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加桂汤原文】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117)
【组成】
桂枝15g 白芍10g 炙甘草6g 生姜10g 红枣12枚
【煎服】
水浸30分钟,煎30分钟,约600ml,分早、中、晚3次服。
【主治】
气上冲逆,心腹疼痛,喜热畏寒之奔豚证。
【禁忌】
口渴、思饮、思冷者,忌之。
【类方】
奔豚汤、苓桂草枣汤:同为治奔豚方。不同者,奔豚汤证为肝气郁结,化火上逆,故有口苦烦渴,往来寒热之症状;苓桂草枣汤证为阳虚水饮上逆,欲作奔豚而未成奔豚,故有脐下悸动,小便不利;桂枝加桂汤证已成奔豚,属寒邪为患,故加桂以温之降之。
【临床运用】
1.神经官能症,或因风寒之气直中下焦而见气上冲者。(《伤寒论方运用法》)
2.神经衰弱,歇斯底里性冲逆,感冒,妇人更年期之“ 逆上感。”(《古方临床之运用》)
3.呃逆。伴音低声微,舌淡,脉沉迟无力。(《新中医》
1991;5:45)
4. 食后嗜睡。兼面色晄白,四末不温,时发热汗出,脉濡缓。(《四川中医》1993;5:36)
【桂枝加桂汤方解】
本方降逆缓急,祛寒止痛,为治寒性奔豚证之方。临床运用以冲逆腹痛,喜温畏寒,脉象弦紧为目标。
奔豚之名,始见于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云:“肾脉,微急为沉厥奔豚。”《素问·骨空论》云:“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难经.五十六难》云:“肾之积,名曰奔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气。”《金匮要略》列专篇论述,云:“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诸病源候论》认为惊恐忧思等情志刺激、及阴寒内盛系致病之因。临床症状为腹痛、脐下悸,自觉气从少腹,上冲心胸,甚及咽喉,且头重眩晕。甚者汗出淋漓,手冷至肘、足冷过膝,胸满短气,闭目不语,几近昏愦,有欲死之感。腹诊时腹壁坚硬如板,指下冲动应手,忽大忽小,时隐时现。移时冲气渐平,一如常人。发病时病人及家属惶恐莫耐,若去医院急诊,透视、B超及化验检査,往往均在正常范围,患者无从,医者无耐。多被诊为神经官能症,给予镇静药症状或可暂减,然醒后依然,可谓棘手之证。一般中药调理,虽能使症状缓解,然亦难以根治。故须避免寒冷、疲劳、饥饿等诱因,劝导病人思想开朗,移情易性,多能减少病证之发生。
桂枝加桂汤证,为心阳虚弱,不能坐镇于上,致下焦阴寒之气得以上冲,或寒邪直中而发。多有喜温畏寒,四肢不温,神疲无力,舌质淡,脉沉细迟缓,或兼桂枝汤发热,汗出,恶风寒之表证者。是方用桂枝汤调和营卫,温阳养阴,更加桂二两,则以平冲降逆为主,故用于寒性奔豚。陈修园谓:“上能保少阴之火脏,下能温少阴之水脏,一物而两扼其要也。”药后矢气,或下利者,病愈之信号也。
奔豚欲发,属水饮为患者可服苓桂草枣汤。已发者须辨识之,属阴寒内盛者,用桂枝加桂汤;属肝郁化火者,投奔豚汤。亦可配合针灸以治。以上三方,为仲圣启人规矩,非能应对一切奔豚也。余临床治奔豚,若兼胸满烦惊、肝胆火盛症者,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赭石易铅丹);若寒热夹杂,舌红、脉细者,用乌梅丸改汤治之;若夜间较甚,脉弦者,用活络效灵丹加桂枝黄连白芍治之;若每临晨发作、或枵腹力作发病,属肝肾虚损者,用六味地黄汤加龙骨牡蛎芡实紫石英治之。三棱、莪术活血化瘀,消癥瘕,散痃癖,诸多医家认为性猛烈,耗气伤血,张锡纯则反是之,以为性平和一如香附。余临床所察,诚服其说,故不论何种证型,皆加之,疗效甚好。如发病甚急,取药、煎药尚需一段时间,情急之下,指甲掐压双侧内关,亦可缓减症状。
