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龙胆泻肝汤的功效与作用

道医 2023-06-24 19:09:07

龙胆泻肝汤

出自《医方集解》

【组成】 龙胆草酒炒(6g) 黄芩炒(9g)   栀子酒炒(9g)   泽泻(12g)  木通(6g)  当归酒炒(3g)  生地黄酒炒(9g)   柴胡(6g)  生甘草(6g)   车前子(9g) (原书无用量)

【用法】 水煎服,亦可制成丸剂,每服6~9g,日二次,温开水送下。

【功用】 清泻肝胆实火,清利下焦湿热。

【主治】

1.肝胆实火上炎证。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等,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2.肝胆湿热下注证。症见阴肿,阴痒,阴汗,小便淋浊,或妇女带下黄臭等,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有力。

【方解】 本方证是由肝胆实火上炎或肝胆湿热循经下注所致。肝经绕阴器,布胁肋,连目系,入巅顶;胆经起于目内眦,布耳前后入耳中,一支入股中,绕阴部,另一支布胁肋。肝胆之火循经上冲则头巅、耳目作痛,或听力失聪,旁及两胁则胁痛且口苦;湿热循经下注则为阴痒、阴肿、筋痿、阴汗;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有力皆为火盛及湿热之象。治宜清泻肝胆实火,清利下焦湿热。方中龙胆草大苦大寒,既能泻肝胆实火,又能利肝胆湿热,泻火除湿,两擅其功,切中病机,故为君药。黄芩、栀子苦寒泻火,燥湿清热,加强君药泻火除湿之力,用以为臣。湿热的主要出路,是利导下行,从膀胱渗泄,故又用渗湿泄热之泽泻、木通、车前子,导湿热从水道而去;肝乃藏血之脏,若为实火所伤,阴血亦随之消耗;且方中诸药以苦燥渗利伤阴之品居多,故用当归、生地养血滋阴,使能邪去而阴血不伤,以上皆为佐药。肝体阴用阳,性喜疏泄条达而恶抑郁,火邪内郁,肝胆之气不舒,骤用大剂苦寒降泄之品,既恐肝胆之气被抑,又虑折伤肝胆生发之机,故又用柴胡疏畅肝胆之气,并能引诸药归于肝胆之经;甘草调和诸药,护胃安中;以上两味,属使药而兼佐药之用。本方的配伍特点是泻中有补,利中有滋,降中寓升,祛邪而不伤正,泻火而不伐胃。使火降热清,湿浊得利,循经所发诸症,皆可相应而愈。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主治肝胆实火上炎,湿热下注的常用方。临证以口苦溺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为辨证要点。方中药多苦寒,易伤脾胃,故对脾胃虚寒和阴虚阳亢之证,皆非所宜。

2.加减法:若肝胆实火较盛,可去木通、车前子,加黄连以助泻火之力;若湿盛热轻者,可去黄芩、生地,加滑石、薏苡仁以增强利湿之功;若玉茎生疮,或便毒悬痈,以及阴囊肿痛,红热甚者,可去柴胡,加连翘、黄连、大黄以泻火解毒。

3.现代运用:常用本方治疗顽固性偏头痛、头部湿疹、高血压、急性结膜炎、虹膜睫状体炎、外耳道疖肿、鼻炎、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胆囊炎,以及泌尿生殖系炎症、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膀胱炎、尿道炎、外阴炎、睾丸炎、腹股沟淋巴腺炎、急性盆腔炎、带状疱疹等病,凡属肝经实火、湿热者均有良效。

【附方】

1.泻青丸(《小儿药证直诀》)当归去芦头,切,焙 龙脑(即龙胆草) 川芎 山栀子仁 川大黄湿纸裹煨 羌活 防风去芦头,切,焙,各等分(各3g) 上药为末,炼蜜为丸,如芡实大(1.5g),每服半丸至一丸,竹叶煎汤,同砂糖,温开水化下。功用:清肝泻火。主治:肝经火郁证。目赤肿痛,烦躁易怒,不能安卧,尿赤便秘,脉洪实,以及小儿急惊,热盛抽搐等。

