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炎肾病型或慢性肾功能不全、肾病综合征临床多见脾肾阳虚。症见全身水肿,或伴有胸腹水,尿少,形寒肢冷,腰膝酸软,纳差腹胀,大便溏稀,面色萎黄或黧黑,舌淡胖有齿痕,苔白滑,脉沉细,或恶心呕吐。因脾主运化,作用于精微的摄取与水液的输布;肾司开阖,作用于精气的蓄藏与湿浊的排泄。今脾虚则运化无能,肾虚则关门不利,于是水液潴留而出现严重水肿。由于脾肾摄取、封固失职,精气不藏。镜检尿蛋白多及有管型尿。故对本型的治疗应着重温补脾肾、温阳利水,并应加强脾气摄取精微与肾气封固功能。同时脾肾阳虚反应在血液流变学上有全血黏度增高的特点,因而在治疗上亦要重视祛瘀治法的运用。而且,管型尿为精微物质在水道“瘀滞”、“积聚”的结果,用活血化瘀药治疗有效。如果肾的气化功能衰竭,分清泌浊失调,致使浊阴潴留为害,表现为尿素氮增高之氮质血症,症见恶心呕吐等,这时的治疗,应在温补脾肾的基础上,辅以通便泄浊和利尿泌浊。有时应把泄浊看作是治疗的主法。一般应以生大黄、附片、红参等为主。总的来讲,对本型的治疗,宜益气温肾,利水活血,通便泄浊。方用肾气丸、真武汤、参附汤加减:基本处方:黄芪30g,党参15g,炒白术15g,制附片10-20g,桂枝9g,淫羊藿20g,巴戟天20g,猪苓、茯苓各20g,泽泻20g,车前子20g(包煎),益母草30g,丹参20g。水煎服。
加减运用:难治性水肿,必伴气虚血瘀,宜加重益气活血化瘀用量,以推动利尿。黄芪、党参、丹参、益母草四味量宜大,可用至60g。有报道补气药对实验性肾炎有病理性修复作用。黄芪是治疗难治性肾炎之良药。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黄芪有利尿作用,而且持续时间长,对实验性肾炎、能降低蛋白尿的排泄,这与黄芪的摄精作用相吻合。黄芪还可扩张血管,改善肾血流量,降低尿素氮,提高血浆蛋白,调整免疫平衡,减轻免疫复合物对肾小管基底膜的损害。黄芪还可延长人胎肾细胞的生长寿命。活血化瘀药对抑制免疫、抑制肾小球纤维化,改善病人的高凝状态均有一定作用。益母草经药理研究,给麻醉兔静注益母草碱后,尿量可增加2-3倍。益母草抗血栓形成作用较强,使血栓形成时间延长,血小板聚集功能减弱,使凝血酶原时间及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血浆纤维蛋白原减少。
某些病人的蛋白尿长期不消,意味着肾脏损害仍然存在,要积极寻求治疗蛋白尿的方法,促使慢性肾炎病情向好的方面转化。同时大量蛋内尿本身也是加剧肾功能恶化的一个重要因素:蛋白偏高者西医采用激素强的松口服,口服之后,有类似中医阴虚阳亢之副作用,配合中药滋肾养阴可减轻副作用。
另外,据报道,对慢性肾炎反复发作,用中药清热利湿法较易收效,治疗结果亦证实了湿热的存在。若镜检见到红细胞和白细胞者其病应着眼于湿热,应在处方中酌加清利之品和凉血止血之品,如蚤休、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生地榆、槐花、藕节等。
慢性肾衰竭是肾脏疾病的终末期表现,为肾阳衰竭,肾失蒸化,浊中之清不能复升,浊中之浊不能下注,以至湿浊、水毒潴留体内,津液不能上承,湿浊不能下注,清浊相混,升降失常,而致发生尿闭、呕吐、腹胀、纳呆之症,甚至神志昏迷。其呕吐常与癃闭并见,属于中医“关格”范畴。仲景谓“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呕吐”,为西医尿毒症。此由脾肾阳虚,湿毒内蕴,浊气上逆,是因虚致实,虚中夹实,本虚标实之证。因此对本病的治疗,应从改善气机升降人手,采用升清降浊的方法,立足于益气温肾以治其本,活血利水,通腑泄浊以治其标。因此可在上方的基础上,加入善走血分的大黄,以通腑泄浊。各种肾功能不全,均可用制大黄6~15g,这是治标。晚近研究表明,大黄导泻可致肠道排氮增多,使尿素氮减少。大黄泻热毒、荡积滞,且有活血化瘀作用,可以改善肾脏微循环,是治疗急慢性肾衰竭的良药。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我国现在平均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人有慢性肾脏病,那么,我国13亿人口,差不多就有0.5亿病人是患有慢性肾脏病的,并且逐渐年轻化,成年人甚至比老年人患病还多,怎么样预防和治疗成为了目前的当务之急。
目前常见的针对肾炎的治疗方法主要是: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清热利湿或清热解毒法、疏风清热、凉血解毒、祛风利水、内外分消。这几种方法是目前西医和中医常用的一些治疗肾炎的方法,那么效果到底怎么样呢?结果也并不是特别明显。
那么,什么样的治疗方式治疗肾炎最有效呢?
