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生姜和干姜的区别,浅谈真武汤与半夏泻心汤中的姜

道医 2023-06-24 21:54:32

真武汤和半夏泻心汤均出自于张仲景的《伤寒论》,是临床常用的两个不同类型的方剂。不少初学者对两个方剂的组成意义缺乏理解,对两方中“姜”的作用缺乏了解。为了加深理解,使之不易混淆,下面我就两方的区别要点、生姜和干姜的异同,结合自己学习和运用体会,简要叙述如下。

1 两个方剂的区别要点

1.1 方剂组成 真武汤由茯苓、芍药、生姜、白术、附子组成;半夏泻心汤由半夏、黄芩、黄连、干姜、人参、大枣、甘草组成。虽然方中的药物大不相同,但两方中均用了姜,不同的是:真武汤用的是生姜,半夏泻心汤用的是干姜。

1.2 功用 真武汤温阳利水;半夏泻心汤和胃降逆,开结除痞。两个方剂均能治疗寒湿为患,但真武汤温补肾阳以利水湿;半夏泻心汤和胃开结、平调寒热以除痞症。

1.3 适应证 真武汤一是主治肾阳虚衰,水气内停所致的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恶寒腹痛、下利或肢体浮肿、苔白不渴、脉沉等证侯。正如《伤寒论》316条曰:“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不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二是可治“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伤寒论》82条)。半夏泻心汤主治心下痞满不痛,或干呕,或呕吐,肠鸣下利,苔薄黄而腻,脉弦数等证。《伤寒论》154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以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去发热汗出而减。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并治之条文亦云:“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1.4 组方意义 真武汤所用的生姜,既可助附子温阳化气,又能助茯苓、白术温中健脾,为佐使药。半夏泻心汤中所用的干姜,辛温祛寒,为臣药,与半夏、黄连、黄芩、大枣等诸药相配,寒热并用,辛苦并进,补泻兼施,共奏泻心消痞,补中扶正,调和寒热之功。

2 生姜和干姜的异同

两味药物均属辛温,皆能入脾肺经,共同具有温中止呕和温肺止咳的功效,均可用于因寒而致的腹痛呕利、咳嗽等证。但是,生姜为解表药,重在发汗解表,用于风寒表证及咳嗽,无回阳之功,且温中祛寒以治腹痛吐利的功效不及干姜。干姜性热,以温中回阳为主,用于亡阳及脾胃虚寒证,不具解表散寒的功效。《珍珠囊》曰:“干姜真用有四:通心助阳,一也;祛脏腑沉寒痼冷,二也;发诸经寒气,三也;治感寒腹痛,四也。”由此,对干姜的功效,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

3 体会

真武汤合半夏泻心汤是两个不同类型的方剂,针对的病机病症也完全不同。但是,治疗的疾病都与寒湿有关,并且都用了“姜”。因此,在哪个方中用生姜,哪个方中用干姜,就至关重要,不能含糊混淆,必须抓住其主要的病机证候及组方意义。

真武汤的病机是肾阳虚衰,水气内停。表现的证候以恶寒、水肿、小便不利、脉沉等为主。故方中用生姜之目的在于温散水气以消水肿,而不是用干姜以温补脾阳。

半夏泻心汤主治小柴胡汤证因误下伤中而形成的痞症,病机是寒热互结,阻于心下,气机逆乱。表现的证候以心下痞满不痛、呕利、脉弦数等为主。故方中用干姜之目的在于祛寒散结,使痞胀得消。因干姜散寒的力量强,寒热互结的痞块,不用热性的干姜,则寒就无从得散,痞块无从得消。所以,在本方中用干姜而不用生姜。

在学习和运用此两个方剂时,对“姜”的使用,容易发生混淆的原因是:对两个方剂中的姜的作用没有深刻理解。就真武汤而言,是治肾阳虚衰,水气内停的方剂,易误认为肾阳虚衰导致脾阳虚,出现脾肾阳虚的共同证候。附子、干姜同为温里药,附子温肾阳,干姜温脾阳,相须为用,使脾肾之阳得以温煦,水湿得以运化。其实不然,真武汤中的姜恰恰不是用干姜,而是用生姜,重点取其温散水气之功。就半夏泻心汤而言,是治寒热互结、气机逆乱的痞症。生姜既能祛寒,又能止呕、散水气、助运化。所以,有的人误认为在此方中一定用生姜。然而,半夏泻心汤中不是用生姜,而是用的干姜,重点取其辛温祛寒、苦辛并用,以达治痞的目的。

