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推拿艾灸 >> 健康综合

木生酸,酸生肝

苹果养生 2023-06-03 15:16:23

木生酸,酸生肝

出自: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译文:

木气能产生酸味,酸味能滋养肝脏。

解析:

春天与东方相通应,阳升而日暖风和,草木生发;木气能生酸味,酸味入肝,能滋养肝脏。

养生智慧:适当吃酸能养肝

“酸生肝”,我们平时吃点酸味食物或药物可以养肝。肝阴、肝血得到营养充足了,肝脏的各项生理功能就能发挥正常了。

在日常饮食中,我们可以适当进食一些酸味食品,如山楂、橘子、酸苹果、葡萄、酸奶等。在进餐或做某些菜肴时,依需要和习惯适当加点醋也可以起到适当作用。

酸味食物很多酸味除了能养肝外,还有以下多种作用:

山楂:山楂有开胃消食、化淤除积、活血止痛等作用,特别是对消肉食积滞作用更好。将50克山楂,100克粳米煮粥后放入少量的白糖食用具有开胃消食的功效;取30克山楂加清水煮沸,20分钟后去山楂,加少许白糖调成糖茶饮用,可起到活血散淤、消积止痛的作用。

橘子:橘子味甘酸,性凉,有开胃理气、止咳润肺的功效。把清洗干净胃、通气、提神的功效;取橘子捣汁服用,可治疗肺胃有热,烦渴不止等症。

苹果:苹果味甘、微酸,性凉,能生津止渴、清热除烦、助消化、益脾止泻。热病心烦及夏季暑湿外感发热者可取适量苹果捣汁服用。

酸奶:酸奶性平,味酸,有生津止渴、补虚开胃、润肠通便、降血脂、防癌抗癌的作用。将200毫升酸奶及少许白糖放入500克的面粉中,搅拌成面浆后摊成薄饼后食用,有益气润燥、生津开胃的作用;也可取200毫升酸牛奶,加入50毫升的苹果汁和橘汁,充分搅拌均匀后,加入适量蜂蜜调味后饮用,有补钙降压,活血降脂的功用。

食醋:食醋味酸甘,性平,能消食开胃、止血解毒。我们在吃凉拌菜时,适当加入一些食醋能起到开胃、增进食欲的作用。在500毫升食醋中,浸入大蒜数个,适量白糖,一周后食大蒜数瓣,可杀菌解毒,适用于肠炎腹泻等疾病的预防。

乌梅:乌梅味酸涩,性平,具有健脾和胃、补养肝肾之功效。将乌梅15克用温开水泡1日,连汤放入锅内,加洗净的芝麻120克及适量冰糖,烧开,改用微火煮20分钟,取汁。诸味合用,有补养肝肾、敛肺止咳的功效。适用于肝肾阴虚,久咳不止,干咳或痰液稀少等症。

酸枣:酸枣性平,味甘酸,具有养心、安神、敛汗等功效。酸枣仁15克,普耳茶2克,加水2000毫升,酸枣仁煎液1600毫升,冲泡花茶饮用。常饮此茶可宁心安神,养肝催眠。

草莓:草莓性凉,味酸甘,草莓中所含的胡萝卜素是合成维生素的重要物质,具有明目养肝作用。除了鲜食之外,还可捣烂后分别加冰糖、红糖、或蜂蜜食用,能润肺止咳、润肺利肠。

葡萄:葡萄性平、味甘酸。葡萄中所含的果酸还能帮助消化、增加食欲,防止肝炎后脂肪肝的发生;葡萄枝是肝炎患者补充铁的重要来源。用葡萄根100-150克煎水服下,对黄疸型肝炎也有一定疗效。

荔枝:荔枝味甘酸,性温,有补脾益肝、生津止渴、解毒止泻等功效。将荔枝肉100克,菱角肉250克,冰糖30克,共煎煮成汤饮用。此养肝汤是保护肝细胞的佳品。

温馨提示:

醋宜常食,但一次不宜多吃。科学家的说法是,当大量的醋进入人体后,会改变胃液的pH值使胃环境中酸性加强,对胃黏膜可能会造成损伤,会引起胃痛、恶心、呕吐,甚至引发急性胃炎。因此,食醋要适量。