北京东城的索玉芬提出了“扶正祛邪”的方法,人与天地相应,求得自身平衡,以御外邪的侵袭。肾病患者一般正气虚弱,免疫功能低下,自身抵抗疾病的能力较弱,难以适应季节的变化,湿热留念,伤及血络,让病情反反复复,从而导致肾衰竭、尿毒症,严重者可能危及生命。
“每逢春夏交替之际或初夏时节,人体内阳气上升,湿热之邪渐甚,肾病患者往往因实致虚,此时若遇外邪侵袭、烦劳过度、饮食不当、失治误治等情况,易在人体本虚的基础上让尿蛋白、红细胞流失加重,继而引起水肿、高血压、肌酐、尿素氮指标上升,导致病情复发或加重,加大治疗难度。”尤其是长期依赖激素的肾病患者,每到季节交替之际易病情反复。
湿郁日久,易从热化,而成湿热;患者因脏器虚损,易反复感染,即中医的湿热或热毒;久用助阳生热之品,有助湿化热之弊,故湿热内蕴贯穿于肾病的演变过程。对此索玉芬表示,肾炎治疗需根据肾脏病理损伤的”虚、实、邪、滞、毒、瘀、湿、热”八大病机类型而定,以达平衡阴阳,协调五脏,改善肾脏内在环境为中心,深入病灶增犟肾脏的血流量,加犟肾脏毒素的排泄能力。
由于蛋白尿演变过程较久,久病入络、湿热内停、血行滞涩,阻碍三焦水道的正常运行,致使精微不能循行于正道而外泄,以致形成蛋白尿。蛋白尿的产生原因非常复杂,在邪实方面多以湿热蕴结、瘀血阻络为主,在正虚方面多以脾肾两虚为主。慢性期以健脾固肾,维护肾气,加犟肾脏之气化功能,是治疗肾炎的根本原则。
慢性肾炎在治疗中主要有两大难题,一是正虚难复,病多反复;二是内外合邪,邪实难除。对此,中医用药之机贵在扶正必祛邪,邪祛则用药得力。“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利尿渗湿有助于阳气通达,脏腑功能恢复,则水湿祛而气血旺,邪有去路而正自安。”中医治本,在消除病因时还能祛除沉积在基底膜上的免疫复合物与病变组织,并针对受损伤的肾小球基底膜进行修复,修复到位之后,由于引起病变的根本原因被消弭于无形,尿蛋白、潜血必然会逐渐减少直到消失,且这种消失是随着病因的清除而消失的,因此一般不容易出现反弹,愈后不易复发。
按摩疗法,也是肾炎病的一种辅助治疗措施。以按摩部位来分,可分为头面颈部按摩、胸腹部按摩、腰背部按摩、肢体按摩、足部按摩等,长期坚持,也有一定作用。当然,肾脏病患者进行按摩治疗,仅是一种辅助措施,对此患者应有所认识,应该全面理解肾脏病的综合治疗。适用于肾脏病患者的常用保健按摩方法较多,患者可根据病情选择运用,对所用穴位不明者,应在医生指导下选准穴位,方可进行。
腰部自我按摩
(1)推法
用两手掌根部紧按腰部,用力上下推动,动作要快速有劲,直至发热为止,每日早晚各进行1次。具有补肾通络、行气活血的功效。
(2)摩法
用两手掌擦热,按摩两侧腰部,每侧50次,每日早晚各做1次。有补肾壮腰的功效。
(3)捶法
用两手握空拳,前后来回捶击双侧肾区,或结合捶击与其对应的腹部,每次20下。具有通经活络、行气化淤止痛的功效(伴有血尿者,不宜用此法)。
本法重在腰部,通过自我按摩,对肾脏病患者具有补肾壮腰、舒筋活络、祛风除湿、调节脏腑功能的作用,可增强身体抵抗力。
自我穴位按摩
(1)浴面
