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府逐瘀汤
出自《医林改错》
【组成】 桃仁四钱(12g) 红花三钱(9g) 当归三钱(9g) 生地黄三钱(9g) 川芎一钱半(4.5g) 赤芍二钱(6g) 牛膝三钱(9g) 桔梗一钱半(4.5g) 柴胡一钱(3g) 枳壳二钱(6g) 甘草二钱(6g)
【用法】水煎服。
【功用】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主治】胸中血瘀证。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饮水即呛,干呕,或内热瞀闷,或心悸怔忡失眠多梦,急躁易怒,入暮潮热,唇暗或两目暗黑,舌质黯红,或舌有瘀斑、或瘀点,脉涩或弦紧。
【方解】本方主治诸证皆为瘀血内阻胸部,气机郁滞所致。即王清任所称“胸中血府血瘀”之证。胸中为气之所宗,血之所聚,肝经循行之分野。血瘀胸中,气机阻滞,清阳郁遏不升,则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且有定处;胸中血瘀,影响及胃,胃气上逆,故呃逆干呕,甚则水入即呛;瘀久化热,则内热瞀闷,入暮潮热;瘀热扰心,则心悸怔忡,失眠多梦;郁滞日久,肝失条达,故急躁易怒;至于唇、目、舌、脉所见,皆为瘀血征象。治宜活血化瘀,兼以行气止痛。方中桃仁破血行滞而润燥,红花活血祛瘀以止痛,共为君药。赤芍、川芎助君药活血祛瘀;牛膝活血通经,祛瘀止痛,引血下行,共为臣药。生地、当归养血益阴,清热活血;桔梗、枳壳,一升一降,宽胸行气,桔梗并能载药上行;柴胡疏肝解郁,升达清阳,与桔梗、枳壳同用,尤善理气行滞,使气行则血行;以上均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全方配伍,特点有三:一为活血与行气相伍,既行血分瘀滞,又解气分郁结;二是祛瘀与养血同施,则活血而无耗血之虑,行气又无伤阴之弊;三为升降兼顾,既能升达清阳,又佐降泄下行,使气血和调。合而用之,使血活瘀化气行,则诸证可愈。为治胸中血瘀证之良方。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广泛用于因胸中瘀血而引起的多种病证。临床应用以胸痛、头痛,痛有定处,舌暗红或有瘀斑,脉涩或弦紧为辨证要点。由于方中活血祛瘀药较多,故孕妇忌用。
2.加减法:若瘀痛入络,可加全蝎、穿山甲、地龙、三棱、莪术等以破血通络止痛;气机郁滞较重,加川楝子、香附、青皮等以疏肝理气止痛;血瘀经闭、痛经者,可用本方去桔梗,加香附、益母草、泽兰等以活血调经止痛;胁下有痞块,属血瘀者,可酌加丹参、郁金、庶 虫、水蛭等以活血破瘀,消癥化滞。
3.现代应用:本方常用于冠心病心绞痛、风湿性心脏病、胸部挫伤及肋软骨炎之胸痛,以及脑血栓形成、高血压病、高脂血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神经官能症,脑震荡后遗症之头痛、头晕等属瘀阻气滞者。
【附方】
1.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 赤芍 川芎各一钱(各3g) 桃仁研泥 红花各三钱(各9g) 老葱切碎3根 鲜姜三钱切碎(9g)红枣去核7个 麝香绢包五厘(0.16g) 黄酒半斤(250g) 将前七味煎一盅,去滓,将麝香入酒内再煎二沸,临卧服。功用:活血通窍。主治:瘀阻头面的头痛昏晕,或耳聋、脱发、面色青紫,或酒渣鼻,或白癜风,以及妇女干血痨、小儿疳积见肌肉消瘦,腹大青筋、潮热等。
