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气学说是《黄帝内经》提出来的,全称叫五运六气,五运是按照年天干来预测的,六气是按照年地支来预测的。运气学说是我们中国人天人合一思想的一种智慧的创造,它揭示了天地宇宙和人体生命的密切关系。
对一年运气的具体推算而言,首先要确立纪年的天干,以定岁运,然后根据纪年的地支,来明确当年的司天之气,以及金、木、水、火、土五运的运行规律,寒、暑、燥、湿、风、火六气的司天在泉的变化规律。这样,天地的变化规律就可以显露了,人们就可根据天道规律来调养身体。
五运,是阴阳的具体体现
五运,就是把一年分为五个阶段,推算每个阶段的气候特征,五个阶段相当于春、夏、长夏、秋、冬五季。五运从大寒节算起,每运主七十三日零五刻,合计三百六十五日零二十五刻。
五运又分为主运和客运。所谓主运,就是每年五个阶段的运气都是一样的,年年如此,周而复始。这个主运也就是初运木,二运火,三运土,四运金,五运水,大约相当于春、夏、长夏、秋、冬五季的气候,春天风木,夏天热火,长夏湿土,秋天燥金,冬天寒水。虽然年年大体上都是这样,但毕竟每年的气候都不太一样,都有它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可以从这一年的天干上推算出来,这就是客运。
客运,顾名思义,就像个客人,是流动的。客运与主运一样,也分为五步,但是所不同的是,主运的五步是固定不变的,而客运是风水轮流转的。那么,有没有办法推算呢?有。
客运的推算方法是以当年的岁运为初运。
第一步运,然后以太少相生的规律进行排列的,逐年变迁,十年一个周期。比如壬年,“丁壬之年,木运主之”。因为壬年的年运是木,是木运太过,那么壬年的第一步运也就是木、是木运太过,第二步运就是火运不及,第三步运就是土运太过,第四步运就是金运不及,第五运水运太过。其他年份以此类推就可以了。按照五音建运的说法,第一步运就是太角,第二步运就是少徵,第三步运就是太宫,第四步运就是少商,第五步运就是太羽。太角、少徵、太宫、少商、太羽是指客运五步:初运太角,二运少徵,三运太宫,四运少商,终运太羽。每年五个阶段按照五行太少相生的次序排列运行,五个阶段依次为角、徵、宫、商、羽。如果是第一步是太角,第二步就是少徵,第三步就是太宫……如果第一步是少角,第二步就是太徵,第三步就是少宫……这就是太少相生。
六气,传下来的特殊历法
六气是一种特殊的历法, 几近失传,幸亏被《黄帝内经》传承下来。其中,司天管上半年,在泉管下半年。一年六个阶段每个阶段60多天,准确地说是60日87刻半。六气也从大寒算起,每四个节气为一个阶段,四乘以六,共二十四个节气,刚好一年365天。一年的六个阶段是:第一阶段:大寒到春分(约1月21日~3月21日);第二阶段:春分到小满(约3月21日~5月21日);第三阶段:小满到大暑(约5月21日~7月23日);第四阶段:大暑到秋分(约7月23日~9月23日);第五阶段:秋分到小雪(约9月23日~11月23日);第六阶段:小雪到大寒(约11月23日~1月21日)。
一年六个阶段,也就是六气,有什么特征呢?一般从第一个阶段到第六个阶段分别为: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这是总体规律,每年固定不变。任何一年的第一个阶段都是以风为主,第二、第三个阶段是以热为主,第四个阶段是以湿为主,第五个阶段是以燥为主,第六个阶段是以寒为主,这叫主气。
但实际情况是每一年的气候变化不可能永远不变,会有一些特殊的、异常的变化,这叫客气。主气好比主人,客气好比客人,主人是一家之主,是要守家的,不乱动、乱变;客人是要走动的,不可能永远不动,要常来常往。
那么,客气有没有规律呢?有的。它是随着这一年的地支而变动的,这就要大家反复记住口诀:“巳亥厥阴风木,子午少阴君火,丑未太阴湿土,寅申少阳相火,卯酉阳明燥金,辰戌太阳寒水”。这个口诀是指司天之气,就是上半年的气候情况。比如巳年、亥年就是厥阴风木司天,2019年己亥年的地支是亥,所以2019年上半年就是以风木为主,风比较大。司天之气除了主管上半年的基本气候之外,更重要是主管上半年第三阶段的气候,它始终在六步中的第三步,固定在主气的三之气上,也就是主管第三阶段的气候。
司天之气特别重要,司天之气确定了,其他五个阶段的气候特征就知道了。其他五个阶段叫什么呢?首先是和司天相对的叫在泉,司天是第三步气,在泉就是第六步气,也就是第六阶段的气候特征。这就知道了两个阶段了,那么还有四个阶段叫什么呢?叫间气,就是在司天和在泉之间的气,其中在司天的左和右各有一个间气,在在泉的左和右也是各有一个间气。一共四个间气,加上司天、在泉刚好是六气,六个阶段。
这六气合起来,用数字标识,一下就清楚了。六步气从第一步到第六步依次为:1.在泉左间气,2.司天右间气,3.司天之气,4.司天左间气,5.在泉右间气,6.在泉之气(左为后一步,右为前一步)。
刚才讲了不变的主气从第一步气到第六步气的排列次序规律是:1.厥阴风木,2.少阴君火,3.少阳相火,4.太阴湿土,5.阳明燥金,6.太阳寒水。而每年变动的客气从第一步气到第六步气的排列次序规律是:1.厥阴风木,2.少阴君火,3.太阴湿土,4.少阳相火,5.阳明燥金,6.太阳寒水(仅仅是3和4的位置换一下,其他都相同)。
搞清楚了客气的排列次序的规律,推算出来就容易了。只要知道这一年的司天之气,其实不必要记在泉和左右间气,就可以很容易推算出这一年的客气六步了。因为司天之气永远是第三步气,按照客气六步的排列次序,就可以排出其他五步气了。其实用一个图,一查就都清楚了。
养生,也得看看“运气”
