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历史人物

汪藻

佚名 2023-06-05 22:08:40

汪藻

汪藻(1079~1154)北宋末、南宋初文学家。字彦章,号浮溪,又号龙溪,饶州德兴(今属江西)人。汪谷之子。先世籍贯婺源,后移居饶州德兴(今属江西)。早年曾向徐俯、韩驹学诗,入太学,喜读《春秋左氏传》及《西汉书》。崇宁二年(1103)进士,任婺州(今浙江金华)观察推官、宣州(今属安徽)教授、著作佐郎、宣州(今属安徽)通判等职。徽宗亲制“居臣庆会阁诗”,下令群臣献诗,汪藻一人独领风骚,与胡伸俱有文名,时称“江左二宝”。素与王黼不和,提点江州太平观,终黼之世均不得用。钦宗即位,召为屯田员外郎,再迁太常少卿、起居舍人。绍兴元年(1131),除龙图阁直学士,知湖(今属浙江),后知抚(今属江西)、徽(今安徽歙县)、泉(今属福建)、宣等州。绍兴十三年(1143)罢职居永州(今属湖南),官至显谟阁大学士、左大中大夫,封新安郡侯,卒赠端明殿学士。为官清廉,“通显三十年,无屋庐以居。”《全宋词》录其词4首。

汪姓的历史名人简单概括

汪姓的历史名人概括如下:

1.汪广洋,明朝著名的诗人,位为进士出生,能通经能文,尤为擅长诗,且写得一手好隶书。其生前代表作有有《凤池吟稿》、《淮南汪广洋朝宗先生凤池吟稿》等。

2.汪藻,北宋末、南宋初文学家。早年期间曾向徐俯、韩驹学诗,入太学。其一生在诗词方面主要擅长写四六文,诗作发扬杜甫现实主义精神,有近似苏轼之风。

3.汪应辰,南宋官吏、诗人、散文家。生前著有文集五十卷,《宋史艺文志》传于世。

4.汪元量,南宋诗人、词人、宫廷琴师,自号水云子。其诗词内容多是记录国亡前后事,有“诗史”之目,代表作有《水云集》《湖山类稿》等。

5.汪中,清朝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阮元、焦循同为“扬州学派” 的杰出代表。其文学贡献主要在骈文方面,著有《述学》6卷、《广陵通典》10卷、《容甫遗诗》6卷等遗留在世。

6.汪士铎,清朝末年时期的历史地理学家,出生于封建地主家庭,后落寞,做过商人,又中过举人,一生主要以接徒为业,主要作品有《汪梅村先生集》、《悔翁笔记》、《南北史补志》、《水经注图》等,其中《汪悔翁乙丙日记》是历来议论中国人口问题最多的一部著作。

7.汪昂,清朝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家境贫寒,于是弃文从医,代表作有《素问灵枢类纂约注》、《本草备要》、《医方集解》等。

8.汪大渊,元朝时期民间的航海家,一生航海过两次,主要成就是发现了新加坡,主要创作有《岛夷志略》等,被称为“东方的马可·波罗”。

《君知否?乱鸦啼后,归兴浓如酒》名句鉴赏

君知否?乱鸦啼后,归兴浓如酒 名句的诞生

新月娟娟1,夜寒江静山衔斗2。起来搔首。梅影横窗瘦。

好个霜天,闲却传杯手3?????????????????????????????????????????????????????????????????????????????????????????。君知否?乱鸦啼后,归兴4浓如酒。

——汪藻·点绛唇

完全读懂名句

1、娟娟:明媚的样子。2、斗:北斗星。3、闲却传杯手:无人相伴饮酒。传杯:古人在宴席上互传酒杯而饮,以助酒兴叫“传杯”。4、归兴:乡情。

一轮圆月明媚新秀,秋夜寒,江流静,远山衔着北斗星。夜不成寐,起来徘徊搔首。窗间横斜着梅花疏影,那么清瘦。

好一个秋凉的月夜,但我却无心饮酒,只得闲置了传杯把盏手。你可知道,当听到归巢的乌鸦纷乱的啼叫后,我归家的意兴早浓郁似酒。

词人背景小常识

汪藻(公元1079—1154年),字彦章,饶州德兴(今属江西)人,他的诗风初学江西诗派,后学苏轼,是南宋江西诗派著名诗人,文章上无论记事、感时、揭露时弊、赞颂等都极为擅长,而他在“词”的成就上犹为惊人,在当时还被称为“南宋词臣之冠”。

