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观察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产后痹的疗效。方法 产后痹是指流产或分娩后风寒湿邪侵袭而产生关节及肢体的麻木、疼痛及畏寒等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中医古籍常常称为"产后身痛"、"产后风"等。笔者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对照组给予口服益肾蠲痹丸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占93.33% ,高于对照组之76.19% ,且不良反应少。结论 《金匮要略》的经方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产后痹疗效确切。
产后痹是指妇女流产、生产或产后不久体虚后风寒湿之邪侵袭引起的肌肉、关节及肢体的重着、酸痛、麻木、困痛、功能不利伴出汗、恶风、畏寒等,属于痹症范畴。后经中国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倡议后将妇女产褥期及产后百日内所患痹病,统称为"产后痹"[1]。早期治疗多可以临床治愈或明显改善[2]。但治疗不及时常可使病情病情反复甚至迁延,造成患者的痛苦。笔者根据该病病机是正虚感邪,化热伤阴后导致气血不通、寒热错杂、经络痹阻之症故使用《金匮要略》的经方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该病共计45例 ,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来自2011年10月~2013年12月甘肃省中医院风湿骨病科门诊。确诊的符合标准的产后痹患者共纳入90例,均为女性,依照就诊顺序按门诊号奇偶随机分组;治疗组 45例,年龄21~48岁;病程0.5~18年;对照组 45例;年龄19~45岁,病程 0.3~14.2年,所有患者临床表现与治疗组基本相同。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1.1纳入标准 参照《实用中医风湿病学》自行拟定:①年龄>18岁并且
1.1.2排除标准 ①不能配合或有精神性疾病患者;②诊断明确的诸如如类风湿关节炎、纤维肌痛综合症等其他风湿性疾病患者;③不能按规定服药或已接受其他相关治疗者;④血常规异常或类风湿因子阳性患者;⑤影像学检查明确提示骨质存在异常或骨质破坏者。
1.2方法 治疗组采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该方首见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诸肢节疼痛,身体抵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3]。"其药物组成:桂枝15g,芍药10g,甘草5g,生姜20g,知母15g,白术20g,防风15g,麻黄5g,附子5g。若疼痛明显者,加忍冬藤 30 g,若睡眠不佳者加酸枣仁15g、远志10g。药物均购自本院药房 ,由煎药机统一煎煮40min,分装成袋150mL/袋, 2袋/d。对照组给予口服江苏清江药业生产的益肾蠲痹丸8g,3次/d。两组均以治疗1个月为 1个疗程,其后连续治疗3个月判定疗效。
1.3观察指标 笔者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相关要求自行拟定。①畏寒或恶寒喜暖:无任何症状,0分;保暖加单件衣服可以减轻或缓解,2分;加厚衣服或2件以上单衣症状减轻或缓解 4分;加厚衣服或2件以上单衣症状不解,6分;②麻凉:无症状,0分;时作时止或症状似有似无,2分;时常发作但症状可以耐受不影响正常生活,4分;持续不止且难以忍受,6分;③肢体酸、困、痛:无症状,0分;能忍受且轻微,2分;轻微影响生活,4分;难以忍受且自觉严重难忍,6分;④出汗:微微汗出后偶有轻微出汗,2分;动则汗出明显或经常出汗,4分;持续性出汗,衣襟常湿,6分;⑤加重因素:天阴无加重,0分;天阴轻微加重,2分;天阴加重明显,4分;每遇天阴则严重加重,6分。
1.4统计学方法 笔者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并且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
1.5疗效判定方法
