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历史人物

晁公武

佚名 2023-06-05 22:17:51

晁公武

生卒年均不详,约宋高宗绍兴十四年前后在世。字子止,澶州清丰(今山东钜野县)人,晁冲之之子。南宋时著名目录学家,自幼喜读群书,宋高宗绍兴二年举进士第,初为四川总领财赋司,办事有才干。绍兴时,为荣州守。乾道中,以敷文阁直学士为临安府少尹,有良吏之目,官累礼部侍郎。公武著有昭德文集六十卷,郡齐读书志二十卷,文多散佚,存于今者唯《郡斋读书志》。

石学士阅文言文翻译

1. 求《石学士》翻译 石曼卿,擅长开玩笑。有一次他从报慈寺出来的时候,驾车的人突然失控,马受惊而把曼卿摔到了地上。随从很惊慌,连忙去搀扶他。

把着马鞍。街市上的人纷纷过来围观,猜想他必然会大声怒骂,石曼卿却轻轻地抽打一下马,对驾车的人说:“幸亏我是‘石学士’,如果是‘瓦学士’,可不就摔碎了么?”

原文:

惠洪石曼卿隐于酒,谪仙之流也,善戏谑。尝出报慈寺,驭者失控,马惊,曼卿堕地。

从者惊,扶掖据鞍,市人聚观,意其必大诟怒。曼卿徐着一鞭,谓驭者曰:“赖我石学士也,若瓦学士,顾不破碎乎?”

此文出自北宋·惠洪所著的《冷斋夜话》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约成书于政和三年(1113年)自崖州赦还之后。《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宋史·艺文志》均著录于小说家类,《四库全书》收于子部杂家类。但卷一至卷五主要记诗及诗坛事,《四库提要》谓:“是书杂记见闻而论诗者居十之八。

论诗之中,称引元祐诸人又十之八,而黄庭坚语尤多。”卷六至卷十则多述佛门逸事奇闻。此书保存了不少文学批评史上的宝贵资料,被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多所引用。但记事有夸诞伪造之迹,陈善《扪虱新话》、许颉《彦周诗话》等皆有非议。

此书也提出了关于诗歌的重要见解,如所记黄庭坚的“夺胎换骨”法,对宋以后诗坛影响颇大。“文章以气为主,气以诚为主”。

作诗当“沛然从肺腑中流出”,应“不见斧凿痕”;“古之人意有所至,则见于情,诗句盖其寓也”,“当论其意,不当泥其句”,“诗者妙观逸想之所寓也,岂可限于绳墨哉!”这些论述,体现了贵真、贵情、贵意的观点。

此书尤主含蓄,提出了诗之含蓄有“句含蓄”、“意含蓄”和“句意俱含蓄”三种形态,称赏王维和王安石“五言四句诗得于天趣”,认为含蓄是“用事琢句妙在言其用而不言其名”。惠洪之诗自然而有文采,独立于江西诗派之外,其所论颇可与创作相印证。

久行于世,然自宋晁公武、陈善,迄今人郭绍虞,均对其多所非议。认为书中有假托,“多夸诞”,既有“伪造之病”,亦有“剽窃之弊”。《天厨禁脔》为宋人所不取,郭绍虞亦“以其体例不同诗话,故不述”。

然而,此二书毕竟能代表惠洪的诗论,作为宋诗话之一家,仍有不可忽视的理论价值。至于惠洪在书中所表现的因急于求名而交结公卿,附庸风雅,竟至不惜伪造假托,借人言以为重等弊端,则应当分析对待。

2. 石壕吏文言文翻译(杜甫诗) 译文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应付。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老妇人啼哭得是那样悲伤。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参加邺城之战。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3. 石壕吏原文及翻译 原文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头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

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在晚上来抓人。老头越过墙逃跑,老妇出门去察看。

差役吼叫多么凶狠,老妇人啼哭多么痛苦!

我听到老妇人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三个儿子应征防守邺城。一个儿子捎信回来,两个儿子最近作战死亡。活着的人暂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远完结了!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丁,只有还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出出进进没有完整的衣服。老妇我力气虽然衰弱,请让我跟随你在今晚回兵营去,赶快应征到河南去服役,还能够为军队准备明天的早饭。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没有了,好像听到了有人隐隐约约地哭。天亮了,我登程赶路,只能同那个老头告别。

4. 古文翻译 苏轼听说王安石的《字说》刚刚写成,(就)嘲笑说:“用‘竹’来鞭打‘马’为‘笃’(意思是马行迟缓,与解字本意不符),以‘竹’来鞭打‘犬’,有什么可笑的?”又说:“‘鸠’字有‘九’有‘鸟’,也是有证据(依据,好象更恰当一点)的。《诗经》说:“鳲鸠在桑树上,他们的子女有7个,加上爹加上娘,恰好是九个。”

