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是不可再生的人生财富,若损害过重就会引发突发性疾病,如猝死病症便因心脑功能严重衰竭而引起。通常见于心脑器官养生失节的人,如用脑过度或心功能不全的朋友,也可见于患有严重颈椎病症的人,或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中医认为,心脑器官是人体的神识中枢,总体调控全身各脏腑情致和生理功能。一旦出现紊乱,就会影响全身脏腑器官的健康,甚至导致这些脏腑器官出现疾病,进而使心脑功能更加低下,甚至突发心源性或脑源性猝死病症。在保养心脑器官时,应兼顾其他脏腑的健康,要做到整体防治。如此才能全面提升心脑器官功能,不使心脑间的协调共济失衡。特别是对肾脏功能的调节,对提升心脑器官的健康水准具有特殊意义。
据调査,二十五岁以上的中国人,普遍存在体质薄弱、抗病能力低下的情况。猝死病症过去常见于中老年人,但近五年内中青年却很突出,可见现代人的体质已不容乐观。有病例为证,柳先生二十九岁,从事热电管理工作,是国内一家大型热电厂的骨干。因经常超负荷工作,导致体能透支严重,大脑极度疲劳而于奧运开幕前猝死在办公室中,给家人带来了巨大痛苦。同样,在北京从事影视工作的方小姐,在一次拍片时晕倒在现场,送到医院也没能挽回生命。这两个病例只是近年来猝死者中的两例,事实上近几年中青年猝死者正在增多,其中不乏企业的高级管理人才。中医建议中青年要爰惜身体,小病早治,则大病可防,要给未来的生活做好健康铺垫。
猝死病症病发前表现为胸口憋闷、冷汗、心前区憋闷、严重头晕、全身无力、头痛、恶心等。在防病养生时,若感到身体有这些症状出现,就应及时调理,而不应主观行事,给心脑器官增加负担。工作过程中身体有不良反应,最好停止工作,并做全面的健康检査,根据病症进行调治。年轻的朋友,因事业负担沉重,往往会忽略这些症状,而耽误诊治的时机,给身体健康造成危害。李女士在一次工作中感到身体不适,全身冷汗不止,胸前区出现放射性,经检査患有颈椎病症,神经受压迫,严重影响了心脏的供血功能,小脑常处于缺氧状态。病人夜里经常憋醒,小脑部位感到麻木。中医建议她接受推拿按摩,改善颈椎的生理环境,鍵心脑血管的功能。提示李女士的爰人,若发现患者睡眠中表现异常,可用指甲剌激人中穴,唤醒小脑皮层,防止因小脑缺氧而昏迷,为急救争取宝贵的时间。
人中穴位于上唇的凹陷中,这个位置是人体重要的生理三角区,剌激该穴可使脑神经苏醒,减轻心脑血管的压力,增加心脑血管的供血量。通常人中穴可用来急救昏迷病人,对心脑功能衰竭的患者,有非常积极的急救意义。此外,也可剌激脚底的涌泉穴。当病人出现昏迷后,先用针或指甲剌激人中穴,若病人不见苏醒,再用针直接剌激脚心。因为人中穴离脑器官近,能在最短时间内产生反射,使脑器官苏醒。而剌激涌泉穴则是深层唤醒,借助脚底的敏感神经,强力唤醒器官。如患有癫痫的患者晕厥后,先剌激人中穴阻止病症发展,再剌激涌泉穴使病人苏醒。中医建议患有严重心脑疾病的患者,应当叮嘱家人或朋友,在自己出现晕厥后,剌激这两个腧穴。因为现代人对腧穴了解很少,及时提醒可降低危险。
心脏是供血器官,但也决定人的神识,即心为火而情致为喜乐。要避免情绪波动过度,不然会增加心脏负担,出现心率过速、耗损心力而引发晕厥病症,甚至发生心源性猝死。酒后或身体极度疲劳时,要及时休息,减少社交活动,让情绪平复而稳定心脏的功能。中医建议患有心脏疾病的朋友,一是不要嗜酒,二是平时应保持心态平和,这样才可避免突发急症。此外,及时调整起居习惯,营造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也是预防心源性猝死病症的重要方法。可用松软的床垫减轻胸椎的压力,使上焦的血脉保持通畅,促进睡眠时心脏的功能,降低急症发生的几率。或在睡眠前燃烧袪湿香料,降除空气中的晦气,有益于睡目搿口巩固心神。也可在早晨或傍晚散步,促进动脉和静脉血循环,增强冠状动脉的功能,以避免突发心源性猝死病症。