两手搓热,手指并拢,手掌摊开,紧贴面部,以双手中指的指腹部为先导,分别从鼻翼两旁的迎香穴开始,沿鼻柱两侧缘向上推擦,经目内眦、眉头等处到达前额部,然后两手左右分开,横推至两鬓,两掌心也随之掩眼而过,由两鬓再向下,经过颞部的太阳穴及耳前、面颊等部,返回到鼻翼两旁之起点,再重新开始,按上述路线循环进行。浴面具有畅通气血、祛散风寒、明目通窍、醒脑提神及美容等功效。适用于感冒、头痛、神经衰弱等。对肾脏病之体虚易感冒者甚宜。
(2)擦鼻
用两手中指指腹擦鼻的两侧,由攒竹至迎香。具有通鼻开窍的功效。适用于防治肾脏病引起的体虚感冒。
(3)运顶
五指略为张开,按于额上,由前向后,顺手运顶摩发,宛如梳头之状。因五指分开,正好作用于分布在头顶部的五条经脉,头领两侧又是胆经的分野,故运顶具有疏通气血、散风行湿、清泄肝胆之火的功效,适用于防治肾脏病之高血压、失眠、头痛、神经衰弱等症。
(4)抹项
两手手指相互交叉,手掌合拢,抱于脑后项枕部,掌根部分别安置于后枕骨下项后大筋(斜方肌)外两侧凹陷处的风池穴,后沿着脊柱,由上往下按抹数次。风池穴为体表的“感风之处,停风之所,治风之穴”,用力按抹,可祛头面之风,散巅顶之寒,宣肝胆之火、清耳目之热。适用于防治感冒、头痛、高血压、神经衰弱等症。对肾脏病高血压型及体虚易感冒者均宜。
(5)推胸肋
用一手的手掌平放在同侧胸部的乳头上方,斜行向下推抹,途经前胸正中两乳头之间(膻中穴),推向对侧的胁肋部。推胸肋法有宽胸利气、止咳化痰、平喘降逆、疏肝利胆、和胃消食、散淤除积等作用。经常练习,可产生增强呼吸机能、促进血液循环,宜散郁滞之气血等综合效应。对肾脏病引起的水肿、高血压、纳差等均有效。
(6)揉中脘
以一手掌大鱼际部紧贴中脘穴,另一手叠于掌背之上以助其力,两手协调作顺时针方向揉动。有健脾和胃助消化之功。适用于肾脏病及慢性肾功能衰竭而见胃脘痞满、胀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
(7)摩腹
用一手手掌心掩于脐部,另一手手掌重叠其上,从脐下两横指处的气海穴开始,手掌紧贴腹壁,作以脐为中心的顺时针方向、直径由小到大、呈螺旋状的揉摩运动,一直扩展到整个腹部,如此反复数次。摩腹可健脾和胃、消食导滞、化湿散淤、利水通淋、补气生血、温养下元。因六腑以通降下行为顺,脐下气海穴为“元气蓄藏之海”,故摩腹不仅能理气通腑,而且能激发振奋元气而起强壮作用,是较常用的自我保健法之一。适用于防治肾脏病所致之消化不良、腹胀、泄泻及下元虚冷、夜尿频多等症。
(8)擦少腹
两手掌分别紧贴两侧肋部,由外上向内下方斜擦。具有温补脾肾的功效。适用于肾脏病之脾肾阳虚症。
(9)搓腰
两手掌根紧按腰部脊柱两侧,稍用力上下擦动,动作要快速有劲,配合腰部活动,以腰部发热为度。搓腰活腰有壮腰健肾作用。如同时按摩两侧肋部,谓之“运动水土法”。“水”指肾、“土”指脾,具有加强脾肾两脏功能的作用。适用于肾脏病之脾肾两虚症。
(10)揉腰眼
两手握拳,以食指掌指关节突起部(拳尖)按揉腰眼穴。具有健腰益肾作用,适用于防治肾脏病的腰酸腰痛。
(11)捶骶