2.当归龙荟丸(《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又名龙脑丸)当归(焙)一两 (30g) 龙胆草 栀子 黄连 黄柏 黄芩各一两(30g) 芦荟 青黛大黄各五钱(15g) 木香一分(0.3g) 麝香五分(1.5g)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小豆大,小儿如麻子大,每服二十丸,生姜汤下。功用:清泻肝胆实火。主治:肝胆实火证。头晕目眩,神志不宁,谵语发狂,或大便秘结,小便赤涩。

龙胆泻肝汤、泻青丸、当归龙荟丸同为泻肝经实火之剂,其不同点在于:龙胆泻肝汤泻肝火并能清利湿热,且能兼顾滋养阴血,使祛邪而不伤正,用治肝火上炎,湿热下注证;泻青丸泻肝火,并能疏散肝胆郁火,宜于肝火内郁证;当归龙荟丸是备集大苦大寒之药,着重于泻实火,使从二便分消,乃攻滞降泻之剂,用治肝经实火证,非实火上盛不可轻用。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医方集解·泻火之剂》:“治肝经实火,湿热,胁痛,耳聋,胆溢口苦,筋痿,阴汗,阴肿阴痛,白浊溲血。”

2.方论选录

吴谦,等《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卷4:“胁痛口苦,耳聋耳肿,乃胆经之为病也。筋痿阴湿,热痒阴肿,白浊溲血,乃肝经之为病也。故用龙胆草泻肝胆之火,以柴胡为肝使,以甘草缓肝急,佐以芩、栀、通、泽、车前辈大利前阴,使诸湿热有所从出也。然皆泻肝之品,若使病尽去,恐肝亦伤矣,故又加当归、生地补血以养肝。盖肝为藏血之脏,补血即所以补肝也。而妙在泻肝之剂,反作补肝之药,寓有战胜抚绥之义矣。”

 【临床报道】

龙胆泻肝汤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大便秘结加大黄、芒硝或用当归龙荟丸;行经期停用或用活血通经药,日1剂水煎服,治疗3个月以上。疗效标准:Ⅰ类:治疗中闭经者出现月经,淋漓出血者血止,月经正常,并有50%以上月经周期中出现双相基础体温(温差大于0.3℃,后期上升9日以上)。Ⅱ类:治疗中闭经者出现月经,淋漓出血者血止,月经转正常,基础体温曲线呈双相型的周期少于50%。Ⅲ类:治疗3个月以上,仍无月经或不规则出血未改善。结果:本组40例,属Ⅰ类16例,属Ⅱ类24例,疗效满意。[郑恺.龙胆泻肝汤治疗多囊卵巢综合症40例. 中国民间疗法,2000,8(7):35]

【实验研究】

观察龙胆泻肝汤对氧自由基和由羟自由基诱导的脂质过氧化的影响。方法:用邻苯三酚自氧化反应产生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Fenton反应产生羟自由基,由羟自由基诱导大鼠虹膜睫状体组织匀浆的脂质过氧化反应。结果:龙胆泻肝汤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具有清除作用,并优于抗坏血酸;对羟自由基具有清除作用,对羟自由基诱导的脂质过氧化具有抑制作用,并强于甘露醇。结论:龙胆泻肝汤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的机理可能与其清除氧自由基和抗脂质过氧化作用有关。[冯亦颖,等. 龙胆泻肝汤对氧自由基和由羟自由基诱导的脂质过氧化的影响。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00;10(2):63]

相关文章如下:

龙胆泻肝汤合茵陈蒿汤治疗慢性胆囊炎65例临床观察龙胆泻肝汤合大黄附子汤治疗妇科病举隅《难病奇方系列丛书第二辑:龙胆泻肝汤》龙胆泻肝汤的功效与作用

龙胆泻肝丸与龙胆泻肝汤有何不同?