2.隔下逐瘀汤(《医林改错》) 五灵脂炒、二钱(6g) 当归三钱(9g) 川芎二钱(6g) 桃仁研泥三钱(9g) 丹皮 赤芍 乌药各二钱(各6g) 延胡索一钱(3g) 甘草三钱(9g) 香附一钱半(4.5g) 红花三钱(9g) 枳壳一钱半(4.5g) 水煎服。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主治:膈下瘀血阻滞,形成结块,或小儿痞块;或肚腹疼痛,痛处不移;或卧则腹坠似有物者。
3.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 小茴香炒,七粒(1.5g) 干姜炒二分(3g) 延胡索一钱(3g) 没药二钱(6g) 当归三钱(9g) 川芎二钱(6g) 官桂一钱(3g) 赤芍二钱(6g) 蒲黄三钱(9g) 五灵脂炒二钱(6g) 水煎服。 功用:活血祛瘀,温经止痛。 主治:少腹瘀血积块疼痛或不痛,或痛而无积块,或少腹胀满,或经期腰酸,少腹作胀,或月经一月见三五次,接连不断,断而又来,其色或紫或黑,或有瘀块,或崩漏兼少腹疼痛等症。
4.身痛逐瘀汤(《医林改错》) 秦艽一钱(3g) 川芎二钱(6g) 桃仁 红花各三钱(各9g) 甘草二钱(6g) 羌活一钱(3g) 没药二钱(6g) 当归三钱(9g) 五灵脂炒,二钱(6g) 香附一钱(3g) 牛膝三钱(9g) 地龙二钱,去土(6g) 水煎服。 功用:活血行气,祛瘀通络,通痹止痛。 主治:气血痹阻经络所致的肩痛、臂痛、腰痛、腿痛,或周身疼痛,经久不愈。
以上各方皆为王清任创制的活血化瘀名方,常称五逐瘀汤,各方均以桃仁、红花、川芎、赤芍、当归等为基础药物,都有活血祛瘀止痛作用,主治瘀血所致的病证。其中血府逐瘀汤中配伍行气宽胸的枳壳、桔梗、柴胡以及引血下行的牛膝,故宣通胸胁气滞,引血下行之力较好,主治胸中瘀阻之证;通窍活血汤中配伍通阳开窍的麝香、老葱等,故活血通窍作用较优,主治瘀阻头面之证;膈下逐瘀汤中配伍香附、乌药、枳壳等疏肝行气止痛药,故行气止痛作用较大,主治瘀血结于膈下,肝郁气滞之两胁及腹部胀痛有积块者;少腹逐瘀汤中配伍温通下气之小茴香、官桂、干姜,故温经止痛作用较强,主治血瘀少腹之痞块、月经不调、痛经等;身痛逐瘀汤中配伍通络宣痹的秦艽、羌活、地龙等,故多用于瘀血痹阻于经络而致的肢体痹痛或关节疼痛等证。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医林改错》卷上:“头痛、胸痛,胸不任物,胸任重物,天亮出汗,食自胸右下,心里热(名曰灯笼病),瞀闷,急躁,夜睡梦多,呃逆,饮水即呛。不眠,小儿夜啼,心跳心忙,夜不安,俗言肝气病,干呕,晚发一阵热。”
2.方论选录
岳美中《岳美中医话集》:“方中以桃红四物汤合四逆散,动药与静药配伍得好,再加牛膝往下一引,柴胡、桔梗往上一提,升降有常,血自下行,用于治疗胸膈间瘀血和妇女逆经证,多可数剂而愈。”
唐宗海《血证论》卷8:“王清任鞒《医林改错》,论多粗舛,唯治瘀血最长。所立三方,乃治瘀血活套方也。一书中唯此汤歌诀‘血化下行不作痨’句颇有见识。凡痨所由成,多是瘀血为害,吾于血症诸门,言之綦详,并采此语以为印证。”
【临床报道】
血府逐瘀汤对于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病、脑震荡后遗症之头痛等属瘀阻气滞者,疗效甚佳。陆氏以血府逐瘀汤加味,治疗冠心病患者84例,并设西药治疗对照36例。结果:治疗组心电图疗效优于对照组,其中对ST-T段的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实验研究】
