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桂枝甘草汤原文,桂枝甘草汤功效,加减运用医案

道医 2023-06-25 10:29:21

【桂枝甘草汤原文】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64)

【桂枝甘草汤组成】

桂枝12g   炙甘草6g

【煎服方法】

水浸30分钟,煎30分钟,约200ml,顿服。

【主治】

汗出过多后心悸。

【加减】

兼烦躁不安者,加龙骨、牡蛎。

【禁忌】

1.心悸,兼喜冷、口苦、脉数者,忌之。

2.心悸,仍汗出不止,脉虚而不调者,忌之。

3.心悸,兼四肢厥冷、小便不利等阳虚水饮为患者,忌之。

【类方】

1.真武汤:同为治心悸之方。不同者,真武汤证之心悸,为阳虚阴盛,水气凌心。本证心悸为汗出过多,心阳受损,阳虚程度较真武汤证为轻。

2.炙甘草汤:同可治心悸。不同者,炙甘草汤证之心悸为气血两虚,必有神疲少气、脉细结代等虚劳见症。

3.小建中汤:同可治心悸。不同者,小建中汤证属虚劳,呈心悸而烦,其悸已久,必有腹痛,脉弦。本证心悸系新病,为汗后引发,按之可减。

【桂枝甘草汤运用】

1.心脏瓣膜病、神经性心悸亢进、神经衰弱、贫血、恐怖性心悸。(《古方临床之运用》)

2.心悸而痛,时汗出,六脉微缓,舌苔白滑。(《福建中医药》1964;5:封3)

3.加石菖蒲治过汗后耳聋。伴心悸,畏寒,舌淡红,脉细软。(《新中医》1989;11:43)

4.大汗后失眠。兼面青,蜷卧,少言少食,脉弦细,舌淡苔少。(《名方广用》)

【桂枝甘草汤浅议】

此温补心阳之方也,临床使用以汗后心悸,喜温喜压为对象。

汗为心液,由阳气蒸化津液而成。若汗法不当,汗出过多,可致心阳虚损;夺汗者亡血,亡血则体液减少。阳气虚弱,复又体液减少,心脏必奋力搏动,临床表现心胸空虚,外应之虚里跳动不宁,喜捂按心窝,腹中上冲急迫,有似奔豚,脉来促急,重按不足,腹软无力,舌质淡润,苔薄白等症状。桂枝辛温,合甘草辛甘化阳,温阳补虚,心阳得复,则悸动自止。若心阳虚弱,心神不安,症见易惊恐,疑虑,烦躁,自汗乏力,精神抑郁,沉默寡语,失眠眩晕,手足不温,喜热畏寒,或阳痿遗精,舌淡白润,脉细缓无力者,则需加龙骨牡蛎治之。

发汗过多,致体液减少、阳气虚弱而心悸。由此推演,呕吐剧烈,下泄无度,及大失血,皆可致阳气虚弱而悸。阳气虚弱亦不仅心悸一症,头晕,耳聋,失眠,脉微细,但欲寐,倦怠懒言,喜温畏寒,动则短气、汗出亦为应有之症,故皆可用桂枝甘草汤治之。

汗多致心悸者,分阳气虚及气阴虚两类。本方宜于阳气虚弱而未至亡阳者。若出现四肢厥逆,冷汗淋漓,则需四逆辈回阳救逆,而非本方所能胜任。气阴虚之心悸,当有舌红口干,思饮思冷,脉来细数,多见于暑夏,为生脉散所主之证也。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加桂汤、苓桂枣甘汤、苓桂术甘汤皆由桂枝甘草汤加味而成,其证皆悸,可见本方为治悸之祖方也。

【桂枝甘草汤医案】

1.惊悸

潘某,40岁,其夫因肝硬变住海口某医院。潘衣不解带,昼夜奉侍,已四月有余。一日,夫食道静脉破裂,吐血盈盂,濒于危境。某目睹其状,肝胆倶裂,惊魂几绝。从此心悸失眠,眩晕眼花,稍有风吹草动便惕惕惊悸,汗出如涌,胫膝酸软,难于自持。自顾不暇,焉能侍夫。

