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梅丸
《伤寒论》
【组成】 乌梅三百枚(480g) 细辛六两(180g) 干姜十两(300g)黄连十六两(480g) 当归四两(120 g) 附子六两,炮去皮(180 g) 蜀椒四两,出汗(120g) 桂枝六两,去皮(180g) 人参六两(180g) 黄柏六两(180g)
【用法】 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食前以饮送下,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现代用法:乌梅用50%醋浸一宿,去核捣烂,和入余药捣匀,烘干或晒干,研末,加蜜制丸,每服9g,日服2~3次,空腹温开水送下。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 温脏安蛔。
【主治】 脏寒蛔厥证。脘腹阵痛,烦闷呕吐,时发时止,得食则吐,甚则吐蛔,手足厥冷。或久泻久痢。
【方解】 蛔厥之证,是因患者素有蛔虫,复由肠道虚寒,蛔虫上扰所致。蛔虫本喜温而恶寒,故有“遇寒则动,得温则安”之说。蛔虫寄生于肠中,其性喜钻窜上扰。设若肠道虚寒,则不利于蛔虫生存而扰动不安,故脘腹阵痛,烦闷,呕吐,甚则吐蛔。由于蛔虫起伏无时,虫动则发,虫伏则止,故腹痛与呕吐时发时止。痛甚气机逆乱,阴阳之气不相顺接,则四肢厥冷,发为蛔厥。本证既有虚寒的一面,又有虫扰气逆化热的一面,针对寒热错杂,蛔虫上扰的病机,治宜寒热并调,温脏安蛔之法。柯琴说“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方中重用味酸之乌梅,取其酸能安蛔,使蛔静则痛止,为君药。蛔动因于肠寒,蜀椒、细辛辛温,辛可伏蛔,温可温脏祛寒,共为臣药。黄连、黄柏性味苦寒,苦能下蛔,寒能清解因蛔虫上扰,气机逆乱所生之热;附子、桂枝、干姜皆为辛热之品,既可增强温脏祛寒之功,亦有辛可制蛔之力;当归、人参补养气血,且合桂枝以养血通脉,以解四肢厥冷,均为佐药。以蜜为丸,甘缓和中,为使药。本方的配伍特点:一是酸苦辛并进,使“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二是寒热并用,邪正兼顾。
关于久泻久痢,多呈脾胃虚寒,肠滑失禁,气血不足而湿热积滞未去之寒热虚实错杂证候,本方集酸收涩肠、温阳补虚、清热燥湿诸法于一方,切中病机,故每可奏效。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脏寒蛔厥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腹痛时作,烦闷呕吐,常自吐蛔,手足厥冷为辨证要点。
2.加减法:本方以安蛔为主,杀虫之力较弱,临床运用时可酌加使君子、苦楝根皮、榧子、槟榔等以增强驱虫作用。若热重者,可去附子、干姜;寒重者,可减黄连、黄柏;口苦、心下疼热甚者,重用乌梅、黄连,并加川楝子、白芍;无虚者,可去人参、当归;呕吐者,可加吴茱萸、半夏;大便不通者,可加大黄、槟榔。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治疗胆道蛔虫症、慢性菌痢、慢性胃肠炎、结肠炎,辨证属寒热错杂,气血虚弱者。
【附方】
1.理中安蛔汤(《类证治裁》) 人参三钱(9g) 白术一钱半(4.5g) 茯苓一钱半(4.5g) 川椒十四粒(1g) 乌梅三个(6g) 干姜炒黑,一钱半(4.5g) 水煎服。功用:温中安蛔。主治:中阳不振,蛔虫腹痛。便溏尿清,腹痛肠鸣,四肢不温,饥不欲食,甚则吐蛔,舌苔薄白,脉沉迟。
2.连梅安蛔汤(《通俗伤寒论》) 胡黄连一钱(3g) 川椒炒,十粒(2g) 白雷丸三钱(9g) 乌梅肉二枚(5g) 生川柏八分(2g) 尖槟榔磨汁冲,二枚(9g) 水煎服。功用:清热安蛔。主治:肝胃郁热,虫积腹痛。饥不欲食,食则吐蛔,甚则蛔动不安,脘痛烦躁,手足厥逆,面赤口燥,舌红,脉数。