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出自哪本书

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出自《素问·六节藏象论》。

六节:节,次也,度也,这里有周期的意思。古人以“甲子”纪天度,甲子一周为六十日,是为一节。每年三百六十日,分为六节。高士宗《素问直解》:“六节者,天以六为节。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甲相合,六十日而甲子周,六六三百六十日,以成一岁。”

藏象:此二字首见于本篇指脏腑居于体内,而形象表现于外,从外而知内,故名。藏(臓-脏),藏也,指藏于体内的脏腑。象,征象、形象之意。王冰注云:“象,谓气象也。言五脏虽隐而不见,然其气象性用,犹可以物类推之。”

《六节藏象论》出处:

张志聪《素问集注》:

此篇乃论岁运之总纲,天之十干,成六六之节以应一岁。而天之十干,化生地之五行;地之五行,上呈天之六气。《五运行大论》云:‘帝曰:寒暑燥湿风火,在人合之奈何?

岐伯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是在天之六气,在地之五行、五味,而又化人之五脏也。然人之五脏,地之五行,皆由十干所化,故曰‘六节藏象论’也。”

李经纬、邓铁涛《中医大辞典》:

节,谓一定的度数。古人以甲子纪天度,六十日甲子一周而为一节,六节为一年,故称六节。脏,指内在脏器;象,为可见之形象。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脏象。本篇首论天度,继论脏象,以明人与天地相应之理,故名。篇末介绍了人迎与寸口脉象异常所发生的病变。

阴阳应象大论篇四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

岐伯对曰: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征,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在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注:
溪谷属骨: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属骨,为与骨相连属处。

白话解:?

黄帝说:我听说远古时代对医学有很高修养的人,他们研究人体的形态,辨别脏腑的位置;审察经脉的联系,把十二经脉分为阴阳表里相合的六对,并分辨各条经脉的走行路线;各条经脉上的穴位,都有一定的名称和部位;肌肉与骨骼相连接,也都有它们的起止部位;经络系统中的皮部和浮络,虽然有上下左右不同,但都条理分明;四时阴阳的变化,有它一定的规律;外界环境与人体内部的脏腑经络,相互对应,也都有表里相合的关系。以上这些说法是否都是真的呢?

岐伯回答说:东方应春而生风,春风能促进草木生长,木气能产生酸味,酸味能滋养肝脏,肝脏气血营养筋脉,筋有柔韧能屈能伸的特点,与木气相应,在五行关系中,木能生火,而心属火,故说筋生心。肝与目有特殊的内在联系,所以说肝主管目。这种阴阳五行变化的力量,既强大又微妙,可以产生一切事物,它在天为深远无边的宇宙,在人为认识事物的规律,在地为万物的生化;生化然后能产生一切事物;认识了事物的规律,然后能生出智慧;深远无边的宇宙,是变化莫测的。变化在天便是六气中的风,在地便是五行里的木,在人体便是五体中的筋,在内脏便是五脏中的肝,在颜色便是五色中的青,在音律便是五音中的角,在发声便是五声中的呼,在疾病症状便是抽搐痉挛,在孔窍便是五官中的目,在滋味便是五味中的酸,在情志便是五志中的怒。根据情志与五脏的相应关系及五行生克的道理,大怒伤肝,悲可以抑制怒;风邪易伤筋,燥气能抑制风气;酸味也能伤筋,辛味能制约酸味。

南方应夏,阳气旺盛而生热,热盛生火,火气能产生苦味,苦味能够滋养心脏,心能生血,在五行关系中,火能生土,而脾属土,所以说血生脾。心脏与舌有特殊的内在联系,所以说心主管舌。这种阴阳五行变化的力量,既强大又微妙,可以产生一切事物,它在天便是六气中的暑热,在地便是五行里的火,在人体便是五体中的脉,在内脏便是五脏中的心,在颜色便是五色中的赤,在音律便是五音中的徵,在发声便是五声中的笑,在疾病症状便是忧心忡忡,在孔窍便是五官中的舌,在滋味便是五味中的苦,在情志便是五志中的喜。根据情志与五脏的相应关系及五行生克的道理,暴喜伤心,恐可以抑制喜;热能伤气,寒气能抑制热气;苦味也能伤气,咸味能制约苦味。

