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推拿艾灸 >> 健康综合

肺寒让人不适,推荐温肺化饮的食物(炮姜的功效和作用)

祝由网 2023-06-26 12:26:18

肺寒的问题很常见,在冬季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就会由于寒气侵袭到肺部,在这时候不仅会出现咳嗽的问题,而且在这时候还会因此而导致肺部的健康受到影响,因此在这时候就必须要合理的通过饮食来驱寒,那么温肺化饮的食物有哪些,一起看看吧。

柚核

柚子是我们大家熟悉的水果,也是我们在平时都爱吃的,但是说到柚核,这是大家都不会去吃的,实际上柚核也是很适合我们去吃的,虽然说柚核味苦,性平温,归肝经。有疏肝理气,宣肺止咳的功效。主治肺寒咳嗽。有咳嗽、痰白,气短不得卧,形寒肢冷的患者很适合吃,特别是对肺寒的人群来说,温肺化饮的效果不错。

款冬

款冬是大家不太熟悉的,实际上这是中药材的一种,而且对久咳不愈肺寒患者的首选良药就是款冬了,款冬味辛、微苦,性温,入肺经、心经,有止咳、祛痰、平喘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咳嗽气喘、肺虚久咳、痰嗽带血、喉痹等症,能够帮助我们有效的温肺化饮,效果不错。

大葱是我们在烹饪的时候会经常用的,可以让菜肴吃起来更美味,而且实际上葱也可以用来养生,首先葱白是入肺的,中医里把葱又叫做“肺之菜”。《本草纲目》讲道:葱“生辛散,熟甘温,外实中空,肺之菜也,肺病宜食之”。所以常用用它来补肺,止咳。最简单的用葱白熬汤就可以用来宣肺寒,所以肺寒的时候就不妨吃葱。

现在的天气是比较寒冷的,在这时候我们就要小心了,由于天气比较寒冷,所以这时候自然就容易出现肺寒的问题,所以在平时就需要合理的饮食解决不适才行,上面推荐的几款食物的效果就不错,可以帮助我们有效的温肺化饮。

炮姜的功效和作用

炮姜的功效和作用
温经止血、温中止痛、抗溃疡。炮姜是一味中药,它能够温经止血、温中止痛,临床上常用炮姜来治疗由于虚寒所导致的各种出血症,比如吐血、便血、崩漏等等。炮姜性味苦涩,性质偏温,归脾经、胃经和肾经。炮姜含有一定的温中止痛的功效,对于脾胃虚寒所导致的腹痛有一定的作用。现代的药理学研究表明,炮姜能止血、抗溃疡,对于胃溃疡有一定的抑制功效,可以煎服,也可以年末服用。
炮姜:味苦涩,性温,归胃脾肾经。守而不走。
1、温中散寒,尤善于散脾肾之虚寒,并可温补脾肾,对中下腹部之虚寒痛伍陈皮香附效果很好;
2、温补脾肾,伍熟地可益脾补肾,阴阳互助并生,还可减少熟地的副作用
3、温经止血,凡是各种虚寒性出血者伍熟地用效果极佳和干姜相比,干姜证所见出血多为出血点(处)紫黑瘀滞,其血多为淤血之色,用干姜是温散而止血,而炮姜用起来则相对安全,是温补而止血。在需要用温性药物止血时,辩证无百分之百准确时,选用炮姜较为适宜(常常配伍大剂量熟地)。
干姜:味辛,性热。归脾·胃心·肺经走而不守。
1、温中散寒,对胃寒适用之最佳脾寒较差;
2、温肺化饮,肺寒有饮者要药,若脾寒停饮于肺者炮姜效果更佳;
3、回阳通脉,四逆汤中增强附子的疗效而减其毒性;
4、温经止血,干姜用于止血,仅仅用于伴四逆汤证之出血最为稳妥,其余寒性出血应该首选炮姜。
干姜为肺胃内寒·回阳的治疗必要药物作用强而快速。
干姜:温散多于温补,散结力很强温补力较弱,善长疗脐部以上之寒并能够走散达表。炮姜:温补多于温散,温补力较强并且作用缓和持久,相对散寒结之力很弱。

