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俗称天下第一苦药,但又是天下第一良药,谚云“良药苦口”,主要指黄连而言。黄连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功擅清热、泻火、燥湿、解毒,如《珍珠囊》曰:“黄连其用有六:泻心脏火,一也;去中焦湿热,二也;诸疮必用,三也;去风湿,四也;治赤眼暴发,五也;止中部见血,六也。”《本草经百种录》:“凡药能去湿者必增热,能除热者,必不能去湿,唯黄连能以苦燥湿,以寒除热,一举两得,莫神于此。”黄连又是临床的常用药物,如《伤寒论》中有12方次,《金匮要略》中有7方次。有人曾统计宋以前13部方书中,含黄连的方剂占5%,可见其应用之广,且许多名医善用黄连。黄连的主要成分小檗碱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对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溶血性链球菌作用最强,现已成为治疗菌痢肠炎的常用药物。此外黄连还有抗原虫、抗病毒以及抗炎、解毒、利胆和降压等药理作用。黄连在临床的配伍运用甚多,徐老也常用之,并有独到之处。徐老临床运用黄连配伍,略有所得,兹择其一二介绍。
1.黄连配补骨脂
久泻脾虚,运化失司,湿邪内生,蕴久则有化热可能,即使临床表现热象不著,也不能完全排除“潜在”之热,结合肠镜检查结肠黏膜有充血、糜烂、出血点等,则更能说明肠道局部热象的存在。因此,徐老认为,即使是久泻脾肾阳虚的患者,在健脾温肾止泻的同时,也应配以少量黄连,临床常以补骨脂与黄连相伍,盖黄连清热燥湿、坚阴厚肠胃,历来治泻痢之方用此甚多。两药配伍,温清并用,清涩并施,清热而不损阳,温阳而不滞邪,互制互济,共奏温清止泻之功。配伍中黄连一则可清肠腑“潜在”之热,燥肠胃之湿,使泻止而不敛邪,二则坚阴而不过温,亦寓反佐之意。用于治疗久泻,效果甚佳,黄连与补骨脂之比常为1:5左右,若脾肾阳虚较甚,可加益智仁以助温补脾肾止泻。
2.黄连配香附
肝主气,心主火,情志不畅,心肝气郁,久则化热生火,可见胸腹疼痛、痞胀,更年期女性患者多见,诚如王旭高《西溪书屋夜话录》所云:“肝气、肝风、肝火,三者同出异名,但为病不同,治法亦异耳。”此当疏泄肝火,清心理气。香附辛微苦甘而性平,宣畅十二经,为气药之总司,长于疏肝解郁,理气止痛,因其性平,故寒热均宜。黄连泻心火,解热毒,《经》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火郁发之”,两药合用,取《韩氏医通》黄鹤丹意,一疏一清,清疏并用,寒不郁遏,疏不助火,相辅相成,共奏行气泻火之功,使心火去,肝郁解则痛痞除。
3.黄连配藿香
藿香气味芳香,辛散而不燥烈,微温而不燥热,功善化湿解暑,和中止呕,现代药理研究其对胃肠神经有镇静作用,能促进胃液分泌,增强消化能力,并有广谱抗菌作用。黄连苦寒,清热燥湿,两药相配,一寒一温,共奏清热化湿,和中止呕止痢之功。徐老临床常用于湿热中阻之胃痛、痞胀、恶心、泄泻等症,尤其是夏季,暑湿当令,徐老常嘱可在辨证的基础上加用黄连、藿香以祛时邪。徐老认为两药合用尚有鼓舞脾胃,增进食欲的功能,对纳谷不香者也常加用,体会到少量黄连确有健胃开胃之效,黄连一般用量为1~3g,藿香10~15g。