按照《黄帝内经》的看法,五行之气,也就是天之六气交替更换,主管时令变化,遵循特定的先后次序。如果没有按照特定的次序,出现异常运行,就会出现邪气,万物就会有灾祸。如果按照特定的次序正常运行,就是正气,万物生化正常。
人生天地之间,养生其实也得看“运气”:
首先,邪气使人生病,是灾祸的一种。病之轻重,邪气厉害与否,就跟“运气”有关了。来气和主时之气相合,或者客气与主气相合,那么病情就轻微;来气和主时之气不相合,客气与主气不相合,那么病情就严重。
其次,《黄帝内经》的“气交变大论”篇还讲了五运太过、五运不及引起的疾病,其实是特定年份的多发病、易感病规律,这对疾病预防、调治也有好处。
最后,《黄帝内经》的“五常政大论”篇又讲了治病用药都要遵循运气规律,其核心规律就是:第一,对症下药、对证处方;第二,“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即饮食不要损伤人体本来的冲和之气,不要使旺盛之气更加旺盛;第三,“无代化,无违时,必养必和,待其来复”,即不要用人力取代运气的变化,不要违背四时运行,必须调养精神、安和血脉,安心等待正气的恢复。
道医培训升明之纪(1),正阳而治,德施周普,五化均衡其气高,其性速,其用燔灼(2)其化蕃茂,其类火(8),其政明曜(4),其候炎暑,其令热(5),其藏心,心其畏寒,其主舌(6),其谷麦,其果杏,其实络(7),其应夏(8),其虫羽,其畜马(9)其色赤(10)其养血(11)其病膶瘈(12),其味苦(13),其音徵(14),其物脉(15),其数七(16)
(1)升明之纪
“升明之纪”,指火运平气之年,六十年中,岁运是火运而又属于平气之年的有戊辰、戊戌、癸巳、癸亥等四年。
(2)正阳而治,德施周普,五化均衡,其气高,其性速,其用燔灼
此句是讲火运平气之年的气候及物候的一般变化及表现。
“正阳而治”:“正”,指正当或正在;“阳”,从南北方向来说属于南方;“治”,指管理或治理。张隐庵注:“火位南方,故正阳而治”,本句意即火运平气之年,阳气明盛。
“德施周普”:“德”,指火德,《气交变大论》谓:“南方生热,热生火,其德彰显” 。“彰显”与“升明”一样,均是指天气光明,阳气充盛之义。“周普”,即普及。张隐庵注:“火主阳气,故德施周普。”意即火运平气之年,阳光普照,天气光明。
“五化均衡”:“均衡”,指正常而稳定。全句意即火运平气之年,由于气化正常,因此物化也相应正常,农作物生长良好。
“其气高”:“气”,指阳气。“其气高”,因阳主升,意即火运之年,阳气充盛。
“其性速”:“速”,指快速。“其性速”,指火运之年,农作物生长很快。
“其用燔灼”:“燔灼”,指以火烤物。“其用燔灼”,意即火运之年,其对生物生长的作用,就象以火加热一样,能使生物快速生长。
(3)其化蕃茂,其类火
“化”,指化生;“蕃茂”,指十分茂盛,“类”指类似;“火”,指日常的火。全句意即在火运主岁的年份里,由于气温偏高,所以植物生长很快,十分茂盛,欣欣向荣。这就好象以火加热助长一样。
(4)其政明曜yào(照耀)
“明”,指明亮;“曜”,指太阳。“其政明曜”,意即火运之年,红日当空,阳光普照。
(5)其候炎暑,其令热
“候”,指气候;“令”,指时令,此处指夏季。全句意即火运平气之年,全年气候偏热,夏季里烈日炎炎。
(6)其藏心,心其畏寒,其主舌
“其藏心”,“其主舌”,意即火运平气之年,人体脏腑中之心与之相应,表现为心气正常。舌为心之外窍,因此从外观来说舌的活动也表现良好。“心其畏寒”一句为附加说明。意即心喜热恶寒,气候严寒可以使心的负担加重发生疾病。用五行概念来说,“心”属“火”,“寒”属“水”。“心其畏寒”,亦即火不胜水之意。
(7)其谷麦,其果杏,其实络
指火运平气之年,升明之纪中,五谷中的“麦”,五果中的“杏”和果实中有“络”的植物,例如橘树一类生长良好而且其在作用上也偏于燥热与火运相应,小麦、橘络、橘皮之类性质上都比较偏温。
(8)其应夏
指火运平气之年,其气候及物候变化,主要表现在该年夏季。
(9)其虫羽,其畜马
“羽”,指羽虫。“其虫羽”,指羽虫的生长胎孕与火运之年有关。“其畜马”,指马的生长是否良好与火运之年有关。《金匮真言论》以羊为火畜,与此不同。为什么《内经》在火畜之下或列马,或列羊,我们认为可能马肉、羊肉,其性均属偏于温热。
(10)其色赤
“赤”,即红色。红亮为火的特性。“其色赤”,意即火运主岁之年,不论气候变化上或者物候变化上都具火热之象。气候上红日当头,物候上欣欣向荣,如火如茶
(11)其养血
“血”,即血液。“其养血”,意即火运平气之年,心气正常,由于心主血的原因,因此血液对人体脏腑经络,四肢百骸的濡养作用也相应正常。
(12)其病 膶 瘈
“膶rùn”,指动;“瘈chì”,指抽搐。此可能为后文太过不及之年中有关文字错刊于此。
(13)其味苦
“苦”,即苦味,苦属于火,“其味苦”,意即火运平气之年,具有苦味的植物生长良好。
(14)其音徵
“徵”,在五音之中属于次高音。王冰注:“和美”。张介宾注:“其声次清”意即火运平气之年,虽然阳气旺盛,但并不太盛,就好象五音之中的音,虽然偏高,但是音和而美,仍然是十分协调一样。
(15)其物脉
“物”,指物候;“脉”,指脉络。“其物脉”,王冰注:“中多支脉,火之化也。”张介宾注:“脉之所至,即阳气所及也” 。张隐庵注:“脉,物之脉络也” 。高士宗注:“凡是火体之物,必有络脉” 。意即凡属中有络脉之物,其性偏温与火相类,因而在火运平气之年生长良好。
(16)其数七
火之生数为二,加五即成七,七为火之成数。详解见前。
【串讲】
1、火德周普:升明之纪,炎暑不太过也无不及,阳气正常治理,德化普及五季,而水克火,火生土,使五行气化均衡。故说:“升明之纪,正阳而治,德施周普,五化均衡。”