二、用途不同
炮姜
炮姜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新鲜根茎。采挖后洗去杂质,用时切片。其性味辛,微温。入肺、脾、胃经,有散寒解表、温中止呕、化痰行水、引药归经、解毒等功效。入肺经能发散风寒,祛痰止咳;入脾胃能温中祛湿、化饮宽中,散逆气,止呕吐,不论风寒感冒或水湿停中、胃寒气逆、各种原因之腹痛呕恶,服之皆效。故有“姜为呕家圣药”之说。
我们可以用炮姜、红糖来很好的熬制姜汤,这汤是可以很好的活血驱寒的,所以说也是防治风寒感冒的一剂良药,而且
如用炮姜、红糖熬制的姜汤可活血驱寒,就是防治风寒感冒的一剂良药。此外炮姜解鱼蟹、半夏、南星毒,故半夏、南星多以姜制。凡阴寒内盛、阳衰欲脱或脾胃虚寒、吐利冷痛之症都可用它,因为它有温脾阳化寒饮作用,又可治寒饮犯肺之喘咳、痰多清稀。

一个千古名方,温肺寒,清痰饮,适合肺虚寒、吐白痰的朋友

我们知道人体有阴阳二气,这二气就像从小青梅竹马的小情侣,当它们互相激荡,阴阳合和的时候,就像小情侣在互相调情一样,人体也会因为感受到它们的欢悦而倍感舒适。

先贤医家们常将这种中和之气称作冲气,《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如果冲气不能达标,要么是阳虚阴盛,要么是阴虚阳盛,总归是秤没有摆平。

若是阳虚阴盛,就像缺少太阳天,难以气化地面的水湿,以致水饮内停。而若具体到脾阳不足,肺阳不足,则可因脾寒,肺寒,而使津液失去正常流动性,冷缩成痰饮。

医圣张仲景之 苓甘五味姜辛汤 ,温肺化饮,温化寒痰,正是治这种脾阳虚肺也寒的专方。表现为咳痰量多,清稀色白,或喜唾涎沫,胸满不舒,舌苔白滑,脉弦滑。

处方:茯苓、甘草、干姜、细辛、五味子。

本方深得阴阳合和之妙。肾作为阴阳二气的根本,脾肾互根,肺肾互通,且心还是君主,最好八方都维护好。

方中茯苓 ,泻肾中浊气,健脾利湿,宁心安神,清肺气,且因泻肾浊而带补阴功效,与本方之温脾阳肺阳形成阴阳互补的局面; 甘草 清热化痰,配合茯苓共成干姜细辛的缓坡道,为其温补铺好路; 干姜 以其辛热,五脏之中,除去不入肝,脾胃、肾心肺经全是它的地盘,哪里都可用它除寒散结,燥湿消痰,与茯苓配伍,茯苓利湿,干姜燥湿,一阴一阳力除湿生为痰。

茯苓和干姜在五脏纵横开阖,细辛在一边也不闲着。 肾阴肾阳不平衡,冲气上逆,可致原本就有痰饮的肺咳得更厉害。细辛上行入肺,下行入肾,能将这个逆气往下拉,且温肺化饮,从而止咳。

干姜配细辛, 温肺暖脾,温肾助阳,消痰逐饮,与茯苓之补阴形成平衡冲气的能量场; 五味子 五味均备,尤以酸而敛正气,甘温而补五脏真气,尤其是肺心肾之气。将这个能量场守住。

可见名方之设置,除了阴阳互补,还可上升到能量守恒的高度。 难怪本方成了 治疗寒痰的重要方剂, 只要是白色痰,就可以尝试这个方子。

除了与肺密切相关的咽炎,气管炎,肺气肿,哮喘之外,尿频,糖尿病等均可用其加减。 比如痰饮内停、下肢浮肿之糖尿病 ,就可加真武汤化气行水与苓甘姜辛汤温补肺脾肾共治。

尤其是脾为生痰之源,久咳色白之痰不愈,往往都是脾阳虚弱,不断生痰所致,故 有人常期咳嗽,用苓甘五味姜辛汤便见效收功 。而这种久咳也常见于肺癌,本病肺脾肾俱损,肺的宣降也出现问题,可用苓甘五味姜辛汤加减治疗,疗效佳。

本方有成药,名苓甘五味姜辛丸。

小青龙汤:具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作用;治水驱邪,潜隐于波涛之内

麻黄三两,去节;芍药三两;五味子半升;干姜三两;甘草三两,炙;桂枝三两,去皮;半夏半升,汤洗;细辛三两

上八味,以水一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现代用法:水煎服。

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外感风寒,内停水饮,恶寒发热无汗,咳嗽喘息,痰多而稀,干呕不渴,苔白润滑,脉浮。或溢饮四肢浮肿,身体疼重者。

