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纪的增大,我们人体的器官也会出现老化的情况,这时候就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因此对于养生大家就都很重视,通过按摩穴位的方法来养生就是健康高效的方法了,而胆囊穴就是很重要的一个穴位了, 一起看看胆囊穴的情况吧。
胆囊穴这个穴位在自己的小腿膝盖偏外的斜下方、就在自己小腿骨头的前面靠下、仔细用手指去感觉,就会发现有一个凹陷的地方然后用手指比划约一寸左右,按压就会有疼的感觉、那就是我们要找的胆囊穴的位置,因此想要让我们健康,那么在按摩胆囊穴的时候就需要有所重视才行了,一定要选择到正确的位置,这样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去进行养生了哦。
只要跟胆囊有关的病症,比方说胆囊炎,胆结石等一些疾病的。像患有胆结石、胆囊炎的人如果敲打这个穴道就一定会感到很疼,但我们只要坚持每天时不时的按摩这个穴位、敲打这个穴位,就可以缓解那些病症引起的疼痛感。长时间的按摩这个穴位还可以帮助自己的人身体调节肝气,调节胸涨、胸闷等现象的。
我们每次按摩的时候找好穴位的地方然后手指握拳用大拇指还有食指来按压,或者着是揉捏的方式来按摩穴位。按摩的时间我们可以自己看着来规定时间。要产生受损的坚持按摩这个穴位,按摩的同时要注意不敢着凉,否则不仅没有办法起到保护肝脏的功效,反而会导致我们的胆囊受到寒气的侵袭,不利于我们健康哦。
这个穴位比较独特,按摩的时候要注意手要轻,太重效果不好、还加重情况,我们在按摩的同时也注意调整自己的深呼吸,这都是对身体有很大的好处的。这样长期的坚持按摩这个穴位,我们的身体都会得到很大的改善、这也是可以用来养生的,而且如果我们有条件的话可以让专业人员进行按摩,那么能够起到的好处就更多了哦,大家不妨试试吧。
上面介绍给大家的就是胆囊穴的情况,可以发现我们经常按摩胆囊穴的好处是很大的,可以很好的促进我们的胆囊健康,所以想要让我们健康,那么就完全可以选择经常按摩胆囊穴了,首先我们给大家介绍了胆囊穴的位置,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按摩就可以哦。
胆囊息肉是指胆囊内壁黏膜上突起的增生组织,在超声波影像上,呈小结节状或乳头状隆起物,多数病患没有不适感,通常在例行健检或是胆结石术后才发现胆囊息肉。可分为良性或恶性病变,大部分的胆囊息肉为良性病变,部分尺寸较大的息肉可能是恶性肿瘤。至于胆囊息肉有没有不吃药不手术就能治疗的方式,还需要视病情的严重程度进行判断。
胆囊息肉简单点说就是在胆囊腔内长出的小疙瘩。分为?良性息肉?与?恶性息肉?,大部分的胆囊息肉都是良性,若息肉大于1.2公分,有可能会发生病变。?胆囊息肉病变?依组织类型可分为?非肿瘤性?与?肿瘤性?两大类,非肿瘤性约占85-90%,大致可分为:
胆固醇性息肉:此类型最常见,比例约为60-65%。是指胆固醇代谢失调,造成胆汁中胆固醇含量异常增高,胆固醇的代谢物侵入黏膜,使黏膜增生形成息肉。当息肉直径超过1公分时,建议病患接受胆囊摘除术的治疗。 胆囊腺肌增生症:胆囊肌层增厚,黏膜上皮会陷入并穿过肌层,形成胆囊壁内小憩室或囊肿病灶。比例约为25%,可能会变成恶性肿瘤,须定期追踪检查。 胆囊炎性息肉:因慢性胆囊炎或胆结石刺激胆囊壁,引起的肉芽组织增生或肉芽肿,比例约为10%。单纯炎性息肉不会发生癌病变,但若胆囊炎性息肉同时合并结石,会增加癌变的机率,建议病患接受胆囊摘除术的治疗。 胆囊腺瘤:是常见的胆囊良性肿瘤,为黄色质软的疣状物,比例约为4-8%,有可能会变成恶性肿瘤,须定期追踪检查。可分为管状腺瘤、乳突状腺瘤和混合性腺瘤。 胆囊纤维性息肉。 胆囊肉芽组织息肉。 胆囊淋巴性息肉。
通常表现为腹痛.饱餐后不适感,好发于家族有胆道疾病史的人。
在不吃药不手术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下面的几个办法进行预防和治疗:
避免暴饮暴食,进食要细嚼慢咽,用餐宜七分饱,且要定时定量、少量多餐。饮食均衡营养且清淡。 少吃高油脂及高糖的食物,限制糖的摄取量,多摄取富含纤维质的蔬菜水果及豆类。 每日至少须摄取2000至2500ml左右的水分。 戒酒及忌喝酒精性饮料。 定期接受身体健康检查,胆囊息肉与遗传因子有关,若家人有胆囊息肉或胆结石,可以定期追踪检查。
不过也要小心胆囊息肉变成恶性肿瘤,一般超过一公分的胆囊息肉都可能变成恶性肿瘤,而大于两公分的息肉,几乎都已经转成恶性。而且在所有癌症中,胆囊癌预后相对较差;所以大多数的专家会建议一公分以上的胆囊息肉应该要接受外科的胆囊切除(通常可用腹腔镜胆囊切除),万一真的等到已经变成恶性,就不好处理了。
胆囊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但是生活中很多人都不知道发病的原因是什么,所以在患上这种疾病的时候不知道是胆囊炎,而以为是一种简单的腹痛。其实这种疾病在发病的时候与腹痛还是有很大的差异的,而且疼痛为主也有所不同,那胆囊炎疼痛位置是哪里那?