苏舜钦性情豪迈,不受拘束,喜欢喝酒。在岳父杜衍的家里,每(天)夜晚读书,以一斗为限度。国公(杜衍)对此深深的疑惑,命令家中的年轻晚辈去偷看他。听到苏舜钦对《汉书·张良传》,到了张良和刺客狙击秦始皇,误击中了随从,急忙抚摩手掌(好奇怪的动作)说:“可惜啊,狙击他(秦始皇)没有击中,”就喝了一大酒杯的酒。又读到张良说:“开始我逃到下邳,与皇上(刘邦)在留县遇到,这天我跟随陛下。”又摸着几案说:“君臣相见,他的难就是如此。”又喝了一大杯。岳父杜衍听到,大笑说:“有这样的下酒物(指书),一斗的时间不觉得多。”

石延年借酒谴性,就像谪居世间的神仙一辈的,善于戏弄开玩笑。曾经从报慈寺出来,驾驭的人(对马)失去了控制,马受到了惊吓,石延年掉到了地上。跟从的人(非常)惊慌,搀扶(他)把着马鞍,街市上的人聚拢围观,猜测他必定回怒骂。曼延年轻轻地抽打一下,对驾驭马的人说:“幸亏我是石学士,如果是瓦学士,难道不会破碎么?”

父亲王福畤因这件事而降职为交址令。王勃前往探望,路过南昌,当时都督阎公刚修建成滕王阁,九月九日大会宾客,预先让他的女婿作序文,以便在宾客前夸耀。于是他拿出纸笔邀请所有的宾客,没有人敢担当此任务。但到了王勃,他欣然不推辞。都督很恼怒,起身借口更衣离开,只是派遣小吏窥察了王勃的文章就来报告。小吏(看后)一再报告,文章语言越来越奇特,阎公于是惊惶急视,说:“天才啊!”请求他完成(遂成:完成)全文,宾客极尽欢兴才停止。王勃写文章,最初并不精心思考,先磨墨数升,就酣畅饮酒,拉起被子蒙脸躺下,到了酒醒时,拿起笔就能成篇,不更改一个字,当时的人称王勃为“腹稿”。

5. 汪克宽文言文翻译 明史汪克宽传【原文】 汪克宽,字德一,祁门人。

祖华,受业双峰饶鲁,得勉斋黄氏之传。克宽十岁时,父授以双峰问答之书,辄有悟。

乃取《四书》,自定句读,昼夜诵习,专勤异凡儿。后从父之浮梁,问业于吴仲迂,志益笃。

元泰定中,举应乡试,中选。会试以答策伉直见黜,慨然弃科举业,尽力于经学。

《春秋》则以胡安国为主,而博考众说,会萃成书,名之曰《春秋经传附录纂疏》。《易》则有《程朱传义音考》。

《诗》有《集传音义会通》。《礼》有《礼经补逸》。

《纲目》有《凡例考异》。四方学士,执经门下者甚众。

至正间,蕲、黄兵至,室庐赀财尽遭焚掠。箪瓢屡空,怡然自得。

洪武初,聘至京师,同修《元史》。书成将授官,固辞老疾。

赐银币,给驿还。五年冬卒,年六十有九。

(《明史·卷二百八十二·列传第一百七十·儒林传一》) 【译文】 汪克宽,字德一,是祁门县人。(他的)祖父汪华,受业于双峰人饶鲁,得到理学大师勉斋先生黄氏(黄干)的真传。

汪克宽十岁时,父亲教给他双峰问答之书,(他)总是有领悟。于是取出《四书》来,自即确定句读,昼夜诵读研习,专心勤奋与一般的小儿不同。

后来随从父亲到浮梁,向吴仲迂求学,志气越发深笃。元末泰定年间,被举荐参加乡试,考中。

参加会试时因回答(皇帝)策问刚直被黜免,情绪激昂地放弃了科举事业,专心在经学上努力。《春秋》则以胡安国(所传的)为主,又广泛地考证众家学说,汇通精选成书,命名为《春秋经传附录纂疏》。

《易经》则撰有《程朱传义音考》。《诗经》则撰有《集传音义会通》。

《礼经》则撰有《礼经补逸》。《纲目》则撰有《凡例考异》。

全国各地的读书人,到他门下从师受业的很多。至正年间,蕲县、黄县的乱兵到达,居室资财全部遭到焚烧抢掠。

饮食多次断绝,(但是他却)怡然自得。明代洪武初年,受聘到京城,(与人)一同修撰《元史》。

书成后(朝廷)将要授官(给他),以年老生病坚决推辞。(朝廷)赏赐他白银及其他礼物,给予驿站车马回乡。

洪武五年冬去世,享年69岁。【注释】1、受业:从师学习。

《孟子·告子下》:“交(曹交)得见于邹君,可以假馆,愿留而受业于门。”《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不仕,退而脩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

宋苏轼《秘阁试论·礼义信足以成德论》:“夫樊迟亲受业于圣人,而犹惑于是说。”清薛福成《庸盦笔记·徐庶成真》:“余六七岁时,从之受业。”