手握空拳,敲打骶部,两拳交替,一起一落。用劲轻重适当,灵巧而有节奏。因骶部正中一线为督脉的起始段,捶之可振奋督脉(注:督脉行于背部正中,能总督一身之阳经,故又称“阳脉之海”。有调节全身诸阳经经气的作用。)的阳气,上病下取而用于肾脏病之高血压,若将捶打范围扩大至两臀部,对防治腰腿痛也有较好效果。
(12)拿肩
以一手的四指指端与拇掌部相对合,用力攀拿对侧肩胛骨上的斜方肌腱,食指、中指指端着力于肩井穴处。然后,一捏一放,一紧一松,逐渐向肩胛、肘臂处挪移,可直拿至腕掌。拿肩法可通行气血:拿曲池穴(臂弯纹头外侧)能疏风解表、清热降压。适用于肾脏病之高血压或伴有风热感冒者;拿内关穴(掌侧腕上约两横指处)能和胃宽胸、养心安神,适用于肾脏病及尿毒症而见恶心、呕吐、胃病、纳差、心慌、胸闷等症。
(13)运膏盲
两手自然下垂,转摇两侧肩关节,带动肩胛骨,以作用于背部的膏盲穴。适用于肾脏病体虚日久或伴有肩背酸痛者。
(14)揉膝
膝关节屈曲,将两手掌近拇指根的大鱼际肌部,分别同时紧按在膝关节髌韧带两侧的凹陷处(膝眼穴)。随后带动该处皮肉做轻柔缓和的回旋揉动。一膝揉毕,再揉另一膝。揉膝有和气血、活筋络的作用。揉完膝眼后,膝内侧手掌上行至大腿内侧距髌骨上缘二横指处的血海穴按揉,可活血通经,清血分之热。适用于治疗肾脏病之血淤有热者;同时膝外侧手下行至外膝眼下四横指处的足二里穴按揉,可健脾扶正、和胃降浊,是肾脏病以脾虚为主者的必选穴,也是常用的强壮穴之一。
(15)擦足
屈膝盘腿,用一手靠小指一侧的手掌部,反复摩擦对侧一足的内侧面或底部。一般从内踝的后方开始,经内踝向下,斜行至脚掌心,来回摩擦。因“湿从足入、寒从脚起”,上述按摩部位是足少阴肾经的一部分,常行擦足之法,可促进肾气流动、精气充溢,既能温肾壮阳,祛除寒湿之邪,又能引热下行、导火泄降,此即所谓“引火归原”法。适宜于肾脏病患者长期习用。
五步按摩法
(1)头面颈部按摩
包括揉按双侧风池穴,面部双侧迎香穴,推揉鼻梁两侧及颈旁诸穴位,指压双侧太阳穴,有疏风散邪之功,可预防感冒,减轻鼻塞、咽痛、头痛等症状。
(2)胸腹部按摩
可用双手大鱼际,轻轻叩打胸前膻中穴,推揉水分、中脘、下脘诸穴,而后顺时针绕脐按摩腹部36周,逆时针绕脐按摩腹部36周。有宽胸理气、和胃消胀的作用。大便不畅者,点按左天枢穴;大便不通者,双手掌相叠,由右上腹到左上腹再到左下腹,推揉36次,以产生便意为佳,有利于保持大便通畅。
(4)肢体按摩
取双手合谷穴,腕上外关穴,下肢足三里穴,三阴交俞穴,腿后侧承山穴,以手按捏穴位,有疏通经络、调理气血的作用。足三里穴则应作为重点点揉捏按,以益气培元,增加机体抵抗力。
(5)腰背部俞穴
脊柱双侧华伦夹脊穴及肾俞、脾俞、志室、腰阳关诸穴,由家属用手掌自上而下推揉。患者也可自我拍打腰部诸穴。有补肾强腰、疏通经络的功效,可减轻腰痛症状。
(6)足部按摩
取照海、太溪诸穴,指压点按。并于每天晚上温水泡脚30分钟,搓涌泉穴100次,有引火下行、补肾归元的作用,对治疗肾炎、高血压等有一定益处,可改善头晕、口舌生疮等症状。
肾脏是我们体内一个很重要的排毒器官,所以如果肾脏出了问题对我们的身体是非常的有影响的。因为肾脏是排毒器官,所以人体内的新陈代谢是要靠肾脏的,如果肾功能不好,那么排毒效果就不会好,就会影响身体健康,所以我们要好好保养肾脏。那么中医治肾衰竭有何方法?肾衰竭需吃什么水果?