2、归类于火:“其”,代指热化“升明之纪”。热化归类于五行中的火。由于火势升明而气高,性质急速,作用燔灼即燃烧,万物得火热气化而繁茂,故说:“其气高,其性速,其用燔灼,其化蕃茂,其类火。”
3、政令明热:升明之纪,明亮光耀的气化专政,从而命令热气到来,气候炎暑。故说:“其政明曜,其候炎暑,其令热。”
4、应心主舌:火热应心脏气化升明,开窍于舌,畏惧寒冷沉降之冬气,故说:“其脏心,心其畏寒,其主舌。”
5、夏长万物:赤色是夏天火热的象征,万物应夏气而长。夏天长成的冬小麦,形状像心的杏子,果实中的筋络,飞翔的羽虫即鸟类,家畜中性情热烈的马,均与夏气相应。故说:“其谷麦,其果杏,其实络,其应夏,其虫羽,其畜马,其色赤。”
6、养心养脉:不仅万物应夏气而长,人体心气也应夏气而旺盛,故升明之纪的养生首先重视养心气和心主之血脉,谨防寒潮侵袭。否则病邪伤血脉而入心,神昏抽搐。而火热所生的苦味适当吃,讲话保持“正徵”声音,即较高清亮之音,维持心脏气化升明,血脉流畅即“其物脉”。
以上的归类,皆属南方象数七的内容,故总结为:“其数七。”
【原文】
帝曰:善
【注解】
(48)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辛散之
以下是谈风、热、火、湿、燥、寒六气内淫而病的治疗原则。“风淫于内”,指人体出现了风病的临床表现。临床上诊断风病,根据有二:
其一,临床证具备风的特点,风的特点,根据中医学的认识,主要是“善行而数变”(《素问·风论》)“风以动之”(《素问·五运行大论》)。因此,凡患者在临床上表现为来势迅速,变化较快,来去不定,游走窜动,颤动掏急、麻木、瘫痪、搔痒例如急性发热,阵发性头痛,游走性关节肌肉痛,皮肤搔痒,惊痫抽搐,半身不遂,口眼?斜等,均可以诊为风病。
其二,病因及发病季节上具备风病的特点风病的病因及发病的季节特点,根据中医理论,“春主风”,因此,凡发病在春季或发病时间正属风气偏胜之时,或明显与受风有关的,都可以考虑诊断风病。“治以辛凉”,“辛凉”,是指药物的性味,即味辛、性凉。味辛的药物有疏风的作用,性凉的药物有清热的作用。外感风邪临床上表现为风热者,治疗上应该是疏风清热,使风热之邪,一从外解,一从内清。所以在用药上应该首先采用辛凉药物。
“佐以苦甘”句中的“佐”即辅佐。“苦甘”,即苦味和甘味的药物。此句意即在“风淫于内”时,除了采用辛凉药物以疏风清热以外,还应辅以苦味甘味的药物。因为苦味的药物多属寒凉药物用它可以增强对风热疾患的清热作用。同时也可以对辛味药物产生监制作用。甘味的药物,多具缓中补虚的作用,亦即具有缓和和补益作用。用它可以缓和疏风药物的付作用,使疏风药物不致疏散过甚。原文“以甘缓之,以辛散之”,就是对在使用辛凉药物的同时还要使用甘味药物的说明。
“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这一治疗原则,用五行概念来说,风在五行属性上属于木,辛凉在五行属性上属于金。“风淫于内治以辛凉”,即以金制木,亦即前文以“所胜平之”,“所胜治之”之意。“苦”在五行属性上属于火,“甘”在五行属性上属于土。佐以“苦”,即以火制金,使辛味药物不致辛散过甚。佐以“甘”,即以甘补使土不致由于木气偏胜而受损。这里除了前述以“所胜平之”,“所胜治之”还有“治未病”之义。张介宾注此云:“风为木气,金能胜之,故治以辛凉,过于辛,恐反伤其气,故佐以苦甘,苦胜辛,甘益气也木性急,故以甘缓之,风邪甚,故以辛散之。藏气法时论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此之谓也。”即属此义。
(49)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
“热淫于内”,指人体出现了热病的临床表现临床上诊断热病根据有二:
其一,临床证候上具备热(火)的特点。热(火)的特点主要有:温热、炎上、红亮、化物等因此凡患者在临床表现上以兴奋、亢进为特点者,例如:发热、躁狂、红肿热痛、疮疡疔疖、消谷善饥、烦渴引饮、便结、溲赤等等,均可以诊断为热病或火病。
其二,病因及发病季节上具备热(火)病的特点。热()病的病因及发病季节特点根据中医理论,夏主火、主热。因此凡发病在夏季炎热酷暑时间,或发病时间正属火气偏盛之时,或发病明显与受热有关,如在酷暑或高温环境中得病等等,都可以考虑诊断热病或火病。
“治以咸寒”,“咸寒”,是指药物的性味,即味咸、性寒味咸的药物可以降火,性寒的药物可以清热。外感热邪临床上表现为火病热病者,治疗上应该是清热降火,所以在用药上也应该首先采用寒药物。“佐以甘苦”句中的“苦”,是指苦味药物。前已述及,苦味药物多属寒凉药物,有清热作用“热淫于内”的疾患,在治疗上除使用咸寒药物,再佐以苦寒药物,这样可以大大增强对于热(火)病的清热降火作用。“佐以甘苦”句中的“甘”,是指甘味药物。前已述及,甘味药物多具缓和和补益作用。热淫于内”的患者,由于热可以伤气,也可以伤阴因而热病患者常可同时出现气阴两虚的症状。因此在对热病的治疗方面,在使用咸寒及苦寒药物的同时,如能佐以甘润药物,就可以增强人体的正气,使攻邪而不伤正有利于对热(火病的治疗。“以酸收之”句中的“酸”字,是指酸味药物。“收”字是指酸味药物具有收敛作用。这里是指热(火)病患者由于“热淫于内”的原因可以因发热汗出而伤气伤阴,也可以因热邪太盛而阳浮于上。因而在治疗上除了前述“治以咸寒”清热降火以祛其邪、甘润补虚以扶其正以外,还应同时配合使用酸味药物收敛其阳以补甘润药物之不足。“以苦发之”的“发”字,有发泄之义。此处是解释使用苦味药物的目的是清泄里热。