但由于汪藻是个典型的文人,而且还是个“御用文人”,再加上不太会做人,经常在不经意间得罪他人而不自知,因此一辈子宦海沉浮,颇为坎坷。相传在永州的贬谪族中,有一位“累赦不宥”,也就是无论皇上如何大赦都赦不到他的人,这个人便是汪藻。自他绍兴二年被贬谪至永州后,朝廷多次大赦都轮不着他,因此前后滞留在永州长达12年。

如此的遭遇,让汪藻不得不用“湘水有飞枭之集合,衡阳无过雁之传书”之语来自我消遣,然后在永州的愚溪畔建了一个“玩鸥亭”,日日以诗会友,用以排遣个人愁绪。

而他唯一被人津津乐道之事,则是宋王赵构有一回问他安徽有什么美味时,他引了梅尧臣的一句诗“沙地马蹄鳖,雪天牛尾狸”而名留“美食谱”。但说起来也巧,汪藻一生最敬重的文人便是梅尧臣,而他最后一任职务,便恰是落脚在梅尧臣的老家宣州。

名句的故事

《点绛唇》这首词表面上看来是寻常的写景抒情之作,但其实却寄托了作者厌倦仕宦生涯、渴望回归田园生活的情怀,因为“归兴浓如酒”之句,可说是明确地表示了汪藻对于官场污浊及对政治的厌倦之情,因此才会以这样强烈的句式来表达对故乡及亲人的思念。

而在这首词之中,作者用的一句“君知否”,不仅语音铿锵,更令人有一种强烈的悲凉感。但其实这种用法在中国古代极其常见,最为人所知者自然是出自于李清照的千古绝唱《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但无论是汪藻的“君知否”,抑或是李清照的“知否知否”,虽然乍看之下似带了点“询问”的意味,但其实都只是一种加强语气的用法,让人看了之后对“知否”接下来的句子有更深的印象,并也产生一种音节的韵律与美感。不过必须了解的是,这里的“知否”与英语里“youknow”以及现代人爱用的口头禅“你知道吗”是不可等同视之的。

至于这首词背后的故事,历来有几种说法。据张宗《词林纪事》中记载,汪藻出守泉南时,因被人谗毁而贬至宣城,被贬后他的心中很是烦闷愤慨,因此便写作此词以为宣泄。但也有人考证这首词是苏东坡的儿子苏过的作品,而事实究竟为何,至今未有分晓。

历久弥新说名句

中国文人自古爱酒,无论是在高兴、难过、悲伤抑或愤怒之时,都不能缺少酒的相伴。好友相聚,自然是“酒逢知己千杯少”;心中明明愁肠满绪,虽然也许会“借酒消愁愁更愁”,但依然放不下手中的酒盏;空有满腔相思却无处诉说,最后却也只能“酒入愁肠化做相思泪”。凡此总总,当真是“人生如酒”的最佳写照。

爱酒、好酒的文人之中,当属“斗酒诗百篇,天子唤来不上朝”的李白为翘楚,而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也不遑多让:“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菩萨蛮》)但无论是借酒“明志”抑或是托酒“寄情”,都恰恰说明了“酒”在文人心目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君知否?乱鸦啼后,归兴浓如酒”可说是极好地融合了“明志”与“寄情”的双重意涵。

到了今天,以酒寄情的功效大过以酒明志,像著名的歌曲《爱情酿的酒》中,便以一句“有人告诉我/爱情像杯酒”,让天下多少痴情男女醉心不已,而“xx浓于酒”、“xx像杯酒”、“xx融于酒”的形容词更是数不胜数,特别是许多酒类广告,更是不厌其烦地告诉阅听者“友情/爱情/亲情融于酒”的真谛,然后在广告的最后出现众人共同对月饮酒的温馨画面。

“把酒言欢”虽是件好事,但中国自古也讲究“中庸”之道,因此过与不及之间的分寸,终究还是得靠个人的把握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renwu/480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