中央应长夏而生湿,湿能生土,土气能产生甘味,甘味能够滋养脾脏,脾脏能使肌肉生长发达,在五行关系中,土能生金,而肺属金,所以说肉生肺。脾脏与口有特殊的内在联系,所以说脾主管口。这种阴阳五行变化的力量,既强大又微妙,可以产生一切事物,它在天便是六气中的湿,在地便是五行里的土,在人体便是五体中的肉,在内脏便是五脏中的脾,在颜色便是五色中的黄,在音律便是五音中的宫,在发声便是五声中的歌,在疾病症状便是干哕,在孔窍便是五官中的口,在滋味便是五味中的甘,在情志便是五志中的思。根据情志与五脏的相应关系及五行生克的道理,思虑过度伤脾,怒可以抑制思;湿气能伤肌肉,风气能抑制湿气;甘味也能伤肌肉,酸味能制约甘味。

西方应秋而生燥,燥能生金,金气能产生辛味,辛味能够滋养肺脏,肺脏能使皮肤和毛发健康,在五行关系中,金能生水,而肾属水,所以说皮毛生肾。肺脏与鼻有特殊的内在联系,所以说肺主管鼻。这种阴阳五行变化的力量,既强大又微妙,可以产生一切事物,它在天便是六气中的燥,在地便是五行里的金,在人体便是五体中的皮毛,在内脏便是五脏中的肺,在颜色便是五色中的白,在音律便是五音中的商,在发声便是五声中的哭,在疾病症状便是咳嗽,在孔窍便是五官中的鼻,在滋味便是五味中的辛,在情志便是五志中的忧。根据情志与五脏的相应关系及五行生克的道理,过忧伤肺,喜可以抑制忧;热气能伤皮毛,寒气能抑制热气;辛味也能伤皮毛,苦味能制约辛味。

北方应冬而生寒,寒能生水,水气能产生咸味,咸味能够滋养肾脏,肾脏能使骨髓充满,在五行关系中,水能生木,而肝属木,所以说髓生肝。肾脏与耳有特殊的内在联系,所以说肾主管耳。这种阴阳五行变化的力量,既强大又微妙,可以产生一切事物,它在天便是六气中的寒,在地便是五行里的水,在人体便是五体中的骨,在内脏便是五脏中的肾,在颜色便是五色中的黑,在音律便是五音中的羽,在发声便是五声中的呻,在疾病症状便是战栗颤抖,在孔窍便是五官中的耳,在滋味便是五味中的咸,在情志便是五志中的恐。根据情志与五脏的相应关系及五行生克的道理,过度恐惧伤肾,思虑可以抑制恐惧;寒气能伤血,燥气能抑制寒气;咸味也能伤血,甘味能制约咸味。