“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这一治疗原则,用五行概念来说,即:“热”在五行属性上属火,“咸”在五行属性上属水,热淫于内,泊以咸寒”,亦即以水制火,治以所胜之意。“甘”在五行属性上属于土“苦”为火之味。“酸”在五行属性上属于木。佐以“甘”,即以土制水,使咸寒药物的作用不致过甚。佐以“苦”,是使热邪能从里发泄。佐以“酸”,是使木火不致因热盛而过于上亢因为酸味对肝来说具有泻的作用,这也就如《素问藏气法时论》中所谓的:“肝病者…用辛补之,酸泻之。”张介宾注此云:“热为火气,水能制之,故宜治以寒,佐以甘苦,甘胜咸,所以防威之过也。苦能泄,所以去热之实也。热盛于经而不敛者,以酸收之,热郁于内而不解者以苦发之。”即属此义。
(50)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湿淫于内”,指人体出现了湿病的表现。临床上诊断湿病,根据有二:
其一,临床表现为湿的特点。湿的主要特点是“湿胜则肿”“湿胜则濡泻”,“湿流关节”等,但凡人体在病因作用下所产生的一切液态病理生理产物,中医均认为是湿。因此凡患者在临床表现上以上述物质偏多或潴留为特点者例如,浮肿、多痰、泄痢、白带多、黄疸、水臌、排泄不畅如小便不利、无汗等等,均可以诊断为湿类疾病。
其二,病因及发病季节上具备湿的特点。根据中医理论,长夏主湿,因此凡发病在长夏季节雨水较多时期,或正属湿气偏胜之时,或患者发病明显与受湿,如冒雨,居住或工作环境潮湿较重等等,均可以考虑诊断湿病。
“治以苦热”,“苦热”,此处指味苦性热的药物,也可分别单指苦味药物及温热药物。味苦性温热的药物,例如苍术、蛇床子、补骨脂等等,一般均有燥湿作用。味苦性寒的药物,例如黄连、黄柏、白头翁等等,一般也有燥湿作用。
其它像味虽不苦,但药性属于温热者,例如藿香、砂仁、草蔻等等,由于湿为阴邪,这些药物气味芳香,也有燥湿作用。
由于如此,所以对于“湿淫于内”的患者,在治疗上应该首先考虑“治以苦热”或“治以苦温”“佐以酸淡”的“酸”,是指酸味药物。
前已述及,酸味药物具有收敛作用,也有缓肝泻肝的作用。“湿淫于内”如系由于肝胜乘脾致病或表现为里急后重、腹痛下痢者,在治疗上则除了使用苦寒燥湿药物以外,有时还要配合使用酸味药物,例如对痢疾的治疗除了用黄连、黄芩之类苦寒燥湿药物以外,恒多配合使用芍药等酸味药物即其例证。
“佐以酸淡”中之“淡”字,即淡味药物。淡味药物多有淡渗利湿的作用。“湿淫于内的患者,除了予以燥湿以外,还要使此内淫的湿邪有出路,使它能从小便排出体外淡渗利湿药物有利尿作用可以使小便增多。所以对于湿病的治疗还必须配合使用淡味药物“以苦燥之”,是解释“湿淫于内”时,为什么要使用苦味药物,因为苦能燥湿。“以淡泄之”,是解释“湿淫于内”时,为什么要使用淡味药物,因为淡能渗湿。一燥一渗,这是治疗湿病的大法。
“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这一治疗原则,用五行概念来说:即:湿在五行属性上属于土,苦为火之味热与火同类,酸在五行属性上属于木,木与火同气。“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亦即以木制土,治以所胜之意。张介宾注此云:“湿为土气,燥能除之,故治以苦热,酸从木化,制土者也故佐以酸淡,以苦燥之者,苦从灭化也,以淡泄之者,淡能利窍也。《藏气法时论》曰: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即此之谓。”即属此义。
(51)火淫于内,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
“火淫于内”,指人体出现了火病的表现。由于火与热同属于一类,只是程度上的不不同,因此火病的临床特点,基本与热病相似,凡符合前述热病临床特点而诊断为热病者,亦可诊断为火病。“治以咸冷”之义与前述之“治以咸寒”相同。“以酸收之”“以苦发之”之义亦与前同。可参看前述,此处从略。不过值得提出的是,“热淫于内”条下是“治以咸寒,佐以甘苦”,“火淫于内”条不是“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佐之以苦,二者相同,一甘一辛则有所不同。为什么“火淫于内”要佐以“辛”?窃以为此可能与辛味药物具发散作用有关。因为火为热之极,“火淫于内”时,人体体内火热炽盛。为了要使热邪迅速得到制止,在治疗上必须要使体内热邪得到出路。特别是在肌表作用失调,开阖不利,汗出减少或无汗的情况下,更必须在咸寒清热、苦寒泄热的同时使用辛味药物发汗解表以求表里两解。这也就是《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所谓:“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张介宾注此云“相火畏火也,故宜治以冷,苦能泄火,辛能散火,故用以为佐,以酸收之,以苦发之,义与上文热淫治同。”即属此义。
(52)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
“燥淫于内”,指人体出现了燥病的表现,临床上诊断燥病,根据有二:
其一,临床表现具备燥病的特点。燥的特点,根据中医理论,“燥胜则千”,“诸涩枯涸,干劲皱揭,皆属于燥”。因此,凡属患者在临床表现上以干燥枯涸为特点者,例如:口燥、咽干、皮肤干涸失润、大便干燥等等,均可考虑诊断燥病。