由此可见,祖国医学也同其他科学一样,具有严肃的科学性、严谨性,不能有半点虚假,更不能凭自己想当然,否则就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姜半夏的功效与作用的功能与主治

姜半夏的功效与作用的功能与主治

姜半夏的功效与作用的功能与主治,这种食物富含营养,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运用范围广,适合的食物就是最好的,中医学上这种药材可以活血益气,下面跟大家分享姜半夏的功效与作用的功能与主治。

姜半夏的功效与作用的功能与主治1 1. 用于痰多咳嗽。

半夏性燥而功能化痰,其所化之痰,以脾不化湿,聚而成痰者为主,为治湿痰的.要药,适用于痰湿壅滞、咳嗽气逆等症,常与陈皮、茯苓等配伍;治痰多咳嗽,又常与贝母配伍应用。因其性温,故又可用治寒痰,宜与白芥子、生姜等同用;因其化痰力佳,故亦可治热痰与风痰,治热痰可与瓜蒌、黄芩等配伍;致风痰,宜与天南星等同用。

2. 用于胸脘痞闷,胸痹,结胸等症。

半夏功能辛散温通、化痰、燥湿,故可用于痰内阻、胸脘痞闷病症,可配陈皮、茯苓等同用;如寒热互结,有可配黄芩、黄连、干姜等同用,可收辛开苦降、散结除痞的功效(如半夏泻心汤)。此外,又常用于胸痹疼痛,配瓜蒌、薤白等同用;治结胸症可与瓜蒌、黄连等同用。

3. 用于瘿瘤瘰历、疮疡肿痛、梅核气等症。

半夏又能化痰散结,可用以治疗痰湿结聚所致的瘿瘤、瘰历痰核、阴疽肿痛,或痰气互结的梅核气等病症。用治瘿瘤瘰历痰核,可与海藻、黄独、贝母等配用。痈疽未溃者可用生半夏配生南星等同研,调醋外敷,有散结消肿的功效。用治梅核气,可配厚朴、紫苏等同用。

上面就是关于中药姜半夏的相关介绍,如果是发现自己生病了想使用中药调理,那么一定要先看过中医之后,让医生给自己开药,不要以为自己知道一点中医的知识,就自己拿药喝。很多疾病的症状都很相似,但是偏偏吃的药就不一样,所以做好还是让医生给自己开药的好。

姜半夏的功效与作用的功能与主治2 姜半夏主治

现代药理研究,姜半夏有镇吐、镇咳、祛痰、抗菌、抗癌、抗早孕作用;本品经姜汁制以后镇吐作用加强;另外本品对实验性室性心律失常和室性期前收缩有明显的对抗作用;有显著的抑制胃液分泌作用,对胃溃疡有显著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姜半夏成分及现代药理研究