4.黄连配苏梗
苏梗辛甘,微温,入脾、胃、肺经,功能理气,解郁,止痛,安胎,而徐老认为“梗能主中”,苏梗善主中焦脾胃,理气宽中,故尤常用于脾胃气滞、胃脘痞胀隐痛的患者,其效甚佳。并认为其性微辛微温,温而不燥,且其气芳香,有醒脾化湿止呕之功,若兼有中焦湿热,此时与黄连相配,辛开苦降,平调寒热,宣通调和,具理气消痞,清热化湿,通降止呕之功。感冒及因夏秋季节进食螃蟹时可与苏叶同用,一则表散之力有增,二则可解鱼蟹之毒。对于妊娠期胃脘胀痛,恶心欲吐者,黄连、苏梗同用则有理气止痛,清热安胎之功。
黄连为中医临床常用中药,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作用。
1、黄连配干姜:
黄连苦寒泄热,坚肠止痢;干姜辛温散寒而补脾阳。二药相配为辛开苦降、寒温并用之法,用于寒热互结的胃脘痞痛、嘈杂反酸、 呕吐泄泻、痢疾等症。
2、黄连配肉桂:
重用黄连苦寒泻火,抑制偏亢的心阳;反佐少量辛热的肉桂,以导心火下交于肾,用于交通心肾。主治心火偏亢而不下交于肾,心肾不交,火扰心神,则夜寐不安,怔忡失眠等。
3、黄连配半夏:
黄连苦寒降泄,清热燥湿,以开中焦气分之热结;半夏辛温燥热,祛痰降逆,以开中焦气分之湿结。两药配用,寒热互用以和其阴阳,辛开苦降以调其升降,能泻心消湿热之痞,化痰浊之结,使中焦得和,则诸症自愈。用于湿热痰浊,郁结呕恶,胸脘痞满,痰多黄稠等症。
4、黄连配细辛:
黄连清泄胃火;细辛上行止痛。相配可用于胃火牙痛,齿龈肿胀,口舌生疮。若加石膏,可增强其清热功效。
5、黄连配升麻:
黄连苦寒泻心胃之火;升麻甘辛微寒散火解毒。两药相配,善清阳明胃火。主治胃有积热,牙龈肿痛,牙龈出血等症。
6、黄连配香附:
黄连清心泻火;香附疏肝行气。 李时珍曰:“香附得黄连能降火热。”两药相伍,泻火解郁,清心行气,一清一疏,使心火去,郁滞解。善治胸胁闷痛。
7、黄连配朱砂:
黄连清心降火;朱砂重镇安神。 两药相配有清心火、安心神、定惊等功效。可用于心经火热的心悸、烦热、失眠症。配当归、生地黄、甘草为朱砂安神丸,主治心火亢盛,灼伤阴血之心神不安、胸中烦热、怔忡失眠。
8、黄连配吴茱萸:
黄连苦寒以泻肝胃之火,降逆止呕;吴茱萸辛热以开郁散结,下气降逆。两药相伍,辛开苦降,泻肝和胃。主治肝气郁结,日久化火,横逆犯胃之胁肋胀痛,呕吐吞酸等症。
9、黄连配阿胶:
黄连能降泻心火,燥湿解毒;阿胶能滋阴养血止血。两药相伍,一性刚以祛邪,一性柔以护阴,刚柔相济,补泻兼施,有泻火养阴之效。主治温病壮火炽盛,营阴大伤见心烦不寐,热痢伤阴,大便脓血等症。
10、黄连配苏叶:
黄连清胃热降逆气;苏叶行气宽中,宣通肺胃。两药相配有调理肺胃,清热止呕的作用。主治湿热呕吐不止。
11、黄连配生地黄:
黄连苦寒泄降;生地黄凉血养阴。两药相配伍,黄连苦寒泻火不伤阴,生地黄甘寒滋阴而不滞腻,有清热降火,凉血解毒的功效。 治温病热伤营阴,热势不减,神昏谵语症。
12、黄连配木香:
二药均能止痢。黄连清泄实热;木香行气止痛,除里急后重。二药合用为苦辛通降,寒温并施之法。主治湿热痢疾,脓血相杂,里急后重。常与黄芩、葛根同用,疗效甚好。
13、黄连配黄芩:
二药均为清热燥湿之品。黄连善清心火而除湿火郁结;黄芩善清肺与大肠之火热。相配则清热燥湿解毒功效更显著。可用于治一切热病的高热、烦躁及疔疮、痈肿等症。常与金银花、连翘或蒲公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药同用,疗效更好。