其二,在病因及发病季节上具备燥的特点。在病因及发病季节上的特点,中医认为:“秋主燥”因此凡属发病在秋季气候转凉、降雨量减少时期,或值燥气偏胜之时,或患者发病明显与干燥有关,例如,因高热消耗,汗、吐、下等体内津液丢失过多,或饮水不足等等,均可考虑诊断燥病“治以苦温”中的“苦温”,此处应作为苦寒药和温热药两类药物、两种治法来理解。
因为燥病的发生,可以由于凉,亦即由于阳气不足、阳不化阴继发阴虚而出现燥象。这样的燥病在治疗上应该用温热药。燥病的发生,还可以由于热,亦即由于火热太盛,热盛伤阴,继发阴虚而出现燥象。这样的燥病治疗上则应该用清热药或甘润药。这就是说,“燥淫于内”,必须区别对待。
因寒者,治以温;因热者,治以苦。所以原文谓:“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之义与“治以苦温”之义基本相同。“甘”者,即甘寒或甘润药物。“辛”者,即辛温或辛热药物。这就是说,“燥淫于内”如系因寒凉生燥者,要用辛温药或辛热药;如系因热生燥者,不但要用苦寒药而且还必须合用甘寒或甘润药。“以苦下之”,在此是解释为什么在用苦寒清热药的同时还要用甘寒或甘药,因为苦寒药有清泄的作用。结合前文所述苦寒可以化燥,可以伤阴,因此对因热生燥的患者,在治疗上除了用苦寒清热药物以外,还必须配合甘寒或甘润的药物来作治疗。
“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这一治疗原则,用五行概念来说,即凉燥属金,温热属火,热燥火,寒凉属水。“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亦即以火克金或以水制火,治以所胜、平以所胜之义。“燥淫所胜,治以苦温”这一段经文,历代注家均从“凉燥”来加以注解,窃以为未免局限。从临床角度来看,“燥淫于内”,确有凉燥、温燥之不同,治亦不同。因此对此段经文的理解也是从这一认识出发来加以解释,不敢言是,姑试言之,以俟明家予以指点。
(53)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
“寒淫于内”,指人体出现了寒病的表现。临床上诊断寒病,根据有二:
其一临床表现具备寒的特点。寒的特点,根据中医理论寒性凝滞、澄沏清冷因此凡患者的临床表现为凝滞不通、症状部位固定不移,患者外观或排泄物表现澄清冷者,例如疼痛部位固定,小便清彻,四肢厥冷,完谷不化,人体生理调节代偿功能衰退或衰竭等等,都可以考虑诊断寒病。
其二,在病因及发病季节上具备寒的特点。在病因及发病季节的特点方面,中医学认为,“冬主寒”,因此凡发病季节在冬季或正值寒气偏胜之时,或低温环境,或患者发病明显与受寒有关等,都可以考虑诊断寒病“治以甘热”句中的“甘热”,是指味甘性热的药物。热可胜寒,所以“寒淫于内”者,在治疗上要首先考虑甘热药物。
“佐以苦辛”中的“苦”,是指苦味药物“辛”,是指辛味药物。前已述及,苦味药物有燥湿的作用,辛味药物有散寒的作用。为什么对“寒淫于内”的患者,在“治以甘热”的同时,还要合并使用苦味和辛味的药物呢?这要从寒病的病机来考虑。寒病在疾病定位上主要在肾,这也就是本篇后文病机十几条中所述的:“诸寒收引,皆属于肾。”寒病在疾病定性上主要要考虑阳虚。这也就是后文病机十九条中所述的:“诸病水液,澄沏清冷,皆属于寒。”由于寒病主要考虑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因此在治疗寒病时,要“治以甘热”。由于肾阳不足,肾虚不能治水,容易出现水湿泛滥现象,所以在“治以甘热”的同时还要用辛味药物以散寒,用苦味药物以燥湿。“以泻之”的“咸”字,是指咸味药物。“咸入肾,此处是指在用甘热药物的同时配合咸味药物,可以增强温肾利水的作用。“以辛润之”中的“润”字,此处不能简单的作滋润解,应作“补”字来理解。《素问藏气法时论》谓“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内经》中的“燥”字一般多指秋,指凉。“肾苦燥”,即肾苦寒凉,“开理,致律液,通气”,是指卫气的作用,而“卫出于下焦”《灵枢·营卫生会篇》,因此这里所谓的“急食辛以润之”,明明是指温补肾气而言“以苦坚之”中的“坚”字,是指肾的闭藏作用。肾阳不足,水湿泛滥,肾的闭藏作用必然会受到损害。苦味药物有燥湿作用。湿邪去则肾的作用自然恢复。由于如此,所以在“寒淫于内”时,在“治以甘热”的同时,还要“佐以苦辛”。
原文中“以咸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等句,都是对“寒淫于内”为什么要“佐以苦辛”的解释。
“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这一治疗原则,用五行概念来说,即:寒属水,甘属土;“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亦即以土制水,以热胜寒,治以所胜之意。张介宾注此云:“寒为水气,土能胜水,热能胜寒,故治以甘热,甘从士化,热从火化也佐以苦辛等义,如藏气法时论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也。”即属此义。
【原文】
【详解】
“气”,指风、热、火、湿、燥、寒六气。“上下”,指司天在泉“气之上下”,是指六气与司天在泉之间的关系。
“身”,指物的主体部分。此处是指一年。“身半”,即半年。“其气三”,指初之气,二之气,三之气。“天气”,指司天之气全句意即一年之中,分为六气,上半年占三气,即初之气,二之气,三之气。这三气均属司天之气所主。因此司天之气主管该年上半年的气候变化。