丸剂是以分子的形式存在的,进入胃里通过胃酸的作用,转化为离子的形式进入小肠才可以被身体吸收。
汤剂则是直接以离子的形式进入体内,然后经过小肠吸收。
基本上区别不是很大。

龙胆泻肝汤如果多服用的话可能导致尿毒症。多用的时候要慎用。须遵医嘱。

中草药:龙胆的功效与作用

【中文名】龙胆(《本经》)
【类别】根类
【异名】陵游(《本经》),草龙胆(《本草图经》),龙胆草(《履巉岩本草》),苦龙胆草、地胆草(《滇南本草》),胆草(《药品化义》),山龙胆(《浙江中药手册》),四叶胆(《广西中兽医药植》),水龙胆(《江苏植药志》)。
【来源】为龙胆科植物龙胆或三花龙胆的根及根茎。
【植物形态】①龙胆,又名:粗糙龙胆。
多年生草本,高35~60厘米。根茎短,簇生多数细长的根,根长可达25厘米,淡棕黄色。茎直立,粗壮,通常不分枝,粗糙,节间常较叶为短。叶对生,无柄,基部叶2~3对,甚小,鳞片状;中部及上部叶卵形、卵状披针形或狭披针形,长约3~8厘米,宽0.4~4厘米,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连合抱于节上,叶缘及叶脉粗糙,主脉3条基出。花无梗,数朵成束,簇生于茎顶及上部叶腋;苞片披针形;花萼绿色,钟形,膜质,长约2.5厘米,先端5裂,裂片披针形至线形;花冠深蓝色至蓝色,钟形,长约5厘米,先端5裂,裂片卵形,先端锐尖,裂片间有5褶状三角形副冠片,全缘或偶有2齿;雄蕊5,着生于花冠管中部的下方;子房长圆形,1室,花柱短,柱头2裂。蒴果长圆形,有短柄,成热时2瓣裂。种子细小,线形而扁,褐色,四周有翅。花期9~10月。果期10月。
生于山坡草丛、灌木丛中及林缘。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贵州、四川、广东、广西等地。
②三花龙胆
多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根茎短,簇生数条细长的根。茎直立,不分枝,光滑无毛。叶片线状披针形,长5~1厘米,宽0.5~1.2厘米,先端渐尖,边缘稍反卷,光滑无毛,主脉1条,明显。花无梗,1~3朵,罕5朵,成束着生于茎顶及上部叶腋;苞片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花萼长2~2.5厘米,先端5裂,裂片长短不等,长5~15毫米;花冠深蓝色,钟形,长约3.5~4.5厘米,先端5裂,裂片卵形,先端钝或近钝状;副冠5片,甚短小。花期8~9月。果期9~10月。
生于灌木丛中、林间空地或草甸子中。分布黑龙扛,吉林、辽宁等地。
【采集】春、秋均可采收,以秋季采收质量为佳。采挖后,除去茎叶,洗净,晒干。
【药材】干燥根茎为不规则块状,长约0.5~3厘米,直径约0.5~1厘米;表面暗灰棕色或深棕色,皱缩,有横纹,上端具茎痕或残留茎基,质坚韧;难折断;断面略平坦,黄棕色。根丛生于根茎上,长约8~20厘米,上部直径约0.2~0.4厘米,下部较细;表面黄色或黄棕色,有纵皱纹及支根裹,质脆,易折断;断面略平坦,黄棕色,木部甚小,类白色。气微弱,味极苦。以根条粗长、黄色或黄棕色、无碎断者为佳;根条细短及根条少、色红黄者质次。
主产于黑龙江、辽宁、吉林、扛苏、浙江等地。以东北产量最大,习称为"关龙胆。"
此外,在东北地区及山东尚用东北龙胆作龙胆入药。东北龙胆叶线状披针形至披针形,长9~10厘米,宽1.2~2厘米。萼裂片不等长,花冠裂片呈三角形锐尖。
在云南尚有滇龙胆及其变种点花滇龙胆的根及根茎亦同等入药。滇龙胆茎单1或2~3分枝。叶倒卵状长圆形,长3~6厘米,宽1~2厘米,先端圆或钝,主脉3条基出。花冠紫红色,长约2厘米。其药材:根茎很短,根长6~15厘米,上部直径1~2毫米;外表淡黄色至黄棕色,表皮易脱落;质坚脆,略呈角质样,木质部黄色。
在西藏地区使用的龙胆草,为龙胆科扁蓄属植物湿生扁蓄的全草。
【化学成份】含龙胆苦甙(gentiopicrin)、獐牙菜苦甙(swertiamarin)、龙月二糖(gentiobiose)、龙胆灿酮(gentisin)和龙胆酸等。
【炮制】拣去杂质,除去残茎,洗净,润透后切段,晒干。