1、右上腹部疼痛
因为胆囊的位置在右上腹部,右侧肋弓下。也因此当急性胆囊炎发作时,典型的疼痛部位表现为急性发作的右上腹持续或阵发性绞痛。
2、肩背部疼痛
如果是非梗阻性急性胆囊炎时,右上腹疼痛一般不剧烈,多为持续性胀痛,随着胆囊炎症的进展,疼痛亦可加重,疼痛呈现放射性,最常见的放射部位是右肩部和右肩胛骨下角以及背部等处。
注意:放射痛一般很少单独出现,应该有胆囊区的疼痛,包括剑突下或右上腹的疼痛,疼痛的性质可以是绞痛、钝痛、闷痛、持续性疼痛等,同时伴右肩、背部的疼痛。如果是单纯的肩背痛,不能说明就是胆囊炎引起的放射痛。
3、全腹部疼痛
当胆囊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引起胆囊穿孔时,从而使胆汁外流引起不同程度的腹膜炎症状,并呈持续性并逐渐扩散至全腹,致使患者表现出全腹部疼痛的症状。
4、温馨提示
胆囊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主要的症状是右上腹部的疼痛,部分患者会伴有右侧背部的疼痛,胆囊炎的腹痛部位一般比较固定,但是诊断还是需要医生的检查和B超检查。如果一旦出现上腹部疼痛不要自以为是胆囊炎而自行用药治疗,必须到正规医院检查确诊后予以治疗。
5、止痛方法
急性发作期:多由慢性胆囊炎转来,临床表现为右胁剧烈疼痛拒按,发热,恶寒,呕吐,恶心,舌苔垢厚,心烦急躁,两脉洪滑而数,大便数日未通,小溲赤热,急以清泻胆热,攻下利胆为治,用大柴胡汤加减:柴胡6g,大黄3g,枳实6g,黄芩10g,半夏10g,郁金10g,杏仁10g,香附10g。
慢性胆囊炎长期不愈者仍需轻泻胆热,增强其消化功能,用药沿清热调肝利胆法:竹茹6g,陈皮6g,半夏10g,蝉衣6g,杏仁10g,莱菔子6g,焦山楂10g,鸡内金10g。
同时也可进行胆石症按摩,胆石症按摩四法:
第一法:第七至第九胸椎背部压痛点及两侧胆囊穴,用点法或按法重刺激2~3分钟。
第二法:左背部压痛点平面的脊柱棘突作旋转复位。
第三法:沿背部两侧膀胱经用推法治疗,约6分钟,再按胆俞、肝俞、膈俞各1分钟,最后用擦法治疗背部膀胱经,以透热为度。
第四法:在两侧胁肋部用擦法治疗,以微微透热为度,然后施按、揉法于两侧章门、期门各1分钟,以酸胀为度。
以上就是胆囊炎有哪些快速止痛的偏方,但此法并不能从根本上根除胆囊炎疾病,仅能缓解疼痛的暂时作用。若要治本,还必须结合其他医疗法,乃至手术根除。
你好,很高兴能告诉你,胆囊息肉可以通过按摩胆经治好!!!
胆经在大腿外侧中线。
山药社区有一帖子“我把老公的胆囊息肉治好了”,一位朋友一年内治好老公的胆囊息肉。很简单,就是看电视的时候,按摩腿外侧敏感的胆经穴位。为免百度审核我不发网址了。
如果不理解胆经,可在土豆或优酷输入-求医不如求己胆经-视频,中里老师教大家按摩。
但有人会怀疑,怕痛,不敢按摩。其实按摩就是简单,就怕你坚持不了。如果你每天肯花十几分钟甚至几分钟来用手指按揉,那真的会有很大作用。
山药社区是中里巴人的博客社区,版主很热心。中里巴人《求医不如求己》被很多人强烈要求纳入教科书。
帖子如下:老公有胆囊息肉好几年了,去年老公说他的腿有个地方很疼,可能是打羽毛球抻着了,我就给他抹了点正骨水,后来就以为没事了,等过了好几个月后他说还疼,我觉得那就不是抻着的问题了,我仔细看了看位置,在胆经上的阳陵泉和阳交之间靠近阳交的位置上,联想到他的胆囊息肉,我觉得可能是胆经堵塞点,一有空就给他按摩。
说起我老公啊,那对我的判断可是不屑一顾,说我纯粹是对中医走火入魔,并且说如果我能通过按摩给他治好胆囊息肉,他就真服我。这次,我是真的认了真了,因为这关系到他对中医的认识问题,更关系到他的健康问题,不让他彻底的心服口服不行,否则老认为中医是巫术。
就这样,每天他躺在沙发上看电视,我辛辛苦苦的给他按摩,他倒也配合,反正有人伺候着,他觉得很享受,连我女儿都看不过去了,老说我是太惯着他了。有时候老公喊痛,不肯让我揉,家婆怕死我把他儿子的筋弄断。没办法,谁让他是我老公呢?我不心疼谁心疼呢?
今年,前几天又体检了,我叮嘱他检查下胆囊,当时也没有想到能完全消除,晚上回来他告诉我完全没事了,我的眼泪都快流出来了。
老公说他真服我了,也服中医了。想想当初西医建议做手术的时候是多么迷茫啊,如今通过按摩就治好了,中医真是神奇啊。
经外奇穴中有个胆囊穴,主治:急慢性胆囊炎,胆结石,胆道蛔虫症,胆绞痛,肋痛,下肢痿痹。
指压或从上到下捋。
胆囊穴:取法。正坐垂足或仰卧。在小腿外侧上部,当阳陵泉穴直下2寸间压痛最明显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2973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大钟穴的好处有多少,推荐按摩好方法
下一篇: 三种食疗方法淡渗利湿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