“身半以下”,指下半年。“其气三”,此处指四之气,五之气,终之气。“地气”,即在泉之气。全句意即一年之中,下半年也占三气,即四之气,五之气,终之气。这三气均属在泉之气所主。因此,在泉之气主管该年下半年的气候变化。
“名”,此处指三阴三阳。“以名命气”,即以三阴三阳来对六气命名。这就是风气命名为厥阴,热气命名为少阴,火气命名为少阳,湿气命名为太阴,燥气命名为阳明,寒气命名为太阳。“气”,此处仍指风、热、火、湿、燥、寒六气。“以气命处”,即以六气的顺序来确定六气所主的时间。这就是厥阴为初之气少阴为二之气,少阳为三之气,太阴为四之气,阳明为五之气,太阳为终之气。
“半”,即半年。“天枢”,即阴阳升降的枢纽。此句意即每年的上半年在季节上为春、为夏,每年的下半年为秋、为冬。在阴阳属性上春夏属阳,秋冬属阴。一年之中,春去夏来,冬来秋去。上半年与下半年之间,阴升阳降,如环无端因此,上半年与下半年之间就成为阴阳升降的枢纽。这就是此句所谓的“天枢”。
不过应该指出,关于这里所谓的“身半以上”,“身半以下”,“天枢”的理解,自王冰以下的历代注家均把“身半”作为人身之半解,把“天枢”作为脐旁的天枢穴来解。笔者不同意这样理解。因为“身”者,不仅作人之身体来解,而且还指物的主体。同时,原文在这里是讨论司天在泉胜复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上下文均未涉及人体。因此不可能是讨论人体上半身与下半身的关系问题,所以,笔者不从历代注家。
“上胜”,即司天之气偏胜。“下俱病者”,指司天之气直接影响到该年的下半年。“地”,指在泉之气。“以地名之”,即司天之气也可以成为在泉之气。举例来说,阳明燥金司天,上半年气候偏凉。阳明司天则少阴在泉,下半年气候应该偏热。但这一年实际情况不然。下半年还是气候偏凉,因而这一年从实际气候来看,下半年就不能说少阴在泉气候偏热,而成为“上胜而下俱病”。在泉之气受阳明燥金司天之气的影响而气候偏凉。因此在治疗上也就要按“燥淫于内”来处理。质言之,也就是应从实际气候变化出发来处理问题,所以原文谓:“上胜而下俱病者,以地名之。”
“下胜”,即在泉之气偏胜。“上俱病者”,指在泉之气影响到了该年的上半年。“天”,指司天之气。“以天命之”,意即这一年的在泉之气也可以成为该年的司天之气。举例来说,少阴君火司天之年,阳明燥金在泉。这一年上半年气候应该偏热下半年气候应该偏凉。但实际情况不然。这一年上半年也偏凉,下半年也偏凉。因此这一年就成为“下胜而上俱病”,这一年的在泉之气实际上也是司天之气,所以原文谓:“下胜而上俱病者,以天命之。”
“胜”,指胜气。“报气”,即报复之气,亦即复气。“屈伏未发”,指复气还没有产生作用。此句是承前句而言。意即前述“上胜而下俱病”,或“下胜而上俱病”,都是指胜气已至而还没有出现复气,因而此时在治疗上完全可以按胜气来处理。
“复至”,即复气已经产生作用。“天地”,指司天在泉。“天地异名,”此指司天在泉之名互易。此句是承前文而言。意即如果胜至报气屈伏而未发”时,疾病可以按胜气处理。但如果复气已至时,则不管司天在泉之气原来情况如何,均按复气来处理,复气是什么就治什么。
【原文】
【详解】
“时”,指风、热、火、湿、燥、寒六气所属的时间“常位”,指固定的位置和时间。“气”,指胜气或复气。“必”,同“常位”,也是指固定时间。本句是对“胜复之动,时有常乎?气有必乎?”这一问话的回答。意即六气虽然可以分为六步,各有一定的所属时间,但什么时候出现胜气,什么时候又出现复气却不一定。一切还须从实际情况出发,不能机械对待。
以下是 讲胜复之气的一般规律 。
“初气终三气”,即初之气到三之气这一段时间。“天气”,即司天之气“天气主之”,即上述三气为司天之气所主。“胜之常也”,即胜气之常。全句意即司天之气主管上半年。因此,一般来说,当年的司天之气即属当年的偏胜之气。例如厥阴司天,该年的胜气就是风气。少阴司天,该年的胜气就是热气。少阳司天,该年的胜气就是火气。太阴司天,该年的胜气就是湿气。阳明司天,该年的胜气就是燥气。太阳司天,该年的胜气就是寒气等等。
“四气尽终气”,即四之气至终之气这一段时间。“地气”,即在泉之气。“地气主之”,即上述三气为在泉之气所主。“复之常也”,即复气之常。全句意即在泉之气主管下半年。因此,一般来说,当年的在泉之气即属当年的复气。例如,阴司天,风气偏胜。厥阴司天,少阳在泉。火气就是当年的复气。少阴司天,热气偏胜少阴司天,阳明在泉。凉气就是当年的复气。太阴司天,湿气偏胜。太阴司天,太阳在泉寒气就是当年的复气。少阳司天,火气偏胜。少阳司天,厥阴在泉。风气就是当年的复气。阳明司天,凉气偏胜。阳明司天,少阴在泉热气就是当年的复气。太阳司天,寒气偏胜。太阳司天,太阴在泉。湿气就是当年的复气等等。应该指出,上述六气司天在泉胜复之气,除厥阴与少阳之间的关系与胜复概念有矛盾之处以外,其它如少阴与阳明之间的关系是热胜凉复或凉胜热复。太阴与太阳之间的关系是湿胜寒复或寒胜湿复。此均属气候的自调现象。唯有厥阴与少阳之间的关系是一风一火,一温一热,不属于自调因此少阳司天或厥阴司天之年,有胜无复,所以对物候、病候影响较大。由于少阳司天或阴司天之年,本身不能自调,只能依靠它气自然来复因此少阳司天或顾阴司天之年气候变化剧烈,自然灾害严重,疾病变化也较一般年份为大。
“有胜则复”,意即有胜气必然就有复气。“无胜则否”,意即没有胜气也就没有复气。于此说明:所谓“胜复”,实际上就是自然界气候变化中的一种自调现象。
【原文】
【详解】
“复已”,即复气之后。“胜”,指又出现了新的胜气。此句意即复气在矫正了胜气之后,由于复气本身也是胜气,所以复气此时又成了新的胜气。