通过简单的放松或按摩,增加脑部的血氧量,再轻轻拍打小脑部位,调节小脑的功能,使受小脑支配的心脏功能增强,同时也可促进大脑皮层兴奋,加强对身体的调节能力。尤其是老年朋友,圆自部各器官功能减退,常会因抗病能力低下而患病,而经常疏通脑部的血脉,可增强脑细胞的再生能力,有效地将邪驱除体外,起到延年益寿的作用。中医建议中老年三高病症患者及颈椎病症患者,应当坚持按摩颈椎和小脑,对病症的康复有积极效果。
中医认为,脑为髓海而肾主骨生髓,心为血腑而骨髓可造血,而且肾脏又是先天之本。在増强心脑器官的功能时,要提升肾脏的功能,使其生髓和造血的能力强盛,如此心脑器官的新陈代谢才会顺利,从而达到根本上预防猝死病症的目的。
运动性晕厥是运动中或运动后由于暂时性脑缺血或缺氧引起的一种表现。
一、产生原因
1、脑灌注不足:由于人在运动时血液重新分配,较多的血液会进入骨骼和肌肉,以保证人体运动的动能,此时,大脑的血液就会相应减少,从而造成脑灌注不足而导致昏厥。
2、体位性低血压:多见于田径运动,下肢肌肉的毛细血管大量扩张,若跑步后立即停止活动,大量血液淤积在下肢血管,心输出量骤减,血压下降,导致脑供血不足,引起晕厥。
3、未及时补充糖分:人体运动主要消耗体内糖原转化能量。长时间剧烈运动后糖原耗竭,血糖下降,如不及时补充糖,可影响到脑组织的能量供应,造成脑功能严重障碍,导致晕厥甚至昏迷。
二、临床表现
1、可表现为剧烈运动时,突发性、短暂性意识丧失、肌张力消失并伴跌倒,数分钟后大部分患者可恢复意识。
2、血糖降低时前驱表现为饥饿感、无力、出汗、头晕、心动过速、神志恍惚等,补充葡萄糖后意识可迅速恢复。
3、运动过后立即站立不动引发的体位低血压性晕厥前驱症状包括头昏眼花、无力、恶心、面色苍白、四肢发冷,严重者可晕倒。
三、处理办法
对晕厥患者应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积极治疗。
1、运动中一旦出现晕厥的前期症状,即应在他人帮助下,慢跑或慢走一段距离,然后平卧片刻待身体逐渐恢复。
2、对低血糖性晕厥者,应及时补充糖分与盐分,静脉注射50%葡萄糖60 ml。
3、晕厥者采取仰卧、下肢抬高位以增加脑血流量,同时松解衣领及裤带,将头转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予吸氧。如造成心跳骤停,应立即心肺复苏。
四、预防方法
1、养成进行科学体育锻炼的习惯,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与强度,避免过度运动与过度劳累。
2、运动前后都应进行充足的准备活动,保证血氧的良好供应与心脑血管的血液流量充足,避免出现灌注不足现象,如剧烈运动后可先进行慢走,从运动状态慢慢调整为静息状态。
3、运动前与运动时及时补充糖分与水分,少量多次,注意休息。
4、进行长时间剧烈运动的,必须是经受过运动训练的运动员。
5、年老体弱者、饥饿状态下避免进行剧烈运动。
6、避免在夏季高温、高湿或无风条件下进行长时间训练及比赛。
7、做好运动期间医疗保障工作,除队医外,运动员和教练员应有预防和简单处理运动中发生晕厥的能力。
扩展资料: 运动性低血糖的处理