2、饶鲁(1193-1264):饶州余干(今江西万年)人。南宋著名理学家。

字伯舆,一字仲元,号双峰,门人私谥文元。饶鲁先后从柴元裕、柴中行、黄干、李燔学。

游学豫章书院、东湖书院,归里,建朋来馆,广聚学者,互相切磋。复筑石洞书院,聚徒讲学。

其学以持守涵养为主,学问思辨为先,而笃行终之。远近从学者众。

受诸道部使之聘,历主白鹿洞、濂溪、建安、东湖、西涧、临汝诸书院。景定元年(1260)荐授迪功郎差饶州州学教授。

著有《五经讲义》《语孟纪闻》《西铭图》等。3、勉斋黄氏:黄干(1152-1221),字直卿,号勉斋,黄瑀第四子。

南宋著名理学家。祖籍长乐县,徙居闽县(今福州市区)。

宋淳熙二年(1175)其兄任职吉州,黄干从行,结识刘清之(子澄)。清之奇其才,书荐于朱熹。

时大雪,黄干至崇安五夫里拜访,不料朱熹已外出,黄干留住客邸,“卧起一榻,不解衣者二月”。次年春,朱熹归。

黄干自见朱熹,便夜不设榻,衣不解带,少倦则微坐、一倚,或至达曙。朱熹语人曰:“直卿志坚思苦,与之处甚有益”。

淳熙九年,朱熹以仲女为其妻。绍熙五年(1194年),授迪功郎,监台州酒务。

时竹林精舍建成,朱熹致书黄干,请其“代即讲席”,并编《礼书》。庆元二年(1196)“伪学”之禁起,朱熹罢祠落职,仍讲学不辍。

黄干于建阳潭溪建潭溪精舍,为其“讲道著书之地”,亦为朱熹往来云谷、考亭憩息之所。翌年,丁母忧,黄干奔丧福州北郊长箕岭,筑墓庐讲学,从者甚众。

庆元六年(1200)三月朱熹病重,命黄干收《礼书》底本,补辑成之;并手书与他诀别道:“吾道之托在此,吾无憾矣。”朱熹病逝,黄干守丧三年毕。

调监嘉兴石门酒库,揭露库吏勾结奸商“公造私酒”,官酒不卖,反而自卖私酒之行径。嘉定元年(1208)黄干力主“壮国势而消外侮”。

先后任江西临川令、新淦令及安徽丰安军通判。嘉定八年(1215)知湖北汉阳军,面对严重旱灾,筹集赈荒米7万馀石,分甲乙丙丁四等赈粜,活者万家。

嘉定十年(1217)调知安庆府,亲自督修郡城,备战守,保障安庆境内不受金兵侵扰,当地士民称赞道:“不残于寇,不滔于水,生汝者黄父也。”次年,讲学江西白鹿洞书院。

嘉定十二年(1219)十月返回福州;次年致仕,专事讲学,弟子日盛,编礼著书,孜孜不倦。病逝后,于绍定六年(1233)诏赠朝奉郎,端平三年(1236)赐谥“文肃”,元至正十九年(1359),福州建勉斋书院纪念他,清雍正二年(1724)从祀于孔庙,又在府学里建黄勉斋祠。

著有《朱熹行状》《勉斋集》《书传》《易解》《孝经本旨》《四书通释》《仪礼通解》等。4、专。

6. 李学士世衡喜藏书 古文翻译 【原文】

李学士世衡,喜藏书。有一晋人墨迹,在其子绪处。长安石从事尝从李君借去,窃摹一本,以献文潞公,以为真迹。一日潞公会客,出书画,而李在坐,一见此帖,惊曰:“此帖乃吾家物,何忽至此?”急令人归,取验之,乃知潞公所收乃摹本。李方知为石君所传,具以白潞公。而坐客墙进,皆言潞公所收乃真迹,而以李所收为摹本。李乃叹曰:“彼众我寡,岂复可伸?今日方知身孤寒。”

--------------------------------------------------------------------------------------

【郑端子昱翻译】

李世衡学士,喜欢收藏书籍。有一副晋代人物的书法字帖,放在他儿子李绪那儿。长安的石从事(从事为官职)曾经从李先生那儿借去,偷着描摹了一本,并把它献给了潞国公文彦博,文公误以为是真迹。有一天潞国公招待客人,拿出了收藏的书画给大家看,而李学士当时也在场,一看到这幅字帖,吃惊的说:“这字帖是我家的东西,怎么会突然到这儿来了呢?”于是急忙让从人回家,取自己家的来辨验,才知道潞国公所收藏的乃是描摹本,李学士这才醒悟知道是被石从事传出来的,便都告诉了潞国公。然而在座的宾客像排成墙似的纷纷进来拜访,都说道潞国公收藏的才是真本,而认为李学士收藏到是描摹本,李学士不由感慨到:“他们人多势众,我自己人少,又怎么能够申辩?今天我才知道自己官小势微啊。”

7. 翻译、禹庙文言文 濒河有宽平地,可二三亩,多石少土。中有禹庙,宫曰明德,制极宏丽。进谒庭下,悚肃思德者久之。庭多青松奇木,根负土石,突走连结,枝叶疏密交荫,皮干苍劲偃蹇,形状毅然,若壮夫离立,相持不相下。宫门西南,一石峰危出半流。