(15)胜至则复,无常数也,衰乃止耳
“胜”,指新的胜气。“复”,指新的复气。“常数”,即固定数量。“衰”,指胜气衰减。全句意即“复已而胜”时,原来的复气变成了新的胜气。在胜复规律的支配下,又必然产生新的复气。这个新的复气大小不定。胜气大复气也大,胜气小复气也小。到了胜气衰减的时候,复气也就自然停止。张隐庵注此云:“此申明有胜则复,辗转不已,必待其胜气衰而后乃止耳。”即属此义。
“复已而胜”,指出现了新的胜气。“不复则害”,指新的胜气产生之后,如果没有新的复气来加以制约,那就成了有胜无复,必然就会形成新的灾变,使自然界中的生命现象受到伤害。张介宾注此云:“若有胜无复,则亢而为害,故伤生也。”即属此义。
“复而反病”,意即在复气产生作用,矫正胜气而复气又成为新的胜气之后,又会形成新的灾变。“复气”,本来是自然界气候变化中的一种自调现象,为什么又会出现“复而反病”的现象呢?歧伯回答:“居非其位,不相得也。”所谓“位”,即六气应有的位置和时间。这也就是前述的六气六步。“居此处是指“复气”所居的位置和时间。,因此没有固定的时间。因此复气产生时就有可能与六气固有的时间相冲突例如间。“不相得”,即不一致。“居非其位,不相得也。”意即由于复气的产生是“有胜在冬季里出现火气来复,夏季里出现寒气来复,就与季节固有的气候变化发生冲突形成矛盾,从而使正常气候和物候受到损害,形成新的灾变。这也就是对出现“复而反病”的回答。
“大复”,指复气偏胜。“大复其胜”,意即复气对胜气制约很强。“主”,指主气,即六气六步的固定位置和时间。“则主胜之”,意即在复气力量十分强大时,则主气就要受到影响。正常的季节气候、物候就会受到破坏,因而也就会出现新的反常。这里的“则主胜之”一句,注家多解为主气战胜复气。笔者不同意这种解释。因为主气战胜了复气,则复气就不会对主气产生作用,季节气候就不会受到破坏,属于正常,因而也就谈不到“反病”的问题。所以窃以为“则主胜之”应作“主气为复气所胜”来理解,亦即复气战胜了主气。故未从诸注。
【原文】
【详解】
“微”,指胜气微弱,亦即轻度偏胜。“随”即听其自然。“微者随之”,意即胜气微弱时,亦即气候只有轻度偏胜时,可以听其自然,不加处理。为什么“微者随之”,因为按照胜复规律来说,微者复微,胜气微则复气亦微,对人体影响不大,所以可以不加处理。“甚”,即胜气很盛,“制之”,即加以制约。“甚者制之”,意即胜气很盛时,那就必须进行针对性的处理。例如治热以寒,治寒以热等都是“制”的方法。为什么“甚者制之”?因为按照胜复规律来说“甚者复甚”,胜气甚,复气亦甚,对人体影响也就很大,所以必须对之进行针对性的处理。
“和”,指温和,此处是指复气微弱。“平”,指和平。“和者平之”,意即复气不甚时,可以和平过渡,不加处理。此与前述“微者随之”之义基本相同。“暴”,指暴烈,此处指复气很甚。“夺”,指夺去,亦有制约之义。此与前述“甚者制之”之义基本相同。全句意即对待复气的处理也与前述对待胜气的处理一样。“复气”不大时,听其自然,可以不加处理。“复气”太盛时,则必须对之进行针对性的治疗。理由与前述对胜气的处理相同。
“皆随胜气”,即上述治疗要注意到以治“胜气”为主“屈伏”,此处是指屈伏未发的复气。“安其屈伏”,意即在胜气方面如果能得到早期处理,则复气就可以屈伏不发。“数”,此处是指处理上的轻重缓急。“”,指正常。“无问其数,以平为期”,意即在处理胜气时,其轻重缓急并无一定,一切以人体生理活动恢复正常与否为标准。人体正常生理活动恢复,治疗上也就终止。张介宾在注文中认为:“此言皆随胜气者,非单以胜气而言,而复气之至,气亦胜矣,盖兼言之也。”此与经文原意不符,因为经文原意“安其屈伏”即指复气。如果此处所指胜气亦包括复气在内,则“安其屈伏”一句就毫无意义,也不符合《内经》关于“治未病”的一贯精神,故不从张注。
本节重点论述了六气的胜复问题。原文首先指出了胜复的一般规律,即:有胜气就一定有复气。一般来说上半年出现胜气,下半年也就会出现复气。其次,指出了由于有胜气然后才会有复气,没有胜气自然也就没有复气。因此什么季节出现胜气,什么季节出现复气也就不能机械对待。再次指出,出现了胜气之后,必然要出现复气。如果没有复气,那就会影响生命现象的成长,形成灾害。又再次指出,复气制约了胜气之后,复气本身又往往会成为新的胜气,形成新的灾害这就是原文所谓的“复已反病”。为什么会“复已反病”?这是因为复气“居非其位”与主气“不相得”的结果。最后指出,对于胜气和复气的处理原则,即胜复之气微者可以不加处理,但对胜复之气甚者,则必须对之进行针对性的治疗。据上所述可以看出所谓“胜复”,实际上就是自然气候变化中的自稳调节现象从人体生理和病理生理变化来看,也同样存在着这样一种自稳调节现象。中医学根据自然界的胜复现象推之于人并据此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和治疗法则。
这是古人在长期与自然界和与疾病斗争中的经验总结,是中医学在人体生理、病理生理和辨证论治方面的一个主要特点,值得认真加以发掘和发扬。
审平之纪 (1),收而不争,杀而无犯,五化宣明,其气洁,其性刚,其用散落(2),其化坚敛,其类金(3),其政劲肃(4),其侯清切,其令燥(5),其藏肺,肺其畏热,其主鼻(6),其谷稻,其果桃,其实壳(7),其应(8),其虫介,其畜鸡(9),其色白(10),其养皮毛(1)其病咳(12),其味辛(13),其音商(14),其物外坚(15),其数九(16)
(1)审平之纪
“审平之纪”,指金运平气之年。六十年中岁运是金运而又属于平气之年者有乙卯、乙酉、庚午、庚寅、庚子、庚申等六年。
(2)收而不争,杀而无犯,五化宣明,其气洁,其性刚,其用散落