如果运动后会发生低血糖,需要立即补充15克以上葡萄糖。如果身边没有葡萄糖,有任何的含糖饮料或者含糖食物都是可以服用,尽量保证含糖量在15克以上。
低血糖对人体的危害非常大,严重者会导致急性心梗和猝死的发生,所以一定不要忽视。纠正低血糖后,要关注为什么会出现低血糖。如果是因为运动量过大而导致低血糖,就不建议剧烈运动。
所以无论是任何原因所导致的低血糖,一定要当时进行抢救。随后根据低血糖发生的原因,进行整个生活方式的调整和用药调整。
-运动性晕厥
一、剧烈运动后喝冷饮晕厥后应该采取的措施
1、运动者剧烈运动后喝冷饮晕厥后,旁边的人应立即让其仰卧,抬高下肢,头部放低,松解衣领和腰带,并做向心性重按摩,促进血液快速回流到心脏,一般病人休息一会儿即可清醒。
2、有前驱症状时,应下蹲或卧下休息片刻,可避免发生昏倒。
3、不醒者可指掐或针刺人中、百会、涌泉、合谷等穴位,或嗅氨水,一般可醒。
4、如停止呼吸者,可作人工呼吸,此时头要转向一侧,注意防止痰液或呕吐物阻塞喉头。
二、引起昏厥的原因
1、在剧烈运动后,胃肠道和周身的皮肤血管处于扩张状态,冷饮使胃肠黏膜突然遇冷,引起胃肠不适或绞痛。剧烈运动后如果立即喝冷饮,会加强肾脏的工作负荷,对肾脏肾脏不好。
2、剧烈运动能使体温上升到39℃左右,这时大量吃冷饮对消化道是一个强冷刺激,会引起消化道强烈蠕动,产生腹痛、腹泻。同时,冷热的急剧变化会使胃部血管突然收缩,次数多了就会引起消化吸收功能失调,造成消化不良或其他疾病。此外,运动后咽喉可能处于充血状态,过强的冷刺激会引起喉咙疼痛、嘶哑等现象。因此,运动后不宜马上吃冷饮,宜先休息一会儿再吃。
三、运动性昏厥的预防
1、坚持锻炼,增强体质。
2、久站时,要经常交替活动下肢,久蹲后不要突然起立,要缓缓站起。
3、
疾跑后不要骤停不动,要继续慢跑并作深呼吸片刻。
4、久病、体弱者,暂不参加剧烈运动。
四、注意事项
1、如果年老体弱者出现运动性昏厥,应及时到医院做心电图、血压、脑电图等检查,以便及早发现隐患,进行治疗。
2、注意运动的时候刚开始要做好热身活动,平时注意适当的运动锻炼,如果是经常运动后晕倒要及时检查血糖,血压,脑部CT等。
3、在剧烈的运动之后,不要急于停下来给身体降温、喝水,应该慢慢的平稳呼吸,让身体自然散热,使身体的各项技能也慢慢稳定下来。这个时候再补充一些适量的水、淡盐水亦或运动饮料。
体育运动可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如果不注意运动的科学性,则会有损健康。运动性休克就是其中一例。
运动性休克多见于平素体育锻炼较少的人,一般女性多于男性,尤以青少年学生为多见。赛前过分紧张、激动或带病参加训练、测验或比赛,常为其诱因。该病的发生,不仅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带一定的损害,对其周围的人也会带来不良的影响。
在安静状态下,人体位于下肢部位的毛细血管并不全部开放,在每一瞬间仅有8%~16%是开放的,而大部分是处于关闭状态,这种开放与关闭是交替进行的。赛跑时,下肢肌肉不断收缩、舒张,需要消耗大量的氧和能量。有人计算过,当人在剧烈运动时,毛细血管网开放量较安静时增加三倍。在运动过程中,下肢部位的静脉扩张,静脉管容量也明显增加。下肢部位的静脉由于远离心脏,其血液回心的力量,主要靠肌肉收缩时对血管壁的挤压作用和吸气时胸腔产生的负压作用。运动员或体育锻炼者在赛跑后,如果立即站立不动,使下肢的毛细血管和静脉失去肌肉收缩时产生的挤压作用,血液由于重力作用而淤积于下脚扩张的静脉和毛细血管里。同时,由于运动时呼吸急、浅,减少了胸内负压,阻碍静脉回流,使回心血流量大幅度下降。加之运动时心率加快,心脏每次搏动排出量减少。此时,全身血容量虽无改变,但有效血循环量却急剧减少,导致人体各重要脏器血流灌注量不足,组织缺血、缺氧。因无氧代谢增加,机体发生了严重的代谢紊乱和机能障碍,丧失了适应和抵抗能力,导致“运动性休克”。因血液是由于重力作用而淤积在扩张的下肢血管里,故又称“重力休克”。