1.5.1症候积分 笔者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自行拟定:临床控制为证候积分减少90%以上,症状完全消失或大部分消失,;显效:证候积分减少70%~90%,症状大部分消失;有效:证候积分减少30%~70%,症状大部分消失;无效:证候积分减少在30%以下且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
1.5.2疗效评价 临床控制:肌肉、关节及肢体的畏寒、麻木及疼痛等症状均消失且治疗后2个月随访时病情无反复者;显效:肌肉、关节及肢体的畏寒、麻木及疼痛等症状大部分消失,随访2个月无加重或反复者;有效:肌肉、关节及肢体的畏寒、麻木及疼痛等症状自觉好转;无效:各项症状均无明显变化或加重者。
2 结果
2.1随访及脱失每疗程(1个月)随访1次,治疗组无脱失,对照组中1例去外地、2例电话联系不通且未来再次复诊故脱失,共脱失3例。
2.2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对治疗前后症候积分总分两组的进行统计学分析,见表1。
2.3两组疗效对比 见表2。
3 讨论
产后痹在《经效产宝》中提到"产后中风,身体疼痛,四肢弱不遂"。认为"产后中风,由产伤动血气,劳损脏腑,风邪冷气客于皮肤经络,不任少气。若又筋脉挟寒,则挛急喎僻,挟温则纵缓弱,若入诸脏,恍惚惊悸,随其所伤脏腑经络而生病"。后世医家对于此病的论述多同其所见并有所深入。如《长沙药解》云:"肢节疼痛,脚肿,身羸,头眩,欲吐,以四肢禀气于脾胃,中脘阳虚,四肢失养,湿伤关节,而生肿痛。浊阴阻格,阳不下济,郁升而生眩晕,逆行而作呕吐。"其发病多因。《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且"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该病的病因病机主要是因为正虚后肌腠不密致,百节空疏,卫外不固,故使外邪乘虚侵袭,病久后化热伤阴而出现肌肉、关节及肢体的重着、酸痛、麻木、困痛、功能不利伴出汗、恶风、畏寒等症状。早期治疗效佳,若病情日久,则正虚日甚,病情顽固,治疗要酌加活血通络之药力[5]。产后痹为脾胃肝肾俱虚,足三阴表里皆痹,桂枝芍药知母汤中桂枝、芍药、白术调和营卫,充益五脏之元,麻黄、防风、生姜开腠行痹而祛风外出,知母保肺清金以使治节,因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故以附子行阳燥湿除寒为佐也,其中防风可散一身之风邪,附子可散一身之寒邪,白术可散一身之湿邪,三药合用,意在祛邪。诸药同用共奏祛风湿,调阴阳,和气血之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桂枝芍药知母汤可减少致痛因子产生,抑制炎症细胞因子,诱导细胞凋亡,调节T细胞功能,抑制破骨细胞活化,从而对产后痹具有多方面的调节作用。纵观全方,此方固本祛邪,进一步又不致于过多热药伤阴生燥,证药相合故疗效较好,使人不能不赞叹古人遣药组方之妙!肝肾之虚只能缓调,故长期坚持服药是保证疗效的基础。
治疗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对照组有3例出现肝功能异常,4例出现胃肠道不良反应,表明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产后痹安全性好、无明显毒副作用且疗效满意,现代医家根据患者的症状临证加减,使其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也为桂枝芍药知母汤在以后临床运用中开辟了更广阔的前景。本病为慢性病,病变复杂,故对于病情稳定的患者,汤剂服用1个月后将考虑将此方药加工成散剂或胶囊服药,从而提高依从性及经济性。产后痹患者因为产后雌性激素水平下降常常容易出现易怒、焦虑、心情不畅等症状,故用药时应酌情予以疏肝理气之品,加之心理疏导往往可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1]路志正,焦树德.实用中医风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388-389.
[2]徐丽霞,钟静惠.益肾补气血祛风和络法治疗产后身痛 26 例 [J].光明中医,2009,24(6):1051-1052.
[3]汉·张仲景.金匮要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9.
[4]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191.
[5]李家生.补血阳和汤辨治产后身痛经验探索[J].辽宁中医杂志,2010,01:683-684.