此节是谈金运平气之年的气候及物候的一般变化及表现。“收而不争”。“收”,指收敛;“争”,指混乱。“收而不争”意即金运平气之年,秋收之气既无太过,又无不及,完全处于正常状态。
“杀而无犯”:“杀”,指肃杀,指秋凉后的树凋叶落现象。“犯”,有侵犯或伤之义。“杀而无犯”,意即金运平气之年,虽然到了秋天也会出现树凋叶落的现象,但是这是正常物化现象,对生物并无损害。
“五化宣明”:“五化”,指五谷之化;“宣明”,作良好解。“五化宣明”,意即金运平气之年,五谷生长收成均皆正常良好。
“其气洁”:“气”,指气候;“洁”,指明净。“其气洁”,意即金运平气之年,秋高气爽。
“其性刚”:“性”,指气候的特性;“刚”,指刚烈劲切“其性刚”,意即金运平气之年,虽然天高气朗,但毕秋天里是西风用事与绵绵春风不同,秋风刚劲清凉,给自然界带来一片清肃萧索景象。
“其用散落”:“用”,指作用;“散落”,指飘散零落“其用散落”,意即秋天里,西风刚劲,树凋叶落,所谓“一叶知秋”。以上这些都是对秋天里正常气候及自然景象的描述。
(3)其化坚敛,其类金
“化”,指物化现象;“坚敛”,指坚实而收敛“类”指类似全句意即金运平气之年,植物生长成熟而坚实。这些现象与五行中的金相类似,所以上述这些气候及物候变化也可以用“金”来加以抽象归类和概括
(4)其政劲肃
“政”,指职能;“劲”,指刚劲有力;“肃,指肃杀“其政劲肃”,意即金运平气之年,秋天气候刚劲,自然界呈现一片肃杀之象。
(5)其候清切,其令燥
“候”,指气候;“清切”,指清凉;“令”,指季节“燥”,指干燥。本句意即金运平气之年,秋天里气候转为清凉而干燥
(6)其藏肺,肺其畏热,其主鼻
“肺”,指人体的肺脏;“鼻”,指鼻的作用。肺开窍于鼻。“其藏肺”,“其主鼻”,意即金运平气之年,人体的肺脏和鼻的功能相应正常。“肺其畏热”一句,此处是对肺与其它器官的关系附加说明。“热”,在五行中属于火,在五脏中属于心。火与金的关系是相克的关系,意即肺的作用正常与否和心密切相关,和热密切相关。秋天里应凉不凉,可以出现肺病鼻病。
(7)其谷稻,其果桃,其实壳
“其谷稻”,意即金运平气之年,稻类谷物生长收成良好。“桃”,指胡桃,亦即核桃。高士宗注:“桃外壳而内白肉,故其果桃。桃,胡桃也”胡桃果期在每年十月,一般在白露前成熟。“其果桃”,意即金运平气之年胡桃类果物,生长收成良好。
“其实壳”,即带坚壳的果实,意即金运平气之年,外有坚壳的果实生长收成良好。前述胡桃即属外有坚壳的果实。
(8)其应秋
“其应秋”,意金运平气之年,其气候变化主要表现在这一年的秋季。金运平气之年中,秋季气候正常良好。
(9)其虫介,其畜鸡
“介”,有甲壳之义,此处是指介虫,亦即带有甲壳的虫类和水族。“鸡”,即五畜中之鸡。《素问·金真言论》谓“其畜马”,可以互参。全句意即金运平气之年,介虫类及鸡或马等动物胎孕生长均皆良好。
(10)其色白
“白”,即白色。此处指白色谷物,例如大米一类谷物,即属白色谷物。“其色”,意即金运平气之年,白色谷物生长及收成均皆良好。
(11)其养皮毛
“养”,指对人体的营养作用;“皮毛”,指人体的肌表,人体皮毛属肺。
“其养皮毛”,意即金运平气之年中生长的各种相应谷肉果莱之类,例如前述之马肉,鸡肉,核桃,大米等,均有滋补人体肺脏及皮毛的作用。
(12)其病咳
“咳”,即咳嗽。可能系后文错刊于此,详释参见前。
(13)其味辛
“辛”,即辛辣之味。“其味辛”涵义有二:其一,指金运平气之年,辛味植物,例如葱、姜、蒜之类生长良好。其二,指具有辛味的食物或药物与人体肺的作用密切相关。
(14)其音商
“商”,为五音中之次低音,其声哀怨低沉。“其音商”,意即金运平气之年,秋季里西风刚劲,秋意萧索,好象五音中的商音一样低沉哀怨。
(15)其物外坚
“外坚”,即外有坚壳。“其物外坚”,意即金运平气之年,相应生物,外壳坚硬。
(16)其数九
“九”,为金之成数,即金的生数四再加土数五而成九。“其数九”,意即金运平气之年,金的生和成均皆正常。
【串讲】
1、五化宣明:“争”,争夺也,“过分”之意。虽然金秋收敛而肃杀万物,但因为气化审平,所以收敛不过分,肃杀而不侵犯草木根本。金气受制于火气而不太过,能正常生水,使五行气化宣畅通明,故首先说:“审平之纪,收而不争,杀而无犯,五化宣明。”
2、归类于金:“其”,代指燥化“审平之纪”,燥化归类于五行中的金。由于燥金审平,金秋天高云淡,水落石出,气化清洁,性质刚燥,作用使树叶散落,气化使物候坚敛,故说:“其气洁,其性刚,其用散落,其化坚敛,其类金。”
3、政令肃燥:审平之纪,刚劲肃杀气化专政,因而命令燥气到来,气候清凉切肤,即“其政劲肃,其候清切,其令燥。”
4、应肺主鼻:燥金应肺金气化,开窍于鼻,畏惧火热刑金之气,故说“其脏肺,肺其畏热,其主鼻。”
5、秋收万物:白色是秋天燥金的象征,万物应秋气而收敛。秋天稻谷收获,桃子成熟,果实的外壳坚敛,介虫如龟类适宜清凉气候,家禽中的鸡子长成,均与秋气相应。故说:“其谷稻,其果桃,其实壳,其应秋,其虫介,其畜鸡,气色白。”
6、养肺养皮:不仅万物应秋气而收敛,人体肺脏也应秋气而清敛,故审平之纪的养生首先重视养护肺气和肺主之皮毛,谨防燥气太过伤肺而皮毛受损。否则燥邪由皮毛入里伤肺气而咳嗽。而燥金所生的辛味适当吃,讲话保持“正商”较低的声音,以保肺气。俾肺气宣肃正常,外在的皮毛坚固能抵御外邪侵袭即“其物外坚”。
以上气化归类,皆属西方象数九的内容,故总结说:“其数九。”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4151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