14、黄连配葛根:
黄连苦寒清里热,坚肠止泻;葛根轻清升浮,解阳明外热,鼓舞胃气生津液。两药相使为用,清热止泻的功效更显著。可治热病里热腹泻,湿热痢疾。并常配黄芩以增强清热燥湿止痢的功效。
15、黄连配大黄:
二药均为苦寒泄热之品。而黄连善清热燥湿;大黄气味重浊善下行。相配可治邪热内结的痞证。若加黄芩清热凉血止血,为泻心汤,治邪热内迫、血热妄行的吐血衄血。三药既能清气分实热,又能泻血分火毒,对火热亢盛所致各症均可用。
16、黄连配天花粉:
黄连清胃火,泻实热;天花粉生津止渴。两药相配则清胃火而治消渴。用于胃火炽盛,消谷善饥,烦渴多饮之中消。
17、黄连配枳实:
黄连清中焦湿热;枳实行气通 塞。两药合用,消痞而去食积,治疗宿食不消而心下痞满。
18、黄连配麦门冬:
黄连泻心火;麦门冬滋阴清心。两药合用,能清心除烦安神。主治心经有热 之心烦失眠症。
19、黄连配香薷:
黄连清热燥湿;香薷祛暑利湿。两药相伍,可治暑湿泄泻,盛热烦渴。
20、黄连配竹茹:
黄连清泻胃火;竹茹降逆止呕。 两药相伍,清胃止呕,用于胃热呕吐,舌苔黄,口苦。
黄连药性苦寒,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作用,最擅长的就是清胃热、泻胃火。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胃火牙痛的清胃散,就是以黄连为主药的代表方之一。
胃热炽盛化火可导致牙龈肿痛或出血、口干、口渴、喜欢喝冷水冷饮、口苦、口臭等不适,以及面红、大便干硬、舌质红、舌苔黄等热象。黄连用于清胃火时,即可单独研末冲服,也可与其他中药一起煎服。
《本草纲目》明确提出黄连泻火,是治病用的。慢性胃肠道疾病和慢性肝胆疾病的病人,都有消化道症状。长期少量服用黄连,确可有益于肝胆,并能使脾胃虚弱纳少便稀的病人食欲增进、大便变得稠厚,这就是益肝胆厚肠胃的意思。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黄连为大苦大寒之品,容易伤胃,不宜过量或长时间服用,脾胃虚寒者忌用。此外,因黄连苦燥伤津,阴虚津伤者慎用。
扩展资料:
黄连传统多用于治疗热病温病、腹泻痢疾、疮疡疖肿以及心慌、心悸、失眠、冒痛、消渴、口疮等病症。黄连是中医传统中使用得最早、最广泛的清热解毒药、抗感染药。用于各种细菌、病毒等感染性疾病,尤其对急性胃肠炎、急性菌痢效果最好。
由于感染性疾病的复杂性和普遍性,古代曾制定了大量的清热解毒的复方,以增强疗效。在当前抗菌生素广泛使用的情况下,中药只有在特定的情况下才会使用。黄连的复方能增效和改善病情。
黄连素(小檗碱)是从十大功劳等植物中提取的,与黄连的作用大致上是一致的,但并不能取代黄连的全部功能,包括抗病原体作用。在许多疾病的治疗中,口服黄连素片不及黄连复方煎液的疗效好。
黄连治疗各种慢性胃肠道疾病在古代就有许多良方,如泻心汤、左金丸、香连丸、戊己丸、黄连理中丸等,至今还在慢性胃十二指肠炎症、溃疡和慢性肠炎的治疗中广泛使用。
这些配方非常合理,既消除了炎症,又调节了胃肠功能,因此,对胃痛、腹泻有很好的疗效,不比西药差,而且没有副作用。如果在剂型上加以改进,使服用、携带更加方便就更受欢迎了。
人民网——为何“黄连”被看作清热代表?