乌梅丸、理中安蛔汤、连梅安蛔汤三方均为安蛔驱虫之剂,均可治疗蛔虫证,但因蛔虫证的病机不同,制方亦各异。乌梅丸治疗寒热错杂之蛔厥重证,故方中苦辛酸合用,寒热并调,邪正兼顾,以温肠胃为主,兼清郁热而安蛔。理中安蛔汤即理中汤去甘草,加茯苓健脾化湿,川椒温中散寒,乌梅安蛔,故能用治中焦虚寒的蛔虫腹痛。连梅安蛔汤治肝胃热盛之蛔厥证,故方以苦辛酸并用,清降肝胃之热,兼以驱蛔。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方。”
2.方论选录
柯琴《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卷下:“仲景此方,本为厥阴诸证立法,叔和编于吐蛔条下,令人不知有厥阴之主方。观其用药,与诸证符合,岂只吐蛔一证耶?……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杀虫之方,无更出其右者。久利则虚,调其寒热,扶其正气,酸以收之,其利自止。”
【临床报道】
乌梅丸对胆道蛔虫症有良好的疗效。李氏以中药乌梅丸为主治疗40例胆道蛔虫症患者,用654-2、维生素K3肌肉注射对照治疗30例。治疗方法:乌梅丸加减组:乌梅30g,黄柏18g,黄连12g,白参20g,当归15,桂枝12g,附片12g(先煎),干姜12g,细辛3g,蜀椒12g,大黄5g。日1剂,急煎熬,半小时至1小时服药1次。服药2日无缓解,改用其它治疗方法。肌肉注射对照组:用654-2针10mg、维生素K3针8mg混合后臀部肌肉注射。治疗结果:乌梅丸加减组40例,治愈21例,有效12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2.2%;肌注对照组30例,治愈5例,有效11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53.3%。两组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
【实验研究】
通过乌梅丸抗疲劳实验、乌梅丸耐缺氧实验,来探讨乌梅丸的治疗机制。实验结果表明:1乌梅丸组小白鼠负重游泳的死亡时间明显延长,与对照组相比(P
乌梅作为一种保健品,具有缓解血管硬化、促进食欲、抑菌和防治便秘的功效。. 乌梅最明显的效果就是促进食欲,乌梅是一种酸性食物,其中的酸性物质能够刺激唾液腺、胃腺分泌消化液,增强食欲,帮助人体消化。. 对于消化不良或食欲不振的人群,食用乌梅可以达到开胃的效果。. 乌梅中含有丰富的多酚类抗氧化物质,帮助人体清除脂肪代谢的过氧化产物,还可加速脂质的新陈代谢。. 乌梅中含有丰富的苹果酸,一些便秘的人食用乌梅,可以润肠通便。. 同时乌梅可以清除人体内多余的脂肪,进而有利于控制体重,对于减肥人士来说无疑是佳品。. 乌梅还有祛肝火的功效。. 对于肝火旺盛的人群来说,乌梅不但能平降肝火,还能帮助脾胃消化、滋养肝脏。. 同时乌梅还是天然的润喉药,对于一些咽喉肿痛的人,可以温和滋润咽喉发炎的部位,缓解疼痛。
乌梅
(《本草经集注》)
【异名】梅实(《本经》),熏梅、桔梅肉(《现代实用中药》)。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梅的干燥未成熟果实。
【植物形态】梅(《诗经,),又名:春梅(《本草再新》)。
落叶小乔木,高可达10米。树皮淡灰色或淡绿色,多分枝。单叶互生;有叶柄,通常有腺体;嫩枝上叶柄基部有线形托叶2片,托叶边缘具不整齐细锐锯齿;叶片卵形至长圆状卵形,长4~9厘米,宽2.4~4厘米,先端长尾尖,基部阔楔形,边缘具细锐锯齿,沿脉背有黄褐色毛。花单生或2朵簇生,白色或粉红色,芳香,通常先叶开放,有短梗;苞片鳞片状,褐色;萼筒钟状,裂片5,墓部与花托合生;花瓣单瓣或重瓣,通常5片,阔倒卵形,雄蕊多数,生于花托边缘;雌蕊1,子房密被毛,花柱细长,弯曲。核果球形,直径约2~3厘米,一侧有浅槽,被毛,绿色,熟时黄色,核硬,有槽纹。花期1~2月。果期5月。