①《雷公炮炙论》:"凡使龙胆,采得后阴干,欲使时用铜刀切去髭上头了,锉,于甘草汤中浸一宿,至明漉出 *** 用。"
②《本草图经》:"取根细锉,用生姜自然汁浸一宿,去共性,焙干捣。"
③《本经逢原》:"去芦,或酒炒。"
【性味】苦,寒。
①《本经》:"味苦涩。"
②《别录》:"大寒,无毒。"
③《医学启源》:"气寒,味大苦。《主治秘诀》云:性寒,味苦辛。"
④《医学衷中参西录》:"味苦微酸,性寒。"
【归经】入肝、胆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肝、胆、肾、膀胱四经。"
②《本草经疏》:"足厥阴、少阴、阳明三经。"
【功用主治】泻肝胆实火,除下焦湿热。治肝经热盛,惊痫狂躁,乙型脑炎,头痛,目赤,咽痛,黄疸,热痢,痈肿疮疡,阴囊肿痛, *** 湿痒。用于湿热黄疽、阴肿阴痒、带下、湿疹瘙痒、耳聋、胁痛、口苦、惊风抽搐。
①《本经》;"主骨间寒热,惊瘸邪气,续绝伤,定五脏,杀蛊毒。"
②《别录》:"除胃中伏热,时气温热,热泄下利,去肠中小虫,益肝胆气,止惊惕。"
③《药性论》:"主小儿惊痫入心,壮热骨热,痈肿;治时疾热黄,口疮。"
④《日华子本草》:"治客忤,疳气,热病狂语,疮疥,明目,止烦。"
⑤《本草图径》:"古方治疸多用之。"
⑥《履巉岩本草》:"治酒毒便血,肠风下血。"
⑦《医学启源》:"治黄目赤肿,睛胀,瘀肉高起,痛不可忍。《主治秘诀》云:治下部风湿及湿热,脐下至足肿痛,寒湿脚气。"
⑧《滇南本草》:"治咽喉疼痛,洗疮疥毒肿。"
⑨《医学入门》:"治卒心痛,虫攻心痛,四肢疼痛。"
⑩《纲目》:"疗咽喉痛,风热盗汗。"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捣敷。
【宜忌】脾胃虚弱作泄及无湿热实火者忌服。
①《雷公炮炙论》:"勿空腹饵之,令人溺不禁。"
②《本草经集注》:"贯众为之使。恶地黄、防葵。"
③《日华子本草》:"小豆为使。"
【贮藏】置干燥处。
【选方】①治伤寒发狂:草龙胆为末,入鸡子清、白蜜化凉水服二钱。(《伤寒蕴要》)
②治肝胆经实火湿热,胁痛耳聋,胆溢口苦,筋痿,阴汗,阴肿,阴痛,白浊溲血:龙胆草(酒炒)、黄芩(炒),栀子(酒炒)、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酒洗)、生地黄(酒炒)、柴胡、甘草(生用),水煎服。(《局方》龙胆泻肝汤)
③治雀盲夜不见物:龙胆草一两,黄连一两。二味为细末,食后用热羊肝蘸药末服。(《履巉岩本草》)
④治暑行目涩:生龙胆(捣汁)一合,黄连(浸汁)一匙,和点之。(《世医得效方》)
⑤治眼中漏脓:龙胆草,当归等分,为末。每服二钱,温水下。(《飞鸿集》)
⑥治谷疸,食毕头旋,心佛郁不安而发黄,由失饥大食,胃气冲熏所致:苦参三两,龙胆一合,牛胆丸如捂子,以生麦汁服五丸,日三服。(《补缺肘后方》)
⑦治咽喉肿痛:龙胆草一把,捣汁,汩嗽服之。(《本草汇言》)
⑧冶卒下血不止:草龙胆一握。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为五服,如不差更服。(《姚僧坦集偏方》)
⑨治伤寒汗后,盗汗不止,或妇人小儿一切盗汗,并宜服之:龙胆不以多少,焙干,为细末,每服一大钱,猪胆汁三两,点入温酒少许,调服,空心临卧。(《杨氏家藏方》龙胆汤)
⑩治肾囊风瘙痒或破,流水,又名绣球风:苦龙胆草、经霜桃叶、蜂房、藜芦、千张纸。共捣细末,芝麻油调搽。(《滇南本草》)
【临床应用】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
对轻症能口服者给予20%龙胆草糖浆,日服3次,每次10~15毫升;昏迷或呕吐不能进食者,给2:1龙胆草注射液每天3~4次,每次2~4毫升肌注,至热退3天后停药。中、重型者均同时辅以西药常规治疗。共观察23例,其中重型11例,中、轻型各6例,结果均痊愈。3天内体温恢复正常者18例,15例有抽搐症状者,24小时内控制11例(另4例在2天内控制),神志转清醒者10例。只有1例重型有后遗症。