文章来源:医学信息 作者:王爱华
中药知母的功效
中药知母的功效,它的功效和作用才是最闪亮的一点,但是药三分毒,食物的功效和作用都是有迹可循的,不适量食用药材可能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下面我带你了解中药知母的功效到底是什么。
中药知母的功效1 1、止渴除烦
它有滋阴润肺、生津止渴的效果,若配合天花粉、五味子一起食用可加强疗效,对口渴、尿多有很好的作用。
2、清热泻火
有清热泻火的功效,特别适合热病或肺热人群食用。
3、清肺化痰
它有泻火润肺之效,若配上贝母一同食用则可以清肺、化痰、止咳,因此,特别适合肺热咳嗽、阴虚燥咳的朋友食用。
4、滋阴补肾
它有滋阴降火之效,若同黄柏相须一同食用,则可以治疗阴虚火旺、盗汗、心烦等症。
中药知母的功效2 止渴除烦
知母有滋阴润澡、生津止渴功效。同天花粉、五味子等配合使用可增强疗效,如玉液汤。对口渴、饮多、尿多有很好的作用。
清热泻火
主治温热病,用于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肺热燥咳。
清肺化痰
用于肺热咳嗽或阴虚燥咳、痰稠等证。本品有清泻肺火,滋阴润肺之效,常与贝母同用以清肺化痰止咳,即二母散。
滋阴补肾
用于阴虚火旺,肺肾亏所致的骨节蒸潮热、盗汗、心烦等症。知母有滋阴降火的'作用。常同黄柏相须为用,配入养阴药中,如知柏地黄丸。
通便润燥
治疗因阴虚火旺引起的大便干燥,泄泻脾弱,饮食不消化,胃虚不思食,肾虚溏泄等证。
知母的食用方法 牡蛎知母莲子汤
配料:生牡砺20克,知母6克,莲子30克,白糖1匙。
做法:生牡砺、知母倒入小瓦罐内,加冷水1碗半。小火煎半小时,滤汁,弃渣。莲子洗净,用热水半碗浸泡1小时。将药汁、莲子连浸液一起倒入小锅内,小火炖1小时,加白糖1匙。再炖1小时,至莲子酥烂,离火。当点心吃。
功效作用:健脾安神,潜阳固精。对相火旺的梦遗有效。血压偏高尤宜。
知母炖鹌鹑
材料:知母10克、薏米30克(中药店均有售),鹌鹑1~2只,生姜3片。
烹制:知母、薏米稍浸泡;鹌鹑宰洗净,去爪、肠杂。一起与生姜下炖盅,加入冷开水4~5碗,加盖隔水炖2个半小时。进饮方下盐。
功效作用:对春日时的风湿热痹、关节红肿疼痛等有良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芍药知母红糖粥
芍药、桂心、防风各10克,知母、麻黄各6克,制附子8克,甘草3克,粳米150克,红糖适量,水煮成粥。
功效作用:芍药知母红糖粥具有祛风除湿、止痛的作用。适用于四肢关节疼痛、脚肿、头晕短气等病症。
桂枝芍药知母汤
材料:桂枝10~20g、芍药10~20g、甘草3~6g、麻黄6~15g、生姜10~20g、白术10~20g、知母10~20g、防风10~20g、附子10~20g。水煎,分三次服。
桂枝为樟科乔木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春、夏季剪下嫩枝,晒干或阴乾,切成薄片或小段用。以枝条细嫩均匀、色红棕、香气浓者为佳。
桂枝味辛、甘,性温,归心、肺、膀胱经。最早载于《神农本草经》,《中药大词典》言其有“发汗解肌,温经通阳。治风寒表证,风湿痹痛,胸痹痰饮,经闭症瘕,小便不利”等功用。
桂枝的功效:
散寒解表
桂枝辛温发散,具有疏散风寒之邪外出的功能,《神农本草经》(以下称《本经》)言桂枝“味辛,温,无毒”。宋《本草别说》:“仲景《伤寒论》发汗用桂枝”。清《本草备要》也云:“桂枝治伤风头痛,无汗能发。中风自汗,有汗自止”。可见历代本草书对桂枝具散寒解表功效的观点是统一的。但清代部分医家认为桂枝性温且热,性偏则有“毒”,宜辨证明确后使用,否则用之则伤人。
调和营卫
历代医家多认为桂枝有调和营卫的作用。《本草纲目》说:“桂枝透达营卫,故能解肌而风邪去”。
《景岳全书》说:“桂枝气轻,故能走表,以其善调营卫,故能治伤寒,发邪汗,疗伤风,止阴汗”。清《本草求真》直接谓之“调和营卫”。可见历代医籍和本草著作都认为桂枝具有调和营卫的功能。
