃俞为背俞穴,中脘为胃之募穴,胃俞、中脘相伍为俞募配穴法,以强健脾胃;取关元益火之源,温阳建中;补足三里,合于本腑,扶正益胃;配内关,畅利中焦,宽胸止痛。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2111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赤芍的保健功用具体介绍
下一篇: 服用鸡内金要小心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