余乡里患此病者甚多,俗称“痃气”、“痃疙瘩”。余就学时,一老师云,忻州有人,将肾读“贤”,肾气读成“贤气”,文化低故也。当时余尚不解,以为老师所言确当。后临床实践,读书学习,对痃、癖、癥、瘕、积、聚研讨归类,知奔豚、痃、瘕、聚一类证也。清·谢映庐云:“肝胃二经痼冷沉寒,积凝胶聚,绸缪纠结而为痃癖之症,痃者,玄妙莫测之谓;癖者,隐辟难知之称。”若此,读痃气并不为错,乃音同字不同也。
【桂枝加桂汤病案】
1. 眩晕
王某,女,58岁。眩晕20余日,时作时止,晕时腹中气上冲逆,甚则呕吐、耳鸣,感觉周围旋转,如步云里。望其面微暗红,形容憔悴,舌淡红,苔白腻。询知患糖尿病6年,去岁眩晕亦如是发作,经住院诊断为脑供血不足,至今仍服西比林、 舒血宁等。时发热,汗自出,纳呆,便溏,日二三行,腹不痛,腰不酸。诊得脉象沉弦。触其腹,心下悸甚,腹肌挛结。测得血压124/82mmHg,血糖5.6mmol/L,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皆在正常范围。
脉证分析:眩晕时发时止,缘于腹中气冲与伏,冲甚则晕甚,冲伏则晕停,此冲脉之病也。观便溏下利,知其下焦伏寒,寒邪犯冲,故气逆而晕也。桂枝加桂汤温阳散寒、平冲降逆,正用武之时也。
桂枝15g 白芍10g 炙甘草10g 生姜10片 红枣12枚 三剂
二诊:眩晕、冲逆大减,时发热、汗自出亦轻。仍纳呆,便溏。近口干思饮,此寒邪祛散,阳气萌升之象也,法不可更。
原方三剂。
2. 奔豚
王某,男,52岁,地区铁合金厂工人。病奔豚已四年,间隔时间短则七八天,长则两三月。发作时有物自小腹而上,撞击心下,疼痛急迫,连宵累日,粒米不进,时或眩晕、呕吐清水。多由感寒触冷诱发,作毕,饮食二便尚皆正常。近又病五曰矣,由其徒郝小春陪同就诊。患者体质尚可,面红发热,头汗津津,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淡红润,舌苔薄白,脉象沉弦。腹诊心下、当脐悸动筑筑。谓初拒按,继按则舒,故痛甚时需人按压,不可或缺。不著时则佩戴自制铁卡(状若腰带,中心突出如拳,正对脐眼),以代手按。
观其脉症,知属寒性奔豚,非奔豚汤所能奏效也。奔豚者,肾之积也,肾虚为本,中寒乃诱因也。拟桂枝加桂汤:
桂枝15g 白芍10g 炙草6g 生姜10片 红枣5枚 三剂
二诊:奔豚止。嘱服金匮肾气丸一月,以防复发。
1、生甘草药性
1)生甘草有现在西医说的类固醇作用。一种缓和剂。比如自身免疫功能失调,严重发炎或者气喘发作,会用到类固醇,类固醇不能治病,只是让病缓和下来,争取一点修养时间。
2)实际上甘草不会解毒,解毒消炎方面,它是比较温和,药性变得比较缓和,持久。
3)需要解毒的话,甘草跟黑豆煮成汤,不小心吃错了麻黄汤,喝点黑豆甘草汤,药性马上就消失了
4)甘草可以用来消炎,但现代多数用金银花替代
2、炙甘草药性
1)炙甘草能补养的脾胃,因为它药性比较甜,比较温和。
3、《医宗金鉴》《医方集解》桂枝汤医案
案例一
1、身热,自汗,恶风,出鼻涕,脉浮→桂枝汤
2、风伤卫桂枝汤。外面伤寒,里面已经有食热,大青龙汤。
案例二
1、有一个人吃了桂枝汤,吃了三次都还没有好,原因是用的是肉桂,重新开桂枝的桂枝汤,那个人就好了。