温通经脉
桂枝药材为枝条,枝条可通达四肢,具温通经脉之功。清张秉成指出:“桂枝体用可通肢,
辛甘能入血,温经达络散风寒。”(《本草便读》)。汪昂评之“痛风有风痰、风湿、湿痰、瘀血、气虚、血虚之异,桂枝用作引经”(《本草备要》)。黄宫绣对其宣痹的功能进一步阐发说“桂枝能横行于臂,治痛风(行痹),须用桂枝以为响导。”(《本草求真》)清周岩在《本草思辨录》中总结道:“桂枝所优,在温经通脉,内外证咸宜”,均说明桂枝具温通经脉之效。
温助阳气
桂枝性温且热,入气分,味辛甘,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辛甘发散为阳”,为“阳中之阳”(《药性赋》)。桂枝气厚,“气厚者为阳”、“厚者发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神农本草经》言“补中益气”,《名医别录》“主治心痛”,《本草经集注》“主温中,心腹寒热冷疾。理疏不足,导百药无所畏。”等,从历代医家之论可见桂枝不仅温通五脏的阳气、调畅血脉和经络,
而且还可补中益气,具治病养生驻颜的功能。
利肝肺气
陶弘景首次提到桂枝“利肝肺气”的功效,利肝气包括了平肝和疏肝两方面的作用,利肺气则指肃降肺气。具辛温之性的桂枝,何以能平肝肃肺。“桂树之下无杂木”(《吕氏春秋》),
从古书的记载均可见桂树能“克”其它树木,为“百树之王”。中医则引申为桂枝能平肝、伐肝、抑肝木。《本草求真》说:“桂枝,其体轻,其味辛,有升无降,故能入肺而利气,胁风本属于肝,凡治胁风之症,当用桂枝入肝以平”。温病大家叶天士则更有精辟论断:“桂气温,秉天春和之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润泽之金味,入手太阴肺经。”从桂枝的气味和习性来说明桂枝利肝肺气。
平冲降逆
桂枝具有平冲降逆的功效,是针对下焦寒气或水湿(饮邪)之气上逆而言,通过温化、温散寒凝水湿而达到平冲降逆的目的,与前利肝肺气有着本质的区别,彼为舒畅肝肺气机,以顺达为是,此为降逆气以平为是。仲景方中的桂枝加桂汤、苓桂草枣汤均体现了这一平冲降逆以治奔豚的特点。
桂枝能温散膀胱水气,使冲气不从腹部上逆,而能蒸腾水气从背部和卫表而出。平冲降逆这一功效可以说是桂枝温助阳气功效的特殊运用,因其特殊所以历代医家多单列为一功效。桂枝的功效正是:散寒解表调营卫,温助阳气“主百病”,温通血脉“无所畏”,平肝降逆利肝肺。
桂枝的作用:
抗菌作用
桂枝醇提物在体外能抑制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效浓度为25mg/ml或以下。对白色葡萄球菌、志贺氏痢疾杆菌、伤寒和副伤寒甲杆菌、肺炎球菌、产气杆菌、变形杆菌、炭疽杆菌、肠炎沙门氏菌、霍乱弧菌等亦有抑制作用。
抗病毒作用
用人胚肾原代单层上皮细胞组织培养,桂枝煎剂(1∶20)对流感亚洲甲型京科68-1株和孤儿病毒(ECHO11)有抑制作用。在鸡胚上,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以70%醇浸剂作用较好。
利尿作用
用含桂枝的五苓散0.25g/kg给麻醉犬静脉注射,可使犬尿量明显增加,单用桂枝静注(0.029g/kg)利尿作用比其他四药单用显著,故认为桂枝是五苓散中主要利尿成分之一,其作用方式可能似汞撒利。
扩张血管、促进发汗
桂枝内的桂皮油,可扩张血管,调节血液回圈,使血液流向体表,加强麻黄发汗作用。
解热、镇痛
桂枝内的桂皮醛、桂皮酸钠,可皮肤血管扩张、散热增加、促进发汗,提高痛阈值。
镇静、抗惊厥
桂枝内含桂皮醛。小鼠给予桂皮醛后,小鼠自主活动减少,增加巴比妥类药作用,对抗苯丙胺作用,抗士的宁作用。减少烟碱致惊厥,抑制听源性惊厥。
抗炎、抗过敏
桂枝内的挥发油,可抑制IgE所致肥大细胞颗粒反应。降低补体活性,有抗过敏作用。
桂枝的食用方法:
桂枝汤
桂枝(去皮)三钱(9克),芍药三钱(9克),生姜三钱(9克),大枣(切)十二枚(3枚),甘草二钱(炙,6克)。治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渐渐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上五味,细切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巳须臾,吸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
桂枝龙骨牡蛎汤
出自《金匮要略》卷上,又名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龙骨汤、桂枝牡蛎汤、龙骨牡蛎汤。取桂枝、芍药、生姜各45克,甘草30克,大枣12枚,龙骨、牡蛎各45克。上七味,以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温服。可振奋心阳,调阴阳,和营卫,兼固涩 *** 。
桂枝芍药知母汤
出自《金匮要略》卷上,取桂枝12克,芍药9克,甘草6克,麻黄12克,生姜15克,白术15克,知母12克,防风12克,附子10克(炮)。或桂枝25克,芍药18.5克,甘草12.5克,麻黄12.5克,生姜12.5克,白术30克,知母25克,防风25克,附子12.5克。以水700毫升,煮取210毫升,每次温服70毫升,日三服。能祛风除湿,通阳散寒,佐以清热。主治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者。
抗菌作用
桂枝醇提物在体外能抑制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效浓度为25mg/ml或以下。对白色葡萄球菌、志贺氏痢疾杆菌、伤寒和副伤寒甲杆菌、肺炎球菌、产气杆菌、变形杆菌、炭疽杆菌、肠炎沙门氏菌、霍乱弧菌等亦有抑制作用。
抗病毒作用
用人胚肾原代单层上皮细胞组织培养,桂枝煎剂(1∶20)对流感亚洲甲型京科68-1株和孤儿病毒(ECHO11)有抑制作用。在鸡胚上,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以70%醇浸剂作用较好。
利尿作用
用含桂枝的五苓散0.25g/kg给麻醉犬静脉注射,可使犬尿量明显增加,单用桂枝静注(0.029g/kg)利尿作用比其他四药单用显著,故认为桂枝是五苓散中主要利尿成分之一,其作用方式可能似汞撒利。
扩张血管、促进发汗
桂枝内的桂皮油,可扩张血管,调节血液回圈,使血液流向体表,加强麻黄发汗作用。
解热、镇痛
桂枝内的桂皮醛、桂皮酸钠,可皮肤血管扩张、散热增加、促进发汗,提高痛阈值。
镇静、抗惊厥
桂枝内含桂皮醛。小鼠给予桂皮醛后,小鼠自主活动减少,增加巴比妥类药作用,对抗苯丙胺作用,抗士的宁作用。减少烟碱致惊厥,抑制听源性惊厥。
抗炎、抗过敏
桂枝内的挥发油,可抑制IgE所致肥大细胞颗粒反应。降低补体活性,有抗过敏作用。
桂枝的食用方法:
桂枝汤
桂枝(去皮)三钱(9克),芍药三钱(9克),生姜三钱(9克),大枣(切)十二枚(3枚),甘草二钱(炙,6克)。治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渐渐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上五味,细切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巳须臾,吸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
桂枝龙骨牡蛎汤