望其面色无华,槁项黄馘,蹙眉不展,珠泪黏睫,臂手抖颤,不能自已,舌淡红,苔薄白。询知畏寒喜温,四末发冷,腰脊酸痛,纳谷无味,口干涩,不思饮,大便二三日一行。切其脉,沉弦细,且有关前一动,复关后一动之感。诊其腹,心下、当脐悸动。

夫沉疴不起,心为之瘁,形为之疲,历时已久,心力并耗,阳气大虚也。复因吐血之惊,致心无所倚而悸,神无所归而摇,汗无所固而泄。本应舒肝安神,补心养血,标本兼治,然弋人治缴,旦暮望获,故温心阳,宁惊悸是为首要。拟:

桂枝6g 炙甘草10g 龙骨30g 牡蛎30g 三剂

二诊:心悸、汗出、颤抖减轻,畏寒、睡眠好转,仍头眩晕,眼模糊,胸满叹息,舌脉同前。此心阳得温,肝郁未解也,拟上方合小柴胡汤治之:

桂枝6g 龙骨30g 牡蛎30g 柴胡12g 半夏12g 党参10g 炙甘草10g 生姜6g红枣6g 三剂

三诊:诸症均有减轻而未尽愈,以夫危若朝露,故一时难愈也。嘱守方续服,并宽言相慰。

2.心悸

李某,女,54岁。本有肝咳夙疾,近复事不遂心,肝气郁结,肝木犯胃,呕吐四日不止,且频繁而剧烈。每呕吐发作,汗水淋漓,头发尽湿,胃液、胆汁尽皆吐净,仍干呕不已。肢体倦软如泥,精神疲惫不支。某医院谓神经性呕吐、中度脱水。补液、镇吐三日,呕吐始止。自知神疲少气非一日可复,惟心之动悸难以得忍,下床稍动即筑筑不宁。故双手捂按心下以求轻快,不敢稍懈也。观其舌象,淡白润滑。诊得脉来弦细无力,皆一派阳气不足之症。

汗为心液,由阳气蒸化津液而成。呕吐剧烈、汗出过多,心阳受损,故悸动不宁,喜手捂按。桂枝甘草汤为振奋离宫、汗多心阳虚损之治方,遂拟:

桂枝10g 炙甘草5g  一剂

患者疑方药轻简,不能中病。余谓方证相吻,定有奇效,力催速服,已而果然。善后方拟炙甘草汤。

相关文章:

桂枝甘草汤治疗月经期心动过缓

伤寒论之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65)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65)

发汗后而变他病为误治,发汗药辛温,助疏泄而伤收敛,气血出于表而虚于里(中),说明发汗不当,伤气血而中气虚;脐下悸,欲作奔豚,脐周为大肠位置,可理解为大肠悸动,有欲作奔豚的感觉;治以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参考五苓散方病机为中虚寒不运肺燥热不降,茯苓甘草汤方(苓桂姜甘汤)胃寒水不运化,以及桂枝甘草汤方中气虚寒心气不足,苓桂枣肝汤方亦为健运中气,加大枣生阴津,用茯苓祛湿行水之方。

该条发汗后脐下悸欲作奔豚,为大肠悸动,说明中气不运湿盛,湿旺气郁,津液不行,气血虚,手阳明经气血虚不升,大肠腑气血积聚而悸动;‘ 脐上筑者去白术 ’即是说大肠筑动不安,大肠性燥,白术横燥所以不宜。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茯苓半斤?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五枚(擘)

茯苓入胃经,健脾渗湿利水;桂枝甘草健运中气;大枣补阴津

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作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桂枝的功效与作用(2)

……

桂枝的临床应用

治疗风寒

用于外感风寒表证,不论有汗、无汗均可应用。表虚有汗者,常与白芍、生姜、大枣等同用,以调和营卫,如桂枝汤。表实无汗者,常与麻黄等相须为用,以增强发汗解表之功,如麻黄汤。