五行和五脏的关系

五行与五脏的关系五脏: 肺、 肝、 肾 、 心、 脾 五行: 金、 木、 水 、 火、 土 五味: 辛、 酸、 咸 、 苦、 甘 中医根据五行的特性,来描述五脏的某些生理特性和功能作用。如木性可曲可直,条顺而畅达,肝属木,其特点是喜条达而恶抑郁,并有疏泄之功能;火性温热而炎上,心属火,其特点是心阳有温煦之功能,心火易于上炎;土性敦厚,有生化万物之特性,脾属土,其特点是有消化水谷,运输精微,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功能,又为气血生化之源;金性清肃收敛,肺属金,其特点是具有清宣肃降之功能;水性润下,有下行、闭藏之性,肾属水,其特点是主水液代谢之蒸化排泄,并有藏精功能。 五行说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的关系。相生即相互资生和相互助长。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即相互制约和约束。五行的相克次序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如果五行相生相克太过或不及,就会破坏正常的生克关系,而出现相乘或相侮的情况。相乘,即五行中的某一行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过。比如,木过于亢盛,而金又不能正常地克制木时,木就会过度地克土,使土更虚,这就是木乘土。相侮,即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太过,使克它的一行无法制约它,反而被它所克制,所以又被称为反克或反侮。比如,在正常情况下水克火,但当水太少或火过盛时,水不但不能克火,反而会被火烧干,即火反克或反侮水。相生相克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生,事物就无法发生和生长;而没有克,事物无所约束,就无法维持正常的协调关系。只有保持相生相克的动态平衡,才能使事物正常的发生与发展.相生相克的关系在中医中被广泛应用于解释五脏之间的关系憨脏腑间的病理影响,和相应的诊断和治疗。 五脏之间相互资生的关系,可用五行相生来阐明。如肾(水)藏精,肝(木)藏血,肾精可化生肝血,此即肾水滋养肝木,即水生木;肝(木)藏血,心(火)主血脉,肝之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功能正常,则有助于心主血脉功能的正常发挥,此即肝木上济心火,即木生火;心(火)主血脉,又主神志,脾(土)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又主统血,心之阳热可以温运脾阳,心主血脉功能正常,血能荣脾,脾才能发挥主运化、生血、统血之功能,此即心火温脾土,即火生土;脾(土)能转输精微,益气以充肺(金),从而维持肺主气之功能,此为脾气生养肺气,即土生金;肺(土)主气,职司清肃,肾(水)主藏精纳气,肺气肃降则有助于肾精之闭藏和气之摄纳,肺气肃降,水道通调,又能促进肾主水功能的发挥,此即肺金滋养肾水,即金生水。同样,五行相克的关系也用于五脏间相互制约的关系。如肺(金)气清肃下降,气机调畅,可以抑制肝(木)阳上亢,此即金克木;肝(木)的条达,可以疏泄脾(土)的壅滞,此即木克土;脾(土)的运化,可以制止肾(水)的泛滥,此即土克水;肾(水)的滋润,可以防止心火的亢烈,此即水克火;心(火)的阳热,可以制约肺(金)清肃的太过,此即火克金。 五行生克也用于解释脏腑间的病理影响。如肝病可以传脾,是木乘土;脾病也可以影响肝,是土侮木;肝脾同病互相影响,即木郁土虚或土壅木郁;肝病还可以影响心,为母病及子;影响肺,为木侮金;影响肾,为子病及母。其他脏腑病变也是如此,都可以用五行生克乘侮的关系,说明这些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中医理论认为,五行中的五味与人体五脏六腑相对应,“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五味之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肺主气,心主血脉,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饮食因重视这些宜忌原则,合理利用五味,促进人体健康,避免因过分......>>