案例三:
有一个人睡觉着凉,盖被子还觉得冷,手脚心都是有些湿润的,身上的汗不多,给他开了桂枝汤就好了。
案例四
桂枝汤加生姜浮萍发汗,有一个人生病后是喝了冷饮,然后头痛恶风,背上发冷,头痛更严重。还有一个人也是吃冷饮,拉了十几次腹痛而后重。症状看起来是太阴病,可是脉是浮的,用了桂枝汤就好了
桂枝汤是夏天好喝冰水得表症的第一有效之方,南方人喝冰水更容易出现桂枝汤证。
1、病机:卫强营弱(风伤卫)
? ? ? ?卫受邪而不能固密营阴。如《内经》云:“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2、主证: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
? ? ?卫有风邪而强叫卫强,风为阳邪,以风阳并卫阳,所以发热;卫受邪而不能固密营阴致使汗出,就叫营弱。
3、兼可不兼证:鼻鸣干呕
? ? ?肺主皮毛,其气上通于鼻,风邪伤卫,影响卫气的宣发肃降,肺气不利,故叫鼻鸣。
? ? ? ? 表邪不解,太阳之气抗邪于外,不能固护于里,造成里气不和,升降失常,故叫干呕。 ? ? ? ?
4、组方特点:祛邪而不伤正?止汗而不留邪
桂枝、芍药、生姜三两(9g),大枣12枚(9g),炙甘草二两(6g)
桂枝配生姜——祛邪
? ? ? ? 辛味药,发汗解肌,发散卫分之邪。
芍药配大枣——扶正
? ? ? ?芍药味酸敛阴养营;大枣味甘能补津液,以加强芍药固护营阴的作用。
炙甘草——补中益气,扶正祛邪
? ? ? ? 与桂枝生姜相合,辛甘发散卫阳
? ? ? ? 与芍药大枣相合,酸甘化生营阴
5、功效
在外——调和营卫
在内——能调和脾胃、调和气血
? ? ? ? 桂枝加芍药汤:治疗脾本身的气血不和
? ? ? ? 桂枝倍芍药加饴糖(小建中汤):治疗虚劳腹痛
归根到底——能调和阴阳
? ?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疗男子失精,女子梦交的心肾阴阳不交。
1.桂枝汤本证,合此证即用此方
? ? ? ? 凡是太阳病,见发热、汗出、恶风,就可以用桂枝汤主之。
刘渡舟案:治疗荨麻疹,身痒,有时候发热,发热的时候出汗,出汗的时候怕风,脉浮缓。
柯韵伯案:疟疾、下利,只要出现太阳病的发热、汗出、恶风,用桂枝汤效果很好。
柯韵伯《伤寒来苏集》:“此条是桂枝本证,辩证为主,合此证即用此方,不必问其为伤寒、中风、杂病也。今人凿分风寒,不知辩证,故仲景佳方置之疑窟。四证中头痛是太阳本证,头痛、发热、恶风与麻黄汤证同,本方重在汗出,汗不出者,便非桂枝证。”
2、病重药轻——服桂枝汤,热势反而加重者
“烦”——热也。
“反烦不解”,就是说热势反而加重。
3.表证见脉浮弱者
4.表里同病者,应先解外
? ? ?应先解外者:如果先攻下了,就要伤里气,里气一受伤,在表的邪气就容易乘虚内传,使病情复杂。
? ? ? ? 宜桂枝汤者:表邪不解兼不大便者,提示津液已伤,若用麻黄汤峻汗,使津液更伤,所以只能用桂枝汤滋阴以和阳,调荣而和卫。
5.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小便清者
“伤寒”,泛指外感热病。
? ? ? ? 在外感热病的发病过程中,六七天不大便,又出现头痛有热,如果:
①小便黄者
? ? ? ? 为阳明里热上熏所致,必蒸蒸而热或潮热,与承气汤
②小便清者
? ? ? ? 说明里无燥热,病邪仍在表,必翕翕发热,腹无所苦,故不可与泻下之法,而应该考虑用桂枝汤。