运动性休克可分轻、中、重三度。轻度时,患者自觉头昏、耳鸣、眼前发黑或冒金星、亚心、面色发白、软弱无力,终因支持不住而跌倒,或在同伴搀扶下勉强行走。患者呼吸急促,心率快,脉搏细,血压正常或略升高,瞳孔大小正常,对光反射也正常。中度时,患者头昏加重,或因意识模糊而昏倒,即使有同伴搀扶也无力支撑身体,面色苍白,四肢发凉,出冷汗,恶心或呕吐,呼吸减慢,心率减速,脉搏细弱,血压轻度下降,瞳孔缩小,对光反射正常或迟钝。重度时,患者意识模糊,知觉丧失,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周身大汗或无汗,呼吸浅表,心率慢并伴有节律不齐,脉细弱或摸不到,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出,瞳孔缩小或扩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也可出现抽搐、大小便失禁等症状。
运动性休克患者常因受凉、呕吐、跌倒等而并发感冒、支气管炎、肺炎、体表损伤、骨折或脑震荡等并发症,使症状加重。
运动性休克需与晕厥相鉴别。晕厥是运动员由于临场经验不足,赛前精神过于紧张、激动,而出现面色苍白、肢体发凉、出汗或意识不清等类似休克的表现。一般无明显血液循环障碍,但可有一时性脑贫血或短暂的血管舒缩功能失调,不须特殊处理,经平卧休息后,短期内即可自行恢复。
当患者出现休克先兆或轻度休克,如面色发白、软弱无力等症状时,应立即搀扶,尽可能让其继续行走,使下脚肌肉收缩,促使血液回流,使症状消失。倘若无能力行走或已经昏倒,出现中度休克时,应将患者平卧,头部放低,两下脚抬高,或由同伴二人抬其两下肢,由小腿向大腿做按摩或揉搓,以使血液尽早回流入心。当患者出现重度休克时,除上述处理外,可针刺或掐点入心。当患者出现重度休克时,除上述处理外,可针刺或掐点人中、百会、涌泉、合谷、十宣等穴。在知觉未恢复以前,不可给任何饮料或服药。如有呕吐,应将其头偏向一侧。必要时可给血管收缩药,如麻黄素或肾上腺素皮下注射。如呼吸停止应做人工呼吸(口对口呼吸法)或皮下注射呼吸中枢兴奋剂,也可做50%葡萄糖静脉注射等抗休克处理。病情较重者,经现场急救后,急需转医院抢救。
运动性休克只要处理得当,一般煎后良好。重症患者因头昏、无力等症状需2~3天后方能恢复。也可因症状较重,伴有心肺等疾患而导致不可逆性休克,以致死亡。
运动性休克主要由于运动者平时体育锻炼水平较差,心肺功能适应性不足,运动前未做准备活动,即贸然投入运动,赛跑中未能调节好呼吸频率,赛跑后又立即站立不动而造成的。因此,预防支动性休克,应从加强体育锻炼入手,使其能适应激烈运动下机体各部分功能的改变。赛跑前,应了解运动员的精神和身体状况,充分做好准备活动。运动结束后应继续慢跑,做好整理活动并做深呼吸。在比赛的现场应有医务人员做好救护准备。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2158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三大抗衰老的偏方,不用可惜了
下一篇: 紫荆皮能有效抗炎活血,要善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