五脏六腑的相互的关系 和五行的关系 它们的联系中医理论中五行与五脏是有着紧密联系的。五行之间的关系便是五脏间的关系。五行分别为:金、木、水、火、土。而五脏中肝胆代表木,心、小肠代表火,脾胃代表土,肺、大肠代表金,肾、膀胱代表水。 明白了五脏六腑对应的五行后,便要开始了解五行之间的关系了,也可以变相地说是五脏六腑间的关系。
相生关系:木(肝、胆)生火(心、小肠),火生土(脾、胃),土生金(肺、大肠),金生水(肾、膀胱),水生木。 木生火。这个比较容易理解,木可做火的燃料。而在五脏中,属木的肝藏血,肝胆循环系统旺盛,可有充足的血液供属火的心、小肠循环系统正常运行。 火生土。形象地用太阳之正阳之火对地面照射,经亿年以上可化石为土作比喻。在五脏中属火的心、小肠循环系统旺盛,可促进属土的脾胃循环系统正常运行。 土生金。用金属从土中而生作比喻,如矿质。五脏中属土的脾胃循环系统旺盛,被称为中气的脾气可以促进属金的肺、大肠循环系统正常运行。 金生水。解释要复杂一些。我们在自然界可以发现,有石就有水。石头结构的山可以生长树木,因为岩缝可以使水达到山顶。所以民间有“山有多高,水有多高”之说。而土结构的山不能长树,因为“土克水”,土阻止了水的上行,所以西北黄土高坡上光秃秃的一片,没有一棵树木。石头中含大量金属元素,古人把这种现象概括为“金生水”。五脏中属金的肺循环系统旺盛,肺气可促进属水的肾循环系统正常运行。 水生木。这个比较容易理解,树木生长必须需要充足的水分。肾、膀胱循环系统旺盛,肾气和肾水可促进肝循环系统的正常运行。这是五行相生关系,也是五脏六腑间相生关系。 五行相克关系。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无尽的循环……木克土。有两个理解。第一,用树木破土而出来作比喻。第二,以树木吸收土中营养,致使土中营养流失来理解。五脏中属木的肝循环系统不畅,没有充足的血液支持脾胃,脾循环系统便会逐渐进入非正常状态。例如肝胃不和等。
土克水。这个很容易理解,用土能阻挡水的运行作比喻。脾循环系统不畅,脾不能统血,肾血气不足,肾循环系统便会逐渐进入非正常状态。例如脾虚引起的肾病等。水克火。很容易理解,用水能灭火作比喻。肾循环系统不好,水无法参与血液的调节和控制温度,心循环系统便会进入非正常状态。例如肾性心脏病。 火克金。这个也很好理解,用火可熔化金作比喻。心循环系统不好,气血难以支持肺的运动,肺循环系统逐渐进入非正常状态,重则心肺衰竭致死! 金克木。用金属可以砍伐木头作比喻。肺循环系统不好,氧气无法支持肝,肝循环系统逐渐进入非正常状态。例如肺阴虚引起的肝阳亢进等。这就是五行相克关系,也是五脏六腑间的相克关系。前面讲了五行相克,但是有时也会出现反克现象。反克在中医理论中叫“反侮”,侮即侮辱。例如:木反克金,金反克火,火反克水,水反克土,土反克木。造成反侮的原因是自己弱,或所克的对象亢进。举例说明,如土能克水,但若土太弱,或水势过于强盛,便会导致洪水决堤,形成反克之象。这便是反侮现象。木反克金。金克木,因金属锐利之物可砍伐伤害木头,一般情况下木是无法伤金的。木燃烧生火,火一样可以熔化伤害金。在五脏中属木的肝火过旺时便可伤肺金,这在中医理论里称为“木火刑金”。 金反克火。火克金,因火可以熔化伤金,一般情况下金是无法克火的。但凡事有例外,如北方的火炉,只要把进气口的铁门关掉,把特烟囱堵上,里面由于氧气的逐渐消失,导致火焰慢慢熄灭,这样金就可把火憋死。在五脏中属金的肺长期不好,可导致属火的心脏衰竭。火反克水。水克火,因水能灭火,一般情况下火不能克......>>