出自《金匮要略》卷上,又名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龙骨汤、桂枝牡蛎汤、龙骨牡蛎汤。取桂枝、芍药、生姜各45克,甘草30克,大枣12枚,龙骨、牡蛎各45克。上七味,以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温服。可振奋心阳,调阴阳,和营卫,兼固涩 *** 。
桂枝芍药知母汤
出自《金匮要略》卷上,取桂枝12克,芍药9克,甘草6克,麻黄12克,生姜15克,白术15克,知母12克,防风12克,附子10克(炮)。或桂枝25克,芍药18.5克,甘草12.5克,麻黄12.5克,生姜12.5克,白术30克,知母25克,防风25克,附子12.5克。以水700毫升,煮取210毫升,每次温服70毫升,日三服。能祛风除湿,通阳散寒,佐以清热。主治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者。
知母也叫毛知母,中药名,多年生草本植物,那么知母的功效都有哪些呢?接下来我带大家了解一下吧。
知母的功效 1、止渴除烦
知母有滋阴润澡、生津止渴功效。同天花粉、五味子等配合使用可增强疗效,如玉液汤。对口渴、饮多、尿多有很好的作用。
2、清热泻火
主治温热病,用于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肺热燥咳。
3、清肺化痰
用于肺热咳嗽或阴虚燥咳、痰稠等证。本品有清泻肺火,滋阴润肺之效,常与贝母同用以清肺化痰止咳,即二母散。
4、滋阴补肾
用于阴虚火旺,肺肾亏所致的骨节蒸潮热、盗汗、心烦等症。知母有滋阴降火的作用。常同黄柏相须为用,配入养阴药中,如知柏地黄丸。
5、通便润燥
治疗因阴虚火旺引起的大便干燥,泄泻脾弱,饮食不消化,胃虚不思食,肾虚溏泄等证。
知母的药用价值 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热病烦渴,肺热燥咳,骨蒸潮热,内热消渴,肠燥便秘。
1、治伤寒邪热内盛,齿牙干燥,烦渴引饮,目昧唇焦:知母五钱,石膏三钱,麦门冬二钱,甘草一钱,人参八钱。水煎服。(《伤寒蕴要》)
2、治温疟壮热,不能食:知母、鳖甲(炙),地骨皮各三两,常山二两,竹叶(切)一升,石膏四两(碎)。上六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五合,去滓,分三服。忌蒜、猪肉、苋菜、生葱、生菜。(《延年方》知母鳖甲汤)
3、治消渴:生山药一两,生黄芪五钱,知母六钱,生鸡内金(捣细)二钱,葛根钱半,五味子三钱,天花粉三钱。水煎服。(《医学衷中参西录》玉液汤)
4、治气虚劳伤,面黄肌瘦,气怯神离,动作倦怠,上半日咳嗽烦热,下午身凉气爽,脉数有热者:知母三钱,黄柏三钱,人参二钱,麦冬五钱,广皮一钱,甘草五分。水煎服。(《症因脉治》知柏参冬饮)
5、治肺劳实热,面目苦肿,咳嗽喘急,烦热颊赤,骨节多痛,乍寒乍热:知母、贝母(去心膜)、杏仁(去皮尖,炒)、甜葶苈(略炒)、半夏(汤泡七次)、秦艽(去芦)、橘红各一两,甘草(炙)半两。上细切,每服四钱,水-盏半,姜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济生方》二母汤)
6、治肺家受燥,咳嗽气逆:知母、石膏、桔梗、甘草、地骨皮。水煎服。(《症因脉治》知母甘桔汤)
7、治伤寒数日不解,心躁烦乱,小腹胀急,闷痛,大渴喘乏:知母、芍药、麦门冬、柴胡、泽泻各1g,石膏45g,黄芩、甘草15g,竹叶3-7片,姜,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圣济总录》八味知母汤)
8、治产后恶露上攻,流入于肺经咳嗽宜服,如伤风痰喘,却以寻常伤风药治之:知母、贝母、茯苓、人参各15g,桃仁、杏仁各0.3g。水煎,每日1剂,日服2次,如觉腹痛,并服之,立有神效。(《得效方》二母散)
桂枝芍药知母汤
来源:《金匮要略》卷上。