实验以结扎颈总动脉的方法制造大鼠脑缺血模型,随机分为三组,分别给予血府逐瘀汤、维脑路通和生理盐水。结果表明,在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提高红细胞膜的流动性、提高机体清除自由基能力、改善脑组织病理学改变等方面,血府逐瘀汤组明显优于其他组。认为血府逐瘀汤对于改善脑缺血状态的血液循环,进而促进神经细胞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作用。[马月香,等. 血府逐瘀汤对大白鼠脑缺血模型的影响。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1;21(4):305]
相关文章:
血府逐瘀汤治疗冠心病血府逐瘀汤加味治疗胸痛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脑震荡后遗症血府逐瘀汤加味治疗冠心病、高血脂症、心肌全面供血不足血府逐瘀汤的临床应用
血府逐瘀汤主治瘀热蓄于下焦,少腹急结,大便色黑,小便自利,甚则谵语烦渴,其人如狂,至夜发热,及血瘀经闭、痛经,产后恶霹不下,脉沉实或涩。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血府逐瘀汤药方介绍,希望你喜欢。
血府逐瘀汤处方
桃核 50个(去皮、尖) ;桂枝 6克(去皮);大黄 12克;甘草 6克(炙);芒消 6克。
血府逐瘀汤主治功能
上焦瘀血,头痛胸痛,胸闷呃逆,失眠不寐,心悸怔忡,瘀血发热,舌质暗红,边有瘀斑或瘀点,唇暗或两目暗黑,脉涩或弦紧3妇人血瘀经闭不行,痛经,肌肤甲错,日晡潮热;以及脱疽、白疙,眼科云雾移睛、青盲等目疾。现用于高血压、精神分裂症、脑震荡后遗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血栓性静脉炎、色素沉着、性功能低下、更年期综合征、顽固性头痛、顽固性低热、眼底出血等属瘀血内阻,日久不愈者。
该方主治胸部的瘀血证。胸部属肝而包括上焦,肝司营血,性喜畅达,功能疏泄。今血瘀胸中,肝失疏泄,故症见头痛、胸痛、失眠、心慌、呃逆等证。治宜调肝逐瘀为法。故该方除桔梗引药上引,牛膝引邪下行,甘草和中调药外,其余药物均入肝经。如当归、生地、柴胡养血活血,清热疏肝,适用于血瘀热证;桃仁、赤芍、红花逐瘀活血;血不得气不活,气不得血不行,川芎为血分气药,枳壳擅长理气疏肝,二者合用,助该方理气活血,并有调理肝脾作用,诸药配伍,共成活血逐瘀,理气疏肝之剂。
血府逐瘀汤相关方诀
血府当归生地桃,红花甘桔赤芍熬,柴胡芎枳加牛膝,活血化瘀功效高。
组方当归三钱(9克),生地三钱(9克),桃仁四钱(12克),红花三钱(9克)、枳壳二钱(6克),赤芍二钱(6克)、柴胡一钱(3克),甘草二钱(6克),桔梗一钱半(4.5克),川芎一钱半(4.5克),牛膝三钱(9克)。
方剂特点功效该方由桃红四物汤(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生地、赤芍)合四逆散(柴胡、枳壳、甘草、赤芍)加桔梗、牛膝而成。方中以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而养血,防纯化瘀之伤正;四逆散疏理肝气,使气行则血行;加桔梗引药上行达于胸中(血府);牛膝引瘀血下行而通利血脉。诸药相合,构成理气活血之剂。该方以活血化瘀而不伤正、疏肝理气而不耗气为特点,达到运气活血、祛瘀止痛的功效。
方剂主治该方为王清任用于治疗?胸中血府血瘀?诸症之名方。即由于肝郁气滞、气滞血瘀所致头痛、胸痛、憋闷、急躁、肝气病及用归脾治疗无效的心跳心忙、胸不任物或胸任重物、夜睡多梦、失眠不安、发热、饮水即呛、干呕、呃逆、食从胸后下等症,均可用该方治疗。
主要适应病症神经精神系统病症:如头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神经衰弱综合征、脑外伤后遗症、脑水肿、脑血管病、癫痫、脑囊虫、脑积水、脑动脉硬化、眩晕、麻痹震颤、精神分裂症等。