姜半夏含有生物碱、多种氨基酸、皂苷,及少量多糖、脂肪、直链淀粉等。

姜半夏食用方法-泡水喝的功效

日常用量:3~8g,水煎服。

姜半夏药用部位

为半夏的炮制加工品。

真武汤的功效与作用,真武汤的配方

中药治疗疾病在医学上使用得非常多,今天小编要介绍的这个中药方子是一治疗肾水肿类疾病的药物,叫做真武汤。其实很多中成药就是通过一些传统的这中药方研制而来的,但是呢由于生产技术的原因,临床上也有一些直接使用的中药方,比方说真武汤。那么真武汤有什么作用与功效呢?
1、功效与作用
真武汤的功效与作用:
1、主对于脾肾阳虚以及水气内停引起的水肿有很好的疗效,通常患者会出现小便不利、四肢沉重、苔白、肢体浮肿等症状。
2、对于发汗过多,阳气虚弱以及寒水内动等情况治疗效果也比较好。但是,服用药物之后,患者多会有心悸、头晕等症状出现。
接下来为大家介绍一下真武汤的临床应用;
1、可用于急性的肾炎引起的水肿,以及由于脾肾阳虚而引起的心脏水肿,出现这些情况可以服用真武汤治疗。
2、如果有脾肾阳虚、痰饮上泛的情况,病情有咳嗽情况的患者,服用本品也可以得到有效的治疗。
3、凡是由心力衰竭引起的眩晕、乏力、心悸、面部浮肿等情况,或者虚损病出现有四肢不温、气喘、脉象迟弱的患者都可以服用真武汤来治疗。
2、药方配伍
【药方名称】真武汤
【处方】茯苓9克芍药9克白术6克生姜(切)9克附子5克(炮)
【功能主治】【功用】温阳利水。治脾肾阳衰,水气内停,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腹痛下利,或肢体浮肿,苔白不渴,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_动,振振欲擗地者。现用于肝、肾性水肿,心性水肿,耳源性眩晕,慢性结肠炎等属于牌肾阳虚者。
【用法用量】上五味,以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每次温服100毫升,日三服。
若咳者,加五味子、细辛、干姜各3克;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6克;若呕者,去附子,生姜加重至15克。
【备注】本方是治脾肾阳虚,水湿内停的要方。方中附子温壮肾阳,白术健脾燥湿,茯苓利水渗湿,生姜温散水气,芍药利小便,止腹痛。五味相配,既能温补脾肾之阳,又可利水祛湿。故适用于脾肾阳虚,水湿内聚所产生的诸证。
【摘录】《伤寒论》

干姜+半夏

(干姜, 半夏) 共13个方剂使用:

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黄连汤,生姜泻心汤,小青龙汤,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半夏干姜散,干姜人参半夏丸,鳖甲煎丸,厚朴麻黄汤,小青龙加石膏汤

1.【半夏泻心汤】:半夏半升(洗)黄芩 干姜 人参 甘草(炙)各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擘)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 ? 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 2)【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 ? 第10条.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2.【甘草泻心汤】:甘草四两(炙)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黄连一两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 ? 第158条.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 2)【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 ? 第159条.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 3)【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

? ? 第10条.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

3.【黄连汤】:黄连三两甘草三两(炙) 干姜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人参二两 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 ? 第173条.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4.【生姜泻心汤】:生姜四两(切)甘草三两(炙) 人参三两 干姜一两 黄芩三两 半夏半升(洗)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擘)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 ? 第157条.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5.【小青龙汤】:麻黄(去节)芍药 细辛 干姜 甘草(炙) 桂枝(去皮)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洗)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 ? 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 2)【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 ? 第41条.伤寒,心下有水气,咳有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 3)【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

? ? 第23条.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 4)【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

? ? 第35条.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

? 5)【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 ? 第7条.妇人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龙汤主之。涎沫止,乃治痞,泻心汤主之。

6.【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茯苓四两甘草三两 细辛二两 干姜二两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 1)【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

? ? 第38条.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

7.【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茯苓四两甘草三两 五味半升 干姜三两 细辛三两 半夏半升 杏仁半升(去皮尖)

? 1)【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

? ? 第39条.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其证应内麻黄,以其人遂痹故不内之。若逆而内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

8.【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茯苓四两甘草三两 五味半升 干姜三两 细辛三两 半夏半升 杏仁半升 大黄三两

? 1)【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

? ? 第40条.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

9.【半夏干姜散】:半夏干姜各等分

? 1)【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 ? 第20条.干呕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主之。

10.【干姜人参半夏丸】:干姜一两人参一两 半夏二两

? 1)【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 ? 第6条.妊娠,呕吐不止,干姜人参半夏丸主之。

11.【鳖甲煎丸】:鳖甲十二分(炙)乌扇三分(烧) 黄芩三分 柴胡六分 鼠妇三分(熬)干姜三分 大黄三分 芍药五分 桂枝三分 葶苈一分(熬) 石韦三分(去毛) 厚朴三分 牡丹五分(去心) 瞿麦二分 紫葳三分 半夏一分 人参一分 蟅虫五分(熬) 阿胶三分(炙) 蜂巢四分(炙) 赤硝十二分

? 1)【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

? ? 第2条.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如何?师曰:此结为症瘕,名曰疟母,急治之下,宜鳖甲煎丸。

12.【厚朴麻黄汤】:厚朴五两麻黄四两 石膏如鸡子大 杏仁半升 半夏半升 干姜二两 细辛二两 小麦一升 五味子半升

? 1)【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 ? 第8条.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

13.【小青龙加石膏汤】:麻黄芍药 桂枝 细辛 甘草 干姜各三两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石膏二两

? 1)【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 ? 第14条.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8538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