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本植物的根(梅根)、枝(梅梗)、叶(梅叶)、花蕾(白梅花)、未成熟果实的盐渍品(白梅)、种仁(梅核仁)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5月间采摘将成熟的绿色果实(青梅),按大小分开,分别炕焙,火力不宜过大,温度保持在40℃左右。当梅子焙至六成干时,须上下翻动(勿翻破表皮),使其干燥均匀。一般炕焙2~3昼夜,至果肉呈黄褐色起皱皮为度,焙后再焖2~3天,待变成黑色即成。
【药材】干燥果实呈扁圆形或不规则球形,直径1.5~3厘米。表面棕黑色至乌黑色,皱缩、凹凸不平。有的外皮已破碎,核露于外。果实一端有明显的凹陷(即果柄脱落处),果肉质柔软。核坚硬,棕黄色,内含淡黄色种仁1粒,形状及气味极似杏仁。气特异,味极酸。以个大、肉厚、核小、外皮乌黑色、不破裂露核、柔润、味极酸者为佳。
主产四川、浙江、福建、湖南、贵州。此外,广东、湖北、云南、陕西、安徽、江苏、广西、江西、河南等地亦产。
【炮制】乌梅:拣净杂质,筛去灰屑,洗净,晒干。乌梅肉:取净乌梅微淋清水湿润,使肉绵软,略晾,敲碎,剥取净肉即成。或置蒸笼内蒸至极烂,放箩内揉擦,去核,取肉,晒干。乌梅炭:取净乌梅用武火炒至皮肉鼓起,出现焦枯斑点为度,喷水焙干,取出放凉。
【性味】酸,温。
①《本经》:"味酸,平。"
②《别录》:"无毒。"
③《日华子本草》:"暖,无毒。"
④《医学启源》:"气寒,味酸。"
【归经】入肝、脾、肺、大肠经。
①王好古:"入脾、肺二经血分。"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肾二经。"
③《本草经疏》:"入肝。"
④《药品化义》:"入肺、胃、大肠三经。"
【功用主治】收敛生津,安蛔驱虫。治久咳,虚热烦渴,久疟,久泻,痢疾,便血,尿血,血崩,蛔厥腹痛、呕吐,钩虫病,牛皮癣,胬肉。
①《本经》:"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恶肉。"
②《别录》:"止下痢,好唾口干。""利筋脉,去痹。"
③陶弘景:"伤寒烦热,水渍饮汁。"
④孟诜:"大便不通,气奔欲死,以乌梅十颗,置汤中,须臾挼去核,杵为丸如枣大,纳下部,少时即通。擘破水渍,以少蜜相和,止渴。霍乱心腹不安,及痢赤、治疟方多用之。"
⑤《本草拾遗》:"去痰,主疟瘴,止渴调中,除冷热痢,止吐逆。"
⑥《日华子本草》:"除劳,治骨蒸,去烦闷,涩肠止痢,消酒毒,治偏枯皮肤麻痹,去黑点,令人得睡。又入建茶、干姜为丸,止休息痢。"
⑦《本草图经》:"主伤寒烦热及霍乱躁("躁"一作"燥")渴,虚劳瘦羸,产妇气痢等方中多用之。"
⑧《用药心法》:"收肺气。"
⑨《纲目》:"敛肺涩肠,治久嗽,泻痢,反胃噎膈,蛔厥吐利,消肿,涌痰,杀虫,解鱼毒、马汗毒、硫黄毒。"
⑩《本草求原》:"治溲血、下血、诸血证,自汗,口燥咽干。"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8~1.5钱;或入丸、散。外用:煅研干撒或调敷。
【宜忌】有实邪者忌服。
①孟诜:"多食损齿,"
②《日华子本草》:"多啖伤骨,蚀脾胃,令人发热。"
③《本草经疏》:"不宜多食,齿痛及病当发散者咸忌之。"
④《药品化义》:"咳嗽初起,气实喘促,胸膈痞闷,恐酸以束邪气,戒之。"
⑤《得配本草》:"疟痢初起者禁用。"
【选方】①治久咳不已:乌梅肉(微炒)、罂粟壳(去筋膜,蜜炒)等分,为末。每服二钱,睡时蜜汤调下。(《纲目》)