如何理解中医五脏与五行的关系如何理解五行与五脏的关系 稍有医学知识的人都应该知道,人体内部各个器官都是有关联的,比如胆囊是由肝脏包裹起来的,胃脏和十二指肠也是连在一起。不过,一些在人体结构中相去甚远的器官,比如眼睛和肝脏、肺脏和皮肤还有大肠,它们之间有关联吗? 从西医的角度来看,答案是否定的,这个体系很少把人当做一个整体来看待。肺脏就是肺脏,皮肤就是皮肤,大肠和前两者也不挨着。因为三者从解剖学上看,其关联程度并不高。肺脏属于呼吸系统,大肠属于消化系统,皮肤则自成一个系统。如果用西医的方法来看,与其关注肺脏和大肠的关联,倒不如去研究大肠和小肠的联系。 但是,从中医的角度来看,情况却并非如此。我们小时候就应该听说过:“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心开窍于舌、肺开窍于鼻、脾开窍于口”等等说法。不光是五脏对应五官,实际上,在中医中,类似的说法还有很多。比如:“肺主皮毛”、“肺与大肠相表里”等等。 那么,在这个例子中,中医的说法对吗?我们不妨先看看生物学方面的一些结论。很多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动物,皮肤、大肠都是呼吸器官。在鱼类中,我们常吃到的黄鳝,其鱼类共有的呼吸器官腮已经高度退化,它们主要利用皮肤和喉部来呼吸。还有,甲鱼和乌龟,在水中是利用泄殖腔(也可以称之为直肠)来呼吸。在两栖类动物中,蝾螈、青蛙的皮肤都是呼吸器官。 大家不要觉得这些动物离我们很远,实际上,我们每个人还是胎儿的时候,在子宫内都要完成一部从低等动物进化到高等动物的全部历程。在某个阶段,胎儿就像是一条鱼,有腮裂,还有尾巴。听起来很不可思议,但确实如此。大家有兴趣可以去北京自然博物馆看看胎儿的发育标本。 通过上面的例子不难看出,肺脏、皮肤、大肠,在我们还是胎儿的时候,就建立了某种神秘的联系。 同样的例子还有,比如中医说“汗为心之液”,“心开窍于舌”。从表象上来看,汗水和心脏似乎没有任何关系,它是由皮肤上的汗腺分泌的。舌属于消化道的一部分,和属于循环系统的心脏也不挨着。但是,看看家里养的狗,它皮肤上没有汗腺,散热要靠舌头,难道这仅仅是巧合?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尽管生物学和医学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人体实在过于复杂和玄妙,我们还不能为每一条中医理论找到足够的生物学和医学证据。 当然,不能拿到足够多的证据,不等于我们就彻底放弃。如果无视一些客观事实,一味等着医学的进一步发展来解决问题,无疑将会给我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我们现在,完全可以先怀着谦虚的心态来学习和了解中医的五脏学说。在掌握了一些基本规律,我们或许可以从养肝的角度来防治近视和白内障,或者用养肾的方式来防治耳聋。 考虑到篇幅的缘故,我们不大可能一次就把中医五脏理论给说清楚。没关系,先易后难,一步步深入,在接下来的稿件中,我们就谈谈五脏和五官的对应关系,以及其中的哲学道理。 肝开窍于目哲学联想 先看看《黄帝内经》对于肝(不要简单对应肝脏,中医讲究的是系统,不是局部器官)的阐述。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 “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生风;酸伤筋,辛胜酸。”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这些都是动物形成之前存在的演化过程。地球一经形成,方位就确定了,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风由东方而生,也是可以理解的;风生木,好比春风使万物复苏;酸味只能是草木的味道。酸生肝,就是说,草木的中酸味决定了肝的产生,或者说,肝的产生是由于草木中的酸性决定的,作为人体这样的生命体,肝是必然存在的。 肝被喻为体内的化学工厂,分解有害成份和大分......>>

五脏六腑与五行的关系五行对应脏腑部位对及可能发生的疾病
木: 肝与胆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筋骨和四肢. 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肝, 胆,头, 颈, 四肢, 关节, 筋脉, 眼, 神经等方面的疾病.
火: 心脏与小肠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血脉及整个循环系统. 过旺或过衰,较宜患小肠, 心脏, 肩, 血液, 经血, 脸部, 牙齿, 腹部, 舌部等方面的疾病.
土: 脾与胃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肠及整个消化系统. 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脾, 胃,肋, 背, 胸, 肺, 肚等方面的疾病.
金: 肺与大肠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气管及整个呼吸系统. 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大肠, 肺, 脐, 咳痰, 肝, 皮肤, 痔疮, 鼻气管等方面的疾病.
水: 肾与膀胱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脑与泌尿系统. 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肾,膀胱, 胫,足, 头, 肝, 泌尿, *** , 腰部, 耳, 子宫, 疝气等方面的疾病.

