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历史人物

珠帘秀

佚名 2023-06-05 21:47:36

珠帘秀

珠帘秀,姓朱,排行第四,艺名珠帘秀。生卒年不详。是元代杂剧著名的女演员。在元大都(今北京)杂剧舞台上非常活跃,她"姿容姝丽",杂剧独步一时,驾头花旦软末泥等,悉造其妙,名公文土颇推重之,后辈称之为"朱娘娘"。珠帘秀与元曲作家有很好的交情,诸如关汉卿、胡祗遹、卢挚、冯子振、王涧秋等相互常有词曲赠答。现存小令一首、套数一套。其曲作语言流转而自然,传情执着而纯真。曾一度在扬州献艺,后来在杭州嫁一道士,晚景不幸。

【正宫】黑漆弩_晚泊采石,原文_翻译及赏析

晚泊采石,醉歌田不伐【黑漆弩】,因次其韵,寄蒋长卿佥司、刘芜湖巨川。湖南长忆嵩南住,只怕失约了巢父。舣归舟唤醒湖光,听我篷窗春雨。故人倾倒襟期,我亦载愁东去。记朝来黯别江滨,又弭棹蛾眉晚处。——元代·卢挚《【正宫】黑漆弩_晚泊采石,》 【正宫】黑漆弩_晚泊采石, 晚泊采石,醉歌田不伐【黑漆弩】,因次其韵,寄蒋长卿佥司、刘芜湖巨川。

湖南长忆嵩南住,只怕失约了巢父。舣归舟唤醒湖光,听我篷窗春雨。故人倾倒襟期,我亦载愁东去。记朝来黯别江滨,又弭棹蛾眉晚处。卢挚(1242-1314),字处道,一字莘老;号疏斋,又号蒿翁。元代涿郡(今河北省涿县)人。至元5年(1268)进士,任过廉访使、翰林学士。诗文与刘因、姚燧齐名,世称“刘卢”、“姚卢”。与白朴、马致远、珠帘秀均有交往。散曲如今仅存小令。著有《疏斋集》(已佚)《文心选诀》《文章宗旨》传世散曲一百二十首。有的写山林逸趣,有的写诗酒生活,而较多的是“怀古”,抒发对故国的怀念。今人有《卢疏斋集辑存》,《全元散曲》录存其小令。 卢挚

月晃银河淡,庭空珠露湿,天阔玉绳低。?篥城头奏,蝼蛄阶下泣,络纬并边啼,一弄儿秋声闹起。 隐居户列青丝桧,庭栽玉枝兰,炉养紫金丹。书玩东西汉,诗吟大小山,我占古今间,高迈如袁安、谢安。——元代·汤舜民《【商调】知秋令 秋夜》 【商调】知秋令 秋夜

月晃银河淡,庭空珠露湿,天阔玉绳低。?篥城头奏,蝼蛄阶下泣,络纬并
边啼,一弄儿秋声闹起。 隐居
户列青丝桧,庭栽玉枝兰,炉养紫金丹。书玩东西汉,诗吟大小山,我占古
今间,高迈如袁安、谢安。
浪花中一叶扁舟,拣溪山好处追游。遣兴忘怀,醉乡中间甚春秋。学洗耳溪边许由,笑胡蝶梦里庄周。茅舍清幽,衲被蒙头;红日三竿,高枕无忧。到大来散诞逍遥。园林成趣。独木为桥。你便绿重官高。是非海万顷风涛。不如俺绝利名麻鞋布袄,少忧愁{髟查}?绦。兴饮浊醪,醉赴蟠桃;闲步云山,闷访渔樵。人生如落叶辞柯,百岁光阴,暗里消磨。信蹉跎世人,看便似风魔。叹富贵如披麻救火,功名似暴虎冯河。白甚张罗,日月如梭;十载生涯,一枕南柯。子是虚飘飘水上浮沤,不如谷口烟霞,独乐深耕。为国求兵,笑包胥哭倒秦亭。试看青门外锄瓜邵平,东篱下栽菊渊明,午醉初醒,独坐茅亭;打一会简子渔鼓,通一篇道德黄庭。——元代·未知作者《【双调】折桂令_浪花中一叶》 【双调】折桂令_浪花中一叶