②治久痢不止,肠垢已出:乌梅肉二十个,水一盏,煎六分,食前,分二服。(《肘后方》)
③治天行下痢不能食者:黄连一升,乌梅二十枚(炙燥)。并得捣末,蜡如棋子大,蜜一升,合于微火上,令可丸,丸如梧子大。一服二丸,日三。(《补缺肘后方》,即《圣惠方》乌梅丸)
④治痢兼渴:麦门冬三两(去心),乌梅二大枚。上二味,以水一大升煮取强半,绞去滓,待冷,细细咽之,即定,仍含之。(孟诜(必效方》)
⑤治便痢脓血:乌梅一两,去核,烧过为末。每服二钱,米饮下。(《圣济总录》)
⑥治大便下血不止:乌梅三两(烧存性),为末,用好醋打米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饮下。(《济生方》)
⑦治小便尿血:乌梅烧存性,研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四十丸,酒下。(《纲目》)
⑧治妇人血崩:乌梅烧灰,为末,以乌梅汤调下。(《妇人良方》)
⑨治消渴,止烦闷:乌梅肉二两(微炒),为末。每服二钱,水二盏,煎取一盏,去滓,入豉二百粒,煎至半盏,去滓,临卧时服。(《简要济众方》)
⑩治伤寒四、五日,头痛壮热,胸中烦痛:乌梅十四个,辣五合。水一升,煎取一半服,吐之。(《梅师集偏方》)
⑾治伤寒蛔厥及久痢: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炮,去皮),蜀椒四两(出汗),桂枝(去皮)六两,人参六两,黄柏六两。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伤寒论》乌梅丸)
⑿治蛔虫上行口鼻:乌梅肉噙之,或煎汤饮自下。(《日用本草》)
⒀治伤寒下部生匿疮:乌梅肉二两,炒令燥,捣细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食前,以石榴根皮汤下十丸。(《圣惠方》)
⒁治劳疟劣弱者:乌梅十四枚,豆豉二合,桃、柳枝各一虎口握,甘草三寸长,生姜一块。以童子小便二升,煎七合,温服。(《本草图经》)
⒂治一切疮肉出:乌梅烧为灰,杵末敷上,恶肉立尽。(《刘涓子鬼遗方》)
⒃治咽喉肿痛:乌梅一两,双花二两,雄黄四钱。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一钱。一次一丸,含化徐徐咽下,日三次。(辽宁《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⒄治化脓性指头炎:乌梅肉加适量的食醋研烂,或用乌梅二份,凡士林一份,制成乌梅软膏外敷,每日上药一次。此方对脉管炎所引起的指(趾)头溃疡也有效。(《草医草药简便偏方汇编》)
⒅治小儿头疮,积年不差:乌梅肉,烧灰细研,以生油调涂之。(《圣惠方》)
【临床应用】①治疗细菌性痢疾
取乌梅18克压碎,配合香附12克,加水150毫升文火煎熬,俟药液浓缩至50毫升时过滤,早晚分2次服。治疗50人,治愈48人。服药后大便恢复正常最短1天,最长5天;发热、恶心呕吐、腹痛,里急后重等症都在1~3天内消失;服药最短者2天,最长6天。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毒性反应,早期治疗效果较好。对个别病人加大剂量(乌梅、香附各1两)可以缩短疗程。
②治疗钩虫病
取乌梅0.5~1两,加水500毫升,煎成120毫升,早晨空腹1次服完;二煎在午餐前1次服下。或用乌梅去核,文火焙干研末,水泛为丸,每服1~2钱,每日3次,食前服。治疗20例,服药天数最少5天,最多23天,14例大便检查钩虫卵阴性,6例阳性。据临床观察,乌梅煎剂疗效似高于丸剂。
③治疗牛皮癣
取乌梅5斤水煎,去核浓缩成膏约1斤,每服半汤匙(约3钱),每日3次,治疗12例,服药12~37天不等,基本治愈5例,显著好转4例。
④其他