五脏对应五行有些什么说法吗?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相互关系
①说明五脏的生理活动特点,如肝喜条达,有疏泄的功能,木有生发的特性,故以肝属“木”;心阳有温煦的作用,火有阳热的特性,故以心属“火”;脾为生化之源,土有生化万物的特性,故以脾属“土”;肺气主肃降,金有清肃、收敛的特性,故以肺属“金”;肾有主水、藏精的功能,水有润下的特性,故以肾属“水”,
②说明人体脏腑组织之间生理功能的内在联系。如肾(水)之精以养肝,肝(木)藏血以济心,心(火)之热以温脾,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肺(金)清肃下行以助肾水。这就是五脏相互资生的关系。肺(金)气清肃下降,可以抑制肝阳的上亢;肝(木)的条达,可以疏泄脾土的壅郁;脾(土)的运化,可以制止肾水的泛滥;肾(水)的滋润,可以防止心火的亢烈;心(火)的阳热,可以制约肺金清肃的太过,这就是五脏相互制约的关系。
③说明人体与外界环境四时五气以及饮食五味等的关系。总之,五行学说应用于生理,就在于说明人体脏腑组织之间,以及人体与外在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的统一性。
2.说明脏腑间的病理影响
如肝病可以传脾,是木乘土;脾病也可以影响肝,是土侮木;肝脾同病,互相影响,即木郁土虚或土壅木郁;肝病还可以影响心,为母病及子;影响肺,为木侮金;影响肾,为子病及母。肝病是这样,其他脏器的病变也是如此,都可以用五行生克乘侮的关系,说明它们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
3.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1)在疾病诊断上的运用
从本脏所主的色、味、脉来诊断本脏病。如面见青色,喜食酸味,脉见弦象,可以诊断为肝病;面见赤色,口味苦,脉象洪,可以诊断为心火亢盛。脾虚的病人,面见青色,为木来乘土;心脏病人,面见黑色,为水来乘火,等等。
从它脏所主的色、味、脉来诊断五脏疾病的传变情况。如脾虚病人,面见青色,脉现弦象,为肝病传脾(木乘土);肺病之人,面见红色,脉现洪象,为心病传肺(火乘金)。五脏中任何一脏有病,都可以传及其他四脏,用五行学说来分析,存在着相乘、相侮、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四种传变关系。
从色与脉之间的生克关系来判断疾病的预后。如肝病面色青,见弦脉,为色脉相符。如果不见弦脉,反见浮脉,则属相胜之脉,则克色之脉(金克木),为逆,主预后不良;若见沉脉,则属相生之脉,即生色之脉(水生木),为顺,主预后良好。
(2)在疾病治疗上的运用
①控制五脏疾病的传变。如肝病能传脾(木乘土),预先予以补脾,防其传变。“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
②确定治疗原则。概括为“补母泻子”法,即“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补母,是针对具有母子关系的虚证而治疗的,如肝虚补肾,因为肾为肝之母,所以补肾水可以生肝木。泻子,是针对具有母子关系的实证而治疗的,如肝实泻心,因为心为肝之子,所以泻心火有助于泻肝木。
根据相克关系来确定治疗原则,可以概括为“抑强肤弱”法,即泻其克者之强,补其被克者之弱。如肝木太过而乘脾土,肝木太过为强,必须泻之,脾土为弱,必须补之。
③制定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方面,如滋水涵木法,是用滋补肾阴以涵养肝阴的方法,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肝阴不足的病证。又如培土生金法,是用健脾益肺的方法,适用于脾失健运而肺气虚弱的病证。又如扶土抑木法是用疏肝健脾药治疗肝旺脾虚的一种方法。
此外,在针灸和精神疗法方面,都可以利用五行的克制作用来选穴和调节情志。如悲可以胜怒,是因为悲为肺志属金,怒为肝志属木的缘故。
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阴阳五行学说,常常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阴阳五行学说的结合,不仅可以说明事物矛盾双方的......>>

何为五行,五行与五脏情志的对应关系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代表五种属性,是抽象概念,不要理解具体的某种东西。
五官:舌 目 口 鼻 耳
五行:火 木 土 金 水
五脏:心 肝 脾 肺 肾
五体:脉 筋 肉 皮 骨
五志:喜 怒 思 忧 恐
五色:红 青 黄 白 黑
五声:笑 呼 颜 呻 哭
五味:苦 酸 甘 辛 咸
1、肝――青色(绿色)――酸(保护肝脏应该多吃青色食品如:青菜、西兰花等,少吃太酸食品)2、心――红色――苦(应多吃红色食品补心如:西红柿、红萝卜等,如果心火太旺也可以吃苦瓜降火)
3、脾――黄色――甜(保护脾胃应该多吃黄色食品如黄豆、红薯等,忌吃太甜的东西)
4、肺――白色――辣(补肺应吃白色食品如洋葱、淮山药、百合等,多食辣的食品,如果肺脏不好可以在胸前挂洋葱圈)
5、肾――黑色――咸(补肾应多吃黑色食品如:黑木耳、黑芝麻、葡萄、茄子、紫甘蓝等,而且不要吃太咸食品)每天三餐只要保证这五色五味俱全,对身体非常好。
大足趾→金属→肺→大肠(相表里)秋调肺忧伤肺色为白
二足趾→土属→脾→胃(:::)思伤脾色为黄
三足趾→火属→心→小肠(:::)夏调心喜伤心色为红
四中趾→木属→肝→胆(:::)春调肝怒伤肝色为青
五足趾→水属→肾→膀胱(:::)冬调肾恐伤肾色为黑