心血管系统病症:如冠心病、心绞痛、肺源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无脉症、血栓性静脉炎等。
消化系统病症:如溃疡病、慢性肝炎、肝脾肿大、呕吐、呃逆等。
妇 产科 病症:如原发性痛经、流产后腰痛或出血、产后身痛、月经失调、不孕症、子宫肌瘤、慢性盆腔炎等。
血府逐瘀汤其它相关
色素沉着、尿血、多汗症、低热、乳房纤维瘤、三叉神经痛、脑瘤、慢性荨麻疹、痒疹、慢性咽炎、盗汗、哮喘、胸壁挫伤、视网膜静脉血栓形成及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等。(选自《中国历代名医学术经验荟萃丛书》)
出处:《医林改错》
该方由桃仁、红花、当归、生地实、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甘草诸药组成。用于胸中瘀血,阻碍气机、兼肝郁气滞之瘀血证,证见胸痛、头痛曰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舌质黯红,脉涩或弦紧等。有活血袪瘀、行气止痛之功。
【来源】《医林改错》卷上。 【组成】当归生地各9克 桃仁12克红花9克枳壳 赤芍各6克柴胡3克 甘草3克桔梗4.5克 川芎4.5克牛膝10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要适应病症神经精神系统病症:如头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神经衰弱综合征、脑外伤后遗症、脑水肿、脑血管病、癫痫、脑囊虫、脑积水、脑动脉硬化、眩晕、麻痹震颤、精神分裂症等。 心血管系统病症:如冠心病、心绞痛、肺源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无脉症、血栓性静脉炎等。 消化系统病症:如溃疡病、慢性肝炎、肝脾肿大、呕吐、呃逆等。 妇产科病症:如原发性痛经、流产后腰痛或出血、产后身痛、月经失调、不孕症、子宫肌瘤、慢性盆腔炎等。
编辑本段主治
上焦瘀血,头痛胸痛,胸闷呃逆,失眠不寐,心悸怔忡,瘀血发热,舌质暗红,边有瘀斑或瘀点,唇暗或两目暗黑,脉涩或弦紧3妇人血瘀经闭不行,痛经,肌肤甲错,日晡潮热;以及脱疽、白疙,眼科云雾移睛、青盲等目疾。现用于高血压、精神分裂症、脑震荡后遗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血栓性静脉炎、色素沉着、性功能低下、更年期综合征、顽固性头痛、顽固性低热、眼底出血等属瘀血内阻,日久不愈者。 本方主治胸部的瘀血证。胸部属肝而包括上焦,肝司营血,性喜畅达,功能疏泄。今血瘀胸中,肝失疏泄,故症见头痛、胸痛、失眠、心慌、呃逆等证。治宜调肝逐瘀为法。故本方除桔梗引药上引,牛膝引邪下行,甘草和中调药外,其余药物均入肝经。如当归、生地、柴胡养血活血,清热疏肝,适用于血瘀热证;桃仁、赤芍、红花逐瘀活血;血不得气不活,气不得血不行,川芎为血分气药,枳壳擅长理气疏肝,二者合用,助本方理气活血,并有调理肝脾作用,诸药配伍,共成活血逐瘀,理气疏肝之剂。
编辑本段实验研究