【续名医类案】李士材治疗患伤寒六日的病人
? ? ? 谵语狂笑,头痛有汗,大便不通,小便自利,众议乘气汤下之。脉之,洪而大,因思仲景云: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今方仲冬,宜与桂枝汤。众皆咋舌掩口,谤甚力,以谵语为阳盛,桂枝入口必毙已。李曰:汗多神昏,故发谵妄,随不大便,腹无所苦,和其营卫,必自愈。遂违众议用之。及夜,笑语皆止,明日大便自通。
6.一汗不解可以再汗者
【提示】太阳病汗、下后不解仍可再汗
表证仍在误用下法后,脉浮者,提示里气未虚,仍可再汗。但由于这个病发生在汗下之后,津液已伤,故不可用麻黄汤峻汗,而应当选用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发表,去邪而不伤正。
【提示】伤寒发汗后解半日余邪复聚仍可再汗
“烦”者,热也。
“脉浮数”者,含有浮紧之意,浮紧之脉略带数象,浮缓之脉略带迟意。
? ? ? ? 太阳伤寒发汗之后,或是大邪已除,而余邪未尽,半日后又复聚为患,或是复感风寒者,仍可再汗。但前面已用过麻黄汤发汗,腠理已开,故不可以再用麻黄汤峻汗,而应当用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发表,去邪而不伤正。
7.下之后,表证仍在者
“气上冲”
? ? ? ? ①说明下之后太阳之气不虚,仍能与邪气做斗证
? ? ? ? ②与“内陷”对比:如“太阳病,脉浮而动数……,医反下之,动数变迟,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成结胸。”说明邪气仍在表,没有内陷。
? ? ? ? ③没有说出具体的部位:如苓桂术甘汤证是“心下逆满,气上冲胸”;桂枝加桂汤证是“从少腹气上冲心者”;瓜蒂散证“气上冲咽喉”,也说明邪气还在表,没有内陷。
8.营卫不和
【提示】自汗
【提示】时发热自汗出
“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
1.表实
2.酒客有湿热
? ? ? ? 酒客之人,湿热内盛,导致营卫之气运行不利,会出现类似桂枝汤证的证候,就会助热生湿而加重湿热。
【案】:可以去掉甘味的甘草和大枣,加上葛花和枳椇子等清利酒邪的药。
3.内痈有毒热
? ? ? ? 内痈之人,毒热内盛,导致气血不利,营卫不和,会出现类似桂枝汤证的恶寒发热,如果误用了桂枝汤,就会助热而加重内痈。
4.伤寒夹虚不可发汗
“脉浮数”
? ? ? ? 含有浮紧之意,浮紧之脉略带数象,浮缓之脉略带迟意。
【方】小建中汤
“实人伤寒发其汗,虚人伤寒建其中”
徐灵胎:用桂枝汤治疗营卫不和的基础上,荣气虚者加当归,卫气虚者加黄芪。
【许叔微医案】
? ? ? ? 昔有人病伤寒,头痛发热烦渴,脉虽浮数而无力,尺以下迟而弱。予曰:虽属麻黄证,而尺迟弱。仲景云:尺中迟者,荣气不足,血气微少,未可发汗。予以建中汤加当归黄芪令饮。翌日脉尚尔,其家煎迫,日夜督发汗药,言几不逊矣。予忍之,但只用建中调营而已。至五日,尺部方应,遂投麻黄汤,啜第二服,发狂,须臾稍定,略睡,已得汗已。信知此事是难是难。仲景虽云不避晨夜,即宜便治,医者亦须顾其表里虚实,待其时日。若不循次第,暂时得安,亏损五脏,以促寿限,何足贵也。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8719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