整体的是:

出河津县西郭门,西北三十里,抵龙门下。东西皆峦危峰,横出天汉。大河自西北山峡中来,至是,山断河出,两壁俨立相望。神禹疏凿之劳,于此为大。由东南麓穴构木,浮虚架水为栈道,盘曲而上。濒河有宽平地,可二三亩,多石少土。中有禹庙,宫曰明德,制极宏丽。进谒庭下,悚肃思德者久之。庭多青松奇木,根负土石,突走连结,枝叶疏密交荫,皮干苍劲偃蹇,形状毅然,若壮夫离立,相持不相下。宫门西南,一石峰危出半流。步石磴,登绝顶。顶有临思阁,以风高不可木,□□为之。倚阁门俯视,大河奔湍,三面临激,石峰疑若摇振。北顾巨峡,丹崖翠壁,生云走雾,开阖晦明,倏忽万变。西则连山宛宛而去。东视大山,巍然与天浮。南望洪涛漫流,石洲沙渚,高原缺岸,烟村雾树,风帆浪舸,渺茫出没,太华、潼关、雍豫诸山,仿佛见之。盖天下之奇观也。

下磴,道石峰东,穿石崖,横竖施木,凭空为楼。楼心穴板,上置井床辘轳,悬□汲河。凭栏槛,凉风飘洒,若列御寇驭气在空中立也。复自水楼北道,出宫后百步余,至右谷,下视窈然。东距山,西临河,谷南北涯相去寻尺,上横老槎为桥,□步以渡。谷北二百步,有小祠,扁曰后土。北山陡起,下与河际。遂穷祠东。有石龛窿然若大屋,悬石参差,若人形,若鸟翼,若兽吻,若肝肺,若疣赘,若悬鼎,若编磬,若璞未凿,若矿未炉,其状莫穷。悬泉滴石上,锵然有声。龛下石纵横罗列,偃者,侧者,立者,若床,若几,若屏,可席,可凭,可倚。气阴阴,虽甚暑,不知烦燠;但凄神寒肌,不可久处,复自槎桥道由明德宫左历石梯上。东南山腹有道院,地势与临思阁相高下,亦可以眺望河山之胜。遂自石梯下栈道,临流观渡,并东山而归。

时宣德元年丙午,夏五月二十五日。同游者,杨景瑞也。

作者简介:薛瑄(1389-1464)河津(今山西省河津县)人,字德温,号敬轩,明学者、文学者。明成祖永乐十九年考中进士,历仕几朝,官至礼部右侍朗。宣宗时授御史。因性刚直,不阿谀权贵,忤逆宦官王振,下狱论死罪,不久获释。英宗时拜礼部右待郎,兼翰林学士,入阁参与机要政务,能诗善文,风格淡雅。卒谥“文清”。学宗程朱,属河东学派,有《薛文清集》、《读书录》等著作。

题记:龙门:山名,又称禹门,如今山西省河津县与陕西省韩城县之间,形势险要,横跨黄河两岸,如同门阙。黄河中流从,故名龙门。相传大禹导河至此,凿以通流。两岸悬崖壁立,东西对峙,黄河奔流其间,波涛汹涌,出龙门一则一泻千里,气象十分壮观。

本文以奔腾喧豗的黄河为背景,状写龙门的奇崛险峭,赞颂了神禹的疏凿之功。作者用奇峭粗犷的笔触,勾勒出临思阁纵览所见景象的浩茫,气势的宏伟,境界的开阔。而对石龛等诸石形状的描写,却又极细腻、生动。这是一篇用大笔写大景的游记。作者着眼的不是一草一木、一水一石,而是景物的概貌,用大刀阔斧的写法,几笔便勾勒出来,不在形的惟妙惟肖,而在神韵和气势。例如“南望洪涛漫流,石洲沙渚,高原缺岸,烟村雾树,风帆浪舸,渺茫出没”,全是概括性很高的描述,但丝毫不给人抽象的感觉,反觉形象突出,画面完整,气势磅礴。与此相应,作者文笔遒劲,字字句句如刀刻一般。这些都给本文带来了与众不同的特色

大观茶论序 赵佶[宋]诗解

【原文】

大观茶论序 赵佶[宋]诗解

题文诗:

情生万物,万物有情,供人之求,其类不一,

谷之于饥,棉之于寒,孺子皆知,常须日用,

岁有遑遽,不因岁废.茶之为物,擅川秀气,

钟山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冲淡简洁,

韵高致静,山水有义,至茶有情,遑遽之时,

无闲好尚.本朝之兴,建溪之贡,龙团凤饼,

名 冠天下,壑源之品,亦自此盛.延及于今,

百 废俱举,海内晏然,垂拱密勿,俱致无为.

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熏陶德化,

咸以高雅,相从茗饮,采择之精,制作之工,

品 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造极.物之兴废,

固自有然,系时盛衰,时或衰败,人怀劳瘁,

汲汲营求,惟恐不获,何暇议茶.世既隆盛,

人恬物熙,常须日用,天下之士,厉志清白,

啜英咀华,较箧之精,争鉴之妙,盛世清尚.