元代未知作者

浪花中一叶扁舟,拣溪山好处追游。遣兴忘怀,醉乡中间甚春秋。学洗耳溪
边许由,笑胡蝶梦里庄周。茅舍清幽,衲被蒙头;红日三竿,高枕无忧。到大来
散诞逍遥。园林成趣。独木为桥。你便绿重官高。是非海万顷风涛。不如俺绝利
名麻鞋布袄,少忧愁{髟查}?绦。兴饮浊醪,醉赴蟠桃;闲步云山,闷访渔樵。
人生如落叶辞柯,百岁光阴,暗里消磨。信蹉跎世人,看便似风魔。叹富贵
如披麻救火,功名似暴虎冯河。白甚张罗,日月如梭;十载生涯,一枕南柯。子
是虚飘飘水上浮沤,不如谷口烟霞,独乐深耕。为国求兵,笑包胥哭倒秦亭。试
看青门外锄瓜邵平,东篱下栽菊渊明,午醉初醒,独坐茅亭;打一会简子渔鼓,
通一篇道德黄庭。
▲ 即事笔尖扫尽痴云,歌声唤醒芳春。花担安排酒樽。海棠风信,明朝陌上吹尘。一从鞍马西东,几番衾枕朦胧,薄幸虽来梦中。争如无梦,那时真个相逢。隔窗谁爱听琴?倚帘人是知音,一句话当时至今。今番推甚,酬劳凤枕鸳衾。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元代·乔吉《【越调】天净沙_即事笔尖扫》 【越调】天净沙_即事笔尖扫

元代乔吉

即事

笔尖扫尽痴云,歌声唤醒芳春。花担安排酒樽。海棠风信,明朝陌上吹尘。一从鞍马西东,几番衾枕朦胧,薄幸虽来梦中。争如无梦,那时真个相逢。隔窗谁爱听琴?倚帘人是知音,一句话当时至今。今番推甚,酬劳凤枕鸳衾。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