提醒您:龙胆 此中草药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龙胆草有什么作用?龙胆草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症

龙胆草,光听名字就知道是一种中药材,在电视上好像经常听到,但其实这是一种十分稀有罕见的中药材,其一般都生长在高原地区,很难采集,因此十分名贵,那么龙胆草作为药用的话有哪些功效与作用呢?其使用过程有什么禁忌呢?我们如果鉴别真正的龙胆草呢?
1、清热燥湿
龙胆草性寒味苦,具有很好的泻火清热之效,能够帮助去除湿热,缓解因为湿热引起的黄疸、阴肿阴痒、带下、湿疹瘙痒等等不适。
2、泻肝胆火
龙胆草苦寒燥湿而降泄,入肝、胆经,能够有效帮助泄除肝胆实火。用于肝火头痛、目赤耳聋、胁痛口苦、惊风抽搐等。
3、促进消化
龙胆草中含有的龙胆、龙胆苦甙能促进胃液和胃酸分泌,并可使游离盐酸增加,食欲增进。而且胃酸、胃液的分泌还能够帮助食物消化。
4、保肝利胆
龙胆草入肝胆经,本身就对肝胆的作用较大。另外龙胆草能够对四氯化碳肝损害有保护作用,能减轻肝组织细胞变性和坏死,有降低转氨酶的效果。能收缩胆囊和增加胆汁分泌而有利胆作用。
5、抗菌消炎
龙胆煎剂对多种致病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龙胆碱和龙胆液口服或腹腔注射有显著的抗炎作用,并且较水杨酸钠强4—7倍。龙胆注射液可明显促进炎症细胞的吞噬功能。
6、镇静降压
龙胆草中含有的龙胆碱具有镇静作用,对于惊厥有很弱的对抗作用;而龙胆酊有降低血压的作用。
7、抗过敏
龙胆草有抑制抗体生成的作用,而龙胆泻肝汤能够使组胺引起的过敏反应明显减轻。,起到一定的抗过敏作用。
8、使用禁忌
龙胆草在使用的时候要严格控制用量,过多服用很容易伤害胃中生发之气,反助火邪。另外脾胃虚弱及阳虚无火者禁服龙胆草。
9、鉴别方法
(1)横切面:龙胆表皮细胞有时残存,外壁较厚。皮层窄;外皮层细胞类方形,壁稍厚,木栓化;内皮层细胞切向延长,每一细胞由纵向壁分隔成数个类方形小细胞。韧皮部宽广,有裂隙。形成层不甚明显。木质部导管3~10个群束。髓部明显。薄壁细胞含细小草酸钙针晶。
(2)坚龙胆内皮层以外组织多已脱落。木质部导管发达,均匀密布。无髓部。粉末淡黄棕色。龙胆外皮层细胞表面观类纺锤形,每一细胞由横壁分隔成数个扁方形的小细胞。内皮层细胞表面观类长方形,甚大,平周壁观纤细的横向纹理,每一细胞由纵隔壁分隔成数个栅状小细胞,纵隔壁大多连珠状增厚。薄壁细胞含细小草酸钙针晶。网纹及梯纹导管直径约至45μm。坚龙胆无外皮层细胞。内皮层细胞类方形或类长方形,平周壁的横向纹理较粗而密,有的粗达3μm,每一细胞分隔成多数栅状小细胞,隔壁稍增厚或呈连珠状。
(3)取粉末0。5g,加甲醇5ml,浸渍4~5小时,滤过,滤液浓缩至约2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龙胆苦苷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2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黏合剂的硅胶GF254薄层板上,以醋酸乙酯-甲醇-水(20:2:1)为展开剂,二次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254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8477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