至清至正,气正神清,至神至情,真情之至,

情真意切,至治之世,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偶因暇日,研究精微,所得之妙,号曰茶论.

赵佶(1082~1135),即宋徽宗,宋朝第八位皇帝,自幼爱好笔墨、丹青、骑马、射箭、蹴鞠,对奇花异石、飞禽走兽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在书法绘画方面,更是表现出非凡的天赋。宋徽宗对中国茶事的最大贡献是撰写了中国茶书经典之一的《大观茶论》,为历代茶人所引用。

《郡斋读书志》作《圣宋茶论》,通考沿用此名.《宋史》失载.《说郛》中刻此书,则作“大观茶论”.按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说:“至大观(1107—1110年)初今上亲制茶论二十篇.”此书绪言中也说:“叙本未列于二十篇,号曰茶论.”可见此书原名茶论;因为晁公武是宋人,所以称宋帝所撰茶论为圣宋茶论;《说郛》刻本为明代,遂改称《大观茶论》.刊本除说郛本外,只有古今图书集成本.全书近3000字,首绪言,次分地产、天时、采择、蒸压、制造、鉴别、白茶、罗碾、盏、筅、瓶、杓、水、点、味、香、色、藏焙、品名等二十目.对于地宜、采制、烹试、品质等,讨论相当切实.大体仍以陆羽的《茶经》为立论基础,进而根据宋时的改革加以扼要的探讨(资料可能全由别人提供的).至于茶器,则大体与蔡襄的《茶录》所言相同,毫无创意.

【原文】



尝谓首地而倒生,所以供人之求者,其类不一。谷粟之于饥,丝枲之于寒[2]庸人孺子皆知,常须而日用,不以岁时之遑遽而可以兴废也。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冲淡简洁,韵高致静,则非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矣。

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3],龙团凤饼[4],名冠天下,壑源之品,亦自此盛。延及于今,百废俱举,海内晏然,垂拱密勿[5],俱致无为。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熏陶德化,咸以高雅相从事茗饮。故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咸造其极。且物之兴废,固自有然,亦系乎时之污隆[6]。时或遑遽,人怀劳瘁,则向所谓常须而日用,犹且汲汲营求,惟恐不获,饮茶何暇议哉。世既累洽[7],人恬物熙,则常须而日用者,固久厌饫狼藉。而天下之士,厉志清白,竞为闲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锵金[8],啜英咀华[9],较箧笥之精,争鉴裁之妙,虽否士于此时,不以蓄茶为羞,可谓盛世之清尚也。 ??

? ? ? ? ? ? ? ? ? ? ? ? ? ? ??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呜呼,至治之世,岂惟人得以尽其材,而草木之灵者,亦得以尽其用矣。偶因暇日,研究精微,所得之妙,人有不自知为利害者,叙本末列于二十篇,号曰《茶论》。

尝谓首地而倒生,所以供人之求者,其类不一。谷粟之于饥,丝枲之于寒,虽庸人孺子皆知,常须而日用,不以岁时之遑遽而可以兴废也。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冲淡简洁,韵高致静,则非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矣。

【注释】

[1]《大观茶论》是赵佶关于茶的专论,成书于大观元年(1107)。全书共二十篇,对北宋时期建安蒸青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斗茶风尚等均有详细记述。其中“点茶”一篇,见解精辟,论述深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宋以来建安茶业的发达程度和制茶技术的发展状况,也为我们认识宋代茶道留下了珍贵的文献资料。

[2]丝枲之干寒:枲(音xi1),麻。《玉篇》:“麻,有籽曰苴,无籽曰枲。”

[3]建溪:河名。闽江北源,在福建省北部(今福建省建瓯市境内,其源在浙江)。此处建溪指宋代建州(今建瓯)建溪流域所产的茶,气味香美,唐代即为贡品。自后唐五代十国开始,历代朝廷不断遣派专使在此焙制茶叶进贡。

[4]龙团凤饼:茶名,为宋时建州北苑精制的“贡茶”。

[5]垂拱密勿:垂拱,垂衣拱手,古时形容太平无事,可无为而治。密勿,勤劳谨慎。颜师古《五经定本》注:“密勿,犹黾勉从事也”。

[6]时之污隆:指世道之盛衰或政治的兴替。

[7]世既累洽:世代相承太平无事。

[8]碎玉锵金:用金属制的茶碾碾玉状的饼茶。

[9]啜英咀华:饮茶。英华,本指花木之美,此处譬茶。

白话文翻译:

自古以来人们认为,大地上生长万物是为了满足人们活的需求。万物种类各一,稻谷栗米用来充饥,蚕丝棉麻用来御寒,常人和小孩都知道这些是日常生活必需品。不论年景好坏,都要生产。至于茶,它凝聚了闽瓯山川的灵秀气韵,寄寓着美好的禀性。饮着茶,驱除了心灵的郁结,荡涤了心中的愁闷。茶带给人们清闲而平和的感受,这种妙处就是平常人和妇孺之流所能领会的了。牋饮茶时,内心淡泊、纯和,气质高雅,意态宁静。这谅不是那种举止慌乱,手足无措的人能够消受得起的情趣。我在大宋建朝之初,每年专门派使者在建溪一带焙制茶叶进贡,“龙团”、“凤饼”等茶名冠天下,而壑源的珍品也从此繁盛。延至今日,百废俱兴,天下安定,君臣勤勉治国,有幸造就了无为而治的升平盛世。

??????官宦、富商和平民都沐浴着朝廷的恩泽,受到道德教化的熏陶,社会上风行高雅,盛行饮茶、品茗风气。所以近年来,茶叶采摘越发精细,制作工艺越发精巧,茶的品质等弟越发高中,烹水点茶的技艺越发高妙,无不达到空前境地。事物兴盛或衰败固然取决于时运,但是也和世道时局盛衰相关联。如果时局动荡,人心慌乱,百姓劳累病苦,日常生活所需还要疲于奔命,为衣食温饱忧患,谁还会闲心考虑饮茶这等雅事呢?现如今,世代相承太平无事,人们生活安适和乐,物质充裕,那些日常所需的生活用品,长期以来就已经很充足,到处丢弃,而天下知识分子,一心向往清静、高雅,大家争先恐后地追求着闲静、雅致的生活,人们无不醉心于金石音乐,品评新茶。人们争相比较茶筐包装的精巧,争着品评判别茶叶的高下。即使是不读书,没有文化素养的人,在这样的时代也不会以收藏茶叶为羞耻之事,真的可以称得上是盛世的情趣和时尚啊!唉!在极其太平的时代,岂止是人尽其才,就是那些灵秀的草本也能物尽其用啊!我偶尔清闲无事,在研究中体会到茶事的精深微妙,领会了其中的奥妙,又担心后人不知利弊,所以叙述茶事的本末,分为十二篇,命名为《茶论》

《丑奴儿近 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辛弃疾》原文与赏析

辛弃疾

千峰云起,骤雨一霎儿价。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画?青旗卖酒,山那畔、别有人家。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者一夏。午醉醒时,松窗竹户,万千潇洒。野鸟飞来,又是一般闲暇。却怪白鸥,觑着人、欲下未下。旧盟都在,新来莫是,别有说话。

辛弃疾词本来好掉书袋,用典较多。这首《丑奴儿近》则学李清照的“易安体”,不假雕饰而纯用口语,具有真朴无华、清新活泼的天然情趣,在稼轩词中别开生面。

李清照是辛弃疾的同乡先辈。辛弃疾出生时,李已五十七岁,早于靖康之变的第二年南渡。辛弃疾二十三岁南归时,李清照已去世。但由于爱国立场和国破家亡的遭遇相同,使他对李清照深怀尊敬和同情。李清照的词,南渡初流传颇广。绍兴十六年(1146),曾慥编《乐府雅词》,选李清照词二十三首。乾道七年(1171),晁公武著《郡斋读书志》,其卷四著录《李易安集》十二卷。这都是辛弃疾容易读到的。除了这首《丑奴儿近》,辛弃疾在词中还多次用到李清照的词句。如《西江月》“千丈悬崖削翠,一川落日熔金”,用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暮云合壁”句;《水调歌头》“少时三盏两盏,淡酒醉蒙鸿”,用李清照《声声慢》“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临江仙》“被翻红锦浪,洒满千壶水”,用李清照《风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貌,被翻红浪”; 《浪淘沙》(赋虞美人草)“不肯过江东,玉帐匆匆,只今草木忆英雄”,用李清照《夏日绝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些例子说明辛弃疾对易安词讽咏至熟,并时时挹其芳馨。

自成一体是一个作家在艺术上个人独创性的综合表现。李清照是词中大家,她的易安体含义甚丰,其主要特征就是张端义《贵耳集》卷上所说的: “皆以寻常语度入音律。”李清照的词明白如话,非常口语化。但她用口语入词,并不俚俗和有伧气。她创造的是一种既保持口语的新鲜活泼状态而又非常洗练工致的富于表现力的抒情语言,而且“度入音律”,声调流美,很有音乐性。辛弃疾之前,侯寘曾有一首《眼儿媚》“效易安体”,但写得并不好。辛弃疾这首《丑奴儿近》,在“以寻常语度入音律”这一点上很成功,可以追逼李清照。