乌梅对胆囊有收缩作用,能促进胆汁排泄,其复方可用于治疗胆道蛔虫症。
提醒您:乌梅 此中草药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乌梅为蔷薇科乔木植物梅树的未成熟干燥果实。我国各地均有栽培,以长江流域以南各省最多。五月立夏节前后采收,低温焙至果肉呈黄褐色,呈皱皮,再闷至黑色,即成。常去核生用或炒炭用。
一、乌梅的功效:
乌梅味酸,平。归肝、脾、肺、大肠经。功效能 敛肺,涩肠,生津,安蛔 。被誉为“生津安蛔之要药”。
常用于 肺虚久咳,久泻久痢,虚热消渴,蛔厥呕吐腹痛 等证的治疗。
名家名著摘要:
《本经》:“下气,除热烦满,安心,止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蚀恶肉。”
《别录》:“止下痢,好唾口干。”
《本草纲目》:“敛肺涩肠,止久嗽泻痢,蛔厥吐利。”
《长沙药解》:“乌梅酸涩收敛,泻风木而降冲击,止呕吐而杀蛔虫,善医蛔厥之证。”
《本草备要》:“酸涩而温。脾肺血分之果,敛肺涩肠,涌痰消肿,清热解毒,生津止渴,醒酒杀虫。治久咳泻痢,瘴疟,霍乱,吐逆反胃,劳热骨蒸,安蛔厥,去黑痣,蚀恶肉。”
二、乌梅的配伍应用:
1.用于肺虚久咳。乌梅能敛肺止咳,治肺虚久咳,常配伍半夏、杏仁、阿胶等,即 一服散 。
若治湿痰咳嗽,常配伍半夏、橘红、茯苓、甘草等,即 二陈汤 。方中用少许乌梅,收敛肺气,与半夏、橘红配伍,散中兼收,可防其燥散伤正,实为妙法,值得学习。
2.用于久泻久痢。乌梅尤善涩肠止泻。治久泻不止,常配伍肉豆蔻、诃子、砂仁、木香等,即 固肠丸 。
若治天行下痢不能食者,常与黄连合用,即 《圣惠方》乌梅丸 。
3.用于虚热消渴及温病发热。乌梅味酸,有生津止渴之效。治消渴烦闷,可与豆豉共水煎服。
若治虚热烦渴,常配伍天花粉、麦冬、葛根、人参等,即 玉泉丸 。
若治温病发热大者,可与白糖合用,共煎水服,即 乌梅白糖汤 。取其酸甘化阴之妙,实内藏至理。
彭子益言:“乌梅酸收,降甲木安乙木,敛相火而大补木气。木气动于上必虚于下,故乌梅为风木要药。收而不涩,能生津液,温病尤宜。白糖能补中而不横滞,与乌梅酸甘生阴,最宜温病虚证。故服之病愈。”
4.用于蛔厥腹痛呕吐。蛔虫特性,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乌梅味酸,故有安蛔之效。
治蛔虫引起的腹痛呕吐之证,常配伍细辛、蜀椒、干姜、黄连、黄柏等,即 《伤寒论》乌梅丸 。此外,本方还可治虚实兼见、寒热混杂之久利。疗效显著,值得学习。
5.其他应用。乌梅炒炭,还有止血之功,可治崩漏下血等出血证。
若捣烂或炒炭研末外敷,还能消毒疮,治疗胬肉外突。
汪昂言:“痈疮后生恶肉,烧梅存性,研末敷之。”
《圣惠方》:“治小儿头疮,积年不瘥,乌梅肉烧灰细研,以生油调涂之。”
三、乌梅的用法用量:
乌梅常入煎剂,也可做丸散与外用。入煎剂常用量几克至几十克以上;外用适量。
用于生津止渴,常生用;若用于止泻止血,宜炒炭用。
四、乌梅的应用注意:
乌梅酸涩收敛,故 外有表邪或内有实热积滞者均不宜服 。
汪昂言:“多食损齿伤筋。《经》曰: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
李时珍言:“食梅齿齼者,嚼胡桃即解。”
~
——中医实战笔记20.10.17夜半
#中医实战笔记#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8487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人参养荣汤加减治疗贫血
下一篇: 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泌尿系结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