脾胃属土,对应消化系统,需要黄色微甜的食物来滋养;
肺属金,对应呼吸系统,需要白色,微辛辣的食物来滋养;
肾属水,对应循环系统,需要黑色,微咸的食物来滋养;
肝属木,对应免疫系统,需要绿色,微酸的食物来滋养;
心属火,对应内分泌系统,需要红色,微苦的食物来滋养;
人的外貌、形体与五脏有直接的联系,而五脏的平衡协调依赖均衡的营养。在五官当中:
肝气上通于目,其华在爪;
心气关联于舌,其华在面;
脾气上通于口,其华在唇;
肺气关联于鼻,其华在肤;
肾气上联于耳,其华在发。

五行、五脏、五官有什么关系五行和人体的对应关系
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代表五种属性,是抽象概念,不要理解具体的某种东西。五是个普遍的数字,五指、五官、五脏、五味。。。有很多事物可以分为五类。
在中医里,用五行描述人体五脏系统(肝心脾肺肾)的功能和关系,注意这里的五脏也是个功能概念(称为藏象),并不限于具体的解剖川的五脏。
木-生长、生法、柔和、条达舒畅
火-温热、升腾、明亮
土-生化、承载、受纳
金-清洁、清肃、收敛
水-寒凉、滋润、向下运行

《黄帝内经》医理篇:天才的表述

《黄帝内经》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木火土金水五种属性的基本物质生成的。这五种属性,又可理解为事物的五种功能,作用。五行的运动变化,构成了整个物质世界。

把人分成五脏,就是按照五行来的。有五气,五味,五方,无时,五化,五音,还有天干地支也分成五类,都是受到了五行作为一种属性支配的产物。

《黄帝内经》的五行,是由东南中西北五方开始的。再由五方到寒暑燥湿风五气,由五气到酸苦甘辛咸五味,由五味到肝心脾肺肾五脏,形成一个由天地到人体,天人合一的五行模型。

这些是我们司空见惯的事物:

五果:李,杏,枣,桃,栗

五肉:狗,羊,牛,鸡,猪

这意味着我们平时所食各类食品均可划分五味,都与我们的五脏密切相关。

注意:肝与酸属五行之木,心与苦属五行之火,脾与甜属五行之土,肺与辛属五行之金,肾与咸属五行之水。

天给人吸食五气,地给人饮食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它使人的五色修明,声音响亮。五味入口,藏于肠胃,能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生,精神就充沛。人通过呼吸饮食,不断从大自然中摄取养料,使生命得以维系和延续。因为人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 肺。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

《黄帝内经》将五行思想与阴阳思辨融合,显示了我们祖先的大智慧。

阴阳五行理论,从系统结构的角度观察世界,观察人体,有助于辩证地认识自然与人,认识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体与生活环境的和谐统一,这是《黄帝内经》的生命模型。

《黄帝内经》的五行理论,不仅对以后的中医学,乃至对整个中国文化,都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以阴阳五行思辨为核心的《黄帝内经》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生命意识和心理构造,特别显著的是,辅助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心理特制的形成和巩固,这就是中庸之道。

此外,还丰富了我们民族的语言。肝胆相照,心心相印,肺腑之言,侠肝义胆等等。

五行相生,表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五行相克,就是相互抑制,相互制约的意思。

《黄帝内经》就是五行的医学。

《周易》只论阴阳,而很少涉及到五行。《尚书》则只有五行而不论阴阳,《黄帝内经》将阴阳五行融为一体,从 阴阳五行合参 的文化视角,对人类的生命形态作了天才的认解。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2217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