这首词上片记行,下片述怀。

“千峰云起,骤雨一霎儿价”,是盛夏时山中阵雨的景象。乌云拥至,猛雨袭来,周围的远近山峰顿时淹没在云阵雨势之中。但山区雷雨,往往骤起骤散,来去倏忽。“一霎儿价”正抓住了这个特点。“一霎儿”即李清照词语。李清照《行香子》: “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乐府雅词》卷下。《花草粹编》卷七、《词谱》卷十四作“甚一霎儿晴,一霎儿雨,一霎儿风”)辛弃疾有一首《行香子》就专效其体:“天心肯后,费甚心情。放霎时阴,霎时雨,霎时晴。” “行”是语助词,宋词中常用在时间词的后面。“儿”字作为词尾,与“霎”字合成一个音节。“价”字作为语助词,与“一霎儿”相连,音节也是又轻又快,几乎一出口就立即消失。用以形容骤雨,除了极言其为时短暂,还从声调上传出骤雨的急促飘忽之感,显出了口语的活力。“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画”,写阵雨过后的山林,在斜阳返照的映衬之下,“一番雨,一番新绿”。“怎生”,怎么; “图画”二字,作动词用,描绘的意思。“怎生”一词也取自李清照词,李清照《声声慢》: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辛弃疾用以表现他对雨后新沐的山林景色难以自禁的欣喜赞叹,很有感 *** 彩。“青旗”二句,则为上述景色作补笔。在以千峰远树为背景的展望中看到隔山的一面酒旗,在人们心理上逗发了诗意酒兴,整个画面也增添了韵味。“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者一夏。” “消”,须;“者”,这;同上句的“那畔”,都是口语。这些口语或许也是取自易安词,不过易安词散失甚多,现在已难以取证。“山水光中”一语取自苏轼咏西湖诗: “笙歌丛里抽身出,云水光中洗眼来。”辛弃疾为林壑深处的浓云凉雨、斜阳远树、青旗沽酒所吸引,感到这博山道中不啻是个消夏避暑的胜地。“无事”并不是一无事事,而是指不受尘事纷扰,尽情地领略这山中风光,在大自然中得到精神上的陶冶和愉悦。

下片即承“无事过者一夏”而展开,特别着意于抒写山中无事而从容幽赏的神情意态。“午醉醒时,松窗竹户,万千潇洒。”山间小憩,一枕酣睡,消除了碌碌尘世的劳顿困苦。醒来时面对遍山松竹,不仅赏心悦目,还隐隐感到一种令人畅快的精神上的解脱。“万千潇洒”既是说眼前松竹等风物潇洒,也是说自己置身于山水窟中无忧无虑的意态潇洒。这是把自己融合在大自然中而获得的别具会心的感受。“野鸟飞来”二句,也同时写了鸟和人,客观和主观,自然状态和精神状态。“又是一般闲暇”,指与人间的闲暇不同。野鸟悠然飞来,自由自在,是不受惊扰、清静幽绝的无人境界。苏轼《高邮陈直躬处士画雁》诗曰: “野鸟见人时,未起意先改。君从何处看,得此无人态。”辛弃疾这两句,就可能脱胎于苏诗。他写的就是野鸟悠然自得的“无人态”,同时他在观赏中身心也进入了物我一体的状态,与野鸟共享闲暇。王国维《人间词话》说境界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辛弃疾“野鸟飞来”这两句,就有点“无我之境”的味道。“却怪白鸥,觑着人欲下未下。” “却怪”,反怪。白鸥不下,是借用《列子·黄帝》中的一个典故: “海上之人有好鸥鸟者,每旦至海上从鸥鸟游,鸥鸟之至者百数而不止。其父曰: ‘吾闻鸥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鸥鸟舞而不下也。”旦旦皆至的鸥鸟为什么一旦“舞而不下”呢?《三国忘·魏书·高柔传》裴松之注引孙盛曰: “机心内萌,则鸥鸟不下。”谢灵运《山居赋》自注: “庄周云,海上有机心,鸥鸟舞而不下。”辛弃疾退居带湖之初,曾作《水调歌头》与鸥鹭为盟: “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现在白鸥见了人若亲若疏,欲下未下。欲下是因有旧盟,未下则是意有猜疑,所以辛弃疾要“却怪”了。不但反怪,还要反问:“新来莫是,别有说话?” “新来”,近来; “莫是”,莫不是,都取自易安词的口语。这两句以故旧间的亲切口吻与白鸥对话,既表现了辛弃疾与万物相亲、胸次洒然的态度,又含有诙谐成分与从容闲暇、悠悠不尽的余味,是个耐人寻味的结尾。

此词效易安体,主要即仿效李清照以纯熟自然、亲切有味的口语作词。但辛弃疾在这方面也有所推进与创造。他以通篇活生生的口语表现活泼泼的天趣,真朴无华的语言与词中的山水清致和作者以松竹为友、鸥鸟为盟的旷世情怀十分协调,几乎形成一片天籁。这可以说是不让于李清照的独胜之处了。