1、中医治肾衰竭的方法
1、热毒炽盛
症见壮热不已,烦躁不安,心悸气喘,口干欲饮,头痛身痛,尿少黄赤,或者尿闭,舌质红,苔黄干,脉数。治宜清热泻火解毒。
方选:白虎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石膏、知母、甘草、粳米、黄连、黄芩、黄柏、栀子。若发热重者,加紫雪散以清邪热;口渴甚者加石斛、花粉以清热生津止渴;小便短赤或尿血者加大小蓟、茅根、生地榆以清热利尿、凉血止血;腑实便秘者加大黄或调胃承气汤以清泻阳明邪热;吐衄、发斑者加生地、丹皮、玄参以凉血化斑。
2、火毒瘀滞
症见高热,谵语,狂躁,干呕,腰痛,吐血衄血,咯血尿血,斑疹紫黑或鲜红,舌深绛紫暗,苔黄焦或芒刺遍起,脉细数。治宜清热解毒、泻火凉血、活血化瘀。
方选:清瘟败毒饮加减。石膏、生地、犀角、栀子、桔梗、黄芩、知母、赤芍、玄参、连翘、甘草、丹皮、鲜竹叶。若尿血较著者,加小蓟、茅根;神昏者加菖蒲、郁金以清心开窍;病重者,加用安宫牛黄丸。
3、湿热蕴结
症见尿少尿闭,纳呆食少,恶心呕吐,胸闷腹胀,口中尿臭,头痛,发热,咽干,烦躁,严重者可神昏谵语,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解毒,利湿化浊。
方选:甘露消毒丹加减。滑石、茵陈、黄芩、菖蒲、川贝、通草、藿香、射干、连翘、薄荷、蔻仁。若热势重者加石膏、金银花以助清热解毒;湿重或水肿者,加泽泻、云苓皮、车前子以利水湿;痰蒙心包重者加菖蒲郁金汤以豁痰开窍。
4、邪陷心肝
症见身热心悸心烦,神昏谵语狂躁,抽搐痉厥,甲青唇黑,舌质红绛紫暗,脉滑数。治宜清心开窍,凉肝熄风,活血化瘀。
方选:安宫牛黄丸合羚羊钩藤汤合桃仁承气汤加减。羚羊角、霜桑叶、川贝、生地、钩藤、菊花、茯神、白芍、甘草、竹茹、桃仁、当归、丹皮、大黄、芒硝、安宫牛黄丸。若高热甚而风动不止者加紫雪丹以清热熄风止痉;痰蔽心窍而神昏深重者加至宝丹以涤痰清热开窍。
5、气阴亏损
症见气短,神疲,乏力,嗜睡,自汗或盗汗,手足心热,心烦不宁,腰酸,舌质淡红,苔薄,脉细数无力。治宜益气养阴。
方选:薛氏参麦汤加减。西洋参、麦冬、石斛、木瓜、生甘草、生谷芽、鲜莲子。若肾阴虚损,阴虚火旺,小便频数而烦热色黄赤者,加六味地黄丸合二至丸,以补肾阴,清虚热;肾气虚损,肾气不固,小便清长而量多者,加肾气丸合桑螵蛸散以固肾气,司摄纳;若湿热留恋不解,纳差厌食,呕恶便溏,心烦苔黄者,加温胆汤以清热化湿。
2、肾衰竭需吃什么水果
(1)菠萝
菠萝含蛋白酶,有些人食后可能会发生过敏,出现腹痛、腹泻、皮肤潮红,全身发痒等症状。所以在食用前将菠萝切成片放入盐开水中浸泡约20分钟,以分解这些物质,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另外患有消化道溃疡、肝肾疾病患者应禁食。
(2)柿子
柿子性寒,易致虚寒症,体弱多病,大便干者不宜吃柿子。柿子中所含的单宁物质具有较强的收敛作用,食用过量易致口涩,舌麻,大便干结。空腹吃柿子容易发生胃结石症,引起腹痛等。
(3)椰子
心力衰竭和水肿严重的病人切忌食用含水量多的水果,如食用大量的西瓜或饮用了过多的椰子汁,会使心力衰弱和水肿加重。
(4)梨
因为梨中果胶的含量很高,能促进食物消化,促进大便排泄。但是梨性寒易致腹泻,儿童肾脏病人需少食,尤其是大便稀的孩子不宜食用。
(5)石榴
中医认为,苹果、石榴具有收敛作用,可用来对付腹泻,因此便秘的人要少吃。苹果中富含的鞣酸与蛋白质结合会成为具有收敛性的鞣酸蛋白质,使肠蠕劲减慢,从而延长粪便在肠道内的滞留时间,容易形成便秘。
(6)香蕉
香蕉属寒性水果,过量食用则会对胃功能造成损害,尤其是身体不适的人更应注意。香蕉富含钾,肾炎患者过量食用会加重病情。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8677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莪术的临床应用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