黄连又叫川连、鸡爪连,黄连极苦,有清热燥溼,泻火解毒之功效。此外还是降血压、降血糖的中药,在中西医上都有应用。那么,黄连有哪些功效和作用呢?大家都知道吗?如果不知道,接下来请跟着我了解吧。
黄连的功效
黄连味苦,性寒,入心、肝、胃、大肠经。清热燥溼,泻火解毒。用于溼热痞满,呕吐,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吞酸,牙痛,消渴,痈肿疔疮;外治溼疹,溼疮,耳道流脓。酒黄连善清上焦火热。用于目赤,口疮。姜黄连清胃和胃止呕。用于寒热互结,溼热中阴,痞满呕吐。萸黄连舒肝和胃止呕。用于肝胃不和,呕吐吞酸。
黄连的药理作用
1、抗菌作用
黄连煎剂100%浓度,平皿法实验表明对痢疾痢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霍乱弧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7种革兰氏阴性菌及葡萄球菌、a-溶血性链球菌、B-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百日咳杆菌等5种革兰氏阳性菌皆有较强的抑菌作用。
2、抗真菌作用
黄连煎剂15%浓度对许兰氏黄癣菌、许兰氏黄癣菌蒙古变种、铁锈色毛癣菌有抑制作用,8%浓度对狗小芽胞菌、絮状表皮癣菌、堇色毛癣菌有抑制作用,10%浓度对共心性毛癣菌、20%浓度对红色毛癣菌、25%浓度对足跖毛癣菌、35%浓度对白色念珠菌有抑制作用。黄连水浸剂1:3浓度对堇色毛癣菌、同心性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许兰氏黄癣菌、奥杜盎氏小芽胞菌、铁锈色小芽胞菌、羊毛状小芽胞菌、腹股沟表皮癣菌、红色表皮癣菌、考夫曼一沃尔夫氏表皮癣菌、白色念珠菌、紧密着色芽生菌、星形奴卡氏菌等有抑菌作用。
3、抗病毒作用
黄连煎剂50%浓度0、1ml/蛋,鸡胚法试验表明对流感病毒PR8株、甲型流感病毒56-S8株、亚甲型病毒FMl株、乙型流感病毒Lee株、内型流感病毒1233株均有抑制作用。黄连煎剂25-100%浓度对乙型肝炎病毒DNA有抑制作用。小檗碱0、5mg/蛋,能有效地降低沙眼病毒感染鸡胚的死亡率,并抑制病毒原生小体的产生。
4、抗阿米巴作用
黄连煎剂1:20-1 :80 浓度、小檗碱1:5000-1 :10,000浓度体外试验有抗阿米巴作用;黄连煎剂1、3g/kg 灌胃,小檗碱50mg/kg 灌胃 对接种于大鼠盲肠的溶组织阿米巴原虫有杀灭作用。
黄连的副作用
中药成份复杂,药理作用更是复杂,现在的技术水平还不能准确的说明黄连的不良反应。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它的副作用小。
黄连大苦大寒,过服久服易伤脾胃,拉肚子,影响到肠胃的运化功能,从而会影响到食欲,导致消化不良。除非体内有实热,否则慎用。
黄连具有着清热解毒以及消炎作用,对于大肠杆菌等都具有着抑制作用。可以泡水喝,但是对于脾胃虚寒的人不宜服用,苦燥伤津,阴虚津伤者慎用,因为是苦寒之品。
一般中病既止不宜久服,最好饭后服用。黄连的用量病轻者每日2-3克,病重者每日5-6克。儿童脾胃功能不健全,不可盲目服用黄连。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8695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野荞麦根的功效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