兵家的相关记载

中国先秦、汉初研究军事理论,从事军事活动的学派。诸子百家之一。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兵家又分为兵权谋家、兵形势家、兵阴阳家和兵技巧家四类。兵家的代表人物有春秋时孙武、司马穰苴,战国时孙膑、吴起、尉缭、公孙鞅、赵奢、白起,汉初张良、韩信等。今有兵家著作《孙子兵法》、 《孙膑兵法》、 《吴子》、 《六韬》、《尉缭子》等。兵家著作中含有丰富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春秋战国时代,诸侯之间不断暴发战争,从事军事的智谋有识之士,总结军事方面的经验教训,研究制胜的规律,这一类学者,古称之为兵家。凡论述军事的兵家著作,称为兵书。《汉书·艺文志·兵书略》著录汉以前兵家著作五十三家,七百九十篇,图四十三卷,分为权谋、形势、阴阳、技巧四家。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兵家》谓:“阴阳、技巧之书,今已尽亡。权谋、形势之书,亦所存无凡。大约兵阴阳家言,当有关天时,亦必涉迷信。兵技巧家言,最切实用。然今古异宜,故不传于后。兵形势之言,亦今古不同。惟其理多相通,故其存在,仍多后人所能解。至兵权谋,则专论用兵之理,凡无今古之异。兵家言之可考见古代学术思想者,断推此家矣。”
兵家主要代表人物,春秋末有孙武、司马穰苴;战国有孙膑、吴起、尉缭、魏无忌、白起等;汉初有张良、韩信等。今存兵家著作有《黄帝阴符经》、《六韬》、《三略》、《孙子兵法》、《司马法》、《孙膑兵法》、《吴子》、《尉缭子》、《将苑》、《百战奇略》、《唐太宗李卫公问对》等。各家学说虽有异同,然其中包含丰富的朴素唯物论与辩证法因素。兵家的实践活动与理论,影响当时及后世甚大,为我国古代宝贵的军事思想遗产。
《三略》,又称《黄石公三略》,是中国古代著名兵书,宋神宗元丰年间被列《武经七书》之一。旧
题黄石公撰,传与汉初张良得以问世(据《史记·留侯世家》记载,黄石公传与张良的书为《太公兵法》,而非《三略》)。据当今学者考证,《三略》成书于西汉末年,其真实作者已不可考。《三略》是中国古代第一部专讲战略的兵书,以论述政治战略为主,兼及军事战略。该书问世以来,受到历代政治家、兵家和学者的重视。南宋晁公武称其:“论用兵机之妙、严明之决,军可以死易生,国可以存易亡。”该书还先后传入日本和朝鲜,并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三略》分上略、中略、下略3卷,共3800余字。现存之最早的刊本为南宋孝宗、光宗年间所刻《武经七书》本,本电子版以《续古逸丛书》影宋《五经七书》为底本,对底本上明显的错、衍、脱、误之处,则参照《五经七书讲义》、《五经七书汇解》、《五经七书直解》等进行校改。文中假借字和古体字一般随文用现代字替代,未替代的在注释中注明。
《六韬》,旧本题周.吕望撰。《庄子·徐无鬼篇》,称《金版六弢》。《经典释文》曰:“司马
彪、崔撰云:《金版六弢》皆《周书》篇名,本又作《六韬》,谓太公六韬:文、武、虎、豹、龙、犬也。”则战国之初,原有是名。然即以为《太公六韬》,未知所据。《汉书·艺文志》兵家不着录,惟儒家有《周史六弢》六篇,班固自注曰:“惠、襄之闲,或曰显王时,或曰孔子问焉。”则《六弢》别为一书。颜师古注,以今之《六韬》当之,毋亦因陆德明之说,而牵合附会欤?《三国志·先主传》注,始称“闲暇历观诸子及 《六韬》、《商君书》,益人志意。”《隋志》始载《太公六韬》五卷,注曰:“梁六卷,周文王师姜望撰。”唐宋诸《志》皆因之。今考其文,大抵词意浅近,不类古书,中闲如避正殿,乃战国以后之事。将军二字,始见《左传》,周初亦无此名。其依托之迹,灼然可验。又《龙韬》中有《阴符》篇云:“主与将有阴符,凡八等,克敌之符长一尺,破军之符长九寸 ,至失利之符长三寸而止。”盖伪撰者不知阴符之义,误以为符节之符,遂粉饰以为此言 ,尤为鄙陋,殊未必汉时旧本。故周氏《涉笔》谓:“其书并缘吴起,渔猎其词,而缀辑以近代军政之浮谈,浅驳无可施用。”胡应麟《笔丛》亦谓:“其《文伐》、《阴书》等篇为孙、吴、尉缭所不屑道。”然晁公武《读书志》称:“元丰中,以《六韬》、《孙子》、 《吴子》、《司马法》、《黄石公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颁武学,号曰『七书』。”则其来已久,谈兵之家,恒相称述。今故仍录存之,而备论其踳驳如右。
《黄帝阴符经》,简称《阴符经》,关于其作者和成书年代历来有争议,今人陈撄宁认为是战国时代作品,王明认为,作者是北朝一个久经世的隐者。书中继承发扬老庄哲学思想,阐发了天人相盗的盗机论以及道教神仙长生学说。“阴符”的含义为暗合天道,天人合一。书中含有比较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不仅在道教思想史,而且在中国哲学史上都有一定地位。历代注本繁多,见解不一。著名者有唐道士李筌、张果的《阴符经注》,宋朱熹的《阴符经考异》。後世道教定其为必诵经书,为《玄门功课经》中的主要内容之一。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本文类。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renwu/490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