1.改善微循环,抗休克《中成药研究》1988(7):29,对微循环作用的观察表明,消化道给药后,能明显改善由高分子右旋糖酐造成的大鼠急性微循环障碍,并可防止由于微循环紊乱而致的血压急剧下降。证明有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增加组织器官血流灌注量的效应。 2.凝血作用和抗凝作用《浙江中医杂志》1981(10):428,本方静脉制剂在试管内有缩短复钙时间、凝血酶原和凝血酶凝固时间,对血小板有解聚作用,并能复活肝脏清除能力。 3.血府逐瘀汤对用血瘀证兔模型血清损伤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将正常组、血瘀模型组、血瘀+中药组和高脂血症组兔血清加入同批培养的正常兔主动脉内皮细胞中,作用24小时后,观察细胞液中ET、NO的含量和t-PA、PAI及AT-Ⅲ活性的变化。结果与正常血清组相比,血瘀血清组细胞液中的ET和NO含量都明显升高,PAI活性也明显升高,AT-Ⅲ活性则明显降低,t-PA活性虽有下降趋势,但无显著性意义;而血瘀+中药血清组细胞液中的ET和NO含量以及t-PA、PAI和AT-Ⅲ活性都未有明显改变。结论显示血府逐瘀汤能调节血瘀证兔模型血清对内皮细胞ET/NO的释放平衡作用和降低其对抗凝、纤溶功能的影响,对内皮细胞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编辑本段方诀
血府当归生地桃,红花甘桔赤芍熬,柴胡芎枳加牛膝,活血化瘀功效高。 组方当归三钱(9克),生地三钱(9克),桃仁四钱(12克),红花三钱(9克)、枳壳二钱(6克),赤芍二钱(6克)、柴胡一钱(3克),甘草二钱(6克),桔梗一钱半(4.5克),川芎一钱半(4.5克),牛膝三钱(9克)。 方剂特点功效本方由桃红四物汤(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生地、赤芍)合四逆散(柴胡、枳壳、甘草、赤芍)加桔梗、牛膝而成。方中以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而养血,防纯化瘀之伤正;四逆散疏理肝气,使气行则血行;加桔梗引药上行达于胸中(血府);牛膝引瘀血下行而通利血脉。诸药相合,构成理气活血之剂。本方以活血化瘀而不伤正、疏肝理气而不耗气为特点,达到运气活血、祛瘀止痛的功效。 方剂主治本方为王清任用于治疗“胸中血府血瘀”诸症之名方。即由于肝郁气滞、气滞血瘀所致头痛、胸痛、憋闷、急躁、肝气病及用归脾治疗无效的心跳心忙、胸不任物或胸任重物、夜睡多梦、失眠不安、发热、饮水即呛、干呕、呃逆、食从胸后下等症,均可用本方治疗。
编辑本段其它
色素沉着、尿血、多汗症、低热、乳房纤维瘤、三叉神经痛、脑瘤、慢性荨麻疹、痒疹、慢性咽炎、盗汗、哮喘、胸壁挫伤、视网膜静脉血栓形成及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等。(选自《中国历代名医学术经验荟萃丛书》) 出处:《医林改错》 本方由桃仁、红花、当归、生地实、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甘草诸药组成。用于胸中瘀血,阻碍气机、兼肝郁气滞之瘀血证,证见胸痛、头痛曰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舌质黯红,脉涩或弦紧等。有活血袪瘀、行气止痛之功。 本方原为治瘀血内阻胸部,气机失畅以致胸痛胸闷之剂。王清任认为隔膜的低处,且如池,满腔存血,名曰“血府”。于是根据“血府”可以产生“血瘀”的理论,创立此方。本方从桃红四物汤化裁而来,不仅可行血分之瘀滞,又可解气分之郁结,活血而不耗血,袪瘀又能生新,使“血府”之瘀逐去而气机畅通,从而诸证悉除,故名“血府逐瘀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8489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旋覆代赭汤方歌方解,功效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