风寒束表,毛孔闭塞,故恶寒无汗;内停寒饮者,脾肺阳气必虚,一且感受外邪,每致表寒引动内饮。《难经?四十九难)》说:“形寒饮冷则伤肺”,水寒相搏,肺寒气逆,故咳嗽喘息,痰多而稀。水留胃中,故干呕不渴。水饮外溢,故四肢浮肿,身体疼重。苔白为寒,润滑为饮;脉浮为表邪不解之征。方用麻黄、桂枝为君药,发汗解表,除外寒而宜肺气。干姜温脾肺之阳,散水寒之饮;细辛外可辛散风寒,内以温肺化饮,二药为臣,兼助麻、桂解表。然而,肺气逆甚,纯用辛温发散,既恐耗伤肺气,又须防温燥伤阴,故配伍五味子敛气,芍药养阴,并为佐制之用;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亦为佐药。使以炙甘草调和诸药,得芍药酸甘化阴,以防麻、桂发汗太过,耗气伤阴。药共八味,配伍严谨,使风寒解,水饮去,肺气宣降有权,则诸症自平。

1.辨证要点:本方用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之证,目的在于散寒行水。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舌苔白滑,脉浮为辨证要点。

2.加减法:水气内渍,所传不一,或见症状较多,故临床运用 时尚 需加减。原方加减为:“若微利者,去麻黄加荛花,如鸡子大,熬令赤色;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者,少腹满,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者,去麻黄,加杳仁半升,去皮尖。”

3.注意事项:本方为外寒内饮之证而设。若外寒已解而内饮未除,当改用温药和之之法,可投苓桂术甘汤之类以善其后。不宜久服小青龙汤,以免耗伤肺气。

4.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慢性气管炎急性发作、支气管哮喘、肺气肿、急性肾炎、鼻炎等,辨证属外感风寒、内停水饮者。

小青龙加石膏汤(《金匮要略》):麻黄芍药桂枝细辛甘草干姜各三两;五味子半夏各半升;石膏二两;上九味,以水一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强人服一升,赢者减之,日三服,小儿服四合。功效:解表化饮,兼以清热。主治:肺胀,心下有水,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

心下有水,咳而上气,喘,脉浮,是小青龙汤证;更兼烦躁,是兼有热象。以肺胀,心下有水为主,故重在解表化饮;兼有烦躁热象,故加少量石膏清热除烦。

根据王绵之教授经验,夏季用小青龙汤,可以加少量石膏。因夏季阳气外泄,当慎用辛温发散,此因时制宜也。

1.原书:主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2.方论选录:张秉成《成方便读》:“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而咳,或渴、或利等证。前方(指大青龙汤)因内有郁热而表不解,此方因内有水气而表不解。然水气不除,肺气壅遏,营卫不通,虽发表,何由得汗?故用麻黄、桂枝解其表,必以细辛、干姜、半夏等辛燥之品,散其胸中之水,使之随汗而解。《金匮》所谓‘腰以上肿者当发汗’,即《内经》之‘开鬼门’也。水饮内蓄,肺气必逆而上行,而见喘促上气等证。‘肺苦气上逆,急食酸以收之,以甘缓之’,故以芍药、五味子、甘草三味,一以防其肺气耗散,一则缓麻、桂、姜、辛之刚猛也。名小青龙者,以龙为水族,大则可以兴云致雨,飞腾于宇宙之间,小则亦能治水驱邪,潜隐于波涛之内耳。”

以小青龙汤加川贝、桔梗、紫苑等为基本方,热邪偏盛者加金银花、山栀、石膏;风寒重者,加荆芥、白前;咳嗽频繁,声嘶者加杏仁、牛蒡子、玄参;痰湿盛者加苍术、藿香。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65例,治愈57例,好转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朱尔骙,李正,刘培华.加味小青龙汤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65例.陕西中医1997,18(4):174]

连建伟《历代名方精编》:“吴某,女,50岁,农民。1972年11月30日初诊:三日来畏寒头痛,咳呛喘促,脉沉苔白。此为寒邪伤于太阳寒水之经,引动内饮而发。治宜解表化饮,小青龙汤加味主之。方用:麻黄,桂枝,北细辛,制半夏,干姜,妙白芍,炙甘草,五味子,炒白术,炙紫菀,炙款冬。服三剂。12月3日复诊:表邪已解而痰饮尚未尽除,略有咳喘,纳食少进,脉缓,苔白润,当用温药和之。方用苓桂术甘汤加姜半夏、橘红、炒薏苡仁、旋覆花。三剂后咳喘即愈,然纳少口淡自汗眩晕,脉沉,苔白。再投黄芪建中汤合五味异功散益气健脾,调和营卫,服药六剂而复元。”

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2648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