组成:桂枝12克、芍药9克、甘草6克、麻黄12克、生姜15克、白术15克、知母12克、防风12克、附子10克(炮)。
用法:上九味,以水700毫升,煮取210毫升,每次温服70毫升,日三服。
主治: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者。
功效:祛风除湿,通阳散寒,佐以清热。
知母的副作用 脾胃虚寒,大便溏泄者忌服。
1、《别录》:多服令人泄。
2、《医学入门》:凡肺中寒嗽,肾气虚脱,无火症而尺脉微弱者禁用。
3、《本草经疏》:阳痿及易举易痿,泄泻脾弱,饮食不消化,胃虚不思食,肾虚溏泄等证,法并禁用。
4、《本经逢原》:外感表证未除、泻痢燥渴忌之。脾胃虚热人误服,令人作泻减食,故虚损大忌。
知母附方记载 1、《神农本草经》: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
2、《名医别录》:疗伤寒久疟烦热,胁下邪气,膈中恶及风汗内疸。
3、《医学启源》:知母,《主治秘要》云作利小便之佐使,肾中本药。上头、引经皆酒炒。刮去毛,里白者佳。
4、《本草纲目》:肾苦燥,宜食辛以润之;肺苦逆,宜食苦以泻之。知母之辛苦寒凉,下则润肾燥而滋阴,上则清肺金泻火,乃二经气分药也;黄柏则是肾经血分药,故二药必相须而行,昔人譬之虾与水母,必相依附。
5、《本草通玄》:知母苦寒,气味俱厚,沉而下降,为肾经本药。兼能清肺者,为其肃清龙雷,勿使僭上,则手太阴无销烁之虞也。泻有余之相火,理消渴之烦蒸,凡止咳安胎,莫非清火之用。多服令人泄泻,亦令人减食,此惟实火燔灼者,方可暂用。若施之于虚损之人,如水益深矣。盖苦寒之味,行天地肃杀之令,非长养万物者也。
麻黄是青龙,附子是玄武,朱雀是红枣,石膏就是白虎。
? ? ? 会用麻黄的人,常会用麻黄来止汗,有的又会用到麻黄来发汗,桂枝芍药知母汤里的麻黄用量不大,对于有汗的病人反而会敛汗。
? ? ? 我们的肺气要下降,肺主肃降,所以,麻黄可以宣肺,把肺打开以后,肺气就往下降,药力就会往下走,全身的气血就会往下走,就会走到膝盖,走到大拇指旁边,膝盖关节里面有声音,说明里面的津液不够,脚大指会抽筋,手指关节变形,都是津液已经伤失掉了。用麻黄这些药去把阳打开来,津液就会自己回来,没有必要去开一些滋润关节的药。
? ? ? 如果说要发汗,麻黄开多一点,桂枝开少一点,病人就发汗,桂枝开多一点,麻黄开少一点,同时麻黄与炮附子并用,就不会发汗。经方里面的少阴证,麻黄附子细辛汤,里面有麻黄和附子,吃下去,病人就不会发汗。
? ? ?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主证:脉微细,但欲寐。白天也想睡觉,随时随地都想睡觉,睡觉又睡不好,就算一天到晚睡觉,起来还是很累,脉很细小,这就是麻黄附子细辛汤。病人吃了麻黄附子细辛汤以后,病人精神和体力就会恢复,但是,不会出汗,因为有炮附子在里面。
? ? ? 所以,很多处方的药配合在一起使用的时候,有不同的效果,就像桂枝芍药知母汤里面有麻黄和炮附子,所以,病人吃下去都不会出汗。病人如果已经有汗,吃下去以后,汗就止掉了。
? ? ? 经方很少有滋润关节的药,生肌的药也很少用。
? ? ? ?有人会问,可不可以吃西药,西药可以吃,但是要减量吃,西药的副作用很大,还会产生抗药性,有很多人吃降血压,降血糖的药,刚开始吃半片有用,过一段时间吃一片有用,再过一段时间,吃一片没有用了,要吃两片,再过一段时间,吃两片又没有用了,要吃四片,就这样一直往上加,身体里面的毒素也在慢慢地往上加,有一天,身体承受不了毒素的侵害的时候,毒素就爆发出来,那就是重病。
? ? ? 前面讲的黄雪梅的病人,刚开始吃西药,可以管一个小时,后来,吃不吃都要抖,所以说,这就是西药长期的吃,在身体里产生了抗药性。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8723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