治疗风湿

用于风湿痹痛、胃寒腹痛、经闭、痛经。风湿痹痛,肩臂肢节冷痛,常与附子、生姜、甘草等同用,以温经散寒止痛,如桂枝附子汤。胃寒腹痛,喜温喜按,常与饴糖、白芍、生姜等同用,共奏温中散寒之功,如小建中汤。血寒瘀滞,经闭腹痛或痛经,常与当归、川芎、吴茱萸等同用,以温经散寒,活血通经,如温经汤。心悸脉结代,常与炙甘草、人参等同用,如炙甘草汤。

治疗痰饮症和膀胱蓄水

用于痰饮证和膀胱蓄水,心脾阳虚,水湿内停,胸胁胀满,咳逆头晕等痰饮证,常与白术、茯苓、甘草同用,以温运脾阳,化湿利水,如苓桂术甘汤。膀胱阳气不化而小便不利的蓄水证。常与茯苓、泽泻、猪苓等同用,以助阳化气利水,如五苓散。心阳虚,发汗过多,常与甘草同用,如桂枝甘草汤。


桂枝配细辛

桂枝入心、肺两经;细辛入心、肺、肝、肾四经;两药合用,加强温经通痹,通心开窍之功,古人认为血不通五脏不安,桂枝、细辛皆通心肾,可安五脏、通精气。

桂枝配甘草

以桂枝配甘草(炙甘草汤主方),能益精养气,通九窍而利百脉,主治心动悸、脉结代。

桂枝配苍术

以桂枝搭配苍术,能温阳利水以化痰饮。

桂枝配龙骨、牡蛎

若以桂枝配以龙骨、牡蛎,能治疗虚劳失精诸症候,治疗胸痹心悸证。


桂枝药膳

桂枝汤


桂枝(去皮)三钱(9克),芍药三钱(9克),生姜三钱(9克),大枣(切)十二枚(3枚), 甘草二钱(炙,6克)。治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渐渐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上五味,细切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巳须臾,吸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

桂枝茯苓丸


桂枝、茯苓、牡丹(去心)、桃仁(去皮尖,熬)、芍药,上五味,各等分,末之,炼蜜和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止,加至三丸。

现有中成药桂枝茯苓丸,与古方类同,该丸主要用来化瘀生新,调和气血。具体服法可以遵照医嘱或药品说明书上服法。

桂枝茯苓胶囊


桂枝茯苓胶囊处方来源于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桂枝茯苓丸,有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全血粘度,缓解子宫痉挛、镇痛等作用,能活血化瘀,缓消征块,用于治疗妇科血瘀证。现代医学临床广泛用于子宫肌瘤,慢性盆腔炎及其包块、子宫内膜不规则剥脱之功血,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囊肿、痛经等。

桂枝龙骨牡蛎汤


出自《金匮要略》卷上,又名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龙骨汤、桂枝牡蛎汤、龙骨牡蛎汤。取桂枝、芍药、生姜各45克,甘草30克,大枣12枚,龙骨、牡蛎各45克。上七味,以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温服。可振奋心阳,调阴阳,和营卫,兼固涩精液。

桂枝芍药知母汤


出自《金匮要略》卷上,取桂枝12克,芍药9克,甘草6克,麻黄12克,生姜15克,白术15克,知母12克,防风12克,附子10克(炮)。或桂枝25克,芍药18.5克,甘草12.5克,麻黄12.5克,生姜12.5克,白术30克,知母25克,防风25克,附子12.5克。以水700毫升,煮取210毫升,每次温服70毫升,日三服。能祛风除湿,通阳散寒,佐以清热。主治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者。

桂枝生姜枳实汤


出自《金匮要略》卷上,取桂枝/生姜各9克,枳实5枚,以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温服。能通阳散寒,开结下气。主治寒邪或水饮停留于胃,向上冲逆,心下痞闷,并向上牵引疼痛者。