寿阳曲的马致远版

【双调】寿阳曲⑴·远浦帆归⑵
夕阳下,酒旆闲⑶,两三航未曾着岸⑷。
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 ⑴双调:宫调名。寿阳曲:曲牌名,又名“落梅风”。
⑵浦:水边。
⑶酒旆(pèi):酒店的旗帘。旆,古代一边像燕尾的旗。
⑷两三航:两三支船。航:船。着岸:靠岸。 据《寄园寄所寄》《梦溪笔谈》等书记载,宋代宋迪,以潇湘风景写平远山水八幅,时人称为潇湘八景,或称八景。这八景是:平沙落雁、远浦帆归、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夕照。马致远所描写的八首《寿阳曲》的名称与之完全相同,由此可知,他描写的八曲也是潇湘八景。此曲乃其中之一。元代揭西斯写有《远浦帆归》诗:“冥冥何处来,小楼江上开。长恨风帆色,日日误朗回。”该诗描绘的是一幅思妇候门的场景,表现闺怨的主题。而马致远的这首小令描绘的是一幅水村黄昏的风景画,表现闲适生活的主题。
前三句用凝炼的语言,铺排了“天空的夕阳,江面上归航的渔舟,岸上酒家的酒旗”这些景物,写得清晰明白而有致,像一个个镜头,把水村镇上的风光缀成组组画面,极富动静态感。“夕阳下”,点明了时间。全曲情境均由此生。“酒旆”,既点明了地点,又表示这是小镇所在。“闲”字,写出水村小镇傍晚时分宁静的气氛,令人如置身于其中,体味到江边恬静的飘香的世界,为全曲奠定了闲适的情调。“两三航未曾着岸”,将景物境界由小镇扩展到江滨。江上只有两三只未曾靠岸的小船,进一步突出了小镇的宁静。“未曾着岸”四字隐含着“帆归”之意。船是向岸边驶来,只是尚未靠岸罢了,这同扬帆远去或船行中流的情景是不同的。酒旆,是近景,酒旗也看得清,这是写近距离的视觉。两三航,是远景,远远望去,只见江上有船,船上人看得不甚分明,这是写远距离的视觉。以上三句是一个层次,写远浦。
“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是对渔船靠岸后的情景描写,这转入另一个层次,写帆归。此曲略去了渔船靠岸后,渔民们忙乎的劳动场面,直接写桥头渔市结束和渔人各自回家休憩的生活场面。作者不用人群熙攘来形容小镇,而用断桥头来代指小镇,是有意突出小镇的幽寂。傍晚时分,断桥头旁曾有过短暂的鱼市交易,但这种贸易很快结束,卖鱼人散去,小镇又重归宁静。渔人居住的环境是“落花水香茅舍”,因是晚上,家家亮起了灯光,灯光映照在水里,花、水、茅舍足说明环境的优美,衬出渔人生活的悠闲自适。从断桥到茅舍,他们远隔尘嚣,与世无争,怡然自得。
此曲的写作上有三大特色:一、作者擅长以极富特征的景物渲染气氛。夕阳、酒旗、欲归未归的航船、清流萦绕的茅舍、人群散去寂静无声的断桥,犹如一幅清雅的水墨画,营造了一幅清疏而旷远的意境。二、作者还善于在“无字处”给人以丰富而耐人寻味的想象。从天边静穆的夕阳,到眼前慵懒的酒旗,再到远处待归而不急于靠岸的航船,视点跳跃灵动,每个“点”的背后都是有待读者通过想象还原的画面。从全曲的两幅画面来看,前者写航船未归,后者写“卖鱼人散”,二者之间有靠岸、卸鱼、卖鱼等多个环节,但作者同样把这些环节交给读者通过想象去完成,他只给人一幅远离喧闹和嘈杂的、清淡闲远的江村渔人晚归图景。三、作者在音韵方面也颇具匠心。在古代诗词曲赋之中,音韵效果始终是作者表情达意、创设意境的手段之一。马致远也精通于此道,比如他以声母为“X”的词语表达“轻柔”效应,在曲中,“夕阳”之“夕”,“酒旆闲”之“闲”,“水香”之“香”,都用来表现或轻柔或闲远或柔美的情致。 [双调]寿阳曲·别珠帘秀①
才欢悦,早间别②,痛煞煞好难割舍。
画船儿载将春去也③,空留下半江明月④。 ①珠帘秀:元代名伶。
②早间别:很快就分别。
③载将春去也:意思是说她乘的船把聚会的快乐也一同带了去。
④“空留下”句:意思说所思念之人走后他只能同半江明月作伴。 这是一支送别曲。作者与珠帘秀虽是短暂相聚却是感情弥笃,在她要到别处去时,他前往送行依依不舍。他觉得今后只有半江明月与己为伴,实在凄清难耐。这里用“半江”显示出作者的体物之细腻,也加强了人不团圆的悲凉感。这里虽不乏当时文人追逐声色的因子,但那感情的真挚与深厚,却绝非是纨绔子弟之流所能比的。