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出自《伤寒论》,方剂组成为:饴糖(30克),桂枝(9克),芍药(18克),生姜(9克),大枣(6枚),炙甘草(6克)。能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主治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神疲乏力,虚怯少气;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伴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舌淡苔白,脉细弦。本方常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炎、慢性胃炎、神经衰弱、再生障碍性贫血、功能性发热等属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者。

外用治冻疮

桂枝60g,加清水1000ml。武火煎煮,煮沸后10分钟取下,盆装候温(以患者能忍受,不烫伤皮肤为度,药渣保留,以便下次连同旧汤复煎使用)即将患 肢浸于药液中,边洗边对患处略加按摩。每次大约浸洗10~15分钟,每日早晚各1次。

上一页全文完(共 12888 字) 展开全部内容

2022-5-25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真武汤治疗惊悸半个月

2022.02.24女性,40岁

惊悸半个月。

患者诉半个月前出现心悸,心慌,心烦,大便稀,口干,纳可,能入睡,四逆,一冷就觉得心悸,肌肉跳动,不固定,舌淡苔白,脉沉细。

中医辨证:太阴病,水饮上冲,心阳不振。

拟方: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真武汤。

桂枝20g,炙甘草10g,龙骨45g,牡蛎45g,熟附子15g,茯苓30g,白芍10g,生姜10g,麸炒白术20g,中药5付,每天一剂,冲服(煎法),口服。

03.01上症,心悸明显减轻,大便成型,口干减,四逆明显减轻,肌肉跳明显的好转,脉沉细,舌淡苔白,守上方加肉桂6g。

05.23因为咳嗽就诊,诉上症已。

患者大便稀,四逆,一冷就觉得心慌,肌肉跳动,舌淡苔白,脉沉细,为太阴病,里虚寒。

肌肉跳动,阳虚水饮。

口干,为津不上承。

心悸,心慌,为冲逆于心,心阳不振而引起。

心烦,为阳虚心烦,不是少阳、阳明心烦,也不是栀子豉汤的心烦。

《伤寒论》第64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桂枝适用于不论是汗、下、吐等各种误治造成的津液大伤,气上冲是重要的特征。

一些人误认为桂枝辛温发汗,津伤后出现阴虚证,则不能再用桂枝,因而不会用桂枝,甚则不能真正理解《伤寒论》。

这首方子,从六经层面来说,属于太阳病,本方证的辨证要点:心下悸欲得按而无里实证者,水饮心悸的厉害,平时我会加上茯苓。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在桂枝甘草汤基础上加上龙牡起到潜降镇静安神的作用。

真武汤:真武汤,运用于阳虚水犯,在经方医学体系里面,属于少阴太阴合病,在临床中运用比较多。

《伤寒论》第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伤寒论》第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本方证的辨证要点:头晕心悸,下肢浮肿或痛,脉沉者。

本方为少阴太阴合病。

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四肢沉重疼痛、小便不利、腹痛下利或呕者,都是应用本方的重要依据。

我运用在头晕/眩晕,失眠比较多,加减比较多的是真武汤加龙牡,起到温阳利水潜降的作用。

真武汤,本方有温阳利水,健脾蠲饮的功效。

其中茯苓淡渗利水,主治心下动悸。

白术健脾去湿,主治小便不利。

附子辛温燥热,可以温通十二经络,有振奋元阳,除痹止痛的作用。

生姜止呕散饮,祛寒健胃。

白芍可以滋阴利水,和营除痹。

这五味药互相配伍,互相监制,不但可以协同发挥温阳利水,健脾蠲饮的功效,而且相互之间避免了彼此的副作用。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与真武汤合用,往往起到很好效果,温阳利水潜降安神,我常用于治疗头晕,头痛,心悸之心律失常,失眠。

林佳明,来自广西

桂枝甘草汤的药方用法与方义体会

水煎分三次温服 (成人常用剂量: 10剂)
汗出过多,内伤心阳,心中阳气受损则心下悸动,喜得按捺,故叉手冒心。方中用桂枝入心,辛温助阳,甘草甘温益气,再助心中阳气复生。二药合用,辛甘化阳,阳复而阴济,使心得以安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8719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