“才”字极言欢悦之短促,“早”字极言离别之骤然,两句合在一起,正是古人所说的“别时容易见时难”。从欢乐的相会遽然跌入无情的分离,作者“割舍”时的痛苦心情就可想而知了。“痛煞煞”用口语,越是平易不加修饰,越见出感情的真挚。“好难割舍”四字,虽无人物形态、语言上的具体描写,却将两情依依、久驻难分的一幕,完整地反映了出来。诗词在这种情况下要把语言加工整形一番,不能热辣辣直诉肺腑,而这就是散曲的优势所在了。
作者在《蟾宫曲·醉赠乐府珠帘秀》中有句云:“系行舟谁遣卿卿。”可知当初珠帘秀是乘着船来到此地的。如今,尽管难分难舍,她终于还是再一次跨上了行舟,船儿也终究离开了江岸。作者不忘叙出那是一只“画船”,因为只有这样的船只才能配合美人的风韵。“画船儿”是美的,可惜却越离越远了,而且作者觉得它载走了生活中的美,载走了希望,载走了春天!末句“空留下半江明月”,进一步从眼下的留存来衬出失落的惨重。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许浑《谢亭送别》:“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都是在离人远去的失落之后,借以眼前的景语,且都带有象征的意味。本曲也是一样,作者举目四望,只留下了江上冷清清的月影,在近处的波面上瑟瑟晃漾。“半江明月”除了孤寂感外,还有一种残缺感,它正是作者送别珠帘秀后的残破心灵的反照。 【双调】寿阳曲
新秋至,人乍别,顺长江水流残月。
悠悠画船东去也①,这思量起头儿一夜②。 ①悠悠:远远地。
②起头儿一夜:第一夜。 这是送走行人后的怀想。秋气清疏,易生悲凉,偏偏赶上在这时候送行,行人和送行人的惆怅是可想而知的。宋代柳永有句道:“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雨霖铃》)吴文英有句道:“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唐多令》)都写到了秋令对离人的影响,何况这场分离来临得那么突然!一个“乍”字,给人留下了惊心的感觉。
离人远去,送行人还留在江岸边不忍走开,凝视着前方出神。“顺长江”一句是景语,又是情语,意味深长。顺流东下的江水与行舟是同一方向,说明送行人一直在眺望那船影消失的远方;水流残月,一派凄清,那月亮也“残”而不能团圆,恰可作为这番别离的象征;江水不停东流,残月却驻留原处,这又衬示出去者远去、留者伫立的离情别意。更主要的是,水、月都曾是送别现场的见证,正是这长江水载走了行舟,而让残破的月影替代了它的位置。触景生情,送行人眼前自然而然地浮现出当时“悠悠画船东去也”的一幕。将分手情形置于回想中补叙出现,是绝妙的构思,它再度回应了“人乍别”的不堪正视。点明“画船”,上船的当是名女子,按元曲的表现习惯,这场“乍别”发生于男女之间。而“悠悠”二字,又影示了相思的缠绵情味。
岸边的“他”同船上的“她”无疑都在相互思念。可这离愁别恨,才只是刚开了个头啊!作品不具体描述此时思念的况味,只用“起头儿一夜”五字,既回应了“人乍别”、“水流残月”,又包含着对往后日子的联想,刻骨相思的滋味,不言自明。《董西厢》卷六〔蛮牌儿〕:“不恨咱夫妻今日别,动是经年,少是半载,恰第一夜!”《西厢记·草桥店梦莺莺》第四折〔新水令〕:“离恨重叠,破题儿第一夜。”刘燕哥《太常引·饯齐参议回山东》:“明月小楼间,第一夜相思泪弹。”都与本篇一样,以“第一夜”来推想和概括今后无数个日日夜夜的离情别绪。元曲善以巧笔呈柔婉的思致,于此可见一斑。 【双调】寿阳曲·答卢疏斋①
山无数,烟万缕。憔悴煞玉堂人物②。
倚篷窗一身儿活受苦,恨不得随大江东去。 ①卢疏斋:元代文学家卢挚的字。这支曲是回答卢挚《寿阳曲·别朱帘秀》的。
②玉堂人物:卢挚曾任翰林学士,故称。玉堂:官署名,后世称翰林院。因翰林院为文人所居之处,故元曲多称文士为“玉堂人物。”
③篷窗:此指船窗。
④随大江东去:随东流的江水一块逝去。暗寓对离人的依恋之情。 珠帘秀(生卒年不详),字、号、出生地及生平均不详,中国元代早期杂剧女演员。杂剧为当今独步,驾头、花旦、软末泥等,悉造其妙。名公文士颇推重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renwu/459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